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宗教觀

  我之宗教

  ──十四年秋在蘇州東吳大學講──

  一 宗教之名義

  二 宗教之起因

  三 宗教之本質(zhì)

  四 宗教之差等

  五 宗教之將來

  一 宗教之名義

  宗與教之二字,雖吾國文字之所素有,而連綴宗教二字成一名詞,乃由日人從譯自西文轉(zhuǎn)傳中國,今遂為一流行之名詞;至西文原意為何,則非吾所知也。

  按之佛典原來意義:宗、宗派也,教、佛教也。教、為全教,宗、為一派;若佛教之法華宗,佛教之華嚴宗等。又、中國佛法于唐宋后,禪宗最盛,余則名教,因禪不立語言文字,其宗旨超然于言教外也, 由是禪宗名宗,依經(jīng)典者名教。而禪宗、講教,又分為禪、講、律、凈、密──密宗盛行蒙、藏、日本──,則宗之與教,各為佛法之一分,駢立而不成一名也。今且就流行之宗教一名,下一定義,現(xiàn)在所謂宗教,本之中國原來之語意,應可但稱為教──如中國言儒、釋、道三教等。教即宗教,故佛教及耶教等皆為宗教。而教皆有自心修證教化他人之兩方面,個人自心修證之實際曰宗,而本之以教化他人者曰宗教,宗尚于自心所修證者而教化他人故。宗、是自心修證之實驗,言語不及,他人不能共知,然是教之根本所在。由此根本發(fā)揮表現(xiàn)教化他人,使他人共了則謂之宗教。聞者依以修行,由行得證,亦謂之宗教。但依所聞轉(zhuǎn)教他人,則但曰教。則宗教者,有內(nèi)心修證之經(jīng)驗為宗本,而施設之教化也。詹姆士謂宗教為內(nèi)心之經(jīng)驗,略近斯理。

  然自心修證須先有專摯之信解,規(guī)定之修持,久之乃獲非常之覺悟和愉快。佛教如此,可不待言;即耶教、回教之教祖,亦曾于山中絕食苦行,乃得超過常人之內(nèi)心證驗以確立其教化之宗本。即如中國孔、老,亦有其特殊之內(nèi)心證驗,斷斷乎非未嘗修證人之見聞覺知所能征驗者。故宗教不同哲學、科學,以其所施之教,有超常之內(nèi)心經(jīng)驗為宗本故。

  二 宗教之起因

  宗教起因,分述為四:一、由偶感奇幻神秘之靈境:如吾處于夢境,此夢境中之幻化,有為吾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者,并有能預兆未來、影響現(xiàn)實之異。又吾人忽逢高山大海,一時心海頓呈現(xiàn)一種奇境者。蓋此種靈境,實心靈作用,因心靈活動感發(fā)過去未來已受未受之境,表現(xiàn)得奇幻神秘不可思議之事實。又如催眠術(shù)者,以個人心靈與他人心靈相聯(lián)合而呈變幻;其他以種種變態(tài)心理,現(xiàn)其奇幻神秘不可思議之靈境,而頓使其換一人格者。諸靈魂教,往往由之而起。二、由造物者及主宰者之推想,以為宇宙萬有,如此其繁密嚴整,必有一造作者及主宰者在焉。遂以人及他物皆造作者之所造,故不能自為主宰,而當聽命于唯一之能造作者為唯一之主宰。將此假想聯(lián)合其內(nèi)心靈感,耶、回、婆羅門等之天神教,由此而起。三、由對于人世不滿及圖超登之滿足者:秦始、漢武,極人世富貴而畏老死,于現(xiàn)實之人世不能滿足,遂存想于長生不老之仙境,冀超脫人世之缺憾而登仙界,舍此去彼,除所苦而臻所樂。等而上之,耶、回、梵等期人死上躋天國,小乘等期超三界苦海涅槃彼岸,皆由對于現(xiàn)實之人世不滿足,求超脫以遐登乎滿足之域。大乘教及小乘教,由此而起。四、由人生意欲無限價值永存之要求:人世既不能滿足無限之意欲,獲得人生永存之價值,則覺人生空無意義,空無價值。且人生不自由,處處皆在于威迫之環(huán)境階級間,終歸壞滅,今雖茍延殘喘,不如早死為愈,此自殺之所由起。視人世如牢獄,感人生之空虛,于此須了解人生之真相──本來面目──究竟如何,此理不關(guān)于諸宗教及諸哲學,而大乘佛教亦由之而起──唐宗密原人論亦明此義。依大乘佛法言,人生之實相,無始無終,無障無礙,無生無滅,無來無去,如是審觀人生本有無限永存之價值,不須外求,乃成正覺。

  三 宗教之本質(zhì)

  觀上所言,宗教之起因可知矣。茲當進探宗教以何為其本質(zhì)。一、自心信修所獲之超常證驗:寺院塔像是宗教耶?抑經(jīng)典儀式是宗教耶?雖屬宗教而皆非其本。宗教根本之實質(zhì),乃是自心信修所獲之超常證驗;先憑自心信解,積極修持,漸獲效果,即漸得超過通常人見聞覺知之上而自得其不可思議之證驗,如佛教之得三昧,耶教之得圣靈感通等,皆是自心信修之證驗。此非作學理上研究之可得,而為宗教之特性。二、開示超常證驗及趨入門路之教訓:自心之超常證驗,默而得之自心,猶不以為宗教,必宗本其自心之超常證驗以開化他人,著為教訓,令皆悟入,乃成為宗教。放開示其超常證驗及趨入門路之教理經(jīng)書等,亦為宗教之本質(zhì)。三、表現(xiàn)超常證驗或方便應化靈跡:凡事實上超常證驗之表現(xiàn),即成為種種靈奇神通之靈跡,使人見其未見、聞所未聞,促進后學之欽慕。然亦有因方便應化而著靈異者,如遇兇惡強暴之人畜,乃方便善巧以調(diào)攝降伏之等。大致各宗教皆有此種靈跡,多不備述。四、引導及規(guī)范其徒眾之儀制:宗教必有徒眾,有徒眾則有其儀式及其規(guī)制。其流布于世,既須有種種相好莊嚴之儀式,以引一般人之注意而導生其信心,復須為其徒眾制定應守之規(guī)范,以為其行為之標準。具上述四義,宗教之本身乃告成立。五、為損或為益于人心世道之旁效:既成為流布于世之一宗教,對于人心世道必發(fā)生或益或損之效果。然大致可言:皆足與人為善、有益于世道人心者,然亦不能言宗教盡有益人心世道也。何也?以世亦有害人之邪教,往往乘機竊發(fā)于一時故。惟存在至數(shù)百千年而猶得多數(shù)人之信從者,則大概為有益于人世可知。若無益于人世之宗教,人世既不能公認,而天然淘汰亦難逃卻公例。惟無論有益或有損于人世,皆為宗教所生之旁效,其正果則在于生天國、登彼岸故。

  四 宗教之差等

  觀夫世界之大,宗教之多,其差別等次,從淺至深,從低至高,判其差降之等級,概括有三:一、鬼靈教:最低限度之宗教,即祗感有奇幻神秘之靈境者是。有拜火、拜蛇、拜物、拜鬼等多神教,若日本之多神教,中國之道教,及現(xiàn)時流行之同善社、道院等是也,此種宗教皆屬鬼靈之感動,故以鬼靈攝之。此種宗教之特性,大多以禍福聳動于人,其奉行崇拜者,多為迷信盲從無知識之人也。二、天神教:此高過鬼靈教之上,推想宇宙萬有有造作主宰者為唯一真神,而否認種種鬼靈者也。如印度有崇拜梵天之婆羅門教,耶教、回教之信上帝真宰,即此類也。其計宇宙萬有造作及主宰之天神者,乃以其內(nèi)心超常證驗附合其推想上之觀念,而此天神教之崇拜,已開化民族大都有之。三、自心教:自心教,依自心信修所獲之超常證驗,認定惟是自心之心境,否認種種鬼靈及惟一無二能造作主宰宇宙萬有的造作主宰者。人及非人之能力有高低,程度有深淺,其相去固可有甚遠者,然隨業(yè)受報,業(yè)變報遷,升沉輪轉(zhuǎn),互為高下,不得于人物之外別有一造作者及主宰者也。吾人及一一眾生之自心力量,本無限度,各各所識的宇宙萬有,固皆為各各自心之所表現(xiàn)。特吾人自心之所表現(xiàn)者,亦不無他心力以為互相增上之緣耳。所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相涉無礙,不壞自相。而他心亦他有情之心耳,不得指為鬼靈天神也。

  此自心教又分為四:一、靜慮教:靜慮、即禪那也。即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之意,宋明理學亦重靜慮。靜慮乃由修養(yǎng)工夫以和平統(tǒng)一其心力,如水之澄靜不波,清明洞徹,專以此自修教人,曰靜慮教。雖尚屬人天教,已非僅有理論上推究之世間一切學說相比擬也。二、存我教:印度數(shù)論派與耆那教等,依前靜慮更加其哲學之理想,計以自我之獨存為解脫,要將宇宙消歸于無影無響,而神我遂得解脫而永久存在。以此自修教人,曰存我教,此由靜慮粘合其理想之所成者。三、無我教:此乃佛教之小乘,對破數(shù)論、耆那之存我教,言其有我存在,不能解脫,故進一步否認其所存之我而主張無我。四、正覺教:大乘佛教也于宇宙萬有世出世法,皆能正確了知其本來如是之真性實相,猶如大圓明鏡清凈光,更無無明障蔽。發(fā)起求此正覺之心,即無上菩提心;此心情與無情悉皆平等,惟須由眾生而至成佛,乃成正覺而得圓滿;但因眾生根力不同,故成種種差別。

  綜上所言,復立一表于左,以明差等大意。
\

  五 宗教之將來

  一、宗教不能不存在:此問題為近世學者對于宗教所懷疑而未解決之一大問題,且亟望解決者。要之、在現(xiàn)在及將來之思想學說上,能成立正當之教理,且確有益于人世者,當然存在;如其不然,在理論上不能成立,在事實上毫無證驗,則不能存在。惟人世既長有不滿足而邀求無限永存之心意,即宗教長有存在之余地。惟除佛教外,其余多數(shù)在理智上不能存立,在證驗上不能如實者,必將漸歸于淘汰耳。

  二、宗教能不能統(tǒng)一:近來頗有欲聯(lián)合各宗教而統(tǒng)一之者,此皆片面之設想耳。眾生知識程度及根性種種不同,所以人生要求滿足之心亦不一致。蓋眾生無性,唯佛為性,未到成佛,由宗教之要求而有宗教之存在,宗教即不能統(tǒng)一;及一切眾生悉皆成佛,則一致平等,而宗教亦不存在矣。故尚有宗教存在,則宗教必不能統(tǒng)一,此則可推知者。請諸君更討論之。ù笮延洠ㄒ姾?硎黄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