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第十九卷
《瑜伽師地論》第十九卷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四
己六.善語
賢圣常說最善語,愛非不愛語第二,諦非不諦語第三,法非不法語諦四。
今此頌中。言善語者。所謂善說善言善論。當之善說有三種相。所謂悅意無染唯善。由第一語令他慶悅。由第二語令自尸羅終無穿缺。由第三語能令他人出不善處,[381c]安住善處。因此引攝利益安樂,或有愛語非諦非法。謂如有一以美妙言,稱贊他人非真實德,或有諦語非愛非法。謂如有一以染污心發(fā)粗惡言,訶責他人真實過惡或有法語亦愛亦諦。謂如有一善知識稱贊及與訶責知可稱贊可訶責已。然不稱贊亦不訶責,唯善方便為說正法,能令彼人出不善處,安住善處。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所有善語若標若釋。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己七.正行果利
信慚戒施法,善人所稱贊,是名趣天道,能往天世間。
此頌說明。謂如有一于佛所證法毗奈耶,獲得正信,恥在居家,受持凈戒趣得衣服飲食臥具,便生喜足,減除器物,儉約資糧。凡所獲得如法利養(yǎng)終無私隱,必與智人同梵行者而共受用。所有正法初中后善稱揚梵行。所謂契經(jīng)乃至論議,皆能受持研尋究達,傳授他人,廣為開闡。彼既成就是諸善法。當知必獲三種勝利:一者諸佛諸佛弟子真實善人之所稱贊。二者若彼尸羅財施之所攝引,福德資糧。法施攝引智慧資糧。善圓滿者,便得趣入,正解脫處,清凈諸天眾同分中。三者若彼二種資糧猶未圓滿,便能令速得圓滿。身壞已后定生善趣,多往天上樂世界中。復有差別謂如有一于佛所證法毗奈耶,獲得正信,信惡尸羅,當墮惡趣。信慳貪者得貧窮報。如是信已于現(xiàn)[382a]法中惡戒慳貪深生羞恥。以羞恥故。棄惡尸羅受清凈戒,棄舍慳貪,以無垢心安處居家。廣說乃智,善行布施。由此因緣,于現(xiàn)法中圣賢所贊。身壞已后乃智當生善趣天上樂世界中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在家出家二種正行及正行果所有勝利。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己八.多聞
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遠惡,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于依先時正所應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無倒教法,恭敬聽聞,聞以遂能了知其義。謂現(xiàn)法中種種惡行及當惡趣苦義因。諸惡行所應速遠離,及往善趣舍生惡趣苦義因。彼由了知如世法義,法隨法行能遠離苦因,能引樂因。由此因緣,得樂舍苦。若于增上四圣諦等相應教法,恭敬聽聞,聞已遂能了知其義。謂依切有生死大苦寂靜涅槃。彼由了知如世法義,若根已熟資糧已滿便能獲得如是義,識心清靜故,才聞法已,于諸圣諦未現(xiàn)觀者能入現(xiàn)觀,已現(xiàn)觀者便得漏盡。若根未熟資糧未滿。即由如識遠離諸惡,依增上戒起增上心,依增上心發(fā)增上慧。由此能舍一切苦本煩惱無義,證得涅槃。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先聞正發(fā)如理思惟,先如理思法隨法行,為先因故得勝利果。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己九.離欲勝利
智者如空無染污,不動猶如天地幢,如泛清涼盈滿池,不樂淤泥生死海。
今此頌中。辯阿羅漢苾芻心善解脫超諸戲論猶如虛空。何已故?譬如虛空離諸戲論。靜與不靜皆不能染。諸阿羅漢亦復如是。一切世法,若順若違皆不能染。所未利衰乃至苦樂。又諸有學已離欲貪,向阿羅漢,于四念住,善住于心,羞無相心三摩地時,如天地幢,于其一切動發(fā),憍舉,戲論,營為,生愿,但行所有貪愛,不能傾動。又諸有學已離欲貪得不還果,于上解脫心生欲樂譬如游泛清冷泉池,于愛味定上分諸結熱,淤泥中終不欣樂。由于此中不欣樂故。亦不欣樂生死大海。復有差別。謂阿羅漢所有飲食言說游行處無相住。有余依苦之所隨逐。如其次第三處應知復有差別。謂慧解脫諸阿羅漢,有學身證,及俱解脫諸阿羅漢,如其次第三處應知。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離三界欲,于佛圣旨猶有余依。離欲界貪勝進道攝及不還果,復有差別。謂略顯示解脫勝利,等持勝利,智慧勝利。復有差別。謂略顯示增上心慧學所得果,及顯增上心慧二學。
己十.知見如來
若以色量我,以音聲尋我,欲貪所執(zhí)持,彼不能知我。
若于內了知,于外不能見,由內果觀察,彼音聲所引。
若于內無知,于外而能見,由外果觀察,亦音聲所引[382c]。
若于無了知,于外不能見,彼普障愚夫,亦音聲所引。
若于內了知,于外亦能見,英雄出離慧,非音聲所引。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體是異生,未斷虛妄分別欲貪,觀見世尊具三十二大丈夫相,遂便測量。此薄伽梵定是如來應正等覺,其所說法決定微妙,其弟子眾所行必善。彼于后時,近不善人聞不正法,隨逐他論及他音聲,信順于他,他所引攝。他所引故,于佛法僧還生毀謗,如是皆由不如實知如來法身故,致如此。復有異生,由內靜慮果天眼通,遠見世尊,便作是解:此薄伽梵定是如來應正等覺,余如前說。復有由外欲界系業(yè)果報肉眼見已測量。當知彼亦隨逐他論及他音聲,信順于他,他所引攝。復有異生,于爾所見都無所有。彼普被障,長時微他音聲所引。若諸賢圣除斷調伏,超越欲貪,得圣慧眼。彼由如是圣慧眼故。于內證解知如來法身雖于外見如來色身,或見制多,或圖畫等而能了知,非第一義應正等覺。彼由如是于內正知,于外正觀,不隨他論及他音聲,不信順他,非他所引。于佛法僧決定信受。如是皆由如實了知如來法身故,致如此。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若唯世俗見如來者則不決定。若以勝義見如來者則是決定。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己十一.心染無染
[383a]第六增上王,染時染自取,于無染不染,染者名愚夫。
今此頌中:第六增上王者。謂心意識。若有已渡五暴流未渡第六意暴流。爾時其心隨逐諸定所有愛味故名染時。復有補特伽羅愚長夜染取為己有,于可愛法執(zhí)藏不舍是故說彼為染自取,貪名為染。若染自取于所染心不隨功用,攝受遮止修意對治作意故。如是彼心于現(xiàn)法中無有染污,于無染心此染自取。當來世中,因彼諸苦亦無有染。若有于彼隨作功用,而不攝受亦不遮止,不修意對治作意故。依此苦因長夜受苦。于不能遠離故名愚夫。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遠離苦因所有勝利,及顯苦因能感自苦是愚夫性。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己十二.失壞善因
有城骨為墉,筋肉而涂飾,其中有貪恚,慢覆所任持。
今此頌中:所言城者。謂心意識。此城唯以骨充磚石,筋代蠅纴肉當涂漫,為形骸墉周匝圍繞。此城中有違害善說法毗奈耶所有善法四種惡法知所任持。二是在家諸受欲者。謂貪與瞋。二是惡而出家者。謂慢與覆。由著諸欲悕求與鄙穢行不相違背,于善說法及毗奈耶尚不信受,況當修善。恃惡說法而生憍慢,不能自然趣佛世尊或弟子所。設佛弟子由悲愍故。自往其所,然彼由覆[383b]隨煩惱纏染污其心,尚不如實發(fā)漏己過,況能信解修諸善法。如是當知于彼善說法毗奈耶相應善法二種心城,皆不能入,何況復能取為己有。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在家出家總由四種雜染因緣失壞善說法毗奈耶,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己十三.擾亂對治
如龜藏支于自殼,苾芻善攝意尋思,無所依止不惱他,證般涅槃無所謗。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依初靜慮舍三惡尋。所謂欲尋,恚尋,害尋。又能棄舍初靜慮地諸善尋思,安住無尋無伺定中。如龜藏支于其自殼。略攝尋思亦復如是。無尋無伺定者。應支此尚乃至有頂彼于此定正安住時不生愛味出已城就可愛法,調順柔和易可共住。不惱有智同梵行者。又為智人同梵行者欣樂共住。又復城就無違諍法。彼由如是正方便故,于諸圣諦能入現(xiàn)觀及得漏盡。彼于諸法不由他信,獲得善凈勝智見故。如實了知法真是法,毗奈耶真是毗奈耶。由如是知故。終不依止諸見顛倒于法謗法。及于非法亦謗非法。終不顯示非法為法,法為非法,非毗奈耶為毗奈耶或毗奈耶為非毗奈耶。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善說法者四種擾亂:一染不染尋思擾亂。二于勝定愛味擾亂。三互相違諍訟擾亂。四于正道誹謗擾亂。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己十四.舍壽行別
等不等而生,牟尼舍有行,內樂定差別,如俱舍卵生。
此頌所明。謂謂佛示現(xiàn)住最后有菩薩位時。先所獲得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圓滿莊巖妙色身生,于后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其色身生,與前正等。其名身生。由勝無漏故,不相似故,與前不等。又佛示現(xiàn)內寂靜樂及妙門樂違依止故,得定自在如定欣力舍諸壽行及諸有行。彼舍邊際妙色身生,與前正等。其名身生。與前不等故有差別。如因其殼卵生雞等依卵而生,即此生已漸漸增長,種類相似破殼而出。如是如來色身差別道理當知亦爾。此中差別謂佛世尊若不棄舍諸壽行者,應滿壽量方般涅槃,定力所持舍壽行故,不滿壽量而般涅槃。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舍諸壽行色身名身二種差別及顯棄舍所依因緣。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己十五.貪瞋癡愛
無淤泥等欲,無魑魅等瞋,無羅網(wǎng)等癡,無江河等愛。
此頌所明。謂有四種。能為世俗不自在法。世間現(xiàn)見能令有情不自在轉:一者陷溺淤泥。二者鬼魅所著。三者入于羅網(wǎng)。四者墮駛流河,隨流漂溺。復有四種。能為真實不自在法,能令有情不自在轉當知亦爾。何等為四?謂如有一生長欲界,陷溺不凈腥矂生臭諸欲淤泥,不能自在引發(fā)守護增長善法。又如有一棄舍諸欲,于善說法毗[384A]奈耶中而得出家。心懷忿怒性多惡言。由忿所持不得自在,不數(shù)學處,動生違越,于諸智者同梵行所,屢以粗言擊刺訶擯侵惱毀辱。又如有一棄舍諸欲,于惡說法毗奈耶中而得出家。入諸惡摩大癡見網(wǎng)。彼既入已流轉生死不得自在。又如有一生長尚分諸欲諦,于諸愛結謂能永斷,亦謂遍知不得自在,還生下界順流而住,難顆出離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諸界諸品愚夫纏縛。復有差別。謂如有一陷欲淤泥不能自在,于善說法毗奈耶中清凈出家。又如有一為性忿怒,忿怒所蔽憤恚纏心,尚于自身或害或損。何況于他。又如有一成就癡品諸惡邪見。謂無父母毀謗父母于父母所反悕敬養(yǎng),況自能為。又如有一廣集諸欲,貪愛所漂不得自在,尚不欲自食況能惠于他如世四法,當知能障諸聰慧者,四應知法。于善說法毗奈耶中清凈出家。謂遠離恚害,敬事父母樂行慧施。
己十六.佛無戲論
虛空無鳥跡,外道無沙門,愚夫樂戲論,如來則無有。
此頌所明。謂有眾生悕樂勝欲,欲求所攝。又有眾生悕樂勝身有求所攝。又有眾生悕樂沙門及婆羅門所有解脫梵行求攝。此中欲求有求攝者。謂我因少分布施少分持界。當?shù)?a href="/remen/wangshe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往生善趣天上樂世界中。以妙五欲而自賞納歡娛游戲。彼既修習如是愿[384B]已,得最勝欲及最勝身。譬如眾鳥翱翔虛空。遍虛空中無安足處。如是眾生于其所得無常諸欲及身分中都無安住,當知亦爾。若樂沙門及婆羅門所有解脫梵行求攝。復有二種,或依善法說,或依惡法說。依惡說法諸外道輩并無沙門。依善說法邪梵行求所攝受者亦無沙門。正梵行求所攝受者得有沙門。又此一切三門所攝,或欲求門,或有求門,或梵行求門。如是皆名樂求戲論。當知如來棄舍一切所有悕求,故無戲論。即以此義類知如來諸弟子眾正梵行求所攝受者亦無戲論。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離善說法及毗奈耶勤精進者皆空無益。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己十七.真實牟尼
住戲論皆無,踰墻塹離愛,牟尼游世間,天人不能識。
此頌所明。謂阿羅漢苾芻永離貪愛。游四種相,于惡魔怨一切愚夫所系屬主,解脫自在隨意游行空閑聚落。有諸愚夫遇見如是真阿羅漢于最究竟自在游行。不如實知,便于二處妄生輕毀。云何此善男子,棄舍自屬養(yǎng)命珍財,乃求屬他資生眾具?何故棄舍生天方便,苦勤精進求有斷滅?是諸愚夫見生天上有勝功德,見處居家有多財產(chǎn)故,于牟尼妄生輕忽。彼所事天于此牟尼廣大功德,尚不能了,況能事者而能識知。云何離愛諸阿羅漢,游四種相于惡魔怨一切愚夫所系屬主,解脫自在.[384c]謂諸愚夫游四識住,為魔怨主之所驅役,令生死中往還五趣非阿羅漢。又諸愚夫如游眾過,為魔怨王之所驅役謂或增益或復損減諸惡見故,發(fā)起執(zhí)刀杖等惡不善法,墮諸戲論生諸惡趣。令造種種諸惡業(yè)緣,非阿羅漢。又諸愚夫如由中過為魔怨主之所驅役,令處遇愛系縛恒墻,不能出離欲界生苦,非阿羅漢。又諸愚夫如由輕過為魔怨主之所驅役,令生色界及無色界無明身塹周匝圍繞閉在生死。眾苦牢獄。于生等苦不得出離,非阿羅漢。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一切愚夫羞不應羞。應羞不羞。于不應怖而生怖見。于應怖中生無怖見。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己十八.蠲除四軛
若有薰除諸尋思,于內無余離分別,超過礙著諸色想,四軛蠲除不往生。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已入有學位,未離欲界欲。依初靜慮薰除欲界諸惡尋思,依第二靜慮內等清凈心一趣性。初靜慮地所有分別,無余永離無復分別,依第三靜慮,超過第二靜慮地諸喜礙著,依第四靜慮,超過第三靜慮地諸樂礙著,依無色定,超過一切所有色想。如是漸次因依諸定乃至有頂。若定若生蠲除四軛。何等為四?一蠲除染污尋思軛。二蠲除不染污尋思軛。三蠲除喜樂系縛軛。四蠲除一切色想軛。由此因緣,于諸下地不復往生。當知異生,雖到有頂。若定若生,猶為四軛所系縛故,于諸下地[384c]還復往生。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到有邊際有學異生二種差別。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己十九.凈信四行
恚施令福增,防非滅怨害,修善舍諸惡,惑盡得涅槃。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于佛所證法毗奈耶,獲得正信。雖處居家,而心遠離慳垢纏縛。受持七種依福業(yè)事。由此因緣,若行若住廣說如經(jīng)。乃至生長如是福德。若有復能于善說法毗奈耶,清凈出家,既出家已,具足忍力,為護尸羅。雖遭他罵侵惱訶責,或以身手瓦礫刀杖歐擊傷害,恐壞尸羅,當為障礙心無惡念不出惡言。唯緣彼境與慈俱心,于一切方遍滿而住。由此因緣,于現(xiàn)法中,自他相續(xù)所有怨害并皆止息。當生無惱樂世界中,無多怨敵,為世欣仰,眾所樂見。如是善修正方便已。依增上戒起增上心發(fā)增上慧。當于圣諦入現(xiàn)觀時,則能永舍趣惡趣業(yè)及諸惡趣。又修如先所得到故。漸次永除所有諸結,于有余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如是后時,于無余依涅槃界中復般涅槃。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得凈信者四種正行:一感財富行。二感善趣行。三離惡趣苦清凈修行。四離一切苦清凈修行。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己二十.圣教不共
諸惡者莫作,諸善者奉行,自調伏其心,是諸佛圣教。
[385b]此頌所明。謂如有一于佛所證法毗奈耶,獲得正信。于一切種一切因緣一切處所所有惡行,皆能斷滅,于善說法毗奈耶中,能善學尸羅律儀,乃至受學所有學處,依增上戒起增上心發(fā)增上慧。彼猶此故于所知境如實知見。如是具足諸善法已。復由三相調伏自心。謂薄伽梵此中略示三學學果,顯自圣教不與他共。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己二十一.善調伏心
難調伏輕躁,淪墜于諸欲,善調伏其心,心調引安樂。
此頌所明。謂宣說心若意若識長夜愛樂憒鬧雜處,難得遠離,難可調伏。雖強安處無間修習,諸善法中而不一向能住離貪離瞋離癡,亦不一向能住策舉無掉寂靜,然復疾疾還生有貪有瞋有癡下劣掉舉及不寂靜。雖強安處內寂止中,長夜愛樂色聲香味觸故,于五欲境馳趣淪沒。諸圣弟子于如是等樂著雜染能生苦心,終不縱其令自在轉,亦不隨順數(shù)數(shù)思擇成辦遠離,恒修善法心一境性。彼由如是正定心故能如實知。如實知故能起厭患。由厭患故能得離染。由離染故能得解脫。彼既如是善調伏心盡苦因故,于現(xiàn)法中,得安樂住,當來眾苦亦得永盡。
[385c]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能不隨順長夜流轉左道之心,及不隨順所得勝利。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己二十二.善知心相
于心相善知,能餐遠離味,靜律常委念,受無染喜樂。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有學見跡,能善了知止舉舍相。由此因緣得四功德。謂心住一緣遠離粗重能善受用身心安樂,是初功德。又凈定心盡所修故,能正審慮諸法道理,獲得內法毗缽舍那,是第二功德。彼由如是清凈止觀為依止故,于所修習菩提分法,勇猛無間能常修習,能委修習無懈無但,是第三功德。彼由如是無懈但心,獲得第一正念正知,心善解脫。又能受用解脫喜樂及無染樂,于現(xiàn)法中得安樂住,是第四功德。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于相善巧四種功德。謂奢摩他所作,毗缽舍那所作,無懈但所作,到究竟所作。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己二十三.真實苾芻
無功巧活輕自己,樂勝諸根盡解脫,無家無所無悕望,斷欲獨行真苾芻。
此頌所明。謂成就五支永斷五支。當知得名真實苾芻。何等為五?謂不一止矯設方便邪活命法,亦不恃賴有勢之家,亦不修治名稱族望,亦不詐受諸佛所說圣弟子說。猶如依止功巧處所非法悕求衣服飲食,是名初支。又復減省器物眾具善棄珍財,衣僅蔽身食才充腹知足歡喜。凡所游行[386a]必持衣缽,是第二支。又悕慕沙門,愛樂沙門。悕慕學處,愛樂學處,命難因緣尚不違越所學禁戒,何況少小利養(yǎng)因緣。是第三支。又彼如是正修方便,凈命喜足愛樂學處,于諸圣諦未現(xiàn)觀者,能入現(xiàn)觀得清凈見,或時夫念暫爾發(fā)生,惡不善尋引,起貪欲瞋恚愚癡遲緩忘念,速復除遣。是第四支。又彼修習如先得道,于諸結縛一切隨眠隨煩惱纏,心得解脫。是第五支。如是名為成就五支。云何復名永斷五支。謂阿羅漢苾芻,于五處所不復能犯。所謂不能舍所學處而復退還。又復不能有所貯樍執(zhí)為己有而受用之。亦不受用諸欲境界。又復不能為財為命知而妄語。又復不能棄舍諸欲行不與取。亦不復能永離貪欲獨住獨行。而更習近非梵行法兩兩交會;蛴嬜宰鞫锌鄻;蛴嬎;蜃运;蚍亲宰饕喾撬鳌2挥梢蛏锌鄻。如是名為五支永斷
己二十四.心性染凈
心遠行獨行,無身寐于窟,能調伏難伏,我說婆羅門。
今此頌中所言心者。亦名為意。亦名為識。此于過去一切愚夫無量差別自體展轉,及因展轉,雖無作者,而流生死前際叵知。故名遠行。此于現(xiàn)在一一而轉。第二伴心所遠離故.一切種心不頓轉故。名為獨行.又此現(xiàn)在隨其自體初起現(xiàn)前。或由貪性,或由瞋性,或由癡性,或由一一所余煩惱隨煩惱性。即彼自體不畢竟轉如五色根;騕386b]同或異或劣或勝,隨其自體初起現(xiàn)前。即此自體畢竟而轉。心不如是,何以故?心經(jīng)彼彼日夜剎那臘縛等位,非一眾多種種品類,異生時生異滅時滅。由心自性染污之體不成實故。名為無身。此未來世居四識住而有隨眠,可于后生有往來義。名寐于窟。若有總慧由此四相,能于過現(xiàn)未來世心,如實了知修厭離滅及心解脫。彼能超度諸薩迦耶,道于彼岸安住陸地。名婆羅門。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心于過去長時染污無作者性,于現(xiàn)在世性是剎那自性清凈。于未來世由有放逸不放逸故染污清凈。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己二十五.在家出家染凈品別
誰能覆世間,誰能令不顯,誰復能涂染,誰為大怖畏。
無明覆世間,放逸令不顯,涂染戲論能,苦為大怖畏。
諸流處處漏,是漏誰能止,當說誰防護,眾流誰所偃。
世間諸流漏,是漏念能止,我說能防護,由慧故能偃。
念慧與名色,今問是一切,何當永滅盡,唯愿為我說。
念慧與名色,我說是一切,若諸識永滅,于斯永滅盡。
云何念所行,諸識當永滅,今請垂方便,為釋令無疑。
于內外諸受,都不生欣樂[386c],如是念所行,諸識當永滅。
若諸善說法,及有學異類,彼常委能趣,諸大仙為說。
不耽著諸欲,其心無濁染,于諸法巧念,是苾芻能趣。
此是波羅延中。因阿氏多所請問頌,言世間者。略有三種:一欲世間。二色世間。三無色世間。今此義中意辨出家在家二種世間。出家世間復有二種:一惡說法。二善說法。惡說法者。無明所覆。善說法者。由有明故應可顯了。由放逸故令不顯了。若諸在家異類白衣,為諸戲論之染。當之戲論略有三種:謂三種言事名為戲論。于四種言說有所宣談亦名戲論。能發(fā)言語所有尋伺亦名戲論。若于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種言事。依四言說發(fā)起異類分別思惟;蜻`或順是名涂染。若前戲論若后涂染。諸在家者多分可得。是故說彼為諸戲論之所涂染。此中惡說法者。無明所覆。善說法者放逸不顯。諸在家者戲論涂染。彼于現(xiàn)法苦因轉時,于此苦因不能如實知是苦因,于此苦因愛樂而住。由此因緣生當來苦,即說此苦名大怖畏。
又惡說法者由無明門。從六處流漏泄眾苦。諸在家者由戲論門。從六處流漏泄眾苦。善說法者由放逸門。從六處流漏泄眾苦。如是無明放異戲論諸門流漏。由聞他音內正作意,于諸行中了知過患。此相應念逆流而轉,故能遮止。如是方便名伏對治。若出世間正見所攝諸無漏[387a]慧,于三種流皆能偃塞。如世方便名斷對治,于此流漏若伏若永。兩種對治皆能斷故。俱名防護。
又惡說法者及在家者,一向墮于染污品攝。若善法毗奈耶中二種可得。諸縱逸者墮雜染品非顯了攝。不縱逸者墮清凈品顯了所攝。又若以顯了若應顯了。當知二種皆無放逸諸阿羅漢。斯已顯了于不放逸無更須作不放逸事,于四念住,若念若慧已善修故,已善證得清凈識故唯有決定,于無余依涅槃界中善清凈識當永滅故。若念若慧亦隨永滅,余依所攝先業(yè)所引一切名色,亦隨永滅,乃治彼法未永滅故,于六恒住常善安住,于離欲地所有內受,及于諸欲相應外受,不生欣樂。如是名為諸阿羅漢正念現(xiàn)行乃至盡壽識方永滅。若諸有學斯應顯了,于不放逸應更須作不放逸事。彼復二種,于不放逸不放逸事。謂常所作。委悉所作。有學異類若諸有學極七反有,或復家家一來果等,及于現(xiàn)法堪般涅槃。于下分結及上分結心無染污.為斷彼故修習對治。又于諸欲不耽著故,諸下分結不能染污,心無濁故諸上分結不能染污。又于一切有苦法中。如實知集乃治出離,于四念住善住其心,修習如先所得圣道,能趣究竟如是修習對治道故,彼于一切不放逸中諸所應作不放逸事。皆得究竟。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諸在家者及于外法而出家者決定雜染,[387b]及顯于善說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若行放逸墮染污品。若不放逸墮清凈品。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己二十六.依諸欲
于諸欲悕求,或所期果遂,得已心定喜,至死而保愛。
諸樂欲眾生,若退失諸欲,期色便變壞,如毒箭所中。
若遠離諸欲,猶如毒蛇首,彼于愛世間,正念能超度。
田事與金銀,牛馬諸環(huán)釧,女仆增諸欲,是人所耽樂。
攀緣沈下劣,變壞生諸樂,從此及眾苦,如船破水溢。
若永絕諸欲,如斷多羅頂,棄舍諸愁憂,猶蓮華水滴。
此是義品中依諸欲頌。謂如有一悕求未來所有諸欲,為獲得故發(fā)勤方便,得已現(xiàn)前耽著受用。如是悕求及正受用所得諸欲。由此因緣生喜生樂。如是總名諸欲愛味。又彼悕求及正受用所得諸欲。于其所得所受用事若退失時,隨彼諸欲戀著愛味,愛箭入心如中毒箭,受大憂苦或致殞歿。如是名為諸欲過患。又復毒蛇譬諸欲境。毒蛇首者,譬諸欲中所有愛味。若諸愚夫愛味諸苦貪著受用,如蛇所螯。若有多聞諸圣弟子,遠離諸欲所有愛味,如毒蛇首,終不愛染而受用之,廣說乃至不生耽著。彼于諸色所有貪愛,皆能調伏斷滅超度。如是名為諸欲出離。又諸欲自性[387c]略有二種:一者事欲。二者煩惱欲。事欲有二:一者榖彼所依處。謂田事。二者財彼所依處。謂金銀等事。何以故?諸求榖者必求田事。諸求財者必求金銀等事。求金銀等復有二種:一者事王。二者商賈。求榖求田方便須牛。求財事王方便須馬。求財商賈所有方便。若金銀等共相應者謂諸寶珠。金銀異類不相應者。謂環(huán)釧等。此舉最勝。若買賣言說事物當知亦爾。樍集如是財榖事已,受用戲樂所有助伴。謂諸女色。若未樍集招集守護。集息利中所有助伴。謂諸童仆,如是財榖樍集廣大,于此處所耽樂不舍,如是一切皆名事欲。煩惱欲者。謂于事欲追逐愛欲,依耽著識發(fā)生種種妄分別貪。又于事欲由煩惱欲,令心沈沒s成下劣性。若彼識欲變壞散失便生諸漏,愁嘆憂悲種種苦惱纏繞其心。彼由如是于現(xiàn)法中諸漏蔽伏無有對治,猶如船破水漸盈溢,招集當來生老并等種種苦惱。若于諸欲已得出離,便能永絕隨欲愛謂發(fā)起貪著諸染污識,猶如斷截多羅數(shù)頂不復生長。又彼識欲可愛可樂乃至可意。若變壞時于清凈識諸憂愁等一切苦惱皆不得住。如蓮華葉水滴不著。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諸欲愛味過患出離三種自性。又顯愛味能為過患及彼出離所有功德。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己二十七.造賢善
于過去無戀,不悕求未來,現(xiàn)在諸法中,處處遍觀察。
[388a]智者所增長,無奪亦無動。
此是造賢善頌。謂如有一于佛所證法毗奈耶,或得凈信,以正信心棄舍家法趣于非家。由五種相修行梵行,令善清凈。謂能舍離居家諸行無所顧戀,亦不緣彼心生追戀還起染著。是名初相。又于現(xiàn)法利養(yǎng)恭敬未來
種類所有諸行,不生悕望,亦不愿求當來人天所有諸行修行梵行,是第二相。又于現(xiàn)在五取蘊攝色等諸法及彼安立,能正觀察。又于現(xiàn)法及當來世諸身惡行及惡果報。謂我于身不應發(fā)起所有惡行。廣說如經(jīng)。乃至應斷身諸惡行修身善行,語意善行當知亦爾。又于色等諸蘊能隨觀察,去來今世皆是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由無我故于彼一切不執(zhí)我所,乃至于彼不執(zhí)為我。如是如實正慧觀察。是第三相。又依初法毗缽舍那諸根成熟,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于當來世通達增長,非諸王所能劫奪。是第四相。又依第二法毗缽舍那,于現(xiàn)法中涅槃功德能善增長,非諸煩惱及隨煩惱所能傾動。是第五相。由此五相,修行梵行令善清凈。若依如是一日一夜,亦為賢善第一賢善。當知超度此余一切所有梵行。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余善說法毗奈耶中所修梵行,于一切相皆善清凈不與他共。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惡說貪流怖,類與池流貪,作劬勞得義,論議十四種。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第十八卷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第二十卷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觀世音菩薩傳授《心經(jīng)》給玄奘大師的故事
- 稱贊凈土佛攝受經(jīng)注音版
-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jīng)注音版
-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jīng)注音版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玄奘大師所翻譯的《心經(jīng)》,是最有加持力的
- 《百法明門論》口述記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譯文解釋
- 解深密經(jīng)卷第五
- 解深密經(jīng)卷第四
- 解深密經(jīng)卷第三
- 解深密經(jīng)卷第二
- 解深密經(jīng)卷第一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