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清涼解要 一

  夏雨清涼解要 一

  智慧

  今天和你們講「智慧」。這個問題比較深,希望你們隨緣隨力隨分聽取。

  佛道的智慧,和世間智慧不同。世間所謂智慧,是世智辯聰。這是我見,不究竟。同時,往往是非量。佛道的智慧,所謂智,是分別法相;所謂慧,是洞達法性。

  法相有分別,智者如實知,稱為智;法性無分別,智者如實知,稱為慧。這就是古德所說的:「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狗謩e一切法是智,不作分別想是慧。

  心經(jīng)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分別色受想行識,乃至一切法,稱為智;一切法緣生無性,無性則空,稱為慧。

  智者──燭有;慧者──鏡空。智,如實知一切有法因緣生,因緣生無自性,無自性即空,所以智者知: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鏡空,如實知空是無性,無性能隨緣,隨緣現(xiàn)諸法,所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稱為妙智慧。就是金剛經(jīng)所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菩薩智慧,修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緣者,燭有也;不變者,鏡空也。菩薩隨緣入生死而不住生死,所以稱為隨緣不變。不變者,涅槃也。菩薩證涅槃不取涅槃,所以稱為不變隨緣。

  佛智究竟,稱「照而寂、寂而照」。照者,普度十方,分別一切法,稱為遍知。寂者,不動法身,不生不滅,稱為正。佛的智慧是正遍知。

  照而寂,雖然常化六道,常是法身。所謂「常六道常法身」。寂而照,雖然常法身,常度化六道。佛如實知如實證,究竟證到,所以常六道常法身;眾生不如實知,遍計執(zhí),識心計度,雖然是常法身,可是常輪轉(zhuǎn)六道。

  此法說起來,如果廣說無量,略說稱為智慧。智慧不遠,在各人的性中。

  世間智慧,皆是識心計度,不究竟,總歸生死。佛道智能,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因為什么呢?有即空,則有不可得;空即有,則空不可得。甚而言之,不可得亦不可得。既然是不可得,所以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希望大家精進上求。這是出家人的上求佛道。如果你一時聽不懂,下去以后,善思惟。

  慈悲和智慧

  今天有兩項有關(guān)修行的事和大家講。第一,我們能安安靜靜用齋,要起慈悲心。臺風(fēng)來,不知多少眾生喪失生命,譬如我們放生的那些鳥,臺風(fēng)不止,沒東西吃。剛生的小鳥,怎么能生存?所以大家要起慈悲心。

  慈悲心怎么發(fā)起呢?各人精進修道,就可超度他們。希望大家精進辦道。

  第二,昨天修學(xué)華嚴義海,講到智慧,智慧是母,生一切知識。世間凡夫,僅僅有一點點常識,好比小孩子,他知道一按開關(guān),電燈就亮。比常識再高一點,是知識,但不是智能。智慧知一切法空,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有不二。

  聲聞乘人,知一切法皆歸寂滅,一切法空,這是二乘的智慧,在不二法門中僅僅知道空,天臺把這叫做入空觀。

  菩薩知空就是無量,叫出空入假。二乘開慧眼,知道空,其實還是有,有法不了生死。凡夫眾生執(zhí)一切法實有,落入生死。二乘執(zhí)空,了分段生死,還落變易生死。菩薩知一切法假,知空即無量,逐漸了變易生死。佛究竟,無作。于空知無量,于無量知空,于有知空,于空知有,知此法不二,叫無作。無作,就是無生,空即是有,空不生;有即是空,有不生,一切法不生,這是佛的無作大智慧。

  智慧就是一種力,在佛時叫十力,十力就是十種智力。在世間叫才,有才必須有德。德又稱之為仁,才又稱之為智。智仁勇,勇就是力行。這是什么道理呢?比如說,德和仁,叫仁德,等于有目標了。你射箭的功力到了,一定射中;射箭射不到目標,是智力不足。智慧就是此力。

  所以,智慧莊嚴法身,沒有智慧,不能莊嚴法身,其力未充,其力未足。文殊師利菩薩說,見生死邊際,但,不了生死,就是其力未充。

  最后和大家講,各人切身的問題。大家都知道貪瞋癡不好,可是不能不起貪瞋癡,這是什么原因呢?知道有目標了,智力不夠。唯有智力可斷。

  智慧的本質(zhì)

  今天再和大家講,智慧的本質(zhì),智慧到底是什么東西?就是我們天天講的無性隨緣、隨緣無性,無性隨緣謂之智,隨緣無性謂之慧,這是佛的正法。

  智慧被兩種法障住。那兩種法?就是我見和我慢。我見是凡夫;我慢是二乘,叫增上慢人。這兩種人,不得智慧。

  菩薩降伏我見我慢,初降伏,叫伏忍位,伏忍位在三賢──住位、行位、向位。初二三地叫信忍,華嚴經(jīng)如來性起品講,這是佛的正法,所謂:「正法性遠離,一切言語道。一切趣非趣,皆悉寂滅性!辜艤缧跃褪菬o性。這是佛的正法。到四五六地,順乎此法了,叫得柔順忍。七八九地的時候,證此法,無性隨緣,隨緣無性,所以七八九地得無生忍。無生忍究竟處,生也滅,滅也滅,生滅俱滅,寂滅現(xiàn)前,叫寂滅忍,這是十地菩薩、佛所證到的。所以,大家要是不知道這個道理,光起我見,光生我慢,從文字相、言語相去求,那叫緣木求魚。

  佛說過,生滅滅已,寂滅現(xiàn)前,這不說得很清楚嗎?

  清凈心開智慧

  你們念佛要會念,光數(shù)念珠,數(shù)得很快,這是白用功,沒功德。

  閱讀不妨閱讀,但,不是看經(jīng)文就可開智慧。一定要有清凈心,才能開智慧。不然,不得智慧,愈看愈糟糕。

  什么是清凈心呢?清凈心是性空,性空怎么會入?須入二諦。所以看經(jīng),要依二諦,依二諦看經(jīng)文,則一切皆是佛說,大家切實注意到。

  清凈心看經(jīng)文,才能開智慧。并非多看,才開智慧。

  大家不要胡涂,若證二諦,在禪宗叫見性,見性就是證二諦。

  智慧怎么生怎么障

  現(xiàn)在和大家講,智慧怎么生、怎么障。

  清凈心是智慧種,一般人誤會,認為多讀誦可以生智慧,其實錯誤。佛說,多讀誦是禪定障,有禪定障的人,不開智慧,所謂定能生慧嘛,散亂心不生慧。所以般若經(jīng)上說,一念不生般若生,心清凈到一念不生的時候,般若生,般若就是智慧。

  生智慧有三種緣,障智慧也有三種緣。生智慧的三種緣,第一個是持戒,第二個修定,第三個發(fā)慧。佛說戒能生定,定能生慧,如果能夠持戒,修定,自然發(fā)慧。修戒定慧,一定可以了生死。如果不持戒能有定的,無有是處;沒有定能夠發(fā)慧的,也無有是處;沒有戒定慧,能夠了生死的,也無有是處。如果有戒定慧功德,此人雖弱必強,雖愚必智。

  所以,記著,清凈心是智慧種,一念不生般若生──以戒定的功德生智慧。佛說過,生死煩惱要以戒捉,以定縛,以慧殺,這樣才能了生死。

  還有三種緣,障智慧,第一個就是不持戒,第二個喜攀緣,如果人的攀緣心重,不發(fā)智慧,什么原因呢?散亂心不生智慧嘛!第三個好憒鬧,這也是智慧障。發(fā)智慧,一定居空閑處,空閑處,外無憒鬧,內(nèi)無五欲五蓋。

  總說起來,持戒律,就可息你的攀緣心;持戒律,就可息你的五欲五蓋。

  沒有智慧,而可了生死的,無有是處。凈土法門大慈大悲,要是至誠懇切求阿彌陀佛,也可往生西方。如果這三種障障得你念佛心都不真誠,往生也是無望,所以大家應(yīng)該提高警覺,智慧是以清凈心為種。

  清凈心怎么得到呢?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是。香嚴禪師,修禪不開悟,天天善思惟,飯吃不下,覺睡不著,逐漸達到一心不亂的地步。有一天鋤土,往外一丟,有塊石頭打到竹子上,ㄆㄚㄌㄚ一響,他開悟了!這不是你多讀誦得來的,這是不思議法。真要到你開智慧的時候,睡夢中可以開智慧,靜坐中可以開智慧,工作中可以開智慧,甚而言之,走路的時候也可開智慧。

  我們都是漸根人,不是頓根人。佛法踏踏實實,真真確確。我們漸漸地修,必可漸漸地開智慧。

  不打妄想

  保持住不打妄想,不散亂,不昏沉,不計較人我是非,一點一點開智慧。

  如果一打妄想、散亂、昏沉、計較人我是非,間斷!能保持一段時間不打妄想,不散亂,不昏沉,不計較人我是非,開智慧。

  這無量無邊。不是一下子開悟。一點一點開悟,可能是禪宗說的開悟。古德說,小悟無量,大悟十八次。

  圓顯悟性

  悟性,怎么教它圓顯?祇須不障它,不可幫助它成長。你如果幫助悟性成長,反而障住。

  孟子說,有人揠苗助長,到田里看到自己田里的苗,長得不夠高,于是往上拔一拔,使它成長。結(jié)果中午回家了,說我今天累壞了,我今天幫助苗成長了。他兒子到田里去看,苗都死光了。

  悟性也是這樣,不障它,本來就是了。幫助它成長,正是障住它。大家千萬注意到。不障悟性,不助長悟性。教它自己圓顯,圓顯以后,功德無量。

  為什么不障它?悟性是無作而作,作而無作。你要是幫助它成長,完全是作法,反而障住。

  清凈耳根

  我看見你們很多人。喜歡把耳機掛在耳朵上面,他不知道這樣妨礙道業(yè)。那是世間法,求學(xué)問的。我們修道不同,修道是要教你會「能聽聲塵的是誰?」這樣,一定六根清凈。

  老子講,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于無為。把耳機放在耳朵聽,保證你學(xué)識一天天進步,名相越來越多?墒窍喾吹,悟性卻越來越闇昧。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于無為,就近乎佛法的無分別心。得無分別智,則能分別一切,這叫正遍知。

  大家要知道,你所聽的一切皆是有作法,有作法是生滅法,是隨生死流的。

  佛道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而無作叫做定,無作而作叫做慧,這叫佛道。定慧要是增進的話,你的悟性自然增長。你不知道的事情,可以慢慢地知道,入理就深了。

  大家注意到──要求耳根清凈。

  耳根初攝的時候,有一種感覺──好像重聽,好像耳聾一樣。其實,不是重聽。那個時候,聲塵入于耳根,不擾亂意根。你達到這個地步,色塵入于眼根,不擾亂意根,鼻、舌、身、意皆如此,那你的悟性就慢慢開發(fā)了。悟性開發(fā)以后,入理就深了。別人聽不懂的,你可聽懂,你可慢慢達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的境界。你如果光聽聲塵,增加一點世間學(xué)問,這是知解之徒,根本沒有用,希望大家切實注意。

  真正的佛道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也就是隨緣無性、無性隨緣。希望大家警覺,不要再走錯路了。

  如如文字修

  今天講看經(jīng)不可著文字相,一定要求其義理,這樣教理具足才能啟發(fā)智慧。

  智慧如火,經(jīng)文如膏,古人說以膏助火,膏就是油,以油助火,才得受用。如果是沒有火,僅僅是油,不能照物、照東西。有智慧火,則以經(jīng)文為助緣,才能照遍十方。

  所以大家不要取著文字相。取相,佛呵責(zé)為如狗逐塊。文字相都是假的,智慧才是真的。僅有文字不能生智能,必須教理具足。

  經(jīng)上,佛說文字顯總持,總持離文字?偝,梵文叫陀羅尼,文字不過是要顯示陀羅尼法,可是陀羅尼離文字相。

  大家如果能知道這個道理,文字相皆是你的助緣,如果取相稱為智障,不取相稱為智母。在梵文中智障、智母,都稱爾炎。

  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于諸文字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心無所住,如此起修,稱之為如如文字修。

  我講出來,聽也在你,不聽也在你。如果聽了,保證得受用,要不然,恐怕你白學(xué)佛一場。

  清凈心就是智慧

  如何增進智慧?很多人認為讀誦是增進智慧的方法。

  智慧生長,是有因有緣。有因有緣,智慧才生。什么是因?清凈心。清凈心的緣是什么?廣學(xué)多聞。清凈心為體,廣學(xué)多聞為緣。廣學(xué)多聞依附于清凈心,否則,背道而馳。

  好比世間人父母生子,子之所生,依母為因,依父為緣。母是其體,父是其緣。父緣可改變,母體不變,生子絕對不能離開母體。

  如果有人只重讀誦,不知清凈心,沒有母體,怎能生子?那是愚癡人的想法。所以要記著,清凈心為因,廣學(xué)多聞為緣,如此,智慧才生。

  如果沒有清凈心,佛說多讀誦是禪定障,障乎禪定,如果一障禪定,叫狂慧,不了生死,不得解脫。

  什么原因呢?所謂解脫,勉強說起來,解脫就是清凈心。失清凈心,怎會得解脫?所以廣學(xué)多聞、讀誦時,要注意清凈心,狂亂心不入。

  所以古德讀經(jīng),先燒一爐檀香,好像對佛菩薩一樣,不敢絲毫大意,心不狂馳,然后讀經(jīng)。不但是道人如此,世間人也如此,世間人有一句話叫「焚香夜讀」,F(xiàn)在人不同,不知道這個道理,看著電視讀書,那是白讀。

  所以知道這個道理,始終保持清凈心。最好看經(jīng)時,先合掌默念佛號,心確實凈下來以后再看?床欢,合起經(jīng)本來,念佛凈心,或者一天兩天,不一定,上午下午也不一定,它一清凈心自然發(fā)智慧。如果看到頭昏腦脹,還是死逼著看,沒用的。就算得到一點智慧,那是狂慧。

  還有一點要注意,看經(jīng),看一遍,是一遍的層次;看十遍,是十遍的層次。因為經(jīng)文里有教有義,義理要深入。如今天看的經(jīng)文,和三年前、十年前所看的不同,今天看經(jīng)則深入了,好像知道其真實義了,以前是懵懵懂懂。如果愈深的經(jīng)文,須要一遍一遍地看,清凈心以后,再看,這是定慧等持。

  因為什么原因呢?廣學(xué)多聞,是能熏;阿賴耶識,是所熏。它不是一次熏進去的,如讀心經(jīng),一遍背不下來,十遍、百遍,一定背得過來。

  所以,眾生皆不究竟,就算你懂了以后,不過是皮皮毛毛,還須要進步,究竟者唯有一人,就是佛。叫無上正等覺。大家不信,你看一遍的情形,和再看就不同,今年的水平比去年提高。因為等覺以還都要進步,何況眾生?

  所以大家記住,有因有緣智慧生。清凈心是因,廣學(xué)多聞是緣。若顛倒執(zhí)著,不得受用。

  實在說起來,清凈心就是智慧,清凈心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清凈心,智慧就是清凈心,可是這要八地菩薩以上才得到,得這地位稱之為陀羅尼。

  清凈心為因廣學(xué)多聞為緣

  今天和你們講,誦經(jīng)有誦經(jīng)的因緣,誦經(jīng)要想解入,有其因緣。清凈心為因,廣學(xué)多聞為緣。

  有人誤會,他認為廣學(xué)多聞就行了。不是的!無論世出世間法,皆以清凈心體了解。如果沒有清凈心體,廣學(xué)多聞沒有用。

  譬如說,你們校對稿子,就知道了。如果是甚深道理,非要心清凈,善思惟,深入以后才能了解;你們校對稿子光讀經(jīng)文,有時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所以了解在清凈心,廣學(xué)多聞是緣。

  清凈心是因,好比母體;廣學(xué)多聞,好比父親。生小孩子從母體身上生,不從父親身上生,父親僅僅是緣就是了。父親之緣可改換,母體不能改換。

  佛法甚深,深到不可思議,最深的──無相法。無相法,你怎么了解?以清凈心去會。所謂無住心就是清凈心,以無住心契合無相法,才能深入佛法。僅僅玩弄文字,不知道甚深佛法的。

  所以以后你們注意到,誦經(jīng)一定要善思惟──清凈心。了解佛法,有深有淺、有正有誤,要求他了解得深、了解得正,不可僅僅知道淺的文字相,不可認識錯誤。怎么能使它深?使它正呢?這要了解二諦理。合乎二諦的,是正;不合乎二諦的,是誤。二諦甚深不可思議,合乎二諦的,深;不合乎二諦的,淺。如果不知道二諦,僅僅在名言相中,無法深入佛法。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