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第十四章 離相寂滅分
第十四章 離相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聞?wù)f是經(jīng)。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jīng)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jīng)。世尊。若復(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信心清凈。即生實相。當(dāng)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jīng)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dāng)來世。后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jīng)。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不驚不怖不畏。當(dāng)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jié)節(jié)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yīng)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yīng)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yīng)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yīng)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dāng)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jīng)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我們今天講金剛經(jīng)第十四品,金剛經(jīng)開始到現(xiàn)在,講了十三品,這其中再提起大家注意,金剛經(jīng)雖然在說大般若的修持,這個般若不是純粹的般若,他講的是般若的體,就是道體,及見道之體的修行方法。開始先告訴我們,如何是修戒的般若,就是「善護念」這個要點,由開始發(fā)心修行到最后的成佛,就是善護念。接著下來,就說善護什么念?無住。無住就是定,善護念就是戒,金剛經(jīng)的般若,本身就是慧,這是拿戒定慧的道理,來說明金剛經(jīng)的本身,般若法門就是如此。
如果以六度來講,金剛經(jīng)首先講的無住,所以令一切眾生入無余依涅盤而滅度之。這是布施,布施度,由布施而到達般若的成就,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大徹大悟而成佛。布施以后持戒,持的什么戒?持的菩薩大戒,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善護此念就是持戒波羅密,而到達般若波羅密,智慧得度,智慧的成就,這是一個基本修持的階段;由此而學(xué)佛,由此而修行,由此而成佛。說到十三品這里,差不多作了一個結(jié)論。
現(xiàn)在第十四品開始,是講由忍辱波羅密,到達般若波羅密,我們今天這一段,重點就在這里。
解悟喜極而泣
【爾時須菩提。聞?wù)f是經(jīng)。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jīng)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jīng)。世尊。若復(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信心清凈。即生實相。當(dāng)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這里只有三個小節(jié),是另起一個階段,前面都是須菩提與佛的對話,一問一答,記錄下來,就是經(jīng)典。
「爾時」,這時候,就是當(dāng)問話的時候,須菩提聽了這個經(jīng)典的感受,聽了佛說般若成就法門的感受!干罱饬x趣」,希望大家特別注意這四個字,大家念經(jīng)時,很容易輕易把它念過去,深解義趣是深深的,很深刻的理解到了。這個理解到是我們現(xiàn)在講的話,就是真正的悟到了那個道。
后世禪宗門下,把它分成兩個階段,一個叫解悟,一個叫證悟。解悟就是知見上的,所知所見到達了,但是還不是普通的學(xué)術(shù)思想所說的理解,而是這個身心馬上感受到有一種脫落感,脫滯感,這就是解悟的一種境界。所以他說深解義趣,深深的得到解悟,不談證悟。
「義」就是解悟到佛法修證至高無上的道理,義也就是義理,義在古文就代表理,最高的道理。「趣」并不是興趣的趣,而是趨向的趨,就是向那個方向,到那個路上,目標(biāo)的趨向。佛經(jīng)上經(jīng)?吹竭@個「趣」字,趨向,已經(jīng)到達這個境界,已經(jīng)進入了這種情況。深解義趣是一件事實,不是文學(xué)上空洞的贊嘆名辭。須菩提深解義趣以后哭了,他為什么哭呢?人往往喜極而泣,高興到了極點,會痛哭流涕。人所追求的,始終沒有追求到的,忽然追求到了,會哭起來;這個哭是無上的歡喜,所以也是一種悲心的流露。
學(xué)佛修道的人,在自己自性清凈面快要現(xiàn)前的時候,自然會涕淚悲泣,這是自然的現(xiàn)象,否則就是一個瘋子了。當(dāng)這個人性自然的清凈面,所謂本性,本來的面目呈現(xiàn)的時候,自己有無比的歡喜,但是找不到歡喜的痕跡,自然會哭起來。而你問他哭什么?他并不傷心,而是自然的,天性的流露。等于說,自己失掉的東西忽然找到了,那個時候就有無比的歡喜,但是也沒有歡喜的意思,是自然涕淚悲泣的感受。
因此,須菩提一邊哭一邊講,希有世尊!偉大了不起的佛。∠S须y得的佛!這都是贊嘆之辭!阜鹫f如是甚深經(jīng)典」,他說,你現(xiàn)在講這樣高深的道理,什么道理?就是般若,智慧的解脫,智慧的成就,這個經(jīng)典重點在這里!肝覐奈魜硭没垩邸,這位須菩提,是佛弟子有名的談空第一,他天生有慧眼,所以在佛的修持行列中,般若智慧成就最高。所以他說,自從我有慧眼以來,「未曾得聞如是之經(jīng)」,從沒有聽到過這樣深刻究竟道理的經(jīng)典。
信心清凈
講到這里,又加上稱呼了,等于我們講話,經(jīng)常說老兄。±系馨!「世尊。若復(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信心清凈。即生實相。」他說:假定有一個人,聽到這個般若波羅密經(jīng),聽到佛說的如何以智慧來自度、成佛的這個法門,「信心清凈,即生實相!惯@八個字是這一品重點的中心,千萬記住。也就是我們后世眾生,要想成佛的必經(jīng)之路,必要的法門。達不到這個程度,與成佛的距離還很大,只能說你剛開始在學(xué),一點影子都沒有。達到了這八個字的程度,也可以說你進入了般若之門,建立學(xué)佛的基礎(chǔ)了。
信心清凈有兩種意義,一種是專講個人的信仰,因為真正的信仰并不是迷信。為什么不是迷信呢?因為是深解義趣,把道理徹底了解了來學(xué)佛,才是一個真正學(xué)佛的人。假定說佛學(xué)的理不透,盲目的去信仰,盲目的去禮拜,那不能說他是不信;不過,嚴格的說,還屬于盲目迷信的階段。真正佛法的正信,是要達到深解義趣這四個字;先懂得理論以后,再由這個理論著手修持。所以說,一個真正學(xué)佛的人,必須要深解義趣,這個信心才是絕對的正信,這一個法門,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宇宙中一切眾生,自求解脫成佛之路。
所謂正信,要信什么呢?信我們此心,信一切眾生皆是佛,心即是佛,我們都有心,所以一切眾生都是佛。只是我們找不到自己,不明我們自己的心,不能自己見到自己的本性,因此隔了一層,蒙住了,變成凡夫。
凡夫跟佛很近,一張紙都不隔的,只要自己的心性見到了,清楚了,此心就無比的清凈。佛的一切經(jīng)典,戒、定、慧,一切修法,不管是顯教的止觀、參禪、念佛或是密宗的觀想、念咒子各種修法,都是使你最后達到清凈心。清凈有程度的不同,所以有菩薩階級地位的不同,修學(xué)程度深淺的不同,也就是了解自心的差別程度不同。
說到信自心,我們都信得過。∥业男臒┑靡,這個信心煩惱,就是絕對的凡夫。無煩惱,無妄想,就是信心清凈,自然達到清凈的究竟;立刻可以見到形而上的本性,即生實相。實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見性就是見這個。
所以說要想明心見性,必須先要做到信心清凈,能夠生出實相?戳诉@個經(jīng)文,知道須菩提明白的告訴了我們,因為他自己了解,才能說出這個道理,讓別人以及將來的人,聽到佛說這個道理,信心清凈,能生實相。
希有的功德
「當(dāng)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假定有一個人,研究這個經(jīng)典,而到達這個程度,他說,這個人已經(jīng)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第一希有功德的人是誰?我們在本經(jīng)前面已經(jīng)看到,須菩提贊嘆佛:「希有世尊」。換句話說,這個人學(xué)佛就可以到達佛境界,因為這個人已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這個道理我們先要把握住。下面,他解釋什么叫實相。
我們講金剛經(jīng)開始,就解釋了般若智慧,一共有五般若,最難的就是實相般若,就是見道之體。實相般若就是菩提,涅盤,自性,真如,各種名字都是講這個東西。你如果認為實相般若不曉得有多大,有沒有鳳梨那么大,有沒有蘿卜那么大,那你就著相了,那就很糟糕。須菩提叫了一聲世尊,自己又加解釋,說出他自己的心得。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這個「是」,青年同學(xué)們特別注意,這是古文的寫法,拿現(xiàn)在白話文說,這個「是」就是這個,所謂這個實相這個東西啊,是無相,即是非相。我們應(yīng)該還記得,前面在金剛經(jīng)中佛也說過,「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不著一切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等等,都不著相,乃至無佛相,也無非佛相,一切相皆不著,連不著相的也不著了。
實相又是什么呢?即是非相。分析開來講,無我相,無人相等等;歸納起來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他報告心得說,所謂實相,就是一切無相。在無相的這個成就中,佛勉強給他一個名稱,叫做如來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jīng)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須菩提的意見,再度的報告說:我啊,就是在佛在世的時候,能親自跟著佛,今天能聽到這種經(jīng)典道理,「信解受持」,信得過了,解悟到了,再經(jīng)常領(lǐng)受這個實相境界,隨時隨地在這個境界里,以此悟后起修。
「信解受持」,也是四個修行的階段,就是后世所有對佛經(jīng)的解釋。信解受持,也就是教、理、行、果!感拧,把佛經(jīng)的所有的教理信得過了。「解」,解悟到佛學(xué)的各種義理!甘艹帧梗虻懒艘院笃鹦,修行以后證果,教理行果。也有一個說法,叫做信解行證。自心信這個理,解悟到了,悟道以后修行,修行以后最后證到佛的道果。所以信解受持,教理行果,信解行證,是同一個修行的情形,這四個字不能隨便當(dāng)一句話念過去。須菩提說,像我們現(xiàn)在親自跟著佛,聽到這個道理,信解受持,不足為難,不稀奇。因為他們當(dāng)時親自見到佛,有佛親自指導(dǎo),當(dāng)然是不足為難。
誰是五百年后希有人
【若當(dāng)來世。后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jīng)。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將來過了五百年,為什么說五百年呢?為什么不說一千年呢?或者三百年呢?這就是佛自己對于佛教的說法。佛在世的時候,叫做正法住世;佛涅盤以后,而有些大弟子 們還在,仍算是正法住世。五百年以后,是像法住世,那時佛的大弟子們活得最久的,五百年也都要涅盤了,不住世了。自此以后,只有經(jīng)典、佛像等住世,所以說是像法時代。據(jù)說像法也不過五百年到一千年,以后就是末法時代,就是尾巴啦!尾聲啦!末法并不是說沒有,是說真正佛法的修持,快要到尾聲,快要向末了,這是在各種戒律上,各種寓言上所記載佛所講的。
但是也不盡然,譬如說在許多大經(jīng)中所講,如在華嚴經(jīng)里,佛就承認佛法沒有沒落的時候,什么道理呢?因為佛法是真理,真理是永恒的,真理只有一個,不會變的,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否則現(xiàn)在早過了五百年,大家豈不是更難了嗎?這里須菩提說,假使后五百歲,有人在像法末法時代,看了這個經(jīng),研究了這個經(jīng),也能與古人與須菩提及佛大弟子們一樣,達到了信解受持,他說這個人就是第一希有。第一希有是金剛經(jīng)特別提出來的,第一希有就是了不起,超凡而入圣;第一希有就是幾乎等同于佛。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在佛及大弟子們都不在世的時代,有人研究這個經(jīng)典,這個人當(dāng)然已經(jīng)進入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相的境界。四相皆離,不著一切相的境界,他本身已經(jīng)到達了。
為什么我不是我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這兩句話千萬注意!如果參加佛學(xué)考試,一定會考到的!杆哉吆巍梗@是什么理由?所謂我相,本來是非相,是假相,下面接著人相眾生相都是假相。佛學(xué)說的這個「我」,就分析來看,我們現(xiàn)在一定是有個我,有個身體,佛學(xué)說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之身,骨頭呀,肉呀,這些東西湊攏來而成的暫時的我。而且生下來到了第二天,那個第一天的我已經(jīng)衰老了,滿月以后,與第一天生下來也完全不同,十歲與一歲也完全不同?偠灾覀兘裉熳谶@里,十二年以后的我們,全身連骨頭都換了。所以這個肉體不是我,是假我,這是個工具,暫時借來用。等于這個電燈泡,暫時借來用一用。所以此身非真我,是非相,假相,不要認假為真了。身體的我既非真我,那么我們的思惟意識,念頭是不是我呢?也不是,因為每一分,每一秒思想意識都會變?nèi);尤其年齡大的時候,過去幾十年,甚至現(xiàn)在說的話,都隨時忘記,所以說能夠思惟、意識、念頭也非我,這些都不是我!肝摇苟忌星曳俏遥抢镞有你、我、他,那都是非我,一切無相。萬有的相是因緣湊合,是假合的虛妄相,不是真實。但是虛妄不是沒有,只是偶然暫時的存在而已。所以說我相即是非相;推而廣之,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都是非相。金剛經(jīng)使我們同時認清,不要被虛妄的人生,和物理世界的暫時現(xiàn)象,騙去了自己的智慧,騙去了自己真性的情感。
真性的情感這句話,有沒有問題呀?有問題!真性怎么會有情感,真性不是沒有情感嗎?所謂情感者,即非情感,是名情感。情感也是虛妄相;但是,如果佛沒有情感,佛不會發(fā)大悲心,大悲心即是情感心。不過,佛的情感不是癡迷的,一切相即是非相,真正的悲心,沒有悲心的痕跡,只是理所當(dāng)然而行去,道理就是如此。
如何見佛
接著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大家要學(xué)佛,去那里見佛啊!「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離開了一切的相就是佛,這是真正的佛。那么你說我們在大殿上不需要拜佛了!要拜呀!即假即真。相是虛妄,因為禮拜這個虛妄相,你自己此心有真正的誠懇,發(fā)起了真實的誠敬,那就是「信心清凈」,就可以「能生實相」。這個實相的境界就是離一切諸相,一切相皆不著。所以,有人不著相的禮佛,就是一念之間,也不必合掌,也不必跪拜,他一念之間,已經(jīng)頂禮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有一個禪宗公案,說有一個小孩子要小便,跑到大殿上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后來對著佛的正面,他就小便了。有個法師出來看到說:你這個小孩太沒有禮貌,怎么對著佛就小便?小孩說:十方三世都有佛,你叫我向那一方小便呀?
反過來說,十方三世都有佛,方方都是佛,中央是毗盧遮那佛,中心一念誠敬,十方三世諸佛皆在目前。怎么樣在目前?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這個道理必須要搞清楚。
這多半是須菩提在那里演講,講給佛聽,佛是聽眾。換句話說,是他向佛報告,接著是佛的印證,佛的獎狀發(fā)下來了。
難得的人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不驚不怖不畏。當(dāng)知是人。甚為希有。】
佛說,是的,就是這樣,你講得很對,就是這樣。未來世的眾生,有人聽到金剛經(jīng)的道理,沒有被嚇住,那就是一個希有的人。驚是嚇住了,怖是精神恐慌,非?只;譬如我們走夜路,看到一個黑影子,一下子嚇住了,那個是驚。怖呢,非常恐慌,持久的心里恐嚇,那個是怖。畏時間更長了,不停的害怕。像我們在座的,個個都是第一希有,聽了金剛經(jīng)不驚不怖不畏,而且沒有不懂的人,個個都懂了。
事實上有沒有又驚又怖又畏的人呢?這在修持佛法的時候就看到了。我們很多人學(xué)佛,都想求空,等到空的境界一來,反而嚇住了。許多人說:我嚇?biāo)懒,嚇得我的汗啊,像黃豆那么大,因為我沒有了。我說你學(xué)佛不是想求個無我嗎?怎么還嚇住了呢?所以說慧,這個佛學(xué)名辭,用的非常好,慧是要力量的,慧力不夠,功德的功力不夠,就有驚、怖、畏的現(xiàn)象。
將來的時代,有人成就金剛經(jīng)般若這個法門,不驚、不怖、不畏,佛說,這個人,真是非常難得了。佛說這個希有,就很重,佛給我們的這個價錢,獎金就很重了,非常希有,幾乎不可能,如果可能了,就是超凡入圣。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
何以故?什么理由呢?金剛經(jīng)的特點,是使我們知道無住、無相、無愿,這是大乘的心印。此心要隨時無住,隨時不著相,隨時隨地的無愿。你說正要我們發(fā)大愿,怎么無愿呢?大慈悲當(dāng)然是愿力,慈悲過了就不住,沒有叫你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哭!過了就不住,所以說愿而無愿。
第一波羅密是大智慧成就,大徹大悟,成佛,也就是般若實相。般若實相本來無住,本來無相,本來無愿。當(dāng)然大家不要會錯了意,青年同學(xué)們根本發(fā)不起愿力,以為你本來無愿,已經(jīng)合于佛法了,那就很糟糕。無愿,就是一切大慈悲用過了便空,無住。因此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第一波羅密也就是般若,大智慧;而般若里的實相般若,就是見道體,也就是我們后世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
什么是忍辱
【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
問題來了,前面一路下來都是講般若,是菩薩六度里最后的一度──智慧成就。所謂的六度也已經(jīng)說過,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換句話說,這也是學(xué)佛的一個次序。
首先,學(xué)佛的要學(xué)布施,布施就是能夠舍;舍并不是叫你光把口袋里的錢掏出來,而是一切的習(xí)氣都要舍掉,改變,丟掉,把整個人生轉(zhuǎn)化。放下也是舍,萬緣放下就是布施,這是內(nèi)布施。真布施了,此心清凈,才算真持戒;心不清凈的持戒,那是小乘戒,是有意去操作的。作到了此心清凈,念念清凈,不需要持戒了,因為他本身就是戒了。戒者,戒一切壞的行為,惡的行為,此心念念在清凈中,無惡亦無善,是名至善。這就是持戒,持戒還好辦,忍辱最難辦。
你說自己心也很清凈,戒律也很好,那是當(dāng)你沒有受到打擊的時候,打擊一來啊,就火冒八丈高了,也管不了清凈不清凈,什么毛病都出來了。所以忍辱是六度的中心,因為那是最難最難的。也因為這個原故,大乘菩薩必須進入無生法忍,才能登上菩薩地。
無生者,本自無生,信心清凈,一念不生處。這個一念不生處,不是壓制的,也不是沒有思想,沒有知覺,而是一切雜念不起,信心清凈就是無生。
光是無生是不夠的,要「無生法忍」,切斷一切萬緣叫做法忍。我們中國文學(xué)的形容辭是,拔開慧劍,斬斷情絲。有時我們劍是拉不開的啊!有時候又只拉一半,有時候劍拉出來了,看看劍卻楞住了。不要說斬啦,扯都扯不斷,那個劍早就鈍了。所以說,法忍也就是六度的中心,忍辱的意思。
首先我們來了解佛學(xué)忍辱的意思,看到一個「辱」字,我們會想到受人侮辱叫做辱,譬如別人罵你啦,打你啦,各種不如意的刺激,算是辱,這是從文字上的了解。在佛法上講,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譬如我們老了病了,老病就是辱,老病招來自己許多煩惱,也帶給別人許多煩惱。不要說我們?nèi)耸侨绱,你只要看看動物,拿螞蟻來說,你仔細觀察,年輕的螞蟻經(jīng)過老化螞蟻的旁邊,都走得遠一點,這樣的辱,這樣的難堪忍。
所以,這個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難堪忍,沒有一樣事情是圓滿的,而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眾生堪忍,受得了;所以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也因為如此,這個娑婆世界上的眾生,才最能夠成佛,因為生在天堂沒有痛苦,沒有刺激,天天在享福,眾生也不想修道,用不著嘛!生在地獄里,受苦受難都來不及,沒有時間搞這一套。只有生在娑婆世界,有苦有樂,有善有惡,各有一半,所以能夠刺激你發(fā)生解脫的智慧,是成佛的捷路。
忍辱并不是完全講侮辱,大家不要搞錯了,一切的痛苦能夠忍的都是辱。譬如我們這個世界上做生意的,創(chuàng)事業(yè)的,乃至發(fā)財?shù),你問他這個日子好不好過?他一定說不好過。受不受得了呢?有什么辦法呢?反正能夠忍得住就這樣忍下去;所以說娑婆世界的眾生堪忍,能夠忍受。
佛跟須菩提兩人對話到這里,如果不仔細看這個經(jīng),突然看他在中間來一個忍辱波羅密,會覺得奇怪。所以剛才我先提起大家注意,這一部經(jīng)把六度波羅密都講完了,為什么現(xiàn)在提出這個忍辱波羅密呢?
- 上一篇:第十三章 如法受持分
- 下一篇:第十五章 持經(jīng)功德分
- 跟著《金剛經(jīng)》學(xué)好心態(tài)!
- 《金剛經(jīng)》“空”的境界是什么?
- 讀誦《金剛經(jīng)》的功德殊勝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如何把邏輯思維提升到悟性?《金剛經(jīng)》的悟性思維
- 《金剛經(jīng)》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名是什么意思?
- 是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是什么意思?
- 在家怎樣去學(xué)佛修行?依《金剛經(jīng)》修菩薩行
- 金剛經(jīng)分幾部分?講什么內(nèi)容?
- 《金剛經(jīng)》都說了些什么?
- 《金剛經(jīng)》教眾生做什么呢?不要執(zhí)著
- 《金剛經(jīng)》譯文及注解評析
- 《金剛經(jīng)》里的法、非法和非非法
- 《金剛經(jīng)》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金剛經(jīng)》的核心思想是什么?離相修行
- 《金剛經(jīng)》是我們學(xué)佛的基礎(chǔ)
- 怎么理解“一切賢圣,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六祖慧能是怎么開悟的?通過《金剛經(jīng)》開悟
- 《金剛經(jīng)》可以解決修行中遇到的誹謗和委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