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遺旨》參、贊古耀今【1】
印光法師:《靈巖遺旨》
參、贊古耀今
一、贊西方三圣
三圣恩德
深廣無量
三圣各已證無心,無心遍應(yīng)有心人。
普引眾生歸極樂,身心了無起止痕。
(續(xù)編下.頌贊
/ 西方三圣像贊)
阿彌陀佛,乃法界眾生之無上慈父,險難惡道之第一導師,因中發(fā)四十八種之誓愿,果上獲超諸數(shù)量之光壽。端居蓮邦,分身遍十方剎海;普攝含識,即生證三德涅槃。至若觀音勢至,二位大士,則現(xiàn)身塵剎,尋聲救苦,攝念佛人,歸于凈土,輔弼彌陀,度脫眾生,與樂拔苦,咸令究竟。三圣恩德,深廣無量。雖天覆地載,莫能喻其萬一;縱粉身碎骨,何由報其涓埃。(增廣下.創(chuàng)建西方三圣殿功德碑記〔代華德師撰〕)
彌陀觀音
同一度生事
一心念佛,無事不辦。而觀音慈悲尋聲救苦,當此極苦之時,令念觀音,較彼令念佛,尤易生信。以佛之威神,人多不知。經(jīng)中于救苦救難之事,絕少發(fā)揮。觀音救苦救難之事,則大乘經(jīng)中屢屢發(fā)揮。如《法華經(jīng)》〈普門品〉,《楞嚴經(jīng)》第二十五觀音〈耳根圓通章〉,《華嚴經(jīng)》善財參觀音章,《大悲經(jīng)》則專說大悲咒,及觀音救苦之事,《悲華經(jīng)》說觀音因地發(fā)愿救苦之事,其它經(jīng)中說者甚多。因此因緣,世無不知觀音救苦救難者。
當此大劫,令上等人〔乃上等智識〕念佛則易。下等人〔乃下等智識〕以經(jīng)中未曾說及,或不生信,故令念觀音也。汝何可以佛與菩薩果位神通等較量乎?須知觀音與我世界有大因緣,乃于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重,不離寂光〔乃佛住處〕,垂形九界,以行救濟耳。況示跡為阿彌陀佛法王子。如民眾欲求皇帝恩澤,即向太子求耳。念觀音發(fā)愿求生西方,亦可滿愿。以彌陀觀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義也。(三編上.覆寧德晉居士書十八)
阿彌陀佛四十八愿,豈有不救苦厄之事?觀音菩薩隨機示導,豈有不接引生西之理?念佛人臨終親見佛及圣眾親垂接引,何得此種死執(zhí)著。果如是,則佛也不足為佛,菩薩也不足為菩薩矣。生西當以信愿為本,若遇危險念觀音,有信愿命終決定往生西方;蛑粚R荒顝浲,有苦厄亦必解脫。古書所載,難更仆數(shù)。今于塵勞中則事事圓通,于修持中則事事死執(zhí),不當圓通而妄圓通,不當執(zhí)著而死執(zhí)著,此苦海之所以長沸,輪回所以無息也。(三編上.覆如岑師代友人問書)
念彌陀,亦可作恃怙。念觀音,亦可得往生西方。但取其誠則有感,何竟作此種崖板會計乎?觀音,是彌陀法王子,輔弼彌陀,度脫眾生,是一家事,不是各別門庭。(續(xù)編上.覆殷德增居士書〔民二十二年〕)
彌陀是主
觀音是賓
所言念觀音求生西方,有何不可?不觀《楞嚴》云: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大涅槃乃成佛所證之理體,是究竟成佛尚可得,況往生西方乎?且觀音與彌陀,同為一度眾生事,有何分別。然亦須于朝暮念佛,方為事理圓融。不觀《大悲經(jīng)》觀音令禮拜持咒者,先念彌陀名號乎?(三編上.覆傳度和尚書)
念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往生西方。但不可謂何必更念阿彌陀佛,以觀音乃阿彌陀佛之輔弼也。彌陀是主,觀音是賓。彌陀如國王,觀音如冢宰。善會其意,即可無疑。(三編上.覆丁普瀞居士書)
(一)贊彌陀愿王
成就大愿
愍念有情
愍念九品含靈,向東域而垂慈,引娑婆國中眾男女,同往蓮邦。
(續(xù)編下.楹聯(lián)
/ 彌陀)
悲哉眾生,無所恃怙。孤露竛竮,如逃逝子。
縱聞佛法,依教修行。自力劣弱,難破無明。
普令眾生,信愿持名。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感應(yīng)道交,如磁吸針。
如來恩德,窮劫莫贊。惟冀含識,悉副佛愿。
(增廣下.阿彌陀佛像贊)
六方共贊
九界朝宗
寶塔巍巍聳太空,無邊法藏悉包融。
極樂莊嚴全顯現(xiàn),彌陀光壽總形容。
六方諸佛常贊嘆,九界眾生盡朝宗。
歸根結(jié)頂高深處,只在洪名一句中。
(續(xù)編下.頌贊
/ 阿彌陀經(jīng)塔贊)
佛愿洪深,普被三根,因茲九界同歸,十方共贊。
法門廣大,不遺一物,故得千經(jīng)并闡,萬論均宣。
(續(xù)編下.楹聯(lián)
/ 諸法淵海)
依宏誓愿,建折攝之法門,但肯一心持名,自爾潛符實相,俾四圣六凡同證真常,故得九界咸歸,十方共贊。
以大慈悲,立厭欣之勝行,若能初土托質(zhì),何難頓入寂光,導三乘五性齊登凈域,因茲千經(jīng)俱闡,萬論均宣。
(續(xù)編下.楹聯(lián)
/ 彌陀)
愿令我滿
心令我安
如來拯濟無方,廣度眾生須度我。
吾輩竛竮沒寄,不念彌陀更念誰。
惟期五濁頓空,任他香無人焚,地無人掃。
倘得一真共證,自爾愿令我滿,心令我安。
(續(xù)編下.楹聯(lián)
/ 彌陀)
普現(xiàn)色身
度脫眾生
阿彌陀佛,久證菩提,安住常寂光土,常享寂滅法樂。但以眾生無盡,我愿無盡之故,不離寂光自受用土,遍入十方無盡世界。普現(xiàn)色身,度脫眾生;蝻@或密,或折或攝,必期于究竟出離二種生死而后已。所謂善根未種未熟未脫者,令其即種即熟即脫。應(yīng)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其道大事廣,罄海墨而莫書!瓨O欲發(fā)揮,愧無妙筆。然詞取達意,何妨直談。夫彌陀既已證窮法界,舉凡法界中事,無不隨意化現(xiàn)。正報則佛身、菩薩身、二乘身、六道身,隨類備現(xiàn),以行教化。依報則樓臺、殿閣、飲食、衣服,但有利益,無不化現(xiàn)。怡山所謂「疾疫世而現(xiàn)為藥草,饑饉時而化作稻粱!挂猿<殴馔,身土不二,理智一如。身能現(xiàn)土,土能現(xiàn)身。身復現(xiàn)身,土復現(xiàn)土!稄浲咏(jīng)》云:「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埂毒S摩詰》云:「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埂娚」,菩薩亦病。欲度眾生,若不俯順機宜,示生世間,和光同事,以行教化。則凡圣異趣,教莫由施。(增廣下.重刻明宋文憲公護法錄序)
---------------------------------------------------------------------------------------------------------------------------
(二)贊觀音大士
赴感應(yīng)機
尋聲救苦
觀音誓愿妙難思,赴感應(yīng)機不失時。
救苦尋聲磁吸鐵,現(xiàn)身說法月印池。
塵剎國中咸事濟,娑婆界內(nèi)更垂慈。
深恩窮劫莫能贊,冀愍群萌普護持。
(續(xù)編下.頌贊
/ 觀世音菩薩偈贊)
誓愿宏深,處處現(xiàn)身說法。
慈悲廣大,時時救苦尋聲。
慈悲心切,雖救苦以尋聲,常住楞嚴大定。
與拔情殷,縱逗機而說法,圓彰寂滅真宗。
一塵不立,得真圓通,現(xiàn)隨類逐形之身,尋聲救苦。
(續(xù)編下.楹聯(lián)
/ 觀音)
稽首觀世音,慈悲大導師。
久證無上道,安住常寂光。
為憐眾生苦,復現(xiàn)十界身。
應(yīng)何身得度,即為現(xiàn)何身。
近令生善道,遠令證菩提。
菩薩慈悲力,諸佛莫能說。
(三編下.禮念觀音菩薩回向偈)
法界眾生
等蒙攝受
觀音大士,誓愿弘深,法界眾生,等蒙攝受。善根未種未熟未脫者,令其即種即熟即脫。應(yīng)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良由大士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大士無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遇迷昧自心者,為說法語巽言令開悟;遇遭諸險難者,為現(xiàn)橋梁人士令脫離。以大士久成佛道,悲愿無盡,故致如皓月之印千江,猶陽春之育萬卉,有不期然而然者。由茲咸感佑護之洪恩,故處處各為立廟而供奉焉。(續(xù)編下.合陽東鄉(xiāng)趙家村觀音寺募修葺殿宇圣像疏〔民二十四年〕)
以普門法
度脫眾生
觀音大士,乘大愿輪,以普門法,度脫眾生。言普門者,以法法頭頭,皆歸實相,根根塵塵,悉證圓通,無有一法,不通涅槃,故曰普門。又復上中下根,皆使就路還家,善惡中庸,無不等蒙攝受,無有一人,不垂慈濟,故曰普門。但以眾生在迷,妄于根塵等境,起惑造業(yè),因業(yè)受苦,久經(jīng)長劫,了無出期。故致天災(zāi)人禍,更迭而興,水火刀兵,相繼而起。豈天之枉虐斯民,實民之往業(yè)所感。若不歸命大士,則苦果復生苦因,倘能懇恩蓮座,則善緣當獲善報。(增廣上.啟建普門無遮普度勝會大道場募緣疏〔代撰〕)
觀世音菩薩,于往劫中,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雖則安住常寂光土,而復垂形實報、方便、同居三土。雖則,F(xiàn)佛身,而復普現(xiàn)菩薩、緣覺、聲聞及人天六道之身。雖則常侍彌陀,而復普于十方無盡法界,普現(xiàn)色身。所謂但有利益,無不興崇。應(yīng)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普陀山者,乃菩薩應(yīng)跡之處,欲令眾生投誠有地,示跡此山。豈菩薩惟在普陀,不在他處乎?一月麗天,萬川影現(xiàn),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現(xiàn)全月。若水昏而動,則月影便不分明矣。眾生之心如水,若一心專念菩薩,菩薩即
于念時,便令冥顯獲益。若心不志誠,不專一,則便難蒙救護矣。此義甚深,當看《印光文鈔》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名觀世音者,以菩薩因中由觀聞性而證圓通,果上由觀眾生稱名之音聲而施救護,故名為觀世音也。普門者,以菩薩道大無方,普隨一切眾生根性,令其就路還家,不獨立一門。如世病有千般,則藥有萬品。不執(zhí)定一法,隨于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處,而點示之。如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各各皆可獲證圓通。以故法法頭頭,皆為出生死成正覺之門,故名普門也。若菩薩惟在南海,則不足以為普矣。(增廣上.覆酈隱叟書)
濟度無方
津梁罔測
觀音大士,誓愿宏深。濟度無方,津梁罔測。絕攀緣而赴眾感,如一月普印于千江。住真際而應(yīng)群機,猶陽春遍育乎萬卉。悲運同體,慈起無緣。尋聲救苦,處處現(xiàn)應(yīng)化之身。隨類逐形,在在作迷途之導。恩周庶類,澤潤蒸民。冀含識親見性天,固已無
剎不赴感。欲眾生投誠有地,特示應(yīng)跡于普陀也。由是歷朝欽敬,舉世尊崇。佛殿經(jīng)樓,杰出于云霄之外。偉文瑰筆,輝煌乎瀛渤之中。(增廣上.募建普陀山輪船碼頭疏)
觀世音菩薩,于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悲心無盡,慈誓莫窮。故復于十方世界,現(xiàn)菩薩及人天凡圣等身,以施無畏,而垂?jié)。《普門品》所謂「應(yīng)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共坏F(xiàn)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橋梁、道路、藥草、樹木、樓臺、殿閣,亦隨機現(xiàn)?傄噪x苦得樂,轉(zhuǎn)危為安為事。凡遇刀兵、水火、惡病、惡獸、怨家、對頭、惡鬼、毒蛇,種種危險者,果能至誠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即可蒙菩薩加被,轉(zhuǎn)危為安,F(xiàn)在殺劫彌漫,全球皆無安樂之處,亦無安樂之人。愿中外同胞,同念觀音圣號,同以觀音救苦救難之心為心,同以觀音利人利物之事為事。則人我念空,斗爭事息。自可同享太平,共樂天常?v令定業(yè)難轉(zhuǎn),喪身失命,亦可仗菩薩力,往生西方。則是因宿業(yè)而殞身命,蒙佛力而出苦海也。凡我中外同胞,祈共鑒此愚誠。(三編下.普勸全球同胞同念觀音圣號啟事〔民廿六年〕)
觀世音菩薩,于無量劫前,久成佛道,號正法明,安住寂光凈土,恒享真常法樂。但以悲心無盡,慈誓莫窮,救苦情殷,度生念切,故復不離寂光,垂形九界。于十方微塵佛?,普現(xiàn)色身,尋聲救苦,而于娑婆世界,愍念更深。其有善根未種未熟未脫者,令其即種即熟即脫。應(yīng)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所現(xiàn)之身,所說之法,各隨機宜,了無一定。其現(xiàn)前得離眾苦,將來常享真樂,則一也。近多年來,世道人心,愈趨愈下,爭地爭城,互相殘殺。人禍既烈,天災(zāi)又臨,水旱蟲疫,同時降作。此種災(zāi)禍,皆由大家宿世現(xiàn)生種種惡業(yè)之所感召。然心能造業(yè),心能轉(zhuǎn)業(yè)。當此天災(zāi)人禍并臨之時,若能發(fā)至誠心,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圣號。誓愿從今以后,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決定即蒙慈佑,逢兇化吉,于諸難中,不受危險。乃以現(xiàn)前念菩薩圣號之別業(yè),轉(zhuǎn)宿世現(xiàn)生所作之共業(yè),故得常獲吉祥也。諸佛菩薩,視一切六道眾生,猶如親生兒女,常欲令其離苦得樂。無奈眾生迷昧,不生信向,以致徒費慈心,不能獲益。譬如杲日當空,普照萬方,戴盆者縱立其下,亦不蒙照。過在戴盆,非日咎也。近來殺劫彌漫,人民死亡流離,苦不堪言。南通費慧茂居士,久欲設(shè)法挽救,故特搜求唐、宋、元、明、清五朝,名筆所畫觀世音圣像,一百四十二尊。以最上宣紙,用珂羅版,印一千部。期見聞?wù)?同生正信,同念圣號,同消宿現(xiàn)之惡業(yè),同種菩提之善根。須知菩薩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菩薩無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得有感即通,不謀而應(yīng)。良由眾生心之本體,與菩薩之心,息息相通。由眾生背覺合塵,遂成通而不通之象。若眾生一念生信,虔持圣號,背塵合覺,返迷歸悟,又成不通而通之象。以故凡遇極大險難,舉念即獲感應(yīng)。
又菩薩現(xiàn)身,不,F(xiàn)有情身。即山河樹木、橋梁船筏、樓臺房舍、墻壁村落,亦隨機現(xiàn)。必使到絕地者,復登通衢;無躲避處,得大遮蔽。種種救護,難盡宣說。當看《觀音本跡頌》、《觀音靈感錄》、《觀音慈林集》,可以知其大略。(續(xù)編下.歷朝名畫觀音圣像珂羅版印流通序〔民二十七年〕)
---------------------------------------------------------------------------------------------------------------------------
遍法界感
遍法界應(yīng)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無機不被,萬里無云萬里天。
(續(xù)編下.楹聯(lián)
/ 觀音)
觀世音菩薩,于無量劫前,久成佛道,號正法明。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不離寂光,垂形六道。遍于十方微塵佛國,普現(xiàn)色身,度脫眾生。非獨止現(xiàn)菩薩之身,而二乘六道,無身不現(xiàn)!斗ㄈA》所謂「應(yīng)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闺m則遍入十方佛國,而于娑婆因緣,甚深甚深。雖則普現(xiàn)十法界身,而世人據(jù)跡而論,止云菩薩而已。以其徹證惟心,圓彰自性,故得悲運同體,慈起無緣。由本高而體大,故跡廣而用宏。其隨類逐形,尋聲救苦,有感即應(yīng),無愿不從之跡,喻如月麗中天,影現(xiàn)眾水。不但江湖河海,各現(xiàn)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無不各各皆現(xiàn)全月。又江湖河海中月,一人觀之,則其月與己相對。即百千萬人于百千萬處觀之,亦皆各各與己相對。人若東行,月則隨之而東。人若西行,月則隨之而西。人若安住不動,月則不離當處。一人乃至百千萬人,悉皆如是。菩薩于一念中,遍法界感,遍法界應(yīng)。感應(yīng)道交,無少差殊。與此一月普現(xiàn)眾水,隨人隨地各見全月,了無有異。良由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眾生之心為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得不謀而合,無緣而應(yīng)。豈世智凡情所能測度者哉!至若水昏而目盲,則不能見。非月不現(xiàn),是昏盲咎。其感應(yīng)之跡,有「顯感顯應(yīng)、冥感冥應(yīng)、冥感顯應(yīng)、顯感冥應(yīng)、亦冥亦顯感而顯應(yīng)、亦冥亦顯感而冥應(yīng)」之不同!诧@感顯應(yīng)者:現(xiàn)生竭誠盡敬禮念供養(yǎng),即蒙加被,逢兇化吉,遇難成祥,及業(yè)消障盡,福增慧朗等。冥感冥應(yīng)者:過去生中曾修竭誠禮念等行,今生雖未修習,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覺,禍滅福臻,業(yè)消障盡等。冥感顯應(yīng)者:宿生曾種善根,今生得蒙加被。顯感冥應(yīng)者:現(xiàn)生竭誠禮念,不見加被之跡,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兇退吉臨,業(yè)消障盡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yīng)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顯蒙加被,轉(zhuǎn)禍為福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yīng)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獲種種益也。了此則知功不虛棄,果無浪得,縱令畢生不見加被之跡,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廢。感應(yīng)之道,微妙難思。略書梗概,以勖來哲!称鋺(yīng)之大小優(yōu)劣,在其誠之至與未至而已?v令心不諦信,致誠未極。但能一念投誠,亦必皆蒙利益。但隨己一念之誠,而分優(yōu)劣,不能如竭誠盡敬者蒙益之殊勝超絕耳。如昏水中,亦有月影,但晦而不顯。盲人雖不能親見月光,又何嘗不蒙其照燭也。(增廣下.石印普陀山志序)
大感大應(yīng)
小感小應(yīng)
念觀音名號,大則大應(yīng),小則小應(yīng),絕無不應(yīng)之理。只管放開大膽對人說,彼不見感應(yīng)者,亦未嘗無感應(yīng)也。(三編上.覆蔡錫鼎居士書二)
良以菩薩之心,猶如虛空,無所不遍。但以眾生在迷,不生信向,譬如虛空,以物障之,便成隔礙。若穿一小孔,即得一小孔之空,穿一大孔,即得一大孔之空,若完全撤去障蔽之物,則與普含萬象之虛空,渾合無間矣。是以眾生小感則小應(yīng),大感則大應(yīng)。故楞嚴
云:「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顾郧笃薜闷薜日,即穿小孔得小孔之空,穿大孔得大孔之空也。其求大涅槃得大涅槃?wù)?即完全撤去障蔽之物,便與普含萬象之虛空渾合無間也。(增廣下.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yīng)頌重刻木板序)
隨順劣機
顯示婆心
觀音大士,乃過去古佛。以大悲心,垂形九界。應(yīng)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但以眾生機劣,無由得見本相。凡蒙佑者,多皆見為老媼。蓋以隨順劣機,顯示婆心。若謂實屬女身,則于菩薩上同下合之道,毫未夢見在。(增廣下.普陀海岸道頭創(chuàng)建水泥牌坊重修回瀾亭碑記〔代了余師作〕)
觀音菩薩,久已成佛,特以慈悲心切,現(xiàn)九法界身,種種方便,度脫眾生。〔九法界,即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也!秤谌朔ń,又復種種不一,或為帝王宰官,或為隱逸庶民,或為婦女,或為乞丐,了無一定。但以菩薩之像,微妙莊嚴,世人不能形容,以故多類女像,非菩薩原是女身也。(增廣上.覆裘佩卿居士書二)
于此世界
因緣最深
遍塵剎國悉現(xiàn)身,尤憐娑婆世界人。
不到眾生皆成佛,莫息尋聲救苦心。
(續(xù)編下.頌贊
/ 觀世音菩薩像贊)
觀世音菩薩,誓愿宏深,慈悲廣大,雖已成等正覺,而復示作菩薩。雖則示作菩薩,而復于十方法界,普現(xiàn)色身,尋聲救苦,度脫眾生。十法界身,無身不現(xiàn),令彼一切稱名致敬之眾生,現(xiàn)在離所受之幻苦,將來得成佛之真樂。于此娑婆世界,因緣最為甚深。故《普門品》無盡意菩薩,既聞觀音得名之因緣,復問游此世界方便說法之事,佛遂略說三十二應(yīng)身,以明其概。(增廣下.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yīng)發(fā)隱)
常念圣號
常蒙覆被
普陀已來過幾次,當在家息心念佛,不可常來。來則曠功費日耗財,于己于他,均無利益。未曾來過,一瞻菩薩道場則可。已經(jīng)來過,便可在家供養(yǎng)恭敬禮拜。豈菩薩惟在普陀,不遍界以應(yīng)感乎哉?觀音菩薩,常在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處,顯大神通,演說妙法。無奈眾生迷背錯過,辜負慈恩。倘能常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自
于一切時一切處,常蒙覆被矣。(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三)
成就人之善念
不成人之惡念
觀世音菩薩,誓愿宏深,尋聲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饑饉蟲蝗、瘟疫旱澇、賊匪怨家、惡獸毒蛇、惡鬼妖魅、怨業(yè)病、小人陷害等患難者,能發(fā)改過遷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誠懇切念觀世音,念念無間,決定得蒙慈護,不致有何危險。倘仍存不善之心,雖能稱念,不過略種未來善根,不得現(xiàn)時感應(yīng)。以佛菩薩,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絕不成就人之惡念。若不發(fā)心改過遷善,妄欲以念佛菩薩名號,冀己之惡事成就者,決無感應(yīng),切勿發(fā)此顛倒之心也。念佛最要緊,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不能為者,亦當發(fā)此善心,或勸有力者為之;蛞娙藶,發(fā)歡喜心,出贊嘆語,亦屬心口功德。若自不能為,見他人為,則生妒忌,便成奸惡小人心行,決定折福折壽,不得好結(jié)果也,宜痛戒之。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釣譽。此種心行,實為天地鬼神所共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續(xù)編上.一函遍覆〔民二十一年〕)
---------------------------------------------------------------------------------------------------------------------------
(三)贊勢至菩薩
慧光普照
廣度眾生
都攝六根,獲大寂滅。
單提一念,證真圓通。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
乘圓通道,廣度眾生。
(續(xù)編下.楹聯(lián)
/ 勢至)
本愿不違
攝歸凈土
本愿不違,攝念佛人歸凈土。
分身無量,居極樂國遍十方。
(續(xù)編下.楹聯(lián)
/ 勢至)
勢至菩薩德無疆,輔弼彌陀作慈航。
救苦直同觀自在,導西不異普賢王。
修因遍用根塵識,證果俱獲圓通常。
攝念佛人歸凈土,此恩永劫莫能忘。
(續(xù)編下.頌贊
/ 大勢至菩薩偈贊)
依此開示
直契果覺
如子憶母勤念佛,都攝六根耳聽著。
若依大士此開示,因心各得契果覺。
(續(xù)編下.頌贊
/ 大勢至菩薩像贊)
謝謝來訪!歡迎經(jīng)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入本空間。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
- 上一篇:《靈巖遺旨》參、贊古耀今【2】
- 下一篇:《靈巖遺旨》貳、自述行誼【4】
- 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家長應(yīng)該如何教導孩子?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禮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或開口稱念都可以
- 念佛人要能依照凈土三經(jīng)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每天的功課都應(yīng)當回向法界眾生
- 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yīng)該有往生計劃
- 富貴使人迷惑,有權(quán)力還不變初心的能有幾人?
- 每日功課都應(yīng)回向法界眾生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