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學戒」的意義 優(yōu)婆塞五戒義 2、不偷盜戒
(2)不偷盜戒
甲、何謂偷盜罪?
沒有經(jīng)過別人的同意,私自拿取他人的物品,離開本位,任自己想用,這就是最初以人為本的私心偷盜行為。
乙、何謂助盜法?
凡是運用各種方法,幫助自己達到偷盜目的地行為,乃至用手盜取物品,尚未將物品移動本位之際,都稱為助盜法。
丙、如何守持不偷盜戒?
(甲)財務問題
關(guān)于財務有兩種,一種是他人所有,一種不屬于他人所有。凡是偷盜他人所擁有的財物,就是犯下偷盜罪。而屬于他人所有財務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在眾生所居住的地方,一種是指他人名義下所擁有的空地(如田地、山地、建筑地等)。凡是看見財物在這兩種地方,都不應生起:四處無人,私自拿取、偷盜的行為,而增長自己自私、貪取之心。
(乙)人命問題
關(guān)于人命問題,也分為兩種:一是內(nèi)命,一是外命。內(nèi)命就是指眾生的性命問題;外命則是指眾生賴以維生的衣食問題。如果我們劫奪了眾生的民生父母,無異是截斷了眾生生命之源。
在今天功利社會的時代里,偷盜戒是最容易觸犯的。諸如倒會、玩股票、玩大家樂、玩彩券、玩六合彩、賭博…..等等都是直接或間接涉及他人的民生問題,乃至社會問題。今天你贏了,明天他輸了,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惯@句話在「投機」風氣興盛的今天,正說明了一般人臨死仍然愛財?shù)耐ú ?/p>
丁、反省偷盜的因果問題
(甲)現(xiàn)世因果問題
偷盜的居心與行為,有輕有重,當然所獲得的因果也有輕有重。先以現(xiàn)世我們可以看到的因果來說: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志趣相投」的人,大都聚合在一起。善惡因緣的差別,就由此區(qū)分出來。從此,你的「人格有缺陷」,善友遠離,內(nèi)心不再「光明正大」。如又入黨入派,犯有重大偷盜行為的人,想要洗手不干,卻又受到舊識牽制,力不從心。人生從此劃下定位,想要擺脫這種「自作自受」的重重因緣纏結(jié),恐怕要多費一點功夫了。
(乙)來世因果問題
犯下偷盜行為,就為我們自己種下來世的貧窮果報與勤苦求財?shù)囊蚬盒兄卣?甚至墮入地獄受苦。地獄罪畢,投生為人,貧苦下賤,六根不全,可不警惕!?
戊、偷盜戒不可悔罪的意義
如『戒經(jīng)』說:「以三種方式偷取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者用心,二者用身,三者離本處。用心者,發(fā)心思惟欲為偷盜;用身者,用身分等取他物;離本處者,隨物在處,舉著余處!
又說:「復有三種,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者自取,二者教他取,三者遣使取。自取者,自手取離本處;教他取者,若優(yōu)婆塞(以男居士為代表)教人言:盜他物,是人隨意取離本處時;遣使取者,語使人言:汝知彼重物處不?答言:知處,遣往盜取,是人隨語取離本處時,犯不可悔罪!
由此可知,犯偷盜戒不可悔罪的基本道理,有兩種意義,一種在于偷盜者「心念」的啟動,想要偷盜,而真的付諸行動,犯下偷盜的行為,一種是被偷者對「遺失財物」的情緒感受問題,甚至涉及全家生計問題。
如果偷盜者用心深重,不論是自己動手、或者教人家動手,或者輾轉(zhuǎn)派遣別人去偷盜,只要將受害者的財物取離本處,而且受害者重視此物,令其內(nèi)心產(chǎn)生極度不安、焦慮、瞋怒,便已經(jīng)使雙方來世結(jié)為冤親債主,近則今世雙方識知,冤家結(jié)深,甚至因此而報復對方,造下謀殺偷盜者的滔天大禍。遠則今世雙方不識知,但是來世一定相遇,冤冤相報,無有了期,雙方都會因今世的「偷盜怨結(jié)」,而使來世有喪失人身,墮落悪道,及轉(zhuǎn)生為人時,六根不全的危險。
從偷盜者與受害人雙方面的用心處、感受力、報復心的強弱問題,及未來果報輕重、先后、快慢等問題,而將犯下偷盜罪的輕重標準,判為可悔罪,或不可悔罪。茲舉出數(shù)種情形,來說明犯下偷盜罪的輕重現(xiàn)象。
己、不可悔罪或可悔罪的偷盜情形
(甲)不可悔罪的偷盜情形
甲一、有五種情形私取他人重物犯下不可悔罪
此五種情形即:
1、當你在急需財物救助時,不得已犯下偷盜行為(苦切取)。
2、當你私自拿取他人財物時,因為輕慢對方,而不肖這份財物,用輕視心、傲慢心拿取(輕慢取)。
3、或者你詐稱你是某某人,向?qū)Ψ津_取財物。
4、或者別人不愿給你財物,你卻強奪他人錢財。
5、或者你藉稱這是他人寄托之物,要你前去領取。
凡此種種都是犯下不可悔罪的偷盜情形。
為何稱此「五種私取他人重物」為「不可悔罪」?最主要是針對「偷盜者『惡意傷人』的深重用心」以及「被偷盜者」產(chǎn)生「極度的焦慮、痛苦、嗔恨、報復……」,乃至因此形成「生活困窘、三餐不濟……」的緊急情況而言。
這種雙方未來所產(chǎn)生的「罪業(yè)因果」及「冤冤相報」的情況最為嚴重,甚至因此輾轉(zhuǎn)加劇形成生生世世相互加害、仇惡的「誓不兩立」、「無可解結(jié)」的「罪業(yè)因緣」,而這種雙方互相「纏結(jié)」的罪業(yè)因果,不是用今生事相上(諸如心性上、行為上的在佛像前懺悔)就可以滅除雙方未來世中「所糾纏、難解的罪業(yè)因緣」,所以判為不可悔罪!
再則「用這種惡意傷人」的「深重用心」犯下「偷盜行為」之「深惡偷盜心性」,會因在屢次「偷盜時皆得手的『得髓知味』的情況下,不知悔改」,而將這種「偷盜習性」延續(xù)至未來世中,繼續(xù)犯下「用深重惡心」造作「偷盜行為」,而于未來世中,因為經(jīng)!赣蒙類盒耐当I」而與「無數(shù)被偷盜者」形成無數(shù)冤冤相報、無有止盡的情況。因此「在今世及未來世中」甚難悔改的「深惡偷盜習性」一定會阻礙你往學佛道路前進,不是今生在佛像前短暫的禮懺就可以扭轉(zhuǎn)其「偷盜的習性」,因此判為「不可悔罪」。
甲二、材木
如果你看見有人在河岸,正在搬運材木至竹筏上,木頭不慎掉入水面,隨水流下,而你用偷盜心私自撈取,只要你將木頭舉離水面時,就是犯下不可悔罪。(其他物品亦同)
而為何會稱此偷盜行為,為不可悔罪?原因是如果因此「偷盜私取行為」,而令「對方」當下產(chǎn)生「嗔惡心、報仇心……」,甚至因此「對簿公堂」、「大打出手」……,雙方絕對因此結(jié)下今世及未來世中不可解結(jié)、互相仇恨、互相報復的「罪業(yè)因緣」,而成為未來世中的「冤親債主」,冤冤相報,無有了期。縱然你今世已經(jīng)學佛,但是未來世中與類似這種無數(shù)「冤親債主」相逢之時,他們一定會障礙你往學佛道上前進……,所以這是判為「不可悔罪」的原因之一。
甲三、飛鳥
如果你看見有鳥飛過來,只要辯知是有主之鳥,不論它飛到那里,都不應私自偷取。或者你看見有鳥(不論是有主之鳥,或者野鳥),將他人家中的物品或財寶沖飛而去,只要用偷盜心以種種方法私自奪取鳥口中或爪里所銜抓之物,都是犯下不可悔罪。(其他動物亦同)。
而為何亦判此種偷盜行為為「不可悔罪」?原因是只要「飼主」因此對你生起「譏嫌心、嗔恨心、敵對心……」,在「今世」及「未來世中」一定成為「冤親債主」,互相敵對、互相傷害,無有了期,而這種雙方面互相「糾葛」的罪業(yè)因緣,不是用今生事相上(諸如不是在佛像前禮懺,也不是用各種誦經(jīng)、念佛、持咒、超渡……方式,回向對方),就可以滅除雙方未來世中「所纏結(jié)、難解難了」的「互相瞋惡、對立」不愿化解的「重罪因緣」,所以判為「不可悔罪」!(以下「不可悔罪」之意皆同)
甲四、賭博
如果你正在與別人賭博,而私自在賭牌上或賭具上動手腳,因而贏了許多財物,只要價值五錢(依戒經(jīng)所說:即所取之財物令對方生起嫌疑心、瞋恨心、報復心,而形成今世及未來世中不可解結(jié)的「罪業(yè)因緣」),便是犯下不可悔罪。以上所說價值五錢之意皆同。
甲五、經(jīng)書
如果你在別人沒有同意時,私自用偷盜心拿取他人的經(jīng)書,依經(jīng)書的輕重(即對方視經(jīng)書的輕重價值,或因此對你產(chǎn)生輕視、瞋恨、仇視心態(tài)的輕重……),而判為可悔罪或不可悔罪。
甲六、田地房屋
如果你與他人平分田地,而你過份貪得,對方不愿;或者別人租借田地、房屋給你,而你過期不還;或者當?shù)刂、屋主需要用田、用屋時,向你討回田地、房屋,你借故不還;或者運用種種關(guān)系、方法,霸占人家田地、房子,而因此令雙方結(jié)下今世及來世的種種互相嗔恨、互相敵對、互相傷害乃至「殺害」的「罪業(yè)因緣」,就是犯下不可悔罪。
甲七、稅捐
如果當你應繳稅金時蓄意逃稅,或者到了關(guān)稅之處,賄賂官員,托人帶物….,等等制造逃稅的情形,只要價值五錢(依戒經(jīng)所說:即所取之財物令對方生起嫌疑心、瞋恨心、報復心,而形成今世及未來世中不可解結(jié)的「罪業(yè)因緣」),都是犯下不可悔罪。
甲八、分贓
如果你與盜賊共同謀奪某村落財物,而分得贓物、贓款,只要價值五錢,因此令對方對你產(chǎn)生嗔恨心、惡毒心、仇恨心……,而形成今世及未來世中的雙方敵對的種種「罪業(yè)因緣」,就是犯下不可悔罪。
甲九、生物
不論你偷盜有主飼養(yǎng)的蟲類(無足眾生);或者偷盜籠子里有主飼養(yǎng)的鵝、雁、鸚鵡、鳥等(二足眾生);或者偷盜有主飼養(yǎng)的象、馬、牛、羊等(四足眾生);或者偷人、盜人,只要取離本處,而因此令「飼主」對你產(chǎn)生嗔恨心、報復心、敵對心……,而形成今世及未來世中的雙方互結(jié)的種種「罪業(yè)因緣」,都是犯下不可悔罪。
(乙)可悔罪的偷盜情形
相對的,不論你自己動手或者教人家動手,或者輾轉(zhuǎn)派遣別人去偷盜「有主」的財物,只要沒有超過「五錢」,換句話說,受害者不會因你的偷盜行為,生起苦惱心、瞋怒心、報復心惡劣的偷盜心意,而且你自己也沒有惡劣的偷盜心意,就判為「可悔罪」,是可以用禮懺的力量轉(zhuǎn)變你的罪惡感成為清凈心,乃至「對方」并不會因此而對你產(chǎn)生「仇恨心」,而不會因此形成今世及未來世中的種種「雙方互結(jié)」的「罪業(yè)因緣」,所以判為「可悔罪」。茲舉出幾個例子來做說明:
甲一、欲謀
譬如說你想偷盜有主的金錢或物品,只要你正在欲謀偷盜的計劃,生出想要偷盜的動機,雖然還沒有行動,就已經(jīng)犯下偷盜的心地戒,乃是中罪可悔。
甲二、失竊
或者有人向你問路,你卻不懷好心,讓他繞遠道而去,如果對方因為你的報路,而在那條道路上失竊,若是失竊的財物只是「輕物」,而「對方」并不會因此怪罪你,但是你仍然犯下中可悔罪。
甲三、破壞
如果你在與人交易菜價時,因為價錢沒談妥,而心生不悅,于是你用種種方法,令對方的菜田或菜種干枯(如用咒術(shù)、農(nóng)藥、噴劑等),輕則犯下可悔罪,重則犯下不可悔罪。
亦即是說,對方不會因此「責怪你」,則是犯下「可悔罪」。相反的,如果對方因此「深深責怪你」,又對你產(chǎn)生「嗔恨心、報復心……」,雙方便因此結(jié)下今世及未來世中的種種「罪業(yè)因緣」,所以判為不可悔罪。
甲四、另有七種情形也是犯下中罪可悔
再說有七種情形亦是犯下中可悔罪:
第一、不是自己財物的想法(非己想);
第二、沒有經(jīng)過他人同意(不同意);
第三、沒有暫時使用的想法(不暫用);
第四、知道這是有主的財物;
第五、沒有發(fā)狂現(xiàn)象(不狂);
第六、沒有精神失常、散亂的情形(不心亂);
第七、沒有嚴重生病的情形,導致精神恍惚(病壞心)。
如果你沒有以上七種現(xiàn)象,而偷盜人家視為貴重之物的財物,因此而令「對方」對你產(chǎn)生「嗔恨心、報復心……」,結(jié)下今世及未來世中種種「罪業(yè)因緣」,就犯下不可悔罪。
退一步說,假使你偷盜的財物是對方認為可有可無、不看重的財物(輕物),便犯下中可悔罪,乃是就你的「偷盜心性」而在佛前求懺悔、行禮懺,誓言不再犯過而判為「中可悔罪」。否則這種「偷盜習性」今世不深切反省、悔改,來世仍然會繼續(xù)「偷盜下去」……,無有止息!
庚、偷盜無罪的情形
(甲)佛舍利
如果你用偷盜心偷取佛舍利,便是犯下中可悔罪;如果你對佛舍利心存恭敬、贊嘆,急欲請回禮拜、供養(yǎng),而在某種特殊情形下,(如于無人看守佛舍利時),用恭敬心、贊嘆心請回佛舍利虔敬禮拜、供養(yǎng),再于事后將其用心告知對方,對方亦愿成全其人,便不犯偷盜戒。但是并不是鼓勵大家可以用恭敬心去私取佛舍利及任何圣者舍利。事實上,在對方?jīng)]有同意時,就去私取,于一般的情形下,內(nèi)心會沒有「偷的念頭」是很難令人相信的。甚至你「偷回的佛舍利」,正在「佛寺及精舍中」受「信眾禮拜、懺悔……」,令「信眾」頓時無所依持!若是在「偷回去后」不知「恭敬送回佛寺」,不但「護法神不悅」,亦是犯下極大的過失!
(乙)又有七種情形私取他人財物不犯偷盜戒
第一、你肯定私自拿取的東西,是你自己的財物;
第二、你是經(jīng)過他人同意才私自拿取他人的財物;
第三、你有暫時使用他人財物的想法;
第四、你確定私自拿取的物品是沒有主人的;
第五、你有發(fā)狂的病癥;
第六、你有精神異常、心神雜亂的現(xiàn)象;
第七、你有嚴重的疾病,使你喪失分辨有主、無主的能力;
如果你有以上七種情況中的任何一種現(xiàn)象,就沒有違犯偷盜戒。
但是如果因此令「對方」對你仍然產(chǎn)生「嗔恨心、報復心……」,今世不愿意原諒你,未來世中仍然因此與對方結(jié)下無數(shù)不可解結(jié)的「罪業(yè)因緣」,不會因你今世「病癥」犯下「偷盜行為」而于未來世中不用受報。除非「對方」因此同情你的「病癥」,今世不愿與你計較,不會結(jié)下未來世中的無數(shù)「罪業(yè)因緣」,可以判為沒有犯下「偷盜戒」。
(丙)以為無主物
如果你已經(jīng)受持不偷盜戒,有一天,在某處看見一件衣服,丟棄于地(如在田間、山野、地面),非常喜歡,以為是無主之衣,便隨手拿走。當主人看見你拿著他的衣服,認為你是私自偷取他的衣物,但是他并沒有因此「怪罪你」,在這種情況下,佛說,因取者以為「無主」,對方又無責備之意,不犯偷盜戒。
事實上,財物放在地上時,有的是人遺失的,有的是人不要的,已經(jīng)受戒者,不可以為只要心想「這是無主之物」,便可在四顧無人下,私自拿取,此乃一般人常犯的毛病。不要看只是小小的「私取心」,卻足以一點一滴的串連成生生世世「偷心不斷」的果報現(xiàn)前。
再說,雖然是無人守護之物,而你明知這一定是人家遺失的,卻私自拿取,如果對方因此譏嫌你、責怪你、瞋恨你…,當然犯下偷盜戒,縱然只是有「想要拿取之心」而沒有行動,卻已經(jīng)在八識田中種下「偷心的種子」。
- 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重點介紹
- 寫給初入佛門之人
- 佛教學戒的意義
- 成佛必經(jīng)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 死后助念難生凈土的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重點介紹 1.如何讀誦阿彌陀經(jīng)才能啟發(fā)菩提心?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重點介紹 2.同誦阿彌陀經(jīng)念佛往生品位為何有高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重點介紹 3.注意阿彌陀經(jīng)所說「七日念佛」的正知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重點介紹 4.《阿彌陀經(jīng)》所說「七日念佛」有兩
- 臨終、中陰身、作七、度亡開示(如何對往生的親友臨終開示)
- 在這個世界上有幾個人在臨終有因緣念佛?
- 如何證明臨終往生凈土?
- 地藏菩薩連地獄都去救渡,末法的人道眾生更易救渡,這些大菩薩為
- 無間地獄罪刑求一念間息苦暫住不得,除非業(yè)盡方得受生,地藏菩薩
- 地藏菩薩之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介紹
-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 菩薩修行次第上冊 自序 目錄
- 彌陀成佛大愿的重心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