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選語錄(4)
閑言說
遍界無藏覆。不掛一絲頭。隨緣閑飲啄。悠然任自由。
不識路
山自高兮水自清。乾坤物我太分明。偶然忘卻來時路。偏向他人行處行。
夜步
月上池魚吞餌。風來竹影掃塵。此際頓忘物我。渾然一派天真。
懶夫我慢
一覺醒來睜眼處。滿窗紅日天將午。抖擻精神著力看。佛法世法誰來忤。
易難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不造罪福。出平入平。
寫真
有人有我渾然幻。無我無人非是真。獨坐有時山夜冷。朝廷清凈一王身。
空色
空兮色兮。色空非空。色兮空兮?丈巧?丈强。色空是色?丈坪巍?湛丈。
自然而然
身應王位為名系。心向空門又法縛。兩頭擔子齊拈也。早是秦時舊[車+度]轢。
圓明園。真妙好。如佛地。同仙島。青山環(huán)。綠水抱。鶴銜芝。魚吞藻。有交梨。多火棗。種桑[廿/麻]。植粳稻。閱六經(jīng)。禮三寶。任春秋。隨晚早。不拘束。無煩惱。奉天時。養(yǎng)吾老。
自得
有甚千年與萬春。朝朝暮暮好光陰。一物喚來皆不中。逢場作戲樂天真。
浮生如夢幻。夢幻即長生。長生離夢幻。便是野狐精。
實話
誰言世事等浮云。舍此何方更覓真。莫道無人解句意。賴他露柱作知音。
自述
暮歸朝出也尋常。玉兔金烏一任忙。四海浪平無個事。憑將一句祝吾皇。
閑
草堂空寂寂。檐鵲演摩訶。晝永閑無事。渾忘歲月過。
錯錯
十八木珠一串穿。終朝念佛滌心愆?蓱z不識彌陀旨。數(shù)盡恒沙也枉然。
悟是迷根。修為法縛。不悟不修。歲月耽擱。何計度生。對病設藥。海上奇方。一服病卻。平地金仙。百億化身。不悟不修。名解脫人。
笑話
難明此事是何因。到底皆緣信不真。一切圖維齊放下。寒灰豆爆笑當人。
竹
數(shù)莖翠竹。移自幽谷。亭亭拂云。青青覆屋。何以名之。本來面目。
百八心珠顆顆圓。癡人誤作手中禪。其間妙義無多子。佛尾佛頭一串穿。
扇
玉骨冰肌得自由。山川人物半輪收。收開捏聚渾閑事。一度風生一度秋。
真經(jīng)
說經(jīng)萬八千。未曾道一言。欲識西來意。香爐與柱礎。
鼻煙壺
全體琉璃靜發(fā)光。頂門具眼豈尋常。等閑嗅破其中味。誰道壺中日月長。
止兒啼。
人我生是非。是非生憎愛。憎愛心一生。萬有為對待。寡豈能敵眾。處處成滯礙。何如渾物我。悠然得自在。
紙
冰肌素質(zhì)無瑕垢。一任東君自剪裁。饒他玉簡金經(jīng)出。若個不登寶筏來。
露
出入同門。形影莫喻。無量劫來。不離寸步。愚者自瞞。對面不晤。一朝打破。廓然獨露。
釋迦文佛
大慈悲父大醫(yī)王。演說眾生療病方。砒霜翻作醍醐用。笑煞階前石敢當。
觀音大士
三十二應露全身。拯救眾生渡苦津。只此慈悲心太切。卻將覺海作紅塵。
六句
聞不是耳。見不是眼。但可轉(zhuǎn)物。莫被物轉(zhuǎn)。非垢非凈。無增無減。
示人
佛與眾生差別處。只于覺識轉(zhuǎn)移間。回頭直下之成也。乎者從教一串穿。
警世俗句
笑凡夫。何太愚。珍糞土。棄寶珠。甘五濁。樂三涂。忘生死。逐有無。蓬舞風。葉泛湖?皯z愍?舌涤。當警醒。莫踟躕。誠省已。自識吾。只彈指。一斯須。超彼岸。踏仙衢。真活計。實良圖。休遲疑。莫含糊。千圣轍。萬佛途。明指示。莫負辜。
不二
佛生相隔多少。只在一念之間。失之毫厘千里。得來沙界眉端。
偶成
紅塵覺海原無隔。堪笑眾生眼自瞞。莫謂毫端全攝去。者毫更是障知端。
塵心
身是心中物。心是身中神。法界亦若爾。塵空兮空塵。
石女曲
佛祖無言徹底宣。幾人能不錯流傳。當時古德曾經(jīng)道。卻是虛空舉得圓。
愛山居
誰是山中人。渠是山中叟。有人來訪問。渠便大開口。
木人歌雪
即心即佛是非是。非佛非心非不非。試把是非皆坐斷。管他心佛作何依。
實相頌
云何名實相。湛湛與堂堂。虛空有損墜。真體無戕傷。此共天天久。此同地地長。保經(jīng)八萬劫。終不落空亡。
擬金丹
金丹一粒水銀團。光射三千星斗寒。恰似碧潭秋月影。清清湛湛徹層巒。
聞鐘聲
一聲萬籟寂。萬籟一聲鳴。不是知音者。徒勞側耳聽。
懺修
心從何起將心懺。懺得心空罪?。修幻修兮行幻行。上天下地自從容。
無理之談
鐵舟泛巨海。泥牛踏太空。個中真意味。料得幾人同。
中秋
真空世界中秋月。旋碾清霄無障遮。盤古至今明此夜。何曾有意照天涯。
我香我焚。我煙我聞。香聞合一。我我誰分。
物我
情愛空閑閑空里。性耽山水水山中。謾言魚鳥非相識。且共升沈上下同。
月中兔
我家有一物。大似月中兔。遇霞便餐霞。逢霧便吐霧;驎r躍天衢;驎r步云路。玉毫現(xiàn)三千。眼光射四部。不染亦不貪。無喜亦無怒。升沈同古今。往來任朝暮。悠悠度歲華。長生不拘數(shù)。
自在
明明洞洞絕塵纖。露露堂堂遍大千。妙諦不言空與色。人間天上任安然。
白猿捉月圖
老猿閑不住。頻捉水中月。因迷月體無?裥牟豢闲
一念不生此凈土。直心前往彼西天。內(nèi)丹成了外丹就。三字拈來豎作川。
真心詠
皎潔虛明空界寂。青山綠水意分明。秋來春去渾閑事。月印寒潭一色清。
合頭語
明頭明明合。暗頭暗暗合。色頭色色合?疹^空空合。明此四和合。是名一相合。一相無和合。一一一和合。
俗談
葛藤亙古自如如。萬別千差總一渠。識得個中非物我?v橫自在任收舒。
誰說
渠本自無生。何處窮渠滅。塵塵露其體。剎剎演其說。五蘊當下空。三毒霎時歇。湛湛碧天清。浩劫一輪月。
遣懷
昨自神洲游北溟。今從天竺到臺山。雖然行腳癡狂客。卻是乘空一地仙。
徹論
動靜原一體。是非無二心。不空亦不有。無古亦無今。
魔說
我佛道無生。我卻道有生。如來說不滅。我卻說有滅。若不如是說。不得大休歇。
說夢
甲子周流年復年。幾番滄海變桑田。翻云覆雨渾閑事。誰解壺中別有天。
行腳
東西十萬里。南北八千程。會得腳根下。移來一步行。
引鏡
你是我兮我是你。你我對面不相識。二人合眼細商量。一片青銅一飯器。
答起滅
起從何處起。滅向何處滅。如念亦如風。何處可把捉。起滅既若爾。生死亦如說。法界亦同然?詹豢諢o別。但了取舍心。洞然自明白。任運兮如如。悠悠兮萬劫。
不是躲根
無相光中藏日月。驢胎馬腹作生涯。山河大地渾閑事。錦被蒙頭是處家。
心體
明者明其心。見者見其體。見性明心體。明心見性理。理體無回互。心性無比擬。歷歷與明明。如斯而巳矣。
指路
煙水云山千萬疊。就中一路坦然平。世間多少探奇客。妄覓鵬程鳥道行。
對月談心
不是惺惺不是癡。個中滋味幾人知。試看秋夜搏空月。湛湛清光誰可移。
書齋述心
風花雪月天真佛。幾簟琴書迦葉身。不是懶于拈妙句。只緣無處覓詩心。
一物頌
身中有一物。時時身外安;蛲[鶴清霄里;蚬蚕x魚山水間。不動不定。無往無還。飛潛任其所以。出沒聽其如然。極樂界。自在天。彌勒后。威音前。不得號佛。強名曰仙。
西江月(乘片時之興率成一十六首書罷不覺擲筆大笑)。
其一
海底泥牛聲寂。掛樹石羊沒蹤。三千破衲擁晴空。卻惹非人出夢。
耳覷鐵驢拽磨。目聽木馬嘶風。銅蛇鉆入石棱中。兔角龜毛廝共。
其二
大道非三非一。凡夫說一說三。終朝捏怪曰參禪。此句何嘗夢見。
此句卻非此句。此句不出一三。高低普應霎時間。一月千潭遍現(xiàn)。
其三
遍界如來妙體。萬象隱顯其中。乾坤物我本來同。莫作經(jīng)文空誦。
會得千途一轍。不會六道縱橫。如如若若自從容。豈費縐毫功用。
其四
煙水云山疊疊。浩浩萬里前程。默移寸步自分明。大千須臾坐定。
從他寒來暑往。誰云地濁天清。笑看日月任西東。一曲無聲三弄。
其五
八風吹來不動。還同柳絮楊花。個中妙理實堪夸。不是脫空說話。
會得途中受用。不會屋里波查。分明直截報君家。不必別探奇法。
其六
春夏秋冬四序。覆載高厚乾坤。就中一物太殷勤。處處皆有渠分。
視之卻又不見。聽之更復無音。欲識此物名和身。塞耳合睛相認。
其七
鼻舌身意眼耳。香味觸法色聲。但不對待便靈通。翻成六般神用。
凡情圣見無二。佛性即是無明;没丈砻铙w成。何止三十二應。
其八
佛性戒珠心印。廓周沙界沒垠。塵塵剎剎滿圓身。拆合不離方寸。
識得無形妙體。如來寶藏奇珍。但棄生滅守常真。根塵自然脫盡。
其九
空空空兮色色。色色色兮空空。色空通塞本來同。隱顯測其定動。
動動動兮定定。定動豈假施功。榮枯得失聽天公。自在彌陀凈境。
其十
霧鎖長江浩瀚。云封華岳氤氳。霎時風卷霧云分。山水依然遠近。
濁浪攪為酥酪。大千變作黃金。不須卜度妄勞心。云霧從他為暈。
其十一
一二三四五六。六一二五四三。芥納須彌自等閑。說甚顛倒互換。
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法爾如然。石人鼻孔垂唇邊。誰道一條白練。
其十二
善惡種瓜種豆。收來亦屬空花。何如自種野人家。心田一粒無價。
此粒非空非有。大千隨處生芽。根深蒂固遍天涯。道子難描難畫。
其十三
十方世界法體。名曰如來化身。不須斷妄莫求真。即在目前切近。
取之轉(zhuǎn)迷轉(zhuǎn)遠。舍之愈沈愈深。的實妙訣在無心。歷歷明明普印。
其十四
石火電光歲月。急忙下手猶遲。光陰荏苒幾多時。剎那疾如彈指。
心田離此即此。迷途百轍千岐。茫?靶κ廊税V。大似河邊覓水。
其十五
至道本離言語。風云月露成吟。信手拈出卻無心。聊寄閑情一哂。
多少詞壇詩社?坍嫚幱@人。平頭合掌各評論?偙晃哪恳。
其十六
西江月詞數(shù)首?靶Σ恢O宮商。參差韻調(diào)欠鏗鏘。大似無聲演唱。
乘興豈知工拙。推敲不費思量。游戲三昧偶逢場。腔板原來一樣
教外別傳。不立語言文字。如何是三寶。大地是佛。虛空是法。眾生是僧。如威音前彌勒后之說。世尊若不指出。我輩何以得聞。凡似此皆從緣所知。非自真見。但了目前虛空。自然會豎窮三際。但了目前片地。自然會得棋遍十方三寶一體。大道只在目前。不必向高遠奇妙會。實不用一句語言文字。如來參。
上諭附錄
佛祖之道。指悟自心為本。是此說者。名為正知正見。用之以利人接物。令人直遠心源。方得稱佛祖兒孫。所言外道魔道者。亦具有知見。因其妄認識神生死本。以為極則。誤認佛性。謗毀戒行。所以謂之外道魔道。朕覽密云悟。天隱修。語錄。其言句機用。單提向上。直指人心。乃契西來的意。得曹溪正脈者。及見密云悟錄內(nèi)。示其徒法藏辟妄語。其中所據(jù)法藏之言。駭其全迷本性。無知妄說。不但不知佛法宗旨。即其本師悟處。亦全未窺見。肆其臆誕?袷阑笕。此真外魔知見。所以其師。一辟再辟。而天隱修。亦有釋疑普說。以斥其謬。然當日魔心不歇。其所著述。不行即毀。如魔嗣弘忍。中其毒者。復有五宗救一書。一并流傳。冀魔說之不朽。造魔業(yè)于無窮。天下后世。具眼者少。不知其害。即有知而辟之者。有德無位。一人之言。無征不信。將使究竟禪宗者。懷疑而不知所歸。而傳染其說者。將謂禪宗在是。始而起邪信。繼而具邪見。起邪信則正信斷。具邪見則正見滅。必至處處有其魔種。人人承其魔說。自具之性宗不明。而言條之枝蔓肆出。今其魔子魔孫。至于不坐香。不結制。甚至于飲酒食肉。毀戒破律。唯以吟詩作文。媚悅士大夫。同于倡優(yōu)伎倆。豈不污濁祖庭。若不剪除。則諸佛法眼。眾生慧命。所關非細。朕為天下主。精一執(zhí)中。以行修齊治平之事。身居局外。并非開堂說法之人。于悟修何有又于藏忍何有。但既深悉禪宗之旨。洞知魔外之情。灼見現(xiàn)在魔業(yè)之大。預識將來魔患之深。實有不得不言。不忍不言者。夫禪宗者。教外別傳?梢詿o言?梢杂醒。古德云。窮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若一滴投于巨海。如是言者。言言從本性中。自然流出。如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則公案。何一非從本性中。自然流出。從無一實法。系綴人天。今魔藏立一○相。為千佛萬佛之祖。以袈裟縷縷。為宗旨所系。有四法。有雙頭。有小法大法。有大法之大法。稱為細宗密旨。有傳有授。而魔嗣弘忍。以僧伽難提。遇童子持鑒直前。為從來有象可示。證其魔師。一○之象為不悖。又以多子塔前。袈裟圍繞一事。作袈裟為宗旨。所系之明證。又以臨濟。打克苻普化。鑿為黃檗。三頓棒之彖象。種種作為實法。不勝枚舉。全從知解穿鑿。失卻自心。黃檗云。今時人。只欲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與兒酥吃。消與不消。都總不知。三乘學道人。皆是此樣。盡名食不消者。所以知解不消。皆為毒藥。盡向生滅中取。真如之中。都無此事。夫食不消之人多。而魔藏父子。則是巳經(jīng)飽毒者也。佛法不二。豈可執(zhí)定三四。而更有密傳三四之宗旨。廣引從上古德。言句相似者。為之注腳。轉(zhuǎn)以較勘不立言說。單提向上之正宗。仰面唾云。反污已面。趙州云。老僧此間。即以本分事接人。若教老僧。隨伊根基接人。自有三藏十二部接他了也。只說無是非分別相。早不本分。何況宛立個是非分別相。世尊四十九年所說。古錐千七百則公案?偸钦Z言文字。若不識得這個。縱使字字句句。依樣葫蘆。即為魔說。即為謗佛。縱能記得。佛祖所說。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則公案。字字句句不差。正是光明海中。多著泥滓。況既落言詮。即同教相。既同教相。則三藏十二部現(xiàn)在。又何必立教外別傳之旨。任伊橫說豎說。能出三藏十二部之外乎。圣人多能。佛多神通。能非圣本。神通亦非佛宗。仲尼。何嘗知西方之梵語。如來。不能作震旦之唐言。能與神通。各有所窮。與這個有何交涉。何況文字一端。魔藏父子。輒以不識字譏密云。意謂不如伊等學問。若要詮理論文。自有秀才們在。何用宗徒。識字不識字。與這個又有何交涉。博通經(jīng)史。如剪彩以添樹上之生花。目不識丁。亦飯熟不借鄰家之水火。若魔藏父子。其大病根正在識丁。而不識這個。今使蒙古人來。便接蒙古。俄羅斯人來。便接俄羅斯。暹羅。蘇祿。琉球。日本人來。便接暹羅。蘇祿。琉球。日本。若必待伊識得文字。然后接得。則佛法不能蓋天蓋地矣。魔藏邪外知見。自以為言言據(jù)古。字字稟經(jīng)。豈知盡三藏十二部。乃至十三經(jīng)。二十一史。諸子百家。盡世間四庫縹緗。所有文字。并與貫串配合。極其棱消縫泯。自道佛來。也開口不得。正是佛出世也救不得也。阿難三十年為侍者。只為多聞智慧。被佛呵云。汝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道。若不學道。滴水難消。況魔藏以邪外知見。唐突佛祖。向上邊事。尚安得有呵斥分。只瞞得有眼無珠之徒。明眼人前。魔形自露。趙州云。如今知識。枝蔓上生枝蔓。都大是去圣遙遠。一代不如一代。只如南泉尋常道。須向異類中行。且作么生會。如今黃口小兒。向十字街頭。說葛藤。博飯[口+童]。覓禮拜。聚三五百眾。云我是善知識。爾是學人?芍ú馗缸又。從數(shù)百年前。趙州早為判定。更不必到眼始知也。悟修皆以臨濟一棒指人。魔藏斥曰一橛頭禪。躲跟窠臼。若論個事。無論奇言妙句。俱用不著。雖一棒一喝。亦為剩法。古人不得巳而用棒喝。原為剿絕情見。直指人心。魔藏若以情見解會。乖謬之甚。古不云乎。一棒喝。不作一棒喝用。何嘗執(zhí)此一喝一棒也。魔意但欲抵排棒喝。希將伊所妄立之一○相。雙頭四法之實法。以邀奇取勝。殊不知其大乖教外別傳。無法可傳之旨也。且悟修未嘗謂一棒。為千佛萬佛之祖。而魔藏妄捏一○相。為千佛萬佛之祖。獨非躲跟窠臼乎。若將一○相。作棒喝用。猶是躲跟窠臼。若將一
○相。為千佛萬佛之祖。直是魔家窟宅矣。忠國師以九十七○相云耽源。耽源以示溈仰。魔藏杜撰。稱為然燈以前。無文密印。當日耽源示仰山。仰山一見即焚卻。源后問仰。仰即重集一本呈源。更無遺失。又溈山舉○相內(nèi)。作一日字。仰山就地畫一○相內(nèi)。作一日字。以腳抹之。溈山大笑。魔藏但于仰山。一見即能記憶處。詫為神奇。而不于溈山大笑處。仰山焚卻。及腳抹處薦取。所謂韓盧逐塊。若謂九十七○相奇特者。朕今即作八萬四千○相。歸于八千三百九十七○相。又歸于七百九十一○相。又歸于九十五○相。又歸于九○相。又歸于一○相。正如入海算沙。亦游戲華藏之一具。有何奇特。至于三玄三要。自臨濟唱出以來。古今宗師。無不拈提。而皆不能分明舉似。魔藏乃執(zhí)黃檗三頓棒。以附會之。杜撰差排。是乃全不知三玄三要。臨濟不云乎。大凡演唱宗乘。須一句語具三玄門。一玄中須具三要。首提演唱二字。演唱不能無言句。言句須識玄要。方成活句。然一玄而三要即具。三玄而九要全具。如此(一三二)(二三一)(三二一)。乃玄以立要。要以貫玄。非九要不能貫三玄。得九要而三玄始圓。不分而分。分而不分。所以玄要之法。無法不該。如一棒喝。不作一棒喝用。顯而易見者。又如四料揀之法。亦如春夏秋冬之四時。雖寒暑變遷?偛怀龃艘荒。此一年即棒喝也。曹洞之五位。亦如五行之互具。不出此一氣。此一氣即棒喝也。若夫浮山九帶。朕謂一句中。須具九帶。而九帶中。須具五十五束。又如汾陽十智同真。朕謂一句中。須具十智同真。而一同真中。須具五十五實。如此。與玄要之旨何別。推而廣之。難以悉數(shù)。總之歷代祖師。雖更換面目。接引世人?偛浑x世尊拈花。臨濟棒喝之旨。離此者即為魔說。況此棒喝。能具萬法。能消萬法。此棒喝。豈有定相。一棒喝何得作一棒喝用。魔藏不識。目為一橛禪。如果言禪。即一橛巳屬多設。魔藏意猶未足。不知必待幾橛。方稱其魔意也。三頓棒與三日耳聾。豈更有別意。有何交涉乎。又魔藏作五宗錄序。以窣堵波為喻。以九級為五時教義。以結頂處。為如來禪。以千丈旃檀從空破頂。為祖師禪。以五光三昧。為五家宗派。又自詡其言。為塔頂上加聚沙一掬。種種魔說。夫一切教相。皆屬筌[四/弟]。墾土種瓜。瓜成非土。金從礦出。礦豈即金。乃謂教之級盡。其結頂處即如來禪。直同夢囈。且西來大意。即是如來涅槃妙心。五家分派。的的歸宗。何可分佛分祖。而又分五家。雖二乘之與大乘。尚如皮肉骨髓。層次歷歷。而分拆不開。何況單提向上邊事。五光五派。有何交涉。大似漢代迂儒。謂尚書二十八篇。應云臺二十八將。魔意只欲推五宗。為超佛越祖。而掬沙加頂。巳又度越五宗。如來所謂大妄語成者。又魔藏。指曹溪本來無一物。為落空亡外道。而弘忍。泥黃梅亦未見性一語。死在句下。夫只就本來無一物句論。固似自了之見。而下既云何處惹塵埃。亦可謂超越功勛。直臻向上也。黃梅亦未見性一語。死在句下者。且不必論。若言掩人耳目者亦非。黃梅豈肯疑誤眾生。而米白無篩之對。曹溪又豈世法謙讓。悟修所判。雖稍儱侗。而藏忍直斥為空亡外道。轉(zhuǎn)見不堪。可見其自了尚未能。一味有為實法。邪知邪見耳。弘忍又指斥密云。情與無情煥然頓現(xiàn)。為閨合中物。引云門直得大地。無縐毫過患為轉(zhuǎn)句。不見一色為半提。須知更有全提底時節(jié)。為證。殊不知密云之一棒到底。正是處處全提。皆是情與無情。煥然頓現(xiàn)之力。彼既未到密云悟處。乃牽引云門言句。附會蓋覆。狐憑于城。鼠依于社。使人不敢焚熏。究竟城社。自是城社。狐鼠。自是狐鼠。何能混狐鼠。同于城社。弘忍又云。三峰師天童。師其源流。我輩師三峰。師其法乳。魔罪不問自承。豈非并未會實無一法可得。故曰源流。所得有憑有據(jù)。故妄云法乳耶。夫工夫了徹。識得自心。師資道合。針芥相投。啐啄同時。從上心印。亦惟言汝如是吾亦如是耳。何曾有一法可傳。況亦實無一法可得。一言相授受者。如是方名法乳。若藏忍之邪知邪見。魔外師徒。以密傳口授為乳。是乃毒乳。何云法乳。朕謂魔藏。原非全無知識。只因離師太早。煩惱妄想。貢高我慢。只圖爭勝。欲于法門中。獨出一頭。不顧已之腳跟。全未著地。欲裝點智過于師伎倆。捏定一○四法雙頭等名相。擬為超師之作。每立一妄語。即捃摭文史。穿配古德言句。以證實之。正如永明云。以限量心。起分齊見。局太虛之闊狹。定法界之邊疆。遂令分別之情。不越眾塵之境。向真如境上。鼓動心機。于寂滅海中。奔騰識浪。于管中存見。向壁罅偷光。立能所之知。起勝劣之解。齊文定旨。逐語分宗。蟭螟豈健于鵬翼。螢照那齊于日曜。魔藏父子之語言著作。永明數(shù)語可為判盡。當日魔藏。取悅士大夫為之保護。使緇徒競相逐塊。逐引為種類。其徒至今。散布人間不少。宗門衰壞。職此之由。朕今不加屏斥。魔法何時熄滅。著將藏內(nèi)有所藏忍語錄。并五宗原。五宗救。等書。盡行毀板。僧徒不許私自收藏。有違旨隱匿者。發(fā)覺。以不敬律論。另將五宗救一書。逐條駁正?倘氩貎(nèi)。使后世具正知見者。知其魔異。不起他疑。天童密云悟派下。法藏一支所有徒眾。著直省督撫詳細查明。盡削去支派。永不許復入祖庭。果能于他方參學。得正知見。別嗣他宗。方許秉拂。諭到之日。天下祖庭。系法藏子孫開堂者。即撤鐘板。不許說法。地方官。即擇天童下別支。承接方丈。凡祖庭。皆古來名剎。且常住本屬十方。朕但斥除魔外。與常住原自無涉。與十方參學人更無涉。地方官勿誤會朕意。凡常住內(nèi)。一草一木。不得動搖。參學之徒。不得驚擾。奉行不善。即以違旨論。如伊門下僧徒。固守魔說。自謂法乳不謬。正契別傳之旨。實得臨濟之宗。不肯心悅誠服。夢覺醉醒者。著來見朕。令其面陳。朕自以佛法與之較量。如果見過于朕。所論尤高。朕即收回原旨。仍立三峰宗派。如伎倆巳窮。負固不服。以世法哀求者。則朕以世法從重治罪。莫貽后悔。從來邪說之作。易惑人心。然內(nèi)道外道。是非邪正。亦不難辨。本乎自性。而為修為說。即謂之內(nèi)。不本乎自性。而妄修妄說。即謂之外。釋宗每辟玄門為外。如紫陽真人。于所注悟真篇后。另注外集。不雜玄門一語。一一從性地演出禪宗。即從上宗門禪師似此曉暢無礙。包括于數(shù)篇之中者。亦為罕見。而目之為外?珊。如真人者。是外之內(nèi)也。如魔藏之徒。攘佛法而壞佛法。乃內(nèi)之外也。曹溪清派。何可容此濁流。況此魔說與魔子孫。流落人間。末學受其無窮之遺毒。法眼慧命之所關。朕豈忍不辨其是非。天下后世。必有蒙朕眉毛拖地之深恩者。須知此魔之不可不辨。因其為佛界之魔。此異之不可不揀。因其為同中之異。傳曰。息邪說。正人心。夫祛邪扶正。朕之所不得不然者也;浕讨J加跁x魏。后世拘泥崇儒之虛名。遂有意詆黜二氏。朕思老子與孔子同時。問禮之意。猶龍之褒。載在史冊。非與孔子有異教也。佛生西域。先孔子數(shù)十年。倘使釋迦孔子。接跡同方。自必交相敬禮。蓋五典九經(jīng)。三物六行。治天下之大綱小紀。固始自二帝三王。而集成于我至圣。然必解脫諸相。而后此心。方能達萬事萬物之性理。此則其必然者。后世或以日月星比三教。謂某為日。謂某為月。謂某為星。朕意不必如此。作拘礙之見。但于日月星之本同一光處。喻三教之異用而同體可也。觀紫陽真人之外集。自可無疑于仙佛。一貫之旨。道既一貫。愈可以無疑于三教。并行不悖之說。爰附及于此。使天下后世。真實究竟性理之人。屏去畛域。廣大識見。朕實有厚望焉。
朕意禪宗莫盛于今日。亦莫衰于今日。直省剎寺棋布。開堂秉拂者。不可勝計。固莫盛于今日也。然天下宗徒。不特透得向上一關者。罕有其人。即能破本參。具正知見者。亦不多得。宗風如此。實莫衰于今日也。夫達磨西來。九年面壁。方得二祖慧可傳衣。以佛祖之慧力。接引人天。尚俟九年之久。始得一人。今溥天之下。萬剎萬僧。萬僧萬拂。師以盲傳。弟以盲受。人人提唱宗乘。個個不了自心。豈不使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垂絕如線。雖曰豈能必如達磨之傳二祖。然亦必真參實悟。自具正知正見。而得正知正見之人而授之。豈有盲傳盲受。毫無著落。若以此為振興佛教。續(xù)佛慧命。與毀佛滅法何殊。甚至名利熏心。造大妄語。動稱悟道。喝佛罵祖。不重戒律。彼此相欺。賣拂賣衣。同于市井。將佛祖之慧命。作世諦之人情。雖竊有佛祖兒孫之名。并無人天師范之實。如法藏弘忍輩。惟以結交士大夫。倚托勢力。為保護法席計。士大夫中。喜負作家居士之名者。受其顢頇;ハ鄻税。世尊當日。雖以佛法付囑國王大臣善信護持。未有令枉道而從人也。況乃不結制。不坐香。惟務吟詩作文。以媚悅士大夫。舍本逐末。如是居心。與在家何異。若此。則將來佛法掃地矣。夫西來的意。不落言詮。綱宗之設。所以揀魔辨異。雖更換面目接人。何嘗有意別立言說。離單提向上之正旨。橫分畛域。各立門庭也。于今宗徒。多將識神生死本。傍語言文字邊。拾人唾余。學人饒舌。問者答者;ハ鄟y統(tǒng)。棒者喝者。翻成躲跟。忽于解路中相逢。便作交融之水乳。謂是我宗密意。若然。與外道邪魔何異。正所謂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自負良重。何言利生。以限量心。起分別見。向真如境上。鼓動業(yè)識。齊文定旨。逐語分宗。令后學者雖欲勤心力參。奈荊棘布地。熱毒迷空。措足無從。依心生業(yè)。日積月久。雖宗徒愈盛。而宗旨愈泯矣。良可愍嘆。特頒明諭。曉示叢林。目今直省諸剎堂頭。若有自信無疑。巳臻向上。如愿來見朕者。著來京。朕自以佛法接之。其深山窮谷之中。或有獨老煙霞。不肯受盲師衣拂。自具正知正見之人。宜念宗風頹敗。當出而仰報佛恩。果是實蹋三關。知見超越。朕必褒賜禪師之號。令續(xù)從上諸祖法乳。設若以名利心。生徼幸想。一至朕前。水落石出。伊既希冀世榮。朕即投諸法網(wǎng)。其或本未自信。不過依樣葫蘆。既稱禪徒。只得說法。正見魔見。兩皆不具者。聞朕此旨。當竭力領眾結制坐香。勤求本分;蛘姵钒;驐壏魃狍鳌V貜图恿W。必期了證。毋再自欺誤人。若大誑語成。則善因而遭惡果。何苦如此。其余緇侶。未受付囑者。當念佛祖留此法門。原為眾生生死。若不以了生死為念。披袈裟何事。要了生死。須明心地。勿守一知半解。得少為足。勿墮學識依通。未證謂證。勿但圖妄囑。出頭誤人。勿茍合世法。求名損已。所謂業(yè)識茫茫。無本可據(jù)。上則孤負佛祖眉毛拖地之深恩。下則孤負自已本來具足之面目。長受沉淪。永依苦趣。誠為可憫。豈不惕然。是宜真心切念。求了求當。惟有大悟大徹。方免醉生夢死。其或未能。且堅守佛制。嚴凈梵行。莫犯貪嗔癡。常修戒定慧。不可妄為知證。貽誤后學。存此佛種。以待機緣。若惟以邪知邪見密傳口授。欺已欺人。貪名逐利。世諦流布。毀戒犯律。則俗子之不如。豈法門所宜有。亟須自省。知往修來。毋負朕諄切護法訓誨之至意。著該部傳諭直省督撫。曉示天下宗門禪林。
圓明百問
問凡有一身。必有一心。清凈法心。百千萬億化心即不問。如何是圓滿報心。
問既是頭頭顯露。法法全彰。為何被森羅萬象。色空明暗埋卻。
問鐘聲鼓聲同來耳中。黑色白色同在目前。且道辨別的是。不辨別的是。
問如何是覿體現(xiàn)前的。水中真火。火中真水。
問有一絲毫。便多一絲毫即不問。有一絲毫。便少一絲毫事如何。
問一人賣珠買產(chǎn)。一人賣產(chǎn)買珠。且道二人阿誰獲利。
問兔角弓龜毛箭。發(fā)發(fā)中紅心。此人伎倆何如。
問太陽中卻具太陰之體。太陰中卻具太陽之用。將此體用試定奪看。
問大海內(nèi)。有一通天徹地至寶神物。且道是什么。
問天上有件物。地上有件物。人上有件物。山河萬籟上。風云星辰上。昆蟲草木上。皆有一物。且道是何物。
問屋棚為何在人腳下。臥榻為何在人頭上。
問一人乘馬卻腳點地。一人步行卻腳不點地。且道是什么人。
問水結為冰。冰解為水。且道那個是真體。
問且道光含萬象是。光透萬象是。試檢點看。
問松樹稍頭有一物。有體。松樹根下有一物。無體。且道是何二物。
問圓月內(nèi)有一點。太空中有一點。大地里有一點。巨海心有一點。有人會得此四點。參學事畢。
問大則遍滿三千即不問。如何是小則毫毛莫識。
問金木畢竟是金木。為何水火不是水火。土為何又是土不是土。試道看。
問四通八達易。七花八裂難。七花八裂易。四通八達難若檢別得出。許汝內(nèi)外一如。
問老鼠鉆入米囤里。且道是鼠吃米。米吃鼠。
問一人山頂立。一人山腳坐。二人相顧。且道誰上誰下。
問如何是東行卻西走。如何是北走卻南行。
問世尊說大藏經(jīng)。訓導眾生之恩。初祖九年面壁。開示諸人之德。且道孰為深厚。
問將四海投于一滴水。五岳移入一撮土則不問。將虛空收歸何處。
問天無上有上。泉無下有下?諢o際有際。海無邊有邊。且道個什么是無的。
問以三千為已任。為何又道寸絲不掛體。
問平伸兩空掌。一手有物。一手無物。且道卻是為何。
問氈。席。乃萬毛千葦共相無明之所成。且道群毛眾葦無明。在什么處。
問一部華嚴經(jīng)。內(nèi)有一字與當人最切。且道是那一字。
問歷歷三千界。為何又道湛湛絕點塵。
問一間屋。棟梁椽柱。磚瓦土石基址。且道以何為體。以何為用。
問以刀割水。且道是斷不斷。大好譬一事。試舉看。
問春夏秋冬四序。以何為正令。
問一圓青銅鏡。一方玻璃鏡。且道二鏡。那一鏡有痕跡。那一鏡無痕跡。
問空中書字是。水面簽押是。泥上塔印是。
問目下在土地上。有百千萬億魚鱉蝦蟹。浮沉游泳。諸人還見也否。
問雪峰三個木球。如何得合一球去。俱胝一指。如何得成三指去。試作用看。
問萬有諸法。皆是鏡中花。水中月。且道鏡在彼。鏡在此。
問五音六律合聲。五蘊六根合性。且道似同似別。
問有因無為果。無因有為果。除此有無。以何為因以何為果。
問人人腳跟下。有對金剛釘。為何各各步步不能插地。
問天上群星。皆拱北辰。世間萬有。卻朝何宗。
問一人飾粉涂脂。一人灰頭土面。一人浣濯灰土。亦不涂飾脂粉。且道三人孰優(yōu)孰劣。
問一人多夢。夢里作得主。一人無夢。夢里作不得主。且道二人孰優(yōu)孰劣。
問一般果子。桃為何甜。李為何苦。
問一人道山中有水。一人道水中有山。二人內(nèi)一人得體。一人得用。試辨別看。
問萬有諸色。皆各分五色。萬有聲音。皆各合五音。且道何因有此差別。
問如何是仰觀卻下視。如何是下視卻仰觀。
問泥金剛胡須儼然。且道四肢有寒毛耶。無寒毛耶。
問相識熟人對面。如何得不識去。不識生人對面。如何得相識去。
問古人言殺人刀;钊藙Α=裆湟患。殺一物活一物。且道活者何物。殺者何物。
問器世界內(nèi)瓜多子。情世界內(nèi)魚多子。且道空世界內(nèi)阿誰多子。
問城東老母怕見佛。一人怕見太陽相同。太陽在東。此人避于西。太陽向西亦然。且道此人。住居何所。姓甚名誰。
問一枝筆。具清凈法身。圓滿報身。百千化身。且道還有欠缺處也無。
問地上有一群星。天上有一撮塵。試拈出看。
問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兩句有一句親。一句疏。試檢點看。
問如何是將大千撮來。如粟米大。
問佛說三藏十二部。如語實語真語者。為何又道不曾說著一字。
問大海汪洋。滔天波浪。為何不見一滴水。
問山頂有一松樹。水底有一松樹。二樹同根。且道那里是同根處。
問五九合十四數(shù)。五九成四十五數(shù)。且道那句是體。那句是用。
問拂子絲絲向下垂。為甚珊瑚枝枝撐著月。
問投何色于水。水便變成何色。且道水性合色。色性合水。
問晝明屬日。夜黑何因。試道看。
問會絲為繩。以那一絲為體。聚毫為筆。以那一毫為用。試分析看。
問山是山。水是水。為甚鹿不是鹿。魚不是魚。
問有一人好靜而不凈。有一人好凈而不靜。且道二人有優(yōu)劣也不。
問且道鏡中花。水中月。較天中月。檻邊花。孰真孰幻。
問古剎三門。且道那一門是正路。
問山上有一人卻在山下。山下有一人卻在山上。且道二人相去多少。
問千萬字中皆容一字。一字之中卻容何字。
問日月。日日東升西落。風云為何時刻不定。試比量看。
問如何是峻嶺不高。如何是陂澤不下。
問月光穿簾入。燈光透簾出。二光相合去。還道有分別也無。
問金剛經(jīng)內(nèi)。有第一義字。包括全經(jīng)之旨。且道是那一字。
問引鏡照形。孰為真我?展葢。孰是我聲。
問上而最上者何物。下而最下者何物。外而又外者何物。內(nèi)而又內(nèi)者何物。
問百爐焚百種香。且道以那一味為主。
問云無心以出岫。誰知無心。鳥倦飛而知還。誰知有意。
問日下如何得逃影去。
問二人執(zhí)線兩頭。東扯西拉。且道誰是得者。
問香燈一般是火。為何一有光。一無光。
問海濱有一老姆。家有一甕。有時一甕中盡是海水。有時將甕水成大海去。且道具何神通(不可作大海投于一滴會)。
問有一條線。從三十三天。直穿到十八層地獄。試拈出這一條線看(線不可作絲會)。
問有一人。修行而不修行。有一人不修行而修行。且道孰是孰非(不可作執(zhí)相修修無修會)。
問玉琳國師不安。有僧問候。師云。我本無病。有甚好不好。且道此意如何(若道另有不病者則國師話成兩橛矣不可作此解誣謗)。
問星月普印一潭。且道以那個為主(不可作潭水為主會)。
問凡人有六金剛圈。若能跳得出。許汝出三界(不可作六根六塵六欲六道會)。
問三千大千?墒前偾f億化身否。答云。是。
問目前叢叢蘆葦?墒前偾f億化身否。答云。不是。
問云何得話成兩橛。笑答云。人情慣務遠而略近(且道意旨如何)。
問人身內(nèi)有一物。具一體五用。身外有一物。具五體一用。且道是什么物(不可作五蘊六識五色五音會)。
問水火之中。皆具殺人刀活人劍。且道鋒刃在什么處。利害在什么處(不可作焚漂飲食會)。
問情世界器世界。萬有之中。有一物是我自已。試定當看(不可作儱侗會去)。
問如何是上而又上之人。如何是下而又下之人。且道二人是同是別(不可作尊弁山上山下會)。
問水因何解渴而不能解饑。飯因何解饑而不能解渴。答云。勤勞思歇。閑極思動。寒則思曖。熱則思涼(且道是何意旨)。
問萬有諸法皆歸一空。且道空歸何處(不可作本分解路)。
問瓶盤釵釧總是一金。且道分也不分也(不可作制造前溶化后以道理講說會)。
問心手水墨筆紙。且指出是誰成字(不可作和合相看)。
問三千大千。色空明暗。萬有諸法?偸且粋字。且道是何字(不可作歸于一心一理會)。
問不論圣凡賢愚。蠕動含靈。各各身中有一物最高。且道是何物(不可作頂會)。
- 上一篇:裝著什么,就會與什么結緣
- 下一篇:有人“開悟難”是怎么回事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