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參學(xué)體會
印公撰
楞嚴(yán)經(jīng)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眾生果能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xiàn)前當(dāng)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yuǎn)成佛道乎哉。故將此章列于三經(jīng)之后,而以普賢行愿品殿之,以成凈土法門之一大緣起。
略 述
不斷攀緣心,枉持大經(jīng)咒。種瓜還得瓜,種豆還得豆。
念佛求感應(yīng),愈求愈難受。修行必修心,當(dāng)生可成就。
念佛法門是心境之月燈,圣凡之舟楫。它具足十種因緣,所以虛空法界諸佛如來、一切菩薩所共贊嘆。
一、修行捷徑,易學(xué)而成就。
二、直示學(xué)人,念自心佛(實相佛)。
三、欲令悟入,佛之心性。
佛號入心后,身心清凈,悟自佛、他佛本一佛,心無差別故。念佛可見真心、顯本性。
四、為顯生佛三無差別(心佛眾生)。
五、度脫凡外,橫超三界。
上自等覺、下至三惡道眾生,可出三界。三界是煩惱無明變現(xiàn)的,極難出去,習(xí)氣重故,歸為見思煩惱。見即看法、見解產(chǎn)生的,思是想,心里的妄念、思維。見最難破的是身見(我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可表現(xiàn)為五大類——貪嗔癡慢疑,有此不能出三界。念佛可帶業(yè),不用斷惑,煩惱一品不斷可成就,只有此一門。
六、接引權(quán)小,圓成佛果。
權(quán)是權(quán)教菩薩,小是小乘、聲聞、緣覺。藏教佛等于圓教初住菩薩,還有三十九個位次,尚需無量阿僧祗劫。聲聞緣覺才等于七信位的菩薩,上面八、九、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尚有四十四個階位成佛,那要修多久啊,但念佛往生者可達(dá)七地菩薩。
七、充足三輩無有疑悔。
三輩九品,修此法門,決無后悔。
八、利益今后,周遍無盡。
所以諸佛出廣長舌贊嘆,大菩薩都弘揚凈土,都求生極樂。
九、頓攝六根,證圓通境。
此法門是圓教、頓教,圓滿不欠缺,無絲毫缺陷。頓是快速、頓超,阿彌陀經(jīng)講七天,念佛可成就,其他法門不可想。
十、疾空障惱,定生佛土。
疾是快速,很快斷所知障、煩惱障,念佛決定得生。
緣 起
釋迦牟尼佛將要涅槃時,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在忉利天宮做了一個惡夢,夢見下界太陽忽然隱沒,大地一片黑暗,有無數(shù)羅剎惡鬼,手持利刃,專門挑去世間人的眼睛。摩耶夫人嘆息說:“這一定是我兒釋迦如來涅槃的預(yù)兆啊!”不久,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果然來向夫人報告世尊涅槃的消息。
世尊涅槃之后,波旬的子民紛紛出世,印毀謗三寶的書,廣說心外法,以此滅如來心法,斷眾生的慧命。此即挑眾生眼目也。末法時期的眾生,善根力愈來愈淺,邪法、邪師如恒河沙。眾生依人不依法,因智慧越來越低,聽騙不聽勸,聽魔不聽佛,被邪法、邪師、邪人迷者越來越多。所以百年前佛之心法——“純印” 二字才來到世間,它剛一問世,即遭魔擾……但邪不侵正,有緣有福之人,宜及早醒悟,才能不被邪魔挑去眼睛。若眼目已被挑傷,應(yīng)盡快懺悔,用心法妙藥醫(yī)治。妙藥在何處?凈土五經(jīng)一論,老實念佛,死守一句佛號,明修行之理,以心印心,以心傳心,勿心外求法。
欲知下山路,須問過來人。走前人走出的路不會錯。古德是過來人,佛菩薩更是過來人。凡有智慧的人,看得出世間最高明的事,無如念佛;最有福的事,莫如往生。念佛往生不是一切福德可比擬的。
世俗事情,精心策劃,不隨意事常八九,前功盡棄者多。唯念佛,即使有始無終,從前所念,精純的佛號亦不丟失。久遠(yuǎn)劫前有個樵夫,遇虎登樹,虎亦爬樹,他嚇得大喊一聲“南無佛”!將虎嚇跑。多生多劫后,他又得人身,恰好世尊在世,因此菩提種子而出家,最后往生成佛。我們同修如此精誠念佛,又聞到佛的根本法“純印、心印”明師給我們授記,怎能不成就?必出生死!決不會像世俗人,讀書不成,枉費精神;經(jīng)營不成,反虧資本;貪財富,而不知財富無常……老人講:“享多大福,受多大苦。”一切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是真的?梢娪绣X買房地產(chǎn)不如種福田,種福田不如念佛求往生。此即我發(fā)心與同修探討此經(jīng)的緣起。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yuǎn)。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dāng)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yuǎn)。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yán)。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楞嚴(yán)叫首楞嚴(yán),釋為“一切事究竟堅固”。此語不好理解,因為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從心想生”?梢娝遣粓怨痰,是無常的,如動物,都有生老病死……這是凡夫之見。佛告訴我們“一切法究竟堅固”,是實相,是真實的。心是不生不滅的,心所生法——相,當(dāng)然也是不生不滅的。為什么我們看一切事物有生滅、無常呢?因為我們觀察事物的心是生滅心,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每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
生滅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無生滅。無念叫正念,那如果我們什么念頭都沒有了,真心是不是就顯露呢?不是的,又落偏執(zhí)了。真心是不生不滅,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某法師所提二十個字:“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是本具的性德,是體;“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是事相。上句屬觀門,下句屬行門。佛門講,開智慧的楞嚴(yán),成佛的法華。不生不滅就是究竟堅固了。這是此經(jīng)主要談的內(nèi)容。
圓通者,圓是圓滿,通是通達(dá)無障礙。見性之后,六根起的作用沒障礙了,盡虛空遍法界眼都能看清楚,耳能聽清楚,這六根的作用就圓滿一切通達(dá)了。即稱圓通。為什么不生不滅的事實,及每一眾生本具的圓滿通達(dá)智慧不能顯現(xiàn)呢?因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主要是因眾生迷惑顛倒,根本智、一切智、一切種智被二障所覆。佛告訴我們,一是煩惱障(無明),二是所知障。煩惱障從執(zhí)著,是第六意識分別和第七識末那識執(zhí)著累積所成煩惱障。所知障是從妄想來的。
煩惱障又名惑障,即貪嗔癡慢疑等引起的煩惱。有煩惱障,眾生流轉(zhuǎn)三界生死,根源是我執(zhí),因而障礙涅槃(不生不滅)之業(yè)。
所知障又叫智障,就是眾生有無明邪見,有邪見能覆蓋正見、慧解,令不聰利,因而障礙菩提(覺性)之業(yè)。
若細(xì)分又可分為事障、理障。貪嗔癡五欲等煩惱能使生死輪回,相續(xù)不斷,障往生、涅槃,名事障。邪見、所知障障礙正知見,般若智、根本智顯現(xiàn)不了,名理障。古德曰:“事障障凡夫,理障障菩薩。”
最忌從外覓,迢迢與我疏。真我獨自往,如鏡有還無。
鏡里本是我,是我而不熟。智者由此悟,方得契如如。
今天我們講的經(jīng)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楞嚴(yán)經(jīng)里最重要的一段經(jīng)文。
在中國佛教負(fù)有盛名的古德常說:“開慧的楞嚴(yán),成佛的法華。”成佛的法華是指所有眾生,包括一闡提的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平等性心佛與眾生三無差別,所以叫成佛的法華。
《楞嚴(yán)經(jīng)》被印度視為國寶,是不能外傳的,早年中國到印度去參學(xué)的高僧、留學(xué)生,都看不到這部經(jīng)。這部經(jīng)是由印度的一位高僧般剌密諦法師傳入中國的,因緣非常奇特。隋朝智者大師為求此經(jīng),曾日日向西叩拜了十八年,也未得見。一百多年后,般剌密諦法師攜帶此經(jīng)出關(guān)時被發(fā)現(xiàn)未成,后將此經(jīng)用小字抄寫在絲綢上,然后割開手臂藏在里面,等傷口長好以后,才于唐朝中宗年間帶到中國來。在翻譯經(jīng)典史上,該經(jīng)從文學(xué)字句上說屬第一精美!独銍(yán)經(jīng)》是般剌密諦法師在廣州翻譯的,參與譯經(jīng)的有當(dāng)時被武則天貶為廣州太守的宰相房融,筆錄出自于宰相之手。
這是我在關(guān)坊里接觸的第二部經(jīng),后又聽某老法師系統(tǒng)講解。當(dāng)今學(xué)佛念佛人,不會修不會念,“若論修行本來易,欲除習(xí)性真?zhèn)難”。習(xí)性不化,真如不顯。以心本體言,上自諸佛菩薩,下至一切眾生,同此本源;以心妙用而言,十法界(六凡、四圣)皆如來,心所現(xiàn)、識所變的身相,隨類現(xiàn)形,遍一切處。“宇宙山河湖海大地即沙彌一只眼”。這些雖然變化萬千,實皆心之妙用。眾生迷迷此,佛菩薩悟悟此。在眼皮下的妖魔鬼怪,與經(jīng)論相悖的,與佛講的不符的,卻跟著跑,枉造惡業(yè),反認(rèn)修行,將妖邪稱善知識。什么原因?一念無明起結(jié)成的妄心、我見堅固不破(我執(zhí))。
為什么我發(fā)心與同修共同探討此經(jīng)呢?它是凈土宗獨揭真詮、直指心源、度世人之法雨、破迷津之寶筏!隨順覺性,念念相應(yīng),統(tǒng)即性即心,即身即佛,心乃自心,佛乃自心佛,心佛眾生,冥含無遺。念佛必須與修心相融,不離生活,無住生活,理融事,事顯理,理事圓融。“理無礙事,事無礙理”,無障無礙,心(性)光獨耀,萬法皆空。眾生明此理,依此經(jīng)而修,皆當(dāng)生成就。這就是我講此經(jīng)的本懷。
經(jīng) 題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印光大師在《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中抽出一段附在凈土四經(jīng)之后,稱凈土五經(jīng)?梢娺@一章的重要性。《楞嚴(yán)經(jīng)》中,世尊共說了五個經(jīng)名。
一、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凈海眼。
二、救護(hù)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三、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四、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專指楞嚴(yán)神咒)。
五、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
在五個經(jīng)名題目中,取十九個字成為我們現(xiàn)在中文本的經(jīng)題:
取第一個經(jīng)名題目“大佛頂”三個字;
取完整第三個經(jīng)名題目“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取第五個經(jīng)名題目后半段“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
以這十九個字加一個“經(jīng)”字,計二十個字做為中文譯本的經(jīng)題: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
“大”是贊嘆之詞,不是大小之大,大小是相對的,是有限度的,此地這個大是無限的。大即眾生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攝一切世出世間法,故稱為大。大是說的心。
此心實在講很難懂,很難體會。心可分為肉團(tuán)心、緣慮心(妄想、分別、執(zhí)著)、靈知心。識的作用叫緣慮心,它是染污心,非清凈的本體心,“本來無一物”。靈知心是真心,它是純凈純善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xí)相遠(yuǎn)”。性無差別,無始無終。
佛講真心、妄心。真心、妄心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覺悟了就叫真,迷了就叫妄。我們所有一切的活動,抬手、投足、瞬眼都是心在作主宰。我們凡夫起心動念,即見聞覺知叫妄心。不知真心是什么,但真心它一樣在起作用。知道了真心(靈知心),那作用就妙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作用是沒有邊際的,才能舍識用根。迷了之后這個作用是有局限的?次覀兠缘某潭葴\深不相同,迷的重,起的作用能力小。迷的淺一點,它起的作用范圍就相對大一點,定力就大一些,不易被邪魔誘惑。反之如墻頭草,頭重腳輕根底淺;山中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九法界眾生,就是從迷悟的程度上所講的名詞。
迷的最重的——地獄眾生。
迷的最輕的——菩薩。
世間——講“六道”、“三界”(欲、色、無色)。
出世間——講佛、菩薩、緣覺、聲聞。
十法界就是眾生心性迷的程度,總稱為十法界。它為什么統(tǒng)稱為十法界呢?實實在在講,十法界是心變現(xiàn)的現(xiàn)象!華嚴(yán)經(jīng)》上講:“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性,用現(xiàn)在話來講就是本體。
修首楞嚴(yán)大定,經(jīng)中舉出二十五種方法——二十五圓通。有二十五位菩薩做代表,證得真實境界,明心見性。
我們今天講這一章《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是以念佛的方法修得的首楞嚴(yán)大定。這一章在二十五圓通中第一殊勝。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密因,禪密凈全包含,照這個因去修,一定能證果。證果后便明白了道理。一心稱念,念的心清凈,自然開智慧。念到事一心不亂,密因得到一些;念到理一心不亂,密因得到的相對多一些;念到成佛,得了念佛三昧,才徹底明了。此法門稱門余大道,為什么可帶業(yè)往生,菩薩也不知其所以然。
這個法門是唯一殊勝、易修、難信的正修法門,最適合我們這個時期業(yè)重福淺的眾生,只要努力修學(xué),一生指定成功。其他法門雖好,但未必契機(jī),一生不一定成就,只能是種下堅固的種子,什么時候成熟就難說了。得人身不易呀!人成佛成,人道好修啊!
輔修——三福,六度,三學(xué),十善,普賢菩薩十大愿王。
為什么叫“頂”?
頂是表法的意思。華嚴(yán)、法華如佛全身,比喻佛整個身體,而此經(jīng)為如來頂,極顯圓頓尊妙。在全身里面頂是最高的,把這部經(jīng)比喻到極處了。佛頂最勝無上,表此法門在所有佛法當(dāng)中最為殊勝。依修直趣無上菩提。依照這個法門修學(xué),乃成佛之道,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如來密因,即正因佛性,就是真心本性。是一切眾生人人本有,在圣不增,在凡不減,“何期自性,本來具足”。
所以,悟是悟的自性,迷還是迷的自性。在凡夫是生死根本,在佛菩薩是菩提涅槃的根本。迷了現(xiàn)出生死輪回,覺悟了就顯菩提涅槃。猶如世人在夢里,糊里糊涂,頭出頭沒在生死海中,不知攀舟筏,不知登覺岸。佛菩薩是醒悟之人,對宇宙人生看得清清楚楚,所以發(fā)度生之心,怎奈眾生在火宅中而不覺悟啊!“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眾生與佛體上無差別,事相不平等。
楞嚴(yán)經(jīng)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參學(xué)體會
(此系上海靜權(quán)老法師所講,講于民國三十六年,地點是上海功德林。我以此講義為主,與各位同修參研)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楞嚴(yán)經(jīng)之一章。楞嚴(yán)經(jīng)二十五圓通中,第二十四,即大勢至菩薩根大圓通。所謂二十五者,即眼、鼻、舌、身、意,五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地、水、火、風(fēng)、空、根、識,七大;及最后耳根。共為二十五法。即是二十五圓通。但此耳根圓通,應(yīng)在阿那律陀尊者眼根圓通之后。阿那律又稱阿那樓馱,即阿彌陀經(jīng)中記載的十六位大阿羅漢其中之一。此人系王族后裔,是佛陀的堂弟,出家后證得天眼通,而成為上首弟子。
經(jīng)中二十五大士各說一法,答佛所問,由一法通達(dá),其他二十四法,乃至一切諸法,無不通達(dá),故二十五位,皆稱圓通。如火頭金剛云:“我過去貪欲心重,值空王佛,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nèi)凝,化多淫心,成智慧光。”是以由火大悟入。又如持地菩薩云:“我過去于普光如來時,專修平地苦行,為人修橋鋪路。后值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dāng)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是以由地大悟入。大勢至菩薩根大圓通,按二十五法次序,應(yīng)在第二十三位。今在第二十四位者,正顯菩薩念佛圓通,微妙甚深,已與第二十五位觀音大士耳根圓通,不相上下,故由二十三位,超列二十四位。楞嚴(yán)會上,釋迦牟尼世尊,命文殊菩薩抉擇圓通。文殊選此耳根,其目的在對阿難當(dāng)機(jī)說法。因阿難常樂多聞,而不知反聞聞自性,故不免受摩登伽淫女所攝。
今欲得成菩提,不必改弦易轍,正好就路還家。“日日向東走,回頭便是西。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此乃所謂覺性本周遍,無內(nèi)亦無外。但能一念回光,立地圓成,可轉(zhuǎn)邪境而為佛境。文殊為對阿難之機(jī),故選耳根圓通。若對今人說法,則勢至念佛圓通,最為契機(jī)。何以故?因今末法眾生,根性鈍劣,不能圓悟自性,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超凡入圣。是故世尊于大集經(jīng)中,三千年前,早經(jīng)道破:“末法億億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惟依念佛法門,得度生死。”今按勢至圓通,純是念佛法門,正合我們時機(jī)。借如來之果覺,顯自性之圓通。若由耳根悟入,利根行人,方能修習(xí)。鈍根行人,不能得益。惟此念佛求生凈土法門,上上根莫能逾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若按理體而言,九界眾生,皆在彌陀果覺心中;若據(jù)事相而論,四土九品,高下雖殊,究竟同歸凈土,一也。
是以上至文殊、普賢、馬鳴、龍樹、遠(yuǎn)公、智者、永明、蓮池,諸大菩薩,諸大祖師,悉皆念佛,發(fā)愿求生極樂。下至愚夫愚婦,五逆十惡,乃至猿猴猩猩、鸚鵡八哥,若肯發(fā)心念佛,求生極樂,亦能帶業(yè)往生,臨命終時,瑞相昭著,載諸典籍,難盡數(shù)述。經(jīng)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語阿鞞跋致,此云永不退轉(zhuǎn)。所有一切念佛眾生,生到西方,則永不退轉(zhuǎn),一生成佛,直至圓滿佛果而后已。故知勢至念佛圓通,成就之速,圓頓直捷,等于觀音耳根圓通,無少相殊。而攝機(jī)之普,或超而過之。何以故?耳根圓通,但攝利根。念佛圓通,三根普攝,利鈍全收。
請看經(jīng)文。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大勢至,乃菩薩之別號。法王子,是菩薩之通稱。人人皆知,西方三圣,阿彌陀佛兩旁,有二位大菩薩,左邊是觀世音,右邊即大勢至。以何等義,名大勢至。勢者,勢力;至者,至極;大者,非小可比。此菩薩勢力最大之極,以此最大勢力,護(hù)持佛法,化度眾生,故名大勢至。世間有大力士,雖然力可勝人,然不能與此菩薩少分相比。如十六觀經(jīng)云:“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又如經(jīng)云:“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觀此足信此菩薩一舉足、一安坐,力能震動十方世界,可稱力大無比。
佛法大,大不過業(yè)力;業(yè)力大,大不過愿力。愿力即愿心。心大法大,無我的大心就是覺悟的菩提心,此心若轉(zhuǎn),業(yè)力也隨著轉(zhuǎn)。“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此處的心指妄心非真心。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不生,本來不滅,只因迷悟而有眾生與佛。眾生在生死輪回中,不明事理,迷惑而造業(yè),造業(yè)而受苦報(惑業(yè)苦)。升沉的主因是迷悟,悟者畏因不畏果,迷者畏果不畏因。我們念佛是以因心修果覺,念時為始覺,佛號為本覺(清凈的自心即佛),始覺、本覺相融成究竟覺(佛)。念佛修的是覺正凈,開發(fā)自性佛,心凈必生凈土。心凈國土凈。
會修行的人,一要空身,二要空心,三要空性,四要空法。
空身破我執(zhí)、我見。身是父母所生,種子不凈,具父母遺傳基因,九孔常流不凈之物,八萬四千毛孔、無量毛孔排泄不凈之物,四大假合,終有不合作的一天,最終難免敗壞。有智慧的人,方知身是幻有,應(yīng)借假修真,學(xué)佛修行,常作觀身不凈想,名悟身空。
所謂空心者,此心非生非滅,無始無終,永恒不變,此心最圣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猶如明鏡。它不但能現(xiàn)一切境界,六凡四圣法界,亦它所現(xiàn)。能現(xiàn)之心是真,所現(xiàn)境界皆假。真心常凈不染,常覺不昧。念佛修行人只有不墮妄想而流轉(zhuǎn)生死,但依真心,一切順自然,一切不走心,則為凈修、凈行,名悟心空。
所謂性空者,此性是性體,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在圣不增,在凡不減,從未相離。它雖然跟著業(yè)力升沉,但始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悟得此理,名悟性空。
所謂法空者,佛、如來所說經(jīng)法,“諸佛一種性,諸佛一語音”,佛佛道同。世尊說他一字未說,是真實語,古佛、今佛、未來佛決無二語、二法。三世諸佛所說之法,皆是方便引導(dǎo)眾生破迷開悟的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藥,病愈法了,病退藥除,因人因病而異,所以不可執(zhí)法。此即人我空,法我空,空亦空,悟得三空之理名悟法空。
明此四空,又能依佛教誡,一心念佛,老實念佛,隨緣做善,不恒順世法(自私自利、損人利已),不追求五欲六塵,亦不怨天尤人,無因求果,不信因果,不守道德。不恒順此等惡緣、惡事、惡人,必能超凡入圣。此為入道之門,成佛之途徑,一切圣賢無不依此而修。歸結(jié)為三福、六度、三學(xué)、十善。離此不為修行。大勢至菩薩為我們末世劣根眾生,別開修行之路。
此菩薩不但勢力廣大,而復(fù)光明熾盛。所謂光明熾盛者,即菩薩大智慧光也?梢娔罘鹑料愎廪拐罩,功德成就,果報如是。大勢至菩薩的老師叫大勢佛,是哪一尊佛呢?就是阿彌陀佛,他的另一名號,叫大勢佛。如十六觀經(jīng)云:“此菩薩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凈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法王子,是菩薩之通稱。諸大菩薩,皆可稱為法王子。法王是佛,世間國王稱人王,玉皇大帝稱天王,佛乃世出世間說法之王,故稱法王。故唯世尊,獨稱法王。子,即指菩薩。凡一切諸大菩薩,皆負(fù)紹隆佛種,承佛家業(yè),輔佛行化,利濟(jì)眾生,重要之職任,如世間之子,繼承父業(yè),故稱法王子。但佛之家業(yè),不同世間田山屋宇,器具金銀。乃以說法度生為業(yè)。是故菩薩專以弘法為家務(wù),度生為事業(yè)也。亦唯菩薩具大力量,方能擔(dān)荷如來全體家業(yè),化度一切有情,稱佛本愿,暢佛本懷,故尊之曰“法王子”。勢至與觀音,本是輔佐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二大菩薩。因彌陀分身十方,故二菩薩亦分身十方,助佛揚化,普度眾生。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者。謂大勢至菩薩,于楞嚴(yán)會上,偕其西方同來五十二位大菩薩,一齊從自座位立起身來,趨至釋迦牟尼佛前,頂禮佛足,然后而白佛言。又五十二位大菩薩,非人數(shù),乃階位,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成五十二也。
菩薩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經(jīng)五十二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即佛)。
什么是十信?佛言:“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修行信為基礎(chǔ)。修行最初名十信,因入佛教海,修無量法門,以信為先。其含義為:(一)信心。心與理合,確切不移,滅一切妄想,名信心。(二)念心。雖在無數(shù)劫中,舍身受身,此現(xiàn)前一念,決定不忘,名念心。(三)精進(jìn)心,不雜曰精,不退曰進(jìn),進(jìn)趣真凈,名精進(jìn)心。(四)慧心。心純行勤,智慧自生,名慧心。(五)定心。百雜粉碎,心體湛然,名定心。(六)不退心,定發(fā)光明,進(jìn)行無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七)護(hù)法心。進(jìn)趣功純,保持不失,與十方如來,氣分相接,名護(hù)法心。(八)回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與佛光交重相入,名回向心(回小向大之義)。(九)戒心。安住凈戒,心光常凝,名戒心。(十)愿心。遍游十方,化導(dǎo)眾生,隨其所愿悉得滿足,名愿心。
十住。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二個十位名十住。此菩薩因信心既立,能住佛地,又因發(fā)起大心,趣入妙道。十住內(nèi)容:(一)發(fā)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圓成一心,名發(fā)心住。(二)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則一切皆治,名治地住。(三)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諸行,皆無留礙,名修行住。(四)生貴住。冥契妙理,行與佛同,氣分感通,成如來種,名生貴;(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七)不退住。身心增長,無有退缺,名不退住。(八)童真住。佛之十身靈相(即佛三世間的十身:眾生身、國土身、業(yè)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此三世間為:國土世間、眾生世間、正覺世間),一時具足,如童真之可貴,名童真住。(九)法王子住。長養(yǎng)圣胎,紹隆佛種,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十)灌頂住。菩薩既為佛子,佛以智水灌頂,藉表成人,可進(jìn)賢人階,名灌頂住。
以上兩個十位次為修得,尚不能言證,可見修行太難了。
十行。菩薩五十二個位修行中,第三個十位名十行,因菩薩經(jīng)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滿足自利,還須長養(yǎng)利他功行,故名十行(行,行為,事相作也),亦名十長養(yǎng)。(一)隨順眾生,隨喜功德,名歡喜行。(二)饒利眾生,使得法利,名饒益行。(三)等視眾生,不見其過,名無嗔恨行。(四)三際十方,化身無盡,名無盡行。(五)了達(dá)法門,悉無錯誤,名離癡亂行(三毒以癡為主)。(六)既離癡亂,則能現(xiàn)諸相,同異圓融,名善現(xiàn)行。(七)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于一塵中,現(xiàn)十方界,塵界交現(xiàn),不相留礙(即光光相涉,芥子納須彌之意),名無著行。(八)緣般若故,成無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五度如盲,般若如眼,有般若方稱波羅蜜),名尊重行。(九)妙觀慧中,顯圓融德,能入諸佛法軌中,名善法行。(十)圓融德相,清凈無漏,真無為性,妙契真實,名真實行。
十回向。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第四個十位名十回向,因菩薩以大慈悲心,救護(hù)一切眾生,故名為回向。有兩種解釋:一為回向真如(實際),回向菩提,回向眾生;另一種解釋,回是回轉(zhuǎn),向是趣向,回轉(zhuǎn)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其他,叫回向。以此破我、法二執(zhí),回向因果(回因向果),回向事理(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前之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心少(十信位尚一品無明未斷),此十回向,則對眾生濟(jì)以悲愿,處俗利生,回此善行,向彼萬類。
(一)化度眾生,離眾生相,回?zé)o為心,向涅槃道,名救護(hù)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二)正顯中道,歸趣本覺,回入法身,無能壞者,名不壞回向。(三)本覺之理,湛然常住,能覺之智,齊于諸佛,名等一切佛回向。(四)覺智周圓,無所不遍,名至一切處回向。(五)一切世界,過恒河沙佛,自性功德,重重?zé)o盡,名無盡功德藏回向。(六)于諸佛地,起萬行因,依因趣果,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七)十方眾生,皆我性具,本際平等,無有高下,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八)即一切法,離一切相,緣生無性,體即真如,名真如相回向。(九)諸法本空,心無縛著,于根塵中,得大解脫,名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十)性海圓成,心等法界,含攝周遍,量等虛空,名等法界無量回向。
可見十回向菩薩其心量就很大了,依眾生為主,一切善行,無不供養(yǎng)眾生。
十地。(一)指聲聞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內(nèi)凡夫地、學(xué)信戒地、八人地、須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羅漢地。
(二)指緣覺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覺甚深十二因緣地、覺了四圣諦(苦集滅道)地、甚深利智地、九圣道地、觀了法界虛空界眾生界地、證寂滅地、六通地、徹和密地、習(xí)想漸薄地。
(三)指菩薩乘十地,即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yuǎn)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個十位。在此十地的大菩薩稱登圣位地的菩薩,他們漸開佛眼,觀諸法真實相,體不動,相亦不動,又稱不動地。從智慧講分三個層次: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知一切法總相的智慧,總相就是空相。法乃因緣生,無自性,有生滅變遷,不真實,佛法亦然。道種智,是菩薩知一切道法不但空,而又有差別相的智慧。即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證的菩薩。一切種智,是登地的菩薩及佛通達(dá)諸法總相別相,化道斷惑的智慧,它是含一切智、道種智二者,故名一切種智。十地菩薩已屬圣人位次。佛報身講法,只有登地菩薩可見佛的報身。
(四)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難知廣明智慧地,清凈自分威嚴(yán)不思議明德地,善明日幢實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諸神通智德地,大輪威藏明德地,虛空內(nèi)清凈無垢炎光開相地,廣勝法界藏明界地,普覺智藏能凈無垢邊無礙智通地,無邊德莊嚴(yán)回向能照明地,毗盧舍那智海藏地(又稱毗盧遮那,是佛真身的通稱)。
以上是五十個階位。十地上邊還有等覺(五十一位),等是平等,覺是覺悟,諸佛的覺悟平等一如,故稱等覺。此位菩薩十地位滿,將證佛果之中間階段,因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覺,故名等覺,又稱一生補處菩薩,或金剛心菩薩。
妙覺,是五十二階位,已證佛果。等覺猶如十四的月亮,妙覺則如十五的月亮。妙覺就是圓滿的佛。
可見修行多么艱難,需三大阿僧祗劫、無量大劫。修凈土非等閑因緣,我們也決非今世才修,忘失了,不覺得了!這次佛給我們授記了,只要有緣遇心印、純印,明如何修,聽佛的話,死守一句佛號,則根無大小皆成佛道。三位往生者就是驗證!一定立大心,為法忘軀。佛在因地時,曾為求一首偈而舍妻子財產(chǎn),此偈是:“一切行無常,生者皆有苦,五蘊空無相,無有我我所”。“一切行無常,生者皆有苦”,有生死就有苦。“五蘊空無相”,色受想行識不是真的,心經(jīng)講“五蘊皆空”嘛。“無有我我所”,沒有我,我既然是假的,我所對待的更不是真的了!
一個真心修行的人,只有知出家、修道的意義,才能體證出家修道、宣揚真理、聽法明理、體證法樂之樂!以上的快樂是世間所沒有的,唯有了知這種法樂的人,才知道念佛、消業(yè),往生證涅槃的快樂到底是怎樣的快樂。二〇〇五年三月二十日在岫巖雙泉寺往生的宮艷萍(58歲)臨終時說的是真話:“從沒有這么舒服,心情這么愉悅呀!”
凡菩薩問法,稟白佛言,必先趣向佛前,頂禮佛足。表至誠恭敬,克服我慢心。菩薩禮佛,非同凡夫,必須三業(yè)至誠,一心恭敬。我們凡夫,常有許多逢場作戲,敷衍了事,至誠恭敬何在。若無至誠恭敬,雖終日禮拜,如雞啄米,徒勞身形,于心無益。禮拜有七種:一傲慢禮,二唱和禮,三恭敬禮,四內(nèi)觀禮,五平等禮,六起用禮,七實相禮。傲慢禮者,即傲慢自居,心無謙下。唐朝法達(dá)禪師,七歲出家,每日念誦妙法蓮華經(jīng),十年之久從未間斷,一天來到曹溪(廣州)法性寺(今日韶關(guān)的南華寺),參拜六祖,頭不著地。六祖呵斥說:“你頂禮頭不著地,必有超人之處。”他回答誦法華經(jīng)十年。這就是傲慢禮。凡禮拜佛時,必須三業(yè)投誠,一心懇禱,統(tǒng)身伏地,如大地崩。茍能如是禮佛,決定罪滅福生。所謂人身之最高部分,莫過頭頂;最低部分,莫若兩足。頂禮義者,以已頭頂,叩佛雙足,表顯恭敬至極,故云頂禮佛足。以上“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乃經(jīng)家所敘。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我者,大勢至菩薩自稱。無我而我,名曰真我。菩薩四相皆空,圓通為我,隨眾生機(jī),故名曰我。憶者,記憶。往昔,即過去。恒沙河劫者,梵語劫波,此間稱劫。劫表時分,如普通凡夫,記年月相似。但年月時分極短,劫數(shù)時分極長。劫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別。合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中劫為一大劫。此處是指大劫而言。印度有一條恒河,如中國長江黃河,甚闊甚長。恒河之沙,微細(xì)如面。以一沙算一大劫。如是一粒一粒,直至全河之沙算盡。此是極表劫數(shù)之多,遠(yuǎn)出于我們思量測度計算之外。所謂恒河沙劫,即無量數(shù)劫。
有佛出世,乃對無佛出世而言。佛:梵語佛陀耶,即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圣人(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不會錯)。如今釋尊已過去,彌勒尚未來,需待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降世,斯時地平如掌。此時正是佛前佛后無佛出世之時。
世間人見佛聞法有八方面的障礙、難處。即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色界第四禪天)、盲聾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后。此中,三惡道因業(yè)障太重,很難見聞佛法。北俱盧洲的人民在佛講的須彌山之北,地形貌是正方形,人民福報大,壽千年,但不曉得佛法?梢娢覀兟劮鸱ǎ窒嘈、受持,這是最大的福報。不聞佛法不能了生死,患了盲聾喑啞之人,自然見聞不到佛法。世智辯聰,是指世間人仗著小聰明,不相信、不接受,有的人雖然入佛門,總欲走捷徑,不肯老實修行,甚至持已見不虛心,不依佛教誡修,依人不依法,都是小聰明作怪,這樣人成就很難。更有甚者,自贊毀他,毀謗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涅槃后,都無緣見佛聞法。尤其末法時,聞到正法很難,相信更難,大多聽騙不聽勸,財多身貴者為重……
但釋尊雖然過去,賴有言教存在。眾生遇著,亦是有緣。我們凡夫,身心全部入于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之境,認(rèn)相為真,塵勞障隔,知識昏迷,記性再好,不過當(dāng)生。前生之事,無人能記。諸佛菩薩,具宿命通,能記過去無量千萬億劫之事,如在目前。故法華經(jīng)云:“觀彼久遠(yuǎn),猶如今日。”
大勢至菩薩,于頂禮后,恭對釋迦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由是次第,有十二位如來,于一劫中,相繼成佛,其最后第十二尊,名超日月光佛,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按無量壽經(jīng),稱阿陀彌佛,亦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凈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以光明立名,分十二號。彌陀一名,具十二光明。阿彌陀佛,稱“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凈光、歡喜光、解脫光、安穩(wěn)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其實十二光明,全歸于彌陀一名,包含無遺。何以故?梵語阿彌陀佛,此云無量覺。佛證果覺,圓滿廣大,無法不包,故能包含無遺。讀此可知大勢至菩薩,過去無量劫前,所遇十二如來,即今阿彌陀佛是也。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無量光佛。我們世間,以日月為最光明廣大,能照四大部洲。阿彌陀佛光明,比日月光明,過于百千萬倍,故名超日月光。
大勢至菩薩,于往昔劫中,得遇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即以念佛法門,而開示之。所示之法,圓頓直捷,甚深切要。菩薩于聞法后,嚴(yán)謹(jǐn)受教,精進(jìn)修持,即由念佛而得證三昧。本章經(jīng)文,正是菩薩以大慈悲,向釋迦佛,陳白自己,往昔發(fā)心修行之因緣,與得證念佛三昧之來源。唯此法門,圓頓直捷,簡便易修,勝過一切法門。菩薩既已如是慈悲,降臨娑婆,殷勤開導(dǎo),普令深入。我們今得值遇,可算夙種凈因,真是有緣。大家應(yīng)當(dāng)敬受慈訓(xùn),清勤修習(xí)。
三昧二字是通名。念佛三昧是別名。念佛法門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如來、諸菩薩共同贊嘆的,是非常殊勝,不可思議,是成佛的快速、捷徑、當(dāng)生成就的法門。執(zhí)持名號,不知不覺跟實相相應(yīng)了,契入實相,即念自性佛,見真心,顯本性,與佛無別。妄心有差別,萬事萬物、三界六道、虛空、宇宙無不是心變現(xiàn)的,叫心現(xiàn)識變。大勢至菩薩就是修念佛法門而證三昧(正定、正受之義)的。三昧又稱三摩提、三摩地,即離諸邪念,心不散亂,正定之意。
二十五圣人,二十五圓通: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地、水、火、風(fēng)、空、見、識)。念佛是見大,應(yīng)排第二十三位,但經(jīng)排第二十四,與識交換位置。彌勒菩薩是識大?梢娪^音耳根與念佛都是特別法門。觀音對娑婆世界的機(jī),大勢至是盡虛空遍法界全包含在內(nèi),所以他列二十四,觀音列二十五位。念佛是無上甚深妙禪,鮮人知曉。
二十五圣人所修之法,皆名三昧。如眼根三昧,耳根三昧,鼻根三昧,乃至六識三昧,七大三昧。此外還有百千萬種三昧,乃至無量三昧。梵語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別于凡夫不定,與外道邪定,唯依佛法所修得證三昧,方名正定。正受,顯非邪受,而不受一切邪受,故名正受。又一定一切定,故名正定。一受一切受,故名正受。此正顯念佛圓通,初則由淺入深,到了熏修至極,能使因果相契,生佛一如,一念全體,全體一念,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直與觀音耳根圓通,等無有異。又念佛亦有四種分別:一持名念佛,二觀像念佛,三觀想念佛,四實相念佛。此四種念佛,皆名念佛三昧。因下手雖異,得果全同,故同名念佛三昧。禪宗稱明心見性,教下稱大開圓解,凈土稱一心不亂,稱法不同,本是一事。又念佛三昧,為一切三昧中王,而能統(tǒng)攝一切三昧。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成念佛三昧。因一心不亂之義,又分事一心不亂(定),理一心不亂(慧),即正定正受故。我們念佛,妄想紛飛,不能一心不亂。若依勢至菩薩開導(dǎo)念佛法門,即得深入念佛圓通,定心修持,最易成就一心不亂之念佛三昧。故念佛法門,方便雖多,而推此法門,為最圓頓直捷,簡便易修。
念佛正定、正受稱一心不亂,“三昧”就是將心住于一處而不散亂,此即無住生心。禪宗明心見性,教下大開圓解。凈土最好修,念佛時有雜念不要害怕,將注意力引到、轉(zhuǎn)移到佛號上,對雜念、妄想不要去理會它,也不要特意去控制它,否則你愈理它,雜念愈多。只要念頭集中,注意在佛號上,妄念漸漸就少了,功夫慢慢就得力了。“不怕念起,就怕覺遲”。一直念下去,最后達(dá)念而無念,心里真的沒有妄想、分別、執(zhí)著了,即證無上菩提了,但不可有證之想……可上品往生。一念是真心,二念、三念是雜念。一念是純、凈、覺,二念是迷、邪、染。一心能往生,妄念記數(shù)不能往生。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
譬喻義者,借近明遠(yuǎn),假淺入深,令諸聽者,易于領(lǐng)會。譬如甲、乙二人,甲專想念乙,乙若出門,甲想念之心更殷。但乙不想念甲,如同忘記了甲一樣。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不期而遇日逢。不逢即不遇。非見即未見。若逢、或見,即指專憶之甲而言。甲雖與乙離,因?qū)浌,隨時憶念,仿佛見乙,如在左右,如在目前,乃至夢中,亦復(fù)皆然。不逢、非見,即指專忘之乙而言。乙因?qū)M,雖與甲遇,對面碰著,如同未逢、未見。按此二人。如是情形,因乙一人專忘,其甲一人,無論如何憶念,終難會晤相見。今就專忘方面而言,二人雖逢,等于未逢,雖見等于未見,當(dāng)面錯過,豈不惜哉。若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則相見不難。假使乙憶念甲,如同甲憶念乙一樣,如是二人,必定如影隨形,不相乖異。不但今生不相乖異,乃至生生世世,亦不乖異。因為彼此念念相憶,心心相合,自然生生世世,不相分離。故曰:“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此喻人人可知。所云一專為憶者,即喻佛憶念眾生也。一人專忘者,即喻一切迷倒眾生,心不向佛也。
轉(zhuǎn)世、投生、往生有三種緣:一業(yè)力(重業(yè)先牽);二習(xí)性,貪(鬼)、嗔(地獄)、癡(即邪知邪見——畜生、胎卵濕眾生);三念頭。所以諸佛都勸我們念佛。純印老人講:“信啥有啥,想啥作啥。”此即一切唯心造。佛始終系念眾生,如母憶子。佛的智慧、德能是圓滿的,但眾生不念他、不信他,他也無可奈何。佛有三不能:眾生的業(yè)障他消不了;眾生無信愿,不念佛,少善根福德,佛接引不了;一闡提的眾生,佛度不了?梢姳娚舨荒罘穑瑒t凡圣永隔,永遠(yuǎn)有障礙。去佛遠(yuǎn)矣,只好長處輪回。為什么?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也是心想生,不念佛,不想佛,怎能成佛?所以佛教我們念佛,大勢至是念佛成就的,文殊、普賢等都愿念佛求生凈土。他們都是等覺菩薩呀!
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欠絲毫。若肯真實念佛求生西方,未來皆可成佛。但因眾生迷惑,舍父逃走,流入娑婆濁惡苦海,生生世世,受諸苦惱,直至于今,無有休息。佛垂憐愍,無時忘舍。復(fù)因西方阿彌陀佛,與此娑婆眾生特別有緣,而憐念更甚,念念欲化度我們,接引我們出離苦海,往生樂邦,盡未來際,同享妙樂,從彼進(jìn)修,共證佛果。
接引像楹聯(lián):聲聲彌陀喚娘親,天涯海角盼子歸。當(dāng)然這是有真智之人。我念佛,佛念我,頻道相同,怎能不往生?上覀儽娚,大都無心向佛,辜負(fù)佛恩,豈不愧哉。然未聞佛法,與不信佛者,固不必說。即已聞法,與信佛者,亦有許多尚非真信。雖則念佛,而非真念。與此專忘之人,無少相殊。所以佛雖念念不忘眾生,奈何眾生無心向佛,雖與佛逢,等于不逢,雖則見佛,亦如未見。譬如有人來此寺院,不禮拜佛,不恭敬佛,如同未見。復(fù)如來此參加念佛者,亦有口雖念佛,心無至誠,人在佛堂,心向外緣。所以念佛人多,生西者少。如同浪子在外,習(xí)慣飄流,不想回家,自然終不能回。須知終不能回之毛病,全在專忘,與佛無緣,錯失大利也。你看接引像阿彌陀佛,一手持蓮臺,一手向下垂,儼然要想接引我們到西方去。誰知你也不想去,他也不想去,空勞佛慈,辜負(fù)佛恩。我們想起來,真是好慚愧!如果我們真能心心向佛,如同久客思鄉(xiāng),一心要想回家去,決定生西不難。此乃正合二人相憶,二憶念深。不但今生與佛相近,生生世世,決定不相乖異。須知不相乖異之效力,全在專憶上面,深得大益也。既蒙菩薩如是慈悲,指示我們,專用憶念阿彌陀佛之要訣,我們應(yīng)當(dāng)牢牢記在心頭,不可暫時忘失也。“末法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有人懷疑,佛對眾生有接引愿,他能接過來嗎?
經(jīng)云:“諸法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若眾生心憶佛,現(xiàn)前必定見佛。如來是沒有形象的法身,法是萬法,法身也就是一切紛紜變化,大至宇宙,小至微塵,都是佛身,都是佛心。因心成體。十法界依正莊嚴(yán)都是因心成體,心性變現(xiàn)的。心性即是真心,所現(xiàn)的物境稱法性,心不生不滅,所現(xiàn)的萬事萬物,怎么會生滅呢?(這是八地菩薩境界)
法身者,有一天我們忽然明白了、覺悟了,這盡虛空遍法界原來是自己,那就證法身了。這個確實不好懂。如做夢,山河大地、他人其實全是你自己心變出來的。全夢是心,全心是夢,這些全是你的法身變現(xiàn)的。“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夢中見佛也是心想生,不要歡喜,免魔乘機(jī)而入。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yuǎn)。】
凈土法門,唯佛與佛,方能圓知圓見。故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西方極樂,佛有三身,土有四土,但三身就是一身,四土就是一土。為什么?總以法界為體,法界就是心,一切唯心造。所以念佛就是念心,念心就是念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在內(nèi)而不在外。念佛應(yīng)具“信憶稱敬”四字。信者不疑,信而能入,念而能度。憶即想、系念,一心不亂不易做到(斷見思煩惱),但一心想佛、憶佛,心中掛念佛,以此伏煩惱,還是可以做到的。“稱敬”就是不離于口。往生凈土,必須要有信,千信千生,萬信萬去。六字洪名不離心口,諸佛即救,諸佛即度。心常憶佛,口常稱佛,心常敬佛,此為深信。念時字字分明(凈念),句句相續(xù)(不斷),若不分明就是昏,不相續(xù)就是散。一句佛號,歷歷分明,久之自然成就念佛三昧。
上兩句,通于前后。下一句,即另舉第二個譬喻。所謂十方世界,諸佛如來,無不哀愍眾生,憐念眾生,同教眾生,稱念阿彌陀佛,發(fā)愿往生西方。到了西方,悉皆永離眾苦,永享妙樂。今乃考實論之。何故十方如來,但教眾生稱念阿彌陀佛,不教眾生稱念余佛。皆因十方諸佛,憐念眾生之慈悲,雖然佛佛相同,而救度眾生之愿力,及接引眾生之方便,唯彌陀世尊,超然殊勝。四十八愿,愿愿為眾生,只有阿彌陀佛,諸佛贊為佛中之王,光中極尊。故十方諸佛,稱贊阿彌陀佛,最為第一。何以故?眾生若欲遍游十方凈土,親近十方諸佛,應(yīng)當(dāng)先歸西方極樂凈土,親近阿彌陀佛。從彼常隨佛學(xué),然后具足神力,飛行自在,一旦之頃,可以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因是十方諸佛,同教眾生稱念阿彌陀佛,不教眾生稱念余佛。另外,復(fù)因諸佛法身,本來同一覺性,佛佛平等,無二無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十方諸如來,共同一法身”。文殊般若經(jīng)云:“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諸佛功德無異。”
若論圓滿覺性,非但佛佛平等,實則諸佛眾生,亦復(fù)平等。雖然事實上,眾生與佛,迷悟各別,真妄懸殊。于理體上,眾生與佛,本來凡圣共源,生佛同體,真實一如,無二無別。故經(jīng)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但以諸佛眾生,性德雖同,修德各別。何以故?諸佛如來,無量劫來,順性而修,念念流入一乘菩薩果海,福慧圓滿,永受妙樂。眾生無量劫來,逆性而修,念念流轉(zhuǎn)六道生死苦輪,輾轉(zhuǎn)墮落,永受劇苦。何名逆修,何名順修。蓋我們眾生,生生世世,一向貪戀娑婆,希望久住,念念不舍,心心不忘。因此愿力,與佛愿力,天淵相背,天淵相隔,不能念念向佛,心心合佛,故名逆修。復(fù)當(dāng)細(xì)讀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愿愿希望接引十方眾生,同歸西方,同受妙樂。我們但能直下一念至心回向,便得蒙佛攝受。如果念念如是至心回向,念念蒙佛攝受。復(fù)當(dāng)一切時中,真實發(fā)愿,愿離娑婆苦,愿得凈土樂。此乃所謂以已之愿,投入佛之愿海。如是以愿投愿,時時不忘,決定感應(yīng)道交,蒙佛接引往生樂邦。
得此速效,皆因眾生與佛,原有二種密切相關(guān)。一者所謂眾生與佛,本來性德相關(guān),天然同體,雖然與佛離隔十萬億土,原在彌陀果覺性中,不出不入。生者決定生,去者實未去,頻道轉(zhuǎn)換而已。是故一念回向,一念蒙佛攝受,念念回向,念念蒙佛攝受。二者所謂眾生與佛,彼此愿力相關(guān),我們?nèi)艨蠒r時發(fā)愿,更加與佛氣分相合,愿力相接。如磁石吸鐵,終不乖異。因有如是性德、修德,二種密切相關(guān),天然同體,所以十方諸佛,同教眾生稱念阿彌陀佛,不教眾生稱念余佛。是以古德云:“我心感我佛,我佛即應(yīng)我。應(yīng)感非先后,生佛同一體。”“我心感諸佛,彌陀即懸應(yīng)。天性自相關(guān),如磁石吸鐵。”觀此可知阿彌陀佛,偏與此土眾生有緣。又三世諸佛,皆以八苦為師,方能成佛。樂土眾生,難以使其發(fā)心念佛。唯此娑婆眾生,常為八苦之所逼迫,苦多樂少。凡遇苦境,難堪忍受,不覺出聲稱念阿彌陀佛,不念他佛。此乃出乎天然,非人所教。因此阿彌陀佛與此土眾生,更加特別有緣。大家果能如是念念回向,時時熏習(xí),是名順修。
前喻二人,如同朋友夫婦,情念雖厚,一淡兩忘。今喻二人,恰似母子,不比平常。因為母子骨肉相連,關(guān)系更密。慈母愛子,出于天性。經(jīng)過十月懷胎,三年乳哺,移干就濕,咽苦吐甘,手腕當(dāng)枕,膝頭當(dāng)路。子若能言,母乃歡喜大笑;子若有疾,母則廢寢忘餐,晝夜憂愁,愿以身代。直至漸漸能行,又恐水邊失跌。縱使成人長大,子若出門,時至未歸,母乃倚門長望,坐臥不安。世間慈母憶子,可謂無時不是憶子之時,無處不是念子之處,直無一時一地忘其子矣?v然子不憶母,母必念念憶子。但母雖念念憶子,子若一向忘母,不想回家,哪怕母親想得發(fā)癡,亦復(fù)徒然。故曰“如母憶子,子若逃逝,雖憶何為”。若子孝順,憶念慈母,如母憶子之時同樣殷勤,心心不忘。哪怕子雖出門,遠(yuǎn)在無邊,亦必不久,爬也要爬來,與母相見也。故曰“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yuǎn)”。今此譬喻,非常明了,人人可知。世間為子女者,應(yīng)該深體慈母愛子之心。
當(dāng)今社會,老子、小子顛倒了,不講倫理道德了,人不如鬼好教了。世尊在世時,問一個善于調(diào)養(yǎng)馬匹的人,“用幾種方法調(diào)馬?”他說:“四種,一恩,二威,三先威后恩,四先恩后威。”世尊問:“如果這四種方法都行不通,怎么辦?”馬師回答說:“殺掉!”馬師反問世尊:“教化眾生用什么方法?”佛說:“也用四種方法。第一用恩,對信奉者教他修行學(xué)道,成就道業(yè);第二用威,對造惡的人,讓他看到惡因成熟的三途果報;第三先教他修行,講因果,接受否由他;第四示現(xiàn)三途輪轉(zhuǎn),威逼他醒悟。”馬師問:“這些方法都不生效怎么辦?”佛說:“我也殺了他!”馬師大吃一驚,說:“如來大慈大悲,怎么會造惡業(yè)呢?”佛說:“四種方法都不生效,教也無用,這即是佛不度無緣之人,不對他說法,不度他,就是殺了他,由他墮三途,比殺了他還甚。”
世間作眾生者,亦應(yīng)深體十方如來憐念我們之心。更當(dāng)深體阿彌陀佛立愿修行,莊嚴(yán)凈土,接引我們之心。彌陀垂手接引我們,正如慈母垂手提攜子女,親近撫慰無異。但以慈母愛子,只能一世,佛愛眾生,永劫無窮,生生世世,無有棄舍,無有終已?上П娚缘,違負(fù)佛恩,逃逝于生死海中,輪轉(zhuǎn)六道,受苦無窮。出了胞胎,復(fù)入卵殼,乃至濕化,生生世世,遷變不休。我們現(xiàn)今幸得人身,生逢中國,得聞佛法。復(fù)幸得聞如是微妙凈土念佛法門,圓頓直捷,簡便易修,不假多生,盡生可到。我們應(yīng)當(dāng)生大慚愧,悲泣雨淚,渴仰慈尊,如子憶母,念念求見,心心不忘。從今以后,常當(dāng)憶念阿彌陀佛,作無上慈父想。觀音、勢至,作無上良朋想。清凈海眾,作最勝善友想。復(fù)當(dāng)憶念極樂國土,作究竟安樂家鄉(xiāng)想,F(xiàn)今真信、切愿、持佛名號,及修諸功德,作預(yù)備資糧想。臨命終時,作到家日期想。茍能如是憶想之極,自然漸漸生處轉(zhuǎn)熟,熟處轉(zhuǎn)生,縱在夢中,亦能憶著想著;虬莘鹉罘,或見好瑞相。
昔日有一位禪師和一位居土,欲朝四川峨眉山,老禪師堅持走旱路,繞遠(yuǎn)而行。居士非要走水路,路近省資金。禪師無奈嘆口氣說:“唉,看來定數(shù)難逃了。”一日行船靠岸,籌備糧米,見一懷孕的青年女子,在河邊洗衣服。老禪師向居士說:“我不走水路,就怕見此婦人,現(xiàn)今無法躲避,三日后我們一笑相見,待十二年后的中秋夜,我們在西湖相見。”居士三日后果然打聽此女已生,此孩生下啼哭不止。他說會治,要求一見,此孩見他破泣為笑。十二年后,居士如約前往,在月朗星稀的夜里,在西湖邊,有一騎牛的牧童,邊吹竹笛邊呤一詩:“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fēng)莫要論,慚愧情人遠(yuǎn)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居士隨牛呼之,漸漸遠(yuǎn)去。我盼同修不要呼牛,應(yīng)不失時機(jī)地騎牛啊,錯失機(jī)緣,不可再遇!此禪師雖得人身,實為不智,以此修為,若念佛可仗二力生安養(yǎng)見彌陀,永免輪回,圓證三不退……
這樣的例子,古時修禪者很多。為什么?必須業(yè)凈情空,明心見性,才可見佛。太難,太難了!如宋朝的草堂青禪師,轉(zhuǎn)世為曾魯公,五祖戒禪師轉(zhuǎn)世為蘇東坡。這樣的例子很多,歷史上一直流傳。這些禪師都是宗門巨匠,才能修得人身,無不是有解有行,只可惜未遇帶業(yè)往生的殊勝法門,加之情染未脫,情識未斷,所以依舊搞生死輪回,實為我們借鑒,值得人們深思啊!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dāng)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yuǎn),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yán)!
上文譬喻,此文正法。由譬喻而會解正法,由正法而深達(dá)正義。菩薩云:眾生若能各自發(fā)心,憶佛念佛,念至功純,念到歸一,銷歸自性,無念而念,念而無念,或于現(xiàn)在,或于將來,必定見佛,乃至去佛不遠(yuǎn)。今更分別講,眾生見佛,亦有法身、色身不同。何謂法身?須知眾生念念心存至誠,憶佛念佛,則念念投入彌陀清凈法身果海,如水投水,天然契合。契合至極,全體周圓,自力佛力,不隔纖毫,頓覺全身住在彌陀清凈法身果海之中,不出不入,非有非無,仗佛含養(yǎng),安定何如。若能如是見者,此乃所謂見佛法身也。是夢非夢,如幻如實。若以佛眼觀之,九界眾生,皆在如來法身果海之中,一體圓融,等無差異。但因眾生迷惑,不覺不知,不解親近。如魚住水不知水,似鳥飛空不見空。
有一公案。愚癡的蒼蠅在窗前盤旋往復(fù),飛不出去。此時有一老僧正端坐誦經(jīng),弟子送茶,老僧專心誦念。弟子見窗上的蒼蠅,即上前驅(qū)趕說:“你被一紙所阻,不得自由,為何不尋條退路呢?!”老僧恍然大悟。用經(jīng)不被經(jīng)用,小法在深山,大法在世間。一切順自然,則海闊天空。娑婆世界猶如一個大窗,從古至今,不知困擾了多少眾生,難得解脫。我們能聞到殊勝的念佛法門,退一步向西飛去,實在是幸運至極呀!
念念彌陀休背覺,心憶極樂愿還鄉(xiāng)。
何時拋棄污穢體,壽極河沙不可量。
我們現(xiàn)今欲見阿彌陀佛微妙色身,但能念念心存至誠,持佛名號?诶锬畹们迩宄,耳里聽得清清楚楚,心里覺得清清楚楚。若口里雖念佛,心里任他胡思亂想,此非憶佛念佛。念佛必須專注現(xiàn)前一念,即是正念。句句佛號,皆從正念心中流出。心能專注,妄念自息。妄念若起,覺即便無。古德云:“不怕念起,就怕覺遲。”縱使我們不是正念佛時,亦應(yīng)時時憶著、想著,一句佛號,莫令忘記。設(shè)或忘記,想起復(fù)念。當(dāng)于二六時中,常把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記在心頭。若能會呼吸念佛最好,久念必熟,念念不忘。如我們常有許多要事未了,牢記在心,甚至晚上做夢,亦忘不了。我們對于念佛,亦應(yīng)如是。
虛云、弘一、慧明老和尚,都提倡出息入息念佛法(即呼吸念佛)。純印老人住世亦表此法,凈坐默念佛號,與呼吸連成一體。早在唐朝,飛錫大師在《念佛三昧寶王論》中說:“世人多以寶玉木槵等為數(shù)珠,吾以出入息為念珠焉。稱佛號名,隨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懼一息不還,即屬后事者哉。余行住坐臥,常用此珠。縱令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xù)之,必于夢中(中陰)得見彼佛……面睹玉毫,親蒙授記,萬無一失也!”呼吸念佛,能伏住煩惱,即功夫成片,往生自在。
早在六年前,通榆縣香海寺,大雄寶殿奠基法會結(jié)束后,鄒桂英老居士在開通車站等車準(zhǔn)備回梅河口。眼看火車還有十分鐘就進(jìn)站了,她走到我面前雙腿跪下,我用手一攙,見她口水流出,已跪著往生了。我心想你真聰明!你是委托我,處理你的色身呀!她沒有中陰身。為什么能走得如此自在呢?她呼吸念佛已念了兩年多了,二六時中、行住坐臥全是佛號。
五年前,梅河口鐵北街有一位老居士叫唐秋玉,呼吸念佛已念了兩年,一天突然得大面積腦出血,到醫(yī)院大夫說沒有搶救的余地了。她老頭與我是同一單位的干部,將我找去送往生,他感嘆地說:“唉!她念佛十幾年了,呼吸念佛也比我早會一年多,如今不省人事,都白念了……”我見唐秋玉每當(dāng)大喘一口氣時,右手手指便很有規(guī)律地動一下,就將她的念珠放在她手上,奇跡出現(xiàn)了。每喘一口氣,手就撥動一珠,我告訴圍觀的居士說:“她雖然昏沉,但仍能念佛,往生有把握……”咽氣時面相非常殊勝,四肢柔軟,四層樓的整個樓道,奇香撲鼻,兩晝夜不斷,住戶無不稱奇,居士念佛的信心更足了……
“世人謂念佛有念也,吾則謂念佛無念也。念即是空焉得有,非念滅空焉得無。念性本空,焉得生滅。無所念心者,應(yīng)無所住也。而修念佛者,而生其心也。無所念心者,從無住本(不著有)也。而修念佛者,立一切法(不落空)也。無所念心者,念即是空也。而修念佛者,空即是念也”。這就是兩邊不住而走中道,若取中道亦不圓滿,中是對兩邊而言,所以應(yīng)不著兩邊,去掉中間。有一偈:“海藏多羅一葉舟,不居兩岸不中流,一篙撐出虛空外,惹得春風(fēng)笑點頭。”這即是“雙寂雙照,照而常寂,無所念心矣。寂而常照,而修念佛焉”。這樣念佛,實圓滿修行之法也!
念佛是專為了生脫死之第一大事。人生事大,莫若生死。今以念佛了生脫死,實為出苦慈航,何敢失卻。失卻必沉,終難出離苦海。觀此可知念佛,是大事中之大事。我們欲了生死,應(yīng)當(dāng)努力完成此件獨一大事。大家果能如是重視念佛,時時憶念在心,我們決定可以見佛;颥F(xiàn)在見,或當(dāng)來見。所謂現(xiàn)在見者,或在夢中,或在定中,或見真佛,或見肖像。
如昔日凈土初祖,慧遠(yuǎn)大師,二十一歲出家,一日路過潯陽,看見廬山閑靜空曠,可靜心修行,準(zhǔn)備安居,感通山神現(xiàn)夢。一個晚上,雷雨之后,木材自動運到,此殿名為“神運”。組織人念佛,稱東林蓮社。二六時念佛(晝?nèi)龝r,夜三時),大師三十年不入塵俗,不下山,專求西方凈土。參加蓮社的共一百二十三人。大師三次目睹阿彌陀佛圣相,不以炫耀告人,后十九年,在定中見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化無量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佛說:“我以本愿力,七日后,當(dāng)生我國。”他又看見在他蓮社往生的三人都在佛側(cè)。此時大師才講:“他已三次目睹圣像。”至期,大師端坐而去。時間是四一六年八月初六。
另外一位智者大師,十八歲出家,為天臺宗的初祖,修法華三昧。大師一日在定中往靈鷲山聽世尊講法華,儼然未散?梢姺鸱o時間、空間,無過去、未來。大師撰凈土十疑論,勸人念佛,六十七歲面西念佛坐化。大師云:欲生西者,應(yīng)具二種行,一厭離娑婆,二欣喜極樂。故往生論云,發(fā)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則是度眾生心,度生心,則是攝受眾生生佛國心。又云,悲智內(nèi)融,定而常用,自在無礙,即菩提心。
還有大家都很熟悉的悟達(dá)國師,患了人面瘡,到迦諾迦尊者道場給治好了,轉(zhuǎn)身不見道場了。
蓮宗四祖,法照大師,多次在缽內(nèi)現(xiàn)五臺山圣境,后到五臺山,親見文殊普賢說法。大師請問:“末世眾生修何法為益?”文殊告:“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行門無過念佛。”并傳了五會念佛,可惜如今早已失傳(印光大師講)。出門不遠(yuǎn),道場即無……
一九九九年五一前,我和北京居士等共十二人朝五臺山,當(dāng)朝北臺時,風(fēng)大雪亦大,只好從山下往山上爬,路見一人由上往下拜,趙居士給其送一黃瓜、西紅柿,并為其系一毛圍巾。我二人剛轉(zhuǎn)身此人即不見了……后方知是文殊菩薩。
以上皆是現(xiàn)在見佛,所見亦是真佛。菩薩羅漢,古時甚眾,今時雖有,有亦不多。縱然見佛,多屬肖像。皆因功行不及古人。至于念佛行人,臨命終時,見佛來迎,往生西方,七寶蓮池,華開見佛者,自古迄今,多難勝數(shù)。以上皆是當(dāng)來見佛,所見即是真佛也?偠灾罘鹨姺,如種瓜得瓜,決無疑焉。但隨業(yè)力所感,見有遲速。現(xiàn)前當(dāng)來,亦復(fù)皆然。汝若專心念佛,立愿往生,則汝愿力,與佛愿力,天然相合,現(xiàn)前當(dāng)來,終必見佛。此乃所謂見佛色身也。生到西方,永無退轉(zhuǎn),從彼進(jìn)修,直至成佛。故云“去佛不遠(yuǎn)”也。當(dāng)知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yīng)身。報身,應(yīng)身皆以法身為體。如鏡中像,水中月。“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茍能如是知之,可謂理事無礙,本末一如。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將來蓮品,殊勝高超。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者,亦有現(xiàn)在當(dāng)來不同。謂我們專心念佛之人,不必假借其他法門,各種方便,如參禪、研教等。只須從此念佛一門,念念心存至誠,執(zhí)持阿彌陀佛名號。如水投水,冥冥通達(dá),因是不覺深入彌陀圓滿果海,安住如來實相正定,仗佛含養(yǎng),能使無量劫來塵勞業(yè)識,漸漸消融。消融至極,本覺心地,豁然自開。頓覺內(nèi)外透徹,果海全彰,真實圓融,充滿法界。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乃所謂現(xiàn)在心開也。如永明大師云:“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即所謂凡生到西方之人,到了華開見佛,聞佛說法之時,皆能當(dāng)下了悟無生,實相心地,豁然頓開,了知十方所有一切依正色心,若色若空,若染若凈,皆在現(xiàn)前一念菩提真實心中,一體圓融,無欠無余。此乃所謂未來心開也。觀此可知念佛法門,下手極易,成功最高,人人可修,個個能習(xí),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正是了生脫死,超凡入圣,方便中第一方便,捷徑中第一捷徑。更無他法,勝于念佛。復(fù)更確信念佛法門,真是無上深妙禪也。何以故?生到西方之后,何止開悟,佛亦能成。佛既能成,更有何法勝過成佛也!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染香,古時熏衣用香料熏,現(xiàn)代則用香水噴灑。其實,一個真正有修之人,心清凈,不染六塵,身體亦可放香。如虛云老和尚,一年剃一次頭,洗一次澡,身有清香。我們念佛時,也會出現(xiàn)飄香,尤其往生者。最明顯的例子如呂長林、魏淑蘭、鄒桂英、王萬榮……室內(nèi)外,山坡上到處放香,有的三晝夜香氣不間斷。二〇〇四年,天津高老居士家養(yǎng)的花貓,我們送它往生,滿室飄香,事后回北京道場(山上),一下汽車,風(fēng)刮過來,香氣沖鼻,大家嗅到歡喜得很……(有錄像)
香,佛門稱五分法身香:
一、戒香。自己心中無過失、無罪惡、無嫉賢妒能的心理、無慳貪嗔忿的念頭、無劫掠殺害的意圖、無邪思邪見,心地清涼,嚴(yán)持戒律。
二、定香?吹酵饨缥逵鶋m,善惡境相之時,心不動,不散亂。在當(dāng)代,最大誘惑的就是名利色欲。
三、慧香。自心無障礙,常以智慧觀照自己的真如自性,心不外馳,一心念佛,無攀無求,不造作一切罪惡之事,雖然做種種善事,但心中不留所做善行的痕跡,敬師尊上,體念下人(干部念工人、群眾),憐憫孤苦,救濟(jì)貧窮。
四、解脫香。自心在外面境(物質(zhì)、人事)上無所攀緣,不想善,不思惡,安然自在,沒有牽掛。
五、解脫知見香。雖然心無善惡念,能順其自然而不攀求,但不落斷空、枯寂,聽經(jīng)聞法,啟發(fā)悟性。明了佛法的根本,修行不離自心,念佛念自心佛,向內(nèi)心求,不向外相求。心法、心印、純印,絕待一如,不可分,此不二法,明明了了,知心即佛、佛即心,我心即我佛,我佛他佛不二,認(rèn)識自己本心,通達(dá)諸佛的道法,從初發(fā)心到圓滿菩提,真如自性毫不變易,稱解脫知見香。
香的含義,是以智慧火,焚燒那有相有形,虛而非實的外馳心、求得心、攀緣心、無因求果心、名聞利養(yǎng)心、貪欲心及種種無始劫染污難除難斷的習(xí)性。這是真實的莊嚴(yán)佛身(自心莊嚴(yán)——莊重、嚴(yán)謹(jǐn)、凈潔無染之意),是真實供養(yǎng)如來。五分香全是從自性上說,皆是從功德上修,也就是從自證自性法身來成如如佛。
此則名曰香光莊嚴(yán)者,此喻妙極,最易明了?赡芰钊擞蓽\入深,乃至究竟。何以故?假使我們?nèi)舨粩z心念佛,必念眾生;不念凈土,定念娑婆;不念觀世音,必念財神爺、財富;不念佛,必念兒女。念念不舍,心心不忘,如膠如漆,難脫難離,直至終身,無時忘舍,常為娑婆五欲塵勞之所蒙蔽。如在穢污黑暗之中,不覺不知,而香光何有?今為念念心存至誠,憶佛念佛。正是以已因心,入佛果覺。久久熏染,漸入漸深。如入香光之室,而漸見明了,漸覺清凈?v使不能斷盡塵勞惑業(yè),親證如來實相果覺。而常蒙如來實相果覺,通身含養(yǎng),功德智慧,莊嚴(yán)熏照,亦覺塵勞惑業(yè),漸漸減少,漸漸淡薄。智慧光明,漸漸通達(dá),漸漸圓彰。故云:“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yán)。”
又香喻性德,光喻智德,染喻修德。由修德,方顯自己性德。由顯自己性德,方知與佛性德,本來天然同體,絲毫不隔。但所隔者,唯業(yè)識耳。今欲消融累劫塵勞業(yè)識,圓彰自性智慧光明,必須念念心存至誠,持佛名號。以已因心,入佛果覺。如水投水,似水合水。久久熏修,自然漸漸覺得心光通達(dá),性體圓彰。如來果覺,即是自己本覺。自己本覺,即是如來果覺。欲入如來果覺,但入自己本覺。非離自己本覺,而別有如來果覺。亦非離佛果覺,而別有自己本覺。此正所謂因賅果海,果徹因源。識得因賅果海,則句句顯自性念佛之圓通;識得果徹因源,則念念住如來莊嚴(yán)之果覺。此正所謂以佛莊嚴(yán)而自莊嚴(yán),以佛住持而自住持。亦所謂深仗佛力,而仗之至矣。但肯努力熏修,各各功不唐捐。近乃現(xiàn)生頓悟,遠(yuǎn)則西方必悟。雖有品位高下之異,與見佛遲速之殊。到了成佛地位,悉皆等無差別,共證無上菩提。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此乃菩薩自述過去本因,而謂我本因地修行之時,值佛教我念佛法門。漸漸深入如來圓滿果覺,安住如來實相正定,精勤修習(xí),得證圓通。所謂入無生忍者,即入如來實相忍也。得入如來實相忍已,仗佛含養(yǎng),漸漸增長定力,不受外界財、色、名、食、睡五欲,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引誘,而動亂正念,故名入無生忍。將心安住在無生無滅(實相)的境界上。又親證實相,名得無生。既得無生,具足忍力,故名無生忍也。大士運大悲心,乘大愿力,降臨此土,助佛揚化。以己往昔因地所修念佛妙行,及果地所證圓通妙法。如摩尼珠,和盤托出,普告眾生,發(fā)心修習(xí)。欲導(dǎo)眾生,同歸西方凈土,同受九品妙樂。故云“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須知菩薩雖然如是慈悲,普度眾生。亦只能化度有緣,而不能化度無緣。如果你不信念佛,不愿往生。菩薩雖然具大勢力,盡力拖也拖你不去。
有智慧人,勿學(xué)蠶繭。蠶奮力牽絲,左纏右繞,用盡周身力氣作成一個繭屋,滿以為安全無恙了,卻不知這叫作繭自縛。真是“春蠶至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繭成蠶亦死,死而不知何?入沸水鍋乃因繭絲而遭的禍殃。
我們?nèi)祟悷o不為子孫、妻室奔波經(jīng)營,為家業(yè)有成而不惜損人利已,誰能想到報應(yīng)循環(huán),撒手歸去,一無所得,只見眼前樂,不知轉(zhuǎn)生悲,如順治皇帝覺醒者寥寥。我佛慈悲,不但將宇宙人生真相,告知世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了不可得。同時又將殊勝無比的帶業(yè)往生,念佛可當(dāng)生成就的法門告知根劣業(yè)重的末世眾生。三千年后,見眾生迷于心外之法,不離妄想、分別、執(zhí)著,不知真佛在哪里,迷得深,造業(yè)重,果報快,誤將外法當(dāng)修行,應(yīng)機(jī)“純印”二字來到世間,身帶言教,度化有緣……再若癡迷不醒,聽魔不聽佛的,只能說無緣了。
何以故?皆因自心作佛,是心是佛。自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樂、禍、福,為人自召,非菩薩能與。唯有信愿念佛之人,感應(yīng)道交,方能接引,稱愿往生。譬如一個收音機(jī),哪怕再好,必要有音,方能收到音來。如果無音,縱能收音,亦收不到音。菩薩接引眾生,亦復(fù)如是。惟愿大家,善思量之,幸勿錯會。
又凈土二字,乃是總名。若分次序,共有四種。一曰常寂光土,二曰實報莊嚴(yán)土,三曰方便有余土,四曰凡圣同居土。每土蓮分九品,高下不同。皆由行人念佛功行淺深有異,故各各所生凈土,所得品位,亦有高下階級之殊。但能不斷功用,自然日有勝進(jìn)。藕益大師云:“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又說,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切愿、力行,畢此一生,誓無改變。真修行人,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大布施;不起貪、嗔、癡就是大持戒;不計是非人我,就是大忍辱;不間斷,佛號相繼,不夾雜,心能專一,就是大精進(jìn);念佛時,心不亂思亂想,就是大禪定;真的修行,能一門深入,一生不換題目,不換鏡頭,不為其他法門所誘惑,死守一句佛號念到底,念到老,念到死,就是大智慧。否則就不是真修行,只能枉在人世走一回。古大德的經(jīng)驗:“一部經(jīng),一句佛號,一生成就。”這里大師提出,“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沒說多少。深淺就是精純,數(shù)量再多也是少,數(shù)量是外相,精純是內(nèi)心,修行就是修心,決不是修客觀存在的相,因為一切相無不是心之所現(xiàn),變化無常,不究竟、不圓滿。
若具真信切愿,念佛未得一心,所生凈土,皆是同居土。若要考實論之,一心二字,亦有事理不同。事一心者,須斷見思粗惑,老人講的“凡事不走心,傻傻呆呆的”。證相似一心,生方便土。理一心者,須破微細(xì)無明,證實相一心,生實報土。直至無明破盡,證究竟一心,生寂光土。以此觀之,真得一心不亂,必須斷惑。親證一心,生上三土。末代凡夫,有誰何能,但能減少散亂,乃至伏惑不起,往生同居,品位亦高。普愿同倫,各各須知。純印老人講:“世間本來無煩惱,煩惱全是自己找的,凡事不走心,就沒有煩惱。”不走心不是舍識用根嗎?此即都攝六根。又能佛號不斷,豈不是相繼嘛!又說:“眼非病,病非眼,心有病否?以耳代目。”恰是告訴我們?nèi)绾文罘?mdash;—心生、口出、入耳。即耳根圓通也!
佛問圓通下,諸圣各答所問,自述因地修行,或由眼根所入而得圓通,或由耳根所入而得圓通,乃至由地、水、火、風(fēng)所入而得圓通。以上所答,各各不同。唯我勢至大士,概無選擇。提起正念,都攝六根,如手握拳,五指俱攝。故曰:“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凈念相繼。什么叫凈念呢?有一首偈:“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凈,菩薩影現(xiàn)中。”
此偈有法,也有比喻。“菩薩清涼月”。其意是說,菩薩心地如十五的月亮,清凈、光明、涼沏、凈潔,心中什么都沒有,一塵不染,本來無一物嘛。這是心性之體。“常游畢竟空”。常游是心之用,是相用。此心不離外相,但體還是如如,畢竟空,纖塵不染,本來無一物。心地清凈無染著。“眾生心垢凈”。我們眾生的心幾乎沒有凈時,起心動念都是造惡。此心若對五欲六塵不染著,心能轉(zhuǎn)境,心則恢復(fù)本源為清凈心了,反之則被境緣所染污,蓋覆了清凈的本體,清凈心就不能現(xiàn)前了。所以修行、念佛必須把染污的緣(名利、財產(chǎn)、情識……)舍掉,只有這樣,才能“菩薩影現(xiàn)中”,則會跟菩薩的心融成一體了——菩薩即我心,我心即菩薩。這叫感應(yīng)道交啊!此時念佛為凈念(放下),佛號不斷(二六時中)為相繼。即用清凈心念佛。如果心水不凈,菩薩圓通月境亦不能現(xiàn)。
我們雖然念佛,但不會用凈心念,邊念佛邊打妄想,口念心不念。身入佛門,所求所得的是為了一件海青披身,心未入佛門,仍然追求名聞利養(yǎng),對人事物看不開、放不下,兒女、財富、房地產(chǎn)、轎車、別墅、情人、戀人……這樣的念佛人是三寶隊伍的樣子、混子。更有甚者,護(hù)持道場,是為撈取利益,更大錯特錯了。造無間罪業(yè),死時只能披一件海青走,業(yè)果不堪設(shè)想啊!因為念佛心不清凈就得不到感應(yīng),與諸佛菩薩就有隔閡,有距離,有障礙,可見修清凈心,凈心念佛非常重要。
修行就是修清凈平等覺。但要認(rèn)識到末法修行,邪魔擾亂,佛道難成。內(nèi)里貪嗔癡慢疑煩惱越來越嚴(yán)重,外面妖魔鬼怪乘虛而入,誘惑你,引發(fā)此毒,內(nèi)外夾攻,必然造業(yè),入三途,這叫入魔網(wǎng)啊!可憐啊!要知人生苦短,環(huán)境無常啊!天地、日月、高山、大海,沒有不變易的時候,有成必有壞,有盛必有衰,有會必有離,有喜必有憂。世間沒有永遠(yuǎn)不變的快樂,八苦、三苦綿綿沒有盡頭,在六道輪回如環(huán)無端。“眾生之苦,莫過有身”,色身擺脫不掉,苦即無盡無休。因為色身是業(yè)力感召來的,有色身就要受苦報,修道最要緊的就是消滅業(yè)報,獲得解脫。死亡對學(xué)佛人來說毫不恐怖,因為我們明了,生的時候就注定要死,最可怕的是死的時候不能往生。
五十歲的人恐怕活不了一萬天了,若修,又能苦到哪呢?提醒同修千萬不要在家走啊!障道緣太多太重了,很難往生。一定要選一個念佛清凈的道場,而且必須明了送往生的知識。能否往生,在遇緣不同。因為我們念佛還沒達(dá)到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功夫沒達(dá)到一心不亂,只能靠佛接引、有人助念。臨終稍一不慎,魔邪一擾,人身白得了。墮三惡道,必然萬劫不覆。太可怕了,念佛也白念了。
所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者,即專以現(xiàn)前一念至誠而為正念。因正念作主,故能都攝六根。大士往昔因地念佛,即專以現(xiàn)前一念至誠,念念住在自己本覺心中憶佛念佛也。何以故?因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常在六根,貪染六塵,拖泥帶水,不名為凈。唯有念念心存至誠,持佛名號,能使?jié)u漸背塵合覺,返妄歸真,回末向本,轉(zhuǎn)染成凈,故名為凈。所謂“一念至誠一念凈,念念至誠念念凈”,故云“凈念相繼”也。
當(dāng)知自己清凈本覺,即是彌陀圓滿果覺。何以故?若以佛眼觀之,上至十方諸佛,下至九界有情,同一覺性圓明之體,等無差別。但因眾生迷倒,不覺不知。是故我們雖在彌陀圓滿果覺真實心中,經(jīng)千萬劫,直至于今,不覺不知,如隔千里萬里。我們現(xiàn)今欲入彌陀圓滿果覺,安住如來實相正定,但須念念心存至誠,持佛名號,心心覺照,勿令遷流。自然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入佛果覺,住佛正定。若覺遷流,攝之令還。久習(xí)純熟,不須勉強。何以故?法味之妙,勝于醍醐;三昧之樂,超過五欲。如蜂采蜜,若得蜜味,取味無厭,撥之不去,追之復(fù)來。念佛行人,亦復(fù)如是。若覺三昧樂味,自然心不遷流,住佛正定,如如不動。譬如種子,住在地中。復(fù)如果核,住在果中。所謂即因即果,因果同時。自力他力,合成一體。絕待圓融,超情離見,不可得而思議。若按能念之心方面而論,即是自性所顯念佛之圓通。若據(jù)所念之佛方面而言,純是彌陀所證圓滿之果覺。此乃所謂借果地覺,攝因地心;以因地心,賅果地覺。
觀此可知念佛法門,至頓至圓。因能賅果,果能攝因。因果相攝,生佛互融。直捷了當(dāng),全體周圓。全體一念,一念全體。佛魔就是一念心,此非念佛圓通而何。按此殊妙,確乃點鐵成金之妙藥,超凡入圣之慈航。速疾穩(wěn)當(dāng),無過此矣。是故菩薩云,“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也。奈何上根利智之士,多不屑意,舍此而別求玄妙,可不惜乎。須知念佛法門,非但勢至大士,殷勤勸修。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亦皆殷勤勸修。何以故?因此法門,仗佛接引,生到西方,雖未斷惑,永離生死。初出蓮胎,登三不退——念、行、位不退。平常所謂帶業(yè)往生者,即帶己惑業(yè)也。又所謂立地成佛者,及念念住佛圓滿果覺也。何以故?阿彌陀佛圓滿果覺,即一真法界,故稱阿彌陀佛為法界藏身。若論凈土法門之體,佛佛相同,直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證,一體圓融,等無差別。若論凈土法門之用,唯我彌陀世尊,最為第一。故稱“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謂凈土法門之殊勝絕妙,正在此矣。
凈土三資糧是信愿行,但以愿為主,有愿則成,無愿難成,往生亦然。佛法大,大不過業(yè)力;業(yè)力大,大不過愿力。念佛往生就是以大愿力蓋覆住業(yè)力。眾生輪轉(zhuǎn)六道,無不是被業(yè)力所拖。念佛發(fā)愿往生是凈業(yè)、凈愿。凈業(yè)、凈愿若起,染業(yè)則止。但此念、此愿必須相繼不斷,否則染業(yè)又生!稛o量壽經(jīng)》曰:“若有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此即無論哪一道的眾生,只要至心信樂,欲生極樂國,能至誠懇切發(fā)愿往生成佛,臨命終時,佛即來迎接……愿力之大是不可思議的。古德講,熱渴死的人,入畜生道,大多則為水中蟲。被凍死的人,若墮地獄中,多生火焰地獄,熱地獄。愛財產(chǎn)者,命終投生其家做犬……可見愿力不可思議。我們切愿往生,則與阿彌陀佛愿相應(yīng),一定會生西方。真信切愿,老實念佛,一定能往生。為什么?佛以心而有,心以佛而立。全佛是心,全心是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即佛不異心,心不異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阿彌陀佛亦是我心中的佛,我念心中彌陀,此心即是阿彌陀。
佛是法界佛,心是法界心。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佛人就是以自己的佛心,念自己的心佛。若向外馳求,即名外道。“念佛念自心,離心無別佛。若能明此理,當(dāng)下見彌陀”。心生法生,心滅法滅。此心生六道,生四圣,生一真,生凡生圣都是此心。“此心修善,令身安樂,此心造惡,令身受苦”。心是萬法之本。道理不懂不怕,只要依佛教誨去修、去念,就不會錯。如何修?萬緣放下,不計是非人我、好惡得失,至誠懇切、清清楚楚念阿彌陀佛,用信愿心去念佛。心念佛,心就是佛,待見佛時,一切全明白了!西方蓮花就開在你的心里,心就是七寶池。蓮花系花果同生……根扎于五濁惡世之污穢地而不染(六凡法界),沖出水面(喻四圣法界),水面上開花結(jié)果(一真法界)。我們的心就是九品蓮,臨命終時,乃見自心佛罷了。所以十萬億佛土,纖塵不隔。行人應(yīng)有緊迫感,生命就在呼吸之間,應(yīng)想到無常迅速,力行除惡修善,死守一句佛號,念到底,發(fā)愿往生。決不見異思遷。為實現(xiàn)往生大事,必須以愿導(dǎo)行(念佛),以行助愿(求生),依大勢至菩薩親證的方法去修一定能成就。
除此法門以外,其他法門,無論如何再高,如果未斷惑業(yè),欲得了生脫死,超凡入圣,皆無希望。何以故?全仗自力故?v能自力識心達(dá)本,斷惑證真,超入圣位,而未得圓證三不退位,欲得直至菩薩,永無退轉(zhuǎn)者,又安可得乎。唯此凈土念佛法門,雖然凡夫,未斷惑業(yè),一生凈土,便入圣流,直至成佛,永不退轉(zhuǎn)。是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不殷勤勸修。
《觀經(jīng)》說,心念佛,心就是佛,一切唯心造嘛!這簡要易學(xué),成就又快的念佛法門,真的是圓頓究竟的法門啊!以修持而論,沒有超過其上的。不假方便,不須漸次,一句阿彌陀佛,直指佛心。我心佛心本一心嘛!不可正路不走,走偏路,光明大路不走,走崎嶇小道。更不可朝秦暮楚改修其他法門。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遠(yuǎn)離名利,一心念佛。”純印老人留下的四句話,為末世眾生,指明了修行、解脫之路。實際就是清凈身口意念佛。“諸惡莫作”,叫除結(jié)使,解開冤冤相報的結(jié)。學(xué)佛人不與人結(jié)怨,去掉自私自利心、損人利已心。利他,即除三毒的習(xí)氣。“眾善奉行”是修功德,與自利兩者合起來是持戒。“遠(yuǎn)離名利”是三業(yè)清凈,不染外緣,這是修定。“一心念佛”,就是以清凈身三、口四、意三,攝六根,絕六塵,閉六識,此為正念、正行,精純不雜,以達(dá)自心念自佛,自佛凈自心。如此念佛達(dá)一心,就生智慧。
這四句話就是守戒、修定、開慧,與阿彌陀佛四十八愿相應(yīng),與佛相應(yīng),決定往生。也符合世尊住世時讓弟子每日摸頂三次所念的戒律:“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無益苦行當(dāng)遠(yuǎn)離,如是行者得解脫。”我們?nèi)糇龅揭部沙删。世尊在世時為戒律成就,現(xiàn)在為念佛成就。總之,清凈身語意,為十種凈戒,其功德由凡夫至成佛,都要修。一切戒律以此為根本。
念佛不計量,清凈平等就是佛。阿彌陀經(jīng)說七日,那是讓念佛人一改平時的怠惰松散,勇猛精進(jìn),限期求得效果;無量壽經(jīng)講的是盡形壽念佛,那是讓學(xué)人發(fā)長遠(yuǎn)心,堅持不懈,但目標(biāo)是一心不亂,“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rdquo;。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晚年專修念佛,其有一偈:“吾年七十一,不復(fù)事吟哦?唇(jīng)費眼力,做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住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臥也阿彌陀?v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yuǎn),吾生已蹉跎。旦夕清凈心,但念阿彌陀。”
在念佛時,自念自聽,自呼自應(yīng),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當(dāng)眾人念佛時,也應(yīng)在高聲中細(xì)聽,充分運用耳根,全神貫注佛號,這叫互為功德。只有如此念佛,才與佛相應(yīng)。因耳根一攝,六根都攝。攝耳根念佛是上上法門,在智者看來,如飲甘露,飽餐法味,受益不可言說。因為人在世間為生活努力、奔波,無不是造六道輪回的因,而六道輪回的結(jié)果,離不開苦?嗟囊蚴敲曰螅曰蟮母揪褪怯袗塾泻。愛則貪求,恨則厭惡、厭棄。另一根本就是情欲,貪財、貪色、貪名、貪食(一般人所好,食不厭精),貪睡(修行念佛精進(jìn),困魔愈干擾……),稍一失定力,自己就主宰不了。只有覺悟人生的人,把私我的愛欲去除,清凈身口意三業(yè),積聚十善的行為,修養(yǎng)善的德性,佛號晝夜不間斷,不給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境界轉(zhuǎn)動,影響自己的心,不給無明妄想所迷惑,發(fā)大心,老實念佛,隨緣做善,如能這樣,才能得到大利益,而步上自由解脫大道。
自由解脫的境地是什么?是無我的境地。無我的境地一定要遠(yuǎn)離三界的欲念。佛比喻三界猶如焚燒著的火宅,是無底的深淵,明了的智者,會感到?jīng)]有快樂可言。眾生不出三界六道,頭出頭沒永遠(yuǎn)不息,天上、人間的快樂,都不是永恒常住的,只有像大勢至菩薩指給我們修行的方法,證得真正涅槃的境界,才是真正究竟的快樂!
我們今得值遇,幸勿因循錯過。普告大家,深信佛言,及菩薩言,努力熏修,同歸凈土。
諸位師父,諸位同修,來此法會,皆已夙種蓮因,今生有緣,方能預(yù)此勸修凈土念佛勝會。我們當(dāng)思世間無常,莫能久住。一息不來,便為后世?v能活到百歲,不過三萬六千日,到了末后一天,依然成空。觀此娑婆國土,苦多樂少,實無可戀。天災(zāi)人禍日漸嚴(yán)重,水質(zhì)污染已無可治,許多地區(qū)、國家缺食少衣,缺醫(yī)少藥,民不聊生,真實可愍,思之寒心。深恐將來大難,愈為苦惱空前。唯有趕快發(fā)心念佛,求佛接引,大家生到西方極樂國土去,常與諸佛菩薩俱會一處,永離眾苦,同受妙樂。這是你我在娑婆之第一大事,莫過于此念佛往生。但希切記,念佛應(yīng)修心,不可離心修行。今再重復(fù)念明師口訣,純印、心印,以加深修行之法,作為結(jié)語。希望大家,切實修持,同念彌陀,同歸凈土。今乃法會圓滿!
附 覺明妙行菩薩開示
阿彌陀一句 萬法之總持 聲與心相依
念茲復(fù)在茲 感應(yīng)不思議 蓮開七寶池
善男子,心本無念,念逐想生。此想虛妄,流轉(zhuǎn)生死。汝今當(dāng)知此一句阿彌陀佛,不從想生,不從念有,不住內(nèi)外,無有相貌,即是盡諸妄想。諸佛如來清凈微妙真實之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別。如是念者,煩惱塵勞,無斷無縛,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為執(zhí)持名號,方得名為一心不亂,凈業(yè)功成,直趣上品。
按此法語,開示極則。何以故?如是念者,所謂離塵念、清凈念、明徹念、光耀念、實相念、圓融念、無分別念、不思議念、第一義諦念。此豈非一句洪名,頓契彌陀清凈法身乎。誰謂念佛法門,消業(yè)慢,不是大乘佛法,是劣根人所修,不徹底耶。但此念佛,上品極則,非大徹悟人,不能全體擔(dān)荷,徹底承當(dāng),故有事理淺深之別。覺明妙行菩薩云,凈業(yè)功成,直趣上品。以此觀之,豈可皆謂愚夫愚婦哉。既有事理淺深之別,正好隨機(jī)擇法,各適其宜。雖有品位高下之異,到了成佛地位,究竟一也。是以凈土法門,稱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攝機(jī)之廣,無過此矣。
附 印光大師開示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蛐÷暷睿蚰。除佛號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dāng)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漸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匆磺腥硕际瞧兴_,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本凈土一菩提,迷失自性母子離,
阿彌陀佛大愿力,母子相憶回家去。
本師如來解行證,教化六道苦眾生。
超出輪回生極樂,阿彌陀佛阿彌陀。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各三稱)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hù)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jīng)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xì)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讀誦無量壽經(jīng)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jīng)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nèi)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guān)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jì)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jīng)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jì)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rèn)果不認(rèn)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zhǔn)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jì)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xùn)》: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dāng)代往生紀(jì)實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往生紀(jì)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yán)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