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指南四 戒惡行善
觀無量壽佛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yè),此三種業(yè),乃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世諸佛凈業(yè)正因。’彼國者、西方凈土之極樂世界也。發(fā)菩提心者,發(fā)念佛生西,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無上道心也。此三福,確為往生凈土之凈業(yè)正因,不論出家僧尼,或在家居士,如能具修三福,以此功德,回向發(fā)愿,愿生彼國,必得上品往生,圓成佛道之正果也。末法眾生,業(yè)障深重,佛大慈悲,特于第十六觀大開稱之門,令五逆十惡,應墮惡道之愚人,臨終具足十念,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得下品下生極樂世界。如趁健康時,以念佛為正行,消除罪業(yè),以戒惡行善為助行,而修福德,受持三歸,為翻邪歸正之本,受持五戒,為斷惡行善之源,修十善業(yè),不犯威儀,為清凈身口意三業(yè)之根,三業(yè)既凈,念佛易成,必增高往生之品位,早獲成佛之正果也。吾人既已信佛念佛,應選一凈戒比丘,先受三歸,次受五戒、十善。
甲歸依三寶
三寶是佛法僧,為世出世間所最尊重,而最希有難得,故稱三寶。歸亦作皈,皈字從白從反,取其反染污而成凈白之義。歸者歸投,依者依靠,如人墮海,忽有船來,即便趣向,是歸投義,上船安坐,是依靠義,生死為海,三寶為船,眾生歸依,即登彼岸。
一、歸依佛佛為大覺世尊,永離苦惱,究竟常樂,導諸眾生,出迷途而就覺道,即三界之教化主,本師釋迦牟尼佛,為曠劫難遇之大圣人,故稱佛寶。首當歸依佛,以佛為師,從今日起,乃至盡未來際,不得歸依天魔外道,異教宗主,或邪神邪鬼。
二、歸依法法為佛經,即修行之種種法門,三世諸佛,皆依之修行而成正覺,今欲翻邪歸正,速出生死,舍佛法無由得出,亦千生罕遇,萬劫難逢,故稱法寶。次當歸依法,以法為師,從今日起,乃至盡未來際,不得歸依外道異教典籍。
三、歸依僧僧即凈戒比丘,為佛之弟子,乃傳授佛法之人,以法不自弘,須假人弘,方使從聞思修,證果成佛。況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了,難了之法,既藉僧傅,以化度眾生,紹隆佛種,故稱僧寶。三當歸依僧,以僧為師,從今日起,乃至盡未來際,不得歸依外道異教徒眾。
今既歸依三寶,則心有所歸,身有所依,從是以后,以三寶為師,三界迷途,生死苦海,從此可出,發(fā)菩提心,普勸歸依,均佛果可期也。
乙受持五戒
五戒、即戒殺盜淫妄酒,既歸依三寶,當受持五戒。佛說:‘五戒不持,人天路絕。’更無由生西成佛,脫生死黏,去煩惱縛,離三界苦,得究竟樂也。因戒為道德之本,生善滅惡之基,超凡入圣之工具,才登戒品,成佛可期,以從戒生定,從定發(fā)慧,由戒定慧而成正覺,故曰戒為無上菩提本也。此五戒名曰五學處,為在家男女所應學故。又名學本,諸所應學,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以此為本故。又名五大施,謂以攝取無量眾生,成就無量功德故。此五戒即儒之五常:不殺生仁也,不偷盜義也,不邪淫禮也,不飲酒智也,不妄語信也。應先學后受,受持一戒為一分,二戒為少分,三戒為半分,四戒為多分,五戒為滿分,自可量力受持。應隨所受,稱為一分或滿分優(yōu)婆塞或優(yōu)婆夷。優(yōu)婆塞此云近事男,優(yōu)婆夷此云近事女,謂既受五戒,堪可親近奉事三寶故。寧可少受多持,不可多受少持,不受則已,受則必持,持則必當極其精細,方得名為一分或滿分也。
一、戒殺,即不殺生好生惡死,物我同然,我既愛生,物豈愿死,由是思之,生可殺乎?一切眾生,輪回六道,隨所造善惡二業(yè),升降超沈,我與彼等,于多劫中,互為父母子女,當思拯救,何忍殺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于未來世,皆當成佛,我若墮落,尚望拔濟,何敢殺乎?既造殺業(yè),必墮惡道,酬償宿債,輾轉互殺互食,無有了期,由是思之,更不敢殺。殺生之由,起于食肉,若知上述因緣,自不敢食肉矣。愚人謂肉為美,不知肉本精血所成,內盛屎尿,外雜糞穢,腥躁臭穢,美從何來?常作不凈觀,食當發(fā)嘔矣。生謂人及禽獸,蟲蟻魚蝦,蚊虱蚤虱,凡有生命者皆是,不分大小,皆不得故殺。若見他殺,有力應救,設不能救,應起慈心,念佛超度,祝令解怨釋結,永斷惡緣。若殺人,犯重罪,若殺生身父母,犯逆罪,均生受死刑,死墮阿鼻地獄,永無出期。故佛制弟子,若欲行仁,首持殺戒,或自殺,或教他殺,或見殺隨喜,皆應嚴戒。殺戒若持,輪回自息,舉世若能持此殺戒,則劫運潛消,天下太平矣。佛經廣說戒殺放生之功德利益,經深難讀,當觀安士全書之萬善先資,知殺生惡報,戒殺福報,自會嚴持殺戒,以挽殺劫,而培福果也。
二、戒盜,即不偷盜見得思義,不與不取,稍知廉恥者,便能不犯。然細論之,非大圣賢,皆所難免。凡以公濟私,克人益己,以勢取財,用計謀物,或奪取,或竊取,或強占,或詐取,乃至抵債不還,偷稅冒渡等,皆為偷盜。至于十方僧物,現(xiàn)前僧物,乃至佛法僧物,混亂互用,雖一針一草之微,或自用,或與人,皆盜中之至重。若父母師長之物,不與而取,亦犯重罪,況其他耶?如均能深信因果,嚴持盜戒,絲毫不犯,則舉世皆義讓之人,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盜匪自息,何須監(jiān)守牢獄耶?
三、戒淫,即不邪淫出家全斷淫欲,在家惟戒邪淫。男女居室,生男育女,上關風化,下關祭祀,夫婦行淫,故非所禁。但當相敬如賓,為承祭祀,不可以為快樂,徇欲忘身。雖是正式夫妻,貪樂亦犯,但罪輕微。若非夫妻茍合,即名邪淫,干犯世間一切男女,皆為破戒,其罪極重,是以人身行畜生事,報盡命終,先墮地獄餓鬼,后墮畜生道中,萬劫莫出。一切眾生,從淫欲生,所以此戒難持易犯,縱是賢達,或時失足,何況愚人。若立志修持,須先明利害及對治方法,如見毒蛇,如遇怨賊,恐怖畏懼,欲心自息。對治方法,廣載佛經,俗人無緣觀覽,當看安士全書之欲;乜,知淫為萬惡之首,自會清心寡欲,嚴戒邪淫。若已犯邪淫,由因知果,心生怖畏,請即心常憶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以自心念力,對治淫心,仗菩薩威神,消除淫業(yè),即得速離貪愛淫欲之毒,死即帶業(y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脫輪回,方免久墮地獄畜生之果報,望共注意深信常念為要!舉世若能持此淫戒,不祈禮而禮立,威儀自守,不肅而嚴,則刑法之妨害風化,妨害婚姻、妨害家庭、及因此而傷害殺人等案件永絕矣。
四、戒妄,即不妄語常說實話真話,言而有信,不虛妄也。若意存欺騙,常說假話,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覺知等,亦復如是。以是為非,以非為是,以有為無,以無為有,凡心口不相應,虛妄不實等,皆妄語也。若為希求名譽利養(yǎng),未得圣果謂得,未證佛境謂證,欺罔圣賢,誑惑世人,名大妄語,其罪極重,命終之后,直墮阿鼻地獄,永無出期。若為救他急難,方便權巧,慈悲利濟者不犯。若舉世能持此戒,則信用具足,不邀名而名自至,不求利而福自歸,刑法詐欺背信等條,可以刪矣。
五、戒酒,即不飲酒酒雖非葷,而能迷亂人心,壞智慧種,飲之令人顛倒昏狂,妄作非為,故佛制而斷之,凡修行者,皆不許飲。并及蔥、蒜、韭、蒜、興渠等五種葷菜,氣味臭穢,妨于凈法,熟食發(fā)淫,生吃增恚,凡修行人,皆不許食。梵網經云:‘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及教人飲。’昔有在家五戒弟子,因破酒戒,而殺盜淫妄齊破。以酒能亂性招殃,為犯罪因緣,故痛戒唇沾鼻嗅,亦不得造酒賣酒,或以酒飲人送人,皆為犯戒。若有重病,非酒不能引藥,白師友等方服。舉世若能持此戒,則乘醉惹禍,酗酒滋事者,自無其人矣。
以上殺、盜、淫、妄、四戒,為四大惡業(yè),不論出家在家,受戒不受戒,犯之皆有罪過,以體性是惡,刑法亦禁故也。但未受戒者,一層罪過,受戒之人,兩層罪過,于作惡犯罪之上,又加一犯戒罪故。若持而不犯,即為四善,功德無量,既念佛以消舊業(yè),更持戒而不造新殃,免為往生障緣也。惟第五酒戒,未受戒者,飲之食之,皆無罪過,受戒飲食,一層罪過,即犯佛戒罪,佛已禁制,汝又犯戒,故有罪也。
丙行持十善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綺語
六、不兩舌七、不惡口八、不慳貪九、不嗔恚十、不邪見
此十善、又名十戒,即在家菩薩戒之十重戒也。前三戒為身業(yè),中四戒為口業(yè),后三戒為意業(yè),人之一切善惡思想言行,皆名為業(yè),善者為善業(yè),惡者為惡業(yè)。此十戒、能持而不犯,即為十善,若犯而不持,即為十惡。十惡分上中下三品,上品十惡,死墮地獄,中品餓鬼,下品畜生,此三惡道,惟苦無樂,若能念佛懺悔,求生凈土,必于念念之中,除罪多劫,亦可下品往生。十善分上中下三品,上品十善,死即升天,中品為人,下品阿修羅,此三善道,亦苦多樂少,若念佛回向凈土,即轉人天福報之有漏善業(yè),為往生凈土之無漏凈業(yè),必獲上中品往生。蓋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以持戒念佛之因,必得往生成佛之果,決定無疑,絲毫不爽也。前四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言,已于五戒中說明,玆不贅述。
五、綺語,即說無益浮言,華妙綺麗,或作艷曲情詞,傷風敗俗,或談說淫欲,導人邪念,蕩人心志等皆是。
六、兩舌,即向此說彼,向彼說此,挑撥兩方是非,離間親友感情,乃至前譽后毀,面是背非等皆是也。
七、惡口,即言語粗惡,如刀如劍,發(fā)人隱惡,不避忌諱,證入人罪,發(fā)宣人短等皆是也。若穢語傷人,罵人父母,為大惡口,來生當受地獄畜生之果報。藏經所言果報,多因口業(yè)者,以口易發(fā)也。應常念佛,以洗滌口業(yè)之穢惡,則惡業(yè)消而口業(yè)凈,身后必生凈土,而免惡報也。
八、慳貪,即自己之財,不肯施人,而慳吝不舍;他人之財,但欲歸己,而貪得無厭。及貪愛五欲之財色名食睡,毒害身命與慧命等皆是也。
九、嗔恚,即懷之于心為嗔恨,形之于色為恚怒,如境不適意,憂愁憤怒,及逞勢逞氣,欺侮人物等皆是也。
十、邪見,即不信行善得福,作惡得罪,撥無因果,無有后世,輕侮圣言,毀佛經教,違反正理等皆是也。
此十重戒,即十大惡業(yè),佛大慈悲,各加一不字,令皆持而不犯,即為十大善業(yè)。身不殺、盜、邪淫,常持齋戒,不犯威儀,即身業(yè)清凈?诓煌、綺語、兩舌、惡口,常少說話,多念佛,即口業(yè)清凈。意不貪、嗔、邪見,放下萬緣,一心念佛,即意業(yè)清凈。三業(yè)清凈,即易與佛感應道交,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是心念佛,是心是佛,必獲上品上生,速成無上佛果也。傳此歸戒,化及宇內,則天下皆善人,便能消禍亂于未萌,致刑罰于無用,國治而天下平矣。是受持歸戒,不但欽遵佛制,報感樂果,抑且冥助國法,益補邦家,誠人生改惡行善之指南也。
- 上一篇:人生指南五 恪守行儀
- 下一篇:人生指南三 信愿念佛
- 念佛法要
- 人生指南六 普勸念佛
- 人生指南五 恪守行儀
- 人生指南三 信愿念佛
- 人生指南二 抉擇信仰
- 人生指南一 前言
- 念佛法要(唐善導大師凈業(yè)專雜二修說節(jié)要)
- 念佛法要(宋永明延壽大師萬善同歸集節(jié)要)
- 念佛法要(宋慈云懺主遵式大師往生凈土決疑行愿二門節(jié)要)
- 念佛法要(宋普照中峰明本大師三時系念佛事節(jié)要)
- 念佛法要(元虎溪尊者優(yōu)曇普度大師蓮宗寶鑒節(jié)要)
- 念佛法要(元維則天如大師凈土或問節(jié)要)
- 念佛法要(明幽溪傳燈無盡大師凈土法語節(jié)要)
- 念佛法要(明紫柏達觀大師紫柏老人集節(jié)要)
- 念佛法要(明蓮池袾宏大師云棲法匯節(jié)要)
- 念佛法要(清蕅益智旭大師靈峰宗論節(jié)要)
- 念佛法要(清截流行策大師凈土警語節(jié)要)
- 念佛法要(清梵天省庵思齊大師法語節(jié)要)
- 念佛法要(清夢東徹悟大師語錄節(jié)要)
- 念佛法要(清悟開豁然大師凈業(yè)知津及念佛百問節(jié)要)
- 佛說無量壽經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
- 華嚴經要解(1)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
- 大般涅槃經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三)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上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