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愿品

《普賢行愿品》的異譯很多。西晉·聶道真譯的《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jīng)》,就大體概括了它的內容,似乎是它的異譯;不過因為翻譯的不甚善巧,譯文只有簡略的長行,與本經(jīng)的文字外形不一致。本經(jīng)的文字有長行、偈頌兩部份。長行的文勢,承《華嚴經(jīng)》第三十九卷普賢菩薩贊佛功德偈而來。善財童子...[詳情]

第三大愿:廣修供養(yǎng)

  第三大愿:廣修供養(yǎng)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yǎng)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shù)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現(xiàn)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yǎng)具而為供養(yǎng)。所謂華云、鬘云、天音樂云、天傘蓋云、天衣服云、天種種香、涂香、燒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yǎng)具,常為供養(yǎng)。善男子,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yǎng)、利益眾生供養(yǎng)、攝受眾生供養(yǎng)、代眾生苦供養(yǎng)、勤修善根供養(yǎng)、不舍菩薩業(yè)供養(yǎng)、不離菩提心供養(yǎng)。善男子,如前供養(yǎng)無量功德,比法供養(yǎng)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shù)分、喻分、優(yōu)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yǎng),則得成就供養(yǎng)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yǎng)故。此廣大最勝供養(yǎng),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yǎng)亦無有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

  每個學佛者多少會有過供養(yǎng)的行為,如以香、花、燈或其它財物供養(yǎng)三寶。在佛教中,與供養(yǎng)內涵接近的是布施,都是供給對方所需。但供養(yǎng)更強調了親近、奉事、尊重的成分,而布施則含有對弱者的同情、憐措、愛護之義。故對佛菩薩及父母、師長,是以恭敬心供養(yǎng)。而且,若能以供養(yǎng)心修布施,將更有利于平等心的修習,將迅速成就清凈、圓滿的功德。

  “人天路上,修福為先。”福報從何而來?正是通過供養(yǎng)、布施而來,就像收獲是通過播種而來。供養(yǎng)的對象,又稱為福田。福田有三,一是悲田,如窮困者及弱勢群體;一是恩田,為父母等有恩于我們的人;一是敬田,為三寶或師長等我們恭敬的善知識,這些都是培植福德的土壤。有了福報,人生和修行道路才能暢通無阻;蛟S有些人不解,生存自然是需要福報,難道修行也要福報嗎?確實如此。如果沒有福報,修行會遇到很多障礙,所謂“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我們的色身需要物質滋養(yǎng),若是資糧不具,甚至整天要為生計奔忙操勞,又如何安心辦道?

  另一方面,供養(yǎng)還能幫助我們克服慳貪和吝嗇的心理。凡夫最大的特點就是貪著,將屬于自己的物品也視為自身的一部分。煩惱便因這種對“我所”的執(zhí)著而產(chǎn)生,物品損壞后會為之傷感,失去后會為之心痛,贈予他人更是萬般不舍。貪著和我執(zhí),是對我們傷害極大的兩種煩惱,而供養(yǎng)正是破除它們的重要法門。菩薩之所以能為眾生舍棄一切,是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眾生和自己是平等無二的。在世間,母親對兒女的付出是最無私的,但離菩薩的境界卻相距甚遠。因為菩薩行還具有無相、無住、無所得的特點,毫無執(zhí)著和期待。

  說到供養(yǎng),可能有些人會擔心:如果缺乏供養(yǎng)的財力,又該怎么辦呢?其實,供養(yǎng)的重點并不在于實際財物,而是在于心行的調整。同樣是供養(yǎng),發(fā)心不同,采取的方式不同,所獲效果和福報也大不相同!缎性钙贰分,普賢菩薩為我們揭示了將有限供養(yǎng)轉為無限的觀修法門,以此獲福無量。

  “言廣修供養(yǎng)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shù)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現(xiàn)前知見。”供養(yǎng),首先要有供養(yǎng)的對象!缎性钙贰匪詾“廣修供養(yǎng)”,即廣泛供養(yǎng)一切。本品的修行所緣境有二:一是以佛菩薩的品質為觀修所緣境,一是以所有眾生為發(fā)菩提心的所緣對象。在此,重點是以佛菩薩功德為所緣境。我們每天供佛時,不僅僅要供養(yǎng)眼前這尊佛,也應像“禮敬諸佛”和“稱贊如來”那樣,禮拜并供養(yǎng)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果只供一尊佛,成就的也僅是一份功德;如果供養(yǎng)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則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面對海會圍繞的佛菩薩,我們又以什么作為供養(yǎng)呢?

  “悉以上妙諸供養(yǎng)具而為供養(yǎng)。”應以最上等、微妙、圣潔的供品供養(yǎng)諸佛,以此表達我們的無比敬意。

  “所謂華云、鬘云、天音樂云、天傘蓋云、天衣服云、天種種香、涂香、燒香、末香。”華云,比喻花盛如云;鬘云,是將花串成一串串的花鬘;天音樂云,是最為美妙的天籟之音,所謂“此曲只應天上有”;天傘蓋云,是帝王出巡或舉辦法會時使用的傘蓋;天衣服云,是天人享用的霓裳羽衣;天種種香,是指最馥郁、芬芳的香;涂香,是涂抹于身體的香膏;燒香,是通過燃燒散發(fā)香味的香;末香,是研磨成粉狀的香末。每一種供品皆多如云涌,數(shù)不勝數(shù)。

  “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須彌山王。”須彌山,又譯妙高山,佛教多認為是最高大的山,高廣無邊,此處形容供品之多,堆積如山。

  “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此外,還要點燃種種明燈,包括酥油燈、油燈及各種香油制作的燈。在佛經(jīng)中,燈明為六供具之一,比喻佛的智波羅蜜。

  “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這些供佛的燈明,并非我們平時所用的供燈,而是燈炷高如須彌,燈油多如大海的巨型供燈。

  或許大家會擔心:如何有條件準備這些香、花、燈、油?不必擔心,因為《行愿品》是通過觀修來完成如此廣大殊勝的供養(yǎng)。我們看到一切花草樹木,皆可通過觀想轉化為供養(yǎng)所需珍妙物品;看到萬家燈火,則可觀想為供佛的“酥燈、油燈、諸香油燈”。包括我們的每個心念乃至色身,皆可轉化為供養(yǎng)于諸佛菩薩前的一盞明燈、一朵蓮花。若能作如是觀想,我執(zhí)、我所執(zhí)就無處藏身了。因為一切都是獻給諸佛的供品,何處有“我”的存在?所以,“廣修供養(yǎng)”也是對治凡夫心的有效法門。

  “以如是等諸供養(yǎng)具,常為供養(yǎng)。”時刻作如是觀修,我們的心自然能從我執(zhí)、我所執(zhí)中超越出來。若能將一切供養(yǎng)諸佛菩薩,心便是無量的。以無量之心觀想無量供具并供養(yǎng)無量諸佛菩薩,當下即可成就無量福德。以這樣的方法積累功德,則能迅速成滿佛道資糧。當我們供養(yǎng)一杯水時,可將之觀想為四大海的凈水;當我們供養(yǎng)一盞燈時,可觀想為盡虛空遍法界的燈明。無論供養(yǎng)什么,皆觀想為廣大無限的供養(yǎng),使我們的心胸像虛空那樣無限廣闊,不住于相。如果能這樣的話,即使供養(yǎng)一杯水,也能成就虛空般的無盡功德。反之,若心有所住著,所獲福德將極為有限,就像《金剛經(jīng)》所說的“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善男子,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在一切供養(yǎng)中,財供養(yǎng)雖然功德很大,卻遠不如法供養(yǎng)殊勝。當然,如能像本品所說的觀想,供燈、供花的本身,就已升華為法供養(yǎng)了。通過依法修行,我們可以開智慧、斷煩惱并獲得究竟解脫。故佛陀在很多經(jīng)典中都為我們宣說了法供養(yǎng)的意義,如《金剛經(jīng)》數(shù)數(shù)以校量功德引導人們行法供養(yǎng)。為什么財布施不及法布施,財供養(yǎng)不及法供養(yǎng)呢?因為財供養(yǎng)只能滿足暫時的需要,而法供養(yǎng)卻能改變生命品質。一個品格低劣、煩惱重重的人,即使擁有許多財富,依然不會獲得快樂。反之,對于斷除煩惱的圣者而言,哪怕一無所有、生活清貧,卻能處處自在、時時安樂。那么,什么是法供養(yǎng)呢?

  “所謂如說修行供養(yǎng)”,即聞思佛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佛陀出現(xiàn)于世,目的正是為了幫助眾生解脫煩惱和生死。所以說,按照佛法指引的道路修行,像佛菩薩那樣廣泛利益一切眾生,才是至高無上的供養(yǎng)。若僅僅是對佛教有興趣、對佛陀有感情,于了生脫死并無實際幫助,也不是令諸佛歡喜贊嘆的真正佛子。就像在家庭中,依父母意愿行事的孝順孩子才能令長輩歡喜,若不聽父母教誨而胡作非為,雖能給父母帶來錢財,卻無法令其安心。同樣的道理,依法修行才是佛弟子們應有的作為。

  “利益眾生供養(yǎng)”,時刻心系眾生,并盡自己所能利益他人,也是供養(yǎng)如來的方式之一!缎性钙贰返诰糯笤刚劦剑喝袅畋娚鷼g喜,即令如來歡喜,隨順眾生,即是隨順如來。諸佛如來從發(fā)心開始,為救度眾生而精進修行。很多人以為,學佛的目的是為了成佛。這固然不錯,但我們要知道,成佛的目的卻是為了更好地度化眾生,所謂“為利有情愿成佛”。所以,對于利益眾生的行為,十方諸佛都會歡喜、贊嘆,因為我們正是在行佛所行。

  “攝受眾生供養(yǎng)”,是以布施、利行、愛語、同事四攝法門攝受眾生皈依、學佛,以此作為對諸佛如來的供養(yǎng)。

  “代眾生苦供養(yǎng)”,愿擔當天下蒼生的痛苦,愿以己身代替一切眾生承受苦難,是慈悲心的極致。慈悲是佛菩薩悲智二德之一,以這種廣大悲心與眾生同甘共苦,正是對諸佛如來的真實供養(yǎng)。

  “勤修善根供養(yǎng)”,勤,是精進、勤奮。佛法所說的善行有著不同內涵,如以五戒、十善為主的人天善行,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為主的解脫道善行,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為主的菩薩道善行。勤修善根,能使出離心、菩提心的力量得到增強,最終證佛所證,是為究竟供養(yǎng)。

  “不舍菩薩業(yè)供養(yǎng),不離菩提心供養(yǎng)。”生生世世永不舍離菩薩道事業(yè),永不舍離菩提心實踐,盡未來際走在菩提大道上,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才是究竟圓滿的法供。

  “善男子,如前供養(yǎng)無量功德,比法供養(yǎng)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shù)分、喻分、優(yōu)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此處以一系列比喻,襯托法供養(yǎng)的功德之大!督饎偨(jīng)》中,也是通過反復校量來突顯法供養(yǎng)與財供養(yǎng)的功德差別。如以恒河沙生命或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所獲福德雖巨,卻比不上受持《金剛經(jīng)》四句偈的功德。因為單純的財供養(yǎng)不能在根本上解決生命問題,故無法與依法修行所獲功德比擬。

  “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三世諸佛皆依法修行而成就,故法以其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倍受尊重,即使是諸佛如來,同樣要禮敬于法。如果沒有法存在于世間,那么諸佛也無法證道并成就。

  “若諸菩薩行法供養(yǎng),則得成就供養(yǎng)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yǎng)故。此廣大最勝供養(yǎng),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yǎng)亦無有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如果菩薩能行法供養(yǎng),才是最究竟、最真實的供養(yǎng)。《行愿品》所闡述的廣大供養(yǎng)乃無上妙法,發(fā)心極為廣闊,在空間上周遍十方,在時間上盡未來際。如果虛空會有盡頭,眾生及眾生的煩惱會有盡頭,這種廣大供養(yǎng)才會結束。事實上,虛空是無盡的,眾生及眾生的煩惱是無盡的,所以對諸佛如來的供養(yǎng)也是永無止境的。并且,這種供養(yǎng)時時刻刻都在進行,從來不曾間斷,始終不會厭倦。

  由此可以看到,普賢菩薩所發(fā)大愿之深廣,境界之高超,實在令人嘆為觀止。這也正是它被尊為愿王的關鍵所在,因為每一愿的實踐皆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為所緣對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