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虛云禪林首屆禪七開示 第二講 佛化家庭 菩提眷屬 頓悟成佛
第二講
(2009年12月2日晚)
各位善知識:
我們在此打禪七,就修禪本身來說,它是不拘形式、不拘環(huán)境的,處處是道場。但是在剛?cè)腴T的時候,還是需要一定環(huán)境的,特別是在專修的時候,環(huán)境非常重要。我們這一期一會,有很多位老居士都有十年以上參加禪七的經(jīng)歷,如果說環(huán)境不重要的話,他們?yōu)槭裁疵磕甓歼要參加呢,就是因為在寺院里參加禪七的時候,時間集中,又有人指導(dǎo),而且環(huán)境能夠相對安定。所以,只要有禪七活動,那幾位老菩薩,就一定會參加,這其中肯定是有一些道理的。我們有一些初來乍到的,還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經(jīng)常有放逸的現(xiàn)象,大聲講話,聊家常,這些不僅是妨礙自己的修行,也妨礙集體的修行。在坐禪的基本要求里面,就有一條叫“息諸緣物”,一切攀緣的事情,不是萬不得已,都要停止,都要放下。在這七天的時間里,只有把萬緣放下,才能夠有一點收獲。如果在這七天當(dāng)中,進了禪堂,止靜就打妄想,開靜就閑談雜話,那七天下來,可能一點收獲都沒有。我記得2007年每季度在真際禪林舉辦禪七活動,有一條要求就是大家都“止語”,我覺得止語的效果非常好。我建議,從今天晚上開始,大家就都止語,不但是在禪堂內(nèi)外不要說話,回到自己的房間也不要說話,還要接著用功,讓你的每一個心念,保持高度的覺醒、覺察、覺知,使功夫不要中斷,這樣慢慢就能夠打成一片。
打成一片,就是所謂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夠得到的,是要高度地專注,所以說專注一心不亂,沒有專注,要達到一心不亂,那簡直是做夢。專注是什么呢?就是要把你的六根都集中到一件事上,把你的全部精神都集中在一件事上,而且要在一天24小時都如此地堅持下去。堅持專注一境,這是禪定的基本內(nèi)容,基本要求,不能專注一境,要想進入禪定,那也是南轅北轍。
各位初用功,要思維善法,思維修行的法門,找到一個門徑進入到修行的殿堂,自己的身心性命才有所安頓,自己的煩惱才能夠慢慢地減少、淡化。煩惱無盡誓愿斷,天天有這個要求,天天有這個覺悟,天天都知道有煩惱要斷,要轉(zhuǎn)化,不要被煩惱所控制。修行并不難,如果修行開悟是無論如何都不能達到目標(biāo)的話,那古往今來,就不會有人這樣強調(diào)修行開悟?qū)τ谝粋學(xué)佛的人、對于一個想解決生命問題的人的重要性。古往今來,不知道有多少人,從修行中得到了利益,得到了受用,得到了解脫。即使在今天,也還是有很多在修行上取得成果、得到解脫的人。要相信,佛菩薩的話是真實不虛的,要相信人生還有另外一番精神境界、另外一番風(fēng)采。人生不應(yīng)該老是這么苦苦惱惱,老是這么庸人自擾,人生應(yīng)該還有更精彩、更灑脫自在的一面。那就要在修行的過程中,逐步地從煩惱的鎖鏈當(dāng)中掙脫出來。實際上,煩惱是無形無相的,把它比作鎖鏈,把修行比作要從鎖鏈中掙脫出來,這不過是一個比喻而已。事實上,煩惱性空,當(dāng)你一旦不去自找煩惱的時候,你就已經(jīng)從煩惱中解放出來了。
我們在座的諸位,基本上都是有豐富生活經(jīng)歷的人,在我們這一生中,想想看,經(jīng)歷了多少事,有過多少煩惱,有過多少挫折。這些煩惱從哪里來?這些煩惱又是怎樣一個一個地消失掉?可能有一個共同的規(guī)律,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自尋煩惱,到最后,所有的煩惱也都消失了。怎么消失的?時間久了,你不理它,煩惱也就無影無蹤了,所謂不理自退。這應(yīng)該是我們上年紀(jì)人的一種共同的經(jīng)歷,我們就把這種經(jīng)歷總結(jié)一下、回憶一下,不要再去自尋煩惱,即便是偶爾有了煩惱,不要理它,不要被它牽著鼻子走,我們就自由自在了。
煩惱即菩提,因為離開了煩惱又到哪里去找菩提呢?如此看來,煩惱也是好東西,它可以轉(zhuǎn)化,是成就菩提的土壤,沒有這塊煩惱的土壤,菩提智慧的花朵無處產(chǎn)生。雖然說煩惱是個好東西,但是它需要轉(zhuǎn)化,如果不轉(zhuǎn)化,這個煩惱是會害死人的。所以說,好與壞,也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以一種覺悟的心態(tài)去看煩惱,煩惱具有兩重性。能夠幫助你覺悟,那就是好事;如果你以煩惱的心去看煩惱,煩惱就永遠(yuǎn)都是煩惱,它也轉(zhuǎn)化不了。煩惱無盡誓愿斷,這是四弘誓愿中的一愿,它就是告訴我們要天天斷煩惱,天天證菩提、求覺悟。我們要在寺院里住七天,來此參加禪七,就是為了這件事。在家庭生活當(dāng)中,我們會覺得力量不夠,覺得家庭事多一點,煩惱也就多一點,住在寺院,清閑自在,各種關(guān)系都是一個嶄新的面貌,同在家里不一樣。在家的時候,總覺得家里人就像幾十年的冤家一樣,天天聚首,見了面都不開心,這也是我們生活當(dāng)中天天存在的一件事。實際上,我們也要正確地對待自己的家庭生活,正確對待跟自己相處了幾十年的家庭成員。
在家庭成員中,年輕的時候,有父母、兄弟、妻子,年老的時候,有兒女,有孫子,有老伴,苦在其中,樂也在其中。那么我們?yōu)槭裁淳筒恢朗褂袠啡さ牡胤礁涌鞓芬稽c,把那些煩惱的地方也轉(zhuǎn)化為快樂呢?之所以轉(zhuǎn)化不了,就是因為我們自心的力量、我們智慧的力量還不夠,如果智慧力量夠了,就能夠轉(zhuǎn)化,就能使家庭更加和諧,使冤家對頭轉(zhuǎn)化為菩提眷屬,那就真正把家庭建設(shè)成為道場了,那也就是所謂的佛化家庭。
作為在家佛弟子,應(yīng)該有一種責(zé)任,要把自己的家庭變?yōu)榉鸹彝?要使自己所有的眷屬都成為菩提眷屬,這樣就真正把家庭建設(shè)成為一座道場了。要想家庭成員都成為菩提眷屬,那也不是一件能夠勉強做到的事,一是要看家庭成員每個人的善根怎么樣、覺悟怎么樣;然后,就要看作為一個家庭中,首先信佛的那一位心態(tài)如何?我們在信佛的路上先走一步的人,不要太著急,不要希望家庭里的所有人都馬上信佛,皈依三寶,吃齋念佛,這些都要慢慢地來。首先自己要有一種以身作則、吃苦在先的精神。要想家庭的其他成員都照你學(xué),你起碼要做出榜樣來,要有值得學(xué)的地方。如果我們在學(xué)佛路上先走的人,比那些沒有學(xué)佛的家庭成員更加自私,更加懶惰,更加斤斤計較,榜樣的作用起不到,想要家庭其他成員心服地跟你走,那是無論如何都辦不到的。
在我的印象中,很多和諧的家庭、全家信佛的家庭,大部分都是那些在信佛的路上先走了一步的人做出了好的榜樣,所以才能影響全家的人都認(rèn)同學(xué)佛是一件好事。學(xué)佛不但有利于個人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家庭和諧、社會安定,所以大家都來皈依佛教。
家庭是道場,如果這個理念能夠在家庭生活中得到落實,我們每一個信佛的家庭都能按照這個要求去做,佛教在社會上的形象就一定會截然不同,人人都會對佛教有好感,人人都會在佛法的甘露法雨中得到利益。所以說,我們學(xué)佛的人,每時每刻,每一件事怎樣表現(xiàn),怎樣發(fā)揮作用,對于佛法的弘揚和推廣,影響非常之大。
我們走到佛堂,走到寺院來,就要趁這個機會好好地凈化自己,轉(zhuǎn)化自己的煩惱,不要辜負(fù)這七天的大好光陰。在座的,比我年紀(jì)大的好像還有幾位,對于老年人來說,一回相聚一回老,還能相見幾次呢?誰都不知道。所以,大家彼此都要珍惜。我非常珍惜這一期一會,因為我的身體并不是很健康,但是我覺得有因緣跟大家在一起分享禪修的喜悅,分享佛法的清涼,也要勉力而為。
禪是講究頓悟的,所謂頓悟成佛。什么叫頓悟呢?用我們現(xiàn)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一切的一切,一步到位,那就是頓悟;什么是漸悟呢?那就是一步一步地來。頓悟好比坐飛機,漸悟好比騎自行車,其速度一比就知道了。我們以乘飛機作為頓悟的象征,但我們不能老坐在飛機上,還要下飛機,我們頓悟了以后還要深入實際,一點一點地來清理自己心地上的塵垢,所以頓悟還要漸修。
大家不要以為頓悟成佛是不可能的,既然佛祖開創(chuàng)了頓悟法門,那就說明頓悟這件事情是有可能的。從古到今,也有許多的大修行人,都是由頓悟一超直入,達到了佛的境界、佛的知見。要想頓悟,首先就不要有我與佛有距離的想法。頓悟的意思,即是一步到位,到什么位呢,從凡夫、從眾生一步就達到佛的境界,那就叫一步到位。說一步到位,實際上已經(jīng)慢了。六祖講:一念迷,佛是眾生;一念悟,眾生是佛。頓悟是一念之間的事情,不是一步,一步比一念還要慢多了。這一念成佛,可不是一件小事,從我們自身主觀來講,首先就要把自己與佛的那種距離感,從根本上消除掉,只有消除了這種距離感,一步到位才有可能。
一步到位,就是一種見地上的超越,并不等于我們的無明煩惱就當(dāng)下清凈了。有了見地上的超越,然后再來以佛的知見、佛的要求,來斷除煩惱、轉(zhuǎn)化煩惱。以佛的知見來轉(zhuǎn)化煩惱,速度比起我們平常那種自卑自棄的心態(tài),自然不同。我們一旦獲得了佛的知見,一旦覺得自身進入了佛的境界,一切不圓滿的習(xí)性,一切與佛的要求有距離的自卑感、下劣感就自自然然地消除了。對于所有的功德、;、善事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完成,不會有懶惰的心理,那就是保任的功夫。
所謂保任,就是保護自己所獲得的修行上的那種輕安明凈、智慧朗照。所謂任,就是一切純?nèi)巫匀?正確面對,毫不勉強。在自然大化中,隨緣消舊業(yè),更莫造新殃。所以說,第一步的功夫,做到了一步到位,但也不要狂妄自大,雖然意識到自己就是佛了,但是在平常還是要虛心,要看清楚自己身上還有很多很多的煩惱和習(xí)氣,只是知見上與佛平等了,在修為上與佛還有天壤之別。我們能夠有此知見,在學(xué)佛的路上會走得快一些。時時具足佛的要求,就不會用普通人的要求來對待自己的言行。處處知道隨順因緣,處處知道成就善法,處處知道以菩提心面對一切人、一切事,以大悲心面對一切的苦難。
自身等同佛身,自心等同佛心。佛有神通,我們還沒有神通怎么辦呢?實際上,這種想法是多余的,正是因為有這種想法,才障礙了你神通妙用的發(fā)揮。人人都有神通,人人都可以顯神通。如果沒有神通的話,那些妄想從哪里來呢?在打妄想的時候,一個念頭就十萬八千里,一個念頭就五湖四海,一個念頭金銀財寶就來了。這些念頭,停止下來想一想,其實都是妄想。就是這些妄想,使我們本有的神通妙用發(fā)揮不出來,一旦把妄想變成智慧了,那就能顯示真正的神通。真正的神通又是什么呢?其實也是如夢幻泡影,因為神通畢竟不是一種普通的行為,只能偶爾地示現(xiàn)一下。諸佛菩薩也是生活在大地上,不會整天騰云駕霧,滿世界地飛,菩薩也要腳踏實地做事情。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界生活了八十年,也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走過來。所以,學(xué)佛不要想求神通,學(xué)佛最重要的是求開悟、求頓悟。悟了,這一念心即同佛心,壓在心頭的重?fù)?dān),當(dāng)下就冰消瓦解,那是多么自在、多么輕松的事情。所以,學(xué)佛參禪,就要以開悟作為一個根本目標(biāo)。
我們在此參加禪七法會,根本的目標(biāo)也是要求每一個人都能頓悟成佛,一步到位,不要總是覺得自己與佛有距離。佛與眾生不隔一分毫,只是有迷悟的分別,只要我們一念覺悟,當(dāng)下就是佛。
- 修學(xué)佛法的關(guān)鍵就是從自身煩惱入手
- 世間善法和出世間善法的區(qū)別
- 成就學(xué)問之道的同時要領(lǐng)會其中的真諦!
- 妄想煩惱不是實在的,不要隨著走!
- 在禪堂內(nèi)保持精進心與自己的無明煩惱習(xí)氣拼搏
- 同樣一杯茶水也可能有三種不同結(jié)果
- 怎么理解法從緣起、果從因生?
- 佛教傳承的根本問題是什么?
- 煩惱是什么意思?怎么對治?
- 為什么禪宗寺院課誦安排早念觀音晚念彌陀?
- 如何看待命運?怎么掌握?
- 可以在無明師指點下修白骨觀和不凈觀?
- 打禪需注意克服兩種情緒和防止兩個偏差
- 時刻保持感恩的心態(tài),奉獻的精神
- 連“放下”都放下才能提起正念修行
- 修養(yǎng)到位,別讓自己得這些“病”
- 一切法的根本是什么?
- 開啟修行道路的三大關(guān)卡
- 學(xué)佛亦是學(xué)做人,佛法也是一種活法
- 每個人都要有承擔(dān)眾生不幸的精神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