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菩薩行果 第四節(jié) 果德
第四節(jié) 果德
一、菩提
佛位圓證二轉依果,為菩提涅槃。菩提是能證的無漏智,涅槃是所證的真如理。菩提是所生得,涅槃是所顯得。
菩提是轉有漏雜染的八識而成的四智相應心品:(一)大圓鏡智:此智為一切現(xiàn)行功德的所依,如大圓鏡,影現(xiàn)種種色像,故名大圓鏡智。如《成唯識論》說:‘一、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凈,離諸雜染;純凈圓德,現(xiàn)眾依持;能現(xiàn)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xiàn)眾色像。’(二)平等性智:此智證得諸法平等的理性,及自他平等,變現(xiàn)他受用土,故名平等性智。如《成唯識論》說:‘二、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應:隨諸有情所樂,示現(xiàn)受用身土影像差別;妙觀察智不共所依,無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續(xù),窮未來際。’(三)妙觀察智:此智善能觀察諸法的自相、共相及眾生根器,說法斷疑,故名妙觀察智。如《成唯識論》說:‘三、妙觀察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總持定門,及所發(fā)生功德珍寶,于大眾會,能現(xiàn)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四)成所作智:成就為欲利樂有情的本愿所能作的事,故名成所作智。如《成唯識論》說:‘四、成所作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為欲利樂諸有情故,普于十六示現(xiàn)種種變化三業(yè),成本愿力所應作事。’
菩薩入見道時,轉有漏的第六識,成無漏的妙觀察智;轉有漏的第七識,成平等性智。到佛果位時,轉有漏的前五識,成成所作智;轉有漏的第八識,成大圓鏡智。四智圓滿就是佛果位上具有的四智菩提,立表如表三:
(表三)
二、涅槃
證佛位四智圓滿的時候,所證的真如妙理,完全顯現(xiàn),即具得四種涅槃:(一)本來自性清凈涅槃,這是說一切諸法的真如實性,雖然是由于客塵煩惱障覆令不顯現(xiàn),但其習性本來清凈,不生不滅,其性本寂,故名涅槃。如《成唯識論》說:‘一、本來自性清凈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凈,具無數(shù)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圣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余依涅槃,即由斷煩惱障而顯現(xiàn)的真知,但有殘余所依的異熟法存在,所以名為有余依涅槃。如《成唯識論》說:‘二、有余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無余依涅槃,即斷盡生死苦而顯現(xiàn)的真如,煩惱既盡,殘余的所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如《成唯識論》說:‘三、無余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余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四)無住涅槃,即斷盡所知障而顯現(xiàn)的真知。證這涅槃時,即生起大悲大智。因有大悲故,不住于寂滅的涅槃,而在三界中利樂眾生;有大智故,雖在三界里教化眾生,以已脫離迷界故,不為生死所染污、所系縛,用而常寂,故稱為無住涅槃。如《成唯識論》說:‘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以上四種涅槃,是依著一實真如的顯現(xiàn)義邊的差別而安立前四種,實即一清凈法界而已。第一種凡亦具有,二乘無學并得前三,唯佛世尊具有四種。立表如表四:
(表四)
三、三身
這四種涅槃,總束為清凈法界,加前四智,以為五法。這五法就成為佛果位的自性、受用、變化三身。清凈法界是自性身(法身)。如《成唯識論》說:‘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凈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絕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受用身分自受用和他受用,自受用身是大圓鏡智所現(xiàn),恒自受用廣大法樂。他受用身是平等性智所現(xiàn),為十地菩薩現(xiàn)通說法,決眾疑網(wǎng),令他受用大乘法樂。如《成唯識論》說:‘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三無數(shù)劫,修集無量;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凈常遍色身,相續(xù)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xiàn)微妙凈功德身,居純凈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xiàn)大神通,轉正*輪,決眾疑網(wǎng),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種,名受用身。’變化身是成所作智所現(xiàn),為未登地菩薩眾,及二乘異生,隨類示現(xiàn)化身,稱機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如《成唯識論》說:‘三、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xiàn)無量隨類化身,居凈穢上,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xiàn)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妙觀察智,于大集會中,說法斷疑。立表如表五:
(表五)
四、十力
如來證得實相的妙智,能夠了達一切境相,堅固最勝,沒有可以破壞和超勝他者,故名為力。力有十種:一、知是處非處智力。處,即合道理義,非處即不合道理的意思。如來于一切因緣果報審實了知,如造作善業(yè),即知其決定得可樂的果報,名為知是處。若造作惡業(yè),能夠得到可樂的果報,決定無有是處,名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故名知是處非處智力。二、知過現(xiàn)未來業(yè)報智力,如來于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世的業(yè)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故名知過現(xiàn)未來業(yè)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如來于諸禪定自在無礙,其淺深次第,如實遍知,故名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如來于一切眾生的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遍知,故名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如來于諸眾生,種種欲樂勝解,善惡不同,皆如實遍知,故名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如來于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即種姓差別,與貪嗔等行隨眠差別,如實遍知,故名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如來于有為無漏行,各知其所至之處,故于至得人間天上的有漏道,至得涅槃的無漏道,如實遍知,故名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如來證知天眼清凈,見諸眾生死時,生時端正丑陋等善惡業(yè)緣,盡知無礙,故名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如來于眾生種種宿命,從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其姓名飲食苦樂壽命等,如實遍知,故名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如來于一切惑余習氣,永斷不生,如實遍知,故名知永斷習氣智力。
五、四無所畏
無所畏是:一、說一切智無所畏,一切智即于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盡知盡見的妙智,如來于大眾中自說我是一切智人,余人雖有難言,佛無所畏,以如來實是正等覺者,已證得妙善清凈的一切種智故。二、說漏盡無所畏,漏盡即生死惑業(yè)俱盡,如來于大眾中自說我已永盡諸漏,余人雖作難言,佛無所畏,以如來實已證得妙善清凈,于煩惱習氣等諸有漏法畢竟永盡故。三、說障道無所畏,如來于大眾中說染法是障礙圣道的法,若有難言,習此染法,不能為障,佛通釋無果:以如來妙智,于一切所治染法,皆已遍知故。四、說盡苦道無所提,盡苦道即能滅盡諸苦的圣道,如來于大眾中自言我所說的圣道,能出離世間,能盡諸苦,余人雖有詰難,說雖修此道不能出離,佛無所畏,以如來于一切種能對治法,已如實遍知故。四無所畏中,前二無畏,依自利德說,后二無畏,依利他德說。無畏即無怯懼,如來智力內充明了,凡有所說,皆安穩(wěn)清凈,不可傾動,無驚怖恐懼,故名為無所畏。
六、十八不共佛法
十八不共佛法是:一、身無失,佛從無始劫來,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治其身,這種功德已至滿足,一切煩惱俱盡,身無誤失業(yè),是名身無失。二、口無失,佛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教法,隨眾機宜,皆得證悟,是名口無失。三、念無失,佛三大阿僧祇劫,修習諸甚深禪定,心不散亂,于諸法中,心無所著,得第一安穩(wěn)處,故名念無失。四、無異想,佛于一切眾生平等普渡,心無揀擇;于流轉證滅中,證得無分別,無差別智,是名無異想。五、無不定心,佛于行住坐臥一切威儀中,常不離甚深勝定,是名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未有一法不了知而舍棄者;于利益有情事,觀察其根性未熟者,雖暫時舍置,終無究竟舍有情事。是名無不知已舍。七、欲無減,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佛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是名精進無減。九、念無減,佛于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是名念無減。十、慧無減,佛具一切智慧,無量無際不可盡故:隨慧而說,亦無有盡。是名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佛遠離一切執(zhí)著,具二種解脫:(一)有為解脫,即無漏智慧相應的解脫;(二)無為解脫,即一切煩惱凈盡無余的解脫,是名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佛于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是名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yè)隨智慧行,佛的身業(yè)智為導首,隨智而稱,示現(xiàn)各種殊勝形相,調伏眾生,由智發(fā)起演說一切諸法,令其各得解悟證入,是名身業(yè)隨智慧行。十四、一切語業(yè)隨智慧行,佛的微妙清凈語言,智為導首,隨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眾生,是名語業(yè)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yè)隨智慧行,佛的清凈意業(yè),智為導首,隨智而轉,入眾生心而為說法,除滅其無明癡惑,是名意業(yè)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的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有情法,若無情法,皆無障礙,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的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若有情法,若無情法,皆無障礙,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佛的智慧照知現(xiàn)在世所有一切,若有情法,若無情法,皆無障礙,是名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此上十八種功德法,唯佛具有,不共于聲聞、獨覺、菩薩,故名十八不共佛法。
如來功德,無量無際,不可具述。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不護,三念住,四清凈,永斷諸習氣,無忘失法,大悲,一切種妙智等,清凈殊勝,圓滿無上。如《大般若經(jīng)》三百八十一卷和四百六十九卷,《大方等大集經(jīng)》卷第六,《大寶積經(jīng)》三十八卷至四十卷,《中阿含三十二相經(jīng)》,《大智度論》八十八卷,《瑜伽師地論》四十九卷至第五十卷,《顯揚圣教論》第四卷和《雜集論》卷十四等,廣有解說,樂多知者,應取讀誦。
- 上一篇:第四章 菩薩行果 第三節(jié) 修斷
- 下一篇:佛教基本知識
- 受持五戒的意義與功德
- 佛教基本知識
- 第四章 菩薩行果 第三節(jié) 修斷
- 第四章 菩薩行果 第二節(jié) 行位
- 第四章 菩薩行果 第一節(jié) 菩薩乘的發(fā)心和誓愿
- 第三章 聲聞行果 第二節(jié) 果
- 第三章 聲聞行果 第一節(jié) 行
- 第二章 人天行果 第二節(jié) 果
- 第二章 人天行果 第一節(jié) 行
- 第一章 教理 第六節(jié) 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 第一章 教理 第五節(jié) 十二有支
- 第一章 教理 第四節(jié) 四諦
- 第一章 教理 第三節(jié) 蘊處界三科
- 第一章 教理 第二節(jié) 五位百法
- 第一章 教理 第一節(jié) 佛法僧三寶
- 禪宗大意·十五、漫談參禪
- 禪宗大意·十四、《心燈錄》談三玄三要
- 禪宗大意·十二、公案的啟示
- 禪宗大意·十一、見性成佛
- 禪宗大意·十、曹洞臨濟參禪方法的差異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