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寶論42、守培法師《釋三綱五常人倫之道》 (第七章 禪人眼看世界 之一)

  僧寶論42、守培法師《釋三綱五常人倫之道》 (第七章 禪人眼看世界 之一)

  第七章 禪人眼看世界

  守培法師《釋三綱五常人倫之道》

  三綱五常人倫之道,非圣人之正道,亦非凡夫之邪道,乃圣凡過渡之中途也。

  孔子曰:“天命之謂性,率性謂之道。”

  我人天然之自性,圣凡平等,離諸分別。率性而行者謂之道,背性而行者謂之非道。是故孔子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性為我人所行之道,能行此道者,即我人之心也。我人之心,有可離,有不可離?呻x者,分別心也。分別時有時無,故可離也。不可離者,無分別心也。無分別無有間斷,故不可離也。如是可知我人分別心起,即行非道。分別心歇,即行正道也。無分別者,即無我無人,無好無丑,無高無下,無是無非,是為率性而行道也。分別者,分我分人,分好分丑,分高分下,分是分非,是為背性而行非道也。然則,孔子分別三綱五常人倫之道,君臣上下,父子高低,亦行非道歟?此知其然矣,而未知其所以然也。所以然者,凡夫違背自性,橫生分別,隨心所欲,圣人制人倫之道,以禁其私欲也。以此分別而治彼分別,分別雖同,其意相反。以分別而論,則近于凡夫;以治分別而論,則近于圣人。是故人倫之道,雖非圣人之正道,亦非凡夫邪道也。若人率性而行,則棄人倫之道?芍藗愔,乃圣凡過渡之程,非究竟處也。然雖非究竟之處,而不可無。如渡河之舟,雖不是久居之處,非此不能渡河故。又須知人倫之道,雖不可無,而不可認為究竟之處。以為究竟者,即不得率性而行,亦即不能入圣境也。如渡者不舍舟,即不能登彼岸故。

  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從心所欲,即率性而行也。率性而行者,心中不存人倫之道,而自然不外于人倫之道也。儒者不解此理,以不存人倫之道者,謂之無父無君,大逆悖倫。其不知無父無君,乃天理之本然也。有父有君,乃一時治邪之方便法也。猶如國家本無兵,因亂而治兵,用兵而治亂,亂治則兵休。識小者,見亂國用兵,未見國家未治兵時,聞說他國平安不用兵,即謂之失當。識者附之一笑。見識不廣者,往往如是。圣少凡多,正不克邪,反被邪克,悲乎!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