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的理論與方法 第九章 能滅重罪的無生懺

  第九章 能滅重罪的無生懺

  第一節(jié) 前言

  “理懺”原來稱做“無生懺”。因為無生的通達,必須依賴道理的了解與信入,然后才能到達不生不滅的諸法實相,并從此消除一切惡業(yè)罪障。所以,中國過去的祖師又稱無生懺為理懺。

  由于無生懺是以理觀,來使懺悔者通達不生不滅的罪業(yè)實相。因此,不論怎么重的罪,像五逆、波羅夷等罪,都可以經(jīng)由理觀的達成,而獲得消除。

  那么,要如何來從事理觀呢?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第二節(jié) 懺除殺父罪的例子

  在《大般涅槃經(jīng)》第十九與二十卷中記載:佛陀在世時,有位“阿阇世”王,為了奪取王位,害死了自己的父王。自立為王之后不久,心生后悔懊惱,全身發(fā)熱,由發(fā)熱而全身生瘡,臭穢不可聞。自認此身已受到害父的花報,地獄果報也將不遠了。他的母后韋提希,用種種藥為他治療,瘡病不但沒有減輕,反而越發(fā)嚴重。他告訴母后說:

  “這瘡病是從心理產(chǎn)生的,不是四大之身病,凡夫眾生想治好它,那是不可能的!

  阿阇世的六位大臣,也都前來慰問:

  “大王,您為何那么憂愁?那么憔悴?臉色又那么不愉快?是身體痛苦呢?還是心理痛苦?”

  阿阇世王回答說:

  “我現(xiàn)在的身心怎能不痛苦呢?我的父王是無辜的,我卻將他殺害。我曾經(jīng)從有智慧的人那里,聽聞到這樣的話:世上有五種人,不能脫離地獄罪報,就是造了殺父、害母、殺害阿羅漢、破和合僧團、惡意出佛身血等五逆罪。我造了五逆罪之一的殺父,我現(xiàn)在已有無量無邊阿僧祇的罪,如何叫我身心能不痛苦呢?又沒有良醫(yī)能夠醫(yī)治我身心的痛苦!

  這六位大臣各是當時印度有名的學(xué)者,也就是佛教所稱的六師外道的弟子。于是,他們六人就各各地介紹自己的老師.能為大王解除身心的痛苦,并對自己老師的學(xué)說略加說明;同時,勸說阿阇世要皈依他們的老師。王回答:

  “如果有人能夠確實的除滅我的罪,我會皈依。”

  最后,印度當時有名的醫(yī)生耆婆,前往拜見阿阇世王。耆婆是佛教徒,他向阿阇世王介紹了佛陀所說,懺悔能滅罪的道理。為了存真,按照原文抄下——

  “善哉善哉,王雖作罪,心生重悔而懷慚愧。大王,諸佛世尊常說是言: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nèi)自羞恥,愧者發(fā)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無慚愧者不名為人,名為畜生;有慚愧故則能恭敬父母師長,有慚愧故說有父母兄弟姊妹。善哉大王,且有慚愧。大王且聽,臣聞佛說,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諸惡,二者作已懺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m先作惡后能發(fā)露,悔已慚愧更不敢作;猶如濁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為清;亦如煙云除,月則清明,作惡能悔亦復(fù)如是。王若懺悔慚愧者,罪即除滅,清凈如本!(注一)

  耆婆并為阿阇世王大概介紹了佛陀的身世、學(xué)說,然后勸阿阇世王往見佛陀,唯有佛陀能究竟的解除他身心痛苦,和使他不墮入地獄。但阿阇世王卻自慚形穢,又是極惡之人,怕去了佛陀也不愿接見、開示,因此不愿去。后來,經(jīng)過其父頻婆娑羅顯靈出聲告以:佛陀將入滅?若不速去,就將見不到佛了,除佛能相救,使他不墮地獄之外,再也無人能救他。阿阇世王受到其父的警策之后,才決定往見佛陀。

  于是,佛陀為阿阇世詳細的解說滅罪的理觀。先告訴阿阇世王,要先觀身,對身體作二十種觀想(文長不錄),能夠如此觀想,就不樂生死;不樂生死,就能得到正觀。然后,再次第的觀心——了解妄念的生相、住相、滅相……如此,就不會再作惡。阿阇世聽了之后,就陳述他的心得:從小以來就是未曾對身體作二十種的觀想,才會造惡,由于造惡才會害怕死后墮入三惡道。但是,自己已經(jīng)造了重惡,殺害了父母,現(xiàn)在再對身體作二十種觀想,已經(jīng)沒有用了。于是——

  “佛告大王:‘一切諸法性相無常,無有決定,王云何言:必定當墮阿鼻地獄?’阿阇世王白佛言:‘世尊,若一切諸法無定相者,我之殺罪亦應(yīng)不定?若殺定者,一切諸法則非不定!鹧:‘大王,善哉善哉,諸佛世尊說一切法悉無定相,王復(fù)能知殺亦不定,是故,當知殺無定相!

  ‘大王,如汝所言,父王無辜橫加逆害者,何者是父?但于假名眾生五陰,妄生父想。(然)于十二入、十八界中,何者是父?若色是父,四陰應(yīng)非;若四(陰)是父,色亦應(yīng)非;若色、非色合為父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色與非色,性無合故。’

  ‘大王,凡夫眾生于是色陰,妄生父想;如是色陰,亦不可害。何以故?色有十種,是十種中,唯色一種,可見、可持、可稱、可量、可牽、可縛。雖可見可縛,其性不住,——以不住故,不可得見、不可捉持、不可稱量、不可牽縛。色相如是,云何可殺?若色是父可殺、可害獲罪報者,余九應(yīng)非;若九非者別應(yīng)無罪!

  ‘大王,色有三種,過去、未來、現(xiàn)在。過去、現(xiàn)在則不可害,何以故?過去,(已)過去故;現(xiàn)在,(于)現(xiàn)在念念滅故,遮未來故名之為殺。如是一色或有可殺、或不可殺,有殺不殺、色則不定;色若不定,殺亦不定;殺不定故,報亦不定。云何說言:定入地獄?……’

  ‘王若得罪,諸佛世尊亦應(yīng)得罪,何以故?汝父先王頻婆娑羅,常于諸佛種諸善根,是故今日得居王位;諸佛若不受其供養(yǎng),則不為王;若不為王,汝則不得為國王害。若汝殺父當有罪者,我等諸佛亦應(yīng)有罪;若諸佛世尊無有罪者,汝獨云何而得罪耶?’

  ‘大王,頻婆娑羅往有惡心,于毗富羅山游行獵鹿,周遍曠野悉無所得,唯見一仙五通具足。見已即生嗔恚惡心:我今游獵所以不得,正坐此人驅(qū)逐令去;更敕左右而殺之,其仙臨終生瞋惡心,退失神通,而作誓言:我實無辜,汝以心口橫加戮害,我于來世亦當如是還以心口而害于汝。時王聞已,即生悔心供養(yǎng)死尸。先王如是尚得輕受,不墮地獄,況王不爾,而當?shù)鬲z受果報耶?先王自作還自受之,云何令王而得殺罪?如王所言父王無辜者,大王,云何言無?夫有罪者則有罪報;無惡業(yè)者,則無罪報。汝父先王若無辜,云何有報?頻婆娑羅于現(xiàn)世中,亦得善果及惡果。是故丸王亦復(fù)不定;以不定故,殺亦不定;殺不定故,云何而言定入地獄?”(注二)

  這真是一段非常精彩,充滿了智慧結(jié)晶的破罪理觀。

  佛陀告訴阿阇世王,所有的一切法,無論是從它的本體或現(xiàn)象上來說,都是無常的,不能決定某種法一定會怎樣。所以,阿阇世王認為殺了父親,就一定會墮入地獄,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接著,佛陀詳細的分析了世俗所謂的“父”是什么?不過是指一個人的五陰身體。但五陰中廣分之,有十二入、十八界,當中,那一個是父?要不然,身體是五陰——五種東西,試問:其中,那一個是父?如果一個是父,其他四個就必須不是父了;反之亦然。如果說五陰中的色和四個非色的受、想、行、識合起來才叫做父,那更是不可能的事。因為,色——物質(zhì)是不可能和非物質(zhì)的東西合在一起的,它們性質(zhì)不同。

  同時,色有十種(文意不詳),但色的體性卻是空而無!常住的。既然如此,色又如何可殺害?……

  另外,色——物質(zhì)身體的存在,有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種。過去的、現(xiàn)在的,都不可能殺害。因為,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了,如何殺害?現(xiàn)在呢?因為,色是無常的,又是念念生滅,更不可能固定不變的存在到未來,也不可能殺,——殺的意義是:障礙了一件東西存在到未來,才叫做殺。

  從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發(fā)現(xiàn),單是從殺害色身上來看,都沒有辦法肯定,是否真正的殺了色身?既然殺害了色身與否,是不定的,那么,罪報也就不一定。如何說一定會墮入地獄呢?

  然后,佛陀再告訴阿阇世王,因果是不爽的,有因才有果,沒有因哪來果呢?父王頻婆娑羅能夠為國王,甚至被殺害,都有它的前因在。所以,父王的為王與被害,不過是受其往昔所造因的報應(yīng)而已。你又何必認為自己一定會下地獄呢?

  后來,佛陀又告訴阿阇世王,眾生有四種的狂惑:一是因貪而發(fā)狂;二是因藥而發(fā)狂;三是因咒力而發(fā)狂;四是因自己過去所造業(yè)的因緣而發(fā)狂。佛陀說:他的弟子中,如果有因這四種狂而造惡,就是造了再大的業(yè),我也不會說他犯戒;他也不會墮入三惡道。只要他以后回復(fù)本來的心,就不可說他有犯戒!

  “王本貪國逆害父王,貪狂心作,云何有罪?大王,如人酒醉逆害其母,既醒寤已心生悔恨,當知是業(yè)亦不得報。王今貪醉非本心作;若非本心,云何有罪?”(注三)

  佛陀接著告訴阿阇世王:凡夫愚癡,總是把虛幻的東西當作真實;有智慧的人就知道那不是真實的——

  “殺亦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殺法、殺業(yè)、殺者、殺果及以解脫,我皆了之則無有罪。王雖知殺,云何有罪?”(注四)

  最后,佛陀再說:

  “大王,夫眾生者,名出入息;斷出入息故名為殺,諸佛隨俗亦說為殺。大王,色是無常,色之因緣亦是無常;從無常因生,色云何常?乃至識是無常,識之因緣亦是無常;從無常因生,識云何常?以無常故苦,以苦故空,以空故無我。若是無?嗫諢o我,為何所殺?殺無常者得常涅槃,殺苦得樂,殺空得實——殺于無我而得真我。大王,若殺無常、苦、空、無我者,則與我同;我亦殺于無常、苦、空、無我不入地獄,汝云何入?”(注五)

  佛陀在開示時,阿阇世王便隨理而觀照、而契入,等佛開示完了,便說出他的領(lǐng)悟——

  “世尊,我今始知色是無常,乃至識是無常;我本若能如是知者,則不作罪!

  “世尊,我若不遇如來世尊,當于無量阿僧祇劫,在大地獄受無量苦。我見佛,以是見佛所得功德,破壞眾生所有一切煩惱惡!(注六)

  于是,佛陀贊嘆阿阇世王終能破壞惡心;而阿阇世王的重罪,也即時微薄。末后,他說了段偈頌以表對佛和法的贊嘆,其中有“無因亦無果,無生及無滅,是名大涅槃,聞?wù)咂浦T結(jié)”(注七),更是究竟真諦之言。

  在過去的帝室中,為了爭權(quán)奪位,作兒子的,殺死父親。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曾發(fā)生過。但在今天的民主社會中,應(yīng)該是不可能了;尤其是佛教徒,更不可能去造這種五逆罪。但卻不能保證絕對沒有。如果有人不幸造了,要想免除阿鼻地獄的苦報,那么,前面所抄錄的經(jīng)文,便是無上的良藥。必須依文觀照思惟,以破除內(nèi)心的罪業(yè),才能免除五逆的罪報。

  第三節(jié) 懺害母罪的例子

  在《經(jīng)律異相》第十八卷中,載有一個殺害親生母親的人;后來,為菩薩和佛陀所化度而出家,并且證得阿羅漢果——

  “路有一人,害所生母,止住樹下,啼哭懊惱,稱叫‘奈何!’自責無狀而造大逆,自害我母當墮地獄……。

  溥首菩薩,見其現(xiàn)在應(yīng)當?shù)枚?(便)化作異人,攜其父母詣害母人所——去之不遠中道而止。父母謂子:‘此是正路。\’于言‘非正。\’遂共爭計;子(便)嗔怒殺化父母,殺已啼哭(不能止),(即)往殺母(者處),謂言:‘我殺父母當墮地獄。\’哭言‘奈何!當設(shè)何計?’害母者自念言:‘今此來人乃害二親,我但害母;其人癡冥罪莫大焉,我之為逆尚差于彼,知彼受罪,吾猶覺輕。’

  其人悲哀(啼哭),口(自)言:“吾當往詣能仁佛所,其無救者,佛為設(shè)救;其恐懼者,佛能慰除,如佛(有)教,我當奉(行)!庇跁r化人啼哭進路前行。此害母者尋隨其后,(心念):‘如彼悔過,吾亦當爾;吾罪微薄,彼人甚重!

  化人詣佛(所),稽首于地而白佛言:‘唯然世尊,吾造大逆而害二親,犯斯大罪!鸶婊:‘善哉善哉,子為至誠而無所欺言,言行相副詣如來前,口不兩舌,亦不自侵。當自察觀心之法:以何所心,危(害)二親?用過去心?當來心?現(xiàn)在心耶?其過去心即已滅;現(xiàn)在心即以別去,無有處所,亦無方面,不知安住;當來心者,此則未至,無集聚處,未見游返,亦無往還。子當知之,心亦不立于身之內(nèi),亦不由外,亦無境界,不處兩間,不得中止……。

  化人嘆曰:‘未曾有!如來成最正覺,了知法界無人無有作者,亦無有受;無有生者,無滅度者,無所依倚。愿得出家,因佛世尊得作沙門,受具足戒!鹧:‘比丘,善來!跁r,化人(即)作沙門,白佛言:‘唯然世尊,吾獲神通令欲滅度。’佛之威神使彼化人去地四丈九尺,于虛空中而滅度;身中出火還自燒體。

  逆子(害母者)見之,心自念言:‘彼作沙門,便得滅度,吾(當)效此人!(于是),往詣佛所,稽首圣足,言:‘我亦造逆自危母命。\’佛言:‘善哉,至誠而無所欺,言行相副。’于時,逆子地獄之火從毛孔出,其痛甚劇而無救護,(乃)白佛言:‘我今被燒,唯天中天而見救濟!雷鸪鼋鹕,著逆子頭上,火時即滅,見如來身,若干相好,身痛休息而得安穩(wěn)。又前白佛,欲作沙門,佛尋聽之。即為出家,說四諦法,其人聞之,遠塵離垢得法眼凈。修行法教,逮得不還,證得羅漢。又白佛言:‘欲般泥洹。\’佛言隨意。時比丘踴在虛空,去地四丈九尺,身自出火,還燒己體,百千天人于虛空中,而來供養(yǎng)……!(注七)

  這是以觀心的方法,了知害母之心無有,而懺除重罪的方法。正如《金剛經(jīng)》所說:“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注九)三心都不可得:那么,是何人何心在造業(yè)?不過是如溥首菩薩所化——幻化之人,還殺于幻化之人,毫無實義可言。所殺非實,罪業(yè)也就不實,所以,就是再重的罪,也都可以滅除。

  第四節(jié) 懺除波羅夷的例子

  “波羅夷”罪,在佛教戒律上來說,是最重要的罪。比丘有四條波羅夷戒,比丘尼有八條;而在梵網(wǎng)菩薩戒中則有十條,稱為十波羅夷。

  依照出家戒律來說,比丘、比丘尼犯了波羅夷,名為破戒;戒體己失,不可再稱僧了。所以,波羅夷罪是“棄”罪,出家眾只要犯了任何一條,此生就被永棄于僧團之外;又是“斷頭”罪,犯者就像人頭已斷,不可能再復(fù)生;不論怎樣懺悔,都不可能再是比丘、比丘尼了。同時,犯者不論怎樣修行,此生也不可能證道果……。因此,犯了波羅夷戒,在聲聞戒律中,是非常嚴重的。

  那么,大乘的看法呢?同樣也是認為波羅夷是重戒,犯者是不容易懺悔的。但菩薩戒是有犯不失,就是犯了最重的波羅夷戒,并沒有因此就失去菩薩戒體;犯波羅夷戒的戒律,也可以經(jīng)由取相懺或無生懺而懺除清凈。因此,在聲聞律僅中,認為不通懺悔的波羅夷,在大乘佛教中有了轉(zhuǎn)機,比丘(尼)犯了波羅夷戒,雖然不能以作法懺來悔除,但卻可依大乘的取相懺和無生懺來完成懺悔。

  現(xiàn)在我們就舉兩個比丘犯了波羅夷的例子:一是犯淫,另一是連犯淫、殺二波羅夷戒。他們都依大乘的無生理觀,而得滅罪,重獲清凈。

  在《佛說凈業(yè)障經(jīng)》中記載: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位比丘名叫無垢光。有一天,他去乞食的時候,不覺的乞食到一個淫女(妓女)之家,邪位淫女看到無垢光來乞食,竟對他起了淫欲心,想要跟他共行淫欲。于是,叫無垢光,進入屋內(nèi),然后把門關(guān)了起來,告訴他說:要跟他行淫事,不然她心里很難受,好像要死了。無垢光說:“不可以這樣!我不能做這種事,因為佛陀制戒不允許比丘做這種事;我就是犧牲了生命,也不會毀犯佛戒!

  淫女看無垢光心志很堅定,心里便想:“我必須用咒術(shù)藥草迷惑他,他才會跟我行淫!庇谑,告訴無垢光說:“我不能令你轉(zhuǎn)變心意,毀犯佛制的禁戒與我行淫,算了!但請你接受我所布施的食物吧!闭f完,便進入廚房,以咒術(shù)施在食物上,然后將食物放在比丘缽中。由于咒力的原故,無垢光便失去正念,淫欲越來越重,臉色都變了。淫女知道時機已到,就牽著他的手,進入房中,行了淫欲事。

  事畢之后,無垢光帶著所乞到的食物,還到佛陀與諸位比丘住的精舍中。回到精舍后,人也清醒過來,心里便產(chǎn)生了很大的憂惱與后悔;全身發(fā)熱,心想:“糟糕!我為什么犯了大戒?我今后不應(yīng)該再受他人的信施了。我已是破戒的人,將會墮落地獄!

  于是,他向在一起修行的比丘述說了自己犯戒的事,并說:自己已不是沙門,將來必然會墮落地獄。同修比丘們便告訴他:“這里有位大菩薩,名字叫文殊師利,他已得到無生法忍,最能為人除滅破戒的罪,也最能令眾生脫離各種煩惱。我們現(xiàn)在就跟你到文殊師利大菩薩那里,相信他能夠解除你的憂惱懊悔!

  于是,無垢光連飯也沒有心情吃,就跟各位比丘來到文殊師利菩薩處。無垢光將犯戒的事告訴了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要無垢光先吃飯,然后帶無垢光等人一同前往拜見佛陀。文殊師利將無垢光犯戒的事,向佛陀作了報告——

  “爾時,世尊告無垢光:‘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告比丘:‘汝本有心欲犯淫不?’答言:‘不也。\’佛言比丘:‘汝本無心,云何而犯?’比丘答言:‘我于后時乃生欲心。\’‘如是,比丘。心犯欲耶?’答言:‘如是。\’佛告比丘:‘我常不言:心垢故,眾生垢;心凈故,眾生凈耶?’答言:‘如是。\’

  佛告比丘:‘于意云何?汝曾夢中受欲之時,心覺知不?’答言:‘覺知。\’佛告比丘:‘汝向犯欲豈非由心而覺知耶?’答言:‘如是。\’‘若如是者,比丘,寤夢犯欲有何差別?’比丘答言:‘寤夢犯欲無差別也。\’佛言:‘于意云何?我先不言:一切諸法皆如夢耶?’答言:‘如是。\’佛言:‘于意云何?如夢諸法是真實耶?’答言:‘不也。\’佛告比丘:‘于意云何?寤夢二心具真實耶?’\‘不也,世尊!鸶姹惹:‘若非真實,是有法不?’\‘不也,世尊!鸶姹惹:‘于意云何?無所有法為有生不?’\‘不也,世尊。’佛告比丘:‘若法無生有滅、有縛有解脫耶?’\‘不也,世尊!鸶姹惹:‘于意云何?無生之法,當墮阿鼻地獄、餓鬼、畜生中耶?’答言:‘世尊,無生之法尚無所有,而當有墮三惡道耶?’佛告比丘:‘一切諸法本性清凈,然諸凡夫愚小無智,于無有法不知如故,妄生分別;以分別故墮三惡道!

  復(fù)告比丘:‘諸法無實而現(xiàn)種種所應(yīng)作事,為著貪欲、嗔恚、愚癡,凡夫等故分別諸法,不知如故非是真實!

  復(fù)告比丘:‘諸法虛誑,如野馬故;諸法如夢,本性自在逮清凈故;諸法究竟,如水中月、泡沫等故;諸法寂靜,無生老死諸過患故……(文長不錄。)比丘當知,諸法如是不可宣說,是故我昔坐于道場無所得。無有一法有出、有沒、有縛、有解,亦無有法有障、有纏、有憂、有悔。所以者何?諸法清凈,無雜穢故!(注十)

  無垢光比丘聽了佛陀的開示之后,不覺心懷踴躍,悲喜交集,流下眼淚。于是,雙手合掌,一心觀佛,說了段偈言,贊嘆佛陀及表示自己的領(lǐng)悟。

  這是用觀照諸法的不實,以去除妄心對犯戒的執(zhí)著,從而達成懺悔而滅罪,F(xiàn)在略作解析——

  正如經(jīng)文中所說,人在睡覺做夢的時候,偶爾會夢見與異性行淫,這對年輕男女來說,是很普通的,不足為奇。雖然是在夢中和異性行淫,但在行淫的當時,心里卻總是知道的;而且,往往是夢假成真,會有遺精與快感的現(xiàn)象。夢是假,可是,遺精、快感卻是真的。夢中行淫究竟是真、是假、有時候確實會令人搞不清楚。

  再轉(zhuǎn)過來看,當醒著的時候跟異性行淫,心里自然也是明白的,而行淫時所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也和夢中行淫時一樣。如此說來,醒夢有什么差別呢?不都是一樣嗎?雖然是醒著,但醒著時所作的任何事情,豈非跟做夢一樣,剎那便消逝,無常而幻化不實?因此,《金剛經(jīng)》說: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注十一)所以,醒時行淫和夢中行淫是沒有什么差別的。

  那么,夢中行淫算不算犯戒?有沒有罪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為在夢中,凡人沒有辦法自主;而且只是個夢,虛幻不實。如此,在醒時行淫,也是受到了淫欲心的左右,不能作主。因此,事后想來,只恍惚像做了一場夢,剎那便過,幻化不實;夢是夢,我是我,了不相干。不能說沒有做那種夢,卻也不能說自己真有做那種事;一切如幻、如化,虛假不實,求之了不可得。這和夢中人行夢中事,實在沒有什么差別。

  犯了戒的人,最嚴重的妄執(zhí)、就是認為“我”——自己犯了戒。那么,要破除他心中妄執(zhí)的最好方法,就是針對他所認為的“我”,來加以分析、觀照。

  所謂的“我”是什么呢?或者說,是用什么去行淫犯戒呢?當然是以身體。如此,請問:身體是“我”嗎?身體乃由地、水、火、風所組成,分開只是地、水、火、風四種物質(zhì)元素,合之才有身體。身體既由和合而有,根本不是“我”。

  那么,犯戒的只是身體,不是“我”。

  或者說,是心驅(qū)使身體去犯戒,是我的心犯了戒。身體有死,死后便沒有了,所以身體犯戒不受果報;但心卻在身體死后仍然存在。因此,心將會帶著“我”,去遭受犯戒的果報。

  如此,我們就來分析:什么是心呢?心是看不見、摸不著,無形無相的東西。所以知道有心的存在,乃是我們感覺到它有生起、滅去,那么,所謂的心,只是妄念而已。既然是妄念,就表示它是虛妄的,并非真實。試看,它有生有滅,即生即滅,生生滅滅,生滅不已。如果說,是心在犯戒,則犯戒的心已滅亡,早已不存在了,如何會去受報應(yīng)呢?

  所以,犯淫戒的是身體,身體是四大——地水火風,不是“我”;而驅(qū)使身體去犯戒的心,卻是念念生滅,虛妄不實,更不可能是“我”?梢,犯戒的只是色、受、想、行、識等五蘊,不是“我”。

  五蘊都是無常虛妄的,那么,五蘊所做的事——犯戒,也就不是真實的,只是在做夢。如此,夢是夢,我是我,行淫犯戒與“我”了不相干。怎么可以說我有罪,一定會墮入地獄呢?

  一切諸法皆如夢,都不是真實的。既然不是真實,那么,我們所做的種種行為,也就沒有實質(zhì)上的定義。因此,說有犯戒、墮地獄,都只是從表象而談,不是真有那一回事;因為一切行業(yè)都是虛幻不實,如水中月、鏡中花,事過如煙,了不可得……。

  這種對事物的如實觀照,實在是佛教獻給人類的一大福音;尤其對犯了戒、造了惡業(yè)的人來說,更是無上的良藥,可以依之而去除內(nèi)心的妄執(zhí),達成滅罪,重獲清凈。

  在《凈業(yè)障經(jīng)》的后半段,佛陀又說出了過去劫中,曾有一位比丘與居士女常相往來,日久生情,終于共行淫事。后來,被女夫懷疑而想對比丘不利,比丘便先下手為強,拿毒藥給該女,要她毒死丈夫。當女夫被毒死之后,比丘才心生后悔:怎么造下如此大的惡業(yè),既犯淫戒又殺害人命?內(nèi)心煩惱、痛苦異常,自認必當墮入地獄無疑,誰能解救我的痛苦?于是從一精舍至另一精舍,尋求救護。后來,被一位菩薩告以諸法虛幻,世間猶如夢幻的如實觀照,該比丘才去除內(nèi)心的罪咎,并且證得無生法忍。佛陀說:這位比丘,如今已經(jīng)成佛,名號為“寶月如來”。(注十二)

  把人世間看作是夢,并非佛法專有的思想,一般人也會有這種想法。所謂“浮生若夢”、“黃梁一夢”等等,便是同感于人世間的不實在;有這種思想的人,不一定是佛教徒?梢,人生與世間的夢幻不實,確是一種真理。

  但能夠徹底的透視人世夢幻,那就非佛法莫屬了。佛法不僅認為人世間如夢,就是天堂地獄亦是夢;乃至生死輪回,證果成佛,猶在夢。各種般若經(jīng)典中,對此都有廣泛的解說。

  由如實的夢幻觀,進一步就升化為諸法空觀?账阅懿蝗、不舍、無罪、無!。在空慧的觀照中,不但能滅除五逆、波羅夷等重罪,還能將懺悔者的心境帶入無生——涅槃寂靜當中。如此,才是究竟的完成了懺悔。

  第五節(jié) 無生懺罪滅的征象

  在作法懺、取相懺和無生懺等三種懺法中,以無生懺的滅罪功用最大,智者大師說它能“破除無明一切煩惱習因之罪”、“此則究竟除罪源本!(注十三)換句話說:無生懺不僅是滅罪,連罪的本源:煩惱、貪嗔癡等無明,都可以滅除。所以,無生懺是一種究竟的懺悔方法,也是大乘佛教特有的懺悔法。

  那么,在我們從事無生懺時,如何知道自己罪已滅了?這在《釋禪波羅密》卷二中,智者大師曾加以解釋——

  “問:觀無生懺悔,云何知罪滅相?”

  “答曰:如是用心(注:即按照無生懺法用功),于念念中,即諸罪業(yè)念念自滅。若欲知障道法轉(zhuǎn)者,精勤不已,諸相亦當自現(xiàn),觀此可知——如前觀相中所說:善夢、靈瑞、定慧開發(fā)等相。復(fù)次,若行者觀心與理相應(yīng),即是罪滅之本,不勞余求。故《普賢觀經(jīng)》中言:‘令此空慧與心相應(yīng),當知于一念中能滅百萬億阿僧祇劫生死重罪’,以此為證。若得無生忍慧,則便究盡罪源!(注十四)

  從這段文可知,從事無生懺的人,自三種情況下,可以知道罪已滅——

  (一)就如取相懺的見到瑞相。瑞相并非只是出現(xiàn)于取相滅中,它是通于無生懺的。以無生理觀懺悔的人,當懺至內(nèi)心清凈時,往往也會有瑞相的出現(xiàn)。由此可以得知自己罪已滅。

  (二)是以無生理觀轉(zhuǎn)化妄心罪障。只要了解到罪業(yè)虛妄,妄心不再執(zhí)著,不會有罪惡感時,無形中,罪業(yè)便已滅除。

  (三)進一步,契入無生——不生不滅的實際理地,則諸罪自然消除。能夠得無生法忍,不但究竟的懺除了罪業(yè),在修行上,也已超凡入圣,不同俗輩了。

  注一:大正藏12冊477頁中、下

  注二:同上483頁中、下

  注三:同上484頁上

  注四:同注三

  注五:同注三中

  注六:同注三中、下

  注七:同上485頁上

  注八:大正藏53頁冊99頁上、中

  注九:大正藏8冊751頁中

  注十:大正藏24冊1096頁上、中

  注十一:大正藏8冊752頁中

  注十二:大正藏24冊1099頁

  注十三:大正藏46冊486頁下

  注十四:大正藏46冊486頁中、下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