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11)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11)
壬二、隨別廣(分二科) 癸一、明方便(分二科)
子一、約施戒修辨(分二科) 丑一、辨三相(分三科) 寅一、施主相
復(fù)次,施主有四種相:一、有欲樂。二、無偏黨。三、除匱乏。四、具正智。
這是第二科「隨別廣」。前面是「明八相」,第一科說「八相」!溉缋碜饕馐┰O(shè)建立」,是「隨別釋」里面說有「八相」,這一科解釋過了。第二科,是「隨別廣」。「隨別廣」,就是「八相」里邊并沒有完全去解釋,只是一部分的、一條一條的,把它詳細的說明,叫做「隨別廣」。這一科分二段,分二科。第一科「明方便」。第二科「明依事」。這個「明方便」這句話看這個文義,實在就是由如理作意的尋伺發(fā)出來的行動,叫做「方便」。這個第二科,是「明依事」,F(xiàn)在是「明方便」,「明方便」里邊分二科。第一科「約施戒修辨」。
「約施戒修」,「施、戒、修」這三樣事,就是由如理作意發(fā)出來的一種善法。
前面解釋過,就是屬于在家居士,或者是出家人所學(xué)習(xí),所造作的一種世俗的功德。約這三樣事來說如理作意的行動。分二科。第一科「辨三相」。先辨這個「施戒修」,這「施」的「相」。但是這個「施相」里面,「施」,「施主」的「相」貌,就是發(fā)心布施的人,叫做「施主」。是由「四種相」,這個「施主」,發(fā)心布施的人,他有「四」個「相」貌。
一、「有欲樂」,就是有這樣的歡喜心,他歡喜做這樣的功德,這是指他的動機說。第二,是「無偏黨」,就是對于所布施的對象,這能布施者他心是平等的,不偏于某一個人。三、「除匱乏」,第三樣就是你布施了的結(jié)果,是發(fā)生這樣的作用了,就是除掉了,對方的缺乏的這種困難。四、「具正智」,前面是約施主的內(nèi)心,和做這件事的結(jié)果,「欲樂」和「無偏黨」,是施主的內(nèi)心。「除匱乏」,是對方得到利益了。第四,是「具正智」,就是施主他要有中正的智慧,沒有邪智慧,這個地方可深可淺。如果按深的方面來說,應(yīng)該是無我相、無法相,能夠不執(zhí)著,不執(zhí)著這件事,那么叫「具正智」。如果淺一點說,是相信有因有果,相信有善惡果報,那么叫「具正智」。如果說是雖然也肯布施,但是不相信因果,那就不是「正智」了。
寅二、具戒相
具尸羅者,亦有四相:一、有欲樂。二、結(jié)橋梁。三、不現(xiàn)行。四、具正智。
「具尸羅者」,這第二科「具戒相」。前面「施戒修」,這個「施」者的「相」貌說完了。現(xiàn)在第二科「具戒相」!敢嘤兴南唷,也有四個相貌。
一、是「有欲樂」,就是歡喜持戒,歡喜受戒,歡喜清凈,遠離這一切的有罪過的事情,他有這種歡喜心,這是第一個相貌。二、「結(jié)橋梁」:「結(jié)橋梁」,就是他對于這個「戒」有這樣的認識!笜蛄骸,就是過這個河的時候困難,造一個「橋梁」,從「橋梁」就過去了,這表示說,譬如說這個三惡道是個河,我能持戒就超越了三惡道,就像從「橋梁」上超過這個河了,過河了。那么深一點說過生死河,那就更高層的境界了,這是二「結(jié)橋梁」。這里面也有一個「正智」的意思在里面,就是持戒能夠得尊貴身,不致于得三惡道丑陋的果報,能有這種作用,所以叫做「結(jié)橋梁」。
三、是「不現(xiàn)行」:「不現(xiàn)行」,實在來說也就是不犯戒,受了戒以后不會由煩惱失掉了正念,由煩惱發(fā)動出來犯戒的行動,叫做「不現(xiàn)行」。這個窺基大師解釋:是說『持戒,而又不顯現(xiàn)他的這種凈行的相貌』,自己有這樣功德,還是有一點隱藏的意思,叫做「不現(xiàn)行」。四、「具正智」:「具正智」,持戒者不可得,還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還是離一切相,那就更高深的境界了,所以「具正智」。
寅三、具修相
成就修者,亦有四相:一、欲解清凈。二、引攝清凈。三、勝解清凈。四、清凈。
「成就修者」,前面「施、戒」這二種說完了,F(xiàn)在說第三種「具修相」。這個「成就修」是指什么說的呢?就是修禪定。又能布施,又能持戒,而后又能夠修禪定,那么這叫做「修」。這個修布施也不容易,但是還是比較容易的,持戒就是比布施難一點,現(xiàn)在修禪定比持戒還是難。因為這個修禪定要把散亂境界要對治出去,什么叫做散亂?就是欲。要破除內(nèi)心的欲,有欲的人,就是一定是散亂的,要是破除了散亂,那當(dāng)然就是離欲了,離欲了也就是得定了,這件事要特別努力才能成就,所以叫做「修」,這「修」又是特別努力的行動。怎么叫做「成就修」,成就禪定的人呢?
「亦有四相」,一、「欲解清凈」。第一個是他的動機,他歡喜離欲!赣狻惯@個「欲」,是歡喜的意思,他歡喜離欲,欲是污穢的,他歡喜遠離這種污穢的事情,有這樣的歡喜心,就是歡喜遠離欲的污穢,得到禪定的清凈,他有這樣動機,那么叫做「欲解清凈」。二、「引攝清凈」,有了這個動機以后,就采取行動了,就開始修這個禪定,逐漸的努力的修行,從修行中能「引攝」禪定的「清凈」,能夠引發(fā)出來,能取得禪定的「清凈」,這是指修行說。前面是動機也就是好樂,然后采取行動。
三、「勝解定清凈。四、智清凈」:這二個我認為《披尋句》韓清凈居士解釋的好。「勝解定清凈」:這個「勝解」實在來說,也就是觀;「定」,實在就是止,就是修止觀。這個觀在四禪里面都具足止和觀的,但是現(xiàn)在這一段「勝解定清凈」,是先說「定」的「清凈」,由「勝解」而修定,得到「定」的「清凈」。這個「智清凈」呢?由「勝解」而修觀,得到「智」的「清凈」,這是二個「清凈」。這個「清凈」:第一個約初禪來說,先修初禪的時候,這個定這個止,就是把欲停下來,欲界定和未到地定都還是有欲,現(xiàn)在由于修不凈觀,一共有七種作意,那么把這欲破除出去了,就得到「定」的「清凈」。這個「勝解」,就是有力量的一種智慧、一種思想,知道欲的過患,這就叫做「勝解」。由這個「勝解」知道欲的過患,而修止,把這個欲停下來,在初禪的時候是這樣。初禪成功了,就是「定清凈」,「勝解定清凈」。
由初禪而二禪,二禪的時候還是「勝解定清凈」,就是他觀察尋伺的過患,他能認識尋伺的過患,要把他破出去,這又是止,那么得到二禪的功德,那就叫做「定清凈」。這個時候修三禪的時候,又知道二禪的這個喜也是不對,觀察他的過失,知道他的過失,叫做「勝解」。把這過失停下來叫做「止」,叫做「定」。那么就得到三禪「定清凈」。得到三禪時候進一步,修四禪的時候勝解這樂也是不對,三禪的樂也有過患,你能認識他的過患,叫做「勝解」。把他破出去,叫做「定」。成就了就是第四禪了,得到四禪清凈。破除出去過失,叫做「定」;觀察他的過失,叫做「智」,就是觀。定就是止,智就是觀,由于觀察也就是勝解,由于觀察的力量,把他破除出去這種欲,尋伺、喜、樂的過失,能破出去的力量是勝解,就是觀。破除成功了就是止,那么也就是得到了四禪。這個時候「智清凈」、「定清凈」,是止清凈、觀清凈。
這個「欲解清凈」,是約他最初的動機,他的希望。「引攝清凈」,是總說,修四禪八定的修行。第三和第四,就是分別說,止清凈、觀清凈,那么可以這樣分別,那么這是成就世間禪的相貌。無色界的四空定,也是有這樣的相貌,但是他的智慧低一點,定特別深,這是「修」。
丑二、辨受施
復(fù)受施者有六種:一、受學(xué)受施。二、活命受施。三、貧匱受施。四、棄舍受施。五、羈游受施。六、眈著受施。
這是「丑二、辨受施」。這個「約施戒修辨」這一科,分兩科。第一科,「辨三相」,「施、戒、修」。第二科,是「辨受施」,就是前邊的「施主相」,是能施者。這底下「辨受施」,是接受布施的人,是有「六種」相貌。
一、「受學(xué)受施」:「受學(xué)受施」,就是他很歡喜的學(xué)習(xí)戒、定、慧,學(xué)習(xí)佛法。學(xué)習(xí)佛法,那叫做「受學(xué)」,那么這等于是學(xué)習(xí)佛法了,因此而「受施」,那么這是說是受法施,接受佛法的布施,那么不是財布施。
二、「活命受施」,為了命的不要死掉了,能繼續(xù)的生存,而接受財?shù)牟际,那么這是兩種布施。三、「貧匱受施」,這底下說這個「活命」的「布施」,又有不同的差別。就是因為「貧匱」,貧窮有所不足,生活困難,接受布施。四、「棄舍受施」:這「棄舍受施」,《披尋記》的解釋是說施主他能隨順受者的歡喜而布施,那么叫做「棄舍」。而受布施的人,以「棄舍」的心情而歡喜接受,叫「棄舍布施」。在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上,譬如說這個糞掃衣,人家就是不要了的這種布,丟到各地方很污穢的,把這個撿起來,把它洗清凈,一塊一塊的爛布,把它連接起來做衣服穿,那真是「棄舍受施」了,那叫做「棄舍受施」。但是在《披尋記》不是這么解釋。
五、「羈游受施」:「羈游受施」,離開了原來的住處,到別的地方去了,有困難,這時候接受人家的布施。六,是「眈做布施」,這個人并不是有所缺少,就是因為貪心而接受布施,那么這是不是太合適了。這個「眈著」這個「眈」字也有同樣的,以前講過的問題。
子二、約攝益有情辨(分二科) 丑一、舉損惱(分二科) 寅一、八種
復(fù)有八種損惱:一、饑損惱。二、渴損惱。三、粗食損惱。四、疲倦損惱。五、寒損惱。六、熱損惱。七、無覆障損惱。八、有覆障損惱。
這前邊「約施戒修辨」。這底下「約攝益有情辨」。這個「約攝益有情辨」,就是利益這個有情,這個「施戒修」,對于眾生有所利益,但是這地方似乎偏重于財,這一方面來說,分兩科。第一科,是「舉損惱」,就是所利益的有情是有「損惱」的。這里邊先說「八種」損惱。
一、「饑損惱」,饑渴。第二,是「渴損惱」:「渴」,是要喝水叫「渴」。那么前邊「饑」,就是要吃飯了。這個「饑渴」的兩種損惱。三、是「粗食損惱」,不是「饑渴」,但是這個飲食不是那么好,所以叫「粗食損惱」。四、「疲倦」的「損惱」,譬如說做事情,做的太辛苦,這也是一種「損惱」。五、是「寒損惱」。六、是「熱損惱」,這也是有困難。七、是「無覆障損惱無覆障」,或者是沒有房子住,叫「無覆障損惱」。八、是「有覆障損惱」:「有覆障」,就是有障礙,這個有障礙是什么呢?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是有房子住,但是是苦惱的,那么是在牢獄里邊,那么是「有覆障損惱」。這個《披尋記》上的解釋,似乎是說失掉了光明,失掉了光明,就是人的眼睛有問題了,眼睛有問題了,那么就是黑暗是他的「覆障」,障礙他,這也是一種苦惱。這是八種苦惱。這又說六種。
寅二、六種
復(fù)有六種損惱:一、俱生。二、所欲匱乏。三、逼切。四、時變異。五、流漏。六、事業(yè)休廢。
「復(fù)有六種損惱」,因「損」而有「惱」可以這么說。一、「俱生」,第一個是「俱生」的損惱,就是這個「饑、渴」,與生俱來的就有這種苦惱,所以叫做「俱生」。二、「所欲匱乏」,這是指「粗食」的「損惱」。我歡喜吃好一點的有營養(yǎng)的、有味道的,但是辦不到就是「匱乏」,這是指「粗食損惱」說。三、「逼切」:這個「逼切」,就解釋「疲倦損惱」好了。就是有特別的困難,這樣努力的工作很辛苦,逼迫他,像刀來切他似的,「逼切」的苦惱。
四、「時變異」:「時變異」,就是「寒、熱」,「時」節(jié)的「變異」,大寒、大熱也受不了。五、「流漏」:「流漏」呢?就是「無覆障損惱」,沒有房子住,沒有房子住,這也是個問題,所以有「流漏」的苦惱。六、是「事業(yè)休廢」,就不能做事情,不能做事情,或者到牢獄也不能做事了;或者說是失掉了光明,眼睛有問題了,也不能做事了,「事業(yè)休廢」又是個苦惱。這樣說「六種」苦惱和「八種」苦惱,沒有什么分別,只是數(shù)目上有差別。
丑二、明攝益(分二科) 寅一、標(biāo)列六種
復(fù)有六種攝益:一、任持攝益。二、勇健無損攝益。三、覆護攝益。四、涂香攝益。五、衣服攝益。六、共住攝益。
「復(fù)有六種攝益」。這個「約攝益有情辨」,先說有苦惱的有情,F(xiàn)在說這個「攝益」,怎么樣來讓他遠離苦惱,他就是得到利益了。第一科,是「標(biāo)列六種」,先說出來有「六種攝益」!笍(fù)有六種攝益」,攝取利益,也就是得到利益了。
第一個,是「任持攝益」:「任持攝益」是指什么說的呢?就是這個「饑渴」的眾生,「饑渴」的「損惱」得到了飲食,就使令這個生命體就得到了安樂,得到了安樂住,就沒有「饑、渴」的苦惱,就是這個生命可以保持正常的生活,所以叫做「任持攝益」。二、「勇健無損攝益」,就是「粗食」,能夠「粗食損惱」的有情,那么他得到美好的飲食了,有了營養(yǎng),使令他的身體得到勇猛健康,沒有這個「粗食」的「損惱」,這也是一種。
三、「覆護攝益」:「覆護攝益」,就是「無覆障」的「損惱」。「無覆障」的「損惱」沒有房子住,那么有房子住了,使令他生命得到安全的保護了。四、「涂香攝益」:「涂香攝益」,《披尋記》解釋是指離熱,是那個「熱損惱說」。說太熱了,能夠「涂香」就可以解除這個「熱」的苦惱,是「涂香攝益」。五、「衣服攝益」:「衣服攝益」,就指那個「寒」的「損惱」來說,「寒」的「損惱」有了衣服穿了,那么就是能夠保暖,沒有「寒」的「苦惱」了。
六、「共住攝益」:這個「共住攝益」,這個《披尋記》解釋,就是解除了這個「有覆障」的「損惱」!赣懈舱稀沟摹笓p惱」,若單指眼睛盲了,那固然也是失掉光明的意思?墒沁@個光明中,有日月燈的光明,另外還有法的光明,有法的光明,譬如說是國家有憲法,有很好的憲法。這個憲法是什么呢?有什么作用呢?有「共住」,和平「共住」,和樂「共住」的作用。那么說是若是有佛法的智慧更是好了,就是人與人之間有佛法的光明的時候,大家是和樂而住。我也得到你的照顧,你的光明;你也得到我的光明,同明相照,所以叫「共住攝益」。韓清凈居士解釋的這一句話,解釋的好,這個「共住攝益」,的確是這么回事。這也可能這個韓居士韓清凈居士,從生活中體驗到這件事,如果是大家都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同一個國家、同一個地區(qū),乃至到同一個團體,同一個房間住,大家有法的時候,大家都是快樂的。我也不依法,你也不依法,我也觸惱你,你也觸惱我,這是太苦惱了,那么就是「有覆障」,這是缺少智慧。智慧就是光明,所以「共住攝益」。這個是有「六種攝益」。
寅二、釋第六相(分二科) 卯一、舉非善友
復(fù)有四種非善友相:一、不舍怨心。二、引彼不愛。三、遮彼所愛。四、引非所宜。
「復(fù)有四種非善友相」,這是第二科,解「釋」這個「第六相」!傅诹唷,就是「共住攝益」。第一個「舉非善友相」,不是好朋友,有什么相可以知道他不是好朋友呢?「有四種非善友相」。一、「不舍怨心」,這不是「善友相」,大家是好朋友,難免有的時候會碰到了,或者什么事情有什么誤會,或說出一句話來,就生了憤怒、瞋恨。因為是好朋友,這樣意思一開始有憤怒,這還情有可原;但是第二念就應(yīng)該把這「怨」棄舍。咱們是好朋友,不要生煩惱,自己主動的就把這個「怨」恨心棄舍,那就是好朋友的相貌了。說「不舍怨心」,繼續(xù)的恨,就不是好朋友相。
二、「引彼不愛」,第二不愛護自己的朋友,偏要制造麻煩,制造一些對方不歡喜的事情。做這件事就是叫你不高興,引彼不愛,這就是也不是「善友相」。三、「遮彼所愛」,第三個就是制造一些事情,障礙對方的歡喜,他歡喜的事情障礙他,叫他不要有,「遮彼所愛」。四、「引非所宜」:這「引非所宜」,就是除掉了前面三個以外,還制造一些,反正是叫他不相應(yīng)的事,不合適的事。這個窺基大師解釋『陷于非法』,就是弄一個圈套,叫他上當(dāng),『陷于非法』有這個意思。
卯二、翻例善友
與此相違,當(dāng)知即是四善友相。
這是第二科「翻例善友」,把那惡友相,「不善友相」,翻過來就是「善友相」這樣意思!概c此相違,當(dāng)知即是四善友相」,就是「不舍怨心」里面,能棄舍怨心,自己主動的棄舍怨心,原諒這位好朋友的事情。原諒這個「諒」的字,就是信的意思,推源推求這件事的動機,我相信我的好朋友,動機也是對我好的,這句話雖然我不歡喜,但是動機是對我好的,我相信他是好朋友,這樣就把怨恨心棄舍了,那么這是好朋友的現(xiàn)象。但若是佛教徒應(yīng)該更進一步,不管他是動機也是壞的,他行為若是傷我,動機也是傷害我,我還是棄舍怨心,不生煩惱,那當(dāng)然是進一步了,F(xiàn)在是說做朋友要棄舍怨心。
第二、要引彼所愛,做一些令對方歡喜的事情。三、「遮彼所愛」,你不要障礙他歡喜的事情,促成他歡喜的事。四、「引非所宜」,翻過來就是做一些適合他的事情,適合他的事情,若按佛法來說,就是要幫助自己和朋友共同的能夠進步,共同的在品德方面、在智慧方面,不斷的進步,那就叫做「所宜」。所以這個布施、持戒、忍辱,這個忍波羅密,就有這個意思。人與人之間,我感覺你這個人的程度太差了,我不可以同你做朋友,當(dāng)然這種想法也不能說不對;可是若在佛法的態(tài)度來看「引彼所宜」,感覺程度低不要緊,共同引導(dǎo)他;我也幫助你,你也幫助我,大家共同的進步。由這樣程度進一步,不斷的進步,那就是好了,就滿意了;他現(xiàn)在雖然不及格,進步了就及格了,這件事也是很重要。那么若這樣情形,我同好人做朋友,同差一點的人也可以做朋友,能引導(dǎo)他進步;如果說差一點的人,我遠離他不同他做朋友,那就沒這個意思了。所以「與此相違,當(dāng)知即是四善友相」。
癸二、明依事(分二科) 子一、引攝
復(fù)有三種引攝:一、引攝資生具。二、引攝有喜樂。三、引攝離喜樂。
這是癸二、「明依事」。前面是「明方便」,第二個「明依事」。這個也是很好,這一段文也是非常很重要。前面說有這么多的如理作意發(fā)出來的行動,這底下還是如理作意發(fā)出來的行動,看它怎么講。
「復(fù)有三種引攝:一、引攝資生具」,這個「引」,實在是創(chuàng)造的意思,引發(fā)出來沒有這件事,想辦法創(chuàng)造出來,那叫做「引」。創(chuàng)造出成功了,叫做「攝」,拿到了,叫做「攝」,F(xiàn)在指什么呢?「資生具」。這個沒有禪定的人,想要得到安樂的事情,就是靠「資生具」!罕酥T眾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所以就是靠衣、食、住。衣服好一點,吃的好一點,住的好一點,色、聲、香、味、觸都是如意的,那么這快樂就來了,就是這樣「引攝資生具」。這若照欲樂來說就是財富了,有了財富,這個「資生具」就都具足了。這只是在外緣上,從外緣上令你滿意,人就快樂了,做這種事情也是須要,凡夫是須要這件事。
二、「引攝有喜樂」,這底下是得三味說的,欲樂終究是不圓滿,令人苦惱,所以還要進一步去修禪定。資生具有了以后心安,心安了以后就容易可以修禪定!敢龜z有喜樂」:「有喜樂」,這個初禪和二禪,都是有喜的樂。初禪也是有喜的樂,二禪也是有喜的樂。三、「引攝離喜樂」:「離喜樂」,就是三禪都是「離喜」的「樂」,遠「離」了「喜」的「樂」;蛘哒f「引攝有喜樂」,初禪、二禪、三禪,都是有喜、有樂,三禪是有樂。初禪、二禪,又有喜,又有樂,這叫「有喜樂」。那么四禪以上,是「離喜樂」。也離了喜、也離了樂,那就是舍受,那個勝妙的舍受的境界,這就是得三昧樂。前面「引攝資生具」,是得到欲樂;這底下得三昧樂。這也是一種利益人,也是如理作意,使令人在苦惱中得到進步。
子二、隨轉(zhuǎn)供事(分三科) 丑一、標(biāo)列種類
復(fù)有四種隨轉(zhuǎn)供事:一、隨轉(zhuǎn)供事非知舊者。二、隨轉(zhuǎn)供事諸親友者。三、隨轉(zhuǎn)供事所尊重者。四、隨轉(zhuǎn)供事具;者。
「復(fù)有四種隨轉(zhuǎn)供事」。前面是「引攝」,這底下第二是「隨轉(zhuǎn)供事」!鸽S轉(zhuǎn)供事」里邊,分三科。第一科,是「標(biāo)列種類」,就是有少類的「隨轉(zhuǎn)供事」。「復(fù)有四種隨轉(zhuǎn)供事;一、隨轉(zhuǎn)供事非知舊者」:這個「隨轉(zhuǎn)」這句話,或者是「隨」對方的心意,「隨」對方的需要,而采取活動,叫做「隨轉(zhuǎn)」!腹┦隆,就是供給他的所需,為他做這件事,那么「隨轉(zhuǎn)供事」這就是不容易的事。為別人服務(wù),這是要有菩薩心腸的人。
「非知舊為者」,服務(wù)的對像是什么呢?「非知舊者」,我和他不是舊相識,我和他不認識,沒有什么親愛的關(guān)系。對這樣的人,肯為他服務(wù)這真是不容易。二、「隨轉(zhuǎn)供事諸親友者」,就是有親愛關(guān)系的人,父母、兄弟、朋友都為他們服務(wù)。三、「隨轉(zhuǎn)供事所尊重者」,為「所尊重」的人去服務(wù),或者是對國家有貢獻的人,或者一個地區(qū)里面有貢獻的人,或自己有特別關(guān)系的人,所尊重的人,為他們「隨轉(zhuǎn)供事」。四、「隨轉(zhuǎn)供事具;壅摺梗褪怯刑貏e大「!沟隆⒋笾恰富邸沟娜。這種人他并沒有做國家的領(lǐng)導(dǎo)人,也沒有做什么,特別有什么地位也沒有,但是大「!勾蟆富邸沟娜,也為他做事,他也去供給他,那么這是「標(biāo)列種類」。為這些人做事。
丑二、明彼果利(分二科) 寅一、總標(biāo)
由此四種隨轉(zhuǎn)供事,依止四處,獲得五果應(yīng)知。
這都是說這個如理作意發(fā)出來的行動,肯這樣做事,肯這樣做事,會有什么好處呢?所以這底下第二科,「明彼果利」,結(jié)果的時候是有很多的功德。第一科,是「總標(biāo)」!赣纱怂姆N隨轉(zhuǎn)供事,依止四處,獲得五果應(yīng)知」:你這「四種供事」,你做了的話。就是「依止四處」,就是因此,這個「依止」,實在就是因為的意思。因為你在這四個地方,就生出來功德了,可得到「五」種「果」利「應(yīng)知」。
寅二、別釋(分二科) 卯一、依處(分二科) 辰一、征
何等四處?
前面是「標(biāo)」。這底下「別釋」!竸e釋」,先說「依處」!敢捞帯瓜仁恰刚鳌埂!负蔚人奶帯鼓?那「四」種「處」呢?那四個地方,四個境界。
辰二、列
一、無攝受處。二、無侵惱處。三、應(yīng)供養(yǎng)處。四、同分隨轉(zhuǎn)處。
一、「無攝受處」,那么就指那個「非知舊者」!阜侵f者」,這個「攝受」,實在就是愛的意思。彼此沒有感情的人,叫做「無攝受」。就是「非知舊者」,那就是「無攝受處」。二、是「無侵惱處」:「無侵惱處」,就是「有攝受」者,就是大家有感情的人,當(dāng)然不會我侵犯你,惱亂你,彼此都沒有這種事情。
三、是「應(yīng)供養(yǎng)處」:「應(yīng)供養(yǎng)處」,就指是你所尊重者。就是一個團體,或者是一個廣大的地區(qū),或者是一個國家,或者是全世界上,對人類有貢獻的人,那么這種人「應(yīng)供養(yǎng)處」,應(yīng)該對他尊重,要供養(yǎng)他。四、「同分隨轉(zhuǎn)處」,就是「具福慧」的人,「具」大「福慧」的人。具大福而不具慧,那不見得會有道德;若是具大福,而有特別智慧的人,那是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你如果是「隨轉(zhuǎn)供事」的話,也就等于是向他學(xué)習(xí)了,向他學(xué)習(xí)的時候。這種人,這個窺基大師解釋的很好,就是這種人是很多的人,都會來親近他的,共同的來親近他,向他學(xué)習(xí)的。向他學(xué)習(xí)的結(jié)果,你也就會有福、有慧了,就是和他是同了,和他是一樣的了,所以叫做「同分隨轉(zhuǎn)處」是這樣。
卯二、得果(分二科) 辰一、標(biāo)
依此四處,能感五果。
前面是辰一、是「標(biāo)」。底下是「列」出來,辰二、是「列」,F(xiàn)在第二科是「得五果」。卯二、「得果」。第一科,是「標(biāo)」,「能感五」種「果」。
辰二、列
一、感大財富。二、名稱普聞。三、離諸煩惱。四、證得涅槃。五、或往善趣。
一、「感大財富」,你能這樣子「隨轉(zhuǎn)供事」,你將來會得到很「大」的「財富」。這個底下「感五果」,得成就「五」種「果」利,是這種事情總合起來這樣做,能得到「果利」,而不是一條對一條,不是那么說。二、「名稱普聞」,你能這樣做,你的好的名聲,能夠普遍的也都會知道了。有很多人會贊嘆你,所以「普聞」。三、「離諸煩惱」,你這樣做,為善最樂,心里面會很快樂,而不有苦惱。這個里邊,你能夠「隨轉(zhuǎn)供事非知舊者,隨轉(zhuǎn)供事諸親友者,隨轉(zhuǎn)供事所尊重者,隨轉(zhuǎn)供事具;壅摺,這里邊同時是自己做了功德,同時自己也增長了智慧;增長了智慧,就「離諸煩惱」。這個有煩惱,就是缺少智慧的關(guān)系,當(dāng)然智慧也有深淺,是「離諸煩惱」。
四、「證得涅槃」,第四個就是能夠「得」到「涅槃」,這是最殊勝的「果利」了。五、「或往善趣」,說是我沒得涅槃,沒得涅槃,那你還是會得到好處,什么呢?能到「善趣」。或者人間,或者到天上,或者到佛世界去了,所在還是有功德,這是「能感五果」。
丑三、釋具慧相(分二科) 寅一、依三慧辨
又聰慧者,有三種聰慧相:一、于善受行。二、于善決定。三、于善堅固。
「又聰慧者,有三種聰慧相」,這是丑三。這個「隨轉(zhuǎn)供事」一共分三科。第一科,「標(biāo)列種類」。第二科「明彼果利」,F(xiàn)在第三科,是「釋具慧」的「相」貌。這個其實在這個如理作意有這么多的行動,這么多的功德,其中最重要的還是智慧。所以把這個智慧特別的加以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依三慧辨」,「依三」種智「慧」來說!赣腥N聰慧」的「相」:這個「聰」,目明,耳朵聰,「聰」指耳朵說。這個耳朵「聰」,其實也包括眼睛明。那么這個耳朵「聰」,有一個學(xué)習(xí)的味道;若是目明,也有學(xué)習(xí)的味道,但是自家努力的成份多。這個向別人學(xué)習(xí),聽別人講解,那有別人幫助的力量,其實都是差不多,都一樣?偠灾侵腔,得到智「慧」的「相」貌。
一、「于善受行」,因為自己做種種功德,接近了很多的大人,你就會聽到很多的道理,就是聞所成慧。聽聞了正法的時候,你就會知道自己應(yīng)該走那一條路。那一條路呢?就是「于善受行」,對于有功德的事情,對于他人有利益的事情,對自己也有利益的事情,你就能夠信受奉行,能夠這樣做。如果若是不去這樣做,不接近這些有智慧,這些有道德的人,就憑自己,憑自己的這個心去做事情,多數(shù)是搞錯。因為人與生俱來的就是貪、瞋、癡。用貪、瞋、癡去做事,多數(shù)是搞錯了,若是肯同這些大人接近,就是「于善受行」是這樣。
二、「于善決定」:「于善決定」,就是聽聞?wù)ǘ軌蛩嘉芩嘉┻@個道理,你就能夠沒有疑問,我做善事對于這件事就會決定是這樣做,我不會疑惑,我做善有好處嗎?我是應(yīng)該這樣做嗎?還可能會疑惑,現(xiàn)在是內(nèi)心里面不疑惑了,所以叫做不猶豫,所以叫做「決定」。
三、「于善堅固」:「于善堅固」,這個《披尋記》上說他是修慧。這也是按修慧講也是好。就是沒有得到禪定的人,在欲的范圍內(nèi)去做善事,雖然也是很殊勝,但是不是太堅固,不是很堅固。就是如果是譬如說做善有善報,忽然間我雖然做善事,還倒楣了,心里面就不堅固了。若是得了禪定的功德,那就沒有這回事,他還是很堅定的,他還是堅定的做善,所以「于善堅固」。這是一個進一步散亂的善法,還不如這個不亂得禪,定善才更為殊勝;或者是得不退轉(zhuǎn)的出世間的善法,那就決定不退轉(zhuǎn)了,所以「于善堅」定,「于善堅固」。
寅二、依三學(xué)辨
復(fù)有三相:一、受學(xué)增上戒。二、受學(xué)增上心。三、受學(xué)增上慧。
這個是「依三學(xué)辨」。前面是「依三慧辨」。這底下「三學(xué)辨」!溉郾妗箚为氄f「慧」,現(xiàn)在是全面的說戒、定、慧了,所以等于是更進一步,更圓滿的說這個如理作意的事情。「復(fù)有三」種「相」貌,是最良好的。一、是「受學(xué)增上戒」:這個「受學(xué)增上戒」,這個「戒」,就是不作惡事,對于惡事不做。但是什么是惡?什么是善?這不是與生俱來就知道的,要學(xué)才可以知道,要學(xué)的。這個「受學(xué)」,就是能接受,能接受的一種覺悟的智慧。這個「學(xué)」這個字,有個智慧的意思,就是經(jīng)過學(xué)習(xí)而得到的智慧,這叫做「學(xué)」。
所以有人學(xué)是學(xué),而不受,譬如說有人學(xué)習(xí)佛法,只是當(dāng)一種學(xué)問,當(dāng)一種知識,去學(xué)習(xí),他內(nèi)心不接受的;他并不相信善惡果報,也不相信修行可以得圣道,他不接受,有這種人。現(xiàn)在不是,現(xiàn)在是接受的,我相信佛法說的善惡果報,我就不作惡,我修習(xí)善法,那就是「受」。那么這個意思,也有一種想法,就是當(dāng)然最明顯的就是我們出家人,出家人學(xué)習(xí)佛法是學(xué)習(xí),但是不修行,只是天天看看經(jīng)論,這個四無量心這樣講,戒、定、慧是這樣講,六波羅蜜、三十七道品是這樣講,這個真如、如來藏、阿賴耶識是這樣講,然后就給人講講就算了。自己不肯修行,那不是受學(xué),這個受字不及格,我只是得到一點佛法的知識,這個是不對的,F(xiàn)在說「受學(xué)」,就是你自己能夠這樣用功修行,那叫做「受學(xué)」!甘軐W(xué)」,「受學(xué)增上戒」。
還要「受學(xué)」這個「增上心」,就是禪定。這個「受學(xué)增上」的智「慧」,「增上」的智「慧」,當(dāng)然這是在世間的智慧基礎(chǔ)上,又增長了出世間的智慧,這里面主要是出世間的智慧。這個「增上」這個字,這個名詞,這個《瑜伽師地論》里面有兩個解釋:一個是『所趣義』。一個是『殊勝義』!杆ちx」,就是你從這里再進一步,就叫做「所趣義」。這個「所趣義」是怎么叫做增上呢?就是戒,我持戒,我的目的并不在這里,不在戒這里,是在禪定那里。我因為想要得禪定,所以我要持戒。由戒或而定,就是戒有所趣之義,向前進一步,那叫做「所趣義」。我修學(xué)禪定是干什么的呢?還有「所趣義」,就是要得到智慧,目的是要得智慧,所以要修學(xué)禪定,所以叫做「增上心」。修學(xué)了禪定的時候,還能進一步得到更殊勝的功德,我的目的是在那里,所以叫做「增上心」。
這個「增上慧」:「增上慧」是什么呢?我學(xué)習(xí)這種智慧是干什么?我想要斷煩惱。修學(xué)出世間苦、集、滅、道的這種佛法的智慧,我想要斷煩惱,目的是在那里,目的是斷煩惱,才修這種智慧。斷了煩惱才解決問題,這個苦惱的,生死的苦惱,這些問題才解決。若不斷煩惱,你有了禪定,有了智慧,沒斷煩惱,苦惱還是在那里的,所以要斷煩惱,所以叫做「增上」。就是依此為開始,不斷的向前進步,叫做「增上」。這個「增上」是有這樣意思。
第二個意思是「殊勝」。這樣的戒、定、慧,是佛法中的戒、定、慧,超過一切外道,在外道法中不可得,他是特別殊勝的,超過一切外道,所以叫做「增上」。所以「復(fù)有三種相」貌,是什么呢?「受學(xué)增上戒,受學(xué)增上心,受學(xué)增上慧」,這是殊勝的如理作意的尋伺。
這個《披尋記》上把下邊〈聞所成地〉里面有三個頌也引來了,那三個頌很好,我念一下!鹤钕入x惡作,最后樂成滿,初學(xué)是為初,于此學(xué)聰睿』,這就是得戒,學(xué)習(xí)這個「增上戒」,是這樣意思!河纱酥切迌簦瑑羯鷺烦蓾M,諸學(xué)是為中,于此學(xué)聰睿。從此心解脫,永滅諸戲論,諸學(xué)是為尊』,就是一切所應(yīng)學(xué)的事情里面,是最尊勝的,『于此學(xué)聰!,那么就是戒、定、慧。這是如理作意的尋何到此為止。下面就是「不如理作意施設(shè)建立」。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10)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六(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