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六(3)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六(3)
辰三、眾共施設(shè)言論(分二科) 巳一、標列
眾共施設(shè)言論者:謂于六種相狀言說自性,假立言論。六種相狀者:一、事相狀,二、應(yīng)識相狀,三、凈妙等相狀,四、饒益等相狀,五、言說相狀,六、邪行等相狀。
前面第二科「思擇所知」,這一科里面分兩大科,第一科是「辨有無相」,這里分二科,第一科是「有相」。這個「有相」里邊分五科,第一科「自相有法」,第二科「共相有法」,第三科是「假相有法」,F(xiàn)在就是第三科「假相有法」。「假相有法」里邊分三科,第一科是問,第二科是解釋。解釋里邊分六科,第一科是「屬主相應(yīng)言論」,第二科「遠離此彼言論」,這兩科昨天講完了;現(xiàn)在是「眾共施設(shè)言論」,是第三科。
這個「眾共施設(shè)言論」是什么意思呢?「謂于六種相狀言說自性,假立言論」,這是說這一切眾生在語言方面,在這里分為六種情況;在六種情況上,就有六種言說的體相。這個「自性」就是體相的意思,也就是言說的內(nèi)容,這樣意思。有六種情況假立言論,這個六種情況是言論所形容的事情;而能表達六種情況的,就是言論。這個言論是人的分別心假設(shè)的,所以叫作「假立言論」。
這個「六種相狀者」,那六種呢?「一、事相狀」,第「二」種是「應(yīng)識相狀」,第「三」種是「凈妙等相狀」,「四」是「饒益等相狀」,「五、言說相狀,六、邪行等相狀」。這是標出來。底下就是解釋,解釋這六種。第一科先解釋「事相狀」。
巳二、隨釋(分六科) 午一、事相狀
事相狀者:謂識所取。
「事相狀」,就是我們?nèi)粘?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所接觸的一切的事情,這個事情是怎么樣呢?「識所取」,就是我們的心所分別的境界,是這樣意思。這個「識所取」,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攀緣的境界,所攀緣的就叫作「事相狀」。但是這個心,有心王、有心所的不同。心所就是各式各樣差別的分別,譬如說貪、瞋,那么就是心所法了。這個心王和心所有什么不同呢?心王是了別事情的總相,心所是了別事情的總相和別相,是這樣的不同,F(xiàn)在說「事相狀,謂識所取」,就是指心王說;心王所了別的大概,事情大概的情況,這一類的言論,這是一種。這是第一科。
午二、應(yīng)識相狀
應(yīng)識相狀者:謂作意所取,能起于識。
這個「應(yīng)識相狀」的「應(yīng)」字,在大正藏上是個「所」字,是「所識相狀」,是個「所」字。但是這里,它是特意的改成為「應(yīng)」字,「應(yīng)識相狀」。
「應(yīng)識相狀者,謂作意所取」,這個「作意」就是心所了。這個「作意」是什么心所呢?這個「作」是個警覺的意思,警覺應(yīng)該生起的識去攀緣所緣境。這個時候呢,就有作意心所,也有其它的一些心所,這時候這叫做「作意」。「作意所取」,這個作意心所所攀緣的境界,它是有什么不同呢?就是它是發(fā)動,這個「能起」的「起」就是發(fā)動的意思,它能發(fā)動這個心王去攀緣所緣的境界作種種的分別。這里面呢,就是能攀緣境界的總相,也能攀緣境界的別相,就有這樣的差別了。
《披尋記》五七六頁:
應(yīng)識相狀至能起于識者:作意現(xiàn)前,識方得生,故彼所取,名應(yīng)識相。即依此相而起言說,是名應(yīng)識相。
「應(yīng)識相狀至能起于識者:作意現(xiàn)前,識方得生」,這個心王和心所的關(guān)系,就是作意心所出現(xiàn)的時候,心王才能生起,這個次第是這樣子;「識方得生」!腹时怂。麘(yīng)識相」,所以彼心王、心所所攀緣的境界叫「應(yīng)識相」!讣匆来讼喽鹧哉f,是名應(yīng)識相狀」,這樣意思。
午三、凈妙等相狀
凈妙等相狀者:謂觸所取。
這個「凈妙等相狀者」,前面說「事相狀」,「謂識所取」,其實這是總相,這底下就是各式各樣的別相了!竷裘畹认酄钫摺梗竷裘睢惯@個話實在是內(nèi)心的分別,內(nèi)心分別認為這個所緣境是非常美妙的境界,那么就是凈妙的相狀;或者是不美妙的境界;或者是也不是凈妙,也不是不凈妙,處中的境界。這些相狀呢,「謂觸所取」,這個「觸」也是個心所法,就是這個心王和心所與境界一接觸的時候,有凈妙、不凈妙、非凈妙非不凈妙的分別,這就是又一種言論,以此而生起言論。這個「凈妙等」,這個「等」字就表示有非凈妙、非不凈妙,一共有三類的相貌,這樣意思。
午四、饒益等相狀
饒益等相狀者:謂受所取。
這個「受」也是個心所法。前面是「觸」,還偏重于所緣境,這個受就是偏重于能緣的心王、心所了,偏重于這一方面的覺受。這一方面的覺受有「饒益等相狀」,「饒益」,這個所緣境有很多很多的利益我的情形,就叫做「饒益」;或者是不饒益,或者非饒益、非不饒益,所以有個「等」字。這是受心所所攀緣的境界,那就是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的分別了。
午五、言說相狀
言說相狀者:謂想所取。
「言說相狀者」,這是第五科「言說相狀」!钢^想所取」,這個「言說相狀」就是用言說形容所認識的境界,這就是特別的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這里面是「想所取」,是想心所所攀的境界。這個「想」其實就是人的知識,我們有各式各樣的知識,就是會攀緣各式各樣的境界,也就發(fā)表為各式各樣的言論。譬如說醫(yī)生,他會攀緣各式各樣的境界,他有這種知識;或者建筑師、會計師,他有各式各樣攀緣的境界,有各式各樣的言論,這就是特別多了,這叫「想所取」。
午六、邪行等相狀
邪行等相狀者:謂思所取。
這是第六科!感靶械认酄睢梗斑呌凶饕、觸、有受、有想,這樣子對外邊所攀緣的境界,已經(jīng)知道很多的事情了;知道很多事情以后,這個人就有行動了。有行動呢,有正行、也有邪行,也有非正行、非邪行的這種事情。所以這個「邪行等」,這個「等」也包括正行,也就是善行、惡行、無記行,這些事情!钢^思所取」,這是這個人的思心所所攀緣的境界。思心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目的行動。他心里面有一個目的,有個希望,要滿足這個希望,要采取這個行動,這個時候里面的各式各樣的心所法都包括在思心所里面,那么因此而發(fā)表種種言論,這是一種。這「六種言論」,這叫「眾共施設(shè)言論」,就是這種。
辰四、眾法聚集言論(分二科) 巳一、標相
眾法聚集言論者:謂于眾多和合,建立自性言論。
「眾法聚集言論者」,這是第四科「眾法聚集言論」。第一科里面分兩科,第一科是「標相」。「謂于眾多和合,建立自性言論」,這是「標相」。「謂于眾多和合」,就是很多的事情總合起來,然后才有一種情況,才能發(fā)表言論的;這一種言論。這是「標相」,底下第二科是「例成」。
巳二、例成
如于內(nèi)色受想行識,建立種種我等言論;于外色香味觸等事和合差別,建立宅、舍、瓶、衣、車、乘、軍、林、樹種種言論。
「如于內(nèi)色受想行識,建立種種我等言論」,這底下舉一個例,舉一個現(xiàn)成的事情來成立「眾法聚集言論」!溉缬趦(nèi)色受想行識」,這有內(nèi)外的不同,先說「內(nèi)」。譬如我們發(fā)表言論的人,在內(nèi)里面,「內(nèi)」就指我們的生命體來說,我們有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識,我們這個生命體有這五種成份,組成我們的生命體。但是我們在這里「建立種種我等言論」,就從這個色受想行識的組合上面,安立了各式各樣的我等的言論;或者是識是我,這個色受想行是我的住處,是我怎么怎么地,各式各樣的這種言論。這是一種,這是在內(nèi)里面建立的言論。這個「建立種種我等言論」,或者是色受想行識合和起來名之為我,或者是色受想行識里面某一個是我,或者是常恒住的我,或者是假名字的我,各式各樣的言論。
「于外色香味觸等事和合差別,建立宅、舍、瓶、衣、車、乘、軍、林、樹等種種言論」,于外邊的,這個生命體以外的「色香味觸等事」情,這些事情和合起來成為種種不同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宅、舍、瓶、衣、車、乘、軍、林、樹等種種言論」,這個「宅、舍、瓶、衣」也都是色香味觸建立的;這個色香味觸建立為宅、舍,建立為瓶,建立為衣,建立為車、乘,建立為軍,建立為林樹等種種言論,這也是「眾法聚集言論」,也是這樣意思。
辰五、不遍一切言論(分二科) 巳一、標相
不遍一切言論者:謂諸言論,有處隨轉(zhuǎn),有處旋還。
「不遍一切言論者」,這是第五科「不遍一切言論」!钢^諸言論,有處隨轉(zhuǎn),有處旋還」,這一個科分兩科,也是先「標相」,就是先說出來它大概的意思。什么叫做「不遍一切言論」呢?「謂諸言論,有處隨轉(zhuǎn)」,就是說有的一種語言,有的地方你可以用這個語言的!鸽S轉(zhuǎn)」,就是可以用,用的意思。「有處旋還」,有的地方這種語言不能用,就要收回來了,不可以用。那么,這就叫做「不遍一切言論」。這是「標相」。底下是「例成」,舉一件事來成立這個「不遍一切言論」。分四科,第一科是「舍宅言論」。
巳二、例成(分四科) 午一、舍宅言論
如于舍宅、舍宅言論,于諸舍宅,處處隨轉(zhuǎn);于村聚落亭邏國等,即便旋還。
「如于舍宅、舍宅言論」,就像我們?nèi)嗽谏嵴,這個「舍宅」是一個發(fā)起言論的對象,這個時候就有了舍宅的言論了。「于諸舍宅,處處隨轉(zhuǎn)」,這個舍宅的言論在「諸舍宅」,各式各樣的舍宅,處處的舍宅的地方,可以用;這個是什么房子,這個什么房子,怎么怎么地。「于村聚落亭邏國等,即使旋還」,這個舍宅的言論,只能在舍宅這個范圍內(nèi)用。若在「村」,若在「聚落」,就是很多的人,鄉(xiāng)村,很多的人家在那個地方住,名之為「村」!妇勐洹挂彩沁@個意思,就是積聚了很多的人在那里住。這個「落」也是個居住的意思。這個「亭」,亭就是這個道路距離多遠,或者十里路造一個涼亭,或者是五里路造一個涼亭,一個亭子。這個「邏」是什么意思呢?邏實在來說就是檢查站;這個地方有個站,政府在那里有這個機關(guān),從這里經(jīng)過的人要檢查,那就是邏的意思;蛘呤恰竾,這是一個國,過了這個范圍就是另一國了;這就是更廣大的地區(qū)了!讣幢阈」,你這個舍宅的言論,在這樣的情形下就不能用了。「即便旋還」,就收回來了,不能用。
午二、甕甕言論
于甕甕等、甕等言論,處處隨轉(zhuǎn);于瓶器等,即便旋還。
「于甕甕等、甕等言論,處處隨轉(zhuǎn)」,這第二科「甕甕言論」。這個「甕甕」,就是這些瓦器,這些的言論;那么這言論在甕上面,在這些甕上面,你處處可以用,可以用這種言論,「隨轉(zhuǎn)」。「于瓶器等,即便旋還」,這種言論就不能用了。
午三、諸軍言論
于軍軍言,隨諸軍轉(zhuǎn);于別男女幼少等類,即便旋還。
「于軍軍言,隨諸軍轉(zhuǎn)」,這是第三科「諸軍言論」。這個軍隊的事情,它有它所使用的語言,「隨諸軍」都可以適用!赣趧e男女幼少等類,即便旋還」,就不能用了。
午四、諸林言論
于林林言,隨諸林轉(zhuǎn);于別樹根莖枝條葉華果等類,即便旋還。
「于林林言,隨諸林轉(zhuǎn)」,這個樹林子的這些語言,你在樹林子那個境界你可以用。「于別樹根莖枝條葉華果等類,即使旋還」,那就不能用了。那么這就叫做「不遍一切言論」,只能一部份可以使用。
辰六、非常言論(分四科) 巳一、標
非常言論者:由四種相應(yīng)知。
「非常言論者」,這第六科,分四段,第一科是「標」。什么叫「非常言論」呢?「由四種相應(yīng)知」,應(yīng)知道那就是「非常言論」。那四種相呢?這底下「列」出來。
巳二、列
一、由破壞故,二、由不破壞故,三、由加行故,四、由轉(zhuǎn)變故。
這四種。這是列出來。底下第三科解「釋」。
巳三、釋(分四科) 午一、由破壞
破壞故者:謂瓶等破已,瓶等言舍,瓦等言生。
這個「破壞」就是無常的言論!钙茐墓收撸褐^瓶等」被破壞了以后,這個瓶子壞了,就不能名之為瓶了,就是瓶子的語言就不能用了。「瓦等言生」,瓶子壞了,就變成瓦了,這樣的語言就生起了。
午二、由不破壞
不破壞故者:謂種種物共和合已,或丸、或散,種種雜物差別言舍,丸散言生。
「不破壞故者」,這第二科!覆黄茐摹故鞘裁匆馑寄?「謂種種物共和合已,或丸、或散,種種雜物差別言舍,丸散言生」,「不破壞故」這個無常的言論是什么意思呢?「謂種種物」,各式各樣的東西,這是甘草,這是熟地,這是什么,很多的東西;放在一起,造成了「丸」,成了一粒一粒的,或者成了碎末的「散」。這個時候,「種種雜物差別」的言就不能用了!竿枭⒀陨,這是什么丸,這是地黃丸,這是什么丸,這是什么散,這個就出來了。
午三、由加行
加行故者:謂于金段等起諸加行,造環(huán)釧等異莊嚴具,金段等言舍,環(huán)釧等言生。
「加行故者」,這是第三科!钢^于金段等起諸加行,造環(huán)釧等異莊嚴具,金段等言舍」,「加行故者」,就是加上了人工的造作,這樣的語言是什么呢?「謂于金段」,就是金的塊,一塊;這個金,當(dāng)然黃金在內(nèi),其他的鐵銅都包括在里面,金屬的這些東西!钙鹬T加行」,你發(fā)動了各式各樣的技術(shù),加上了種種的人工造作,這個時候就「造」成了「環(huán)」,造成了「釧」等,各式各樣的「莊嚴具」。造好了以后,「金段等言」就不能用了,「環(huán)釧等言」就「生」起了。
午四、由轉(zhuǎn)變
轉(zhuǎn)變故者:謂飲食等,于轉(zhuǎn)變時,飲食等言舍,便穢等言生。
「轉(zhuǎn)變故者」,這是第四科「轉(zhuǎn)變故者」!钢^飲食等,于轉(zhuǎn)變時,飲食等言舍」,「飲食」,我們?nèi)粘I畹娘嬍常晃覀冿嬍沉艘院缶陀凶兓,變化了以后,你就不能再說它是飲食了,這個飲食的言就棄舍了!副惴x等言」就生起了。
巳四、結(jié)
如是等類,應(yīng)知名為非常言論。
這是結(jié)束這一段
寅三、結(jié)
隨于諸物,發(fā)起如是六種言論,當(dāng)知此物皆是假有,是名假相有法。
這是結(jié)束這一段文,叫做「假相有法」。這個第三科……,第一科是「自相有法」,第二科「共相有法」,現(xiàn)在是第三科「假相有法」,到這里結(jié)束了。
「隨于諸物」,隨你這個人在各式各樣的事物上,發(fā)起這樣六種的言論!府(dāng)知此物皆是假有」,都是種種因緣和合的變化,然后由人的知識去施設(shè)種種的名字,這都是假立的!甘敲傧嘤蟹ā,都不是真實的,都不是決定的。這個「假相有法」,就是它不是決定的,它是有變化的,叫作「假相有法」。
丑四、因相有法(分六科) 寅一、征
何等名為因相有法?
一共是分五科,「假相有法」是第三科,現(xiàn)在是「因相有法」!负蔚让麨橐蛳嘤蟹?」這里分六科,第一科是「征」。什么是「因相有法」呢?這是「征」。底下第二科是「標」。
寅二、標
當(dāng)知此因略有五種。
有五種不同。
寅三、列
一、可愛因,二、不可愛因,三、長養(yǎng)因,四、流轉(zhuǎn)因,五、還滅因。
這是列出來這五種。這底下第四科解「釋」,先解釋這「可愛因」。
寅四、釋(分五科) 卯一、可愛因
可愛因者:謂善有漏法。
「可愛因者:謂善有漏法」,因為對于他人有慈悲心,發(fā)出來的行為,那就叫做「善有漏法」。因為這個人還是有貪瞋癡的煩惱的,但是他不是惡心,他是善心,所以還是屬于善法。由這個善法,它能令你得到可愛的果報,所以它叫做「可愛因」。這是第一科。
卯二、不可愛因
不可愛因者:謂不善法。
那就是做種種惡事;就是你有惡心,你的動機要傷害對方,然后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那就叫做「不可愛因」。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也可能令人歡喜的,但是動機是惡的,那就是「不可愛因」,所以是「不善法」,對于他人有傷害的,不善法。
卯三、長養(yǎng)因
長養(yǎng)因者:謂前前所生,善不善無記法,修習(xí)善修習(xí)多修習(xí)故,能令后后所生善不善無記法展轉(zhuǎn)增勝,名長養(yǎng)因。
這個說的很清楚。什么叫作「長養(yǎng)因」呢?「謂前前所生」,就是以前,又是以前,前又以前;就是最初你發(fā)動,或者是你所生,也就是所發(fā)動的,是「善」有漏法,或者是「不善」的有漏法,不善法,或者是非善非不善的「無記法」。你創(chuàng)造了以后,創(chuàng)造的力量不夠大,還沒能夠滿你愿,那你要繼續(xù)地創(chuàng)造,所以「修習(xí)善修習(xí)多修習(xí)故」,你做了以后,做的不是太理想,又再重新做。再重新做呢,「善修習(xí)」,你就做得理想一點;力量還是不夠,還要再做,「多修習(xí)故」。「能令后后所生」的「善」法,或者「不善」法,或者「無記法」,「展轉(zhuǎn)增勝」,力量逐漸地強大起來,那么這就叫做「長養(yǎng)因」。那么這個呢,善法也有長養(yǎng)因,惡法也有長養(yǎng)因,乃至出世間的無漏法也是一樣,也有長養(yǎng)因。
卯四、流轉(zhuǎn)因
流轉(zhuǎn)因者:謂由此種子,由此熏習(xí),由此助伴,彼法流轉(zhuǎn),此于彼法,名流轉(zhuǎn)因。
「流轉(zhuǎn)因者」,這是第四科!钢^由此種子,由此熏習(xí),由此助伴,彼法流轉(zhuǎn),此于彼法,名流轉(zhuǎn)因。」「謂由此種子」,就是由于你最初這樣一開始的時候,這一件事你最初開始這樣發(fā)動你的身口意,這樣創(chuàng)造的時候,所栽培的那個功能,就是種子,這就是因緣!赣纱搜(xí)」,你栽培了以后,你還要繼續(xù)地要栽培,或者用善心來栽培,或者是用惡心來栽培,這其中也有種種的變化的。這樣說呢,最初的種子就是因緣,「熏習(xí)」那也可以說是增上緣,也可以這樣說,也可以說是增上緣。「由此助伴」,這個「助伴」也是屬于增上緣的。譬如說是,假設(shè)我們靜坐,靜坐是我們一個主要用功的修行,但是修的不理想,那我們?nèi)グ輵,用拜懺來幫助我們靜坐,那么也可以說叫做「助伴」,也可以這樣說。或者我們念大悲咒,念大悲咒也能幫助你靜坐,那都可以說是「助伴」!副朔鬓D(zhuǎn)」,當(dāng)然這里的「流轉(zhuǎn)」是偏于有漏法的事情,有漏法的事情也是一樣,你做這一樣事,用別的事情來幫助它。這個事情到了成功的時候,那件事出現(xiàn)了,那叫做「流轉(zhuǎn)」。那一件事就成功了,有了成效了,叫「流轉(zhuǎn)」;蛘哒f是,譬如說我們做惡事,或者做善事,你使令這個業(yè)力達到了可以招感果報的程度了,那么這個時候果報就出現(xiàn)了,那么就叫做「流轉(zhuǎn)」,這樣子。
「此于彼法,名流轉(zhuǎn)因」,此種子、熏習(xí)、助伴所造成的力量,就是那個流轉(zhuǎn)果報的因,就叫做「流轉(zhuǎn)因」,是這樣意思。在這里看出來,不管是做善,或者是做惡,一下子不見得能夠成功,多數(shù)是在你的思想上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的時候,才能使令你這個業(yè)力達到得果報的那個程度,所以有這樣的事,有個「長養(yǎng)因」,有這樣的事情。這個長養(yǎng)到最后成功了,就叫做「流轉(zhuǎn)因」了,就是這樣意思。這個《披尋記》說的很清楚。
《披尋記》五七八頁:
由此種子等者:此中種子,謂三界系諸法種子。熏習(xí),謂凈不凈業(yè)。助伴,謂無明愛取。此說集諦,為流轉(zhuǎn)因。由此次第,隨其所應(yīng),于三界中,生老死法相續(xù)流轉(zhuǎn)。
「由此種子等者:此中種子,謂三界系諸法種子」,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生命體。這個「諸法」就是三界的果報,欲界的色受想行識,色界的色受想行識,乃至無色界的受想行識,它的種子,這就叫種子!秆(xí),謂凈不凈業(yè)」,就是或者你是善心的熏習(xí),或者是惡心的熏習(xí),那么就是有清凈、有不清凈的不同。「助伴,謂無明愛取」,這是指煩惱說的,叫做助伴。這樣說,這個業(yè)力能得果報,可是要有煩惱的幫助,業(yè)力才能得果報,所以就叫做助伴!复苏f集諦,為流轉(zhuǎn)因」,有苦諦、有集諦,集諦是流轉(zhuǎn)因,苦諦就是流轉(zhuǎn)了!赣纱舜蔚,隨其所應(yīng),于三界中,生老死法相續(xù)流轉(zhuǎn)」,這樣意思。
卯五、還滅因
還滅因者:謂諸行還滅、雜染還滅,所有一切能寂靜道,能般涅槃,能趣菩提,及彼資糧,并其方便,能生能辦,名還滅因。
「還滅因者」,這是第五科!钢^諸行還滅、雜染還滅,所有一切能寂靜道,能般涅槃,能趣菩提」,這是第五科「還滅因」。前面這四個因:可愛因、不可愛因、長養(yǎng)因、流轉(zhuǎn)因;這四個因,當(dāng)然這是指流轉(zhuǎn)生死的境界。這個「還滅因」,那就是佛教徒,只有佛教徒修學(xué)無漏的戒定慧,能滅除生死的苦惱,還到諸法實相這里來,這叫做「還滅」,還滅的境界。還滅這個地方呢,「謂諸行還滅、雜染還滅」,這個還滅有兩種:一個是諸行還滅,一個是雜染還滅。這個「諸行」是什么呢?就是我們的色、受、想、行、識,就是果報。果報是不出現(xiàn)了,它息滅了,不得果報了,叫作「諸行還滅」。「雜染還滅」,這個「雜染」是諸行的因,能得諸行果報的因緣,叫作「雜染」;也就是煩惱和業(yè)力,煩惱和業(yè)力也就是雜染。它由于圣道的修行,它不再活動了,就是還滅了,就是寂滅了。這個諸行的還滅,是因為雜染還滅,諸行才還滅的,才能寂滅的。
「所有一切能寂靜道」,這是解釋「雜染還滅」、「諸行還滅」的原因。就是佛教徒修學(xué)圣道,所有的一切能寂靜道。這個「寂靜道」,就是對那個不寂靜說的,不寂靜就是煩惱。佛法里邊的意思,你造了業(yè)的時候,這個業(yè)很難消滅,不容易消滅,但是你內(nèi)心的煩惱是可以消滅的。我們創(chuàng)造各式各樣的業(yè)力,是由煩惱創(chuàng)造的;這個業(yè)力創(chuàng)造以后,你想要改變很難,不容易,不是說不能,但是困難,可是能造作種種業(yè)力的煩惱是可以消滅的。這個煩惱是活動的、是浮動的,現(xiàn)在這個戒定慧是寂靜的,由戒定慧能使令你的煩惱不動,叫做寂靜!改芗澎o道」,能寂靜煩惱的圣道,那就是四念處,就是三十七道品了。
「能般涅槃」,這個圣道能使令你入于諸法不生不滅的理性這里來。這個「般涅槃」,這個「般」就是個「入」,中國話是個入的意思。這個「涅槃」就是不生不滅,就入于諸法實相這里。你入于諸法實相的時候,「諸行還滅」,一切法都是寂滅的境界了!改苋て刑帷梗苁沽钅阌煞卜虻,進趣到三乘圣道這里來,得到圣人的智慧了。這個菩提是智慧,涅槃是諸法實相。你得到了菩提的智慧,你才能入涅槃的,不然是不能的。
「及彼資糧」,這個涅槃和菩提,如果是分開說呢,小乘叫做涅槃,大乘叫做菩提,這么講也可以;如果是涅槃和菩提都是通于大小乘,那也是可以!讣氨速Y糧,并其方便,能生能辦,名還滅因」,「及彼資糧」,資糧就是因,就是得涅槃菩提果的因。這個因指什么呢?就是這個外凡位,內(nèi)凡位嘛,暖頂忍世第一是方便;內(nèi)凡之前,外凡的時候是準備的時期,學(xué)習(xí)一切佛法,栽培;的資糧,然后就開始修學(xué)圣道,那時候叫作方便。外凡叫資糧,內(nèi)凡叫方便。「能生能辦」,就是你栽培資糧,修學(xué)圣道的時候,能使令你發(fā)動無漏的善根,能栽培無漏的善根,叫做「生」。不斷地用功修學(xué)圣道,圣道就成辦了,就成功了,所以叫做「能辦」。初開始栽培叫「生」,后來成功的時候叫作「辦」!该滅因」,這個「還滅因」,就是這樣的意思;能使令你得無漏的涅槃菩提的因緣。那么,這是「還滅因」。
前面這一共是五因,「因相有法」,這個「可愛因」、「不可愛因」,這是世間流轉(zhuǎn)生死的境界;「還滅因」,是出世間的圣道;這個「長養(yǎng)因」是通于圣道的,也通于世間有漏的這一些生死的因果的事情;「流轉(zhuǎn)因」,是指前面這個可愛因、不可愛因經(jīng)過了長養(yǎng),就是有流轉(zhuǎn)的力量了;「還滅因」,當(dāng)然這是出世間的圣道,這樣子。
寅五、結(jié)
如是總名,因相有法。
前面這五因,這總起來就叫做「因相有法」。
寅六、指
若廣分別,如思因果中,應(yīng)知其相。
這是第五科是結(jié)束了,結(jié)束這一段文。這個「因相有法」,結(jié)束這一段文。這是第六科,第五科是「結(jié)」,第六科是「指」,就是指廣。
「若廣分別」,前面說這種因相,這個「因相有法」,那么說出來這么多的因相,說出來這么多。若是廣博的去分別這個因相,「如思因果中,應(yīng)知其相」,這句話看這《披尋記》怎么解釋。
《披尋記》五七八頁:
如思因果中應(yīng)知其相者:〈有尋有伺地〉中說:有十因五果(陵本五卷九頁)。此中五因,若廣分別,隨應(yīng)當(dāng)知此可愛因及不可愛因,即彼牽引因攝。此長養(yǎng)因,即彼引發(fā)因攝。此流轉(zhuǎn)因,即彼生起因攝。此還滅因,即彼攝受因攝。如是差別,應(yīng)如理思,由是說言,如思因果中,應(yīng)知其相。
「如思因果中應(yīng)知其相者:〈有尋有伺地〉中說:有十因五果」,那里是這么解釋(陵本五卷九頁)!复酥形逡,若廣分別,隨應(yīng)當(dāng)知此可愛因及不可愛因,即彼牽引因攝」,在十因里面有個牽引因,屬于那一種!复碎L養(yǎng)因,即彼引發(fā)因攝。此流轉(zhuǎn)因,即彼生起因攝。此還滅因,即彼攝受因攝。如是差別,應(yīng)如理思」,這些不同的相貌,你若如理思惟就可以明白。「由是說言,如思因果中,應(yīng)知其相」,這么解釋。
丑五、果相有法(分二科) 寅一、征
何等名為果相有法?
這是第五科。這個「有相」里面一共就是分五科:自相有法、共相有法、假相有法、因相有法,現(xiàn)在第五科「果相有法」。怎么叫做「果相有法」呢?這是問。底下第二科解「釋」。
寅二、釋
謂從彼五因,若生、若得、若成、若辦、若轉(zhuǎn),當(dāng)知是名果相有法。
「謂從彼五因」,就是前邊可愛因、不可愛因、長養(yǎng)因、流轉(zhuǎn)因、還滅因,「從彼五因」!溉羯⑷舻、若成、若辦、若轉(zhuǎn)」,那就叫做「果相有法」。這個生、得、成、辦、轉(zhuǎn),我想了一想,我看就這樣解釋好了:這個可愛因就是生,由可愛因所得的果就叫做「生」。若不可愛因所得的果,就是「得」,就這樣子。由長養(yǎng)因就叫做「成」,由長養(yǎng)因使令它成就。「若辦」,這個「辦」就是流轉(zhuǎn)因,就是你這個善業(yè)也好、惡業(yè)也好,他能夠成就流轉(zhuǎn)的果報了,那就叫做「辦」。這個還滅因就叫做「轉(zhuǎn)」,因為與生死流轉(zhuǎn)的事情相反了,轉(zhuǎn)變成不生死流轉(zhuǎn)的境界了,轉(zhuǎn)凡成圣了,所以叫做「轉(zhuǎn)」!府(dāng)知是名果相有法」,就這么解釋好了。
癸二、無相(分四科) 子一、征
何等名為所觀無法?
「何等名為所觀無法?當(dāng)知此相,亦有五種!骨懊媸墙忉尅赣邢唷,一共是分了五科,這是「有相」解釋完了,F(xiàn)在第二科解釋「無相」,分四科,第一科是「征」。
「何等名為所觀無法?」這個法是無。這是問。底下第二科是「標」。
子二、標
當(dāng)知此相,亦有五種。
這個「無」也有五種不同。這是「標」。第三科是「列」,那五種呢?
子三、列
一、未生無,二、已滅無,三、互相無,四、勝義無,五、畢竟無。
這五種不同。這是第三科,是列出來。底下第四科解「釋」。
子四、釋(分五科) 丑一、未生無
未生無者:謂未來諸行。
「未生無者」,先解釋這個「未生無」!钢^未來諸行」,就是將來的有為法,將來的色受想行識,將來的眼耳鼻舌身意,將來的色聲香味觸法,在現(xiàn)在來說它還有沒出現(xiàn),所以叫做「無」。所以「未來諸行」,叫做「未生無」。
丑二、已滅無
已滅無者:謂過去諸行。
「已滅無者」,這是第二科。什么叫做「已滅無」呢?「謂過去諸行」,這個過去的有為法,在過去的時候是有,在今天來看呢,過去的已經(jīng)沒有了,在現(xiàn)在來看是沒有了。「過去諸行」,叫做「已滅無」。
丑三、互相無
互相無者:謂諸余法,由所余相,若遠離性,若非有性;或所余法,與諸余法,不和合性。
「互相無者」,這是第三科。「謂諸余法,由所余相,若遠離性,若非有性;或所余法,與諸余法,不和合性」,那么這叫做「互相無」!富ハ酂o」,實在來說,就是我沒有你,你沒有我,這叫「互相無」。這個「謂諸余法」,就是此法之外,還有其余的法,每一法都可以這樣講;除了我以外,還有很多,每一個人都可以這么說,每一法也可以這么說,「謂諸余法」!赣伤嘞,若遠離性」,就是由剩余的諸法的相,和此一法來對比的時候,就有三種不同的情況:一個是「遠離性」,一個是「非有性」,一個是「不和合性」,有這三種不同。
這個「遠離性」是什么呢?譬如說是,牛就是沒有馬的性,馬也沒有牛的性,彼此叫互無,就叫做「互相無」,那就叫做「遠離性」。這個「若非有性」,這個「非有性」是什么呢?或者是約人說,此人的蘊處界沒有那個人的蘊處界,那個人的蘊處界沒有這個人的蘊處界。譬如說是大家在一起同學(xué),那個人他就不守規(guī)矩,他就是要特別,和人都不合,你不合,我也不合,人就是這樣子,你不守規(guī)矩,我也不守規(guī)矩,人有這種情形。有這種情形呢,這地方說這叫做「非有性」。你若是做錯誤的事情,在你的色受想行識里面,就有一個錯誤的力量在你的色受想行識里面。你若守規(guī)矩,你的色受想行識里就沒有那個錯誤的那個業(yè)力,就沒有。誰做誰就有,誰不做誰就沒有,要是做就有,也還是誰做誰有,不做就沒有。所以有,還是你有是你有,我有是我有,這叫做「非有性」。這個「非有性」是這樣意思,這就是叫做「互無」。
這個意思往好處說呢,做功德的時候,你若做,你就有功德;你若不做,你就沒有功德。你若做的功德,不會成為我的;我若造了罪,這個罪是在我這里發(fā)生作用,不會在你那里發(fā)生作用。這叫做「非有性」,就是「互無」。所以我們要是……,人年紀大了,你的理解力提高了,就不會這樣想;你若犯規(guī)矩,我也犯規(guī)矩,就不會有這樣事情,這叫做「非有性」。
「或所余法,與諸余法,不和合性」,這個「不和合性」是什么呢?譬如說是你有正念提起來的時候,這個惡念就沒有了;你這個不如理作意出現(xiàn)的時候,這個如理作意就沒有了。它們兩個不能同時存在的,所以「與諸余法,不和合性」,它們不和合,不能同時在一起,就叫不和合,那就叫做「互相無」,「互相無」是這樣意思。這個《披尋記》的解釋,看看他怎么解釋。
《披尋記》五七九頁:
互相無者至不和合性者:如有對色障礙為性,若離障礙假名虛空,此二相望,有無相違,名遠離性。又有色法,五相建立,于此相違,建立無色,此二相望,體相相違,名非有性。又如明與無明,此二相望,障治相違,是名不和合性。如是等類,名互相無。
「互相無者至不和合性者:如有對色障礙為性」,「有對色」,就是有障礙的,有障礙的法。這個「對」,就是它有它的體質(zhì),有質(zhì)礙。譬如說這一個墻,你從這里過不去,它有質(zhì)礙,這叫有對色。「障礙為性」,它本身有體性,它就有障礙的功能!溉綦x障礙假名」叫做「虛空」!复硕嗤梗@個有質(zhì)礙的色法和虛空來對望的時候,「有無相違」,有障礙、無障礙是相違的,「名遠離性」,這么講。
「又有色法,五相建立」,色聲香味觸,這就是色法五相建立!赣诖讼噙`,建立無色」,沒有色聲香味觸,那就是無色!复硕嗤,「體相」也是「相違」的,「名非有性」,這個非有性這么講。
「又如明與無明,此二相望,障治相違」,這個意思和剛才講的一樣,正念和不正念,正念就是明,那個邪念就是無明!复硕嗤现蜗噙`」,正念能對治邪念,邪念能障礙正念,它們兩個是不并立的、不并存的,相違。「是名不和合性。如是等類,名互相無」,這樣意思。
丑四、勝義無
勝義無者:謂由世俗言說自性,假設(shè)言論所安立性。
「勝義無者」,前面這三個無解釋完了,現(xiàn)在解釋第四個無!竸倭x無者,謂由世俗言說自性,假設(shè)言論所安性」,「謂由世俗言說自性」,「世俗」,就是世間上一般的凡夫種種的言說的情況,各式各樣的言說,這范圍非常的廣大了!讣僭O(shè)言論所安立性」,其實「假設(shè)言論所安立性」也是通于前面「世俗言說自性」的,但是又說一個「假設(shè)言論所安立性」呢,就是新發(fā)生的事情,以前沒有,現(xiàn)在出現(xiàn)這件事;出現(xiàn)這件事的時候,你就要來介紹這件事的時候,你一定要有種種的言論,要有一篇的文章介紹它。而這個言論也是一樣,都是假設(shè)的,都不是真實的,「假設(shè)言論所安立性」。這兩種:「世俗言說自性」、「假設(shè)言論所安立性」,這兩種言論在勝義的立場來看,都是沒有的,叫做「勝義無」,這么個意思。因為在勝義的立場,譬如說「照見五蘊皆空」,在空那個地方呢,沒有一切語言的,也沒有一切語言所表達的義。因為語言所表達的義,在沒有語言的時候,這個義是不可得的。所以能詮的語言和所表達的義,都是沒有了;在勝義的那個地方都是沒有的,沒有一切的言說,都是不可得的。
這個「勝義無」,是要修學(xué)圣道成功了的人,他得到了清凈無漏的無分別智現(xiàn)前的時候,那么世間世俗的言說自性、假設(shè)的言論所安立性都是不可得的,這是圣人的境界。我們凡夫的時候,這個煩惱來的時候,這個執(zhí)著得非常的厲害,一定是這樣子,人家告訴你這是你的誤會,沒有這件事,「不,我看得非常的正確,是這樣子,是這樣子」,這個執(zhí)著得很厲害,使令自己內(nèi)心里很多的苦惱。若是得到無分別智,得到無漏的無分別智的時候,這都是虛妄分別,根本沒有那么回事,所以叫做「勝義無」;這是圣人的境界。
丑五、畢竟無
畢竟無者:謂石女兒等,畢竟無類。
「畢竟無者」,畢竟無是究竟是沒有的!钢^石女兒等,畢竟無類」,這個「石女」就是不生孩子的女人。不生孩子的女人,說她有個兒,那有這回事情呢?所以這叫做「畢竟無」。還有這龜毛兔角也是畢竟無,指這一類的東西根本是沒有的。
這一共有這么多的無,一共有五個無:未生無、已滅無、互相無、勝義無、畢竟無,一共有五個「無」。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六(2)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六(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