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大意·十三、頓悟漸修
十三、頓悟漸修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
三界熱惱,猶如火宅。其忍淹留,甘受長苦。欲免輪回,莫若求佛。若欲求佛,佛即是心。心何遠覓,不離身中。色身是假,有生有滅。真心如空,不斷,不變。故云:百骸潰散,歸火歸風。一物長靈,蓋天蓋地。嗟夫今之人,迷來久矣。不識自心是真佛,不識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遠推諸圣,欲求佛而不觀己心。若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堅執(zhí)此情,欲求佛道者,縱經(jīng)塵劫,燒身煉臂,敲骨出髓,刺血寫經(jīng),長坐不臥,不食卯齋,乃至轉讀一大藏教,修種種苦行,如蒸砂作飯,只益自勞耳。但識自心,恒沙法門,無量妙義,不求而得。故世尊云:普觀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又云:竹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是知離此比外,無佛可成。過去諸如來,只是明心底人,F(xiàn)在諸賢圣,亦是修心底人,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愿諸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問:若言佛性現(xiàn)在此身,既在身中,不離凡夫,因何我今不見佛性?更為消釋,悉令開悟。
答:在汝身中,汝自不見。汝于十二時,知饑知渴,知寒知熱,或嗔或喜,竟是何物?且色身昃地水火風四緣所集,其質(zhì)頑而無情,豈能見聞覺知?能見聞覺知者,必是汝佛性。故臨濟云:四大不解說法聽法,虛空不解說法聽法,只汝目前,歷歷孤明,勿形段者,始解說法聽法。所謂勿形段者,是諸佛之法印,亦是汝本來心也。則佛性現(xiàn)象在汝身,何假外求。汝若不信,略舉古圣入道因緣,令汝除疑,汝須諦信。昔異見王問婆羅提尊者曰:何者是佛?尊者曰:見性是佛。王曰:師見性否?尊者曰:我見佛性。王曰:性在何處?尊者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尊者曰:今現(xiàn)作用,王自不見。王曰:于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當為我說。尊者曰:在胎曰身,處世曰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zhí)捉,在足運奔,遍現(xiàn)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王聞心即開悟。又僧問歸宗和尚如何是佛?宗云: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僧云:和尚誠言,焉敢不信。師云:汝即是。僧云:如何保任?師云:一翳在眼,空花亂墜。其僧言下有省。上來所舉,古圣入道因緣,明白簡易,不妨省力,因此公案,若有信解處,即與古圣把手共行。
問:汝言見性,若真見性,即是圣人,應現(xiàn)神通變化,與人有殊。何故今時,修心之輩,無有一人,發(fā)現(xiàn)神通變化耶?
答:汝不得輕發(fā)狂言,不分邪正,是為迷倒之人。今時學道之人,口談真理,心生退屈,返墮無分之失者,皆汝所疑。學道而不知先后,說理而不分本末者,是名邪見,不名修學。非唯自誤,兼亦誤他,其可不慎歟!夫入道多門,以要言之,不出頓悟、漸修兩門耳。雖曰頓悟漸修,是最上根機得入也。若推過去,已是多生,依悟而修,漸熏而來。至于今生,聞即發(fā)悟,一時頓畢。以實而論,是亦先悟后修之機也。則知此頓、漸兩門,是千圣軌轍也。從上諸圣,莫不先悟后修,因修乃證。所言神通變化,依悟而修,漸熏所現(xiàn),非謂悟時,即發(fā)現(xiàn)也。如經(jīng)云:理即頓悟,乘吾并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故圭峰深明先悟后修之義曰:識冰池而全水,借陽氣以熔消,悟凡夫而即佛,資法力以熏修。冰消則水流潤,方呈溉滌之功。妄盡則心虛通,應現(xiàn)通光之用。是知事上神通變化,非一日之能成,乃漸熏而發(fā)現(xiàn)也。況事上神通,于達人分上,猶為妖怪之事,亦是圣末邊事,雖或現(xiàn)之,不可要用。今時迷癡輩,妄謂一念悟時,即隨現(xiàn)無量妙用,神通變化,若作是解,所謂不知先后,亦不分本末也。既不知筅后本末,欲求佛道,如將方木逗圓孔也,豈非□錯。既不知方便,故作懸崖之想,自生退屈,斷佛種性者,不為不多矣。既自未明,亦未信他。既有解悟處,見無神通者,乃生輕慢,欺賢誑圣,良可悲哉!
問:汝言頓悟、漸修兩門,千圣軌轍也。悟既頓悟,何假漸修?修若漸修,何言頓悟?頓、漸二義,更為宣說,令絕余疑。
答:頓悟者,凡夫迷時,四大為身,妄想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靈知,是真佛也。心外覓佛,波波浪走。忽被善知識指爾入路,一念回光,見自本性。而此性地,原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即與諸佛,分毫不殊,故云頓悟也。漸修者,頓悟本性,與佛無殊;無始習氣,難卒頓除。故依悟而修,漸熏功成,長養(yǎng)圣胎,久久成圣,故云漸修也。比如孩子初生之日,諸根具足,與他無異,然其力未充,頗經(jīng)歲月,方始成人。
問:作何方便,一念回機,便悟自性?
答:只汝自心,更作什么方便。若作方便,更求解會,比如有人,不見自眼,以謂無眼,更欲求見。既是自眼,如何更見,若知不失,即為見眼,更無求見之心,豈有不見之想。自己靈知,亦復如是。既是自心,何更求會。若欲求會,便會不得。但知不會,是即見性。
問:上上之人,聞即易會。中下之人,不無疑惑。更設方便,令迷者趣入。
答:道不屬知不知,汝除卻將迷待悟之心,聽我言說。諸法如夢,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諸法皆空之處,靈知不昧。即此空寂靈知之心,是汝本來面目。亦是三世諸佛歷代祖師,天下善知識,密密相傳底法印也。若悟此心,真所謂不踐階梯,徑登佛地。步步超三界,歸家頓絕疑,便與人天為師,悲智相資,具足二利,堪受人天供養(yǎng),日消萬兩黃金。汝若如是,真大丈夫,一生能事已畢矣。
問:據(jù)吾分上,何者是空寂露知之心耶?
答:汝今問我者,是汝空寂靈知之心,何不返照,猶為外覓。我今據(jù)汝分上,直指本心,令汝便悟,汝須凈心聽我言說。從朝至暮,十二時中,或見或聞,或笑或語,或嗔或喜,或是或非,種種施為運轉,且道畢竟是誰,能憑么運轉施為耶?若言色身運轉,何故有人一念命終,都未壞爛,即眼不得見,耳不能聞,鼻不辨香,舌不談論,身不動搖,手不執(zhí)捉,足不運奔耶!是知能見聞動作,必是汝本心,不是汝色身也。況此色身,四大性空,如鏡中像,亦如水月,豈能了了常知,明明不昧,感而遂通,恒沙妙用也。故云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門,令汝還源。汝還聞鴉鳴、雀噪之聲么?曰:聞。曰:汝返聞汝聞性,還有許多聲么?曰:到這里一切聲,一切分別,俱不可得。曰:奇哉!奇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我更問你,你道,到這里一切聲,一切分別,總不可得。既不可得,當憑么時,莫是虛空么?曰:原來不空,明明不昧。曰:作么生是不空之體?曰:亦無相貌,言之不可及。曰:此是諸佛諸祖壽命,更莫疑也。既無相貌,還有大小么?既無大小,還有邊際么?無邊際,故無內(nèi)外。無內(nèi)外,故無遠近。無遠近,故無彼此。無內(nèi)外,故無遠近。無遠近,故無彼此。無彼此,則無往來。無往來,則無生死。無生死,則無古今。無古今,則無迷悟。無迷悟,則無凡圣。無凡圣,則無染凈。無染凈,則無是非。無是非,則一切名言,俱不可得。既總無如是一切根境,一切妄念,乃至種種相貌,種種名言,俱不可得。此豈非本來空寂,本來無物也。然諸法皆空之處,靈知不昧,不同無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靈知清凈心體。而此清凈空寂之心,是三世界諸佛勝凈明心,亦是眾生本源覺性。悟此而守之者,坐一如而不動解脫;迷此而背之者,往六趣而長劫輪回。故云,迷一心而往六趣者,去也、動也;悟法界而復一心者,來也、靜也。雖迷悟之有殊,乃本源則一也。所以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而此空寂之心,在圣而不增,在凡而不減。故云在圣智而不耀,隱凡心而不昧。既不增于圣,不少于凡,佛祖奚以異于人?而所以異于人者,能自護心念耳。汝若得及,疑情頓息,立丈夫之名,發(fā)真正見解,親嘗其味,自到自肯之地,則是為修心人,解悟處也,更無階級次第,故云頓也。如云于信因中,契諸佛果德分毫不殊,方成信也。
問:既悟此理,更無階級,何假后修,漸熏漸成耶?
答:悟后漸修之義,前已具說,而復疑情未釋,不妨重說。汝須凈心,諦聽諦聽。凡夫無始曠大劫來,至于今日,流轉五道,生來死去,堅執(zhí)我相,妄想顛倒無明種習,久而成性,雖到今生,頓悟自性,本來空,寂,與佛無殊,而此舊習,卒難除斷。故逢逆順境,嗔喜是非,熾然起滅,客塵煩惱,與前無異,若不于般若中著功力,焉能對治無明,得到大休大歇之地。故云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風停波尚誦,理現(xiàn)念猶侵。又杲禪師云:往往利根之輩,不費多力,打發(fā)此事,便生容易之心,更不修治,日久月深,依前流浪,未免輪回。則豈可以一期所悟,便撥置后修耶!故悟后長須照察,妄念忽起,都不隨之,損之又損,以至無為,方始究竟。天下善知識,悟后牧牛行是也。雖有后修,已先頓悟,妄念本空,心性本凈,于惡斷,斷而無斷;于善修,而無修。此乃真修真斷矣。故云: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為宗。圭峰總判先悟后修之義云:頓悟此性,愿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與佛無殊,依此而修者,是名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凈禪也。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磨門下,輾轉相傳者,是此禪也。則頓悟漸修之義,如車二輪,闕一不可。或者不知,善惡性空,堅坐不動,捺伏身心,如石壓草,以為修心,是大惑矣。故云:聲聞心心斷惑,能斷之心是賊,但諦觀殺盜淫妄,從性而起,起即無起,當處便寂,何須更斷。所以云:不怕念起,唯恐覺遲。又云:念起即覺,覺之即無。故悟人分上雖有客塵煩惱,俱成醍醐。但照惑無本,空花三界,如風卷煙;幻化六塵,如湯消冰。若能如是,念念修習,不忘照顧,定慧等持。則愛惡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罪業(yè)自然斷除,功行自然增進。煩惱盡時,生死即絕。若微細流注永斷,圓覺大智,朗然獨存,即現(xiàn)千百億化身,于十方國中,赴應應機,似月現(xiàn)九霄,影分萬水,應用無窮,度有緣眾生,快樂無憂,名之為大覺世尊。
問:后修門中,定慧等持之義,實未明了,更為宣說,委示開迷,引入解脫之門。
答:若謂法義,入理千門,莫非定慧。取其綱要,則但自性上體用二義,前所謂空寂靈知是也。定是體,慧是用也。即體之用故,慧不離定;即用之體故,定不離慧。定即慧故,寂而常知;慧即定故,知而常寂。如曹溪云: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若悟如是,任運寂知,遮照無二,則是為頓門個者雙修定慧也。若言先以寂寂,治于緣慮;后以惺惺,治于昏住。先后對治,均調(diào)昏亂,以入于靜屠,是為漸門劣機所行也。雖云惺寂等持,未免取靜為行,則豈為了事人,不離本寂本知,任運雙修者哉!故曹溪云:自悟修行,不在于諍。若諍先后,即是迷人。即達人分上,定慧等持之義,不落功用。原自無為,更無特地時節(jié)。見色聞聲時但伊么,著衣吃飯時但伊么,屙屎送尿時但伊么,對人接話時但伊么;乃至行住坐臥,或語或默,或喜或怒,一切時中,一一如是。但虛舟駕浪,隨高隨下,如流水轉山,遇曲遇直,而心心無知。今日騰騰任時候,明日任運騰騰。隨順眾緣,無障無礙。于善于惡,不斷不修。質(zhì)直無偽,視聽尋常。則絕一塵而作對,何勞遣蕩之功;無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緣之力。然障濃習重,觀劣心浮,無明之力大,般若之力小。于善惡境界,未免被動靜互換,心不恬淡者,不無忘緣遣蕩功夫矣。如云:六根攝境,心不隨緣謂之定;心境俱空,照鑒無惑謂之慧。此雖隨相門定慧,漸門劣機所行,然在對治門中不可無也。若掉舉熾盛,先以定門,稱理攝散心不隨緣,契乎本寂;若昏沉尤多,則次以慧門,擇法觀空,照鑒無惑,契乎本知。以定治乎亂想,以慧治乎無記,動靜相亡,對治功終。則對境而念念歸宗,遇緣而心心契道,任運雙修,方為無事人。若如是,則真可謂定慧等持,明見佛性者也。
問:據(jù)汝所判,悟后修門中定慧等指之義有二種,一自性定慧,二隨相定慧。自性門則曰任運寂知,原自無為,絕一塵而作對,何勞遣蕩之功,無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緣之力。判云,此是頓門,個者不離自性,定慧等持也。隨相門則曰稱理攝散,擇法觀空,均調(diào)昏亂,以入無為。判云,此是漸門,劣機所行也。而兩門定慧,不無疑焉。若有一人所行也,為復先依自性門定慧雙修,然后更用隨相門對治之功耶?為復先依隨相門均調(diào)昏亂,然后以入自性門耶?若先依自性定慧,則任運寂知,更無對治之功,何須更取隨相門定慧耶?如將皓玉雕文喪德。若先以隨相門定慧,對治功成,然后趣于自性門,則宛是漸門中劣機,悟前漸熏也。豈云頓門個者,先悟后修,用無功之功也。若一時頓悟前后,則二門定慧,頓漸有異,如何一時并行也?則頓門個者,依自性門,任運亡功;漸門劣機,趣隨相門,對治勞功。二門之機,頓漸不同,優(yōu)劣皎然。云何先悟后修門中并釋兩種耶?請為通會,令絕疑情。
答:所釋皎然,汝自生疑,隨言生解,轉生疑惑,得意忘言,不勞致詰。若就兩門,各判所行,則修自性定慧者,此是頓門。用無功之功,并運雙寂,自修自性,自成佛道者也。修隨相門定慧者,此是未悟前,漸門劣機,用對治之功,心心斷惑,取靜為行者。而此二門所行,頓漸各異,不可參亂也。然悟后修門中,兼論隨相門中對治者,非全取漸機所行也。取其方便,假道托宿而。何故?于此頓門,亦有機勝者,亦有機劣者,不可一例判其行李也。若煩惱淡薄,身心輕安,于善離善,于惡離惡,不動八風,寂然三受者,依自性定慧,任運雙修,天真無作,動靜常禪,成就自然之理,何假隨相門對治之義也,無病不求藥。雖先頓悟,煩惱濃厚,習氣堅重,對境而念念生情,遇緣而心心作對,被他昏亂死殺,昧卻寂知常然者,即借隨相門定慧,不忘對治,均調(diào)昏亂,以入無為,即其宜矣。雖借對治功夫,暫調(diào)習氣,以先頓悟,心性本凈,煩惱本空故,即不落漸門劣機污染修也。何者?修在悟前,則雖用功不忘,念念熏修,著著生疑,未能無礙。如有一物,礙在胸中,不安之相,常現(xiàn)在前,日久月深,對治功熟,則身心客塵,恰似輕安。雖復輕安,疑根未斷,如石壓草,猶于生于死界不得自在。故云修在悟前,非真修也。悟人分上,雖有對治方便、念念無疑,不落污染,日久月深,自然契合。天真妙性,任運寂知,念念攀緣一切境,心心永斷諸煩惱,不離自性,定慧等持,成就無上菩提,與前機勝更無差別。則隨相門定慧,雖是漸機所行,于悟人分上,可謂點鐵成金。若知如是,則豈于二門定慧有先后次第二見之疑乎?愿諸修道之人,研味此語,更莫狐疑,自生退屈。若具丈夫之志,求無上菩提者,舍此奚以哉!切莫執(zhí)文,直須了義,一一消歸自己,契合本宗,則無師之智,自然前,天真之理,了然不味,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而此妙旨,雖是諸人分上,若非夙植般若種智,大乘根器者,不能一念而生正信。豈徒不信,亦乃謗讟,反招無間者,比比有之。雖不信受,一經(jīng)于耳,暫時結緣廿,其功厥德,不可稱量。如《唯心訣》云:‘聞而不信,尚結佛種之因。況聞而信,學而成,守護不忘者,其功德豈能度量。追念過去輪回之業(yè),不知其幾千劫,隨黑暗入無間,受種種苦,又不知其幾何。而欲求佛道,不逢善友,長劫沉淪,冥冥無覺,造諸惡業(yè),時或一思,不覺長吁,其可放緩,再受前殃。又不知誰復使我今值人生,為萬物之靈,不昧修真之路,實謂盲龜遇木,纖芥投針,其為慶幸,曷勝道哉!我今若自退屈,或生懈怠,而恒常望后,須臾失命,退墮惡趣,受諸苦痛之時,雖欲愿聞一句佛法,信解受持,欲免辛酸,豈可復得乎?及到臨危,悔無所益。愿諸修道之人,莫生放逸,莫著貪淫,如救頭然,不忘照,顧。無常迅速,身如朝露,命若西光,今日雖存,明亦難保。切須在意,切須在意。且憑世間,有為之善,亦可免三途苦輪,于天上人間,得殊勝果報,受諸快樂。況此最上乘甚深法門,暫時生信,所成功德,不可以比喻說其少分。如經(jīng)云:若人以三千大千世間七寶,布施供養(yǎng)爾所世界眾生,皆得充滿。又教化爾所世界,一切眾生,令得四果,其功德無量無邊。不如一食頃,正思此法,所獲功德。是知我此法門,最尊最貴,于諸功德,比況不及。故經(jīng)云:一念凈心是道場,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碎為塵,一念凈心成正覺。愿諸修道之人,研味此語,切須在意。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今若不修,萬劫差違。今若強修難修之行,漸得不難,功行自進。
嗟夫!今時人,饑逢王膳,不知下口;病遇醫(yī)王,不知服藥。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之何也已矣!且世間有為之事,其狀可見,其功可驗,人得一事,嘆其希有。我此心宗,無形可觀,無狀可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天魔外道毀謗無門,釋梵諸天,稱贊不及,況且夫淺識之流,其能仿佛?悲夫!井蛙焉知滄海之闊,野干何能獅子之吼?故知末法世中,聞此法門,生希有想,信解受持者,已于無量劫中,承事諸圣,植諸善根,深結般若正因,最上根性也。故《金剛經(jīng)》云:于此章句,能生信心者,當知是人已于無量佛所,種諸善根。又云:為發(fā)大乘者說,為發(fā)最上乘者說。愿諸求道之人,莫生怯弱,須發(fā)勇猛之心,宿劫善因,未可知也。若不信殊勝,甘為下劣,生艱阻之想,今不修之,則縱有宿世善根,今斷之故,彌在其難,輾轉過矣。今既到寶所,不可空手而還。一失人身,萬劫難復,請須慎之。豈有智者,知其寶所,反不求之,長怨孤貧。若欲獲寶,放下皮囊。
- 上一篇:住寂靜處深思得智慧
- 下一篇:《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受持五戒的意義與功德
- 佛教基本知識
- 第四章 菩薩行果 第四節(jié) 果德
- 第四章 菩薩行果 第三節(jié) 修斷
- 第四章 菩薩行果 第二節(jié) 行位
- 第四章 菩薩行果 第一節(jié) 菩薩乘的發(fā)心和誓愿
- 第三章 聲聞行果 第二節(jié) 果
- 第三章 聲聞行果 第一節(jié) 行
- 第二章 人天行果 第二節(jié) 果
- 第二章 人天行果 第一節(jié) 行
- 第一章 教理 第六節(jié) 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 第一章 教理 第五節(jié) 十二有支
- 第一章 教理 第四節(jié) 四諦
- 第一章 教理 第三節(jié) 蘊處界三科
- 第一章 教理 第二節(jié) 五位百法
- 第一章 教理 第一節(jié) 佛法僧三寶
- 禪宗大意·十五、漫談參禪
- 禪宗大意·十四、《心燈錄》談三玄三要
- 禪宗大意·十二、公案的啟示
- 禪宗大意·十一、見性成佛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