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何去何從 第一篇 堪忍閻浮 1 智者的覺悟

人生之路.何去何從

第一篇 堪忍閻浮

智者的覺悟

釋迦牟尼佛于二千五百年前降生于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為悉達多太子,在愛的圍繞中長大,有享不盡之榮華富貴,食不盡之珍饈百味,沒有煩與憂慮,一切不好的事都被父親凈飯大王遮掩收藏,不讓他知道,但他并不因此而感到驕傲與快樂。

一天,太子由東門出城游玩,看到一位白發(fā)老人,牙齒脫落,腰曲背僂,依著木杖,步履艱難而行。從那天開始,太子明白到任何人最后都會老去,于是很苦惱地說:「日月流邁,時變歲移,老至如電,身安足恃,我雖富貴,豈獨免耶?云何世中而不怖畏?」

第一次出城,給太子之感覺是時間過得很快,老年很快就來臨,我雖然富貴,但不能避免有老去的一天,為甚么世人不懂得懼畏呢?回宮后,太子想到自己很快亦會老去,對這塵世生起了厭離心。

不久,太子再次出宮,這次他從南門出去,車行不遠便看見一個瘦骨嶙峋,面色青白的病人躺在地上痛苦呻吟,太子心想:「如此病苦,普應(yīng)縈之,云何世中耽樂不畏?」

純眞的悉達多對這世間的人起了疑惑,旣然病是那么苦,應(yīng)該常常謹(jǐn)記,為甚么世人只顧享樂而不生起怖畏呢?他同時想起上次那東門看見的老者,心中非常難過,沒心情游玩,于是吩咐車夫掉頭回宮去了。回宮以后,每天都想著東門的老者,南門的病者。凈飯大王看見太子整天悶悶不樂,擔(dān)心阿私陀仙人預(yù)言太子會出家修道變成事實,于是請婆羅門子憂陀夷為他作伴,灌輸五欲享樂的思想給太子,建了一座四季如春,里面滿布美貌宮女的宮殿給太子居住,并提供豐富物質(zhì)給太子享受,太子還是不為所動,并要求憂陀夷陪他再次出城。

這次他們從西門出,在路上碰見出殯,太子看見僵硬冰冷的死人被四人抬著,親屬在后面?zhèn)膼砗?死者卻毫無反應(yīng)。他對憂陀夷說:「世間乃復(fù)有此死苦,云何于中而行放逸?心如木石,不知怖畏!」

太子問憂陀夷,既然世間這樣苦,為甚么世人可以心如木石一樣,不驚不怖不畏而繼續(xù)放逸享樂呢?善辯的憂陀夷無詞以對。

自西門回宮后,太子對這世間感到異常驚怖,更醒悟一切皆是虛幻,無一可靠,回宮以后,厭世無常之心日益熾盛。

不久,再游北門,見一比丘,披法服,持缽執(zhí)錫杖,不染一塵,威儀具足而行,太子看見十分羨慕說:「善哉善哉!天人之中,唯此為勝,我當(dāng)決定修學(xué)是道!」

說完即折回車馬,轉(zhuǎn)返皇宮。

北門歸來后,太子有目標(biāo),決定出家修道,但遭凈飯王反對,太子對父王說:「我有四個愿望,一是不老,二是無病,三是不死,四是不別離。假使父王能滿足我這四個愿望,我便不出家!箛鯚o奈,轉(zhuǎn)而要求太子生一國嗣,悉達多即以左手指向妻子耶輸陀羅的腹部,耶輸陀羅便有娠了。太子出家后,經(jīng)過很多波折,最后在郁鞞羅住處,尼連禪河側(cè),菩提樹下,夜暏明星,覺悟眾生皆有如來佛性,只是被種種分別情見,迷執(zhí)顛倒蒙蔽罷了。

釋尊以太子身示現(xiàn)世間,甘心放棄豪族世榮,舍五欲樂,毀形守志而為沙門,過三衣缽,樹下一宿之生活[1],為的是要了脫生死,離苦得眞樂。(未完待續(xù))

--------------------------------------------------------------------------------

[1] 三衣一缽,樹下一宿。三衣是(一)僧伽梨,即正裝的大衣,是比丘上街托缽時,或奉召入王宮時所穿,又稱九條衣。(二)郁多羅僧,是禮拜、聽講或布薩時所穿的上衣,又稱七條衣。(三)安陀會,即日常工作時,或就寢時,所穿之貼身內(nèi)衣,又稱五條衣。三衣規(guī)定壞色。一缽是比丘隨身攜帶盛載乞食的器具。佛陀時代,除結(jié)夏安居外,其他日子不準(zhǔn)弟子長期住一室內(nèi),三衣不能離身,免懶散、放逸身心及閑雜語,違犯得越比尼罪。樹下一宿是:古印度行腳僧沒有固定居所,到處乞食弘化,晚宿于樹下。為甚么要宿于樹下呢?佛如來成道都在樹下,過去毗婆尸佛坐波波羅樹下成最正覺;尸棄佛坐芬陀樹下成正覺;毗舍婆佛坐娑羅樹下成最正覺;拘樓孫佛坐尸樹下成最正覺;拘那舍佛坐烏暫婆羅門樹下成最正覺;迦葉佛坐尼拘樹下成最正覺;釋迦佛坐畢缽羅樹下成最正覺!赌υX僧祇律卷八》中,佛告諸比丘:「隨所住處,常三衣俱,持缽乞食。譬如鳥之兩翼,恒與身俱!狗鹌┯魅孪聒B兒的兩翼,與身體不能分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