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jīng)

《楞嚴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首楞嚴經(jīng)》講解第十七講

  《首楞嚴經(jīng)》講解第十七講

  主講:釋慧祥法師

  日期:2007年04月29日

  請大家合掌!

  至心贊愿:“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

  再至心發(fā)愿:佛弟子(您們的名字)愿以今天聽經(jīng)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愿令一切眾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fā)菩提心;已發(fā)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眾生無有障礙。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業(yè)障消除,;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yè)順利,生生世世不墮三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眾生,莊嚴凈土,早登正覺,廣度眾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稱)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稱)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稱)

  稱念并回向畢者,請放掌!

  【經(jīng)文】嚴凈毗尼,弘范三界

  【釋經(jīng)】以戒律來莊嚴自己、清凈自己,因此得以將佛法弘揚于三界之中,做為三界中一切眾生的模范。

  【說明】

  眾佛友!

  "毗尼"一詞,是梵語的音譯。

  原文是 vinaya 。

  音譯為毗奈耶、毗那耶、鼻奈耶。又作毗尼、比尼。含有調伏、滅、離行、善治等義。

  一般將"毗尼"一詞,譯為“律”。

  “律 vinaya”與“戒sila ”是有不同的意思的。

  我現(xiàn)在來深入說明。希望大家要靜心學習。

  眾佛友!

  “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凈戒。”

  這里所說的“戒”,就是指“戒”和“律”。

  又如經(jīng)云“正行、法行、持戒清凈,所愿必得”。

  也是指“戒sila”和“律vinaya”。

  問:那“戒 sila”和“律 vinaya”有什么不同之處呢?

  答:如四正勤中的“已生惡令斷”,名為“戒sila”。

  又如四正勤中的“未生惡令不生”,名為“律 vinaya”。

  眾佛友!

  我再用白話來說明。

  當我們的行為習慣,引發(fā)惡報了,才開始自己要求自己要修正行為習慣,令惡報得以斷除。這叫“自戒”。

  又當我們的行為習慣,還未引發(fā)惡報,但是當我們觀察到別人也有同樣的行為習慣的人得到惡報了,這時我們就懂得要求自己修正自己的行為習慣,所以得以避免惡報的現(xiàn)前。這叫“自律”。

  因此,戒律,就是“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之意。

  用白話來說:戒律,就是“自己的行為已引發(fā)惡報就戒掉,自己的行為可能引發(fā)惡報就自律而不再做!

  眾佛友!

  現(xiàn)在再來說明什么叫“嚴凈”。

  眾佛友!

  “嚴凈”,就是“莊嚴、清凈”之意。

  問:莊嚴什么?清凈什么呢?

  答:莊嚴戒律,清凈戒律。

  所以才說“嚴凈毗尼”。

  問:依什么標準來說此人已經(jīng)是“莊嚴戒律,清凈戒律”呢?

  答:要說明以什么標準來形容一個人已經(jīng)是“莊嚴戒律,清凈戒律”之前,我要先來說明,有關“戒、律”的一些相關的用詞。

  問:與“戒、律”有關的用詞,有哪些呢?

  答:這有很多,今略說我們平時需要常用的:

  一、持戒清凈:

  當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已經(jīng)引發(fā)惡報后能修正行為習慣,或觀察到自己的行為習慣不改則會于未來引發(fā)惡報所以修正行為習慣,當他修正到于未來完全不會因為這個行習習慣而引發(fā)任何的惡報,這時名為“持戒(律)清凈”。

  例如:

  有人,喝水時因為沒有注意所以被熱水燙到嘴巴,這就是“行為習慣引發(fā)惡報”。這時他如果愿意開始來觀察反省自己的行為習慣,并愿意修正令朝向清凈。則名為“持戒”。

  又這時,當此人,觀察后自知,自己喝水時之所以會被燙到,是因為自己“沒有注意水溫”,所以才會引發(fā)被燙到的果報。所以他就提醒自己于將來喝水時,當提起注意。這時名為“自律”。

  又這時,如果此人,于下一次喝水時,又忘了注意而又再被燙一次,這時,名為“持戒不清凈”。

  又這時,如果此人,于下一次喝水前,就時時提醒自己,因此能保證自己于下一次喝水時,絕對會“注意水溫”。這時名為“持戒嚴謹”。

  又如果此人雖然有“持戒(愿意修正令朝向清凈)”,但是于下一次喝水前,不懂時時提醒自己,因此不能保證自己于下次喝水時,絕對會“注意水溫”,所以有可能于下一次喝水時就會忘記注意水溫。這時名為“持戒羸弱”,簡稱“戒羸”。

  又如果此人雖然原先有“持戒(愿意修正習慣令朝向清凈)”,但是于下次喝水之前,告訴自己,被燙到又有什么關系。所以根本不會去提醒自己要注意水溫。這時名為“破戒”。

  又如果此人當初因為不注意水溫而被燙到時,也不曾起念想要修正自己的行為習慣。則名“無戒(行為不改)”,又名“輪回業(yè)(行為習慣又再繼續(xù))”。

  又如果此人于上次被燙到后,有“持戒”,并于下一次喝水之時,能記起要注意水溫,因此喝水時沒有被燙到。這時名“得戒力”,但不名“持戒清凈”。

  又如果此人于上次被燙到后,就開始“持戒”,并時時“自律(提醒自己)”,并“持戒嚴謹(提醒到不會忘記)”,但是有一次喝水時,因為跟人家在說話,而忘記注意,所以還是又被燙到一次。這時還是算“持戒不清凈”,名“犯戒”,而“非破戒”。

  又如果此人于上次被燙到后,就開始“持戒”,并時時“自律(提醒自己)”,并“持戒嚴謹(提醒到不會忘記)”,而且,不論在跟人說話,或任何情況下,只要是喝水時,都能注意而不被燙到。但是,喝熱湯時,卻沒有這習慣,所以還是被燙到了。這時也是屬于

  “持戒不清凈”,名為“戒體有漏”,名為“犯戒”,不名“破戒”。

  又如果此人于上次被燙到后,就開始“持戒”,并時時“自律(提醒自己)”,并“持戒嚴謹(提醒到不會忘記)”,而且,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做任何事,都能注意而不會引發(fā)危險、無效、后患。這時名為“持戒清凈”。

  又如果此人于上次被燙到后,就開始“持戒”,并時時“自律(提醒自己)”,并“持戒嚴謹(提醒到不會忘記)”,并時時將行為習慣的“漏洞”補起來,時時在進步,只是還未達“無漏”,還未達“清凈”。這時名為“學戒”,名為“戒增上”。

  又如果此人于上次被燙到后,就開始“持戒”,并時時“自律(提醒自己)”,并“持戒嚴謹(提醒到不會忘記)”,而且,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做任何事,都能注意而不會引發(fā)危險、無效、后患。已達“無漏”,已“清凈”。則名為“無學”。

  又此人名為“解脫”。

  又如果此人已無漏、已清凈,屬無學位,是解脫身,而再增上依此清凈行為基礎,開始學習更多,運用更廣,則名為“解脫知見”。

  眾佛友!

  今天只是略說,其實還有很多相關的需要去深入了解,而今天只簡單說明一小小小小的部份。

  現(xiàn)在回到經(jīng)文。

  所以“嚴凈毗尼”就是“持戒律嚴謹清凈”,白話“對于已經(jīng)引發(fā)惡報,或可能引發(fā)惡報的行為習慣,都時時提醒自己要修正之,并已經(jīng)修正清凈。”

  現(xiàn)在來說明“三界”。

  “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十法界”的眾生,包含: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于“十法界”,又分為“四圣”: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六凡”: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其中,“四圣”于三界自在,不會被拘限。

  而“六凡”則是被“拘限”于“三界”之中。

  問:什么人是被拘限在“欲界”之中呢?

  答:欲界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屬于被拘限于“欲界”。

  問:什么眾生是被拘限于“色界”之中呢?

  答:色界天的眾生。包含:初禪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凈天),三禪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四禪天(有九天)。共十八天。

  問:什么眾生是被拘限于“無色界”呢?

  答:無色界天的眾生。包含: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問:這些眾生是造了什么業(yè)(行為習慣)才會被拘限在這“三界”之中呢?

  答:有“十結”,將眾生綁于“三界”之中,而不得出離。

  問:哪十結呢?

  答:十結,又分為“五下分結”及“五上分結”。

  問:什么是“五下分結”呢?

  答:欲界,名為“下界”。色界及無色界,名為“上界”!拔逑路纸Y”,就是會將眾生綁于“下界(欲界”的行為習慣。即:身見、疑、戒禁取、嗔恚、欲界貪。

  問:什么是“五上分結”呢?

  答:“五上分結”是指有五種行為習慣將色界及無色界眾生綁于該境界不得出離的煩惱結。即:色界貪、無色界貪、慢、掉舉、無明。

  問:這十結的斷除,有次第性嗎?

  答:有。

  問:請說明斷除“十結”的次第性?

  答:一、于一切如實觀,不依妄想、不依顛倒、不依執(zhí)著,則“斷疑”,此修行成果,名“法眼清凈”。

  二、“斷身見、疑、戒禁取”,此修行者,最慢極七世,就能解脫成阿羅漢。此修行成果,名“初果”,又名“須陀洹”。

  三、“斷身見、疑、戒禁取”并且,于“嗔恚、欲界貪薄弱”,此修行者,最慢先生欲界天,再來人間投生時就能證阿羅漢。此修行成果,名“二果”,又名“斯陀含”,又名“一來”。

  四、斷五下分結,此修行者,最慢生于色界的五不還天,于該天中修行成阿羅漢。此修行成果,名“三果”,名“阿那含”,名“不來”,又名“不還”。

  五、斷五下分結及五上分結,此修行者,即“四果”,名“阿羅漢”,名“無生”。

  好!現(xiàn)在來說明經(jīng)文。

  “嚴凈毗尼,弘范三界”。

  就是指這一千二百五十位,已回小向大的阿羅漢們,都能對自己的行為習慣,嚴謹?shù)男拚?并已經(jīng)清凈無漏。所以能于三界之中教化眾生,弘揚正確的修行方式,可以做為三界眾生的模范,讓眾生來學習。

  眾佛友!

  今天也講了不少。但都是屬于實修的部份。希望大家歡喜接受自我要求。祝進步。下課。

  作業(yè):

  一、戒與律,有何不同?

  二、沒有戒律,可以解脫嗎?

  三、什么叫持戒?什么叫犯戒?什么叫破戒?什么叫戒清凈呢?

  完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