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六(3)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六(3)
辰三、來故等(分二科) 巳一、舉未來向現(xiàn)在(分二科) 午一、總征
又今問汝,隨汝意答,為計未來法,來至現(xiàn)在世耶?為彼死已,于此生耶?為即住未來為緣,生現(xiàn)在耶?為本無業(yè),今有業(yè)耶?為本相不圓滿,今相圓滿耶?為本異相,今異相耶?為于未來有現(xiàn)在分耶?
第三科「去來實有論者」,有「標計」、「敘因」,這兩科說過了,第三科是「理破」,「理破」,第一科是「破實有體」,破實有體先是「顯彼過」,顯彼過里面是分兩科,第一科是「別征詰」,別征詰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自相」故。第二科是「共相」故。第三科是「來故等」,F(xiàn)在是第三科「來故等」,這里分兩科,第一科是「舉未來向現(xiàn)在」,這一科先「總征」。這是「又今問汝,隨汝意答」。這是「總征」,F(xiàn)在第二科就是「別詰」。
「為計未來法,來至現(xiàn)在世耶?為彼死已,于此生耶?」這兩個難問,昨天講過,現(xiàn)在從第三個講,「為即住未來,為緣生現(xiàn)在耶?」是「住未來」,就是他所執(zhí)著的「從緣顯了」,就是還是因中有果。這個果,這未來的果法,它沒有來到現(xiàn)在,它是居住在未來它不來現(xiàn)在,但是它能做緣生起現(xiàn)在的果法;現(xiàn)在果法的生起,以未來法為緣而生起,你是這樣的想法嗎?這是一個問。
「為本無業(yè),今有業(yè)耶?」這是第四個問題,第四個問題就是,本來這個未來的法體,它在未來的時候是不發(fā)生作用的,「無業(yè)」就是沒有作用。這個未來的法來到現(xiàn)在的時候才發(fā)生作用,發(fā)生作用就是得到現(xiàn)在的果了,是這樣的嗎?這是一個問題。前面說是第一個問題,「未來法來至現(xiàn)在」,就是它來到現(xiàn)在,就好了,就是果了。這個第四個是說,不是!是它來到現(xiàn)在的時候發(fā)生作用,才有果,就是有體、有用的分別,它在未來的時候,它還沒有發(fā)生作用,所以叫「為本無業(yè),今有業(yè)耶?」是這樣意思。
「為本相不圓滿,今相圓滿耶?」這是第五個難問他。這個「本相」就是在未來的時候本來的體相,雖然是有而不圓滿,就是不具足!附裣鄨A滿耶」,它來到現(xiàn)在的時候,相是圓滿了,這個體相也就是果相,果的相貌是圓滿,都具足了。是這樣子嗎?這是問。
「為本異相,今異相耶?」第六個問題就是「為本異相」,就是在未來的時候,它本來的時候,它是那樣的相貌,是不同于現(xiàn)在的,我們簡單講可以這么解釋。是來到現(xiàn)在的時候,又有不同的相貌,就是和原來不一樣,也就和那個業(yè)有相同的意思。那個業(yè)是總相說的,這個圓滿、不圓滿就說那發(fā)生的作用。本來的時候是不圓滿,本來沒有業(yè)不圓滿,等到現(xiàn)在這個業(yè)發(fā)生作用,相才圓滿,這是這樣意思!笧楸井愊,今異相耶?」
這個地方窺基大師的解釋是約三世說,過去、未來、現(xiàn)在。就是本來的、在本來就是未來的,未來的時候,是對過去、對現(xiàn)在,而名為未來。這個到現(xiàn)在,就是對過去、對未來,而名為現(xiàn)在。這個相有三種,有過去相、有現(xiàn)在相、有未來相,這三種相是由相對而來的。所以,過去相不同于現(xiàn)在,現(xiàn)在也不同于未來,所以叫做「異」。而這「異」是由相對來的,在它本身的體相是無差別,本身的體相無差別,但是由于相對,這個三世的相對待就有不同的相貌了。窺基大師有這樣的解釋。
「為于未來有現(xiàn)在分耶?」為于未來有現(xiàn)在分,這個地方這句話是什么呢?是這個所具的從緣顯了,這個去來實有論。「去來實有論」過去也是有,現(xiàn)在也是有,未來也是有。這個「有」,是在過去時候,也有現(xiàn)在與未來的分;在現(xiàn)在,也有過去的分,也有未來的分;在未來的時候,也有過去的分,也有現(xiàn)在的分。這個意思是說,每一世都有三分,每一世都有三分。在未來的時候,也有過去分、有未來分、有現(xiàn)在分。但是未來分當令,有這個味道,有這個意思。這個地方就是簡單的說出,這樣說出這么一種。在未來的時候,就有現(xiàn)在的分,是這樣子嗎?是這樣的意思嗎?這么講。
那么這是提出來的難問。底下就一樣一樣的再難問,是分四科,第一科是「來至現(xiàn)在難」。
午二、別詰(分四科) 未一、來至現(xiàn)在難
若即未來法來至現(xiàn)在者,此便有方所,復與現(xiàn)在應無差別,復應是常,不應道理。
「若即未來法來至現(xiàn)在者」,這個去來實有論,說是未來就有,我們現(xiàn)在的法、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事情,在未來的時候就是有了。在未來的有,就是很完整的,它就來到現(xiàn)在就是了,不須要再變動什么!讣次磥矸,來到現(xiàn)在」嗎?是這樣的意思嗎?這是提出來,這底下難問!复吮阌蟹剿,若是未來法,法在未來的時候就已經(jīng)完全具足了,那它應該有一個處所,未來的法在什么地方呢?這個事情就是應該有這么一件事。「此便有方所」,應該有個地方,一個地方。實在這個地方很難找到,很難說它在那里,所以這是有這個困難,你說它在什么地方,這是一個困難。
「復與現(xiàn)在應無差別」,說是在未來的時候,它就有了,不須要變動。那就和現(xiàn)在是一樣的,就是和原來是一樣,和因中有果論也是相等的意思,就是和現(xiàn)在無差別,是那樣子的嗎?這話就是很難。比如蘋果種子里面有蘋果,蘋果的種子里面有蘋果,如果都是原來樣的話,那么種子、那種子很小,那蘋果很大,可能一個種子會生出很多的蘋果?那怎么樣解釋呢?它有個處所嗎?它和現(xiàn)在是一樣的嗎?就是有這個困難,所以「復于現(xiàn)在應無差別」。這問題若提出來就很難回答了。
「復應是!,這是第三個問題。若是未來法來至現(xiàn)在的話,就是一點也不變動,那它應該是常住不變的。常住不變的,怎么能夠是有過去、未來的分別呢?這就是不對了,所以不應道理。你若說是未來法來至現(xiàn)在,這是不合道理。
未二、死已現(xiàn)生難
若言未來死已,現(xiàn)在生者,是即未來不生于今,現(xiàn)在世法,本無今生,又未來未生,而言死沒,不應道理。
「若言未來死已,現(xiàn)在生者,是即未來不生于今」,這是提到第二個問題。這是第二科「死已現(xiàn)生難」。如果你說這個未來的法是有了,但是它沒有來到現(xiàn)在,它死了,「未來死已」,死了以后才到現(xiàn)在來,那就是有變化了。那么真要是這樣講,「未來死已現(xiàn)在方生者」,「是即未來不生于今」,若這樣講那個未來的實有法,它就沒有來到現(xiàn)在,沒來到現(xiàn)在,你說它來到現(xiàn)在,你不能自圓其說了,你自己違背了自己的主張了。
「現(xiàn)在世法,本無今生」,你說未來死已,現(xiàn)在才生,還有一個過失,什么過失呢?它若是死掉了,而現(xiàn)在這個法生出了。那么出現(xiàn)的現(xiàn)在這個法不是從未來生的,就在未來的時候沒有,在未來的時候沒有,沒有就是「本無今生」,本來是沒有而現(xiàn)在才現(xiàn)起,應該是這樣子。若是這樣的話,你不能說是從未來來至現(xiàn)在,不能這么講。若這樣說,就不能說是過去、未來、現(xiàn)在是三世實有,不能這么說。
「又未來未生,而言死沒,不應道理」,這是第三個過失。這個未來法、若說未來,就是,不是現(xiàn)在;若說現(xiàn)在,就是法已經(jīng)生了;若說未來,法沒生。沒生,你就說死,這也不合道理。要有生了以后才說死,這個未來法還沒有出現(xiàn),怎么能夠說死掉呢?這事也不合道理。
未三、為緣生現(xiàn)難
若言法住未來,以彼為緣,生現(xiàn)在者,彼應是常,又應本無今生,非未來法生,不應道理。
這是第三科!溉粞苑ㄗ∥磥怼,如果你說,這個…在未來的時候,這個法就有了,它是住在未來,住在未來它沒有來到現(xiàn)在,但是它能夠為現(xiàn)在法生起作緣,「以彼為緣,生現(xiàn)在法」。這樣講也有過失,什么過失?第一個過失「彼應是常」,那個法一直住在那里不變動,那么就是常住。若是常,就沒有三世的分別,你說是未來就還是有過失。
「又應本無今生」,那么它沒有來到現(xiàn)在,那么現(xiàn)在法生起,在未來就是沒有了,所以是「本無今生」。是「非未來法生」,現(xiàn)在法的生起,不是由未來法生起的。那么這樣不能說去來實有論,不能這么說。你若說去來實有,就是「不應道理」。
未四、業(yè)等成過難(分二科) 申一、舉業(yè)(分二科) 酉一、本無今有難
若本無業(yè)用,今有業(yè)用,是則本無今有,便有如前所說過失,不應道理。
這是第四個難問,就是第四科「業(yè)等成過難」,先舉這個「業(yè)」,里面先說到「本無今有」,提出這個問題。
「若本無業(yè)用」,在未來的時候,就有那個法的存在,但是那個時候沒有發(fā)出來作用,等到這未來法來到現(xiàn)在的時候才有作用,我們才看出來有果的形相現(xiàn)出來,這樣講。「是則本無今有」,這樣說,這個業(yè)用原來是沒有,現(xiàn)在才有。這樣說,「便有如前所說過失」,就像前面那個「以彼為緣生現(xiàn)在」那個過失,那個過失就是第二過失。
第一個過失「彼應是!梗坏诙^失就是「又應本無今生,非未來法生」,就應該有這個過失。因為本來沒有業(yè)用,現(xiàn)在有業(yè)用,這個業(yè)用原來是沒有,那么就是「本無今有」,就是有那個「非未來法生」的這種過失。因為你說是未來法生,現(xiàn)在不是未來法生,那么就是自語相違了,有這種過失。說是「不應道理」,你說未來法生到現(xiàn)在,這是不合道理。
酉二、本法一異難(分二科) 戌一、總征
又汝何所欲?此業(yè)用與彼本法,為有異相?為無異相?
「又汝何所欲?」前面是「本無今有難」。這底下是「本法一異難」,先問。
「又汝何所欲?」又你想怎么的呢?「此業(yè)用與彼本法,為有異相?為無異相?」這是問。這個「業(yè)用與彼本法」就是未來,法在未來的時候就有了,但是那個時候沒有發(fā)生作用,那么,到現(xiàn)在這個時候,才發(fā)生作用。那么這個作用和那個本法、本來就有的那個法,是有差別相?是沒有差別相呢?這么說。
這是問。這底下「別詰」,第一個先說「有異相難」。
戌二、別詰(分二科) 亥一、有異相難
若有異相,此業(yè)用相,未來無故,不應道理。
「若有異相」,若有差別相。這個原來他的思想、他的執(zhí)著,這個法是去來實有;過去也是實有、現(xiàn)在也實有、未來也是實有,是實有,都是有。那么這個業(yè)用,若是與那個本法有差別就應該是無,就應該是無!溉粲挟愊唷,和那個實有,三世都是實有相,業(yè)用與它是不一樣,那「此業(yè)用相」在未來應該是沒有。未來的時候應該是沒有,沒有業(yè)用相。若是沒有,這是不合道理。你說沒有就是不對了,沒有的時候,實在是要有,你說是這個由有,這才現(xiàn)出有世間的一切法相。那么說是有體而沒有用,這是不合道理,這是不行的!溉粲挟愊,此業(yè)用相,未來無故,不應道理」。這個法在未來是有、現(xiàn)在也是有、過去也是有,三世實有。那么這個業(yè)作用相和這個法體是不一樣的,它若是有,它就應該是無。那你說這個業(yè)用相,過去也是沒有,現(xiàn)在、未來也是沒有,應該是這樣說。那若是單只說出了一樣,「此業(yè)用相,未來無故,不應道理」,未來也是有,他本來……這個地方說,「若本無業(yè)用,今有業(yè)用」,他說今有業(yè)用,那么就是同相了;若說無業(yè)用,那就和這個具足的本法,才是有差別。若都是有,就是一樣了。所以這個地方他說「今有業(yè)用」,今有業(yè)用是同相,現(xiàn)在這地方說,「此業(yè)用相,未來無故,不應道理」,是不應道理。而實在來說,因為和這不同,現(xiàn)在也應該是無,這才是合道理。
亥二、無異相難
若無異相,本無業(yè)用,今有業(yè)用,不應道理。
若說是這個業(yè)用的相貌,和那個法體的體相,是無差別的。法體是過去也是有、現(xiàn)在是有、未來也是有,那么業(yè)用和它是無差別,那它也應該是過去是有、現(xiàn)在是有、未來也是有。但是你現(xiàn)在說「本無業(yè)用,今有業(yè)用」就不合道理了。本來也是應該有,你說是本來沒有,這是不合道理。
這是一個難問,「有異相難」、「無異相難」,一共七個難,七個難,前四個都說完了。現(xiàn)在第二科「例相圓滿等」!咐鄨A滿等」,先「例同」。
申二、例相圓滿等(分二科) 酉一、例同
如無業(yè)用有此過失,如是相圓滿、異相、未來分相,應知亦爾。
這是「例同」。「如無業(yè)用」,如前面說,「本無業(yè)用,今有業(yè)用」,有這樣的過失。這個是他有幾個過失,一個是「本無今有難」、「本法一異難」、「有異相難」、「無異相難」,一共有這四個難。現(xiàn)在這上面說,「本無業(yè)用,今有業(yè)用」,有這樣的過失!溉缡窍鄨A滿」一種,「異相」一種,「未來分相」這三種,應知也是這樣子。和前面的道理也是一樣,也是這樣講,也是和前面一樣的講法。也是「本無今有,本法一異,有異相難、無異相難」,也是照樣這樣說。
酉二、顯別
此中差別者,復有自性雜亂過失故,不應道理。
「此中差別者」,前面是「例同」。這底下「顯別」,還有一點特別的意思。
「復有自性雜亂」的「過失故,不應道理」。自性雜亂的過失,就是把這三種,相圓滿、異相、未來分相合在一起說,合在一起說。比如說是每一個過去、現(xiàn)在、未來,每一條、就是每一世都具足三世的分,這樣說起來,就有自性雜亂的過失。比如說是:在本來的時候、在未來的時候相是不圓滿,但現(xiàn)在相圓滿,但是你說未來的時候有現(xiàn)在分,未來本來是不圓滿,它有現(xiàn)在分又有圓滿,那么不是又說圓滿,又說不圓滿,不是雜亂了,這是簡單這么說。而這個異相也是一樣,對過去說現(xiàn)在說未來,對未來說現(xiàn)在說過去。但是未來中又有過去、有未來,三世都互相有,那么就是雜亂了,就是雜亂了。說有未來分、未來分也有過去分,那么三世無差別,就顯不出來過去、未來、現(xiàn)在的差別,那么就是雜亂了。「此中差別者,復有自性雜亂過失故」,這是前面沒說的。這樣說呢,你說是「去來實有」,是不應道理。這一科說完了。
巳二、例現(xiàn)在往過去
如未來向現(xiàn)在如是,現(xiàn)在往過去,如其所應過失應知。謂即如前所計諸因緣,及所說破道理。
「如未來向現(xiàn)在如是,現(xiàn)在往過去,如其所應過失應知」。這是第二科「例現(xiàn)在往過去」,前面是「由未來來現(xiàn)在」這一科說完了,現(xiàn)在「例現(xiàn)在往過去」,也和前面「由未來來現(xiàn)在」一樣,是這樣意思!溉缥磥硐颥F(xiàn)在」,有這么多的過失。那么「現(xiàn)在往過去,如其所應過失應知」,也就「如未來向現(xiàn)在」應有的過失一樣,就可以知道了!钢^即如前所計諸因緣,及所說破道理」,就是像前面「如其所執(zhí)」著的諸因緣,前面一共說出來七個,那么,然后后來又破它的道理,那么這里也是一樣。
卯二、結略義
如是自相故,共相故,來故,死故,為緣生故,業(yè)故,相圓滿故,相異故,未來有分故,說過去未來體實有論,不應道理。
這一共有九個故字,就是「結略義」,把前面說的在這里做一個結束,就是提要的把它結束了,這是「顯彼過失」。
「如是」,像前面說的這個,說他的過失,有自相的過失、三世自相一異的過失,這是前面說第一科是「自相故」;第二科就是「共相故」,三世常無常那個共相故;「來故」,由未來來現(xiàn)在,來故。一共有七個難,第二個難就是「死故」,第三是「為緣生故,業(yè)故,相圓滿故,相異故,未來有分故」,一共是七個難。加起來就是九個故!刚f過去,未來體實有論」,由這幾個原因、幾個理由,你說過去未來體是實有的,這種知見、這種議論是不合道理。
寅二、釋妨難(分二科) 卯一、敘難
如是說已,復有難言:若過去未來是無,云何緣無而有覺轉?若言緣無而有覺轉者,云何不有違教過失?如說一切有者,謂十二處。
「如是說已,復有難言」,前面第一科是「顯彼過」,顯彼去來實有論的過失,F(xiàn)在第二科呢,「釋妨難」,就是他又有……,對方。∮痔岢鰜黼y問的問題,加以解釋。這里面第一科是敘述他的難問。
「復有難言」,說是你說我有過失,我不能同意,我還有問題問你!溉暨^去未來是無」,我說過去未來是有,你說過去未來是無,如果你這樣講的話,「云何緣無,而有覺轉?」提出這個困難,提出這個問題。那么我們這個心識啊,眼識、耳識乃至意識面對色聲香味觸法這一切的事情,就會引起分別心。如果沒有,過去也是沒有、未來也是沒有。我們這個心緣念過去時候、緣念未來的時候,怎么會有分別心的生起呢?他的想法是無,是不能生起分別心的。那么若是有,所緣境是有,分別心才能生起。你說過去未來沒有,沒有,那我們這個心去緣過去的時候、緣未來的時候,心就不能生起,才是對的。所以你說:「緣無而有覺轉」,怎么可能會這樣子呢?
「若言緣無,而有覺轉者」,若是你一定這樣講的話,「云何不有違教過失?」怎么能夠沒有違背佛的圣教的過失呢?就有違背圣教的過失!妇墴o,而有覺轉」,那是違背了佛陀的圣教的。怎么知道呢?「如說一切有者,謂十二處」,就像佛說過,佛說「一切有」,就是過去是有,未來也是有。不但是現(xiàn)在有,過去、未來也是有。什么有?「謂十二處」,過去也有十二處,未來也有十二處,那是有。所以三世都是有,所以我們的心才能動。緣過去的十二處,未來的十二處,才能夠活動。那么這是提出來圣教來做證明,你說過去沒有,說未來沒有,這是違背了圣教。一個是沒有,就不能引起心里的活動。不能引起活動,就是你還是得要說「緣無而有覺轉」,這是個困難。
所以這是兩個問題;一個「緣無而有覺轉」是一個問題,一個是「違背圣教」的問題,這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里面,當然通常我們在解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前五識是沒有分別,它本身就是有個明了性而已,它不能夠有種種的分別。不能有分別,那就是緣過去、緣未來的事情,前五識是沒有這種能力的。因為它的緣念只是一個明了性,沒有說這是現(xiàn)在、這是未來、這是過去,沒有這種分別。所以前五識不能緣過去、緣未來,只能緣現(xiàn)在有法。緣現(xiàn)在有法的時候,它也不能夠去分別是現(xiàn)在。但是現(xiàn)在是的確有法,是有法才能夠起分別,若過去、未來沒有,沒有,這個分別心是不能起的。
這個前五識是這樣,第六識不是的。第六識是過去的也能緣,未來的也能緣。緣過去法也能起分別心,緣未來法也能起分別心,那就證明過去也是有、未來也是有。這是在理論上說,在圣教里面有證明,就是佛說了。佛說「一切有者,謂十二處」,那么過去有十二處,未來也有十二處,那么三世都是有。我說的「三世實有」,這是對的。你說的過去沒有、未來沒有,是違背圣教,不合道理。這是…對方這樣的難問,就是說一切有部,佛法里、佛教徒說一切有部,小乘的學派。
那么前面是敘述對方的難問,現(xiàn)在第二科是「征破」。
卯二、征破(分二科) 辰一、總征
我今問汝,隨汝意答,世間取無之覺,為起耶?為不起耶?
「我今問汝,隨汝意答」,這是「總征」。「世間取無之覺,為起耶?為不起耶?」這個也就是本論的作者:彌勒菩薩回答這個問題,回答這個問題,還是過去是沒有,未來是沒有。沒有,這個分別心怎么生起呢?先解決、先解答這個問題。
說「世間取無之覺」,說世間上的人啊!世間上的人,對于去取無的分別心,對于無的分別心。沒有這件事而去有所分別,知道是沒有,這個分別心,「為起耶?」為是生起來?是不生起?就是生起這種分別心呢?是沒有生起這種分別心是呢?
這是「總征」。底下是「別詰」,一樣一樣的來難問,提出問題,分二科,第一科是「無覺不起難」。
辰二、別詰(分二科) 巳一、無覺不起難(分二科) 午一、世間相違過
若不起者,能取無我、兔角、石女兒等覺,皆應是無,此不應理。
「若不起者」,不起無的分別心。無的分別心不生起;就是這件事沒有,這個分別心去分別的時候,不知道是沒有,就是這么回事。說若不起的話,「能取無我、兔角、石女兒等覺,皆應是無,此不應理」,說能取無我。比如佛教徒,說一切有部是佛教徒,所以就他提出這個話,「能取無我」,就是佛教徒啊,他能夠去觀察無我的道理,觀察色受想行識里面沒有常恒住不變異的我,沒有這個我,這樣去觀察的時候就知道沒有我,那么這可見「取無之覺」是生起的,是生起的。這是一個例。
第二個例「兔角」,比如說去看這個兔子啊,它沒有角。比如你看這個牛就是有角,有的鹿也是有角,若看兔子沒有角,看兔子沒有角的時候就會起這個分別心:兔子沒有角,就會這么分別,這樣就是「取無之覺」是生起了,足見是可以生起。
「石女兒」,就是石女的兒子,女人不生孩子叫石女。這石女是沒有兒,沒有兒所以知道這石女是沒有兒,這就是「取無之覺」生起了。若是你說不起,「取無之覺」是不起,那樣說呢,這個「取無我、取兔角、取石女兒」,這樣的「取無之覺」就不應該有,不應該有這分別心,不應該有的。不應該有而有了,「取無之覺」是有了,「取兔角、石女兒」,這分別心有了,若有,那就不合道理。
因為有這種覺是事實是有,那你說沒有,就是你不合道理,就是這樣意思。不過這個兔角這一方面呢,那個對方還可以這樣解釋,就是因為你看見角了,又看見沒有角了,合起來就會說「兔角」,就會說這句話。也可以說,人也是沒有角,但是也可以說,而這句話怎么會生起來呢?就是看見有的有角,有的沒有角。有角無角合起來就會說:人有角,也可以說這句話;說是人沒有角,也就會說這句話。
比如說做夢,夢見一個人的頭有角,人是沒有角,怎么會有角呢?怎么會出現(xiàn)這個夢呢?解釋就可以說,因為看見牛有角,看見過角,在夢中的時候有錯覺看見人頭有角。所以這個是可以彼此聯(lián)合起來,就可以有種種沒有那件事的分別心。這樣等于辨難「取無之覺」的這句話。而這里面但是還有其他的事情,就是「能取無我、免角、石女兒等覺,皆應是無」,那么這里面就是不承認「取無之覺」是不生起的。
午二、自教相違過
又薄伽梵說:我諸無諂聲聞,如我所說正修行時,若有知有,若無知無,此不應理。
這個是第二科,前面是「世間相違」,這是第二科「不通于世間」,單獨是佛教本身的事情,你若說「取無之覺」是不生起的就會違背圣教,是這樣意思。
「又薄伽梵」,又我們的世尊說:「我諸無諂聲聞」,我的很多的沒有諂曲心,心很真實的這些弟子、聲聞弟子!溉缥宜f正修行時」,他能隨順我的教導去努力修行的時候,修行的時候他得到圣人的智慧,開發(fā)圣慧了,太陽出來了,有了光明的清凈的智慧的時候,「若有就知有,若無就知無」,這是佛說這么一句話。你說「取無之覺」不能生起,那佛說:「若無知無」,這不是「取無之覺」,那佛這句話說的不對了,說的不合道理!所以你說的「取無之覺」不能生起,這是不對的。
巳二、緣無覺起難(分二科) 午一、總征
若言起者:汝意云何?此取無覺,為作有行?為作無行?
「若言起者」,前面是說「無覺不起」是不對的,F(xiàn)在說「緣無覺起」,能生起的緣無之覺,這里面還有問題,分兩科,先「總征」。
「若言起者」,如果說是「取無之覺」是生起的!溉暌庠坪?」你心里想一想,你心里面怎么想呢?「此取無覺,為作有行?為作無行?」這「取無」的分別心,在取無的時候是「作有」的分別呢?是「作無」的分別呢?這個「行」就是心的活動,心在境上活動,叫做「行」。在這里的意思就是有分別,有分別就是心在活動。
「此取無覺,為作有行」,比如說取兔子沒有角,取這個境界的時候,兔子無角是作有的分別?是作無的分別?這是「總征」,底下。
午二、別詰(分二科) 未一、作有行難
若作有行,取無之覺,而作有行,不應道理。
「若作有行」,這是「別詰」,分兩科,「作有行難」。
「若作有行」作有的分別,「取無之覺,而作有行,不應道理」,「取無之覺」而作有的分別,這是不合道理。沒有嘛,怎么能作有的分別呢?應該作無的分別才對,作有的分別是不對的。
未二、作無行難(分二科) 申一、更征
若作無行者,汝何所欲?此無行覺,為緣有事轉?為緣無事轉?
如果作無的分別,那你想怎么的呢?「此無行覺,為緣有事轉?」無分別,作無的分別,不是心里不分別,心里分別,分別是作無的分別,叫「無行覺」。他是「為緣有事轉?為緣無事轉?」這是有。前面這個有,「作有行、作無行」是單在能分別這一方面說;「為緣有事轉、為緣無事轉」是在所分別這一方面說!妇売惺隆苟皋D」?「緣無事」而「轉」?就是這樣。
申二、逐詰(分二科) 酉一、緣有事轉難
若緣有事轉者,無行之覺,緣有事轉,不應道理。
「若緣有事轉者」,這第二科,前面是「征問」。這底下是隨「逐詰」問,先問「緣有事轉難」!溉艟売惺罗D者,無行之覺,緣有事轉」,這是不合道理。因為所緣境是沒有那回事,你說是有,這是不對的。
酉二、緣無事轉難
若緣無事轉者,無緣無覺,不應道理。
若是這個分別心的生起,在所緣境上看,是沒有這么一件事,做這樣分別的話,「無緣無覺,不應道理」。你說緣無的時候就不生分別心,這句話是不對的,就不成立了。
這一大段就是緣過去的十二處,緣未來的十二處,做這樣的分別,并不表示過去也是有,未來也是有,不是。未有也是無,過去也是無,而會有分別心,這句話是合道理的,并不違背佛的圣教。不是緣無沒有覺還是有分別心的,是這樣的意思。
寅三、釋密意(分三科) 卯一、釋十二處有教(分三科) 辰一、標密說
又雖說一切有者,謂十二處:然于有法密意說有有相,于無法密意說有無相。
「又雖說一切有者,謂十二處;然于有法密意說有有相」。底下解釋這個「密意」。我們通常說意在言外,意在言外用這個「外」字,也是用得好。就是表面上是一個意思,但是那個意思不是它主要的,它主要的意思另有所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就是你從表面上看這個醉翁,喝醉酒了叫醉翁,但實在不是這個意思,從表面上看不出來,所以叫做「密意」,F(xiàn)在佛說的這個,這里面也有這個密意的道理,我們看下面講的!羔屆芤狻狗秩疲谝豢啤羔屖幱薪獭,過去也有十二處,未來也有十二處。這里分三科,先「標密說」。
「又雖說一切有者,謂十二處」,佛雖然是說了,過去也有十二處,未來也有十二處,現(xiàn)在當然也有十二處。雖然說是一切有,但是你沒有聽懂,你沒有聽明白,這里面什么意思呢?這里面另外有意思。
「然于有法密意說有有相,于無法密意說有無相」,這是「標密說」,有密意的說法,先標出來,然后再解釋什么叫「密意」!溉挥谟蟹芤,說有有相」,這個佛對于有這件事,佛對我們說:說有有相,有法上是有它的相貌的。有這相貌就是用語言把它安立出來,我們心里面這樣取它的有相,然后用語言表達出來,也就是安立,安立出來有眼耳鼻舌身意相、有色聲香味觸法相,是苦空無常這些相,安立出來,安立出來它的相,安立它的相,這叫做「密意」。
「于無法密意說有無相」,這個…說有法,它是有相的。說它是有相,它本來是有相,而現(xiàn)在用語言說它也是有相。這里面有什么密意呢?窺基大師的解釋,是說有法的有相不是真實,也不是真實有相。不是真實的,就那在有相里面隱藏著,這就叫做「密意」。這下面還有意思,再說。
「于無法密意說有無相」,沒有這件事,沒有這件事佛密意隱藏在里面,表面上說它有無的相貌,用言語把它說出來就是安立出來,安立它的無相。
辰二、釋所以
所以者何?若有相法能持有相,若無相法能持無相;是故俱名為法,俱名為有。
「所以者何?」底下就是解釋什么叫做「密意」。它有什么道理有密意呢?
「若有相法能持有相,若無相法能持無相;是故俱名為法,俱名為有」,這就是「密意」。是「若有相法」有體相的事情,為什么說它有體相呢?因為它「能持有相」,它能保持它有的相貌,當然原因是各式各樣的。為什么它有這種相?原因是各式各樣的。這個房子是這個相;那個房子是另外一個相,當然它是有原因的。那個草是這樣的相;那個花又另外有個相。都是相,它就要保持它那個相,它能夠保持住它那個相貌,「能持有相」。
「若無相法」。它也就是能保持那個無的相,它有保持相的這種能力,「是故俱名為法」。所以有法是法,無法也是法,「法」就當作「持」字講,這法當作「持」字講。有法能持有相所以名為法;無法能持無相所以也是法,這樣講「俱名為有」。有相是有;無相也是有,因為它有持無的法,這就是「密意」。
佛法里面的大智慧人,說是給它立個名字是有原因的,說出個理由的,為什么名之為「法」?因為它有持的作用,這若按一般人來說就是「密意」了。有而說有相,也有個密意;無相法,說它是無法,這里面也有個密意。這個密意無法本來是無,變成是個有,有此持無之相,這就是個「密意」。因為有這樣的關系,所以能生分別心,雖然是無,能引起心里的活動。過去也是無,未來也是無,所以心能活動,但不是前五識能有這個作用,是第六識才有的。所以你說,佛說是過去有十二處,未來有十二處,你就以此為證明三世實有,是錯了。你沒聽懂佛的話,你不能如理作意,所以你搞錯了。
辰三、詰彼過
若異此者,諸修行者,唯知于有,不知于無;應非無間觀所知法,不應道理。
「若異此者」,如果說是,不是這個樣子,說這個說法不對,「有相法能持有相;無相法能持無相,俱名為法,俱名為有」。你不同意這個解釋,「諸修行者,唯知于有,不知于無」,若是這樣的話,這個修行人,一般的人不修行的人,沒有智慧的人那就不講,不足為憑。這修行人有智慧的人,那按照你的說法,他唯能知道有,有法他心才能活動,對于無的境界就不能活動了,他第六意識不能活動了,是不是那樣子的,不能活動了。
「應非無間觀所知法」,這修行人就不能普遍的觀察所知法了,這無法不能觀察,只能觀察有法。就是無間,「間」就是有所少、有所缺,就是間;或者是隔,有所隔礙!笩o間」就是沒有隔礙,普遍的都能夠分別觀察的。就是沒有缺少,普遍的能觀察一切法。這個修行人,「唯知于有,不知于無,應非無間觀所知法」,若這樣的話,就不合道理。這個有智慧的人,佛菩薩就是大修行人是有智慧的,他能普遍觀一切法,有能知有,無能知無,這才符合事實,才有道理,所以你說的是不合道理。
卯二、釋有過去業(yè)教(分三科) 辰一、標密說
又雖說言有過去業(yè);由此業(yè)故,諸有情受有損害受,受無損害受。此亦依彼習氣,密意假說為有。
「又雖說言有過去業(yè);由此業(yè)故,諸有情受有損害受」,前面解釋「十二處有教」,解釋它的「密意」,證明緣無也能生起分別心,心也能活動,這一科說完了,F(xiàn)在第二科,「釋有過去業(yè)」,過去業(yè)也是有。前面去來實有論者就是引這個過去業(yè),證明過去是實有,過去是實有。現(xiàn)在這個論主破它的解釋是不對的,你也是解釋錯了。這里分三科,第一科「標密說」。
「又雖說言,有過去業(yè)」,又佛陀雖然對我們說有過去的業(yè),或者過去一生、兩生乃至無量劫,造了凈不凈業(yè),造了業(yè),所以佛對我們說有過去的業(yè)。
「由此業(yè)故」,由于有這樣業(yè)力的緣故,諸有情會領受有損害苦惱的覺受,受了很多的苦,造了罪業(yè)、受了苦。「受無損害」的受,受樂受,樂受現(xiàn)前的時候,對于自己是有利益的,不是有傷害的;不苦不樂受也是好,也是無損害受。
「以亦依彼習氣,密意假說為有」,佛說有過去的業(yè),由過去的業(yè)諸有情現(xiàn)在受到果報,這個果報就是受。佛這樣的說法,你不要執(zhí)著過去是有。什么道理呢?「此亦依彼習氣」,這是佛依據(jù)彼眾生造業(yè)的時候熏習了種子,熏習了種子了。種子的氣氛和業(yè)力是相類似的,你造善業(yè)就有善業(yè)的習氣,造惡業(yè)有惡業(yè)的習氣,造無漏業(yè)就有無漏的習氣種子。這樣子,因為造了習氣了就是攝受,習氣種子就攝受在你現(xiàn)在的阿賴耶識的心里面,就攝在你的心里面。佛就密意假說為有,佛的意沒有完全講說出來,講出來一部份就說有過去的業(yè),有過去的業(yè)就是因為你現(xiàn)在阿賴耶識里面有習氣,這習氣是過去造的,是這么回事,假設為有。不像你所說的,過去業(yè)那個實有的相貌,不是那個意思。
這是「標密說」,底下辰二解釋因緣。
辰二、釋因緣
謂于諸行中,曾有凈不凈業(yè)若生若滅。由此因緣,彼行勝異相續(xù)而轉,是名習氣。由此相續(xù)所攝習氣故,愛不愛果生。
「謂于諸行中,曾有凈不凈業(yè)若生若滅」!钢^于諸行中」,這里解釋這過去業(yè)是怎么回事?「謂于諸行中」,謂于色受想行識里面,剎那剎那生滅變化的里面「諸行中」!冈袃舨粌魳I(yè)」,在過去時代曾經(jīng)造作過是清凈的善業(yè),或者不清凈的惡業(yè),曾經(jīng)造作過這個業(yè)!溉羯魷纭,你造作的時候它就生起了,造作不是永久的造作,造作完了就停下來了,就是叫做滅了。你過去世你的五蘊曾經(jīng)這樣活動造了業(yè),造了業(yè)當然剎那剎那的過去了,就是滅了變成過去了。
「由此因緣,彼行勝異相續(xù)而轉」,由于你造了這個業(yè)以后,你又有愛取煩惱的活動,所以「彼行勝異相續(xù)而轉」!副恕鼓莻凈行、或者是不凈行,有愛取的熏習就有力量,變成有力量的一種業(yè)力、一種習氣,在你的心里面相續(xù)而轉,一直到現(xiàn)在。它不是留在過去而一直是變成現(xiàn)在的,這樣說,就是還是現(xiàn)在而不是過去,「是名習氣」,這就叫做習氣,也就是那個業(yè)。
「由此相續(xù)所攝習氣故,愛不愛果生」,由于你相續(xù)的色受想行識里面,就是相續(xù)的阿賴耶識里面所攝持的那個種子,凈不凈業(yè)所造成的種子,就是現(xiàn)在,「愛不愛果生」,才有可愛的果報生起,或者是不可愛的果報生起,是這樣子的。這樣說,過去就是滅了,就是沒有了,那么為什么能生果報、得果報呢?得果報就是因為阿賴耶識能攝持這個習氣,還是屬于現(xiàn)在,這樣講還是過去是沒有。
辰三、結彼過
是故于我無過,而汝不應道理。
所以佛說過去有業(yè),這個業(yè)是依那個習氣說這句話的。所以在我說過去是沒有,未來也是沒有,只是現(xiàn)在才是有。我這樣解釋是沒有過失的,「而汝不應道理」,你說過去是真實有,未來也是真實有,這是不合道理的,是違背圣教。
這個十二處、三世實有,去來實有論者就是三世實有論,按前面這樣子破了,現(xiàn)在又解釋到這個十二處,解釋過去的業(yè),這樣解釋成立過去是沒有,現(xiàn)在是有,未來是沒有。過去、未來是沒有,現(xiàn)在才是有,這么樣解釋。
這地方是有諍論的,這地方和中論學者是有諍論的。中論學者的意思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是三世如幻有,當然和說一切有部的有不一樣,可是還是承認過去有、未來也是有、現(xiàn)在也是有,都是如幻如化的。而這個唯識論者:二世無;過去、未來是沒有,只是現(xiàn)在。這就是有諍論的。
要把這文再多讀幾遍,看看它重要的地方在那里,多讀幾遍,然后你再去讀《中觀論》再看看《大般若經(jīng)》,看看鳩摩羅什法師翻的《大智度論》,應該是把中觀論者的中心點在那里,唯識學者的中心點在那里,你應該就抓到了。抓到了的時候,你打筆杖,你有話說,但是唯識論者也還是認為依他起還是如幻如化的,當然這是圣人的境界,只有凡夫才執(zhí)著真實有。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六(2)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六(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