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六(8)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六(8)

  未二、由共相

  或由共相故,謂觀有為同生住滅所有共相。

  現(xiàn)在的文是〈本地分〉第八科「思所成地」,「思所成地」里邊,這個「略標(biāo)廣辨」,里邊有「標(biāo)列」,有「隨釋」!鸽S釋」里邊分三科,第一科是「自性清凈」,第二科「思擇所知」,第三科是「思擇諸法」!杆紦裰T法」里邊分四科,這個第四科是解「釋」。解釋里分兩科,第一科是「思擇素呾纜義」,第二科「思擇伽陀義」。伽陀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勝義伽陀」,現(xiàn)在是「勝義伽陀」!竸倭x伽陀」里邊,第一個一共四十四個頌,第一個頌是「總標(biāo)」,第二個頌是「略釋」,第三個頌是「廣釋」,F(xiàn)在的文,是第二科「后十頌顯清凈品」!革@清凈品」里邊分兩科,第一科是「總標(biāo)義」,第二科是「別釋頌」。這個第二科里邊分兩科,第一科是「觀相」。又分兩科,第一科是「由自相」。這個「觀相」,就是佛教徒修止觀的時候,觀「自相」,這個觀「自相」的解釋,這個文里邊是「諸色如聚沫,諸受類浮泡,諸想同陽焰,諸行喻芭蕉,諸識猶幻事,日親之所說」,這是觀「自相」。現(xiàn)在的文是「由共相」,「由共相」就是「諸行一時生,亦一時住滅」,這兩句。

  「或由共相故」,這個佛弟子修止觀的時候,觀「自相」,這是一種毗缽奢那;「由共相」,這是又一種毗缽奢那。怎么叫做「共相」呢?「謂觀有為同生住滅所有共相」,就是觀察這個色、受、想、行、識是有為法,是因緣所為的!竿纭梗埠,受想行識也好,同是有生、有住、有滅的;這個生住滅,是所有一切有為法的共同的相貌,就是修無常觀了。前面解釋這個頌里邊,「諸行一時生,亦一時住滅」,解釋這兩句頌。這一切有為法,都是剎那生剎那滅,所以是「諸行一時生,亦一時住滅」的,都是剎那剎那地這樣變動。

  午二、觀諦(分二科) 未一、總標(biāo)義

  或由世俗及勝義諦故。

  這底下是第二科「觀諦」,前邊是「觀相」,就是觀自相和觀共相,這底下是「觀諦」。分兩科,第一科是「總標(biāo)義」,第二科是「別釋頌」!缚倶(biāo)義」。

  「或由世俗及勝義諦故」,就是修止觀的時候,或者是由于這個修行人,他修世俗諦觀,就是有為法,從名言上去分別它是生、它是住、它是異、它是滅,它是無常、苦、空、無我,這樣子從名言上分別,那叫作「世俗」。「及勝義諦觀」,觀察它是畢竟空,離一切名言相了,那么也有這樣不同的觀法。這是標(biāo)出來。

  未二、別釋頌(分三科) 申一、辨愚癡(分二科) 酉一、由勝義

  謂雖無癡者,非無愚癡。

  這底下第二科「別釋頌」。這個「總標(biāo)義」就是按這個頌來說,就是「癡不能癡癡,亦不能癡彼,非余能有癡」,那么這就是勝義諦的意思!付薨V非無」這以下就是世俗諦的意思,解釋這以下這個頌。

  「謂雖無癡者,非無愚癡」,這樣我先解釋這個頌。「癡不能癡,癡亦不能癡彼」,這么念。這十二有支里邊,第一個就是癡,就是無明,也叫十二緣起,也叫十二有支,舊的翻譯也叫十二因緣,F(xiàn)在先觀察這個十二有支的第一個支,就是無明,觀察這個無明是「不能癡」,它不能自然而有癡,這個癡是因緣有的,它不能自然而有癡;就是若沒有因緣的時候,就沒有這個癡,那么癡就是本性空了,這「癡不能癡」!赴V亦不能癡彼」,觀察這個癡,若沒有因緣的時候沒有癡,就是本性空了。這樣說,這個癡是不能癡彼一切眾生的,他本性空了,沒有癡了,就不能愚癡一切眾生的,是不能癡彼的。

  「非余能有癡」,也不是其余的沒有癡的人能有癡,有癡的人也沒有癡,無癡的人也沒有癡。這是已經(jīng)得圣道的人,沒有癡了,那他也是沒有癡;我們沒有得圣道的凡夫,是有癡,但是觀察這個癡本性空的時候,凡夫癡也是沒有的,所以「亦不能癡彼」!赴V不能癡」,是癡不能自癡,這個自是對因緣說的,由因緣而有癡,沒有因緣的時候,癡不能自癡,癡不能自己有癡,就是本性空的意思!敢嗖荒馨V彼」,既然是癡是本性清凈,無有癡了,那它也不能愚癡一切眾生的!阜怯嗄苡邪V」,不是其余沒有愚癡的人能有癡,也是沒有癡。這樣子觀察,這是勝義諦觀。

  「而愚癡非無」,這是世俗諦觀。愚癡不是沒有,還是有癡,那么怎么有了愚癡了呢?「不正思惟故」。這個凡夫,他不能夠如理地去思惟,所以就有癡了,就有愚癡了,當(dāng)然這是很微細(xì)的事情。在日常生活里邊,假設(shè)你常常有正憶念的時候,你會經(jīng)驗這件事,你會有經(jīng)驗這件事,就是你遇見一種境界的時候,你能如理作意的時候,你的心就平靜,這個貪瞋癡就不動;你若非理作意的時候,這貪瞋癡就出來了,所以「不正思惟故」,這個癡就出來了。「諸愚癡得生」,「不正思惟故,諸愚癡得生」,有很多的無明,就能夠現(xiàn)起了。

  「此不正思惟,非不愚者起」,這個「不正思惟」在這個分別心上面,現(xiàn)起不正思惟這個人!阜遣挥拚咂稹梗皇悄莻不愚的人能現(xiàn)起的,就是愚癡人,他才能現(xiàn)起不正思惟,由不正思惟,引起愚癡。若是已經(jīng)得圣道的人,他就是不愚者;不愚者,他也沒有不正思惟,沒有不正思惟故,所以也沒有愚癡,是這樣意思。這是那個頌文,這底下論文。

  「謂雖無癡者,非無愚癡」,這是「別釋頌」。分三科,第一科是「辨愚癡」。分兩科,第一科「由勝義」。看這個「勝義」怎么樣解釋,「謂雖無癡者」,這個「無癡者」是一句,「雖無癡者」是第二句。「無癡者」,就是沒有我的意思,無我,這個沒有愚癡的補特伽羅,這個我是不可得的!鸽m無癡者,非無愚癡」,雖然我不可得,但是不是沒有愚癡,愚癡還是有,只是因緣有的。觀我空的時候,觀這個愚癡本性空,觀我也是不可得。但是在世俗諦上來說,還不是沒有愚癡,還是有的。這是第一個「由勝義」觀,但是這個地方重視我空觀。第二科「由世俗」。

  酉二、由世俗

  眾緣所生世俗諦故,說癡能癡。又復(fù)顯示非不愚者,不正思惟,是故彼為愚癡所癡。

  「眾緣所生世俗諦故,說癡能癡」,就是眾多的因緣所現(xiàn)起的有為法,在名言上說,這個世俗諦就是一切的名言法,離名言就是勝義諦了。這個有名字,有言說的這一切法上,是屬于世俗諦。在世俗諦上看,「說癡能癡」,說這個人,他這個愚癡,能使令他愚癡,他這個愚癡,他內(nèi)心里面有愚癡,就能令他糊涂。

  「又復(fù)顯示非不愚者,不正思惟」,就是「不正思惟故,諸愚癡得生;此不正思惟,非不愚者起」,就是這個意思。這表示不是那個不愚者不正思惟,愚者才不正思惟,不愚者不正思惟是不對的,非那個不愚者有不正思惟的!甘枪时藶橛薨V所癡」,那還是愚癡的人,他才能為愚癡所顛倒迷惑的。那么這是解釋這個話。

  申二、辨行識(分二科) 酉一、行支(分二科) 戌一、由世俗

  又由世俗宣說諸識隨福等行。

  這底下「福非福不動,行又三應(yīng)知,復(fù)有三種業(yè),一切不和合」這以下,這以下是第二科「辨行識」。前面第一科,是辨十二有支的第一支,就是辨這個無明。這底下第二科辨這個行和識。無明緣行、行緣識,辨這兩個,辨那個行識。分兩科,第一科是「行支」,那么第二科才是「識支」!感兄А狗謨煽疲谝豢啤赣墒浪住。

  「又由世俗宣說諸識隨福等行」,又從世俗這一方面來說,就是「諸識隨福等行」。就是我們的這個識,了別的這個識,這個分別心,他是不能自主的,他是隨福等行;隨順福行、罪行、不動行去活動的,是這樣子。這個隨福行,就是人天;所以非福行,就是變成三惡道了;隨這個不動行,就是禪定,就到色界無色界去了,說這個大意是這樣子。

  戌二、由勝義(分三科) 亥一、標(biāo)差別

  若就勝義,無所隨逐。

  這是第二科「由勝義」。分三科,第一科「標(biāo)差別」。前面是從名言上來說我們的識,是隨福等行的活動去活動。

  「若就勝義」,若就第一義諦來說!笩o所隨逐」,那就沒有可隨逐的。這個識是能隨逐的,福行、罪行、不動行是所隨逐的。若就勝義來說,福行也不可得,罪行、不動行都是不可得的,就是沒有所隨逐的行可得了。這是標(biāo)這個勝義諦和世俗諦有差別。底下第二科「釋頌言」。

  亥二、釋頌言

  又三應(yīng)知者:謂去來今。三種業(yè)者:謂身等業(yè)。一切不和合者:更互相望不和合故。

  「又三應(yīng)知者」,這個「又三應(yīng)知者」就是那個頌上的話!父7歉2粍印沟谝痪,「行又三應(yīng)知」,這個話這樣說:「福非福不動行,又三應(yīng)知」,應(yīng)該這么念!赣秩龖(yīng)知」這句話怎么講呢?「謂去來今」,這個「三」就是過去、未來、現(xiàn)在,叫做「三」。這表示這個福、非福、不動這三種行有三世的差別;有過去的福、非福、不動,有未來的、有現(xiàn)在的福、非福、不動,這樣意思。

  「三種業(yè)者」,這個頌上說「復(fù)有三種業(yè)」這句話。這個「三種業(yè)」是指什么說的呢?「謂身等業(yè)」,就是身業(yè)、語業(yè)、意業(yè),由身業(yè)、語業(yè)、意業(yè)來造作福行、罪行、不動行而有過去的、現(xiàn)在的、未來的差別,這樣意思。

  「一切不和合者」,這個頌上的這句話:「復(fù)有三種業(yè),一切不和合」,就是這句話。這句話怎么講呢?「更互相望不和合故」,就是這樣意思,這句話。這是解釋頌上的話,底下「亥三、顯所以」。

  亥三、顯所以

  所以者何?現(xiàn)在速滅壞,過去住無方,未生依眾緣,而復(fù)心隨轉(zhuǎn)。

  「所以者何?」就是「更互相望不和合」,這是什么道理呢?這樣地問!脯F(xiàn)在速滅壞,過去住無方,未生依眾緣,而復(fù)心隨轉(zhuǎn)」,就是解釋這個頌:「一切不和合,現(xiàn)在速滅壞,過去住無方,未生依眾緣,而復(fù)心隨轉(zhuǎn)」,解釋這幾句話。這幾句話就是解釋這「一切不和合」的。

  「現(xiàn)在速滅壞」,現(xiàn)在的這個身語意三業(yè),福非福不動行,這兩個三!杆贉鐗摹,它們都是剎那剎那地變異,剎那間就滅掉了;福行、罪行、不動行也這樣子,身業(yè)、語業(yè)、意業(yè)也是這樣子,剎那間就壞了。

  「過去住無方」,過去的業(yè)力,也不知道它住在什么地方了,過去造的業(yè)也剎那間的都滅壞了,也沒有方所了,一剎那間就滅了。

  「未生依眾緣」,是第三句。「未生依眾緣」,這個未來的福業(yè)、非福業(yè)、不動業(yè),身業(yè)、語業(yè)、意業(yè),它們的現(xiàn)起,這個「生」就是現(xiàn)起,是要依靠眾多的因緣才能現(xiàn)起的。而現(xiàn)在來說,這些眾因緣都沒有現(xiàn)起,那就是未來的這些福行、罪行、不動行,身、語、意都不可得。這樣說,過去也不可得,也滅了不可得,現(xiàn)在的也不可得,未來也不可得。

  「而復(fù)心隨轉(zhuǎn)」,心隨誰轉(zhuǎn)呢?你的一念心去隨順福行轉(zhuǎn),罪行轉(zhuǎn),不動行轉(zhuǎn),都是不可得的,所以這就叫做「一切不和合」。所以叫做「復(fù)有三種業(yè),一切不和合」,這是約勝義諦觀,這樣意思。把這個《披尋記》的文念一遍。

  《披尋記》五九二頁:

  又由世俗宣說諸識隨福等行等者:自下觀勝義諦。行有三種:謂福、非福及與不動。又有三世差別:謂去、來、今。如是諸行熏習(xí)于識,故說彼識隨諸行轉(zhuǎn)。此亦由世俗諦應(yīng)知。若就勝義,無所隨逐。由身等業(yè)與識相望,一切不和合故。云何一切不和合耶?謂由諸行三等差別,唯是假立,非是勝義。若就勝義,現(xiàn)在諸行剎那無常,名速滅壞。過去諸行已謝滅故,名住無方。未來諸行待余緣生,名依眾緣。與識和合義不得成,況復(fù)隨轉(zhuǎn)。

  「又由世俗宣說諸識隨福等行等者:自下觀勝義諦。行有三種」,就是用勝義諦來觀這個行。「行有三種:謂福、非福及與不動」這三種行!赣钟腥啦顒e:謂去、來、今。如是諸行熏習(xí)于識」,你做福行的時候,這個福行熏習(xí)了你的分別心;就是你用心去做福業(yè),做種種的善事,你在創(chuàng)造的同時,這個福業(yè)就熏習(xí)了你的心,在心里面就有福業(yè)的種子了,這樣意思。你造罪業(yè)、造不動業(yè)都是這樣子。你在那兒靜坐,你靜坐的時候,忽然間心里面能明靜而住,修奢摩他的時候,明靜而住了。你明靜而住五分鐘,就是有五分鐘的熏習(xí)明靜而住,在你內(nèi)心里面有了明靜而住的種子了。但是你明靜而住的那個程度低,你熏習(xí)的那個種子也是很軟弱,也是很微小。但是你不斷地這么熏習(xí),逐漸地它就有力量了,就會得禪定了,這樣意思。所以你前幾天靜坐相應(yīng)了,這幾天靜坐不相應(yīng),但是前幾天那個相應(yīng)并沒有失掉,還在你心里面儲藏著的,沒有失掉,這叫做熏習(xí)于心。

  「如是諸行熏習(xí)于識,故說彼識隨諸行轉(zhuǎn)」,所以在世俗諦上說呢,你的識隨著諸行轉(zhuǎn)。如果你的禪定,這個不動行修成功了的時候,你正念一提起來,你這個心就不動,定就現(xiàn)前了。若是你造福業(yè),那么你心就隨著福業(yè)轉(zhuǎn),臨命終的時候,這心就有善念;你造罪業(yè)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就有惡念,那個罪業(yè)就領(lǐng)導(dǎo)你的識到三惡道去了。那么「故說彼識隨諸行轉(zhuǎn)。此亦由世俗諦應(yīng)知」,這樣說法,是根據(jù)世俗諦來說的,你應(yīng)該知道,是這樣意思!溉艟蛣倭x,無所隨逐」,若就離名言相的勝義諦來說呢,那是沒有福行、罪行、不動行可隨逐的!赣缮淼葮I(yè)與識相望,一切不和合故」,這個「由身等業(yè)」,這個福等行和你的了別識來對望的時候,一切是不和合的。這個福等三行、身等三業(yè),和識是不和合的,就是沒有業(yè),沒有行,能和識和合在一起的。

  「云何一切不和合耶」,怎么叫做它們不在一起呢?「謂由諸行三等差別,唯是假立,非是勝義」,這個諸行三等的差別不同,那是方便安立的,你做這樣是屬于福業(yè),屬于福行,你這樣做是屬于罪行,你這樣做叫不動行,這是在名言上這樣安立,這么安立這件事!阜鞘莿倭x」,不是那個第一義諦上有這些事情可得的。

  「若就勝義,現(xiàn)在諸行剎那無!梗魪膭倭x上來觀察,你現(xiàn)在做福行、罪行、不動行,在時間上看,一剎那間就滅掉了,就變化了,「名速滅壞」!高^去諸行已謝滅故」,它已經(jīng)息滅了,「名住無方」,就是沒有地方好住。若存在,就是有方所的;若不存在,也就沒有方所可得了。

  「未來諸行待余緣生,名依眾緣」,未來世的諸行是在未來,不是現(xiàn)在,它若是現(xiàn)起的時候,它不能自然地現(xiàn)起,它要「待余緣生」,要等待其他的因緣,才能現(xiàn)起的。比如說修禪定,你要有禪定的資糧,你要有戒,你要有正知而住,你要食知節(jié)量食,要悎悟瑜伽,各式各樣的修奢摩他、毗缽奢那的;要有這個因緣,才能現(xiàn)起。這個福行、罪行也都各有因緣,「名依眾緣」。

  「與識和合義不得成」,未來的事情現(xiàn)在還沒有現(xiàn)起,也不能與識和合;過去世的也滅了;現(xiàn)在的剎那地剎那間也滅了,所以它不能與你的了別識在一起,所以叫做不和合。這是從無常觀,叫做勝義諦。那么與識是不和合的,所以一切不和合,那也就不能夠與心隨轉(zhuǎn)了。這是前面的解釋這個「行支」,解釋「行支」這一段解釋完了。

  酉二、識支(分二科) 戌一、由勝義(分四科) 亥一、標(biāo)

  若彼與此更互相望,如福等行無有和合;彼心相應(yīng)道理亦爾,云何當(dāng)有實隨轉(zhuǎn)性。

  這底下第二支是「識支」。分兩科,第一科「由勝義」。分四科,第一科是「標(biāo)」。

  「若彼與此更互相望,如福等行無有和合」,這是約勝義觀,勝義諦來觀察,先標(biāo)出來這個意思!溉舯伺c此更互相望」,這個「彼」,就是那兩個「三」,福行、罪行、不動行,身業(yè)、語業(yè)、意業(yè)!概c此」,「此」就是識!父ハ嗤,《披尋記》的本子就是「相望」,就是「望」,若是金陵刻經(jīng)處的本子就是「相應(yīng)」。在古本、古代的《瑜伽師地論》的文字也是「相應(yīng)」,《披尋記》的作者認(rèn)為是「望」才是對的。「與此更互相望」,兩個相對望,相對的來說,「如福等行無有和合」。前面說福等三行無有和合,因為剎那剎那地滅掉了,它不能與心和合,這是福等三行速滅壞故。

  「彼心相應(yīng)道理亦爾」,彼心與福等三行去合,道理也是一樣,心也是剎那剎那滅掉了,一剎那滅了,那么與誰去和合呢?這是這個意思。這個是前面的文,三行與心和合,三行剎那滅故,不能與心和合;現(xiàn)在說識支的時候,識支也是剎那滅壞了,也不能與三行和合。所以「彼心相應(yīng)」,道理也是一樣的,也是無常剎那滅的!冈坪萎(dāng)有實隨轉(zhuǎn)性」,既然一剎那間都滅了,那有一個實在的識能隨諸行轉(zhuǎn)呢?就是這樣意思。這是「標(biāo)」,亥一是「標(biāo)」,底下亥二是「征」。

  亥二、征

  何以故?

  是什么原因,沒有實在的識隨轉(zhuǎn)呢?底下第三科解「釋」。

  亥三、釋

  若心與彼諸行相應(yīng),或不相應(yīng);非此與彼或時不相應(yīng),或時非不相應(yīng)。又非一切心,或相應(yīng),或不相應(yīng)。

  「若心與彼諸行相應(yīng),或不相應(yīng);非此與彼或時不相應(yīng),或時非不相應(yīng)」,這里邊解釋,「若心與彼諸行相應(yīng)」,這個按照《披尋記》的意思解釋!溉粜呐c彼諸行相應(yīng)」,若是我們在凡夫的時候,我們的心,有貪瞋癡和心在一起,那就與彼有漏諸行相應(yīng),我們心里有貪瞋癡的煩惱,就和有漏諸行相應(yīng),是這樣意思!富虿幌鄳(yīng)」,或者是你發(fā)道心,修學(xué)圣道,你的心與貪瞋癡解脫了,心里面沒有貪瞋癡了的時候,那就與有漏諸行不相應(yīng)了。我們的心與有漏諸行相應(yīng),有時候不相應(yīng),是這樣子。「非此與彼或時不相應(yīng),或時非不相應(yīng)」,如果說有真實的隨轉(zhuǎn)性,我們這個識與諸行的隨轉(zhuǎn)有真實的隨轉(zhuǎn)性的話,「非此與彼或時不相應(yīng)」,應(yīng)該說不是此了別識與彼諸行「或時不相應(yīng),或時非不相應(yīng)」。那若是真實有「隨轉(zhuǎn)性」,就一切時是相應(yīng)的,一切時都是相應(yīng),不應(yīng)該忽然間相應(yīng),忽然間又不相應(yīng)了,不應(yīng)該是這樣子。這段文是這個意思。

  「又非一切心,或相應(yīng),或不相應(yīng)」,這是又第二個意思。「又非一切心」,這是什么意思呢?我們有貪心、有瞋心、有愚癡心、有高慢心、有疑惑心、有我見,各式各樣的心。但是我們有貪心,就說我們凡夫,我們有時候有貪心,有時候沒有貪心,我們有的時候有瞋心,有的時候沒有瞋心,那么這個心與諸行相應(yīng),有的時候相應(yīng),有的時候不相應(yīng);蛘卟_心來了,瞋心的所緣境和瞋心是相應(yīng)的,貪心與貪心的所緣境是相應(yīng)的,但是我這時候沒有貪心,那就是不相應(yīng)。所以在我們凡夫的時候,也還是不決定,不能說決定隨轉(zhuǎn),不能這么說。決定是相應(yīng)的,相應(yīng)也就是隨轉(zhuǎn)了。所以在心上說,「又非一切心」,各式各樣的煩惱心,各式各樣的非煩惱心,或相應(yīng),或不相應(yīng),也不是決定的,或時相應(yīng),或者有時候也不相應(yīng),也是不決定的。就是有的時候貪心出來了,與貪相應(yīng),有的時候貪不出來了,那么就不相應(yīng)了,也是不決定。這是解釋完了,底下第四科是「結(jié)」。

  亥四、結(jié)

  如是由勝義故,心隨轉(zhuǎn)性不得成就。

  由前面的解釋,這就是「由勝義」,超過世俗諦的這個勝義這方面來觀察。這個心,我們這一念心,隨諸行活動,隨善行、隨惡行活動,隨著有漏行、隨著無漏行活動,不是決定的!覆坏贸删汀梗@隨轉(zhuǎn)性不是決定成就的。這個《披尋記》可以讀一讀。

  戌二、由世俗(分二科) 亥一、標(biāo)義

  今當(dāng)顯示由世俗故,說心隨轉(zhuǎn)所有因緣。

  前面是「由勝義」,這個「識支」這一科里面,第一科是「由勝義」,現(xiàn)在「由世俗」。分兩科,第一科是「標(biāo)義」。

  「今當(dāng)顯示由世俗故,說心隨轉(zhuǎn)」,前面是由勝義諦來觀察心的隨轉(zhuǎn),現(xiàn)在由世俗諦,就是由名言,由名言這一方面來觀察、來思惟,說心隨轉(zhuǎn)的道理所有因緣。這是「標(biāo)義」,底下第二科「釋頌」。

  亥二、釋頌

  于此流無斷者:今此頌中,顯世俗諦,非無作用,及與隨轉(zhuǎn)。

  「于此流無斷者」,你看這個文,就是「于此流無斷,相似不相似,由隨順我見,世俗用非無。若壞于色身,名身亦隨滅,而言今后世,自作自受果」,就是解釋這個頌文。「于此流無斷者」,這是解釋這個頌文的第一句,「今此頌中,顯世俗諦,非無作用」,就是有因果的,這個「作用」就是因果!讣芭c隨轉(zhuǎn)」,就是你這個心隨著福行、非福行、不動行去活動,這個意思。這個地方,這樣子。

  「于此流無斷」,這個「流」就是相續(xù)的意思,這剎那生剎那滅,剎那滅剎那生,相續(xù)地這樣變動,是不中斷的!赶嗨撇幌嗨啤梗@個不斷有兩種情形,一個是相似的相續(xù)不斷,一個是不相似的相續(xù)不斷。譬如人在生存的時候,前一剎那后一剎那是相似的,我昨天看見你這樣子,我今天看見你還是這樣子,都是相似的。如果人死掉了的時候,第二生變成天了,也是相續(xù)的,但是天和人是不相似的;若到三惡道去,和人也是不相似了。有相似的相續(xù),有不相似的相續(xù),譬如說這等流果,那么也可以說是相似,這異熟果就是不相似了,是這樣意思,這樣子。

  現(xiàn)在解釋這個意思,「于此流無斷,相似不相似,由隨順我見,世俗用非無」,這相似的相續(xù),或者不相似的相續(xù),根本的來說,就是我們凡夫不能斷除我見,執(zhí)著有我,因此而有貪瞋癡的煩惱,所以就是造業(yè),造業(yè)就是感果報。所以「世俗用非無」,在這個名言的因緣生法上看,這個生死苦相續(xù)下去而不中斷了,世俗用不是沒有的。這一段。

  申三、辨作受(分二科) 酉一、由二諦

  又由勝義,無有作者及與受者;由世俗故,而得宣說作自受。

  「又由勝義,無有作者及與受者」,這底下第三科。前邊是第二科「辨行識」,這底下第三科「辨作受」。分兩科,第一科「由二諦」。

  「又由勝義,無有作者及與受者」,從勝義諦上觀察,「無有作者」,我們在作福業(yè)、作罪業(yè)、作不動業(yè)的時候,我不可得,就是「無有作者」!讣芭c受者」,我們在享福的時候,或者受苦的時候,或者是得到禪定的果報的時候,這個受者也不可得,沒有我,所以就是無有受者。

  「由世俗故,而得宣說自作自受」,前面是說由勝義故無有我,由世俗、由因緣生法上看,「而得宣說自作自受」,你前一生自己作了業(yè),你后一生就受果報,不是別的人來受果報的。你作福你自己去享受,不會別人享受;你造罪也是你享受,而不會別人受苦的,叫做自作自受,這在世俗諦上是這樣說。

  「若壞于色身,名身亦隨滅,而言今后世,自作自受果」,「若壞于色身」,在文上可以這樣說,如果我們四大的身體壞了!该硪嚯S滅」,這受想行識也隨著滅壞了,也是沒有了,文可以這么解釋。但是事實上,這個意思不是這個意思,應(yīng)該說我們的色身在勝義諦上看,在勝義諦來觀察我們的身體,一剎那間就沒有了,這個身體就沒有了;那么「名身」,就是受想行識,也是剎那間就滅了,所以「隨滅」。這是勝義諦上來說,色受想行識是不可得的了!付越窈笫,自作自受果」,但是在世俗諦上看,你今生作業(yè),你后世就受果,叫自作自受;自作業(yè),自作因,自受果,是這樣解釋這一段文。

  酉二、遮一異

  又作者受者若一若異,皆不可說。為顯此義,故次說言,前后差別等頌。

  前邊是說二諦,這底下第二科「遮一異」,就不同意,不容許有一異的差別。

  「又作者受者若一若異,皆不可說」,這底下這一科,是「前后差別故,自因果攝故,作者與受者,一異不可說」,是這一個頌!赣肿髡呤苷呷粢蝗舢悾圆豢烧f」,這個作業(yè)的,就是造因的人,和受果者的那個人,這兩個。譬如說:我們今生這個人,他作了罪業(yè),造罪的時候是人,到第二生到三惡道去受苦了,那么三惡道受苦的那個有情,和在人間造業(yè)這個有情,這兩個是一是異呢?

  「皆不可說」,是一也不可說,是異也不可說,說是兩個也不對,說一個也不對。你做人的時候,你造業(yè)的時候,是人的識,人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你造罪業(yè)的時候,到三惡道去受苦的時候,是三惡道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有差別的。但是你決定說是差別也不可以,離開了人的那個六識造惡業(yè),沒有三惡道受苦的那個六個識,那個人的,離開前面那個,沒有后邊這個,但是前后還不一樣。所以「若一若異皆不可說」,你不可以說是一,也不可以說是異。

  「為顯此義,故次說言,前后差別等頌」,為顯示這個一異不可說。「故次說言」,前面說完了,就說這個:「前后差別故,自因果攝故」,前面是人,后面是三惡道,前面是人,后面是天,前后有差別。「自因果攝故」,「前后差別故」,你就不能說是一個,「自因果攝故」,你就不能說是兩個。反正你自己造業(yè),你自己受果,所以不能說是別的人受果,不可以那么說,所以這個作者和受者一異不可說。「故次說言,前后差別等頌」,是這樣意思!杜麑び洝返奈哪钜幌。

  《披尋記》五九三頁:

  又作者受者若一若異等者:此釋前后差別等頌。由前后差別,作受非即一;由自因果攝故,作受亦非異。是故一異皆不可說。

  「又作者受者若一若異等者:此釋前后差別等頌」,這個「前后差別故,自因果攝故」!赣汕昂蟛顒e,作受非即一」,前造業(yè)的時候是一個人,是一個,受果的時候,是又一個人,就有差別,所以作因受果不就是一個。「由自因果攝故,作受亦非異」,但是作因的時候,由前面作因而后得果,離開前面作因,沒有別的人來受果的,別的人也不受果,還是你受果,所以「作受亦非異」。也不是兩個人,「是故一異皆不可說」,這是這一個頌,也講完了。

  卯二、次十八頌顯無我(分三科) 辰一、初五頌明因果(分二科)

  巳一、總標(biāo)義

  如是由勝義故,無有宰主作者受者,唯有因果。于因果相,釋通疑難,略由五頌,顯示于此起我顛倒。

  「如是由勝義故,無有宰主作者受者,唯有因果。于因果相,釋通疑難」,前面是十七個頌,顯示有因;有染污因,有清凈因,說這個大意。這底下第二科「次十八頌顯無我義」,顯示無我的道理。分三科,第一科「初五頌明因果」的道理。又分兩科,第一科「總標(biāo)義」,把這五頌的大意,把它先顯示出來。

  「如是由勝義故,無有宰主作者受者,唯有因果」,這底下說這五個頌,「因道不斷故,和合作用轉(zhuǎn)」,這以下一共是五個頌。這五個頌,「由勝義故」,它的大意是說什么?就是由勝義的立場來觀察的時候,一切眾生是「無有宰主作者受者」,都是沒有我的!肝ㄓ幸蚬沟牟顒e,就是無常一的主宰,但由因果的相續(xù),是這樣意思。

  「于因果相,釋通疑難」,在這個因的相貌上,在果的相貌上,來解釋一種疑難,就是在這里有疑惑,有疑惑就有障礙了,所以叫作「難」,F(xiàn)在把這個疑惑的障礙解釋解釋,叫他沒有障礙,就叫做「通」,通達(dá)無礙!嘎杂晌屙,顯示于此起我顛倒」,就是不是說很多的頌,就是略由五個頌,「顯示于此」,顯示我們凡夫在這個因果的道理上,起我的顛倒。

  這是「標(biāo)義」,底下第二科「別釋頌」。分三科,第一科「釋通疑難」。

  巳二、別釋頌(分三科) 午一、釋通疑難

  初頌顯示雖無有我,而有后有無有斷絕;又諸因果非頓俱有;非從一切一切得生;又此因道無有斷絕。頌中四句,如其次第,釋此四難。

  「初頌顯示雖無有我,而有后有無有斷絕」,這個初頌,頭一個頌,就是「因道不斷故,和合作用轉(zhuǎn),從自因所生,及攝受所作」,這四句是一個頌,這是第一個頌,五頌里面的第一個頌。這第一個頌顯示什么道理呢?「雖無有我,而有后有無有斷絕」。這個外道,有的外道的思想認(rèn)為我們眾生有我,我們死亡的時候,我們這個生命體,色受想行識的生命體斷滅了,老病死是結(jié)束了,但是這個我還繼續(xù)存在,這個我或者跑到三惡道去受果報,或者跑到天上去受果報。這樣子,前一個生命和后一個生命就是相續(xù)不斷的,這樣意思,F(xiàn)在佛法不這樣說,現(xiàn)在說沒有我,「而有后有無有斷絕」,沒有我,前一個生命結(jié)束了,后有又相續(xù)下去,沒有我,也能這樣子。

  這個外道提出來一個難問,就是沒有我,后有不繼難。沒有我的時候,前一個生命完了,那么就是中斷了,后來的生命就不能繼續(xù)了。佛法說不是,前一個生命是老病死結(jié)束了,但是你的業(yè)力沒有滅,這個業(yè)力又給你一個生命,你前生造的業(yè)力,就給你一個生命。你造善業(yè),給你一個人天的生命果報;你造惡業(yè),也給你一個三惡道的果報。由業(yè)力有差別,你受的果報也有差別。說是你不同意是業(yè)力,你認(rèn)為有我去受果報,我有什么原因受善報?我有什么理由受惡報?說有我是不對的,所以「雖無有我,而有后有無有斷絕」。「因道不斷故」,就是你那個業(yè)因沒有斷,還繼續(xù)地通過去了,就受果報了,果報不斷;不是因為有我的關(guān)系。這是這一句話,這是第一句話的道理。

  「又諸因果非頓俱有」,這一句話,「非從一切一切得生」!赣种T因果非頓俱有」,就是「和合作用轉(zhuǎn)」這一句話,這一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又諸因果非頓俱有」。說是由業(yè)力,說我們的心里面,我們同時也有地獄的業(yè)力、也有餓鬼的業(yè)力、也有畜生的業(yè)力、也有天的業(yè)力、也有人的業(yè)力,有很多很多的業(yè)力在我們的心里面。那么由業(yè)力,這個業(yè)力去得果報,有這么多的業(yè)力,應(yīng)該同時地得這么多的果報,同時得天的果報、得人的果報、得三惡道的果報了吧,應(yīng)該是這樣吧!說不是,不是的。雖然業(yè)力很多,不能同時得果報。說「和合作用轉(zhuǎn)」,要你的業(yè)力去得果報,要有助緣,它有待緣,那個緣現(xiàn)前的時候,那么那個業(yè)力就去得果報,其它的業(yè)力,沒有得到緣的援助,它不能得果報,不能得果報。

  譬如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有人助念,幫助我們念佛,我們的正念也提起來了,那么就往生阿彌陀佛國去了。如果沒有人助念,你自己用功的工夫也不夠,就不能往生阿彌陀佛國,那么你可能是到天上去了,或來到人間、到三惡道去了。你沒有待到那個緣,那個果報就不出現(xiàn),所以每一種果報出現(xiàn),要有助緣;那個助緣現(xiàn)前的時候,同你和合的時候,你才能得果報的!负秃献饔棉D(zhuǎn)」,這個業(yè)緣和合了,那個作用才能現(xiàn)起,不可以所有的業(yè)力同時得果報,不可以。這是「和合作用轉(zhuǎn)」這句話。

  「又諸因果非頓俱有;非從一切一切得生」,就是「從自因所生」這一句話!笍淖砸蛩,就是每一法都是從它自己的因才能現(xiàn)起。「非從一切一切得生」,不是從一切因生一切果,從這一個善因,也生善果,也生惡果,不是的。譬如說人的壽命長,你這壽命長,它有一個因,你有慈悲心,你不殺生,你能放生,有慈悲心愛護一切眾生,你就得長壽的果。你不能從這里要求得智慧果,得成佛的果,那不能,成佛有成佛的因,有智慧有智慧的因,你愚癡有愚癡的因,各式各樣的事情,各式各樣的果報,每一樣有它自己的因,不能說從一個因生一切果,不能的,所以「從自因所生」。

  「及攝受所作」這句話!赣执艘虻罒o有斷絕」,「非從一切一切得生;又此因道無有斷絕」,就是「及攝受所作」。這個「攝受所作」這句話怎么講呢?若是有我的話,這個我來統(tǒng)治,來統(tǒng)治這一切的事情。所做的業(yè),由我來統(tǒng)治他,就不失掉,不會失掉;若沒有我,誰來「攝受所作」呢?這個「攝受」有一個藏的意思,就是阿賴耶識翻個藏,那個藏的意思!讣皵z受所作」,這里面是說,就是由阿賴耶識來攝受你所有的業(yè)力,它不失掉,所以他能繼續(xù)去得果報,叫「攝受所作」,不需要有我的,這樣意思!赣执艘虻罒o有斷絕」,就是這句話「及攝受所作」。

  「頌中四句,如其次第,釋此四難」,這頌中有四句,就是「因道不斷故,和合作用轉(zhuǎn),從自因所生,及攝受所作」,這四因解釋四個難:第一個難是后有不繼難,第二個是果因頓生難,第三個因果通生難,第四個是攝受無因難,那么用這四句話解釋這四個難。這是第一科「釋通疑難」,這一個頌是釋通疑難的意思。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