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盂蘭盆經(jīng)

《佛說盂蘭盆經(jīng)》梵名( Ullambana-su^tra)。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又稱盂蘭經(jīng)。屬方等部經(jīng)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內(nèi)容記述佛陀之大弟子目連,因不忍其母墮餓鬼道受倒懸之苦,乃問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用百味飯食五果等供養(yǎng)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脫離苦難。...[詳情]

第二章·經(jīng)題 第五節(jié)·判教相

  佛說盂蘭盆經(jīng)佛教孝慈之道

  第二章·經(jīng)題

  第五節(jié)·判教相

  教,是圣人利物之文言。判,是剖析大小之異同。確切的說,判教就是判釋此經(jīng)在佛陀一代時教中所處的地位。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談經(jīng)三百余會,針對種種不同的眾生,對癥下藥,演說種種不同的教法,令其各各依自己不同的根性,選擇與其相適應(yīng)的法門而入實。后人為了便于研究者的理解和掌握,對其佛陀一代所說之時教進行了歸納和分類,以說明每部經(jīng)論在佛陀教法中所處的地位,以及每部經(jīng)論所被之機的種種不同。這便是所謂的判教。

  關(guān)于種種判教之說,散見種種大乘經(jīng)論中。如《法華經(jīng)》中的一乘、三乘說,權(quán)教、實教說;《涅槃經(jīng)》中半、滿二教說;《維摩詰經(jīng)》中的一音演說法等。不過,這只是原典中的比較簡單籠統(tǒng)的說法了。自從佛教傳入中國,歷代祖師們在原典的基礎(chǔ)上,對佛陀的一代所說作了更為深密周詳?shù)姆N種判教,并且形成了各自獨有的風格。在南北朝時有“南三北七”的十家判教之說,到隋唐時期就有了八大宗派的形成。如天臺宗的五時八教,華嚴宗的五時判教,三論宗的三種**,唯識宗的三時判教等。這些判教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以本宗所依據(jù)的經(jīng)典為中心,顯示本宗在佛法中的殊勝地位。今就以天臺五時八教,判釋此《金剛經(jīng)》在如來一代時教中的地位。

  諸佛出世說法,教必逗機。然機因有萬殊,教亦難以有定。所以,五時必須兼論通別,八教必須互相組織,如此方能圓收萬有不齊之群機。而天臺圣祖智者大師所立五時八教,意語俱圓;但后人承用難免有所偏執(zhí);蛑鍟r之別,不知五時之通;或知開顯必待醍醐,不知毒發(fā)通于前四味。所以紛紛爭論,無有了期。今就略出其意,以做判教之綱維。佛陀諸經(jīng)論所被群機,雖復(fù)無量,但大約不出四種。一者最利之機,始終皆見于大;二者最鈍之機,始終皆見于;三者利而仍鈍之機,雖不終于小證,然必備歷五時,方于法華事入實;四者鈍而仍利之機,雖不即見華嚴,然于般若、方等便得悟入,或于阿含時,便能密入。知此四類根機之差別,則知如來設(shè)教之不同。

  天臺智者大師,以如來四十九年說法為一代,把如來利生所說之一代言教劃分為五時。第一、華嚴時;第二、阿含時;第三、方等時;第四、般若時;第五、法華涅槃共為一時。大師又以化法、化儀二種四教,判定如來一代所說罄無不盡。所謂“化儀四教”者,一、頓教,二、漸教,三、秘密教,四、不定教;“化法”者,一、三藏教,二、通教,三、別教,四、圓教。所謂判定者,初華嚴時,于化儀為頓教,因佛初成道時先說故;于化法為兼別教明圓。二阿含時,于化儀為漸教,以寢頓施漸故,漸教有三時,阿含為漸初;于化法獨明三藏教。三方等時,于花儀為漸中,引小向大故;于化法具談四教,即對三藏之小說通、別、圓之大。藏為半字教,通、別、圓為滿字教;對半說滿,又明對教。四般若時,于化儀為漸末,蕩執(zhí)廢情故;于化法,帶通別二權(quán)教正明圓教。五法華涅槃時,于化儀俱非四教;于化法以獨明圓教,以華法純圓獨妙故。涅槃具談四教、以有橫來之機故;所談四教有二種不同。一、追說四教;二、追泯四教。追說是為施權(quán),追泯是為顯實。又追說是為實施權(quán)、追泯是廢權(quán)立實。是謂佛陀臨涅槃時,還有橫來之機。如年長一百二十歲的老梵志——須跋陀羅來求出家,佛即為其說權(quán)法令得阿羅漢果,故須先施權(quán)。證得羅漢果后,當即為其說常住佛性、指歸三德秘密,故須顯實,亦即是廢權(quán)立實也。

  然涅槃四教與方等四教同而不同,有二種區(qū)別。一者方等中四教,藏通二教中人初后俱不知常住佛性;別教初不知、后方知;惟圓教初后俱不制。而涅槃中四教,初后俱知。此為一不同也。二者,方等是對三藏教半字之小,說通別圓滿字之大;而涅槃是借藏通別三權(quán)、助圓教之一實。此為二不同也。

  復(fù)次,頓有二義。一者頓教部,佛初成道時所說,譬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此則專指華嚴。二者漸教相,謂歷劫修因、積因克果。則并非只指中間三時,而前后二時亦皆有之。秘密也有二義。一是秘密部,則指一切陀羅灌頂諸部。二是秘密相,言聞小法而得大益,聞大法而得小益,并且彼此互不相知,此則前四時皆有之。唯法華是顯露教,但也有秘密咒,卻無秘密相。然若約一部分最鈍根機的人說,依然是始終不聞?wù)f大教,也可稱為是秘密教。而必待法華會上五千退席后,方乃是“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所以法華一席中,決無同聽異聞之相,非秘密也。不定義者,言“如來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或聞大教得小益,或聞小教得大益,聞漸得頓益,聞頓得漸益,但彼此各得相知。此則前四時、悉皆有之。唯法華是決定義、非不定義。

  涅槃以無味相生,譬五時之先后次第。如經(jīng)云:“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此是譬如佛初說華嚴,從華嚴出九部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從方等出般若,從般若出大涅槃。又經(jīng)云:“置毒乳中,五味毒發(fā),俱能殺人”。這里所謂殺人者,即是指毒無明父、殺貪愛母。

  簡單地說,判教相就是判釋此經(jīng)在如來一代時教中的地位而已,今依天臺“五時八教”判釋此經(jīng)。

  一、就事判教相

  就事判教相者,此經(jīng)是大乘方等生酥教攝。二藏名義,菩薩藏收。舊云屬人天乘,在小乘藏,但拘泥于“得脫餓鬼,入天華光”之文耳。

  小乘藏中,安得明十地大人、權(quán)現(xiàn)比丘等事耶!

  或曰:“目連始得六通,正在十二年內(nèi)時,本阿含教,奚方等?”

  答曰:“汝但知別五時,不知有通五時也。須約義理,定其部味,方無過耳。”

  二、觀心判教相

  觀心判教相者,心具諸乘,心即是教,心名大乘,無不運載。一念觀成,轉(zhuǎn)教余念諸心心所,是名觀心教相也。

  總之,若不就事解釋,不知如來教道所關(guān)。若不觀心解釋,不能一切時中常修法供。經(jīng)云:“應(yīng)念念中,常憶父母”等文,是教令觀心。又云:“年年七月十五日,為作盂蘭盆”等文,是教修事供。又云:“一切佛弟子,當奉持是法”等文,是雙勸受持。良以眾生無始至今,既各有迷事、迷理二種無明,各具惡業(yè)、煩惱二種重障,故須事理并修,方能究竟拔苦與樂。愿佛弟子,思之修之。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