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盂蘭盆經(jīng)

《佛說盂蘭盆經(jīng)》梵名( Ullambana-su^tra)。全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又稱盂蘭經(jīng)。屬方等部經(jīng)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內(nèi)容記述佛陀之大弟子目連,因不忍其母墮餓鬼道受倒懸之苦,乃問法于佛,佛示之于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用百味飯食五果等供養(yǎng)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脫離苦難。...[詳情]

第三章·傳譯 第一節(jié)·譯史

  佛說盂蘭盆經(jīng)佛教孝慈之道

  第三章·傳譯

  第一節(jié)·譯史

  宣說此經(jīng)的釋迦文佛曾于三千多年前的周昭王廿四年誕生于印度中天竺的迦毗羅衛(wèi)國,即現(xiàn)今之尼泊爾境內(nèi)。當(dāng)時佛陀說法普應(yīng)十方之機,因機千差而說法語言也萬差,況且印度之方言極其繁多,大約有100多種。可佛滅度后,諸大弟子結(jié)集三藏靈文,皆是口口相傳,并無文字記錄。直至貝葉成文,傳來東土,皆以梵文為載體。所以,歷代皆設(shè)譯場,易梵成華。據(jù)說此經(jīng)前后共有三譯:

  一、西晉武帝時,剎法師所譯,名《佛說盂蘭盆經(jīng)》,即今日所講之譯本。

  二、西晉惠帝時,法炬法師譯曰《灌臘經(jīng)》,即取文中“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等意,以立其名。

  三、舊本別錄,又一師譯為《佛說報恩盆經(jīng)》,此約目連報恩度母之行以立名,但譯人之名失考。

  三經(jīng)重沓,時所宗尚,多弘初譯。今所講解,即剎法師譯本。其原因是《佛說報恩盆經(jīng)》,失譯主,且譯文甚短,全文才三百余字。而竺法護所譯之《佛說盂蘭盆經(jīng)》全文八百字左右。由于竺法護譯經(jīng)比較忠實原文,不隨意刪減,故后世多傳竺譯本。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