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xué)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jīng)》第十三講

  《六祖壇經(jīng)》十三講

  (附注:每期講稿都由弟子們根據(jù)錄音整理。師父很忙,不能親自審稿。限于水平,若有錯字漏字,敬請大家原諒!阿彌陀佛!)

  我們講到定慧一體,在六祖大師的嘴里講出來,定慧一體,有定的時候就有慧,有慧的時候就有定,所以,這一品經(jīng)文著重講到定慧一體。講到定慧一體,我們就想到一個千古流芳的典故,這個典故我們很多的師父居士都知道,這個地方我們不妨來溫習(xí)一下這個典故——“八風不動”的典故,蘇東坡大學(xué)士和佛印禪師的交往當中,留下的這么一個典故。蘇東坡學(xué)問很好,文章寫的好,他作了一首贊嘆佛法,贊嘆佛菩薩境界的這么一首偈,偈就相當于詩。這首偈語,大家都知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這首偈從文學(xué)境界上寫的非常好,好到極點了。蘇東坡把這首偈寫在一張宣紙上面,寫完以后很得意。他讓他的書僮拿著他寫好的作品,劃船到江那邊,交給佛印老和尚,讓老和尚給他印證一下。其實就是希望老和尚贊嘆他,為他喝彩。這個書僮拿著這首偈劃著船就過來了,到廟里面見到佛印禪師以后,把這個偈拿給老和尚看了。佛印禪師看完以后,一言不發(fā),拿起筆來在他那個偈語的紙上寫上“放屁”這么兩個字,交給書僮,你拿回去給你家學(xué)士看。這個書僮拿回來了,蘇東坡等了半天,以為是表楊他呢,誰知道書僮拿回來他一看,老和尚在上面寫了“放屁”兩個字,他頓時火冒三丈,氣壞了,馬上就怒火沖沖的駕著小船,跑到江那邊去了,從江這邊跑到江那邊去見老和尚。這個船還沒有靠岸,他都還沒下船,遠遠就看到老和尚站在江邊上,看到他來了,差不多快要走到講話能夠聽得見的那個地方,老和尚拍著巴掌哈哈大笑:“還說八風吹不動,一屁就沖過江來了”。(眾笑)這是一個很有名的典故啊!你不是說你八風都吹不動了嗎?我才寫了“放屁”兩字,你就從江那邊沖到江這邊來了,可見這個屁的力量多大。這個典故很有名,我們在讀這個典故的時候都會笑,笑完了我們要想想,我們?nèi)绻龅竭@個境界,當有人罵我放屁的時候,那可能不是沖過江的問題,可能太平洋都沖過了吧!如果有一個人自以為是,去見一個很有修行的師父,被這個師父罵他放屁,絕對從中國沖到美國去,從太平洋的這邊沖到太平洋那邊去,那不是沖過江的問題。蘇東坡有沒有定呢?沒有。有沒有慧呢?也沒有。為什么呢?因為在六祖大師眼里,有定的必然有慧,有慧的必然有定,這兩者不能分割。不能說這個人只有定沒有慧,或只有慧沒有定,定慧兩者必須同時具備,學(xué)佛就是這樣。學(xué)佛的人就必須具備這個功夫。什么叫功德呢?功德就是有功夫的德行。有什么功夫?有八風不動的功夫。八風,哪八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稱,有人稱贊你;譏,有人譏笑你;毀,有人背后毀謗你,說你壞話;譽,當面背后表楊你,給你名譽;利,就是有利的事情,比較順心的事情;衰,就是不利的事情,這段時間比較倒霉,運氣不好叫做衰;苦,遇到痛苦了,遇到多大的痛苦?一個小小的痛苦就可以檢驗出來;樂,讓你快樂,讓你得意,看你忘不忘形;就是這八風。佛菩薩是八風吹不動,我們凡夫不要說八風,每個風、而且是小風,只要輕輕的從順的境界吹你,從反的境界吹你,不僅僅是吹動啊,可能是已經(jīng)被吹摔得頭破血流了。然后站起來還吹倒,再站起來再吹倒,摔了很多遍了,還是不會吸取教訓(xùn)。這就是凡夫。∷杂卸ɑ鄣娜兆硬藕眠^。俗世間的人很有意思啊,堂堂正正的佛法,他說“哎呀!那個是迷信”,說佛法是迷信,他自以為很覺悟,覺不覺悟呢?不覺悟。從哪里看他不覺悟呢?從他過什么日子,從他每天的生活狀態(tài),身心的狀態(tài),就可以百分之千的肯定,他一點都不覺悟,而且非常痛苦,顛三倒四。所以用佛法的話來說,這叫迷惑顛倒!凡夫不但迷,迷后面還有三個字,惑、顛、倒!著迷,著什么迷?如果說佛法是迷信的話,干脆我們就承認佛法是“迷信”,因為我們“迷信”得非常瀟灑、灑脫、坦然、自信。其實佛法以外的那才叫迷信。什么迷啊?財迷、色迷、酒迷、官迷——那才叫迷呢。不但迷,迷當中還有千千萬萬的困惑,千千萬萬困惑當中,還自己認錯為對、認黑為白、認污濁為干凈、甚至認賊作父、認賊作子,那才叫迷惑!佛法恰恰是破迷開悟——所以佛門的禪堂又叫大徹堂,大徹堂就是大徹大悟。我們不要求大徹大悟,從很現(xiàn)實的角度來看,至少小徹小悟吧。有一點點對生活的覺悟,對生命的覺悟,才會懂得怎么樣把日子過好。如果不把這個問題解決,那凡夫真的叫“煩夫”!煩夫,煩惱重重的煩,不但煩夫還要煩妻,夫也煩、妻也煩,夫妻雙雙把家煩!(眾笑)那個家里面煩不煩?肯定煩,煩透了嘛。為什么煩?心里煩嘛。不是外界,不是氣候問題,不是人我是非問題,是自己心里面的問題。心里面煩透了,生活絕對煩。不但煩自己,還要去煩人家,煩朋友,煩親戚,煩同事,還要煩師父。所以,定慧是什么?定慧是六祖大師教給我們覺悟生命、自在生命的法寶。有覺悟、有定慧了,你才有承擔的力量。承擔什么呢?承擔幸福。幸福就象一塊黃金,千足金,四個“9”的!這塊黃金有一噸重,砸在你身上,你有本事承受嗎?我們每一個人做夢都在想,我真的好希望幸福給我劈頭蓋腦砸過來噢!好,幸福就是一塊一噸重的黃金,你有這個承受能力嗎?沒有承受能力,你就被幸福砸死了!所以你得有承受能力呀!定慧,就是承受能力。六祖大師講:一行三昧者,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這就是定慧起作用了。定慧產(chǎn)生了作用,行住坐臥都很自在。心里面舒坦,生活就舒坦;生命舒坦了,每天的生活才舒坦。所以,生命是本,生活是末,生命是一棵樹的根,生活就是樹上的葉子、花果;樹的根如果不好,花果就不會好。如凈名經(jīng)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凈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執(zhí)著。這個地方講,直心是道場。直心。≈毙,不能直語喔!平常我們有一句話說“心直口快”,這個話要改一改:“心直,口不要快”。心直是好事,口快就不一定是好事。你心里面想,這個家伙太壞透了,剛剛一想,嘴上就說出來“這個家伙太壞透了”,你看,馬上就把人際關(guān)系搞僵了嘛。這不是狡猾,這是一種起碼的生活藝術(shù)。兩個朋友之間,牙齒和舌頭都會碰到的嘛,兩兄弟、兩姊妹都會有生煩惱的時候,你不能心里一生煩惱,馬上就說出來“這家伙壞透了”,他就把你這句話記住了,這個氣氛就被破壞了。剛才都還嘻嘻哈哈的挺開心,這一句話,整個一天都不開心了。所以,要讓一個人不好過,很簡單。∧銈冎恢酪屢粋人不好過,簡單到什么程度啊?不需要花任何成本,只要一句話。你要讓一個人一天不好過,天一亮,你馬上就對他說一句氣死他的話,讓他今天一天都不好過;明天天一亮你再說一句,你每天三百六十五天,你每天都對他說一句氣死他的話,他今年一年都不好過了。你花成本了嗎?花不了任何成本。所以,我們學(xué)佛就要懂得這個“秘方”了!所以,任何人要想不花成本讓我痛苦,我才不干呢!要知道,要讓一個人痛苦非常容易,不花一分錢,只要一句話。所以,直心,但不能直行、不能直言。佛門非常強調(diào)語言的藝術(shù),要用愛語、柔軟語、溫順語,充滿愛心的語言。俗話說“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好好的一句話,三九的冬天都是暖洋洋的,很惡毒的一句話,哪怕是三伏天聽到,心都寒透了。記住,六祖大師講的是“直心”,沒有叫我們“直語”!接下來,迷人著法相,執(zhí)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迷惑的人,他執(zhí)著,怎么執(zhí)著呢?他認為一定要有知名度、要有身份的人講話才有道理。這就是“迷人著法相”。佛法里面有“法四依”,就是依照四個標準。第一、依法不依人;第二、依義不依語;第三、依智不依識;第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就是“法四依”。依照這四個標準,用這四個標準來辨別真理。第一,依法不依人,這個人不一定有什么顯赫的身份,但他說的話很有道理,他雖然沒有什么光環(huán),但他講的道理令人折服,我們就要依從。這就叫依法不依人。我們做到依法不依人了嗎?沒有。我們之所以迷惑顛倒,就是“依人不依法”——你看生活當中一件小事情就看出來,有幾個人是依法不依人的?比如在街上買東西,怎么買?很多人上街,他是不知道自己要買什么的。他專門看哪個地方熱鬧、哪個地方擠破頭了,他也去擠,擠得滿頭大汗,拼命把錢塞到賣東西的手里,最后終于買了一大堆回來,卻一樣都用不成。他依法不依人了嗎?他不知道,他不懂。某一句話,是誰告訴你的?是那個專家告訴我的。專家就一定對嗎?生活當中,有幾個人懂得冷靜的看待專家?看待光環(huán)?看待顯赫?幾乎都認為專家、光環(huán)、顯赫是正確的。要不然為什么都請明星做廣告呢?我這個師父有知名度了,所有素齋廳都請我做廣告,我就說“這個素齋最好吃,大家都來吃吧”。哈哈!可惜師父只能做素齋廣告,要不然我就去做香皂廣告、美容廣告、保健廣告,什么廣告都做,就是不能做美發(fā)廣告,因為沒有頭發(fā)嘛,我要是做美發(fā)廣告就只好說“不需要任何美發(fā)的東西,只要拿一點清水洗,就干干凈凈了”。所以,顯赫了就有迷惑力了,怎么迷惑的?就這樣迷惑的。記住,依法不依人,才是應(yīng)該依循和遵照的標準。第二、依義不依語。他的語言不一定很華麗,他的詞藻不一定很漂亮,但是他講的話,其中道理是令人可欽可佩的,就要遵循。這個義,就是宗旨。不要看他的語言多么華麗,多么會講,講出多么絢爛的詞句出來;恰恰那些會講美麗詞句的人,從古到今沒幾個好人。為什么?因為特別會講艷麗詞句的人,他在有意無意之間,把他的心也講得很艷麗、很圓滑了,這叫做“一踩九頭翹,八面玲瓏”,八面玲瓏的詞句講出來,很有煽動性和迷惑性,迷了他自己,也迷了別人,害了他自己,也害了別人。佛法講,要依義不依語。這個人說話可能有些笨笨的,有些質(zhì)樸,還有些南方人、北方人,東方人、西方人、倒裝句或不倒裝、詞匯前后顛倒等情況,這些都沒有關(guān)系,最重要的是那個“義”要表達什么?這是第二“依”。第三、依智不依識,依智慧、不要依見識。這個人見多識廣,有多么了不起,除了地球上到處去過,火星上都去過的,他剛剛才從銀河系回來,他的見識廣不廣。亢軓V。但是,見識廣是見識廣,見識跟智慧不是相等的。見識是見識,智慧是智慧。依智不依識,這是第三個依循的法則。第四、依了義,不義不了義。這是專門指佛法信仰的了,前面三個“依”是泛指,第四個“依”是專指。前三個包括佛門以外很多東西,都可以拿這個標準去獲得對自己有好處的真理,第四個,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面對佛菩薩講的經(jīng),祖師大德的開示,其中有“了義”和“不了義”兩大塊,了義是什么呢?了義,指的是了生死,以及佛法的世界觀、人生觀,亙古今不變、歷時空不衰的道理,這是永恒的——這些是“了義”;為了講述這些內(nèi)容,就有“不了義”,為了把這些深得不得了的道理告訴更多的人,就有很多方便的說法,就是打比方、舉例子、講故事這些東西屬于不了義。不要本末倒置,不要把比方作為他原來要說的東西,如果這樣的話,就鬧笑話了。佛陀對這個問題說了一個很有名的典故。怎么說的呢?有一個盲人,從來沒有見過大象,也不知道大象是什么樣子,也沒有人告訴他,也沒有讓他去摸過大象。他年輕時候眼睛是好的,見到過一些東西,人家就用他見過的一些東西做比喻來告訴他大象是什么樣子,就像豬一樣,鼻子長長的,個子長大了,把身上洗白了,就像大象。豬他是見過的,這個人一聽,哦!大象就像豬,他的頭腦里就留下一個印象——大象像豬,鼻子拉長,個子長大了,身體洗白了,于是他認為大象就是豬。他再去講給第二個人聽,第二個人卻沒有見過豬,他說我告訴你啊,大象像豬,鼻子長長的,個子長大了,這樣說了一遍,那個人說豬我也沒有見過,他又想了個辦法,說這個豬像什么呢?我給你說吧,這個豬像狐貍:狐貍的個子長胖了,鼻子長短了,動作笨了;沒有跑得那么快了,腿變得粗粗的,爪子也變得笨笨的。這樣形容一番,那個人一聽,哦!狐貍我見過,無非就是把那個狐貍長粗了,長胖了,長的憨憨的了,長憨了就象豬了,于是,大象就等于狐貍┉,就在不知不覺之間,語言造成錯覺了。第一個人把豬等于大象,第二個人把狐貍等于豬,第三個人再說狐貍像什么東西?狐貍像老鼠,他再把老鼠形容成狐貍,最后得出的結(jié)果是什么?就是大象像老鼠,他直接就等于過去了——大象等于豬,豬等于狐貍,狐貍等于老鼠,最后就直接劃等號,大象等于老鼠。這就是比方打得不好,在語言描繪過程中造成的錯覺。這是客觀存在的。如果你不相信,我現(xiàn)在對一個居士講一個故事,或者講一件事情。我告訴張居士這個事情是什么樣子的,我用二十句話把這件事說清楚,張居士再去告訴王居士,我說的只有二十句話,他可能要用二十五句話講給王居士聽,王居士要用三十句話講給李居士聽,李居士要用五十句話講給劉居士聽,劉居士再用一百句話講給趙居士聽,最后經(jīng)過一百個居士以后,再回到我這里,我都聽不懂他們在講什么了。我最初原原本本的故事,拐了很多個彎以后,最后到我這里,全部都錯了。這個現(xiàn)象是客觀存在的,它會阻礙真正的東西。所以佛經(jīng)為什么從佛陀住世的時候,到今天,佛門的經(jīng)典非常嚴謹,嚴謹?shù)绞裁闯潭劝。繃乐數(shù)揭粋字都不許改。有人在抄寫佛經(jīng),印刷佛經(jīng),在做這方面工作的時候,如果擅自改一個字,說得不客氣一點,那就是天誅地滅的罪過——就有這樣嚴謹,它才會亙古亙今而不變。世間上很多東西都變了,變得面目全非,由于他變得面目全非了,所以佛菩薩提醒我們,要依了義、不要依不了義。不了義是什么?就是無論他怎么描繪我都不管,怎么形容我都不在意,我只要通過你的表達和形容,得出一個什么結(jié)論就行了。那個結(jié)論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我所需要的,我應(yīng)不應(yīng)該接受這個結(jié)論?我所需要考慮的是這個問題。如果不把這個問題搞清楚的話,我們看壇經(jīng)里面,六祖大師講了一句很嚴肅很不客氣的話: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如果你亂解釋,那就等于是自己障礙自己。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怎么通流呢?佛法需要弘揚,需要宣傳,需要用心去悟,用整個身心去領(lǐng)悟。那么,怎么通流呢?我看過一個笑話,這個笑話很經(jīng)典。說有一幫秀才,都是讀書人,去給一個姓孫的財主賀壽,這個姓孫的財主大概是六十大壽或者七十大壽,過生日,這幫秀才就去了,去了以后,每一個人都搖頭晃腦的,說我們要給孫老太爺祝壽,怎么個祝壽法。课覀儊磉B字語,每人說一句話,都要用一個成語來連,表達祝賀之意。開頭第一句話說:孫老太爺祝壽,然后“壽”字以下用成語往下接,一個人接一句。接到最后繞一大圈還得繞回來,繞到“孫老太爺祝壽”,好,這幫秀才他怎么連的?第一個秀才說“孫老太爺祝壽,壽比南山”;第二個接說“山高水遠”;第三個,遠宿他鄉(xiāng);第四個,鄉(xiāng)人飲酒;這四個還可以,第五個就不像話了——“酒色糊涂”;第六個更不象話“涂炭生靈”;第七個,靈驗良方;第八個,方命恕罪;第九個,罪惡難逃;第十個,逃于法外;十一個,外強中干;十二個,干枯要死;十三個,死于非命;十四個,命和招災(zāi);十五個,災(zāi)殃不斷;十六個,斷子絕孫,,十七個,孫老太爺祝壽,他終于繞回來了。(眾笑)繞倒是繞回來了,回頭一看,孫老太爺活活氣死掉了。(眾笑)這就叫賣弄學(xué)問,學(xué)問就是這樣賣弄的。有沒有學(xué)問呢?還是有點學(xué)問的。學(xué)問倒是有,誰受得了這個學(xué)問呢?所以,道要怎么通流?道需通流。佛法在哪里去悟?就在生活當中去悟。生活當中就透出佛法來了。怎么悟。縿偛排e了一個反面的例子,我們回頭再舉一個正面的例子,有兩夫妻不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是男的大一歲,女的小一歲,就生到同月同日,兩夫妻一輩子非常幸福,家里面書香門第,各方面都很好,到了七十一歲這一年,老頭子七十一歲,兩夫婦加起來一百四十一歲,那個先生七十一歲,老太太七十歲,剛好一百四十一歲,的倆夫妻同月同日生,就請了一個先生給他們寫壽聯(lián),據(jù)說是請紀曉嵐給他寫,紀曉嵐一聽很不容易啊,七十古來稀,這么灑脫,這么幸福很難得。略加思索,上下聯(lián)就出來了,上聯(lián)是:“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花甲加花甲、外加三七歲月,三七二十一,剛好一百四十一歲嘛,上聯(lián)多好,下聯(lián)是:“古稀雙慶還多一個春秋”。這個上下聯(lián)簡直是拍案叫絕了,也只有這兩夫妻活出這樣的精彩出來,也只有紀曉嵐寫出這樣的精彩出來。所以叫:“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還多一個春秋”。古稀就七十歲嘛,一百四十一歲。要怎么樣才通流?要這樣通流。不能自負,自負是什么?自己捆綁自己就是自負。所以我們經(jīng)常講不要執(zhí)著,不要執(zhí)著,如果你錯誤理解不要執(zhí)著的話,那就錯得一沓糊涂了,師父我不執(zhí)著,我說好,你不要執(zhí)著,廁所和廚房你都不要分了,我這個人現(xiàn)在都不執(zhí)著了,香的就是臭的,臭的就是香的;廁所就是廚房,廚房就是廁所。那你今天中午炒菜你就拿到廁所里去炒,蒸饅頭你就跑到廁所里面去,茅坑上面蒸饅頭。這個就不執(zhí)著,這不執(zhí)著你生活的了嗎?如果誰要真的這樣去做,第一不是佛法,第二不是世間法,第三只有一個結(jié)論腦子不正常了。所以怎么樣叫不執(zhí)著?怎么樣叫破執(zhí)著?怎么樣叫通流?若言常做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被維摩詰呵。這里六祖大師又舉了一個例子:如果這樣死呆板的去做,就像有人說師父我入定了,我說你怎么入定的?我眼睛一閉坐在那里就入定了,我說你這樣定,定功好不好。那要怎樣才好呢?我拿一個長的一顆釘子把你定在那里這樣才好,這樣死板的不叫定,佛門所講的定是承擔力,是很活勃的智慧,舍利弗是釋迦牟尼佛聲聞眾當中的大弟子。他坐在樹林里面打坐,都被維摩詰菩薩批評了一頓,你這個樣打坐是不行的。這個典故不光是在佛陀的時代有,歷史上一直以有啊!我們最有名的馬祖大師,在他沒有成道之前,沒有開悟之前就是這樣的典故嘛,馬祖大師的老師,南岳懷讓禪師,就是這樣點撥馬祖的。馬祖大師在那里打坐,坐到一動不動。這個懷讓祖師看到他不錯,機緣成熟了就要點撥他。怎么點撥呢?佛門的藝術(shù),佛門的教育怎么教育?這才叫高水平呢,懷讓祖師就拿了一塊磚頭,在他打坐的旁邊“嘩嘩嘩”這樣使勁磨,哎呀!吵死他了。吵的他簡直沒法坐了,開是他強忍,咬牙切齒的忍住,后來實在忍不下去了,老和尚你在干什么呢?懷讓祖師說:我在磨鏡子呢。他說我在磨鏡子,古時候不是有銅鏡嘛,來磨磨就亮了嘛,不就照得見人了嘛,那個磚頭怎么磨鏡子?磚頭怎么磨得出鏡子出來呢?哦!就等他這句話,既然磨磚不能成鏡,那么打坐豈能成佛?打坐倒是成不了佛,打坐的姿態(tài)比較標準的時候,倒是有點像一把水壺,佛倒是不像,像一把壺。那個紫砂茶壺,胖胖嘟嘟的蹲在那里,那個人打坐,坐的好的時候就像那樣子。所以這個地方六祖大師他講舍利佛的這個例子來舉例說:打坐和修定,有定慧的功夫,和成佛這些概念都不能夠混淆,混淆這些概念的話,那就鬧笑話了?墒窃捰终f回來,我們千萬不要拿著上半句,就不要下半句了,聽師父說打坐不能成佛,那我現(xiàn)在就不打坐了。賣嘴皮子,賣弄嘴皮子,光會說不會做了。就成了棉花匠的姑娘只會彈不會紡。談得頭頭是道,叫他做以做不了,雖然打坐不能成佛,但是你看看佛門里面凡是修行好的師父,凡是各方面都很好的,這一關(guān)是必須要過的。這句話說,打坐是小學(xué)文化,雖然是小學(xué)文化,但是這是基本功,寫書法也是一樣,你說我楷書都寫的亂七八糟的,我現(xiàn)在寫草書了,你草到什么程度?草到神仙都認不出來了,那倒是好。神仙也認不得你,也認不得了,過一會問你,這誰寫的?自己都搞不清楚,誰寫的?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察,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zhí)成顛。你看六祖大師在這些非常原則性的地方,一點讓步都沒有,如果這樣去亂理解,這樣去執(zhí)著,這樣去認定的話,要成顛狂的。心里面顛狂了,表現(xiàn)在言語行為,很難得說有一個寧靜的樣子。所以現(xiàn)在學(xué)佛很不容易,說實在話,現(xiàn)在這一個時代!來靜下心來學(xué)佛,實實在在是一件大智慧的事情,很不容易的事情,因為現(xiàn)在的人很浮躁,很急躁,現(xiàn)在的人都急。‰S時都在急,其實急躁的后面他的真正的本質(zhì)是浮躁,因為浮躁所以表現(xiàn)出來的是急躁,有那么急嗎?我小的時候,我有一天走著走著,走笑起來了,因為我想起來我小的時候聽到一句話,那個時候我不懂,說四川人罵人,說這個人急得不得了,跑得好快,一下子把這個人也撞到了,把老年人也撞到了,把小孩子也撞到了,把東西打爛了,毛手毛腳的。四川人就罵,你急什么急呀,你忙著去投生?開始我還在想這個話為什么罵人家去投生呢?哦!這么多年沒有想明白的一句話,可能多年不在家鄉(xiāng)嘛,一下子一個念頭冒上來,這個話挺會罵人的,你看這個老百姓投生是什么?投生是死了,要死了才投生嘛,如果直接要死了,那就吵起架了,他拐一個彎,平常的人不知道急什么?有這么急嗎?講到一個急的笑話,說有一個人非常急,這個性子簡直急得沒有辦法了,有一天他上去逛街,逛著逛著他肚子餓了,他要到飯店里面去吃飯,他急啊,他是天下第一急,他走進飯店,一進飯店坐在這個桌子上,他就敲桌子快點拿飯來吃?快點了、快點了、快點了、這樣不停的叫,正在他叫的時候,那個跑談的端著一碗飯兩碗菜,嘩!往桌子上一倒,快吃我收碗了,這個急得比他還急,他讓人家拿飯菜吃,人家把飯菜倒在桌子上面,快吃了,碗都收走了。哎喲!還有比我更急的嗎?氣壞了。這個飯究竟吃沒有吃也不知道,他一回家,到了家他見到他老婆,哎呀!氣死我了,簡直氣死我了,他正在說氣死我了,他還以為他老婆要過來問他,什么事情氣死他了?可是他說氣死我了,說著說著他的,老婆一點都沒有理他,反而隨手就拿那個箱子出來,把衣服都往箱子里面裝,他一看你在干什么?你氣死了,我也要嫁人了。你看老婆比他更急。你都氣死了,我要改嫁了嘛。他老婆這句話音剛落,就聽見那個墻轟的一下,一下子把那個墻撞了好大一個洞,撞隔壁那個男的一下就沖過來了,他一看你干什么?嫁給我好了嘛。(眾笑)一個比一個還急。生活當中有這么急嗎?沒有你這么急。所以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坐車到哪里去,又下雨,這個車到處都是泥漿,半路上的時候地下有一塊石頭,這個也不愿意去撿,那個也不愿意去撿,后來我們車上有幾位師父,因為石頭擋住路了嘛,每個都不去撿,這個車繞過去,那個車騎著過去,都不愿意去撿,我們幾個師父把車門拉開,把那個石頭撿到路邊,我就發(fā)現(xiàn)一個細節(jié),發(fā)現(xiàn)一個什么細節(jié)呢?我們把那塊石頭撿完了,從那個地方過的駕駛員都埋著頭開過去,很慚愧。很不好意思,因為他看到幾個出家人把路上的石頭撿得光光的,就花這么兩分鐘的時間,換來心里面非常的“吉祥如意”。這份吉祥如意那可不是你花錢買得來的,所以,佛法要叫我們得到這個狀態(tài),不要去得顛狂的那個樣子。可是如此者眾,六祖大師說的,吉祥如意的少,顛狂者多,如此相教,故知大錯。一個錯下去,兩個錯下去都錯了,一個心浮氣躁,兩個心浮氣躁,大家一起急躁。大家一起急躁,就最后就不好過了,就成了一個大的錯誤了。所以善知識定慧猶如和等?定慧像什么呢?定慧猶如“燈光”,六祖大師說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有燈光這個世界上一片明亮,沒有燈光一片黑暗,燈光比喻什么,比喻定慧,有定慧的人生活當中隨時隨地都充滿了光明,千年暗室一燈消,佛陀的這句話說得多好,我們這個心里面也好,知見也好,生活當中也好,都是一千年一萬年的黑暗,沒有關(guān)系,黑暗了多久都沒有關(guān)系,迷惑了多久都沒有關(guān)系,看你愿不愿意點一盞燈?你愿意點一盞燈,當下你的心里面亮起來了,你死活都不愿意點燈,那么這個心里面老是黑暗的。所以,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所以佛門為什么要點燈,佛菩薩為什么要供呢?佛為什么要點燈呢?為什么要燒香呢?他表達佛陀的深刻的意思,通過燈來點亮我們心里面的智慧,通過香來表達我們恭敬虔誠的這一份心意,通過我們的一舉一動,頂禮、燒香、誦經(jīng)來跟佛菩薩的這個電波相接通,不要讓我們在迷惑顛倒頻率上面,在糊涂的頻率上面呆久了,就很難調(diào)到智慧覺悟的頻率上面來了。誰去調(diào)呢?迷惑的時候佛菩薩幫我們?nèi)フ{(diào),智慧的時候自己調(diào),這個就是燈光作用,千萬不要理解錯了,我們佛臺上面點燈,佛菩薩才看得見拿供果。(眾笑)倒是我們看得見拿供果。我要看得見那個供果好吃,那個燈點得亮亮的,那個燈點給誰看的?那個燈點給我們看的,那個燈是點給我們每一個凡夫看的。燈是佛菩薩傳達給我們的一個意思,佛菩薩永遠永遠都坐在萬丈光芒的狀態(tài)上,我們就是因為黑,太黑了,臉也黑,千萬不要心黑了,里里外外全都黑了,那就糟糕了。所以名雖有二,名字是兩個,本“體”是一個,名字“定慧”是一個,這個體是一個,不能分開來說,這就叫此定慧法,一副如是。我們翻開歷史來看,尤其是禪宗的歷史。在佛門歷史上出現(xiàn)了很多由于國家,社會;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而倒直的一些動亂,或者說是一些變故啊,國破家亡的時候誰在承擔?尤其是禪宗這些祖師他們承擔者佛陀的慧命,承擔如來家業(yè),來之于常人想都想不到的苦頭,一些折磨,一些非人的遭遇,他們都談笑風聲的走過來了。這才叫“定慧”雙運產(chǎn)生的大力量呢。一般人平常你看到他挺堅強的,堅強什么,堅強。那一點都不堅強說實在話,我聽到一位老師父說在文革期間,大概是做苦工的時候吧,當時和他在一起的有形形色色的社會角色,有之前很顯赫的角色,很眩目的角色,很招人嫉妒的,招很多很多人很仰視的角色,形形色色的社會角色都跟他在一起,很多人一年半載就氣瘋了,三月五月就氣死了,很多人都更本沒有辦法面對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而這個老師父呢,今天這個氣死了,去給他念經(jīng),阿彌陀佛給他念經(jīng),給他超度,明天那個又氣死了,那個老師父又去給他念經(jīng),老師父說我十幾年我就超度了幾百個。他當然不是大張旗鼓的去念,他從出家人的本懷嘛,一種天性的流露,他覺得他挺可憐,就去給他念經(jīng),其實有什么大不了的呢?這些時候才能看得出有沒有定慧!有定慧的人順境順得不可開交,逆境逆的不可開交,在他面前都是談笑風生的。還有一位老師父被人家拉著去游街,帶著高帽子掛著大牌子,遭受很多的批斗,很多的折磨,師父在說起那一段沉痛的往事的時候,很多人都是用“咬牙切齒”的心態(tài)來說的,很多人都是用非?炭嗟某鸷迊碚f的,而老師父他怎么說?他說那個時候游街一般人是沒有這個機會的,我才有這個機會,你們一般人想去游,你沒有這個資格,人家看不上你,人家不讓你去游,都是我們這種人才讓去游街的。他把痛苦用笑聲說出來,他把常人都崩潰的遭遇用笑聲給化解了,這才叫“定慧”。什么叫定慧?于定慧的人要有遭遇,什么遭遇啊?當然我們剛才講的是一種反面的遭遇,讓人痛苦的遭遇,其實生活當中夸獎你贊嘆你,那也是遭遇啊!師父好師父早,師父好的不得來;師父好得不得了,這個師父就迷惑了。當大家都來贊嘆你,恭敬你,恭維你,說很多好聽的給你聽的時候,這個師父能夠不迷惑,能夠清楚自己根本不在意這些東西,那才是有定慧。有一個人他拜一個師父學(xué)本事,學(xué)了若干年以后他要出師了,要離開師父到社會上去闖蕩了,臨走的時候他就準備了一百頂高帽子,他就來向師父辭行了,老師我來向你辭行了,我要到社會上去闖蕩了。老師肯定叮嚀他一番了,說:你學(xué)了這么多年,各方面都不錯,但是你到社會上去你要小心啊。我問你:你到社會上去,你怎么去闖蕩。吭趺床呕斓瞄_。窟@個人說:這個簡單嘛,我準備了一百頂高帽子,我見誰都送他一頂高帽子,恭維他,給他戴高帽子。高興了嘛,到處都能吃得開了嘛。老師說:不行吧,你不能夠見人都戴高帽子啊。人家還是有人不吃你這一套的,另外你這個戴高帽子會害人的。因為你把人家亂恭維一番,不知不覺就被你恭維倒下了。他說:不行,老師你多慮了,想老師這么冰清玉潔,德高望重,學(xué)富五車的人那是少之又少,眾觀天下古往今來向老師這么大成就的人,那是了若晨星!向老人家這么可以挽狂瀾,可隨意改天換地可以重寫歷史的人,那也是少之又少,所以你老人家放心我到社會上去,絕對可以的。老師聽完這句話,嗯!還不錯!捋著胡子就笑了。然后這個學(xué)生從老師那個門出來,仔細的數(shù)了一下,還剩下九十九頂高帽子。還有一頂呢?已經(jīng)被老師戴在頭上了。很成功,第一頂高帽子就送出去了。所以高帽子給誰戴?給沒有定慧的人戴。你翻開佛法的經(jīng)典來看,在佛經(jīng)里面這些大菩薩大阿羅漢,這些國王,這些很多了不起的方方面面的佛弟子,在贊嘆佛陀,天上天下猶如佛,十方世界無比,用這樣的詞句來贊嘆十方諸佛,贊嘆釋迦牟尼佛。在佛經(jīng)里面那是司空見慣!佛菩薩可以說的是世間的凡夫的贊嘆那算什么贊嘆?贊嘆佛菩薩的詞句都到極點了,那么我們看看佛菩薩是怎么面對贊嘆的?千萬不要當戴高樂。我在哪里聽到一個幽默的說法,戴高帽子就快樂,所以叫戴高樂。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見,人性自有利頓。佛法沒有頓見,誰說的呢?六祖大師說的,我們老是在講,頓教見教,頓法見法,沒有頓見,他一再從本性上,從本來面目上強調(diào),佛法沒有頓見。因為人的根基有利,有頓,所以才顯示佛法有頓有見,這個我們有一句話叫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句話從哪里來的?就從佛門里面來的。這句話他的本來是指什么呢?本來是說菩薩境界,佛菩薩他的一種度眾生的大智慧,所表現(xiàn)出來的作用叫“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墒沁@句話變味了,從褒義變成貶義了。因為只有佛菩薩才能做得到“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它要度化眾生的時候它就說人話嘛,它要度鬼的時候,它就說鬼話嘛。它要度畜生的時候,它就講畜生話嘛。所以,這個能力誰才有呢?只有佛菩薩有。我們沒有,你們誰說兩句鬼話給我聽聽?我們可能也會說鬼話?我們說鬼話是什么時候呢?糊涂的時候說話語無倫次的時候,那就是說鬼話了。佛菩薩才會具備這個大的力量,它要度化一切的眾生,所以,眾生的身份不一樣,眾生的根基不一要,他的這個接受的能力,能夠接受到什么層次,所以佛菩薩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樣,剛好恰如其分,他是小學(xué)文化,你不能給他講的太高,他是大學(xué)文化,你不能給他講的太低,他是外國人,你得給他講語言相通,他有什么嗜好?他的情緒在哪方面?或者他對哪方面反應(yīng)遲鈍?哪方面反應(yīng)敏捷?這都是問題。所以度化眾生的時候,這些方式方法,由于這些方式方法所表現(xiàn)出來,不徑相同,所以佛法才有頓和見的差別。對這個人身上也許是頓,拿到那個人身上也許是見。在那個人身上也許是循序漸進的方法,在那個人的身上一點即透。頓法。所以,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見之假名。頓見這個名稱是這么建立起來的。是個假的名字,只是一個名稱而已,要從這個地方深刻的悟進去,悟到本質(zhì),那你就柔韌有于了,如果你還是執(zhí)著在這個名詞術(shù)語上面,這個是“頓”,這個是“見”,寫一個“頓”字,寫一個“見”字,那你老是契不進去,你悟不進去你就體會不到那個原汁原味的味道。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里,六祖大師用了三個無,“無住、無念、無相”,無住無念無相是宗體本,是他的這個法門的宗,是這個法門的體,也是在這個法門的本,三個字,宗也好,本也好,體也好,宗就是宗旨嘛,體就是他的本體嘛,本就是他的本來面目嘛。三個字其實就一個字,三個說法其實就一個說法,說來說去其實就說一個東西,其實就是自性,性格的性,性別的性,說的就是自性,我們的本心本性,說的就是無念無住無相的。要悟到這個本來面目,要悟,那個悟字怎么寫?左邊一個心,右邊一個吾,吾就是我,我的心在哪里?你就悟了。中國人寫字挺有意思,你千萬不要一頭霧水的“霧”,也不要大錯誤的“誤”,我悟了。悟了什么?一頭霧水,全霧了。悟了。有兩個人到廟里面去旅游,在廟里面的這個齋堂門口掛了一塊匾,齋堂兩個字,這兩個人他不會認字,齊堂。把齋堂兩個字認成齊堂,那個齋字不是象齊嗎?整整齊齊的齊,繁寫字里面齋和齊差不多,他很認真,佛門里面怎么還有一個齊堂?什么叫齊堂?他正在那里“自言自語”的時候,旁邊就來了一個師父,請問一下,你們怎么要寫齊堂呢?這位師父回答他說,兩個和尚去吃齋,出門遇到蘇東坡,(眾笑)蘇東坡就變成蘇東皮了。所以,兩個和尚去吃齋嘛,順著他的話說。為什么叫齊堂呢?因為兩個和尚去吃齊,而且還出門就遇到蘇東皮。什么叫“無住”什么叫“無念”什么叫“無相”,怎么解釋?六祖大師接下來給我們解釋,我們千萬不要認錯了,自己認錯了,先想想自己錯在哪里?先不要很快的說人家錯了,說人家錯了,就要變成吃齊了,我也遇到這種人,我記得我剛剛出家沒有多久的時候,那個人跑到那里面去,那個客堂掛了一塊匾,他跑過去,堂客。堂客,挺有意思的你們?yōu)槭裁磳懱每湍?堂客就是老婆啊!他說你怎么會說這樣的話呢?我說你明明寫的是客堂,你為什么要說堂客呢?堂客不是老婆是什么呢?這個自以為是他還認為他是對的。什么叫無念?無念是沒有念頭嗎?我什么都不想,我現(xiàn)在腦子里面一片空白,這個叫無念嗎?六祖大師非常清楚明白的告訴我們什么叫無念?于念而無念,如果我們錯誤理解為腦子里面什么都沒有的話,這個在佛法里面早就給我們說的清清楚楚,這樣去理解,尤其是這樣去努力,這樣去做,很危險,非常危險,因為我們腦子里一點念頭,一點想法都沒有,一個思想都沒有,什么都沒有,那只有兩種人能夠做到,第一種;就是死人,第二種;是撒謊的人。佛陀在兩千多年前就告訴我們了,要做到無念是不可能的,第一種是死人,已經(jīng)死亡了。第二種為什么說還有第二種人你?佛陀的開示真是了不起,撒謊的人沒有說真話,他說他無念了。這個話不是真的,這是騙人的話。他騙人家有什么意思呢?因為他自己不老實,他自己沒有老老實實的面對他自己的這個情況,他撒謊。所以腦子里面一片空白,如果從醫(yī)學(xué)上來講,可能除了撒謊的人,死亡的人,另外一種人就是腦電圖,心電圖都亂套的人,全部徹底紊亂了,可能那種人說他無念。所以,千萬不要往那個無念上去理解。佛法講的無念是念而無念,什么是念而無念?一個念頭把千萬個念頭給止住了,這個念頭就象那個波濤一樣翻滾起伏,想開水一樣沸騰起來了,這個叫凡夫的念頭,而學(xué)佛的念頭是什么?讓這個念頭平靜,讓波瀾壯闊的念頭變得和風細雨,變得非常祥和的風雨,我們不需要那個狂暴雨,摧慘人的暴雨對人的身體健康不好,那樣的身心狀態(tài)對人的身體都不好,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和風細雨,所以,心里面的波濤要轉(zhuǎn)化為那個念頭,那個叫無念。所以,念而無念。什么叫無助呢?無助人之本性,人之本性是什么?這個話題有點嚴肅,而有點頭痛,什么叫人的本性?六祖大師講的太高太高,我們理解起來有點吃力,其實也不吃力,什么是人的本性呢?那個孔子,儒家的《三字經(jīng)》,性相近,習(xí)相遠。就把這個話回答了,性是相近的,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為什么變成壞蛋?為什么變成好人?習(xí)慣,習(xí)氣,習(xí)性。很多染習(xí),包括他的職業(yè)了,愛好了,追求,奮斗了,往哪方面發(fā)展呢?習(xí)漸漸遠去了,一個往北方走,一個往南方走,越來越遠了。本性相近,無助,人的本性是無助的,所以既不性善,也不性惡,不存在善惡。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說的,孔子沒有說,孔子說的是,性相近,習(xí)相遠。這個說法跟佛法基本上是相隔一章,基本上差不多,佛法也不承認本性善,本性惡,善惡都是有南方北方的感覺了。本性沒有南方,沒有東方,沒有北方,沒有西方,本身就是這個樣子,他往哪個方面染污就變成那個方面的,所以,佛法打一個比方像明鏡,你說鏡子是干凈的還是不干凈的呢?如果純粹純粹的講,鏡子不存在干凈的念頭,不干凈的念頭,干凈是針對不干而說的,不干凈是針對干凈而說的,這兩個對立的概念,當這兩個對立的概念去掉就剩下一個概念,就是本身,本身就這個樣子,說到這里,還想到,我們這個學(xué)佛千萬不要中了這個圈套。有些人自己痛苦的不得了,尤其是學(xué)問鉆研的比較多的人,我以前或多或淺有那方面的經(jīng)歷,名詞術(shù)語學(xué)多了,他就善于給人家分析,善于去幫人家分析,你們學(xué)佛,學(xué)佛有什么好處?學(xué)佛心里很吉祥,這個就是一種心理依靠了。他給人家分析,挺有意思的,你們怕不怕鬼。恳粋講不出什么大道理的老居士說,我學(xué)佛以后我心里很坦然,很祥和,然后他馬上就說,這個就是心理作用!其實就是心理作用啊,他給人家分析一個名詞術(shù)語出來,然后人家又告訴他學(xué)佛又是什么什么,這個又是什么什么啊。需要他去分析嗎?不需要,別人給我分析,那是他的事我們千萬不要給自己分析,我學(xué)佛就是學(xué)佛,佛法就是佛法,不需要你來給我分析什么,我也不要拿佛法去跟人家佛法相當于什么,佛法不相當于什么。有人說佛法是文學(xué),佛法不是文學(xué),佛法里面又高尚的文學(xué),佛法是哲學(xué),佛法也不是哲學(xué),佛法里面有這樣一塊內(nèi)容,但佛法是佛法,佛法是建筑,佛法是雕刻,佛法是繪畫,佛法是書法,佛法是音樂。佛法不是這些,佛法通過這些表達出來讓你看到,讓你聽到,讓你感受到,而佛法就是佛法。尤其是學(xué)佛人,我們不管別人,我只知道佛法就是佛法,我不需要你來給我編一些名詞術(shù)語,往往給人家編一些名詞術(shù)語的人,自己焦頭爛額了,你去看一些給人家下名詞術(shù)語的人,下定義的人,給這個人下一點定論,給那個人下一點定論,他自己亂七糟,回家跟老婆吵,跟小孩吵,跟上吵,跟下吵,跟自己吵。所以,尤其那個自以為是,那個自以為是,是什么?有一天一位居士他說:師父。∵@個愛情的力量就是偉大,這個居士說完這句話以后,我也給他回了這么一句話:是。矍榈牧α烤褪莻ゴ,他偉大到什么程度呢?這個男的偉大到文武雙全,什么文武雙全?是拳頭的拳。文武雙全,兩個拳頭,文明的拳頭和不文明的拳頭,通過愛情來傳達出來,那個女的的會讓那個男的變得如癡如醉,為什么叫如癡如醉?不讓你變成癡呆就讓你變成罪犯,所以,叫如癡如醉。(眾笑)其實這個話是通過表面的來說一個本質(zhì)的,本質(zhì)是什么呢?本質(zhì)不是這些,要通過這些讓我們領(lǐng)悟到既是世間上講的世俗這一塊,還是中國古人說的一句話比較適合學(xué)佛的居士來心領(lǐng)神會,心領(lǐng)神會什么呢?相敬如賓。什么叫相敬如賓?尊敬對方,把對方當著自己最尊貴的客人,賓就是貴客。都是自己人了嘛,都成兩夫妻了嘛,不用客氣了嘛,不用客氣就亂打亂罵了嘛。所以,就沒有相敬如賓了。相敬如賓,賓客的賓那才幸福?墒且话闳藳]有理解,佛法出世這一塊他沒有理解,入世這一塊他更沒有機會來領(lǐng)略,他也是相敬如賓,什么賓呢?第一個是冷冰冰的“冰”,第二個是打仗那個兵,相敬如兵,要這樣子領(lǐng)略,要這樣子領(lǐng)略以后,一步一步感覺來知道佛法究竟要講什么?究竟學(xué)佛要學(xué)什么?佛門要傳達什么?你這個樣理出頭緒出來當中才好過,所以,我們有一位老法師好像是臺灣的還是哪里的,香港的一位老法師,他說:他的一位皈依弟子結(jié)婚了,老法師去祝賀他們,老法師寫了一幅字送給他們兩夫妻,大家都不知道師父要寫什么?大家都開心的不得了,師父送兩夫妻一幅字那太幸福了,打開這幅字你們猜寫的什么?“保持距離”,“注意剎車”。(眾笑),老法師在這個上面寫了這八個字,現(xiàn)在的人就是又不“保持距離”,“又不剎車”,碰得鼻青臉腫,佛法不是拋棄這些東西,佛法更不是糊里糊涂的排斥這些東西,而恰恰佛法講的是出世和入世的,怎么出世?怎么入世?若不此法意,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jīng)。這個話很經(jīng)典,自己錯了還要勸他人錯,自己迷惑了,還有回過頭了誹謗佛法,你看六祖大師說得準不準?怎么誹謗的?怎么錯的?其實大家心里也有數(shù)。今天就講到這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