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十二日(二):作愿門 之 “愿”

  安居第十二日(二):作愿門 之 “愿”

  《往生論》:三者作愿門。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故。

  “畢竟往生”是最重要的。

  這里講作愿門是奢摩他的修持,即止的修持。對于禮拜、贊嘆,我們作為薄地凡夫比較好接受,而止的作為,就比較交雜,我們需要體驗了。象“一心不亂、功夫成片”里面都有止觀的內(nèi)容。

  “一心專念”,我們很容易就滑在成片、一心不亂的因緣上。因為《阿彌陀經(jīng)》上我們常讀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我讀了《無量壽經(jīng)》的很多原譯本,大概是這樣說的:諸有眾生,在某一因緣下,若一日、七日、十日,持念阿彌陀佛,憶念彼國,中間生疑了,比如說我念佛了怎么還這樣煩惱,不念了,這樣的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樣會接引,都能往生,只是生邊地疑城。無疑的人現(xiàn)下就安樂了。

  “一心專念”的究竟義,或者說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方便呢?我們可以從自力與佛力這個角度來審觀。

  作愿門,很重要的是這個“愿”,我們先從“愿”講起,大家來參與——我們是用什么心愿來念這個“南無阿彌陀佛”的呢?

  眾回答:聞名俱來

  愿共諸眾生,同生極樂國

  念佛即覺

  心靜安住

  具足念佛

  啟發(fā)本具

  回家

  照十方眾生無礙

  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

  如子憶母

  上船隨緣(交給佛了)

  本生

  念佛即生

  ……

  我們這個“愿”,實際是心理的一個表達(dá)。

  說“聞名俱來”(眾回答中的第1條)實際是阿彌陀佛的愿望,就是依名號感召十方有情同得往生大利,同一安住,同一圓滿。這就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圓成報身,是阿彌陀佛報土的功德,即聞名俱來,俱來者是圓滿往生,沒有不生者!斗鹫f大乘無量壽莊嚴(yán)經(jīng)》上阿彌陀佛發(fā)這樣的愿: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就是說聞名俱生,沒有遺漏的,聞名就是具足的。這是阿彌陀佛圓滿報德的一個展示!熬銇砦覄x中”的“我”是通用的,聞名者都是這個“我”。這是依報德說的。

  說“愿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眾回答中的第2條),是交織性的,這里面有佛的愿,也有我們大家的愿。法界同成,你心念中不能有虧欠,若有一個障礙,就把你拉下來了。所以“我今發(fā)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quán)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fā)菩提心,愿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是愿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往生。往生與成佛是同一名詞。

  文殊菩薩這個誓愿揭示了——我們要以圓滿心念佛,不能以分別心、是非心、對待心、善惡心、不圓滿的心念佛,以不圓滿的心念佛,佛也不佛了!佛也成眾生了!所以這個心愿很重要。我們天天拜“愿共諸眾生,同生安樂國”,這個十分重要,尤其在我們的修行中。在我們漢地,現(xiàn)在念佛法門最大的障礙就是說這一群人能生,那一群不能生的障礙,而不是“咸共往生”,這個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名號被這些善惡是非的心給遮蔽了,把他的功德給扼殺了,所以說是“遮障佛慈”啊,佛的慈悲是無礙的、圓明的。

  這邊阿彌陀佛以種種方便,令我們生起無上信心,令我們都往生,法界眾生同一安樂國,蜎飛蠕動都能往生的。而那邊說這不能往生,那不能往生。所以,不知道佛愿,不知道眾生的心愿。眾生都愿意離苦得樂,愿意成佛,諸佛愿意令眾生離苦得樂。而說這不能往生,那不能往生都是分別執(zhí)著心的一個結(jié)果,而不是阿彌陀佛的愿望,也不是眾生的愿望。所以,我們了解了眾生的愿望和佛的愿望,那就往生無礙!以前有一群“高貴”的念佛人說“那些殺豬宰羊的都能往生,我就不往生了”,這不是阿彌陀佛的清凈平等覺,而是凡夫的分別與執(zhí)著。佛陀的慈悲不在于你的作業(yè),而在于你愿意不愿意往生!因為佛陀從法性上審觀一切眾生,一切障礙本不為障礙,眾生自我記憶,自我懲罰,相互不能原諒罷了,使我們沉淪在這個世間,相互牽制,不能出離。實際很多自暴自棄、傷害自己,甚至傷害周邊、傷害佛陀教法的住世,往往是自己不能原諒自己造成的。凈土教法就把這一點處理得很干凈了。

  說“我念佛即是佛”(眾回答中的第3條),這個沒問題,但我們中國人有一個忌諱,在藏地說某人某人是什么的化身,大家就去拜了,但在漢地,可能別人就要來拍磚了,所以我們在這兒說“念佛即覺”。我們能覺悟本無眾生可得,亦無佛可得,但為了離苦得樂,為了饒益有情,有佛法住世,有佛法可成。這個“可成”是為了利世故。所以說“為利眾生而成佛”是重要的,不是為了我成佛而成佛,是為了利益眾生而成佛。“不為自身求安樂,愿諸眾生得離苦”,這是成佛的一個基本內(nèi)容,實際是破除我執(zhí)與法執(zhí)、饒益有情的善巧。所以這里說“覺”比較安穩(wěn)些。

  說“回家”,及后面很多都是順性的說法。因為阿彌陀佛的誓愿揭示了我們本性的妙用,讓我們在本凈、本具的心態(tài)下去言行、思維、念佛、修行、交往,這就是順性起修了。所以,依彌陀的愿力回施,令我等順性起修,這是大恩大德啊,這樣不求一心,一心自得。因為你只要順性來審觀,你不用求一心,不求一心,一心自得。你若求一心,肯定是心中有顛倒的地方了。對此我們慢慢來審視。

  作業(yè):您對念佛心愿的分類

  (比如順性怎么說,順佛愿怎么說,順自己究竟的愿望怎么說,盡量周全地談一談,這樣從心靈深處各個角度,我們自己去分分類,換位思考思考,從凡啊圣啊,世俗、超世俗啊,大眾、個人啊,階段性的、究竟的等等角度去思考思考。這樣我們對現(xiàn)在念佛及念佛法門傳播的狀態(tài)有個細(xì)致的,相對全面的了解,那再擇我們用什么心念佛,就比較準(zhǔn)確,所以這樣能使我們在分類中取一個準(zhǔn)確的方法,或心念。分類越準(zhǔn)確,你取用的就越準(zhǔn)確。)

  (歲次辛卯四月二十七2011年5月29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