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二(3)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二(3)

  天二、于修光明(分二科)  地一、舉光明想(分二科)  玄一、加行思惟

  彼瑜伽師復應教授,告言:賢首!汝先所取諸光明相,于奢摩他品加行中,及于毗缽舍那品加行中,皆應作意,如理思惟。

  這是第二科,復次教誨里面有三科,第一科于修止觀,已經講過了,現(xiàn)在是第二科,于修光明。分二科,第一科是舉光明想。又分兩科,第一科是加行思惟。「彼瑜伽師」,指那位善知識,「復應教授」,前面教授了一大段,現(xiàn)在復應教授這位弟子,「告言:賢首!汝先所取諸光明相」,你以前你在靜坐的時候,所修的光明相,現(xiàn)在要用,要用這件事。怎么樣用法呢?「于奢摩他品加行中,及于毗缽舍那品加行中」,在修止的時候,在修觀的時候!附詰饕,如理思惟」,都應該思惟這個光明相,如理的去思惟這光明相。怎么叫作意如理思惟光明相呢?

  玄二、相應修習

  若汝能以光明俱心、照了俱心、明凈俱心、無暗俱心,修奢摩他、毗缽舍那,如是乃為于奢摩他、毗缽舍那道,修光明想。

  這是第二科相應修習,就是與奢摩他、毗缽舍那和合在一起,去修這個光明想!溉羧昴芤怨饷骶阈摹梗僭O你在靜坐的時候,能夠以光明俱心,就是心和光明在一起,這個心里面有光明相,當然這是要經過一個時期的鍛煉,你才能做到這一點,你若是沒有經過鍛煉,你心里面是沒有光明的。「照了俱心」心里面有光明,做什么呢?照了俱心,就幫助你的心、幫助你的智慧,幫助你的奢摩他和毗缽舍那,照了所緣境,是有這種好處!该鲀艟阈摹拐樟怂壘呈鞘裁辞樾文?就是能將所緣境的相貌,很分明的顯現(xiàn)在心里面,叫做「明凈俱心」!笩o暗俱心」這個明凈的境就是你在修止的時候,修觀的時候,里邊沒有暗,沒有暗在心里面,這叫做「明凈俱心」,也叫「照了俱心」,也就叫做「光明俱心」。

  「修奢摩他、毗缽舍那」你心里面有光明,這樣去修奢摩他和毗缽舍那,「如是乃為于奢摩他、毗缽舍那道,修光明想。」你若能夠達到這個程度,就可以算是奢摩他道、毗缽舍那道,修光明想了!杜麑び洝返慕忉,他另有一個意思,念它一遍。

  《披尋記》一○四九頁:

  若汝能以光明俱心等者:此中光明,謂法光明。緣法光明以為境界修光明想,是名光明俱心。于所觀法得如實知,是名照了俱心。無有忘念,是名明凈俱心。無無明疑,是名無暗俱心。

  「若汝能以光明俱心等者:此中光明,謂法光明」并不是日月燈的光明,它說是法的光明!妇壏ü饷饕詾榫辰缧薰饷飨耄敲饷骶阈。」他這樣解釋!赣谒^法得如實知,是名照了俱心。無有忘念,是名明凈俱心。無無明疑,是名無暗俱心!惯@個《披尋記》的作者,他認為這樣解釋好。

  地二、辨其失得(分二科)  玄一、失

  若有最初于所緣境,多不分明,數(shù)習勝解,其相暗昧。

  這下面是第二科,辨其失得。前面是舉光明想,這里說明:有光明想和沒有光明想,是有得、有失的不同的。分兩科,第一科是失!溉粲凶畛跤谒壘,多不分明」若是這位禪師,最初修止觀的時候,心里面沒有光明想,那么「于所緣境多不分明」,對于所緣境,不是那么樣的分明,就是因為沒有光明,顯現(xiàn)出來的相貌就不是十分清楚。

  「數(shù)習勝解,其相暗昧」,說初開始用功的時候,我的奢摩他、毗缽舍那都不是那么理想,那么我繼續(xù)用功的修止、繼續(xù)用功修觀,我達到勝解的時候,應該好一點了,不行,「其相暗昧」,你的所緣境還是暗昧,就是不那么分明。

  由是因緣,后所修習所有勝解,亦不分明。

  由此因緣,所以以后所修習的不管是止、是觀,所成就的勝解也還是不分明。

  雖多串習,而相暗昧。

  雖然說是時間也很多,我時時的用功修止觀,你連續(xù)不斷地這樣修習止觀,但是所緣境的相貌,還是不分明,「而相暗昧」,這是失,沒有光明想的過失。

  玄二、得

  若有最初于所緣境多分分明。

  第二科是得。假設這位禪師,他修過光明想,這樣子呢,最初一開始,對于所緣境的相貌,多分是分明的,很清楚。

  數(shù)習勝解,其相明了,由是因緣,后所修習,轉復分明,雖少串習,而相明了。

  雖然是串習的時間不是很久,但是這所緣境的相貌非常明了,所以有光明想,有這樣的好處。

  天三、于修念住(分二科)  地一、明趣入(分三科)  玄一、標由

  如是汝由善取如是厭離相故。

  這下邊,第三科于修念住。第一科是于修止觀,第二科是于修光明,第三科于修念住,修四念住。分二科,第一科是明趣入。分三科,第一科是標由!溉缡侨暧伞惯@前面這幾段,是指這個學者說,「汝由善取如是厭離相故」,修這個厭離相,世間上的衰損、興盛都是可厭離的,厭離相。

  善取如是欣樂相故。

  你持戒清凈,有堪能性,能得上人法,能得上道,能得圣道,這是一個尊貴的事情,這是值得歡喜的事情,你經過一番的修習,你對于這件事的印象很深刻了。

  善取如是奢摩他相故。

  你也經過長時期的修奢摩他,你已經得到了九心住,奢摩他相。

  善取如是毗缽舍那相故。

  四種慧行的毗缽舍那相。

  善取如是光明相故。

  去取得這日、月、燈的光明,睜開眼睛看見太陽的光明,或者是月的光明,或者是燈的光明。就是黑天了,沒有太陽、月亮、燈的光明,你心里面有光明,你成功的取得了光明相。這樣呢,這是幾種相,一共是五種相:一個是厭離相、一個欣樂相、一個奢摩他相、毗缽舍那相、光明相,取得這五種相了。

  于時時中,內心寂靜,于時時中,由隨相行毗缽舍那思擇諸法。

  你成就了這五種相,你隨時,從時至時,你心里面這個正念,念這個奢摩他的時候,奢摩他就出現(xiàn)了,那么你內心就是寂靜,而不動亂。這是無論是貪煩惱、是瞋煩惱,那個十種相,八種尋思,和那五隨煩惱,五蓋的煩惱,不能夠影響你,你心里面能夠寂靜住。「于時時中,由隨相行毗缽舍那思擇諸法」,「時時」就是一切時中,你愿意由正念把提起來這毗缽舍那,把毗缽舍那建立起來,就是由隨相行的毗缽舍那,三種毗缽舍那之一!杆紦裰T法」,要思惟諸法無常、無我、畢竟空的道理。

  即于不凈正修加行增上力故。

  你這幾種相,你修成功了,你隨時都可以做得到這件事,但是這個時候呢,正是修這個四念住,修這個身念住,觀身不凈。觀身不凈這里面也有厭離相,也有欣樂相,也有奢摩他相,也有毗缽舍那相,也有光明相。「即于不凈正修加行增上力故」,也就是你對以不凈為所緣境的時候,你內心里面正是這樣修行的時候,是有強大的力量的。

  于諸念住,漸次趣入。

  于這個諸念住,身受心法這個念住,「漸次趣入」就是按照次第,就是向前進步了,向前進步。

  玄二、釋相(分二科)  黃一、于身念住(分三科)  宇一、內身(分二科)

  宙一、辨修相

  將趣入時,汝應先于內身所有三十六物,始從毛發(fā),乃至小便,善取其相。汝應于是自內身中諸不凈物,先當發(fā)起不凈勝解,數(shù)數(shù)發(fā)起此勝解已;復令其心于內寂靜。

  「將趣入時,汝應先于內身所有三十六物」這是釋相,前面是標由。標由這五種相的增上力;由,現(xiàn)在解釋這個相貌,解釋趣入四念住的相貌。分兩科,第一科于身念住。分三科,第一科是內身。分兩科,第一科是辨修相,修這個身念住的相貌,怎么樣修呢?

  「將趣入時」還沒有趣入,但是開始趣入,「趣入」,入于四念住這個法門的時候!溉陸扔趦壬硭腥铩,三十六物都是什么呢?「始從毛發(fā),乃至小便,善取其相」你在奢摩他里邊,毗缽舍那里邊,在光明里邊,要能取到這三十六物的相,這心、肝、脾、肺、腎這些事情。「汝應于是自內身中諸不凈物」你應該在自己內身里面的,這么多的臭穢的東西,「先當發(fā)起不凈勝解」你修這身念住的不凈觀,你先應該在心里面,發(fā)動你的內心,現(xiàn)起來不凈的勝解,就是三十六物都是不凈的,一樣一樣都在心里面現(xiàn)出來,現(xiàn)出來這樣的勝解。這勝解也是經過修習而后成就的,一開始人是沒有勝解的。

  「數(shù)數(shù)發(fā)起此勝解已」你一次又一次地發(fā)起這個勝解的觀想,觀想這個身體里面的不凈,這樣子,這就是修毗缽舍那觀了!笍土钇湫挠趦燃澎o」你不應該一直地修毗缽舍那觀。「復令其心」還要,你自己要下命令,叫你這個心「于內寂靜住」,不修毗缽舍那觀了,修這奢摩他寂靜住。

  宙二、結內名

  如是名為于內身中修循身觀,依自身內而發(fā)起故。

  這是結內名,結束這一段,它名為「于內身中修循身觀」。前面這一段文的要義,就是你在內身中修循身觀,就是按照次第,一樣一樣去觀察這不凈的相貌。

  為什么叫「內身中」呢?「依自身內而發(fā)起故」你這個毗缽舍那觀是憑借你的內身;你自己的身體里邊的這些不凈,而發(fā)起毗缽舍那觀的,所以叫做「內身中修循身觀」。

  宇二、外身(分二科)  宙一、辨修相

  次應于外諸不凈物,善取其相。汝當發(fā)起青瘀勝解,廣說乃至骨鎖勝解;或狹小勝解、或廣大勝解、或無量勝解。數(shù)數(shù)發(fā)起此勝解已;復令其心于內寂靜。

  「次應于外諸不凈物,善取其相!骨懊媸莾壬恚F(xiàn)在第二科是外身。分兩科,第一科辨修相!复螒谕庵T不凈物」,你寂靜住修奢摩他之后,你不應該一直地修奢摩他,所以,其「次應于外諸不凈物」,就是不是你自己的內身了,是他人的,他人的而是屬于死亡的死尸,叫做「外」,因為這個死尸這時候不是有情了。「諸不凈物」那個身體的變壞了,各式各樣的不凈物,「善取其相」,你要善巧地觀想那個不凈的相貌。

  「汝當發(fā)起青瘀勝解,廣說乃至骨鎖勝解」你在內心里面,于不凈物,諸不凈物善取其相。怎么叫「于外諸不凈物,善取其相」呢?「汝當發(fā)起」你應該在內心里面發(fā)動,用這毗缽舍那觀,加上念心所,要把這青瘀的相貌現(xiàn)起來。但是用這勝解、用這毗缽舍那觀,要注意地觀察這個青瘀的相貌,但是這個觀察是有力量的,所以叫做勝解!笍V說乃至骨鎖勝解」前面的文說過。

  「或狹小的勝解、或廣大的勝解、或者無量的勝解」你最初是觀一個人,一個死尸的不凈,一個死尸的不凈你觀成功了觀第二個。觀一個不凈,然后還是應該寂靜;寂靜住以后再觀。這修奢摩他的止是增長定力的,但是也同時能加強你毗缽舍那觀的力量,修奢摩他的時候,是有這兩個意思的。這樣子,觀一個尸體的不凈,再觀第二個、再觀第三個、第四個,乃至到大海邊,都是尸體,乃至全世界都是尸體。

  「數(shù)數(shù)發(fā)起」你這樣觀,不能就觀一次、兩次;要一次又一次不斷地現(xiàn)起來這不凈觀。「此勝解已」,這樣子強有力的觀想以后,「復令其心于內寂靜」,你再令你的心修奢摩他,修奢摩他就是選一個所緣境在那里安住不動,這樣修。

  宙二、結外名

  如是名為于外身中修循身觀,依他外身而發(fā)起故。

  「如是名為于外身中修循身觀」,這就是于外身中修循身觀,就是這樣修!敢浪馍矶l(fā)起故」,因為什么叫作外身修循身觀呢?因為這個不是觀察自身,是觀察外邊的死尸而發(fā)起的毗缽舍那,所以這個名之為外身。

  宇三、內外身(分二科)  宙一、辨其修相(分二科)  洪一、修勝解(分二科)

  荒一、于現(xiàn)在位

  后復應于自身內外諸不凈物,善取其相,令心明了。

  這是第三科內外身。內身也講完了,外身也講完了,現(xiàn)在是第三科講內外身。分兩科,第一科是辨其修相。又分兩科,第一科是修勝解。又分兩科,第一科是于現(xiàn)在位。

  「后復應于」,這個修外身的循身觀以后,「復應于自身內外諸不凈物,善取其相,令心明了」。這個《披尋記》的分科,是說現(xiàn)在位。后復應于自身的內,自身的外。自身的內呢,也可以變動著講,不必一定要按照《披尋記》的意思講。自身的內,就是現(xiàn)在在生存的時候。生存的時候,這一層表面的皮,這一層皮,是相似的清凈,但是里面的三十六物,完全都是不清凈的。但是這是活人,這是身體。這外諸不凈物就是死掉了,死掉了,自家這個身體死掉了,變成了什么什么樣的不凈物了。外是死掉了叫做「外」。這樣說呢,就不全是現(xiàn)在位,那么這個《披尋記》,它那段文呢,因為你加上了現(xiàn)在,那就不能說是死亡,因為現(xiàn)在還生存嘛,那就講的不同了。

  又于他身內外不凈,善取其相,令心明了。

  又于他人的身體,「內」,那就是生存的時候。「外」就是死亡的時候。這兩種不凈,是不一樣的!干迫∑湎嗔钚拿髁恕。

  于自所愛,汝當發(fā)起如是勝解。

  這里加上這么一句,就是你應該對于自己所愛的這個臭皮囊,你要發(fā)動這樣不凈的勝解,這樣觀察,那么就破除這個愛了。現(xiàn)在第二科于當來位。

  荒二、于當來位

  復于死已,出送冢間;至冢間已,棄之在地。

  「復于」,也還是屬于這一科!笍陀谒酪选,說這個人死亡了以后,把他送到埋葬的地方去!钢邻ig已,棄之在地」,丟棄在地面上。

  棄在地已,至青瘀位,至膿爛位,廣說乃至至骨鎖位,發(fā)起勝解。

  洪二、住寂靜

  數(shù)數(shù)發(fā)起此勝解已,復令其心于內寂靜。

  「數(shù)數(shù)發(fā)起此勝解已」,這是第二科住寂靜!笖(shù)數(shù)發(fā)起此勝解已,復令其心于內寂靜」,還是令心寂靜住。

  宙二、結內外名

  如是名為于內外身修循身觀。依自他身,若內、若外,而發(fā)起故。

  「如是名為于內外身修循身觀」,這是第二科結內外名。這就叫做于內外身修這個循身觀,觀身不凈。為什么呢?「依自他身,若內、若外,而發(fā)起故」,所以就名之為于內外身修循身觀了。這可見,人這個欲心,是很不容易消滅的,所以修觀的時候,不斷的重復,不斷的重復來修這個不凈觀,使令這個內心的欲,能消滅它。

  黃二、于受等念住(分三科)  宇一、標

  汝復應于四無色蘊,由聞思增上力,分別取相。

  這下面是第二科,于受等念住,就是受、心、法,三念住。前面是說身念住。修這受、心、法的念住,分三科,第一科是標!溉陱蛻凇,說是你還應該「于四無色蘊」,就是受、想、行、識,這四個蘊是沒有四大的,四無色蘊!赣陕勊荚錾狭Α,怎么樣修法呢?由「聞思力」。「聞」:聽聞經論,經論上告訴你了,怎么樣修這個受、心、法,這是「聞」,就是自己學習!杆肌梗壕褪撬嘉瑥慕浾撋蠈W習了以后,你要內心里面去專精思惟。這兩個力量,「分別取相」,去認識、去觀察,去取得了受、想、行、識的相貌。

  于其三分,發(fā)起勝解。

  在三個部份那里,發(fā)起觀察,這個毗缽舍那觀。這一段文是標。下面第二科是列。那三部份呢?

  宇二、列

  一、于奢摩他品。二、于無散亂品。三、于毗缽舍那品。

  分這么三類,從這個三個部份,去發(fā)起這個受、想、行、識觀。這是受、心、法這三種觀,三種念住。這是列,下邊第三科解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于奢摩他品。分兩科,第一科是辨修相。

  宇三、釋(分三科)  宙一、于奢摩他品(分二科)  洪一、辨修相

  于奢摩他品者,謂若汝心于內略時,起無相無分別寂靜想行。

  「于奢摩他品者」,這位禪師,他從奢摩他來學習,來修行受、心、法的觀察。怎么修法呢?「謂若汝心于內略時,起無相無分別寂靜想行」,你這個時候,心里面修奢摩他的止。修止的時候,你心安住于內所緣境不分別,所以叫做「略」,就是不分別。雖然不分別,還是有一點分別,甚么呢?起「無相無分別寂靜想行」,就現(xiàn)起來無相,在心里現(xiàn)出來沒有這種十相,也沒有八種尋思的分別,也沒有五蓋的隨煩惱,所以你內心里面是寂靜住的。這是什么境界呢?就是一個想、一個行。色、受、想、行、識五蘊,你這樣的無相無分別寂靜,這就是想、這就是行; 你心里面取這個無相的相貌,取這個無分別,取這個寂靜的相貌,那么就是「想」。而你這個「取」就是「行」,就是這樣做,這樣做把這個境界能現(xiàn)出來。

  及無作用、無思慕、無躁動,離諸煩惱寂滅樂想行。

  「及無作用」,就是前面無相的想行,就是沒有十種相的作用,那么這個無相的想行,就現(xiàn)出來了!笩o思慕、無躁動」,這就是八種尋思,沒有八種尋思的分別,那你心里面就不會思慕,就不會躁動。你心里面有寂靜想行的時候,就能離諸煩惱,就沒那個貪欲瞋恚五蓋的分別。「離諸煩惱寂滅樂」,這時候心里面有個寂滅的快樂!赶胄小,這些事情還是想行,就是無作用想、無作用行、無思慕、無躁動、離諸煩惱寂滅樂的想行。

  于所緣境無亂受等四無色蘊,剎那剎那展轉別異。

  前面的無相、無分別,寂靜的這個境界,這個所緣境,沒有亂,沒有這個散亂的事情。這樣的境界呢,就是受等四無色蘊,就是受、想、行、識,你受無相、無分別寂靜想行,還是受,這是一種受!杆臒o色蘊」,受、想、行、識四無色蘊,這就是包括了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就是包括這三個念住了。這三個念住,也還就是四種無色蘊,剎那剎那展轉的,你在觀察它的時候,觀察這四無色蘊,它是剎那剎那展轉的變異,前一剎那不是后一剎那,后一剎那又不是后一剎那,展轉的,它在剎那剎那的變異、差別。

  唯是新新而非故故,相續(xù)流轉;

  「唯是新新而非故故」,剎那剎那都是新,而不是舊的。第一剎那照第二剎那說,第一剎那就是舊了,第二剎那就是新了; 第二剎那若是對第三剎那來說,也同樣是有這新舊的不同。但是呢,它都是剎那剎那的,如果第一剎那沒有滅,它繼續(xù)到第二剎那呢,那么第一剎那就是舊,第二剎那也是舊了;或者這么說第一剎那是新,第二剎那就是舊了,F(xiàn)在不是,剎那就滅了,滅了又生,所有生的剎那都是新,它沒有停留到第二剎那,所以都是新的,而不是舊的。「相續(xù)流轉」,這是剎那剎那的生滅變化,雖有生滅,但是還是相續(xù)的、相續(xù)的變化。

  汝應于此,如理思惟,發(fā)起勝解。

  你應該對這個受、想、行、識,「無相、無分別、寂靜而住的受、想、行、識,相續(xù)的流轉」,「汝應于此,如理思惟,發(fā)起勝解」,思惟它是無常的,那就是受念住,就是心念住、法念住了,這是修無常觀。本來是觀心無常,現(xiàn)在通通都是無常,受、心、法都是無常。

  洪二、結內名

  如是名為:于內受、心、法,修循受、心、法觀。

  這是結名,總結它的名稱。你若是這樣的修行呢,這就叫做于內受、心、法,修循受、心、法觀。

  宙二、于無散亂品(分二科)  洪一、辨修相

  于無散亂品者。

  這是第二科,前面是于奢摩他品。這奢摩他品在這修受、心、法觀,這看出來:這受、心、法觀和一般的受、心、法觀有點不同;它是先修止,在止里面現(xiàn)出來,無相、無分別、寂靜想行,及無作用、無思慕、無躁動、離諸煩惱寂滅樂想,先修止,而后又修無常觀,受、心、法都是無常的,這叫做受、心、法觀。

  「于無散亂品者」,這第二科,分二科,第一科是辨修相。這個奢摩他,也是不散亂,而這里面又提了無散亂,怎么回事情?它是不一樣的,怎么不一樣呢?

  謂汝于先,取諸境界緣諸境界,墮不定地,過去盡滅,及今失念心亂所生諸相尋思隨煩惱境增上受等四無色蘊,汝應于此如理作意思惟。

  這是辨無散亂品的修行!钢^汝于先」,這個無散亂品,是說你這位修行人「于先」,就是你沒有修行的時候,最初是不修行,而后才修行的。修行是在后,不修行在前。在你沒有修行的時候,「取諸境界」,你的受、想、行、識,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眼所生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所生受想行識,都是取著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的。「緣諸境界」取著了之后,就在這個境界上去虛妄分別「墮不定地」,這個時候你沒有心一境性,所以你是入于屬于不定地的境界,不是定。「過去盡滅」但是這是過去的時候,不是現(xiàn)在,現(xiàn)在已得心一境性了,過去的時候這些散亂的境界「盡滅」,在今天來看都不存在了。盡滅了,那是散亂的境界;現(xiàn)在盡滅,就是無散亂了,有這樣意思。

  「及今失念心亂所生諸相尋思隨煩惱境」,說我現(xiàn)在心里面不是那么散亂的,但是有的時候你會失掉了正念,失掉正念呢,你心里面還會去攀緣,顛倒妄想的。就是失掉了正念的時候,你的心就亂了,就所生諸相。心一亂呢,你就會在原來串習的境界上打妄想了,就是所生出來的諸相,就是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這個相!笇に肌梗蜕鰜戆朔N尋思,「隨煩惱境」隨順煩惱的境界,就是「五蓋」,五蓋的境界。這個時候就亂了。

  「增上受等四無色蘊」,這個時候,從無始劫來的熏習,你心里面這個散亂的境界也是有很大的力量。怎么知道平常的妄想有力量呢?我曾經講過:就是我們現(xiàn)在靜坐的時候,有旁邊聽收音機,開收音機、關收音機就有聲音,你心里面就煩了,我在修行,你打我閑岔!其實那開收音機、關收音機聲音也不是很大吧,可是他就感覺不對了!若是你在大眾里念佛呀,但是你不念佛,你在那里打妄想,別人念佛又打引磬、又打木魚,你一點也不感覺打閑岔!你心里面還是在的,不妨礙你打妄想。這表示甚么呢?你打妄想是有力量的!別人那么大的聲音,也不感覺打閑岔;但是靜坐的時候,怎么就小小有點聲音,你就感覺不對了,我要告假,我不在這里,這里不是修行人的地方!是的,這話沒錯,就是你的靜坐那個靜的力量不夠。你的靜的力量不夠就感覺到人家是打你閑岔;若是你靜的力量進步了呢?不在乎,你就不在乎了。這就是增上力,這個失掉了正念的時候,你心里面有諸相的作用,有尋思的擾亂,有隨煩惱的不寂靜,這些的境界都是有力量的,有力量的「受等四無色蘊」,受、想、行、識都是有力量的。

  「汝應于此,如理作意思惟」,觀察這個境界。觀察這個境界,當然是把這個境界要排遣出去,排遣出去就不散亂了,所以叫做「于無散亂品」,這樣修行。

  《披尋記》一○五一頁:

  于無散亂品至如理作意思惟者:此說受等四無色蘊由二差別。說名無散亂品: 一、謂先時取諸境界緣諸境界墮不定地,受等四無色蘊今已過去盡滅,是故說名無散亂品。言過去盡滅者,謂過去法因已受盡,自性已滅故。二、謂今時失念心亂所生諸相尋思及隨煩惱,心既知已,緣此為境增上所起受等四無色蘊,于爾所時,其心從散亂出安住寂止,是故亦名無散亂品。

  「于無散亂品至如理作意思惟者:此說受等四無色蘊由二差別。說名無散亂品」。二種差別,那二種呢?「一、謂先時取諸境界緣諸境界墮不定地,受等四無色蘊今已過去盡滅」了,這是說過去的事情,站在現(xiàn)在的這個時間來說:那個事情已經不存在了。所以是盡滅「是故說名無散亂品」。「言過去盡滅者,謂過去法因已受盡,自性已滅故!梗@個法的現(xiàn)行還是有因的,這因的力量已經沒有,滅了; 就是和你的受、和你的心一接觸,它就開始滅!敢蛞咽鼙M,自性已滅」,它的體性已經不存在了。

  「二、謂今時失念心亂所生諸相尋思及隨煩惱,心既知已,緣此為境增上所起受等四無色蘊,于爾所時,其心從散亂出安住寂止,是故亦名無散亂品!,已經從散亂境界出來了,心里不亂了,也還是有過去的味道。

  如是諸法,其性皆是誑幻所作。

  那么這就是作觀了。說是過去的時候,沒得定的時候,那種虛妄分別的境界;現(xiàn)在得定以后,偶然的有失念的、散亂的境界,這些諸法「其性皆是誑幻所作」,他那個誑幻的那些法的體性都是虛誑的、都是如幻如化的。都是虛妄所作,什么虛妄,就是你的心里虛妄分別所作的。

  暫時而有,率爾現(xiàn)前,多諸過患。

  「暫時而有」,它有是有,但是暫時的,暫時的是有。怎么叫做誑幻呢?因為暫時而有。「率爾現(xiàn)前」,就是忽然間就出現(xiàn)了,就是你心的分別嘛!付嘀T過患」,這種虛妄境界它本身有個欺誑性,像我們就受它的迷惑了,認為它怎么怎么好,其實實在,實在是欺騙。

  其性無常,不可保信。

  「其性無常」,它的體性是剎那變異的,而沒有常恒住的!覆豢杀P拧,保就是信,是不可以相信它的!赣袨榉ㄈ缭疲钦卟粦拧,本質境也是虛妄的,何況你心里面現(xiàn)出的影像境,這更不真實了。

  《披尋記》一○五一頁:

  如是諸法至不可保信者:謂如前說墮不定地及失念生諸所有法,如幻事喻,暫時而有,率爾現(xiàn)前,若諸愚夫恒被誑惑,由是說言其性皆是誑幻所作,若諸聰慧能正了知。由是說言,多諸過患其性無常不可保信。

  「如是諸法至不可保信者:謂如前說墮不定地及失念生諸所有法,如幻事喻」,這個事情就和那個幻術所變現(xiàn)的事情的那個比喻一樣,「暫時而有」的、「率爾現(xiàn)前」的!溉糁T愚夫恒被誑惑」,這個糊涂的人會被這些虛妄境界所迷惑,「由是說言其性皆是誑幻所作,若諸聰慧能正了知!咕褪佛教徒學習了佛法,他是有智慧的人,這樣聰慧的人呢,能正了知:那都是虛妄,不是真實的!赣墒钦f言,多諸過患其性無常不可保信。」

  汝應如是發(fā)起勝解。

  洪二、結外名

  如是名為于外受心法,修循受心法觀。

  這前面說的這個修行的方法,說你應該這樣子發(fā)起勝解,發(fā)起毗缽舍那觀,這是結束這個名字。下面「如是名為于外受心法,修循受心法觀」。這是結束這個名字。下面第三科,于毗缽舍那品。這樣散亂品和奢摩他品這二品都解釋完了,現(xiàn)在解釋毗缽舍那品。分二科,第一科辨其修相。

  宙三、于毗缽舍那品(分二科)  洪一、辨其修相

  于毗缽舍那品者:謂汝善取毗缽舍那相已。

  你這個修行人,要取得毗缽舍那的相貌,這個觀怎么樣的觀?你先要有認識。

  住有相有分別作意。

  這個毗缽舍那,就是作觀的時候,他是安「住」在「有相」,就是有所緣境的相貌!赣蟹謩e」:就是相是所緣境,分別是能緣的,就是在所緣境上有種種分別。「作意」:分別作意。

  于有分別有相所緣,增上內所生受等四無色蘊。

  有相有分別,這有相所緣境上,是內所生的受想行識是無色蘊。

  如理作意思惟此法剎那剎那展轉別異,唯是新新而非故故,相續(xù)流轉。

  「如理作意思惟此法剎那剎那展轉別異」,就是如佛所教導的法語,你按照那個道理去觀察、思惟。思惟什么呢? 思惟「此法剎那剎那的展轉」的「別異」。前一剎那就和后一剎那不同了,「展轉別異」!肝ㄊ切滦露枪使,相續(xù)流轉!惯@個法,它生滅而不中斷,所以還是相續(xù)的流轉。

  如前所說,發(fā)起勝解。

  就像前面所講過了,講過五停心觀,講過緣起觀。

  洪二、結內外名

  如是名為,于內外受心法,修循受心法觀。

  這樣子觀察。

  玄三、總結

  如是汝由依不凈觀,正修加行增上力故。于四念住,當?shù)萌と搿?/p>

  「如是汝由依不凈觀,正修加行增上力故」,這是第三科總結,總結這段文!溉缡侨暧梢啦粌粲^,正修加行增上力故,于四念住,當?shù)萌と。」你能這么樣的依不凈觀,正修加行的力量,你就能悟入四念住的境界了。這是總結,下面第二科明勝進。這個是于修止觀、于修光明、于修念住,這幾科都講完了,現(xiàn)在嘛解釋這個勝進,就是你這樣修四念住之后的事情,所以叫勝進。分二科,第一科是標。

  地二、明勝進(分二科)  玄一、標

  又汝應于念住加行,時時修習勝奢摩他、毗缽舍那。

  這是標,就是又你這位禪師,應該時時地要坐禪,就是對于四念住就是禪,對四念住的加行,時時地修習殊勝的奢摩他、時時地修習殊勝的毗缽舍那。也修止、也修觀;也修觀、也修止,這樣子。這是標,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應如是行。分二科,第一科是乞食攝。又分二科,第一科是略標。

  玄二、釋(分二科)  黃一、應如是行(分二科)  宇一、乞食攝(分二科)

  宙一、略標

  汝于如是四念住中,安住正念。

  你于這樣的「四念住」里邊,「安住正念」,就是苦、空、無常、無我,這樣的正念去觀察。

  隨依彼彼村邑聚落邊際而住。

  你在這個聚落邊住或者在那個聚落邊住,在那里;不能在聚落里邊住,住聚落的邊上,要乞食容易。

  于心隨順趣向臨入所緣境界,汝應舍此所緣境相。

  「于心隨順趣向臨入所緣境界」,你修四念住的時候,修時間久了,你這個四念住是在你的心里面,是相隨順的,也向前進步,叫做「趣向」。而后能夠相應了,就是「臨入」。隨順所緣境界,趣向所緣境界,臨入所緣境界!溉陸岽怂壘诚唷梗@個時候,你因為有事情要做,要到聚落去,你就應該心里面舍掉這個所緣境相,不能再修觀的。

  入彼村邑聚落乞食。

  你就來到這個聚落里邊,城邑的里邊,去乞食去了。這是略標,下面第二科別釋。分四科,第一科是善護其身。

  宙二、別釋(分四科)  洪一、善護己身

  應當善避惡象、惡馬、惡牛、惡狗、惡蛇、惡獸、坑澗濠塹、株杌毒刺、泥水糞穢。

  到聚落里邊去乞食,「應當善避惡象、惡馬」,你應該好好注意,要躲避開這個「惡象」、躲避開「惡馬、惡牛、惡狗、惡蛇、惡獸、坑澗濠塹、株杌毒刺、泥水糞穢!挂惚苓@些事情。到聚落里面乞食呢,你應當「善避」,善巧地要躲避這個惡象、躲避這個惡馬、惡牛、惡狗、惡蛇、惡獸;「坑澗濠塹」,也要躲避,不要跑到坑里頭去了。你心里面還要再修四念處觀,不注意外邊的境界,就可能走路的時候走到坑里面去了。所以不要,你要棄舍這個四念處的所緣境。到城市里去乞食的時候,要注意!要躲避這個惡象、惡狗、惡牛、惡馬、惡蛇、惡獸,坑澗要避過去!笣尽咕褪撬,兩邊是山,中間是水,就是「澗」!稿〾q」,濠也就是塹,塹也就是濠,就是周圍城墻外邊的水,繞城的水,叫做「濠塹」。「株杌毒刺」,這個株杌就是樹根,樹根露在外面的叫「株」,不露在外面的叫做根!歌弧咕褪菢淅餂]有枝,沒有枝干的樹,那叫做「杌」!付敬獭褂卸镜拇棠阋苊。「泥水糞穢」,或者是走在道路上,有泥、有水、有糞穢,你要避免這些事情。

  及應遠離諸惡威儀,穢坐臥具。

  「及應遠離諸惡威儀」,你自己到城市里去,聚落里去乞食,你要遠離這些不好的威儀!阜x坐臥具」污穢的坐具、污穢的臥具,你都應該遠離。

  汝應如是善護己身。

  總而言之,你應該這樣子善巧地保護你的身體,不要被那個惡象、惡馬、惡牛、惡狗、惡蛇、惡獸所傷害了,要保護自己。不要說,我有修行,我不怕!不要說這種話。

  洪二、善守諸根

  若于如是諸境界相,不應策發(fā)諸根。

  「若于如是諸境界相,不應策發(fā)諸根。」這是第二科,善守諸根。若于如是諸境界相現(xiàn)前的時候,「不應策發(fā)諸根」你不要說是有惡狗,我不怕狗,我拿著石頭來打狗,你不要搞這個事情,「不應策發(fā)諸根」。

  汝應于彼不作功用,善守諸根。

  「汝應于彼不作功用」,你應該不要去采取什么行動,「善守諸根」你好好保護住自己,不要受到傷害就好了。

  洪三、善住正念

  若于如是諸境界相,應當策發(fā)諸根;汝應于彼正作功用,善住正念,令諸煩惱不起現(xiàn)行。

  應該這樣子用功!溉粲谌缡侵T境界相」出現(xiàn)的時候,「應當策發(fā)諸根」自己警策自己,發(fā)動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汝應于彼正作功用」。是作什么功用呢?「善住正念」,要保護住自己有正念,與道相應的正念,「令諸煩惱不起現(xiàn)行」應該這樣子努力。

  洪四、善知其量受用飲食

  汝應如是善護己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

  「汝應如是善護己身」,這是第四科,前面是善守諸根、善住正念。這第四科,善知其量受用飲食。「汝應如是善護己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這樣子修行、用功。

  于彼作意,善知其量,受用飲食。

  「于彼作意,善知其量」,遇見什么境界,心里面也要有所覺察。但是你要應該知道量,這個作意就好了,作這么多就可以了,不要是很多的作意。「受用飲食」,受用飲食的時候,你要知道量,我不要吃太多,也不吃太少。

  宇二、言論攝(分二科)  宙一、如法

  又汝應與在家出家,說應量語。

  第二科言論攝。分二科,第一科是如法說!赣秩陸c在家出家」的人,同他們也不是不說話,要說話,說話是要有量。

  說應理語、說應時語、說正直語、說寂靜語。

  說這樣的言論。「說應量語等者,不違現(xiàn)量、比量及圣教量!鼓阏f出的話,要不違背現(xiàn)量,現(xiàn)量是什么呢?就是眼、耳、鼻、舌、身,前五識能夠察覺到,說這種事。比如說你現(xiàn)在說:這兒有條龍,這是違背現(xiàn)量,因為人看不見嘛!我眼睛看不見有龍,你在說謊話。你坐禪是坐禪,但是沒有得禪,你不要向人說:我得到了禪了。不可以這么說,這是說應量語。「說應理語」,合乎佛法的道理說出來的話!刚f應時語」,這個時候這個話是有道理,但是這個時候不應該說,你要注意時間的。說正直的語言,說寂靜的語言,說這樣的話。

  《披尋記》一○五二頁:

  說應量語等者:不違現(xiàn)量、比量及正教量、名應量語。不違觀待等四種道理,名應理語。應順時機,能引義利,名應時語。應順時機,能引義利,名應時語。圣道支攝,名正直語。趣涅槃宮,名寂靜語。如是一切,說法語攝。

  「說應量語等者:不違現(xiàn)量、比量及圣教量、名應量語」,這叫做應量語!覆贿`觀待等四種道理,名應理語」。不違背這個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這四種道理,也不違背,「四種道理,名應理語」!笐槙r機,能引義利,名應時語」。應該你隨順當時聽你說話的人的根性,「應順時機,能引義利」你說出話,能夠引發(fā)那個人的智慧,能引發(fā)他的道心!甘サ乐z,名正直語」屬于這個圣道,七覺支、八圣道,或者是符合三十七道品都是圣道!溉つ鶚剬m,名寂靜語」說出這個話,能幫助人到涅槃那里去。涅槃是寂靜的,你的語言能有這種作用,也就名為「寂靜語」!溉缡且磺,說法語攝」。

  一切世間非法言論,皆當遠離。

  世間上不合道理的言論,你都應該遠離,不要說這種話。

  宙二、應無諍(分三科)  洪一、標

  雖復宣說如法言論;不應諍競。

  這是第二科「應無諍」。分三科,第一科是標。「雖復宣說」,雖然你能追尋佛的教導,能夠宣說如法的言論,但是不要和別人爭論。別人就不贊成你這個法語,你說你是有道理的,但他不同意,他就和你辯論,但你不要和他爭論,「不應諍競」。

  洪二、征

  何以故?

  這是征,下面是解釋。

  洪三、釋

  若諸士夫補特伽羅,住諍競語,互相難詰;其心便住多戲論中。

  「若諸士夫補特伽羅,住諍競語,互相難詰」,若是這個人歡喜同人說笑話,對方也說笑話,其實不是說笑話,就是說真實語,等于是真實的;一不對勁了,就煩惱來了!所以是不應諍競,不要和人爭論!负我怨?」什么原因不要和人爭論呢?「若諸士夫補特伽羅住諍競語」,若是這個人他歡喜同人諍論,偏要說上句,這樣子「住諍競語」!富ハ嚯y詰」你說這個,你說東我就說西; 你說南我就說北,反正就是和你唱反調,就是這樣子,「互相難詰」!钙湫谋阕《鄳蛘撝小鼓闳暨@樣子,你心就是住在很多的戲論里面了。這是沒有真實意義的這種事情,你心安住在這里了,那就是煩惱的境界了。

  多戲論故,其心掉舉。

  你歡喜說笑話,和人諍論,那么你靜坐的時候心里就掉舉,就是把以前的事情,自己又說一遍,所以其心掉動,不安靜。

  心掉舉故;心不寂靜。不寂靜故;便令其心遠三摩地。

  就不容易得到三摩地。

  黃二、應如是住(分二科)  宇一、應精進(分二科)  宙一、標舉

  如是行已;汝應速疾不舍所緣,結跏趺坐。于奢摩他、毗缽舍那,如所取相。由恒常作,及畢竟作,修瑜伽行。

  「如所取相」,如前面告訴你,所取的奢摩他相、毗缽舍那相、光明相,恒常又恒常作,「恒作常作」就是不間斷的作,精進的這樣修行,「及畢竟作」就是決定把這件事情作成功、圓滿。「修瑜伽行」要修止觀,要修四念住,就這樣子。

  宙二、喻合

  猶如世間鉆火方便,起無間加行,及殷重加行。

  第二科是喻合。「猶如世間上」的人「鉆」木取「火」,是古代的時候的方法,「方便」的方法!钙馃o間加行,及殷重加行」他鉆火的時候,還要不間斷的鉆火,「及殷重加行」就是專心一意的去做這個鉆火的事情。

  汝應如是恒常修作,畢竟修作。

  說是我作這個事情不對,那么我作什么事情呢?「汝應如是恒常修作」就是常委作,殷重去作這件事。「畢竟修作」。

  宇二、應起愿

  又汝應起如是愿心:假使一切贍部洲人,盡贍部洲曾經壽量,今皆總集在我一身。

  「又汝應起如是愿心:」要發(fā)這個愿,什么愿呢?「假使一切贍部洲人,盡贍部洲曾經壽量」,所有的閻浮提的人的壽量,壽命加起來!附窠钥偧谖乙簧怼,這么多人的壽量現(xiàn)在都總集在一起,放在你的身上,那你活的歲壽很大了。

  我亦盡此無量壽命,決定于斷瑜伽作意,勝奢摩他、毗缽舍那,精進修習,時無暫舍。

  閻浮提這么多人的壽命都集中在你一個人的身體里,你一個人的壽命活到幾百歲幾千歲了,幾萬歲了,「總集在我一身」,「我亦盡此無量壽命,決定于斷瑜伽作意,勝奢摩他、毗缽舍那,精進修習,時無暫舍!刮矣羞@么長的壽命,我也會盡此無量壽命,「決定于斷瑜伽作意」,能斷煩惱的瑜伽作意,勝奢摩他、毗缽舍那精進的修習,「時無暫舍」從時至時,我不會暫時的棄舍。

  由正了知如是所修瑜伽加行,有大勝果、大勝利故。

  「由正了知如是所修」,由于這個修行人他本身有智慧,他能夠正確的了知,「如是所修瑜伽加行」,有大勝果。修這個瑜伽,修這個四念處,會有一個大的、勝利的果實,「有大勝果」、「有大勝利」,這是兩句話!赣烧酥缡撬掼べぜ有,有大勝果、大勝利故」;蛘呤禪定算一果,毗婆舍那的智算一果,那么就是也是兩句了; 或者是得了禪定,進一步可以修圣道。禪定能幫助圣道;圣道也能幫助禪定,這樣子就得到大勝果及大勝利了。

  何況如是少分壽量,少時存活,雖極遠去,不過百年;委悉算計,但須臾頃。

  「何況如是少分壽量」,就是閻浮提所有人的生命都集中在你一個人身上,你都應該努力修學圣道,何況就是少分的壽量,別人的壽命不給你的,何況你的壽量是少分的壽量,少時的存活、生存!鸽m極遠去,不過百年」,雖然說我能活很久,那么最久也不過是百年!肝に阌嫞汈ы暋,就算是委悉算計,要詳細的來計算「但須臾頃」,你這個生命不過須臾間而已。上一次上課,須臾就是四十八分鐘。一生的壽命除掉了打閑岔的事情,除掉了吃飯,除掉了睡眠,你還能有多少時間?就還有四十八分鐘!「須臾頃」。

  亥二、結

  如是汝應隨所教誨,恒常修作、畢竟修作。

  第二科結束!溉缡侨陸S所教誨」,隨佛陀的、善知識的教誨「恒常修作」,要不懈怠,少少的事情不能夠耽誤自己用功,所以恒常去修作止觀,「畢竟修作」決定把這件事做完。

  若為此義,受習于斷;汝于此義,必當獲得。

  若是你為這件義利,接受這個法門,去修學這個斷煩惱,證悟法性的法門!溉暧诖肆x,必能獲得」,你要這樣子有這樣的決心的話,你對于證悟法性這件事,一定會成功的。

  汝當最初證得下劣身心輕安,心一境性。

  這個地方,說出來兩件事。你應該最初證得下劣的身輕安、心輕安、心一境性; 就是未到地定,你要努力的把這件事做好。

  后當證得世,出世間,廣大圓滿。

  先得到心一境性以后,你繼續(xù)努力就會得到世間的廣大圓滿,就是四禪八定了; 出世間的廣大圓滿,那就是得圣道,得阿羅漢道了!現(xiàn)在是聲聞地。

  酉三、結

  初修業(yè)者始修業(yè)時,善達瑜伽諸瑜伽師,依不凈觀,如是教誨,名正教誨;如是修行,名正修行。

  「初修業(yè)者始修業(yè)時」,這第三科是結。初修業(yè)的人,始修業(yè)的時候!干七_瑜伽諸瑜伽師,依不凈觀,如是教誨,名正教誨」,初修業(yè)的人才開始用功的時候,「善達瑜伽諸瑜伽師,依不凈觀」,他根據佛陀說不凈觀,而這樣的來教誨你,這是一個正當?shù)慕陶d!溉缡切扌,名正修行」,你這樣用功修行,就是修這個不凈觀的修行,這是一個正大的修行。

  申二、例慈愍等(分二科)  酉一、例隨應

  如說貪行,是不凈觀之所調伏;如是瞋行,是慈愍觀之所調伏;乃至最后尋思行,是阿那波那念之所調伏;如其所應,皆當了知。

  「如說貪行,是不凈觀之所調伏;如是瞋行,是慈愍觀之所調伏」。由慈愍觀能破除去瞋心,由不凈觀能破除去貪欲心!改酥磷詈髮に夹,是阿那波那念之所調伏」,最后就是妄想心特別多,特別散亂的人,是阿那波那念之所調伏。就是修持息念,能破除去一切妄想!溉缙渌鶓援斄酥,這些事情都應該明白。

  酉二、顯差別(分二科)  戌一、總標

  其中差別余趣入門,我當顯示。

  其中差別的、不同的地方,「其中差別」,「余趣入門」,除了這個數(shù)息觀,除了不凈觀之外,還有其它的法門,也能夠使令你進入圣道,也就是入門了!肝耶旓@示」,我應該顯示給你、開示你。

  戌二、別顯(分四科)  亥一、慈愍觀(分二科)  天一、釋趣入(分二科)

  地一、勝解作意攝位(分二科)  玄一、趣入觀門(分二科)  黃一、初位(分二科)

  宇一、發(fā)起勝解

  依慈愍觀初修業(yè)者:于外親品、怨品,及中庸品,善取相已,處如法坐。

  「依慈愍觀初修業(yè)者」,前面是說不凈觀,這底下是別顯。一個是總標,下面是別顯,別顯里面先說慈愍觀。分二科,第一科是趣入。分二科,第一科是勝解作意攝。又分二科,第一科是趣入觀門。分二科,第一科是初位,發(fā)起勝解。

  「依慈愍觀初修業(yè)」的人,「于外親品、怨品,及中庸品,善取相已」,他這個初修業(yè)修慈愍觀的人,他靜坐時也是先修奢摩他,在奢摩他里面要修毗缽舍那的時候呢,于「外親品」:于你有親厚感情的人,「怨品」:于你有仇恨的人,「及中庸品」:也不怨、也不親的中品!干迫∠嘁选,這三種人你都能把他的相貌都能取在心里!柑幦绶ㄗ,這個時候應安住在一個如法的坐位上面。

  由利益安樂增上意樂俱行定地作意。

  由利益安樂意樂,由于你內心里面有慈愍心,有利益意樂、有安樂意樂、有增上意樂,有這樣的好心腸。「俱行定地」,這個意樂不是在散亂心里面,而是同時在禪定里面的。「作意」:這樣心里面想。

  先于一親、一怨、一中庸所,發(fā)起勝解。

  初開始時簡單一點,先于一個親愛的人,一個怨恨的人,一個中等的人,在這里面發(fā)起勝解,把勝解的觀想發(fā)起來。

  宇二、作意與樂(分二科)  宙一、標

  于此三品,由平等利益安樂增上意樂俱行作意,欲與其樂。

  這是第二科作意與樂!赣诖巳罚善降壤姘矘吩錾弦鈽肪阈凶饕,欲與其樂」:這個「平等利益安樂」,就是對于怨親是平等的利益安樂。這是一個很有力量的一個意愿,你這樣的意愿「俱行作意」,和這個作意在一起活動。「欲與其樂」:「欲與」這三種人的利益安樂的意樂。

  宙二、顯

  如是念言:愿彼求樂諸有情類,皆當?shù)脴贰?/p>

  「如是念言」,這是第二科,第二科是顯,是解釋!溉缡悄钛浴梗阈睦锩婢瓦@樣作念:「愿彼求樂諸有情類,皆當?shù)脴贰,希望那些希求快樂的人,都能得到他所求的快樂,「皆當(shù)脴贰埂?/p>

  謂或無罪欲樂,或無罪有喜樂,或無罪無喜樂。

  這個安樂,有三種不同。那三種呢?「謂或無罪欲樂」:就是欲界的快樂,欲界的快樂有兩種:一種是有罪的快樂,一種無罪的快樂,F(xiàn)在這位修行人在禪定里面作如是觀,要布施眾生什么快樂呢?沒有罪過的快樂。「或無罪有喜樂」:這個有喜樂呢,就是初禪和二禪,他那個樂里面有歡喜,這也是無罪的一種喜樂!富驘o罪無喜樂」:就是無罪,但是是沒有喜的安樂,就是三禪,這是最殊勝的樂了!這三種樂,他把它平等地布施給親怨和中庸的人。

  黃二、后位(分二科)  宇一、舉于親品

  次后或于二親、或于三親、或于四親、或于五親、十親、二十、三十。

  「次后或于二親、或于三親、或于四親」,這是第二科后位。前面是初位,初位就是先于一親、一怨、一中庸所發(fā)起勝解。那么這樣的觀想完了以后呢,復于二親,就是兩位親愛的人,或者是三親,或者是四親,或者是五親、十親、二十、三十。

  如前乃至遍諸方維,其中親品,充滿無間,發(fā)起勝解。

  這個親愛的人很多了。

  于中乃至無有容受一杖端處。

  這一個杖的頭里,容許的地方都沒有、容受的地方都沒有。

  宇二、例余怨等

  如于親品,如是于怨品,及中庸品,當知亦爾。

  這是例余怨等。如于親品是這樣子,我送給他無罪的欲樂,無罪的有喜樂,無罪的無喜樂,送給他們。如是于親品是這樣子,于怨及中庸品,「當知亦爾」。也是為他們準備了種種的樂來布施給他們。

  玄二、趣入念住(分三科)  黃一、標

  又彼不舍慈愍加行,既由修習如是慈愍,于諸念住能正趣入。

  這是第二科,趣入念住。分三科,第一科是標。「又彼不舍慈愍加行」,又那個禪師在禪定里面,他沒有棄舍這慈愍的行動。既由修習「如是慈愍」的關系,「于諸念住能正趣入」。于這個四念住,他就能悟入了。修慈愍觀的時候,能悟入四念住,「能正趣入」。

  黃二、征

  云何趣入?

  怎么趣入呢?這是征,下面第三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辨循觀相,辨這個循觀的相貌。分三科,第一科于內身,云何趣入四念住呢?

  黃三、釋(分二科)  宇一、辨循觀(分三科)  宙一、于內身

  謂趣入時,應當發(fā)起如是勝解,如彼于我,謂親、謂怨、謂中庸品。

  「謂趣入時,應當發(fā)起如是勝解」,在內心里面發(fā)動這樣的觀想!溉绫擞谖遥^親、謂怨、謂中庸品」,那個人對于我來說,他說「謂親、謂怨」,本來是親,而說是怨;或者說是親,我是他親愛的人,我是他的冤家,「謂親、謂怨」!钢^中庸品」,也不親、也不怨中庸品。

  我既欲樂;厭背其苦。

  那個人認為我或者是親、是怨、是中庸品。那么「我既欲樂」,我本人的情形怎么樣呢?我也是歡喜快樂,生活快樂一點。「厭背其苦」,不高興苦惱的境界。

  如是名為于其內身修循身觀。

  這就是內身修循身觀,就是這樣意思。就是我在禪定里面,我自己觀察我自己,我也歡喜快樂。欲界無罪的快樂,乃至色界天的快樂。

  宙二、于外身

  余亦于彼,謂親、謂怨、謂中庸品,如我彼亦欲樂背苦。

  這是第二科于外身。我這樣的想法,別人怎么想法呢?「余亦于彼」,于那個人認為是親,認為是怨,認為是中庸品,「如我彼亦欲樂背苦」,像我是歡喜快樂,不歡喜苦惱,那個人也同樣有這樣的心情。

  如是名為于其外身,修循身觀。

  這是這樣講法。第三科是于內外身。

  宙三、于內外身

  如我既爾,彼諸有情,亦復如是。如我自欲求得勝樂,彼諸有情,亦復如是。彼諸有情,與己平等,與己相似,我當與彼利益安樂。如是名為于內外身修循身觀。

  「如我既爾,彼諸有情,亦復如是」,說我是這樣子,別的人也是這樣子,是什么呢?「如我自欲求得勝樂」,像我吧,我也想要求得殊勝的安樂自在,「彼諸有情亦復如是」。「彼諸有情,與己平等」,那些有情和我一樣,「與己相似」,就叫作平等;我也愿意快樂,不愿意苦惱,一切有情也是如此,也是這樣子!肝耶斉c彼利益安樂」,這都是在禪定里面這樣思惟,與彼利益安樂。「如是名為于內外身修循身觀」。第三科說完了。第二科明建立,分二科,第一科是壞緣念住。

  宇二、明建立(分二科)  宙一、壞緣念住

  此四念住總緣諸蘊為境界故,當知說名壞緣念住。

  這是建立這四個念住的原因,第一科是建立壞緣念住。此「四念住」,就是身受心法的四念住,「總緣諸蘊」它不是單緣一個部分,它是總緣色、受、想、行、識諸蘊的。以色、受、想、行、識諸蘊為所緣的境界故!府斨f名壞緣念住」,這個壞字就是雜的意思、間雜的意思。就是身念住里面有受心法念住,法念住里面有身受心念住,就是每一個念住都有其余的三念住,這叫作雜念住,也就是共念住。

  宙二、唯身念住

  若修行者但取色相,謂取顯相、形相、表相,于親品、怨品、及中庸品,而起勝解,由此建立唯身念住。

  「若修行者但取色相」,這是第二科,唯身念住。若是這位禪師「但取色相」,取什么色相呢?「謂取顯相」:就是青黃赤白是顯相。「形相」:就是長短方圓是形相!副硐唷梗壕褪巧眢w的活動,表現(xiàn)于外的相貌!赣谟H品、怨品、及中庸品,而起勝解」,親品、怨品、中庸品的顯相、形相、表相,這樣子觀察而起勝解!赣纱私⑽ㄉ砟钭 ,這不是四念住,這是一個念住了,所以前面那是雜念住,原因就在這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