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大師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二○、轉(zhuǎn)識成智的次第與方法

  二○、轉(zhuǎn)識成智的次第與方法

  “識”是“心識”,“智”是“智慧”。凡夫的“心識”是“有分別”的,佛的“智慧”是“無分別”的。凡夫與圣人的分界,就在“有分別”與“無分別”。有分別妄念的是凡夫,無分別的智慧是圣人。佛教和科學(xué)的不同,也是在“有分別”與“無分別”?茖W(xué)家以為無分別,就不能制造飛機大炮原子彈等。佛教認為這些都是生死的根本。生死是苦報,而苦報的“因”是造惡業(yè)。有了造惡業(yè)的“因”,便得要受苦報的“果”。譬如我打傷了人,員警將我捕去。打傷人是造惡業(yè)的“因”,而被捕是要受苦報的“果”。然而為什么要造惡業(yè)呢?就是因為有迷惑;為什么會迷惑呢?就是因為有分別;

  為甚么起分別呢?就是因為有心識妄念。其意義如左:

  心識——有分別——起惑——造業(yè)(因)——上受報(果)

  明白了這個“因果”,就知道“分別”是生死的根本。至于無分別的智,就好像一面大圓鏡一樣。人來了,鏡中即現(xiàn)人像;馬來了,鏡中即現(xiàn)馬像!盁o分別”即是“覺”。“覺”,即能不起惑,不造業(yè),不受報,得大自在,所謂“心空及第歸”。到了無有苦樂、冤親、美丑等心念時,這就達到“圓融無礙”的境界。

  凡夫與凡夫,沒有那個能高出一頭,都是差不多。例如你我都是凡夫,你吃飯,我也吃飯;你睡覺,我也睡覺。又如你有貪心,我也有貪心;你有瞋心,我也有瞋心;你有愛心,我也有愛心;你有染污,我也有染污;你是有漏,我也是有漏。全世界的凡夫都是如此。所以平平凡凡,庸庸碌碌,便都叫做凡夫。如果其中有一人,能由貪到不貪,由瞋到不瞋,由愛到不愛,由染污到清凈,由有漏到無漏等;那就是高出一頭的非凡夫的圣人了。

  學(xué)佛就是要轉(zhuǎn)識成智,轉(zhuǎn)生死成涅槃,轉(zhuǎn)染污為清凈,轉(zhuǎn)有漏為無漏。

  在唐三藏玄奘以前,都說有九識或十識。玄奘法師學(xué)成歸國后,就決定只有八識。“識”者辨認意;如眼識能辨認色塵,耳識能辨認聲塵,鼻識們辨認香塵,舌識能辨認味塵,身識能辨認觸塵,意識能辨認法塵等。

  識之所以能生起者,據(jù)常識言之,則必有其“根”,若無“根”則無“識”。“根”是生長義。例如有花的根,始可生花;有草的根,始可生草;有樹的根,始可生樹;有善法的根,始可生善法;有惡法的根,始可生惡法。反之,花若無根,即不能生長花;草若無根,即不能生長草;樹若無根,即不能生長樹;善法若無根,即不能生長善法;惡法若無根,亦即不能生長惡法。

  眼等有根,才能生識。眼球中心的瞳,是勝義根;眼眶是根依處。示圖如下:

  (圖缺)

  “依”是依托,“處”是處所。講到“依”,必有“能依”和“所依”。能依者為眼瞳,所依者為眼眶!傲x”是意義,是作用!皠倭x根”者,即能生識之殊勝作用的根。生理學(xué)上的名詞,叫做“視神經(jīng)”。

  “根依處”,有三名:(1)浮塵根,(2)浮根塵,(3)扶塵根。“塵”是微塵。六根各有色香味觸四塵的和合,才能成“根”,不過這“根”容易腐爛,故名“浮塵根”。為什么無“聲塵”呢?因為只須四塵和合即可成根依處。例如眼眶,只須有色香味觸四塵和合,即成眼的根依處,并不須要聲塵。“扶”是扶助。例如無眼眶,則眼瞳無所依,故名“扶塵根”!皠倭x根”又名“凈色根”,即是非常清凈,佛經(jīng)上喻之如清凈的醍醐。

  前六識叫做“依根識”,前五識是依“色根”,第六識是依“心根”。依有五名,列“表”以明之:

  (圖缺)

  (1)依——依根之識

  (2)發(fā)——根所發(fā)識

  (3)屬——屬根之識

  (4)助——助根之識

  (5)如——如根之識

  “根”好“識”始好。若“根”有病,則“識”也是不能清楚,要受損失,所以根能生識,而識能助根。由眼根發(fā)眼識,耳根發(fā)耳識,鼻根發(fā)鼻識,舌根發(fā)舌識,身根發(fā)身識,只可叫做根所發(fā)識,不可稱為發(fā)根之識。

  第六意識,有五俱意識,與獨頭意識之分。與眼耳鼻舌身五識同時起分別,叫做“五俱意識”。前五識是直覺的,而第六識是起分別的。由第六意識同時與眼識起分別的,叫做“眼俱意識”。同時與耳識起分別的,叫做“耳俱意識”。與鼻識起分別的,叫做“鼻俱意識”。與舌識起分別的,叫做“舌俱意識”,與身識起分別的,叫做“身俱意識”。但有時為四俱意識,例如與眼耳鼻舌四識起分別時,就叫“四俱意識”。有時為“三俱意識”,有時為“二俱意識”,有時為“一俱意識”,總名之為五俱意識。

  第六識除了幫助別的識分別以外,還有本身自己的分別,叫做“獨頭意識”。例如夜夢是“夢中意識”;定中見佛相等是“定中意識”;瘋癩是“狂亂意識”;還有一種終日胡思亂想的是“散位意識”!氨怼笔救缱:

  意識(圖缺)

  五俱意識

  獨頭意識

  眼俱意識

  耳俱意識

  鼻俱意識

  舌俱意識

  身俱意識

  夢中意識

  定中意識

  狂亂意識

  散位意識

  第七識梵名“末那”,譯作意”,是“思量”的意義!八肌笔撬紤],“量”是度量。前六識也有思量,為什么不叫前六識為思量呢?列表以明之:

  八識(圖缺)

  前五識雖可稱思量,但是直覺的。第六識雖有審察,但無恒常。第七識既有審察,又有恒常;第八識僅有恒常,而無審察。故前五識非恒非審,第六識審而非恒,第七識亦恒亦審,第八識恒而不審。

  第七識含有癡、見、慢、愛。因為歡喜第八識,所以無瞋;又因為相信第八識,所以無疑。癡者,無明也。無明分兩種,表示如左:

  (圖缺)

  獨行不共無明,是和十個小隨煩惱各別獨行,是指第六識。因為十個小隨煩惱粗暴,所以前五識沒有。獨行不共無明,亦有間斷。恒行不共無明,為第七識所獨有。是無間斷的。圖示如下:

  (圖缺)

  第七識恒行不共無明,執(zhí)著第八識為我。例如布施時貪名,有我,就不能忘布施的相。

  第八識有三名:(1)阿賴耶識(2)毗播迦識(3)阿陀那識。列表以明之:

  第八識(圖缺)

  阿賴耶識——藏 ——自相

  毗播迦識——異熟——果相

  阿陀那識——執(zhí)持——因相

  “藏”有能藏、所藏,執(zhí)藏三種。讀平聲,是包藏、含藏,為動詞;讀去聲,是庫藏,寶藏,為名詞。佛只有“阿陀那”執(zhí)持無漏種子,所以有相續(xù)執(zhí)持位。而三乘尚有果報,所以除有相續(xù)執(zhí)持位外,還有善惡業(yè)果位。凡夫有以上二位外,再加我愛執(zhí)藏位。列表以明之:

  (圖缺)

  (1)阿賴耶識

  (2)毗播迦識

  (3)阿陀那識

  “阿賴耶”是能藏,藏了許多種子。有了能藏,就有所藏;所藏是覆藏,是遮藏,是蓋藏。就是說前七識遮蓋了第八識,所以印象就落在第八識里面去。譬如某人太高、太胖、太瘦之類,印象清楚,這就是第八識被前七識染污了。假如第七識與第八識脫離了關(guān)系,就無“我執(zhí)”。一名三義,好像母親對兒子說,母親是能藏,兒子是所藏。如果對她的母親說,則又叫做所藏了。對她的丈夫說,就叫做執(zhí)藏。

  “毗播迦”的意義是“異熟”,異熟有三:

  ①“異時而熟”——是說由因至果,時間不同而成熟。例如桃二月開花,四月結(jié)果,中間過程時間不同。今生造的業(yè),來生受果報,也就是這個道理。②“變異而熟”——是說由因至果,色味等變異而成熟。例如桃結(jié)成果,中間色形味都有變異。作善作惡,亦復(fù)如是。③“異類而熟”——是說因有善惡,果是無記,因果類別而熟,故名異類而熟。這就是表明第八無記性之異熟果報識。受報時,乃是由于前六識所造善惡業(yè)因之關(guān)系。

  凡夫的“八識”,是不能離開分別的,如果能將有分別的識,轉(zhuǎn)變成無分別的智,就是“轉(zhuǎn)識成智”,亦即是“轉(zhuǎn)凡成圣”。

  “識”為“八識”,“智”有“四智”轉(zhuǎn)八識成四智,有其一定的次第;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絲毫不可混亂的。列表以明之:

  (圖缺)

  云何為“妙觀察智”呢?因為我們凡夫,一天到晚,從無始以來,都是執(zhí)著一個有主宰的“我”,和一種有實在的“法”;現(xiàn)在發(fā)心,聽教,明理,起行之后,用“般若”的“智慧”,而觀察沒有主宰的“我”,也沒有實在的“法”。久而久之,“我空智”和“法空智”現(xiàn)前,不但能了達“緣生性空”的真理,到了果地,還能夠觀機說法,就是用這個“妙觀察智”。

  第七識執(zhí)著第八識為我,凡夫是永遠如此的,學(xué)佛的人,就會反省觀察,由外觀到內(nèi)。例如手足不是一的,不是常的,不是普遍的,不是主宰的,這是外觀。又如凡夫總是看見別人錯,沒有看見自己錯,這就是只有“分別”,而無“反省”,也可說是無“內(nèi)觀”。若反觀第八識后,方知第八識本不是一、常、遍、主宰的。這反觀,就是“妙觀察智”。

  “妙觀察智”的度生大用,就是能觀察諸法性相,隨機說法。所謂“遠行地后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是也。

  云何為“平等性智”呢?法界的‘真如性”,本來是沒有彼此和圣凡之分的,由第七識戴了“恒行不共無明”的眼鏡,去看第八識見分,本來不是一,它以為是一;本來不是常,它以為是常;本來不是遍,它以為是遍;本來沒有主宰,它以為有主宰;它硬要堅執(zhí)著第八識的“見分”,為我,為主人翁,所以在沒有彼此中,就有了彼此;在沒有人我的界限,也就有了人我界限;圣凡的差別,就由此而分,在平等法界中就成了不平等,F(xiàn)在行人用“般若”的“無分別智”,去照破這第七識的“恒行不共無明”,無明一破,法性真如從此顯現(xiàn),好像把一副著了色的眼鏡拿下來,便恢復(fù)本來的清凈,“平等性智”一現(xiàn)前,一切人我是非的異見才能夠打消,這就是“平等性智”的功用。

  “平等性智”的度生大用,就是能證平等性,運無緣慈,化有情類。所謂“發(fā)起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恒摧,如來現(xiàn)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是也。

  云何為“大圓鏡智”呢?我們的如來藏心,本來是清凈,因為有了“無明”的原故,從此就薰染得烏煙瘴氣和黑漆桶一樣,不見光明;現(xiàn)在第六識用“雙空觀智”,照破第七識的“無明”,恢復(fù)他的本有光明,和大圓鏡一樣,佛光普照,慧炬常明,所以名為“大圓鏡智”。

  “大圓鏡智”的度生大用,就是能眾垢既除,不生不滅之本性顯現(xiàn),如大圓鏡。所謂“大圓無垢同時發(fā),普照十方塵剎中”是也。

  云何為“成所作智”呢?在我們凡夫,因為有無明的原故,雖然眼識能夠分別色,耳識能夠分別聲,……乃至意識能夠分別一切法,然而都是用的“識”去作事:一到第八識轉(zhuǎn)成了大圓鏡智之后,那所作的一切利生之事,都是用后得無分別智,便能六根互用,上宏佛法,下度眾生,這就叫做“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的度生大用,就是能變現(xiàn)十方國土,應(yīng)現(xiàn)微妙色身。所謂“三類分身息苦輪”是也。

  轉(zhuǎn)識成智的“次第”是如何呢?是那一識先轉(zhuǎn)呢?就是先用第六識常常作“我空觀”和“法空觀”。第七識執(zhí)著第八識為我,經(jīng)過第六識用功,一到了第七識不執(zhí)著第八識為“我”時,第一剎那,轉(zhuǎn)“第七識”成“平等性智”,第二剎那,第六意識就轉(zhuǎn)成“妙觀察智”?梢娛窍绒D(zhuǎn)第七,后轉(zhuǎn)第六,這是甚么道理?因為第七是“根”,第六是“識”,所依的“根”如果不斷,能依的“識”是無可奈何!所以第七識叫做“染凈依”。第七和第六是“前后兩剎那”,最要注意。真正轉(zhuǎn)的時候,要在第七地(遠行地)菩薩破遍計所執(zhí)的“我”之時,亦即第七識不執(zhí)著第八識為我之時。所謂“不動地前才舍藏”,“遠行地后純無漏”,“六七因中轉(zhuǎn)”等偈語,均是就此而說的。

  將要成佛時,金剛道后把最后一品無明破了,第八識就轉(zhuǎn)成“大圓鏡智”,第八識一轉(zhuǎn)的時候,同在這一剎那,前五識也就轉(zhuǎn)成“成所作智”了!這是甚么原因呢?因為前五根是第八識的“親相分”(根身、器界、種子),前五識的“五根”與第八識的“相分”是一體的。所以第八識轉(zhuǎn),它的相分豈有不轉(zhuǎn)之理呢?五根既轉(zhuǎn),五識當(dāng)然要隨它而轉(zhuǎn)啊!所謂“金剛道后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fā)”,“五八果中圓”等偈語,均是就此而說的。

  成佛的時候,一方面已破了我執(zhí),一方面又破了法執(zhí),方算圓滿。所以轉(zhuǎn)識的次第,現(xiàn)在我們可以知道:

  (1)六識和七識,是前后兩剎那轉(zhuǎn)——在第七地。

  (2)五識和八識,是同一剎那轉(zhuǎn)——在佛果地。

  轉(zhuǎn)識成智的“方法”是如何呢?凡夫的個人主義,是“小我”。由小我擴大至一家一鄰一里一村一鄉(xiāng)一縣一國等,是為“大我”。這些“大我”,“小我”,都是生死的根本。佛開示眾生要“觀理”和“修行”,變成“無我”,觀理是正,修行是助。你用《圓覺經(jīng)》上第三章的方法,把皮肉骨節(jié)分歸于地,咦唾津液分歸于水,熱氣分歸于火,呼吸分歸于風(fēng),把四大假和合的東西一分散之后,你再去找一個實在的我,那里去得呢?久而久之工夫純熟了,“我空智”一現(xiàn)前,“我相”自然會不得,只要把“我執(zhí)”一破,修行就有辦法,好像順風(fēng)順?biāo)偕戏?豈不是更快嗎?如何去“修行”呢?就是用“六度”的法門。圖示如左:

  (圖缺)

  第一,先練習(xí)“布施”,用“布施”度慳貪的“我”,而舍了財物的“我執(zhí)”。

  第二,次練習(xí)“持戒”,用“持戒”度毀犯的“我”,而舍了眷屬的“我執(zhí)”。

  第三,再練習(xí)“忍辱”,用“忍辱”度瞋恚的“我”,而舍了高慢的“我執(zhí)”。

  第四,繼練習(xí)“精進”,用“精進”度懈怠的“我”,而舍了勞苦的“我執(zhí)”。

  第五,進練習(xí)“禪定”,用“禪定”度散亂的“我”,而舍了心念的“我執(zhí)”。

  第六,終練習(xí)“般若”,用“般若”度愚癡的“我”,而最后舍了法相的“我執(zhí)”。

  以上六度波羅密,一層比一層難,到最后一度要破相時,則為更難!金剛經(jīng)》云:“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庇衷:“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前五度如“盲者”,是凡夫外道共修的。第六度如“導(dǎo)者”,凡夫外道沒有的,而小乘亦只有一半,因為小乘只能破“我相”,而不能破“法相”!督饎偨(jīng)》云:“忍辱波羅密,即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庇衷:“如來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就是這個道理。根據(jù)這六度波羅密,精進不退去修行,果能達到“勤修萬行,而不著佛生”,則學(xué)佛之道,能事畢矣。(慈引記)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