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愿品

《普賢行愿品》的異譯很多。西晉·聶道真譯的《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jīng)》,就大體概括了它的內容,似乎是它的異譯;不過因為翻譯的不甚善巧,譯文只有簡略的長行,與本經(jīng)的文字外形不一致。本經(jīng)的文字有長行、偈頌兩部份。長行的文勢,承《華嚴經(jīng)》第三十九卷普賢菩薩贊佛功德偈而來。善財童子...[詳情]

第五大愿:隨喜功德

  第五大愿:隨喜功德

  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諸佛如來,從初發(fā)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jīng)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   ,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

  隨喜,即隨順、贊嘆他人所作善行、功德和成就。任何人作利益眾生之事,我們都應由衷地歡喜贊嘆。以清凈心隨喜他人善行,也是在成就自身的善心。不僅如此,隨喜還能獲得與行善者相同的功德,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超過對方。原因何在?因為所獲功德的多寡是取決于發(fā)心,而非我們以為的,與出了多少錢或多大力成正比。我們的心,就像裝載功德的容器,若它本身極其狹隘且放有其它雜物,自然也就盛不下更多了。所以,若以凡夫心、以充滿我執(zhí)的名利心行善,即使所做事情很大,但因為發(fā)心狹隘而不純凈,所獲功德往往非常有限。反之,若能以無限廣大的清凈心去隨喜,所獲功德將是盡虛空、遍法界的。

  無論我們做什么,都離不開心靈的參與。事實上,發(fā)什么心做事,最后就成就什么。發(fā)凡夫心行善,只能積累人天福報;發(fā)菩提心利他,才能成就佛菩薩的品質。所以,要以廣大無限的心去隨喜。這件事看似容易,實際操作時卻并不容易。當自己的家人樂施凈資利益大眾時,我們可能會埋怨他們亂花錢;當不相干的人發(fā)心行善時,我們又會對別人的成就感到嫉妒,同樣隨喜不起來。這兩種情況都很普遍,因為凡夫皆局限于我執(zhí)的天地中,只希望自己成就或得益。唯有去除我執(zhí),才能無私隨喜他人,無我地贊嘆他人。就像佛菩薩那樣,將眾生和自己視為一體,為他們的快樂而快樂,為他們的痛苦而痛苦。唯有具足這樣的心,才能發(fā)自內心地隨喜一切善行,而這正是迅速積累佛道資糧的捷徑。因為我們的能力和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身體力行,但只要以清凈、廣大的心隨喜,功德就將念念增長。也許有人會覺得,既然隨喜能獲如此功德,再遇到需要出錢出力的事,口頭表示一下即可,錢和力都可省下了。如果是這樣,所謂的隨喜必定是不真誠的,只是為自己的吝嗇尋找借口。要知道,隨喜不僅包括內心的認同,語言的贊嘆,還包括相應的行為。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積極參與,才是身口如一的隨喜,才是由衷、清凈的隨喜。

  《行愿品》中,又是如何修習隨喜法門的呢?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諸佛如來,從初發(fā)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首先,我們要隨喜諸佛菩薩的功德,因為學佛修行的終極目標正是成佛。我們隨順的不僅是一佛、二佛,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諸佛菩薩從最初發(fā)心開始,為成就一切智慧、為追求真理和解脫,精進不懈地修福、修慧,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這種為法忘軀的精神,正是一代又一代佛弟子的楷模。對于他們的所有善行,我們應當由衷地歡喜并贊嘆。

  “經(jīng)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shù)頭目手足。”在因地三大阿僧祗劫的漫長修行中,佛陀不知多少次為法舍身,行種種難行苦行。只要眾生需要就慨然給予,乃至舍身飼虎、割肉喂鷹,血肉之軀尚不足惜,更何況身外財物。為聽聞無上正法,更是難舍能舍。佛陀在因地時,曾生于無佛之世,為向一羅剎求半偈佛法而毅然舍身。僅從這一點來說,佛菩薩的境界就是我們難以想像的。對現(xiàn)代人來說,不必說為半偈舍身,若是聽法條件差一點,很多人可能就不來了。在經(jīng)濟條件允許的范圍內修一點布施,也往往十分吝嗇,百般不舍。身為佛子,怎樣才能克服凡夫心并不斷向佛菩薩靠攏呢?首先,應隨喜佛菩薩的功德,以此作為修學入手處。

  “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種種波羅蜜門,即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般若六度,這是菩薩修行的六個主要項目。佛陀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不斷修習六度直至圓滿。那么,怎樣才能圓滿六度呢?僅以布施為例,天下需要幫助的人那么多,我們的能力又如此有限,如何才有圓滿的那一天?其實我們不必擔心,布施的圓滿并不在于給所有眾生提供實際幫助。如果那樣的話,面對無量無邊的眾生,不僅我們永無機會圓滿布施,諸佛菩薩也難以成就了。我們知道,諸佛菩薩都發(fā)愿度盡一切有情,為什么他們成佛了,世間卻仍有那么多苦難眾生呢?由此可見,圓滿布施的關鍵也是在于心行。只要對每個眾生都能生起布施心,無一人例外;對任何利益眾生的財物都愿意布施,無一物不舍,布施就圓滿了。慈悲也是同樣,能對所有眾生生起無限悲心,就已具備佛菩薩的大慈大悲。

  “證入種種菩薩智地”,菩薩道修行共有十地,分別是初地歡喜地、二地離垢地、三地發(fā)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難勝地、六地現(xiàn)前地、七地遠行地、八地不動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十地代表了菩薩在修行中斷除煩惱的程度,也標志著菩薩成就功德的程度。這一修行步驟,正如我們驅車從蘇州前往北京,必得經(jīng)過很多站點才能達到目的地。同樣,成佛也不是虛無縹緲的,在每個前進階段都有明確的考量標準,使修學者可以對照自身修行進行調整。

  “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最終,成就無上菩提果位,即福德、智慧的究竟圓滿。同時,成就法、報、化三身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涅槃,代表著佛陀在這個世界身相的結束。雖然佛陀法身是不生不滅的,但與此間眾生因緣已盡,故其應化身會在娑婆世界消失。這并不意味著佛陀死了,因為他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舍利,乃佛陀荼毗后留下的骨子,如五色珠,光瑩堅固。佛陀涅槃后,將其舍利分布世界各地,造塔供奉,給未能值遇佛世的眾生種下善根。扶風法門寺收藏的佛指舍利和北京靈光寺收藏的佛牙舍利,都是聞名世界的佛陀舍利。2002年,法門寺的佛骨舍利應邀前往臺灣巡展,朝拜者超過四百多萬。佛陀已滅度兩千五百余年,其遺骨尚能引起如此轟動,充分體現(xiàn)了佛陀功德的感召力。

  “所有善根,我皆隨喜。”當我們對佛陀的發(fā)心和功德表示衷心贊嘆時,就能將心逐步融入其境界中,進而將佛陀的發(fā)心變成自己的發(fā)心,將佛陀所修善行變成自己的行為。所以,隨喜不僅是稱揚贊嘆,重點還在于觀所緣境,并將心融入其中。若只停留于口頭贊美,算不上真正的隨喜。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我們不但要隨順佛菩薩的功德,還要隨順十方一切眾生的功德。六趣,指天、人、阿修羅、傍生、餓鬼、地獄六道,四生則指有情受生的四種形式,即胎、卵、濕、化。我們應對所有眾生的善行表示贊嘆,隨時發(fā)現(xiàn)、鼓勵、贊嘆他人的長處,既能使對方的長處發(fā)揚光大,還可使自身的優(yōu)良品質得到發(fā)展。反之,若我們總帶著凡夫心去挑剔他人,對方固然不易接受,也會增長自身的慢心等不良習氣,于己于人皆無益處。

  “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聲聞,是修習解脫道而證果的圣者。辟支佛,則指那些樂獨善寂、慧根極利的圣賢,雖值遇無佛之世,但能通過花開花落等自然現(xiàn)象深知諸法因緣,體悟空性而修行成就。有學、無學也代表著修行的不同階段,所謂有學,即修行尚未圓滿,為聲聞的前三果,分別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和阿那含果。所謂無學,即所作已辦、不受后有的阿羅漢,徹底斷除煩惱并了達諸法空性。對這些圣人的修行和功德,我們皆應廣泛隨喜。當我們以清凈心贊嘆時,就能與他們成就的功德相應,并將自己的心融入這些功德中。

  “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所修無量難行苦行,為尋求真理而舍棄生命,為救度眾生而奉獻自身,這些高尚行為我們都要發(fā)自內心地贊嘆。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這種隨喜是永無止境的。因為一念隨喜的力量微不足道,無法形成穩(wěn)定的心行。如果更多時間還在想著吃喝玩樂的話,那么隨喜之心很快就會淹沒不見。只有時時刻刻地憶念佛菩薩功德,才能形成鞏固、穩(wěn)定的心行,長久地保持正念并念念安住。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