楞嚴經
《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首楞嚴經》講解第二十講
《首楞嚴經》講解第二十講
主講:釋慧祥法師
日期:2007年05月27日
請大家合掌!
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
并發(fā)愿:佛弟子(您們的名字)愿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愿令一切眾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fā)菩提心;已發(fā)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眾生無有障礙。
再發(fā)愿:愿以此誓愿之福;叵蚪o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業(yè)障消除,;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yè)順利,生生世世不墮三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眾生,莊嚴凈土,早登正覺,廣度眾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稱。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稱。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稱。
稱念并回向畢者,請放掌!
眾佛友!
直到上次講解,我們己經將經文中介紹大阿羅漢們的功德講畢。
那就是:“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于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凈毗尼弘范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其中,每一字每一句的深義,請大家自行深入體會了解實行運用。
現(xiàn)在要來介紹,這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為首者有哪些人。
【經文】其名曰大智舍利弗。
【釋經】他們的名字是:智慧第一的舍利之子。
【說明】
眾佛友!
舍利弗,是佛陀的大弟子之一。
"舍利弗"這個名字,是梵語。
是梵名 Cariputra,或巴利名 Sariputta的音譯。
在中文的翻譯上,還有下列不同的譯名,如: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羅、舍利弗怛羅、舍利弗多羅、奢利富多羅、奢利弗多羅、奢唎補怛羅、設利弗呾羅。意譯鹙鷺子、秋露子、鴝鵒子、 鵒子。梵漢并譯,則稱舍利子、舍梨子。
在梵語中,舍利弗Cariputra ,其中 Cari 是鳥名,putra 是“子息”之意。因為其母是摩伽陀國王舍城婆羅門論師之女,出生時以眼似舍利鳥,乃命名為“舍利”。子以母貴,所以人稱“舍利之子”。
因此,舍利弗,就是“舍利之子”。例如玄奘大師所譯的《心經》中就是將Cariputra譯為“舍利子”。
又其實,舍利弗的名字是:優(yōu)波底沙(梵 Upatisya,巴 Upatisya),或作優(yōu)波提舍、優(yōu)波帝須等。意譯大光,即從父而得之名稱。
舍利弗,從母胎時,就已顯露出其智慧。
為了這個舍利弗的舅舅還深入學習。
如《大智度論》“舍利弗舅摩訶俱絺羅。與姊舍利論議不如。俱絺羅思惟念言。非姊力也。必懷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爾。及生長大當如之何。思惟已生憍慢心。為廣論議故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國始讀經書!
舍利弗的智慧之高從小就可以看出來了,如:
《大智度論》載“適生八歲。讀一切經書盡。至年十六論議勝一切人!(CBETA, T25, no. 1509, p. 61, c12~14)
舍利弗初時,是隨外道“波離阇婆刪阇耶”出家修行。
《佛本行集經》“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外道。名波離阇婆刪阇耶。住在彼城。有五百眷屬。爾時優(yōu)波低沙童子。及俱離多童子未有歸依。不知何去。時二童子。遂剃須發(fā)。于刪阇耶(隋云彼勝)外道之所。出家學道。”
但是舍利弗(優(yōu)波低沙)實在是太有智慧了,七天七夜就全都學畢了。
《佛本行集經》“時彼二人。念行捷利。少欲知足。智慧深遠。其刪阇耶毗羅瑟智(隋云別異杖)之子。遂向二人。說己道術。種種技藝。醫(yī)方藥草。非想禪定。時二童子既聞是已。于七日七夜。皆悉通達。時彼二人。通達是已。于波離婆阇迦外道之所。及五百眷屬。為教授師!
當要當這種大智慧的人的老師也不容易!呵呵!
附代說明。其中“俱離多童子”就是“摩訶目乾連”。跟舍利弗是同學。
這時,雖然舍利弗及目乾連,當了五百個人的教授師,但是已經知道自己的老師的法,是不能究竟苦邊(也就是解脫所有的苦),所以就想要再找更好的善知識當老師。
《佛本行集經》載:“時彼二人。如是次第。主領大眾雖復如此。而于內心。未得安靜。時優(yōu)波低沙童子。告波離婆阇迦(隋云遠離)拘離多曰。善哉拘離多。此刪阇耶波離婆阇迦法。不究竟窮盡苦際。拘離多。汝應共我更求善師。”
眾佛友!
外道刪阇耶波離婆阇迦,已經是修行到“非想非非想定”。而舍利弗,七天七夜內就修到同一境界,并能看出這非想非非想定,并不是究竟涅槃的正定。您就知道其智慧之高。
這時,他們就相約,誰先找到好的善知識,就相互告知。
《佛本行集經》載:“時彼二人。同心立誓。我等二人。若復更得勝是師者。為我等說甘露勝道者。必相啟悟”(CBETA, T03, no. 190, p. 875, c3~5)
在這時,佛陀的僧團,才一千位弟子。
《佛本行集經》載“爾時世尊。因頻婆娑羅等。教化十二那由他眾生已。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之內。與大比丘眾一千人俱。皆悉剃發(fā)。舍家出家”(CBETA, T03, no. 190, p. 875, c6~8)
在佛陀千位弟子中,有一位名叫“阿輸波逾只多(馬星)。(又名:阿說示)”早上去托缽。
被舍利弗看到了。
《佛本行集經》載:“優(yōu)波低沙波離婆阇迦。即作是念。世間所有諸阿羅漢。一切圣人及成向道。今是大德。應在一數(shù)。我當詣彼問其心疑!(CBETA, T03, no. 190, p. 875, c27~29)
眾佛友!
舍利弗,光看到阿說示走路托缽的“威儀”,就可以判斷他至少是阿羅漢,或快要成阿羅漢的人了。
我們就知道舍利弗的智慧之高了。(這可不同于一般人亂猜)。
眾佛友!
亂猜的人,就算猜對,長我慢。猜錯,顯愚癡。
所以亂猜的人,絕對不能成就任何智慧的。
反過來說,有智慧的人,也絕對不是用猜測的!
眾佛友!
有智慧的人,是以“總相智及別相智”來做判準的。
有關如何學“總相觀及別相觀”,如何成就“總相智及別相智”,等有機會我再來跟大家說明。很好用的!
我們繼續(xù)來介紹舍利弗!
這時舍利弗,看阿說示在托缽,時機不宜請法,所以就一直跟著他,直到阿說示托完缽,有空時,才請教對方。
其中對話細節(jié),我就不多說了,請大家去看“《佛本行集經》舍利目連因緣品第四十九上”(CBETA, T03, no. 190, p. 873, c3)
以及《佛本行集經》“舍利目連因緣品下”(CBETA, T03, no. 190, p. 874, a24)
這時阿說示,就說:“我出家還不久,不能完全表達我大師父的教法,所以我只簡略說他所教過的一個偈子給您參考!
這時舍利弗說:“很好!很好!我也不喜歡長篇大論,如果能跟我說說您大師的重點開示,那我是感激不盡。”
于是阿說示就說:“諸法因生者,彼法隨因滅,因緣滅即道,大師說如是!
如《佛本行集經》載“時優(yōu)波低沙波離婆阇迦。觀見如此法行之時。即于是處。遠塵離垢。盡諸煩惱。得法眼凈。”(CBETA, T03, no. 190, p. 876, c4~6)
眾佛友!
在各種已翻譯的佛經中,有關這因緣偈,有各種譯本,雖然都很好。但我最喜歡這個譯本,因為內含四圣諦也。
我現(xiàn)在來說明這首因緣法偈:
一、諸法因生者:所有的現(xiàn)象中,屬于需要因緣才會產生的現(xiàn)象。
二、彼法隨因滅:那么這些現(xiàn)象,必然也可以隨著因緣的消失而消失。
三、因緣滅即道:如果能知道怎樣的因緣可以令這些現(xiàn)象消失,則就能知道解脫之道。
四、大師說如是:這就是無上的大師佛陀所說的重點開示。
眾佛友!
當舍利弗聽到阿說示尊者宣說這首佛陀教示的“因緣法偈”后,就能隨文入觀,觀察諸法實相,而證得法眼清凈。
在經文中是如此形容:
《佛本行集經》“優(yōu)波低沙波離婆阇迦。觀此行法。即于是處。遠塵離垢。乃至如實觀知時已。彼優(yōu)波低沙波離婆阇迦。如實觀見彼諸法已。得諸法已。觀諸法已。入諸法已。度諸法已。無復疑網。是非之心。皆悉滅沒。得無畏地。不隨他教。自然能知如來法。”
接著舍利弗贊嘆佛法,并頂禮阿說示尊者,就回去找目乾連告知他遇到大師了!
目乾連也因此而得法眼清凈,而贊嘆佛法。
這時目乾連就跟舍利弗說:“善哉仁者。速往速往。宜從此到大沙門所。當行梵行。彼佛世尊。是我教師!
但是舍利弗說:“仁者。我等今日不得失恩。應詣本師刪阇耶所。何以故。彼于我等。多作利益。先于我邊。有大重恩。救度我等。令得出家。應詣彼別。又復五百眷屬徒黨。依附我等。修學行法。復告彼知。若彼印可。我亦共行!
這時舍利弗及目乾連再三請求其師,其師不準,為了正法故,就舍離其師,而要到佛陀那邊學習。而舍利弗及目乾連平時所教的五百弟子,心想這二位教授師,七日七夜就學會了刪阇耶所教的法,今天要到佛陀那邊學習,一定是更好的,所以也就全都跟著去了。
當舍利弗及目乾連,帶著五百位弟子,快到佛陀處時,佛陀就預先跟大眾說,這二人,一個是我弟子中智慧第一,一個是我弟子中神通第一。
當舍利弗,出家后,經半個月,而證阿羅漢。
而目乾連,則出家后第七天就證阿羅漢。
接著他們就在佛陀座下學習更多的法。
又在佛陀說《妙法蓮法經》時,舍利弗及目乾連,都發(fā)無上菩提之心,佛陀授記:
舍利弗,會成佛,名“華光如來”。
目乾連,將來會成佛,名“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
又舍利弗,幫助佛陀教化眾生之后,不忍心看到佛陀入涅槃,所以就先請示佛陀而先入涅槃去了。
舍利弗入滅后,火化,遺骨由須達多長者,為他建塔在,祇樹給孤獨園中。
眾佛友!
當知,
“諸法因生者,彼法隨因滅。因緣滅即道,大師說如是。”
眾佛友!
我們?yōu)槭裁磿欣纤赖默F(xiàn)象產生呢?
那是因為我們有“投生”到三界之中的“因”。所以才會有于三界之中老死的現(xiàn)象。
如果我們不想要再有老死的現(xiàn)象當如何呢?
那我們就當修行,能控制自己的身口意行,令自己不會再一次的投生。
只要我們能不再一次投生于三界之中,那么我們就解脫三界的投生,就能解脫于三界的老死的現(xiàn)象。
眾佛友!
上輩子,我們修行不夠好,所以沒做到“不再投生”。
所以如今生為人類。
我們就要善用今生的因緣來修行,希望在這肉身死亡之前,能修行成就,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未來,而能不再被任何境界所轉,而造成投生于三界之中。
眾佛友!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世度此身。
眾佛友!
為什么我們會有老死的苦呢?
那是因為我們“投生”了,所以就必然有“老死”的現(xiàn)象及相關的苦產生。
有投生,就必有老死。想要沒有老死,就不要投生。
眾佛友!
又為什么我們會造成“投生”呢?
那是因為我們“存在著投生的行為習慣(有)”
我們的行為習慣,包含身口意。
當我們的身口意的行為習慣,是攝受投生的因緣時,則我們必然會有投生的現(xiàn)象。
如果我們的身口意的行為習慣,不去攝受投生的因緣,則我們就不會有投生的現(xiàn)象。
例如:有人意業(yè)常想要有下輩子。則必然會有下輩子投生的因緣。
例如:有人意業(yè)常想要解脫生死輪回,則必然會朝向解脫輪回發(fā)展,則有一世就可以解脫輪回。
又有人是口業(yè),常說下輩子希望如何如何,則必然會攝受下輩子投生的因緣。
例如:有人口業(yè),常說希望解脫輪回,則必然會有機會攝受解脫輪回的因緣。
又有人身業(yè),常殺、盜、淫,則會攝受下輩子投生的因緣。
又有人身業(yè),離殺、盜、淫,則能遠離投生的因緣,攝受解脫的因緣。
因此,當我們身口意的行為習慣,存在(有)投生的因緣時,則我們就會引發(fā)“投生”的現(xiàn)象。所以經典說“生緣有”。
又眾佛友!
又為什么我們都會有攝受投生的行為習慣(有)呢?
那是因為我們有想要捉取該境界的緣故。
只要我們沒想要去捉取該境界,就不會去攝受投生到該境界的行為習慣。
因此,經典說:“有緣取”又說“取滅則有滅”。
例如:您希望取個漂亮的太太當老婆。
當我們這個想法不滅。則不論今生來世,這個想法,就會去捉取該境界,則我們就一定會停留在欲界。所以當這個肉身死后,就還會再攝受再一次的投生。
如此種種取,我們要觀察,如何的取,是屬于會攝投生的境界。
如何的取,則能解脫投生的境界。
我們要一一如實觀照,懶惰不得。不然如何解脫呢?!
解脫,才能不被這一切境界給綁住,才能來去自如。
試想,我們就是以為應該有一個身體。如此的“取”。所以才一直被綁在這個肉身中。像烏龜,背了一個龜殼一般。
但是,又有人笨笨的,以為自殺就好了。結果,反而自殺之后,攝受了更多生的身體。
因為自殺,只是改變身體。而沒有從根本解決,心中還是“執(zhí)取一個身體”,所以還是會造成再一次的投生。
所以,我們不可以自殺,而是要借用這個身體,來修心。將心中“執(zhí)取要有一個身體”的念頭去去除。這時我們就能超越“色界”。
如此,一層一層將先超越三惡道,再超越欲界,再超越色界,再超越無色界,如此則能解脫三界。
眾佛友!在這其中,所要修行的有很多,希望大家要自我鼓勵,不到解脫切莫放棄。否則則太可惜了!
又眾佛友!
解脫,只是修行的第一階段性的目標而已。非終極目標。
解脫之后,還要學“自在”。
又成佛,就是成就“大自在”。
所以,我們第二個階段性目標,就是“成佛”。
眾佛友!
成佛,也還不是“最終極的目標”。
當知,幫助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都成佛,才是最終極的目標。
眾佛友!
今天雖然介紹舍利弗,而有緣討論到“因緣法偈”。希望大家深入體會。
這次的作業(yè):
一、請去看《佛本行集經》,用打字的將“舍利目連因緣品第四十九上、下”打出來。
二、請舉例說明,您對“因緣法偈”的體會及運用。
下課!
祝大家智慧妙吉祥!
- 上一篇:《首楞嚴經》講解第十九講
- 下一篇:如何讓錢來追您,而不是您去追錢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