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十四、十五課 綜合指要

  第十三、十四、十五課 綜合指要

  1.修小乘道,成阿羅漢,也是好的,好處是在已斷見思,已出三界,所事已辦,不受后有。若就自度來說,若就離苦得樂來說,可算是相當究竟了。可是,若就成佛的意義來講,他們還在半路上,顯然對于救拔他人的陷溺苦惱,并不曾考慮過。他們并不想邁進一步,發(fā)菩薩心,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被呵為焦芽敗種,不堪造就,這就是小乘行人的短處。不過,行者若怯三祗路遠,急于自度,暫時先以阿羅漢為目標,在化城上,休自一下,然后再走,也是相當合理的行為,誰都不能謂為不當。根器雖然有頓漸之別,但此只就今生一生來說,若統(tǒng)前多生都算在內(nèi),則今生之頓,實積前多生之漸所成,若無前此之漸,便無今日之頓,若無今日之漸,便無他日之頓,小乘和大乘,也給這一樣,到了最后,一切眾生悉皆成佛時,則無漸非頓,無小非大了。

  2.行人固各有其根器,但法相宗則有五性之說:五性者:即一、定性聲聞,二、定性緣覺,三、定性菩薩,四、不定性,五、無性。此中定性聲聞,定性緣覺,及無性,此三類皆無佛種子,畢竟不能成佛,謂之三無。定性菩薩及不定性,則皆有佛種子,皆當成佛,謂之二有。此三無二有之說,我實不敢贊同,如果真有所謂定性,則顯然大背于涅槃經(jīng)所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當來之世,皆當成佛!购汀敢磺衅兴_、聲聞、緣覺、未來之世,皆當歸于大般涅槃!沟慕(jīng)語,而法華會上,許多聲聞弟子,蒙釋尊授成佛記,皆成謬矣。行者鉆研教義時;若發(fā)現(xiàn)經(jīng)論語有不相符者,寧可依經(jīng),不宜依論,這是很重要的決定。

  3.讀諸部般若經(jīng),而執(zhí)著空義,墮入斷滅空者,此人即是不了解般若。第一理由是:到了真?zhèn)一切法空時,自然會覺得有宗物事空不得,所以才敢說空。第二理由是:經(jīng)中有時也說到不空,例如金剛經(jīng)說:「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可知并不是一味說空。第三理由是:在般若經(jīng)中,說到第一義空時,往往都用雙關的語氣,如非得非不得,無相無不相,不增不滅等句法,以表達中道實相的觀念。可知:達諸法本性空是般若,在一切法本性空中,而能斷煩惱趣涅槃者,也是般若,能轉(zhuǎn)*輪度眾生者,也是般若,若一味執(zhí)空,則陷于外道的斷見矣。

  4.小乘的位階,包括在大乘十住內(nèi),若就圓教初信斷見,七信斷思言之,則初信便是須陀洹,七信便是阿羅漢,小乘的極果,尚未及大乘的初住。由凡夫修成阿羅漢,至多不過六十劫,修成辟支佛,至多不過一百劫,然而大乘修完十信,已歷一萬大劫,此尚是初住,二住以下,更不必說矣?芍〕藷o學果,較諸大乘佛果,相距至為遙遠,果法既有不同,則所修的時間及軌則,自亦大異矣。

  5.若問怎么樣才可以分別出?是大乘抑是小乘的根器一節(jié),這可以就實際情形,略為分出。第一:不想度 人,而僅思自了者是小乘,反之,能發(fā)大心,欲兼度他人者,則是大乘。第二:能行道,而不喜研理者,或于理不懂者,多屬小乘,反之,即多屬大乘。第三: 對阿含經(jīng)教能懂,進而讀方等,般若等諸經(jīng)則不懂者為小乘:若不以阿含為滿足,而欣慕大乘經(jīng)教者,則屬大乘。平時見解平庸,與俗人無大差異者為小乘,反之,具有超人見解,不同于流俗者,則屬大乘。

  6.大涅槃經(jīng)指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當來之世,皆當成佛。那么,所謂小乘者,不過是指目前而言,或是指某一時期而言,并不是永久性的了。小乘行者;若自恨根器低劣,慕大乘法,思欲修習者,則莫妙于念佛求生凈土。因為諸佛凈土,皆是阿跋致,(譯為不退轉(zhuǎn))不但極樂;一切佛國,既皆不退,則小乘人生彼,必發(fā)大乘心,得大乘智,進大乘位,成佛尚是當然之事,何況作菩薩。故今時雖然慧少根劣,到那時自會豁然開朗,往生論偈云:「大乘善根界,二乘種不生!箍芍獦O樂國無愚法小乘,生彼國者,皆具大乘根器矣。

  7.吾人觀察佛門緣覺聞二小乘果,以及佛菩薩二大乘果,其所修為者,全屬心法。佛知道一切眾生的流轉(zhuǎn)三界,只是心中無明染念所致,所以對治還滅的方法,也者從心地上用功夫,這是合理的,除此之外,別無所謂體功。至于外道則不然了,他們講究守竅、 運作、小周天、丹、 鼎、汞、火、煉精化氣,煉氣化神諸著,以為修如是法已,即可出世。把一切見思塵沙惑,和我法二執(zhí)等,置諸不顧,即第八識中的種子和習氣的問題,也全沒交代?v使真?zhèn)能九轉(zhuǎn)丹成,名標紫府,請問:這一堆無始以來的垃圾,塞識田中,將來要向何處傾卸?如不消滅凈盡,如何能成道?如何能越過財色嗔疑等關頭?因中既不修福,亦不修慧,將來;二嚴的果施是從那里來的?若無;,與凡夫有何差異?吾人只要明白了這一道理,就知道光修體功,不斷煩惑,不事戒施的行人,是決不能出三界,了生死,事實畢竟是事實,不管說得怎樣漂亮動聽,也不中用,迷于外道者,可以悟矣。

  8.釋尊于說阿含后,繼說方等,勉聲聞學人,進趣菩薩位,經(jīng)薰陶的結果,善現(xiàn)能說般若,迦葉堪傳心印,富樓那輩,也都回心向大,助轉(zhuǎn)*輪,到最后,五百弟子皆受記成佛,使小乘學風,起大轉(zhuǎn)變,吾人觀于此種蛻化的事實,就可知定性聲聞之說,為不可信,本性住種,與習所成種的說法,則較為可輩也。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