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溪法師談佛性

\

  問:坐時(shí)心里清清凈凈,不住有,不住有無;不住非有,不住非無。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惺惺寂寂,寂寂惺惺。是妙有真空,真空妙有。起念動(dòng)念歷歷孤明,不被外緣所轉(zhuǎn),是佛性否?

  答:佛性是如如不動(dòng)的,以上所說的與佛性了不相干,是無始無明及見聞?dòng)X知凈緣的作用,非佛性的本體。不住有是凈緣,不住無是無明;不住非有亦凈緣,不住非無亦無明。照而常寂是凈緣,寂而常照是無明。惺惺寂寂是凈緣,寂寂惺惺是無明。妙有真空是凈緣,真空妙有是無明。歷歷孤明亦凈緣,故非佛性。佛性乃絕對,所問皆相對。

  問:我今萬念斷了,清凈不動(dòng),是佛性本體否?

  答:佛性是本來不會(huì)起念的。起念、斷念是相對的。佛性是絕對的,本來不起念,亦不用斷念,故起念、斷念是知覺作用,與佛性了不相干。

  問:十法界之中,但起一念佛界,時(shí)時(shí)覺悟,其余九界不起。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終日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起念十法界中,但起一佛念,此念乃知覺之念。佛性乃大覺,本來不起念,亦不用覺悟的。

  問:坐中舌抵上顎,湛然不動(dòng),是佛性否?

  答:不是。此清清凈凈的境界,乃無始無明。古人說:“湛湛黑暗深坑,實(shí)可怖畏”,此語為 臨濟(jì)禪師所說。又古人云:“修道之人不識真,只因從來認(rèn)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認(rèn)作本來人。”

  問:我今將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這個(gè)還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都是見聞?dòng)X知腦筋的作用。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滅法。佛性是不生滅的,故了不相干。

  問:我起一惡思想,改作為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覺遲。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前念已滅,后念未起,其中是。背塵合覺,背覺合塵,是佛性否?

  答:否!華嚴(yán)經(jīng)》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yè)。”改惡遷善是為人處世所應(yīng)該的,不能為見佛性。惡思想固非真心,好思想亦非真心。好惡是相對的,真心是絕對的,兩不相干;惡思想固是妄,好思想亦非真,相對不實(shí)故;取舍是妄識的作用,不是自性的本體。能舍是妄,所取非真,見聞?dòng)X知所支配故;前念已滅,后念未起,其中是空無所有的。自性能生萬法,與無所有了不相干;背覺合塵固非佛法,背塵合覺亦非菩提,相對待故。譬如一面明鏡,灰塵一來,明鏡變?yōu)楹诎?背塵合覺,灰塵拭去黑板變?yōu)槊麋R。忽來忽拂,明鏡變黑板,黑板復(fù)明鏡,不是很麻煩的嗎?

  問:將一切思想滅盡了不起,如明鏡現(xiàn)前,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當(dāng)知真性非從滅盡思想而有,非從起思想而無。思想一起,真心變?yōu)?a href="/remen/wangnia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妄念;思想一滅,妄念復(fù)為真心。是有輪回相對的,佛性是絕對的,無輪回。

  問:思想任他起也好,滅也好。不執(zhí)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思想任他起也好,滅也好,就以為不執(zhí)著一切相,殊不知自己執(zhí)著了不執(zhí)著一切相的相了。就是有心有礙,自己不知罷了。

  問:所問的都非佛性,究竟是個(gè)什么境界?

  答:照和尚所問的種種境界,與外道、儒家、道家及佛法的小乘、中乘相同。佛法是明心見性的,非從裝作得來。止妄念是小乘的斷六根。滅一念是二乘的斷一念無明、修十二因緣;婆羅門的斷愛念;先天道門斷妄念、清凈歸無極;老子的清凈無為。婆羅門將心來比明鏡,妄念來比灰塵,但是灰塵拭了又來,思想滅了又起。譬如飽不思食,饑則思飯,有飽必有饑,餓時(shí)思食亦是妄念。如要斷絕妄念,除非死了方可以。老子以少思寡欲、不搖精神為養(yǎng)生之道。但是他的清凈的痕跡,就是根本不清凈了。譬如黑白二色,說白是凈、黑是染,但是黑白皆是色,本無染凈之別。如王陽明主張“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dòng),知善知惡為良知,為善去惡為格物”。無善無惡是空無所有,同一念不起;知善知惡是思想起。善惡起時(shí),究竟從內(nèi)而起,抑從外而來?若說內(nèi)起,善惡二者何是汝心?若說外來,何干汝意?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惡。楊雄謂人之善惡混。韓愈說人性有善、有惡及可以善、可以惡三種。三者所說之性,皆見聞?dòng)X知之性,非佛性。書經(jīng)云:“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中者,亦認(rèn)空為有。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未發(fā)之中亦空無所有。宋儒朱子等主張“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此儒家各派論心之大要,無非是改惡遷善及空洞無極之旨而已。前念已滅,后念未起,全以外道之中道及莊子之放達(dá)為注腳。中道的見解,便是不著二邊,不落有無,在正中間之謂。昔有一外道名曰大慧,當(dāng)日與佛辯論時(shí),大慧主張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佛即告謂:此等皆系騎墻而不落二邊的話。蓋佛性本是如如不動(dòng)的,是絕對的,而大慧所說乃相對的。

  問:照一般所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只因一念不覺而為眾生。妄念斷了,反歸佛性,與法師 所講,大相沖突。

  答:“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因一念不覺而為眾生”,此話非佛經(jīng)所說,乃是后人偽造。佛經(jīng)乃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未說本來是佛。要明此理,可將唐時(shí)一位祖師辯論的話相告。真妄辯論,照外道所見,思想斷滅便為真心,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jǐn)?斷了又起。妄心變?yōu)檎嫘?真性變?yōu)橥。反反?fù)覆,何有了止?我今說一譬喻,有婦人,夫死守節(jié),是為貞操。設(shè)若再醮,便失貞操。后悔再嫁之非,復(fù)歸故夫之室。是寡婦者有貞操乎?無貞操乎?若云貞操未失,豈通人情?斯喻何解?寡婦譬如腦筋;守節(jié)譬如思想不起;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復(fù)返夫家譬如再斷思想。思想再斷真性恢復(fù)之見,是何異寡婦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錯(cuò),修末無益也。真妄偈云:“真法性本凈,妄念何由起;從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無初即無末,有終應(yīng)有始,無始而無終,常懷懵茲理。”就是說佛性本自清凈,那里會(huì)起妄念?起妄念的是腦筋,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從佛性起,那么根本就有妄念了,止他何益?是止不勝止的。因?yàn)闊o初就無末,有終必有始的。若果無始無終,相對是假,絕對是真,這個(gè)道理都不明白,那就不能夠解悟佛法的。學(xué)佛錯(cuò)用功夫,猶如以沙煮飯,飯終不成。“眾生本來是佛,一念妄動(dòng)而為眾生”,此理是指背覺合塵,“將一念妄念斷了,反歸佛性”,是指背塵合覺。此論,與孔老及外道無二。老子之無極是不迷昧的,由一變二,由二變?nèi)?三變無量無數(shù),由無量無數(shù)反歸三二一,還歸無極,一念不動(dòng)。亦與孔門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相同。起一佛念,時(shí)時(shí)覺照不迷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全真即妄,全妄即真。此說近于王陽明的良知良能。仍是一念思想作用。

  問:法師言眾生本來不是佛,究竟佛性先有?無明先有?

  答:不能說佛性先有,亦不能說無明先有。佛性、無始無明、見聞?dòng)X知、一念妄想,無始以來本有。眾生本來是眾生,眾生皆有佛性。我今說一譬喻,譬喻金礦內(nèi)的金子。金子不顯露出來,便是為泥沙等雜質(zhì)所遮藏故。此等雜質(zhì)就好比無始無明一樣。無始無明是從什么地方來的?要得金子就須把金礦來鍛煉;要見佛性就須把無始無明打破。金礦銷成金子之后,永久不會(huì)復(fù)變?yōu)榈V;眾生成了佛之后,永遠(yuǎn)不會(huì)變凡夫。我們的佛性是無始無終的。譬如金子在礦還未曾镕銷的時(shí)候,就已然有了。镕煉了以后,永久不會(huì)變?yōu)榈V了。

  問:一念未起以前不是佛性,是什么呢?

  答:一念未起以前是無始無明?湛斩炊,一無所有,非是佛性。

  問:父母未生前是佛性否?

  答:父母未生前是中陰身,非佛性。乃假業(yè)緣投胎。

  問:“佛性”與“見聞?dòng)X知”如何分別?

  答:佛性是如如不動(dòng)的、無生無滅的、是無漏的,人人的是一樣。本來不可以用名字代表,因教化眾生,乃不得不強(qiáng)名之曰:本來面目、一真法界、自性彌陀、常住真心、無余涅槃,不受熏染,本不動(dòng)念,不被萬物所支配,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的。見聞?dòng)X知之性,乃一念無明之所由起。分兩方面,一面是凈緣,一面是染緣。凈緣乃見聞?dòng)X知心中起一清清凈凈思想,無煩惱、無是非覺悟的思想;染緣乃見聞?dòng)X知心中起善惡是非種種思想。佛性之覺乃大覺,見聞?dòng)X知乃識覺。大覺者,本來之佛性也,識覺者,無始以來迷昧,今日乃知有佛性,方始覺也。

  問:真如究竟受熏染有變易?抑不受熏染無變易?

  答:真如在未見性時(shí),不受熏染、無變易。未見性時(shí),乃見聞?dòng)X知作主,而受熏染、有變易;見性后是佛性作主,佛性之本體真如乃不受熏染、無變易,為支配見聞?dòng)X知者,不被物所轉(zhuǎn)而能轉(zhuǎn)物,即是轉(zhuǎn)識成智也。故如指此轉(zhuǎn)法,亦可謂之受熏染、有變易,但本體固不受染變也。茲將從前三藏法師問慧海和尚之話相告:三藏法師問:“真如有變易否?”師曰:“有變易。”三藏曰:“禪師錯(cuò)也。”師卻問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師曰:“如無變易,決定是凡僧也。豈不聞善知識者,能回三毒為三聚凈戒,回六識為六神通,回?zé)⿶雷髌刑?回?zé)o明為大智。真如若無變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三藏曰:“若爾者,真如即有變易。”師曰:“若執(zhí)真如有變易,亦是外道。”曰:“禪師適來說真如有變易,如今又道不變易,如何即是的當(dāng)?”師曰:“若了了見性者,如摩尼珠現(xiàn)色,說變亦得,說不變亦得。若不見性人,聞?wù)f真如變,便作變解;聞?wù)f不變,便作不變解。”三藏曰:“故知南宗實(shí)不可測。”

  問:法師講經(jīng),講佛性恒守本性,始終無有改變,佛性不受熏染,出何經(jīng)典?

  答:佛性恒守本性,始終無有改變,出《華嚴(yán)經(jīng)》第三十卷;佛性清凈,無染無亂,無礙無厭,不受熏染,出《華嚴(yán)經(jīng)》第七十三卷。

  問:佛性不起妄念,妄念從何而起?

  答:妄念是從見聞?dòng)X知靈性起,佛性是如如不動(dòng)的。假如佛性能起妄念,則妄念斷為佛性,妄念起為眾生,豈不是成佛亦有輪回乎?

  問:“佛性”與“見聞?dòng)X知”的分別?

  答:“佛性”乃本來面目,是無生死,無來去,有知覺的(知覺者,即本來大覺之覺,非知覺之覺),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究竟快樂,是不受熏染,無漏的,人人是一樣的。本來無名字,因說法乃隨拈一名字,如真如實(shí)相、自心現(xiàn)量、如來藏心、無余涅槃等,都是一樣的。佛性是如如不動(dòng)的,本不起念;“見聞?dòng)X知”是會(huì)起念的,是分兩方面:染緣、凈緣。凈緣者,心中清清凈凈,一念不起,起念者乃起覺悟之念;染緣者,乃起善惡、是非、愛欲、喜怒哀樂、煩惱、思想,種種俱全,是受熏染,有漏的,人人不是一樣的。假如一念不起,亦是見聞?dòng)X知,非佛性也,我們未見性以前乃見聞?dòng)X知作主,見性以后乃佛性作 主。佛性與見聞?dòng)X知中間有無始無明隔閡,上明下暗。上明者如太陽,下暗者如世界。太 陽如佛性,世界如見聞?dòng)X知。不見太陽因被烏云遮障,烏云如無始無明也。

  問:法師說法,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一個(gè)心來說法?

  答:自性無兩際、無中際、無后際,你喚什么叫過去心、現(xiàn)在心、未來心?佛云:“我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著一個(gè)字。”

  問:“身是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shí)時(shí)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一偈,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辨別。

  答:神秀偈所見,是從見聞?dòng)X知說,不外染緣凈緣。妄念一起,明鏡化為黑板,妄念一滅,黑板化為明鏡。起滅無常,有何了期?是染凈相對故。六祖偈是從自性中說,自性如如不動(dòng),覓染緣凈緣了不可得。“本來”二字即是指自性說。

  問:馬祖說:“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趙州和尚云:“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佛佛。”

  答:禪宗的道理,假如汝未悟時(shí),怎么說都不是的。假如證悟以后,怎么說都是。如馬祖指導(dǎo)學(xué)人,“即心即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指自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佛之一字,吾不喜聞”指自性是佛,不用頭上再安頭。僧問趙州和尚:“汝將來向什么地方去?”趙州云:“佛佛。”指自性無去無來。

  問:佛有十惱:六年苦行、孫陀利謗、金槍、馬麥、琉璃王殺釋種、乞食空缽、旃遮女謗、調(diào)達(dá)推山、寒風(fēng)索衣、雙樹背痛,既然明心見性,還有業(yè)障么?

  答:自性中業(yè)障、福障了不可得,古人云:“若欲懺悔者,端身念實(shí)相,諸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自性中業(yè)障本來空,本來空是業(yè)障,古人云:“四大原無主,五陰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fēng)。”古人又云:“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佛在世,有二比丘,一犯殺戒,一犯淫戒,心中覺得有罪,去問維摩居士,居士告彼等識取自性,二比丘聽一老尊宿唱,推罪性了不可得,二比丘豁然大悟。

  問:釋迦佛、過去的祖師及我們一切眾生、阿彌陀佛、藥師佛的佛性,是一樣或是兩樣?

  答:是一樣,不是兩樣。

  問:有人言“佛性有染,有染即眾生,離染即佛。”在我的見解,佛性是如如不動(dòng)的,染是知覺作用,染與不染與佛性無干。假如見性后,染即變?yōu)榉鹦浴?/p>

  答:不錯(cuò)。

  問:如諸佛諸祖見性后,肉體壞了,去什么地方?閱祖師的語錄,參禪人假如未悟,死了墮落不墮落?

  答:自見性后,自性遍滿虛空,無所不在,還有什么去來?還有什么地方?肉體壞了與自性兩不相干。參禪未悟,依《華嚴(yán)經(jīng)》古祖師參禪未悟,發(fā)愿來生,早聞佛法,明心見性,普度眾生。

  問:正法眼藏,不著神通。如我見解,自性是如如不動(dòng),如一切外道,有幾十天不吃飯者,有能騰空飛者,有能用種種神通者,與如如不動(dòng)的自性了不相干,故名正法眼藏,不著神通。鬼怪現(xiàn)象,自性亦不怕,佛在面前,自性亦不喜。用地來比,金在地上地亦不喜,糞土在地上,地亦不厭,因自性如如不動(dòng)故,佛法是說明心見性的人話,不是說神通的神話。如此見解是否?

  答:不錯(cuò)。

  問:古云:“法離見聞?dòng)X知,見聞?dòng)X知求法,非求法也。”照我解說,自性如如不動(dòng),是真知真覺,如古人云:“是知而無知,不是無知而說知。”見聞?dòng)X知求法,若將妄念斷盡,是無始無明,空無所有,是無知而說知也;起一念,不知有、不知無,非空非有,歷歷孤明,是見聞?dòng)X知作用,非真如自性也。是否?

  答:是。

  問:上次法師開示之語,弟子大旨尚能領(lǐng)會(huì),但弟子于本來面目及“誰”字話頭,尤無下手處,惟“萬物歸一,一歸何處”,據(jù)弟子所見,萬物皆是六根六塵六識,一即是根本無明,如此用心,似乎有個(gè)入處,特不知合乎禪宗參究功夫否?

  答:“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是指自性能生萬法,遍滿虛空,非指六根六塵。根本無明、六根六塵是妄念,不是萬法。是萬念歸一念,用此一念,向根本無明用心參究。根本無明是空洞黑暗,從這里打破,能生萬法的自性,就會(huì)發(fā)生出來了。照上所問,用功的路子,是不錯(cuò),萬法妄念不合,妄念是從見聞?dòng)X知生,萬法是從自性生。“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者,是指見聞?dòng)X知之認(rèn)識;自性能生萬法,是遍滿虛空,包羅萬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