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嫌揀擇

  至道嫌揀擇

  文/本性

  我們?yōu)槭裁从锌鄻、愛恨?a href="/remen/shengs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死,直至輪回?

  因?yàn)?我們陷于分別之中。

  自然,是分別的,山有高低,樹有大小,石有軟硬,河有清濁,人有賢愚。

  對不同的人而言,生理,是分別的;心理,是分別的;知見,是分別的;思想,是分別的;靈魂,是分別的。

  同一座廬山,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

  同一個(gè)人,不同時(shí)處,生理、心理、知見、思想、靈魂的狀態(tài)亦不同。

  在此世間,我們絕難找到絕對相同的東西,無論是物質(zhì)上或精神上。

  為此,世人得出結(jié)論:世界的個(gè)體,各不相同,因此,分別、個(gè)性,是鐵律,也因此,階級、貴賤、主仆、君臣的分別是合理的、天然的。基于此,人們強(qiáng)調(diào)張揚(yáng)個(gè)性,突出特性。

  這些,其結(jié)果是分別的加大,分別心的深重,導(dǎo)致矛盾的擴(kuò)大、裂痕的加深、沖突的激烈、混亂的升級。

  佛教告誡我們,要息滅分別心,棄絕分別行,要保存平等心,履踐平等行。起碼,要具平常心,要有平常行。

  曾經(jīng),臨濟(jì)禪師造訪達(dá)磨祖師舍利塔,塔主問之:您是先禮佛,還是先禮祖?

  臨濟(jì):我之到此,不禮佛也不禮祖。

  塔主不解:佛陀與達(dá)磨祖師與您有什么冤仇嗎?

  臨濟(jì):您為佛與祖這么說好話,他們給您恩惠了嗎!

  塔主一聽,略有所悟。

  是啊,正如臨濟(jì)所言:泯滅恩仇,體證佛法平等,這才能見到佛與祖的本來面目。如何是佛法平等呢,臨濟(jì)引用三祖僧璨《信心銘》偈句予詮解: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是啊,先禮佛或先禮祖都一樣,干嘛要在心中先分個(gè)佛與祖的高低與親疏呢?

  有次,神會見慧能。

  慧能:您從哪里來?

  神會:沒從哪里來!

  慧能:為什么不回去?

  神會:沒有來,談什么回去!

  慧能提起禪杖,打他一下,他不僅不避,還高聲反問:您坐禪時(shí),是見還是不見?慧能不應(yīng),而是以禪杖,打他三下,問之:我打您,是痛還是不痛?神會答說:痛,又不痛!

  接著,慧能問神會:痛或不痛,意義在哪?

  神會:俗人才會因?yàn)橥炊购?木頭和石頭是不會感覺痛的。

  至此,慧能即禪宗六祖開始破題了,他開示道——

  見與不見,又有什么關(guān)系。痛與不痛,又能怎樣。問路的人,是因不知去路,如果知了,還用問嗎?

  有分別,非佛法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