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xué)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jīng)》第十二講
《六祖壇經(jīng)》第十二講
六祖大師講了這么一首無相頌,我們在壇經(jīng)里面看到,所有的頌都叫著無相頌。為什么叫無相頌?zāi)兀可仙细!無相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相,是無法可說,是無話可說而不得不說,所以,叫無相頌。那么這一首無相頌我們已經(jīng)講了兩句了,我們在完整的讀一遍這首無相頌,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澤親養(yǎng)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鉆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嗫诙ㄊ橇妓,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hù)短心內(nèi)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次修行,天堂只在目前。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我們上次講到這個地方。學(xué)佛法是活勃勃的。所以,六祖大師的話是非常生機活現(xiàn)的,生機昂燃。讓和忍體現(xiàn)在怎么處理是非?怎么處理煩惱?尊卑這個是社會分工不同,在不同場合在不同的地點,在這個地點可能是甲是尊,乙是卑,在另外一個場合可能是乙是尊,甲是卑。那么尊卑并不是有一個固定的身份,那么能夠忍讓才好過日子,不忍讓這日子沒法過。忍讓就是包容,就是謙退,有謙退這個日子好過。眾惡無喧。就是知道有壞的,知道有一些弊端,但不是每時每刻都拿在嘴里來說,尤其是學(xué)佛,學(xué)佛的人心里知道是非,但是口里不說是非。口里說是非,最少都是自添煩惱,心中知道是非,嘴里不說,這就是有水平的人。接下來是若能鉆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這是一個比方,鉆木取火,比喻修行的人,比喻學(xué)佛的人在很多地方要下功夫,說到鉆木取火,有兩位祖師,有兩首詩,從兩個角度來講這個修行,第一首詩,他說:學(xué)道如鉆火,逢煙未肯修,至待金星顯,歸家始到頭。這首詩說的是什么?他說:學(xué)道就象鉆火一樣,拚命使勁鉆,看到冒煙了。學(xué)道如鉆火,逢煙未肯修,看到冒煙了還不要停止,還使勁鉆,至待金星顯,一直看到火苗冒出來,歸家始到頭,看到家門了,有收獲了,這是一位祖師寫的一首詩。這位祖師寫完以后,過了不久另外一位祖師聽說這首詩以后,另外寫了一首,他說:學(xué)道如鉆火,逢煙即便休,莫待金星顯,燒腳又燒頭。你看這首詩,學(xué)道還是象鉆火一樣,看到煙了趕快停止,逢煙即便休,不要還一直往下鉆,莫待金星顯,不要一直鉆到那個火星飛濺出來,火星飛濺出來是什么結(jié)果呢?燒腳又燒頭。頭發(fā)胡子全身上下燒的烏焦。這兩位祖師從兩個角度,來講修行,你說哪位祖師講的是正確的?兩個角度都非常高明,兩個角度兩種方法,闡釋不同的根器,不同的悟性,然后看問題的觀點,所以,生活當(dāng)中怎么去開悟?這兩首詩就給我們從兩個角度說出了。不管是逢煙即便休也好,逢煙即肯修也好,都是正確的。只看在于這個當(dāng)事者這個當(dāng)局者,他有沒有很高的智慧來處理這個問題,鉆木取火,鉆木取火怎么鉆?火出到什么程度?這個逢煙未肯修,那你必須得有駕馭火的能力,還是一直往下鉆,一直鉆到火苗飛出來,你有這個駕馭火得能力,你就一直往下鉆;蛘哒f是一直要等到火出來以后,才達(dá)到一個目的。你得目的是什么?莫待金星顯,逢煙即便休?吹綗煶鰜砹,就不要往下鉆了。這也是一個高明的方法,淤泥定生紅蓮,只要你有鉆木取火的這個精神,就一定會有從淤泥里生出蓮花的收獲。另外有一位祖師也曾經(jīng)打過一個比喻,修行學(xué)道象挖井一樣,挖井水,如果你這里挖一個洞,挖兩下沒水。又找一個地方又挖,挖了一米多深,看來還沒有水,又找一個地方,你挖了一萬多個洞,全地球都被你挖得到處都是洞,一口水都沒有挖出來。有水平的人,首先勘定這個地方有水,然后他一直有精神挖下去,挖到水出來了,得到水喝了。淤泥,什么是淤泥呢?什么是紅蓮呢?淤泥我們這個世界到處都是淤泥,所有的境界都是淤泥,順境也是淤泥,逆境也是淤泥,有人誹謗你是淤泥,有人贊美你還是淤泥,在誹謗當(dāng)中能夠生出紅蓮的人固然高明,在贊美之下不會迷失方向,照樣生出紅蓮的這更加高明。所以,淤泥定生紅蓮。而且佛法里面講,不但從淤泥中生出紅蓮,還要從火里面生出紅蓮;鹬猩徎,用火來比喻也好,用淤泥來比喻也好,這都強調(diào)一個來之不易,強調(diào)一個不染污,或者說不落俗套。那么,世間有這么一句話叫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但讓這個話,在某些時候顯得自高自大了,大家都喝醉了,就我一個人清醒,大家都染污了,就我一個人是干凈的,這個話有些時候顯得有些孤芳自賞,這到?jīng)]有必要往那個角度去過分的發(fā)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這兩句話一定要強調(diào)的問題是,這兩句話是針對自己的,不是針對別人的。苦口的的確確是良藥,逆耳的一定是忠言,是講的別人講給我聽的時候,我自己不生煩惱,我自己說這個苦口的一定是良藥,逆耳的是忠言,這個話一定不能拿來對外,不能說我說話很難聽,然后要求你一定要接受,我說的逆耳一定是忠言,我說的話雖然說的很難聽、很尖刻,但你一定要接受,你這不成了豈有此理了。你去要求人家強迫人家說你這個人怎么沒有度量?怎么沒有涵養(yǎng)?我說話雖然尖刻,雖然難聽,但是你一定要接受,這個就說不過去了。這個話要站好角度,不能聽師父講完經(jīng),回家你看嘛師父說的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我怎么說話尖酸刻薄你都要接受,這個就歪曲了。改過必生智慧,護(hù)短心內(nèi)非賢,有錯就該就是了不起,護(hù)短心內(nèi)非賢,一個人真正能夠讓人家稱贊很賢,修行的人有一個秘方,怎么樣的人叫賢呢?知賢,讓賢,尊賢,而不在自賢。知道什么叫賢,知道人家比我賢在哪里,這個賢是圣賢的賢,是賢達(dá)的賢,又這么一幅對聯(lián)說:盜心不進(jìn)道心盡,賢人勿來賢人來。這副對聯(lián)盜心不盡,前一個盜是偷盜的盜,強盜的盜,有盜心的人不要進(jìn)來,盜心不進(jìn)道心盡,下一個道是道德的道,所以,有偷盜心腸的人不要進(jìn)來,有道德心腸的人進(jìn)來。盜心不進(jìn)道心進(jìn),下一個對聯(lián)是:閑人免來,賢人來。第一個閑是閑散無事,沒有事情做的那個閑,所以,閑人免進(jìn),要圣賢的人要進(jìn)了。這個地方講這個閑也是這個意思。護(hù)短心內(nèi)非賢,這個賢就是自己明明錯了或者是自己親戚朋友有關(guān)系的人,自己的學(xué)生徒弟錯了,偏偏不認(rèn)錯,強詞奪理,這個就不賢了。所以一個人賢不賢不在于自己賢,而在于他能不能知道賢,能不能讓賢,能不能尊賢,尊重別人比我高明的,尊重人家比我強的,這個是佛門鑒別賢和不賢的標(biāo)準(zhǔn),所以,才有這么一個佛門笑話說,有一個人眼睛是青光眼,他打官司,古時候上那個衙門里面去,那個縣官看到這個人,明明是一雙好眼睛嘛,怎么說看不見呢?這個當(dāng)官的氣壞了,他說:我看你一雙清清白白的眼睛,你為什么說你自己看不見呢?這個眼睛有毛病的人說,老爺!老爺看我是清清白白的。】墒俏铱蠢蠣斒呛锖康陌。所以,心內(nèi)賢不賢就知道了。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思賢。饒益就是利益眾生,幫助他人,就是做很多很多功德的事情,這個做功德在什么地方做呢?在日用生活當(dāng)中做,所以,日用常行饒益,你看這個包括那些看電影看文學(xué)劇本,里面不是說出家人掃地不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小說里面都寫了,這兩句話,什么意思呢?慈悲心的體現(xiàn),掃地都舍不得把螞蟻啦,蟲子啦一掃帚把它掃死,就是不忍心嘛。愛惜飛蛾,愛惜飛蛾的性命,那個飛蛾撲火,看到有火的時候它就撲過了,容易被燒死,出家人就找一個紗罩,把那個燈罩起來。所以免得那個小飛蛾撞上去,燒死了。這個是小說里面講出家人,是不是這樣呢?是這樣。那么慈悲心的體現(xiàn)體現(xiàn)在生活當(dāng)中,饒漪就是慈悲心的體現(xiàn)。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那怕說一句話,這個就很具體。不是說要做那個天大地大的大事情,這個掛些口號在嘴上,安得廣廈千萬間,與天下寒士聚歡言。我發(fā)了財,我買一萬套房子,沒錢的人都送他一套。這不是吹牛嗎。誰信這個話?等到你有一千萬的錢的時候,等到十倍子以后嘍。都不一定能夠?qū)崿F(xiàn),這些不現(xiàn)實的話,根本沒有辦法兌現(xiàn)的口號的話,佛門是不提倡說的。怎么饒漪眾生怎么利益眾生,就從眼前,就從當(dāng)下說話做事,你說一句話都讓人家聽到都象萬劍穿心一樣,你還怎么去利益眾生呢?一言一行都給人家?guī)韨,都以自己的利益做為宗旨,這個就談不上饒漪眾生了。所以佛法講日用常行饒漪,太虛大師有這么一句偈語說:佛法如如萬法融,僧僧俗俗本緣通。若人會得此中意,盡在尋常日用中。這就是佛法。什么是佛法?佛法如如萬法融洽,都融會貫通的。真真俗俗本緣通,出世間也好,世間也好是圓融無礙的。若人會得此中意,如果有誰懂得這個意思,盡在尋常日用中。就在生活當(dāng)中點點滴滴,透露出來了。所以,說話能不能夠利益眾生?能不能夠培養(yǎng)功德?培植福報方方面面,就看這個人善不善于處事為人?他專門找一個地方去培養(yǎng)功德,專門找一個地方去斷煩惱,專門找一個地方去開智慧,是,凡夫是要有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可是當(dāng)我們有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的時候,就不珍惜了。所以,過去有時候我看到到廟里面去是培養(yǎng)功德的地方了吧,是斷煩惱斷是非的地方了吧,嘿!不是。他吵架還專門選黃道吉日呢。(眾笑)他不是黃道吉日他還不吵架,為什么他會選黃道吉日呢?佛菩薩圣誕的時候啊,初一十五的時候啊,他吵的罪兇。所以,有一天我看到兩個人在吵架,那天正好是十五,越吵越兇,誰都勸不住,后來我從我地房間里面走出來,你們兩個吵架還挺會選日子的,平常不吵,半夜不吵,沒有人地時候不吵,你悄悄地不吵,你偏要選到早上,很多人來圍觀,你們覺得很過癮是吧?這個是連吵架都都是選了時候的,專門請算命先生給他看了一下,所以,斷煩惱在什么地方斷呢?這個地方就很現(xiàn)實了。然后敲門,這個是很小一個動作,你看那個電視劇稍微帶一點古裝的發(fā)現(xiàn),里面一個細(xì)節(jié),去拜訪人家的時候,古時候的大門上有一個環(huán),那個環(huán)干什么的?咣咣咣,就是拿那個環(huán)敲門的。他既是用來拉門的拉手,也是用來敲門扣三下。里面如果沒有回答扣三下,實在沒有回答,在扣三下。沒有回答就走了。開始輕一點,后來加重就可以了?墒俏矣龅降娜瞬皇沁@樣的,有人敲我的門,不管是居士也好,不是居士也好,敲三下,有時候我在打坐,有時我在看書,在誦經(jīng)。他不管,咣咣咣敲三下,師父沒有聽見,再敲三下,沒聽見,然后拳打腳踢,恨不得拿一根杠子來撞門了,有些還要翻到窗戶上,師父在干什么呢?師父不是坐在那里嗎?為什么不開門呢?他不管你是誦經(jīng)也好,打坐也好,非要把你打出來不可。你今天不出來的話,他是不饒你的。所以有一次吵得不行,我出來了。我說我欠了你幾百塊錢嗎?師父你沒有欠我錢啊,我沒有欠你的錢,你為什么打那么兇啊?你看這個小細(xì)節(jié),這么小一個細(xì)節(jié),都能分出是上根中根下根,日用常行饒漪,多替人家想。多替人家諒解,多考慮仔細(xì)一點,這樣做是否合適?這不就功德就增長了嘛。所以。人家才有一個笑話嘛,說一個不會講話的人,到處講話結(jié)仇,到處惹人家生氣,這樣他得朋友就很討厭他,但是沒有辦法,這個朋友就經(jīng)常提醒他,有一天去赴宴,參加一個宴會,也是另外一個好朋友家里面喜得貴子,添了一個兒子,做喜酒了,提醒他這個朋友在路上就千叮嚀,萬囑咐的說不要說話,去了一句話都不要說,拿酒來你酒喝酒,拿飯來你就吃飯,拿東西來你就吃,吃完了你就走。一句話都不要說,說話就得罪人,囑咐很多遍,記住了?記住了。去了以后,他一句話都不說,人家怎么說,他都不說,招呼他也是點一個頭,飯也吃完了,酒也喝完了,宴會也結(jié)束了。最后臨走得時候,人家一個主人送他出來的時候,他這個時候開口說話了。他說:今天我可是一句話也沒有說啊!那個改天那個小孩生病死了,不管我的事。(眾笑)這叫什么話。不會說話鬧笑話。成道非由。要修行要成道,不是靠施多少錢這個話。關(guān)于錢的這個問題,另外有一首詩。是一個居士,名字忘記了,所以,后人都把他得名字把他寫了五首詩總共有五首,這個時候我念一首,叫做五未必,未必怎么樣未必怎么樣。人得名字忘記了,他這個詩太有名了。第一首就是:未必錢多樂便多,才多累己反招魔,軟脊何須貪羞澀,恒沙施佛陀。第一首就是未必錢多樂便多,未必錢多快樂就多啊!錢多就是快樂的話,那天地下這些有錢人應(yīng)該快樂啊。快樂不是用錢換來的,快樂的人跟有錢的人不劃等號。所以,第一句話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反招魔,財富多了,物資財富多了,你不會打理反而是一種累罪,是一種負(fù)擔(dān)累罪,招來身心上得磨難。對你得身心都是一種折磨。所以,財多累己反招魔,還招來一些魔子魔孫,還招來一些怨恨啊,嫉妒啊,打你的注意啊,想方設(shè)法的害你呀,都招魔了,把魔都招了了嘛。軟囊何是堪羞澀,囊中羞澀這個話從哪里來的?囊中羞澀就是從歷史上阮及東西晉時期一個很有名的人。從他的身上來的,一個很有才華的人,才華高的不可開交了,阮及這個人,但是就是才華太高,曲高和寡沒有人和他談的上話了,反而就瘋了,神經(jīng)病了。所以,他的囊中就羞澀,經(jīng)常沒有錢,這首詩就借用他的名字來說。阮囊何是堪羞澀。有什么事情值得羞澀的,荷包里面沒有錢就是值得羞澀的事情嗎?不是。富有恒沙是佛陀,天地下最富有的人是誰?是佛陀。釋迦牟尼佛最富有,為什么他最富有啊?一切眾生頂禮他、尊敬他、欽佩他、無限仰望他。一切眾生都敬仰佛陀,都在佛陀面前折腰,你看這個富有。過去講帝王富甲四海,四海之內(nèi)莫非王土,都屬于皇帝的,皇帝就富有了;实垡膊桓挥。尤其是看到那個皇宮里面腥風(fēng)血雨那種爭斗,這個彈指一揮間多少人的生命都蕩然無存了,那個就一點都不富有,反而是痛苦。所以,六祖大師告訴我們成道非由施錢,一方面知道錢不富有,一方面知道施錢要用很好的狀態(tài)來施。布施是一種培福報的方法,富貴從哪里來呢?世間上講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那么富貴從哪里來呢?從布施而來。所以,成道不從布施而來,成道跟布施沒有因果關(guān)系,而富貴跟布施有因果關(guān)系。布施就得富貴,你不布施你就得不到富貴,你一個人想把天地下的黃金白銀都全部占有,第一是不可能,第二是你不富貴,而且是很貧賤。那個不叫富貴,那個叫貧賤。這個我不知道貴州這邊有沒有這句話,四川有一句民諺,老百姓有這么一句話叫做,只聽說夸自己的朋友多,沒聽說夸自己的錢多。當(dāng)一個一人比較驕傲的時候,都說我的朋友遍天下,沒聽說我的錢遍天下,如果有這么一個人見人就夸他自己錢多,這個人一定不怎么樣。因為他已經(jīng)找不到,實在找不到自豪的東西了,實在找不到自豪的內(nèi)容了,唯一就用這個錢來說自己多,這個就很慘了。到這個地步就已經(jīng)很慘了,所以,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向外求玄妙,求神奇鬼怪,這個不是佛法也不是道。佛法在哪里?道在哪里?在平常當(dāng)中。道在通俗易懂當(dāng)中。所以,好幾年前的時候,我所遇到那個人,他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他說:師父我遇到一個高人了,我說:有多高。克f:這個高人好了不起。〗o我講了一個下午,從中午十二點過講到六點過,我一句沒有聽懂,講六個多小時,我一句沒有聽懂。那簡直高的沒有辦法了。這就叫高嗎?我一聽如果這樣就叫高的話,現(xiàn)在我教大家一個秘方,你們馬上就成為高人了。怎么高?你見了外國人說中國話,見了中國人說外國話,見了漢人說苗語,見了苗人說漢語你不就高起來了嘛,如果實在是找不到說的了,你自己就編一套你自己都聽不懂的話,這不就高了嘛,高在那里啊,高不在玄,高在人家聽懂了,非常深奧的被你用很淺的道理講出來,非常非常淺的道理,說出了很深很深的話,非常淺的話說出了很深的道理,這就是高。如果一個科學(xué)家他能夠把他研究幾十年的研究成果,將給一個大字都不認(rèn)識的老百姓聽懂,那這個科學(xué)家非常的高明。如果你全說一些名詞術(shù)語,聽得人家一頭霧水,聽到人家討厭了。反正聽不懂,走了聽了有什么意思。這個不叫高明,佛法更是如此。所以,不要向外去求玄,向外去求玄的祖師大德,都要呵斥這種現(xiàn)象。有一個人他聽我說印光大師文,印光大師非常了不起,他老人家的文朝也非常的了不起,他聽我說多了以后呢,他就去找了一部印光大師文抄,他來讀,大概讀了很長一段時間以后,有一天他說:搞了半天印光大師文抄沒有什么奇怪的嘛,這個句句都能讀懂,這有什么好奇怪的?如果是這樣理解的話,那么我告訴呢禪宗里面有一個很有名的典故,禪宗里面很有名的典故,今天早上有一個居士發(fā)一個短信給我說他找到一本著作叫《宗門五庫》。我很高興,這本書會對你會受益無窮的。我們這個文化水平搞的人,我建議你們也去找這本書來讀!蹲陂T武庫》。宗門就是禪宗了,武器庫,禪宗里面的一個武器庫。全是尖端武器,全是殺傷力很強的武器,對什么殺傷力很強?對煩惱,對這個方方面面不好的這些殺傷力特別強的武器,這本書名字叫《宗門武庫》。這個居士說他找到這本書了,你好好讀,絕對會有很大的收獲。禪宗里面有一個典故是怎么說的呢?有一個人去拜訪一位禪師,他說:請教禪師,大藏經(jīng)當(dāng)中有奇特的事沒有?大藏經(jīng)就是佛法的大藏經(jīng)。里面有奇特的事情沒有?禪師回答說:有,只恐你不信,只恐你不信,勿就是你啊,不信,什么是大藏經(jīng)當(dāng)中的奇特事?黃的是紙,黑的是墨。你相不相信啊?大藏經(jīng)當(dāng)中有什么奇特事情沒有。坑邪。什么東西是奇特的事情呢?黃的是紙,黑的是墨水。那個過去印刷這個書,這個紙是黃顏色的,黃顏色的是紙,黑顏色的是墨。呢看懂了這句話嗎?聽懂了這句話嗎?很平常很平常,有什么奇特事,趙州祖師也有一個很有名的典故,有一個人專門學(xué)這個玄學(xué),說到玄學(xué)我們中國歷史上,也就是魏晉時期也就是南北朝那一段時間,在中國歷史上稱之為玄學(xué)時期,那個時候管僚士大夫世間上陽春白雪的人都在研究一門玄學(xué),越玄越好,玄的不可開交,你說出來我不懂,我說出來你不懂,我們大家都不懂最好,玄學(xué)。當(dāng)然那個玄有它的博大精深的內(nèi)容了。趙州祖師就遇到這么一個人,專門研究玄學(xué)的。越玄越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這個人就去拜訪趙州禪師,道教后來也把這個思想接受過來了,道家思想老子莊子里面有這么一句話,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了。妙到極點了,玄之又玄啊,眾妙之門。這個人他就去問趙州禪師他說:玄之又玄是何道理?趙州祖師沒有回答他,這個人一看老和尚耳朵背,走近了,他又再問一次,請問老和尚啊,這個玄之又玄是什么意思。口w州祖師冷不丁的回頭說:你玄了多久了?他說:我玄了三年多了。玄了三年多了,老和尚說:你今天很幸運,你碰到我這個老和尚了,要不然這輩子就玄死你了。這個典故也很有名。所以,向外求玄,不是佛法,佛法不在外面。而且理解佛法要非常非常圓融,非常生動,你是死板的去理解,那全是笑話。有一個秀才走路,走到一個河邊,那個河大概就一個人把手升直了就這么寬,就這么一米多寬,一條小河。這個秀才穿著長衫,拿著扇子,搖搖晃晃的走到那個河邊了,哎!這個河怎么過去呢?他不知道怎么過這個河,他左看右看這個河該怎么過呢?沒有橋,他就去問旁邊放牛的那個小孩,小朋友這個河要怎么才過的去?這個小孩一笑,你跳一下不就過去了嘛。小孩說你跳一下不就過去了嘛,這個秀才哦,跳一下就過去了,他把雙腳并攏,咚一跳,咣就掉河里了。一下就掉到河里了,他很生氣他說:你看你怎么講話的,你叫我跳就跳到河里了嘛,我沒有跳過去嘛。這個小孩哈哈大笑,我不是叫你這樣跳,這個小孩走過來說:這個腳一騰空,腳一邁不就過去了嘛。這個小孩說我叫你這樣跳,這個秀才很生氣,你這哪里叫跳過去啊,你這叫垮過去。(眾笑)你跳就是雙腳并攏這樣跳,你看是秀才錯了?還是小孩錯了?所以這個理解問題怎么理解?如果死板理解的話,所有死板理解的人,都要跳在河里面站在里面。所以,菩提只向心覓面活活勃勃的,這個活活勃勃不是無邊無際不是沒有分寸,不是不知進(jìn)退,這個要千萬注意,我們不要認(rèn)為佛法強調(diào)活勃這一活勃就泛濫成災(zāi)了,就亂套了,亂了方寸了,這個不行。聽說依次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天堂地獄在哪里?在每個人的心里。心在哪里?在每個人的生活當(dāng)中。光講心里就成了一個遙遠(yuǎn)的概念,不現(xiàn)實,天堂地獄在哪里?在心里。天堂只在目前,地獄它也只在目前,所以一點也不玄。一點也不遙遠(yuǎn)。所以六祖大師說了這首無相頌,這首無相頌千古流芳,沒有什么奇特深奧字眼,也沒有什么讓大家晦澀難懂的話,每一句都非常實在,他是最好的詩最好的詞又是最好的境界,六祖大師不會寫詩,但他寫出了最好的詩,六祖大師沒有學(xué)過詞,怎么寫偏題文,但是他寫出了最好的,說出了最好的。所以我們研究詩詞的人要讀好詩嗎?去讀一讀從古到今高僧大德德開示,高僧大德開悟以后寫出來的詩句,那是世界上最好的詩句,他不光詩給你文學(xué)上面的享受,他還給你人格上面,思想上面,智慧方面很多很多享受。所以后人通過佛法的熏陶以后就總結(jié)從來了,寫詩怎么寫啊?學(xué)詩猶如學(xué)參禪,不悟真誠妄百年,不用嘔心并提肺,須知妙語出天然。就怎么一首詩,學(xué)詩猶如學(xué)參禪,寫詩就象參禪一樣要開悟,學(xué)詩猶如學(xué)參禪,不悟真誠妄百年,你不悟當(dāng)中的真諦,不開悟的話,一百年也寫不出來好的詞句,無須嘔心并提肺,不要寫到死去活來的地步,不要把心都挖出來了,肺都挖出來了寫到這種程度,好像語不驚人,死不休一樣,非要寫出讓人家驚恐萬狀那種詞句,才叫好詩。不是須知妙語出天然,天然的才是美妙的。美妙的一定來自天然的,接下了,六祖大師說:善知識!總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這個是六祖大師最后的總結(jié),希望依照他所說的偈語修行,總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佛法就是活在當(dāng)下。沒有等待,做功德不要等待,做善事不要等待,要修行也不要等待。如果要等待,我現(xiàn)在沒有錢,等到我有錢的時候再做功德吧。我現(xiàn)在沒有空,等到我有空的時候在做功德,我現(xiàn)在沒有方方面面的條件。你到是講等,可是很多時候客觀上沒有機會等。古時候有這么兩個師父,兩個人商量好了說:我們要去朝普陀山。然后一個說:我們計劃一下,過一段時間去朝普陀山,另外一個說:好啊,好啊。兩個人就商量好了,過了一年多,過去是走路嘛,差不多一年多以后,兩個人就見面了,那個師父說:我已經(jīng)朝普陀山都回來了。這個師父說:嗨你什么時候去的?我剛剛跟你商量好,沒有多久我就走了。你呢?我還在攢這個路費呢。你要攢多少錢才夠?他說:這個住賓館多少錢,請人抬轎多少錢,坐滑竿多少錢,喝水多少錢,什么什么多少錢,他算了一大筆帳。另外這個人說:我沒有帶錢,我身上一分錢沒有就出門了。你怎么出門的?看到有人家的時候我就討一碗齋飯吃。沒有人家的時候,我就摘兩個野果子吃,路邊有泉水我就捧一捧泉水喝了,我就走了。所以這個人朝普陀山去回來完成了,這個人還沒有動身呢。做功德也是這樣子啊。你說我等到我有時間了,有時間了閻王野通知你報道了。你說我等到我有錢了,你這輩子都沒有錢怎么辦呢?做功德一定要有錢嗎?不是。你看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里面,第五愿:隨喜就是功德。可是這句話最高的境界落到一個最低的境界上來了,很多很多人,恐怕一些師父都沒有搞清楚,這句話什么意思。什么叫隨喜功德?出錢,拿錢了。這叫隨喜功德。隨喜不是讓人家出錢,喜悅就是功德,贊嘆贊美就是功德,一份心情就是功德。不是說隨喜功德,拿錢了,拿錢了。你叫人家拿錢來更好笑的是,嘴上說隨喜功德隨喜功德,比方說出十塊錢,你才出十塊呀!(眾笑)你前一句話不是說了隨喜功德嘛,所以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這個第五愿告訴我們什么是功德?出一份氣力,出一份贊嘆,給一份包容,給一份諒解,給一份關(guān)照,這就是功德。功德從身邊一些小事情體現(xiàn),我去把這些家伙騙了,騙了十萬塊錢,拿來自己捐八萬,自己留兩萬,這個叫功德嗎?這不叫功德。所以,你們要是在菩薩面前發(fā)愿說菩薩要是讓我中獎,中了大獎以后我就來做功德,那么我告訴你一個秘訣,你一定會中大獎,要怎么發(fā)這個愿?怎么兌現(xiàn)呢?菩薩保佑我中五百萬,我捐四百九十萬,你就絕對中。如果說菩薩保佑你中五百萬,你捐一萬,你一萬年你都中不了。憑什么就讓你中五百萬?除非你把百分之九十捐來了,那菩薩保佑你中,這就是秘訣。所以,見取自性,直成佛道。佛法是不相待的,沒有等待,沒有對待,沒有對執(zhí),佛法就是當(dāng)下,當(dāng)下就契入,當(dāng)下就見道。當(dāng)下就兌現(xiàn),這就是佛法。眾人且散,吾歸曹溪。六祖大師這句話很有意思的,看上去是說了一句很生活的話。散了吧,我回曹溪去了。為什么要把這句話記入《壇經(jīng)》里面,如果他僅僅是一句平常用語,沒有必要把他記載在這個經(jīng)文里面。經(jīng)文里面記載的話,都是有他特別用意的。言下之意是什么?言下之意是說了沒有用,那就散了吧。大家都回家吧,我野回曹溪了,曹溪就是南華寺。六祖大師回廟里去了。眾人且散了。如果有疑問就來請教,來問。眾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信受奉行。當(dāng)時在場的人聽到六祖大師的開示,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領(lǐng)悟。信受奉行。這個是第二品經(jīng)文。接下了我們就講第三品。第三品經(jīng)文定慧一體第三。師: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家勿迷信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xué)。諸學(xué)道人!莫言先定發(fā)慧,先慧發(fā)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這一品經(jīng)文著重就談一個問題。修定和法慧的問題,我們平常當(dāng)中,經(jīng)常提到的是因戒得定,因定法慧,我們經(jīng)常聽到的,在六祖大師的嘴里說出了,定慧是一不是二,所以,從六祖大師的眼里看萬法都是一,沒有二更沒有三四五六七八,所以,當(dāng)有定的時候一定要有慧,當(dāng)有慧的時候一定要有定,不能割裂,有定沒慧,這個定不可取,有慧沒定,這個慧也不可取,所以他的宗旨是定慧一體。我的這個法門學(xué)禪宗就是要,從這個地方深深的悟進(jìn)去,我這個法門是以定慧為本,根本立場,根本問題在這個地方。如果迷了就把定慧分割開來了,如果迷了,那么不用修行都有定,所以壟統(tǒng)的講定講慧,不是修行的人才有定,才有慧,任何一個眾生都有定,如果壟統(tǒng)的講定,我們?nèi)说?a href="/remen/dingl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定力還不如那個畜生呢,如果壟統(tǒng)的講慧,人也不如那個畜生,怎么會連畜生都不如呢?如果壟統(tǒng)的講定,人定的過烏龜嗎?誰能定的過烏龜,抓一個烏龜來定在那里不吃不喝一個月不會死,半年都不會死,你抓一個人來放在那里,不給他吃也不給他喝他能定多久?沒有多久就死定了。定之前加一個字,死定。如果壟統(tǒng)的講慧,人還不如狗了,狗的聽覺,我在哪一本資料上看到,這個狗他的耳朵趴在地上,他可以聽到一百公里以外的聲音,那么我們?nèi)嗽囋嚳,你趴在地上你能聽到一百公里以外的聲音嗎?而且狗的鼻子就比我們的鼻子靈敏,不能夠這樣壟統(tǒng)的講,而且不光是把這個區(qū)別開,還要把修行和不修行區(qū)別開。打一個比方,比方說吃素,修行的吃素和不修行的吃素他是兩碼事,如果你壟統(tǒng)的混淆的在一起,說吃素就是修行這個話就錯了,從古到今這個話不能成立,有些人吃素,吃到已經(jīng)太好了,吃得生病了,吃到醫(yī)生給他判死刑了,醫(yī)生告訴他,你不能在吃肉了,我也遇到這樣的人啊,他因為家庭非常富貴,吃得太好,可以說叫做吃盡穿絕最后得了很可怕的病,最后醫(yī)生給他動手術(shù),開刀全身上下,全身撥開,象清洗下水道一樣的清洗,清洗好了,醫(yī)生告訴他說,從今以后你連菜油都要少吃了,再吃你就堵住了,堵住了你就得死,他一聽哦,就不吃了,他吃那個素比我還素。你說他在修行嗎?他是怕死才吃素的。還有吃素就一定是修行嗎?不是。要是你說牛羊,我們這個吃素比得過牛羊嗎?那個牛吃草它連醋都不吃,它連菜油也不吃,它也不烹調(diào),你說它有功德嗎?它沒有功德,因為它是那個本能的,它就那樣吃它才能夠存活,如果你把牛羊吃的蔬菜放在油鍋里炒,拿給它吃,它吃完以后就會拉肚子,那他它和不了,所以吃素不是修行,修行不等于吃素,那么怎么吃呢?這里面就有問題了,所以佛法要講的概念是這個事情為什么要這么做?如果不搞清楚糊里糊涂的修行,釋迦牟尼佛當(dāng)年這個住世的時候,古印度有些旁門左道他修行,他怎么修啊?他就是吃草,吃草還算是不錯的,講起來會把你們大家嚇一大跳,還有吃屎的了,還有一些外道他連草都不吃,他吃屎,他為什么要吃屎呢?他的祖師爺爺給他定的就是吃屎才是修行,告訴他要吃屎,狗屎牛屎人屎什么屎都吃,你就升天堂了,能不能夠升天堂呢?不知道。所以釋迦牟尼佛才把這些外道給他糾正了,他們這種修行是不對的,他們怎么來的呢?他們?yōu)槭裁匆允撼圆?而且有些吃泥土,有些喝臟水,有些跑到樹上面去不下來,有些也不穿衣服,有些像犀牛一樣在一個臟水里面滾來滾去的,他認(rèn)為這樣就是修行。所以,釋迦牟尼佛給他們都糾正過來,所以壟統(tǒng)的說任何一個動作,不光是佛門會這樣做,可能佛門以外的人也會這樣做。但是做的目的不一樣,他的追求不一樣,剛才說到這個外道吃草,為什么吃草?他有來源啊,他有他的祖師爺爺,他這個祖師爺爺,通過修行通過怎么他有神通,他就看到這個狗死了升天堂了,然后他就說這個狗為什么要升天堂呢?這個狗有什么功德?人死了都沒有升天堂,這個狗死了會升天堂,他冥思苦想沒有答案,最后想來想去終于有一天他明白了。哦!原來這個狗啊為什么要升天堂?因為它吃屎,這個人死了為什么沒有升天堂呢?因為他吃飯,吃飯沒有功德。吃屎才有功德,從今天開始,大家都吃屎。(眾笑)他交代他的徒弟,他的徒孫都吃屎了。所以說吃屎就這么來了。這就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這個狗升天堂了,不知道這個狗為什么升天堂,他斷章取義自己去編了一個答案,而這個狗真正升天堂的原因并不是它要吃屎,它這個升天堂的原因是它多生多世以前,它種的善根功德成熟了,而不是這輩子它墮到狗道里面有什么功德,所以這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什么是定慧?定是什么?慧是什么?佛法里面講的定,他也有他的前提,有他的這個準(zhǔn)則,就是佛法的定和非佛法的定他有區(qū)別,那么佛法的定是什么?第一他具備戒,第二他具備慧。所以這個戒和戒定,戒慧加起來三者合一,這樣才是佛法的定。那個外道里面也有定,你看那個八仙過海神仙當(dāng)中就有一個鐵拐李,鐵拐李他怎么成鐵拐李的?鐵拐李他本人并不是腳有殘疾,不是一個拿拐杖的形象,原因是他是一個道士,修行修行他打坐入定了,入定以后神識就出竅了,神識出竅跑出求了,軀體還定在這個地方,有醫(yī)學(xué)上的話說腦電圖也沒有了,心電波也沒了,都拉直了。直了一般不懂的人就以為死了。所以他在一個破廟里面修行入定了,神識出去了,肉體定在那里,定了很長很長時間,起碼是幾十天嘛,就長蜘蛛網(wǎng)了,門也關(guān)著,外面一個人沒有來,地上都長草了,好,他的運氣不好,突然有一天誰都認(rèn)為這個破廟不會有人來,他自己也以為沒有人來的,可是恰恰就來了一個人,不是知道是一個云游的一個道士他鬼使神差的走進(jìn)這個破廟;里面來了。他走進(jìn)一看哎呀!這個師兄好可憐嘍。都死在這里都僵硬了,都沒有人管他,他以為他死了,唉呀太可憐了,他一摸鼻子沒有呼吸了,然后各方面都已經(jīng)完了,完了是完了,這個道士是一個昏頭昏腦的道士,他自己沒有鑒別能力,你這個死的人和那個入定的人是兩碼事,死了三天以后就發(fā)脹了嘛,就臭了嘛,肯定很難聞嘛,很難堪了嘛,他能夠定在那里活鮮鮮的,方方面面也挺好的,起碼從這一點上他不是死了嘛,可是他就簡單的沒一下哦,沒氣了,全身上下都不行了,太可憐了,究竟誰可憐都不知道。他自己還覺得自己挺慈悲,算了我今天有緣,碰到這位師兄在這里死了這么多天,都沒有人管他,算了,我放把火給他燒了,噢!他還來幫他,放把火就給他燒了,他把他這個肉體拿去燒了,燒了以后,鐵拐李入定的這個神識回來了,回來沒有了(眾笑)找不到了,找不到了,怎么回事我的這個肉體在哪里去了?找不到怎么辦呢?所以東找西找找來找去沒有辦法,這個時間不等人,不能老是拖延下去,他這個入定時間是有限定的嘛,所以他就慌不擇路的剛剛死沒有多久的,剛剛可能咽氣沒有多久,身體還是軟和的還可以,這么一個叫化子的軀體,而且還形象還不怎么樣,腿也是跛的,趕緊一下子回到那個身體里面去,哦!醒過來就成了鐵拐李的樣子了。所以說定外道也會定,很多旁門左道他也會定。佛法里面講的定他是非常非常有智慧的定,那么六祖大師這個地方講的定,那是境界非常高了,那么我們修行學(xué)佛的人先不要談那個打坐入定入多少天,呢先不要去空談這樣的高境界,我建議大家先學(xué)會打坐就不錯了,你能夠把這個身體四肢百駭坐柔軟了,而且坐的很舒服,能夠調(diào)理氣血,能夠調(diào)整身心能夠解除疲勞,能夠消除一些身體上的一些小毛病,那就已經(jīng)不錯了。當(dāng)定的時候產(chǎn)生作用,定是慧的體,慧是定的用,所以大定不在靜動當(dāng)中,有定的功夫的人他不在一定要動或者要靜,或者某一個狀態(tài)。不是說坐在那里才叫定,站在那里才叫定,有定力的人是分分秒秒都是定。所以有禪功夫的人分分秒秒都在禪當(dāng)中,當(dāng)然我們大家都在饞當(dāng)中,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十點過了,在過一個小時都集體饞了,到吃中午飯的時候,那還不饞。真正有禪,永嘉大師的正道歌里面有這么一句話說:行亦禪坐亦禪,語莫動靜體安然,所以行住坐臥都是禪。走路的時候也是禪,不走路的時候也是禪,睡覺的時候也是禪。以前臥在蘇州靈巖山的時候,我認(rèn)識一位師父,他自己那個單房里面,沒有床的,他不睡覺,就是一張禪凳,方方正正的這樣一張禪凳,他晚上就這樣,盤著腿坐在那里,每天晚上都這樣,不倒單,用佛門的話說叫不倒單。單雙的單,掛單,溜單,簽單不倒單,他不睡覺,就這樣坐著,精神非常好,打坐的功夫非常的深,隨時隨地在累,在操勞,每天給人的感覺就是精神飽滿,一身祥光,好有一天有一個居士他來到靈巖山,和幾個師父聊天不知道怎么搞的,無意中就說到這個話題了,其中有一個師父就告訴他說我們這個維樂師父不倒單,晚上打坐不睡覺,嘿這么厲害。∥乙蜻@個師父學(xué),學(xué)你也得滿滿來呀,他不行急性子啊,他聽說這個師父不倒單,我回去今天晚上我就不倒單,他當(dāng)天晚上就把這個腿扳上來,生拉活拽的扳上去,第二天就打電話上山來了,師父快點下山到我家里來,怎么辦呢?腿都腫了,取不下來了。倒是不倒單可是痛苦了一個晚上。血液都不流暢了,還有呢也有不倒單的,我看倒我們打禪七的時候,打念佛七,打坐嘛,大家坐在那里,就有這么一個人他不倒單,他怎么不倒單呢?他左邊一個枕頭,右邊一個枕頭,然后背靠著墻,這個當(dāng)然不倒單了,倒不下去嘛,(眾笑)你想倒也倒不下去,這邊撐著,這邊撐著,這邊靠著,這肯定倒不下去啊,倒到是倒不下去,他這樣歪著,哎喲這個睡相啊,又痛苦又好笑,但是他又難過。睡又睡不下去,但是磕睡又拚命來,睡的那個口水呀趟的呀,哎呀!棉襖都濕透了,不是汗透了,是被那個口水把棉襖的侵透了,所以,修行的功夫要一步一步的來,不要一蹴而就,聽人家一說我馬上就來。所以定慧,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有慧的時候就一定有定,有定的時候就一定有慧,智慧分分明明,隨時隨地都能夠產(chǎn)生作用,隨時隨地不迷惑,不迷惑你就都能夠顯現(xiàn)出來,諸學(xué)道人,所有學(xué)道的人啊,不要這樣講說先定后慧,先慧后定,沒有先后是同時出現(xiàn)的,同時產(chǎn)生作用,如果不懂這個道理,要分一個先后,先有定然后有慧的見解,你就把佛法分割了。所以,法悟定法,法是不二,法是沒有二的,所以,佛法的門叫不二法門。不二法門,什么叫不二呢?不能割裂,不能割裂開,割裂了就不是佛法。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口上說善,心里面又不善,這樣的定慧是不能夠兌現(xiàn)的,若心口俱善,內(nèi)外一如,定慧即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釋迦牟尼佛最初制定的戒律就是著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釋迦牟尼佛最當(dāng)初制定的戒律,到后來才逐條逐條叫多起來的,當(dāng)初沒有戒,那里又戒?所以我們怎么看這個社會進(jìn)步了呢?就是規(guī)矩越來越多了,規(guī)矩越來越多了也越來越繁瑣了,越來越繁瑣了,就越來越看不懂了,就越來越麻煩了,人又怕麻煩可是又不自覺,這個是一個矛盾啊,又不愿意麻煩說搞這么多規(guī)矩,搞這么多條款干什么?一千條不夠,增加,兩千條不夠還增加,一萬條不夠還增加,人們一方面討厭麻煩,這么多條款非常非常煩他,可是另外一方面一條不夠他就不自覺,只要又一條不夠他就不自覺,這不是矛盾嗎?那么這個矛盾怎么解決呢?從佛法上看就解決了,心口俱善,內(nèi)外一如,這樣就解決了,所以自悟修行,不在于諍,修行不在于靜,不在于諍,爭論都不用爭論了,討論都不用討論了,從自己心里面自盡其義,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盡其義,是諸佛教。這四句話可以說是司空見慣,老生常談的話,什么老生常談,老生常談這句話也是變成一個成語了,老生常談就是老和尚經(jīng)常講的,這個老和尚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話,叫老生常談嘛,后來這個話就傳道社會上去,老生常談,老和尚一天嘮叨的不得了,嘮叨來嘮叨去就是那幾句話煩死了。為什么要嘮叨呢?因為不自悟修行,把那個不字去掉。自悟修行,若諍先后,即同迷人,不斷勝負(fù),卻增我法,不離四相。佛法不用爭勝負(fù),爭人我,佛法的修為是在于放棄人我是非的爭論,佛法的利益也是放棄這些爭論,才能夠增長,一個能夠聽懂這個話的人他就能夠心悅成佛,心平氣和的來討論,然后雙方都謙恭,雙方都在注意聽對方的長處,雙方都在注意聽這十句話里面有那句話我還沒有達(dá)到這個境界,他這樣子去討論,他注意傾聽對方的,然后完了,產(chǎn)生鑒別,產(chǎn)生吸收,那么雙方都是這個條件,雙方都是這個狀態(tài),佛法就能夠交流了。如果雙方都是不接受對方的,不論青紅皂白反正你我之間是抵觸的,你說一句我就拿三句來辯論,那么這個雙方都永遠(yuǎn)都說不到一塊,拿這樣就永遠(yuǎn)不是佛法。所以用這樣的方法去卻諍我法,增加我的貢高我慢之心,而且執(zhí)著在四相,金剛經(jīng)里面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從哪里產(chǎn)生的,從我相產(chǎn)生,沒有我相后面三相就逐漸就淡化了,因為有我相,所以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比方說有我相,我認(rèn)為是對的就是對的,然后有人相嘛,我看誰順眼,我看誰不順眼,我前一分鐘因為他怎么樣,我看他順眼。都是因為滿足了我的這個私欲,我的是非維標(biāo)準(zhǔn),這叫人相。眾生相就遙遠(yuǎn)了,度眾生我憑什么要度眾生?眾生跟我是什么關(guān)系啊?我認(rèn)都不認(rèn)識他,我干嘛要度眾生?如果我刨根問底來問,你為什么要度眾生?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度眾生,這個問題是不是顯得很空洞。咳缓髩壅呦,什么叫壽者?這四相一旦成了四堵墻,就把你關(guān)起來了嘛。前后左右剛好四堵墻,你就在中間。所以佛法在什么地方得到收獲呢?要破掉四相,破掉我法,隨時隨地。善知識!一行三昧者,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在行、住、坐、臥當(dāng)中交流佛法。今天時間不夠了,就到這里《六祖壇經(jīng)》第十二講
--------------------------------------------------------------------------------
說法臺 發(fā)布時間:2008-2-15 17:28:42 點擊:1726
六祖大師講了這么一首無相頌,我們在壇經(jīng)里面看到,所有的頌都叫著無相頌。為什么叫無相頌?zāi)?上上根!無相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相,是無法可說,是無話可說而不得不說,所以,叫無相頌。那么這一首無相頌我們已經(jīng)講了兩句了,我們在完整的讀一遍這首無相頌,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澤親養(yǎng)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鉆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嗫诙ㄊ橇妓帲娑厥侵已,改過必生智慧,護(hù)短心內(nèi)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次修行,天堂只在目前。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我們上次講到這個地方。學(xué)佛法是活勃勃的。所以,六祖大師的話是非常生機活現(xiàn)的,生機昂燃。讓和忍體現(xiàn)在怎么處理是非?怎么處理煩惱?尊卑這個是社會分工不同,在不同場合在不同的地點,在這個地點可能是甲是尊,乙是卑,在另外一個場合可能是乙是尊,甲是卑。那么尊卑并不是有一個固定的身份,那么能夠忍讓才好過日子,不忍讓這日子沒法過。忍讓就是包容,就是謙退,有謙退這個日子好過。眾惡無喧。就是知道有壞的,知道有一些弊端,但不是每時每刻都拿在嘴里來說,尤其是學(xué)佛,學(xué)佛的人心里知道是非,但是口里不說是非。口里說是非,最少都是自添煩惱,心中知道是非,嘴里不說,這就是有水平的人。接下來是若能鉆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這是一個比方,鉆木取火,比喻修行的人,比喻學(xué)佛的人在很多地方要下功夫,說到鉆木取火,有兩位祖師,有兩首詩,從兩個角度來講這個修行,第一首詩,他說:學(xué)道如鉆火,逢煙未肯修,至待金星顯,歸家始到頭。這首詩說的是什么?他說:學(xué)道就象鉆火一樣,拚命使勁鉆,看到冒煙了。學(xué)道如鉆火,逢煙未肯修,看到冒煙了還不要停止,還使勁鉆,至待金星顯,一直看到火苗冒出來,歸家始到頭,看到家門了,有收獲了,這是一位祖師寫的一首詩。這位祖師寫完以后,過了不久另外一位祖師聽說這首詩以后,另外寫了一首,他說:學(xué)道如鉆火,逢煙即便休,莫待金星顯,燒腳又燒頭。你看這首詩,學(xué)道還是象鉆火一樣,看到煙了趕快停止,逢煙即便休,不要還一直往下鉆,莫待金星顯,不要一直鉆到那個火星飛濺出來,火星飛濺出來是什么結(jié)果呢?燒腳又燒頭。頭發(fā)胡子全身上下燒的烏焦。這兩位祖師從兩個角度,來講修行,你說哪位祖師講的是正確的?兩個角度都非常高明,兩個角度兩種方法,闡釋不同的根器,不同的悟性,然后看問題的觀點,所以,生活當(dāng)中怎么去開悟啊?這兩首詩就給我們從兩個角度說出了。不管是逢煙即便休也好,逢煙即肯修也好,都是正確的。只看在于這個當(dāng)事者這個當(dāng)局者,他有沒有很高的智慧來處理這個問題,鉆木取火,鉆木取火怎么鉆?火出到什么程度?這個逢煙未肯修,那你必須得有駕馭火的能力,還是一直往下鉆,一直鉆到火苗飛出來,你有這個駕馭火得能力,你就一直往下鉆;蛘哒f是一直要等到火出來以后,才達(dá)到一個目的。你得目的是什么?莫待金星顯,逢煙即便休?吹綗煶鰜砹,就不要往下鉆了。這也是一個高明的方法,淤泥定生紅蓮,只要你有鉆木取火的這個精神,就一定會有從淤泥里生出蓮花的收獲。另外有一位祖師也曾經(jīng)打過一個比喻,修行學(xué)道象挖井一樣,挖井水,如果你這里挖一個洞,挖兩下沒水。又找一個地方又挖,挖了一米多深,看來還沒有水,又找一個地方,你挖了一萬多個洞,全地球都被你挖得到處都是洞,一口水都沒有挖出來。有水平的人,首先勘定這個地方有水,然后他一直有精神挖下去,挖到水出來了,得到水喝了。淤泥,什么是淤泥呢?什么是紅蓮呢?淤泥我們這個世界到處都是淤泥,所有的境界都是淤泥,順境也是淤泥,逆境也是淤泥,有人誹謗你是淤泥,有人贊美你還是淤泥,在誹謗當(dāng)中能夠生出紅蓮的人固然高明,在贊美之下不會迷失方向,照樣生出紅蓮的這更加高明。所以,淤泥定生紅蓮。而且佛法里面講,不但從淤泥中生出紅蓮,還要從火里面生出紅蓮。火中生蓮花,用火來比喻也好,用淤泥來比喻也好,這都強調(diào)一個來之不易,強調(diào)一個不染污,或者說不落俗套。那么,世間有這么一句話叫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但讓這個話,在某些時候顯得自高自大了,大家都喝醉了,就我一個人清醒,大家都染污了,就我一個人是干凈的,這個話有些時候顯得有些孤芳自賞,這到?jīng)]有必要往那個角度去過分的發(fā)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這兩句話一定要強調(diào)的問題是,這兩句話是針對自己的,不是針對別人的?嗫诘牡拇_確是良藥,逆耳的一定是忠言,是講的別人講給我聽的時候,我自己不生煩惱,我自己說這個苦口的一定是良藥,逆耳的是忠言,這個話一定不能拿來對外,不能說我說話很難聽,然后要求你一定要接受,我說的逆耳一定是忠言,我說的話雖然說的很難聽、很尖刻,但你一定要接受,你這不成了豈有此理了。你去要求人家強迫人家說你這個人怎么沒有度量?怎么沒有涵養(yǎng)?我說話雖然尖刻,雖然難聽,但是你一定要接受,這個就說不過去了。這個話要站好角度,不能聽師父講完經(jīng),回家你看嘛師父說的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我怎么說話尖酸刻薄你都要接受,這個就歪曲了。改過必生智慧,護(hù)短心內(nèi)非賢,有錯就該就是了不起,護(hù)短心內(nèi)非賢,一個人真正能夠讓人家稱贊很賢,修行的人有一個秘方,怎么樣的人叫賢呢?知賢,讓賢,尊賢,而不在自賢。知道什么叫賢,知道人家比我賢在哪里,這個賢是圣賢的賢,是賢達(dá)的賢,又這么一幅對聯(lián)說:盜心不進(jìn)道心盡,賢人勿來賢人來。這副對聯(lián)盜心不盡,前一個盜是偷盜的盜,強盜的盜,有盜心的人不要進(jìn)來,盜心不進(jìn)道心盡,下一個道是道德的道,所以,有偷盜心腸的人不要進(jìn)來,有道德心腸的人進(jìn)來。盜心不進(jìn)道心進(jìn),下一個對聯(lián)是:閑人免來,賢人來。第一個閑是閑散無事,沒有事情做的那個閑,所以,閑人免進(jìn),要圣賢的人要進(jìn)了。這個地方講這個閑也是這個意思。護(hù)短心內(nèi)非賢,這個賢就是自己明明錯了或者是自己親戚朋友有關(guān)系的人,自己的學(xué)生徒弟錯了,偏偏不認(rèn)錯,強詞奪理,這個就不賢了。所以一個人賢不賢不在于自己賢,而在于他能不能知道賢,能不能讓賢,能不能尊賢,尊重別人比我高明的,尊重人家比我強的,這個是佛門鑒別賢和不賢的標(biāo)準(zhǔn),所以,才有這么一個佛門笑話說,有一個人眼睛是青光眼,他打官司,古時候上那個衙門里面去,那個縣官看到這個人,明明是一雙好眼睛嘛,怎么說看不見呢?這個當(dāng)官的氣壞了,他說:我看你一雙清清白白的眼睛,你為什么說你自己看不見呢?這個眼睛有毛病的人說,老爺!老爺看我是清清白白的。】墒俏铱蠢蠣斒呛锖康陌。所以,心內(nèi)賢不賢就知道了。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思賢。饒益就是利益眾生,幫助他人,就是做很多很多功德的事情,這個做功德在什么地方做呢?在日用生活當(dāng)中做,所以,日用常行饒益,你看這個包括那些看電影看文學(xué)劇本,里面不是說出家人掃地不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小說里面都寫了,這兩句話,什么意思呢?慈悲心的體現(xiàn),掃地都舍不得把螞蟻啦,蟲子啦一掃帚把它掃死,就是不忍心嘛。愛惜飛蛾,愛惜飛蛾的性命,那個飛蛾撲火,看到有火的時候它就撲過了,容易被燒死,出家人就找一個紗罩,把那個燈罩起來。所以免得那個小飛蛾撞上去,燒死了。這個是小說里面講出家人,是不是這樣呢?是這樣。那么慈悲心的體現(xiàn)體現(xiàn)在生活當(dāng)中,饒漪就是慈悲心的體現(xiàn)。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那怕說一句話,這個就很具體。不是說要做那個天大地大的大事情,這個掛些口號在嘴上,安得廣廈千萬間,與天下寒士聚歡言。我發(fā)了財,我買一萬套房子,沒錢的人都送他一套。這不是吹牛嗎。誰信這個話?等到你有一千萬的錢的時候,等到十倍子以后嘍。都不一定能夠?qū)崿F(xiàn),這些不現(xiàn)實的話,根本沒有辦法兌現(xiàn)的口號的話,佛門是不提倡說的。怎么饒漪眾生怎么利益眾生,就從眼前,就從當(dāng)下說話做事,你說一句話都讓人家聽到都象萬劍穿心一樣,你還怎么去利益眾生呢?一言一行都給人家?guī)韨,都以自己的利益做為宗旨,這個就談不上饒漪眾生了。所以佛法講日用常行饒漪,太虛大師有這么一句偈語說:佛法如如萬法融,僧僧俗俗本緣通。若人會得此中意,盡在尋常日用中。這就是佛法。什么是佛法?佛法如如萬法融洽,都融會貫通的。真真俗俗本緣通,出世間也好,世間也好是圓融無礙的。若人會得此中意,如果有誰懂得這個意思,盡在尋常日用中。就在生活當(dāng)中點點滴滴,透露出來了。所以,說話能不能夠利益眾生?能不能夠培養(yǎng)功德?培植福報方方面面,就看這個人善不善于處事為人?他專門找一個地方去培養(yǎng)功德,專門找一個地方去斷煩惱,專門找一個地方去開智慧,是,凡夫是要有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可是當(dāng)我們有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的時候,就不珍惜了。所以,過去有時候我看到到廟里面去是培養(yǎng)功德的地方了吧,是斷煩惱斷是非的地方了吧,嘿!不是。他吵架還專門選黃道吉日呢。(眾笑)他不是黃道吉日他還不吵架,為什么他會選黃道吉日呢?佛菩薩圣誕的時候啊,初一十五的時候啊,他吵的罪兇。所以,有一天我看到兩個人在吵架,那天正好是十五,越吵越兇,誰都勸不住,后來我從我地房間里面走出來,你們兩個吵架還挺會選日子的,平常不吵,半夜不吵,沒有人地時候不吵,你悄悄地不吵,你偏要選到早上,很多人來圍觀,你們覺得很過癮是吧?這個是連吵架都都是選了時候的,專門請算命先生給他看了一下,所以,斷煩惱在什么地方斷呢?這個地方就很現(xiàn)實了。然后敲門,這個是很小一個動作,你看那個電視劇稍微帶一點古裝的發(fā)現(xiàn),里面一個細(xì)節(jié),去拜訪人家的時候,古時候的大門上有一個環(huán),那個環(huán)干什么的?咣咣咣,就是拿那個環(huán)敲門的。他既是用來拉門的拉手,也是用來敲門扣三下。里面如果沒有回答扣三下,實在沒有回答,在扣三下。沒有回答就走了。開始輕一點,后來加重就可以了?墒俏矣龅降娜瞬皇沁@樣的,有人敲我的門,不管是居士也好,不是居士也好,敲三下,有時候我在打坐,有時我在看書,在誦經(jīng)。他不管,咣咣咣敲三下,師父沒有聽見,再敲三下,沒聽見,然后拳打腳踢,恨不得拿一根杠子來撞門了,有些還要翻到窗戶上,師父在干什么呢?師父不是坐在那里嗎?為什么不開門呢?他不管你是誦經(jīng)也好,打坐也好,非要把你打出來不可。你今天不出來的話,他是不饒你的。所以有一次吵得不行,我出來了。我說我欠了你幾百塊錢嗎?師父你沒有欠我錢啊,我沒有欠你的錢,你為什么打那么兇?你看這個小細(xì)節(jié),這么小一個細(xì)節(jié),都能分出是上根中根下根,日用常行饒漪,多替人家想。多替人家諒解,多考慮仔細(xì)一點,這樣做是否合適?這不就功德就增長了嘛。所以。人家才有一個笑話嘛,說一個不會講話的人,到處講話結(jié)仇,到處惹人家生氣,這樣他得朋友就很討厭他,但是沒有辦法,這個朋友就經(jīng)常提醒他,有一天去赴宴,參加一個宴會,也是另外一個好朋友家里面喜得貴子,添了一個兒子,做喜酒了,提醒他這個朋友在路上就千叮嚀,萬囑咐的說不要說話,去了一句話都不要說,拿酒來你酒喝酒,拿飯來你就吃飯,拿東西來你就吃,吃完了你就走。一句話都不要說,說話就得罪人,囑咐很多遍,記住了?記住了。去了以后,他一句話都不說,人家怎么說,他都不說,招呼他也是點一個頭,飯也吃完了,酒也喝完了,宴會也結(jié)束了。最后臨走得時候,人家一個主人送他出來的時候,他這個時候開口說話了。他說:今天我可是一句話也沒有說。∧莻改天那個小孩生病死了,不管我的事。(眾笑)這叫什么話。不會說話鬧笑話。成道非由。要修行要成道,不是靠施多少錢這個話。關(guān)于錢的這個問題,另外有一首詩。是一個居士,名字忘記了,所以,后人都把他得名字把他寫了五首詩總共有五首,這個時候我念一首,叫做五未必,未必怎么樣未必怎么樣。人得名字忘記了,他這個詩太有名了。第一首就是:未必錢多樂便多,才多累己反招魔,軟脊何須貪羞澀,恒沙施佛陀。第一首就是未必錢多樂便多,未必錢多快樂就多。″X多就是快樂的話,那天地下這些有錢人應(yīng)該快樂啊?鞓凡皇怯缅X換來的,快樂的人跟有錢的人不劃等號。所以,第一句話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反招魔,財富多了,物資財富多了,你不會打理反而是一種累罪,是一種負(fù)擔(dān)累罪,招來身心上得磨難。對你得身心都是一種折磨。所以,財多累己反招魔,還招來一些魔子魔孫,還招來一些怨恨啊,嫉妒啊,打你的注意啊,想方設(shè)法的害你呀,都招魔了,把魔都招了了嘛。軟囊何是堪羞澀,囊中羞澀這個話從哪里來的?囊中羞澀就是從歷史上阮及東西晉時期一個很有名的人。從他的身上來的,一個很有才華的人,才華高的不可開交了,阮及這個人,但是就是才華太高,曲高和寡沒有人和他談的上話了,反而就瘋了,神經(jīng)病了。所以,他的囊中就羞澀,經(jīng)常沒有錢,這首詩就借用他的名字來說。阮囊何是堪羞澀。有什么事情值得羞澀的,荷包里面沒有錢就是值得羞澀的事情嗎?不是。富有恒沙是佛陀,天地下最富有的人是誰?是佛陀。釋迦牟尼佛最富有,為什么他最富有。恳磺斜娚敹Y他、尊敬他、欽佩他、無限仰望他。一切眾生都敬仰佛陀,都在佛陀面前折腰,你看這個富有。過去講帝王富甲四海,四海之內(nèi)莫非王土,都屬于皇帝的,皇帝就富有了;实垡膊桓挥。尤其是看到那個皇宮里面腥風(fēng)血雨那種爭斗,這個彈指一揮間多少人的生命都蕩然無存了,那個就一點都不富有,反而是痛苦。所以,六祖大師告訴我們成道非由施錢,一方面知道錢不富有,一方面知道施錢要用很好的狀態(tài)來施。布施是一種培福報的方法,富貴從哪里來呢?世間上講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那么富貴從哪里來呢?從布施而來。所以,成道不從布施而來,成道跟布施沒有因果關(guān)系,而富貴跟布施有因果關(guān)系。布施就得富貴,你不布施你就得不到富貴,你一個人想把天地下的黃金白銀都全部占有,第一是不可能,第二是你不富貴,而且是很貧賤。那個不叫富貴,那個叫貧賤。這個我不知道貴州這邊有沒有這句話,四川有一句民諺,老百姓有這么一句話叫做,只聽說夸自己的朋友多,沒聽說夸自己的錢多。當(dāng)一個一人比較驕傲的時候,都說我的朋友遍天下,沒聽說我的錢遍天下,如果有這么一個人見人就夸他自己錢多,這個人一定不怎么樣。因為他已經(jīng)找不到,實在找不到自豪的東西了,實在找不到自豪的內(nèi)容了,唯一就用這個錢來說自己多,這個就很慘了。到這個地步就已經(jīng)很慘了,所以,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向外求玄妙,求神奇鬼怪,這個不是佛法也不是道。佛法在哪里?道在哪里?在平常當(dāng)中。道在通俗易懂當(dāng)中。所以,好幾年前的時候,我所遇到那個人,他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啊!他說:師父我遇到一個高人了,我說:有多高?他說:這個高人好了不起!給我講了一個下午,從中午十二點過講到六點過,我一句沒有聽懂,講六個多小時,我一句沒有聽懂。那簡直高的沒有辦法了。這就叫高嗎?我一聽如果這樣就叫高的話,現(xiàn)在我教大家一個秘方,你們馬上就成為高人了。怎么高?你見了外國人說中國話,見了中國人說外國話,見了漢人說苗語,見了苗人說漢語你不就高起來了嘛,如果實在是找不到說的了,你自己就編一套你自己都聽不懂的話,這不就高了嘛,高在那里啊,高不在玄,高在人家聽懂了,非常深奧的被你用很淺的道理講出來,非常非常淺的道理,說出了很深很深的話,非常淺的話說出了很深的道理,這就是高。如果一個科學(xué)家他能夠把他研究幾十年的研究成果,將給一個大字都不認(rèn)識的老百姓聽懂,那這個科學(xué)家非常的高明。如果你全說一些名詞術(shù)語,聽得人家一頭霧水,聽到人家討厭了。反正聽不懂,走了聽了有什么意思。這個不叫高明,佛法更是如此。所以,不要向外去求玄,向外去求玄的祖師大德,都要呵斥這種現(xiàn)象。有一個人他聽我說印光大師文,印光大師非常了不起,他老人家的文朝也非常的了不起,他聽我說多了以后呢,他就去找了一部印光大師文抄,他來讀,大概讀了很長一段時間以后,有一天他說:搞了半天印光大師文抄沒有什么奇怪的嘛,這個句句都能讀懂,這有什么好奇怪的?如果是這樣理解的話,那么我告訴呢禪宗里面有一個很有名的典故,禪宗里面很有名的典故,今天早上有一個居士發(fā)一個短信給我說他找到一本著作叫《宗門五庫》。我很高興,這本書會對你會受益無窮的。我們這個文化水平搞的人,我建議你們也去找這本書來讀!蹲陂T武庫》。宗門就是禪宗了,武器庫,禪宗里面的一個武器庫。全是尖端武器,全是殺傷力很強的武器,對什么殺傷力很強?對煩惱,對這個方方面面不好的這些殺傷力特別強的武器,這本書名字叫《宗門武庫》。這個居士說他找到這本書了,你好好讀,絕對會有很大的收獲。禪宗里面有一個典故是怎么說的呢?有一個人去拜訪一位禪師,他說:請教禪師,大藏經(jīng)當(dāng)中有奇特的事沒有?大藏經(jīng)就是佛法的大藏經(jīng)。里面有奇特的事情沒有?禪師回答說:有,只恐你不信,只恐你不信,勿就是你啊,不信,什么是大藏經(jīng)當(dāng)中的奇特事?黃的是紙,黑的是墨。你相不相信。看蟛亟(jīng)當(dāng)中有什么奇特事情沒有?有啊。什么東西是奇特的事情呢?黃的是紙,黑的是墨水。那個過去印刷這個書,這個紙是黃顏色的,黃顏色的是紙,黑顏色的是墨。呢看懂了這句話嗎?聽懂了這句話嗎?很平常很平常,有什么奇特事,趙州祖師也有一個很有名的典故,有一個人專門學(xué)這個玄學(xué),說到玄學(xué)我們中國歷史上,也就是魏晉時期也就是南北朝那一段時間,在中國歷史上稱之為玄學(xué)時期,那個時候管僚士大夫世間上陽春白雪的人都在研究一門玄學(xué),越玄越好,玄的不可開交,你說出來我不懂,我說出來你不懂,我們大家都不懂最好,玄學(xué)。當(dāng)然那個玄有它的博大精深的內(nèi)容了。趙州祖師就遇到這么一個人,專門研究玄學(xué)的。越玄越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這個人就去拜訪趙州禪師,道教后來也把這個思想接受過來了,道家思想老子莊子里面有這么一句話,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了。妙到極點了,玄之又玄啊,眾妙之門。這個人他就去問趙州禪師他說:玄之又玄是何道理?趙州祖師沒有回答他,這個人一看老和尚耳朵背,走近了,他又再問一次,請問老和尚啊,這個玄之又玄是什么意思?趙州祖師冷不丁的回頭說:你玄了多久了?他說:我玄了三年多了。玄了三年多了,老和尚說:你今天很幸運,你碰到我這個老和尚了,要不然這輩子就玄死你了。這個典故也很有名。所以,向外求玄,不是佛法,佛法不在外面。而且理解佛法要非常非常圓融,非常生動,你是死板的去理解,那全是笑話。有一個秀才走路,走到一個河邊,那個河大概就一個人把手升直了就這么寬,就這么一米多寬,一條小河。這個秀才穿著長衫,拿著扇子,搖搖晃晃的走到那個河邊了,哎!這個河怎么過去呢?他不知道怎么過這個河,他左看右看這個河該怎么過呢?沒有橋,他就去問旁邊放牛的那個小孩,小朋友這個河要怎么才過的去?這個小孩一笑,你跳一下不就過去了嘛。小孩說你跳一下不就過去了嘛,這個秀才哦,跳一下就過去了,他把雙腳并攏,咚一跳,咣就掉河里了。一下就掉到河里了,他很生氣他說:你看你怎么講話的,你叫我跳就跳到河里了嘛,我沒有跳過去嘛。這個小孩哈哈大笑,我不是叫你這樣跳,這個小孩走過來說:這個腳一騰空,腳一邁不就過去了嘛。這個小孩說我叫你這樣跳,這個秀才很生氣,你這哪里叫跳過去啊,你這叫垮過去。(眾笑)你跳就是雙腳并攏這樣跳,你看是秀才錯了?還是小孩錯了?所以這個理解問題怎么理解?如果死板理解的話,所有死板理解的人,都要跳在河里面站在里面。所以,菩提只向心覓面活活勃勃的,這個活活勃勃不是無邊無際不是沒有分寸,不是不知進(jìn)退,這個要千萬注意,我們不要認(rèn)為佛法強調(diào)活勃這一活勃就泛濫成災(zāi)了,就亂套了,亂了方寸了,這個不行。聽說依次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天堂地獄在哪里?在每個人的心里。心在哪里?在每個人的生活當(dāng)中。光講心里就成了一個遙遠(yuǎn)的概念,不現(xiàn)實,天堂地獄在哪里?在心里。天堂只在目前,地獄它也只在目前,所以一點也不玄。一點也不遙遠(yuǎn)。所以六祖大師說了這首無相頌,這首無相頌千古流芳,沒有什么奇特深奧字眼,也沒有什么讓大家晦澀難懂的話,每一句都非常實在,他是最好的詩最好的詞又是最好的境界,六祖大師不會寫詩,但他寫出了最好的詩,六祖大師沒有學(xué)過詞,怎么寫偏題文,但是他寫出了最好的,說出了最好的。所以我們研究詩詞的人要讀好詩嗎?去讀一讀從古到今高僧大德德開示,高僧大德開悟以后寫出來的詩句,那是世界上最好的詩句,他不光詩給你文學(xué)上面的享受,他還給你人格上面,思想上面,智慧方面很多很多享受。所以后人通過佛法的熏陶以后就總結(jié)從來了,寫詩怎么寫啊?學(xué)詩猶如學(xué)參禪,不悟真誠妄百年,不用嘔心并提肺,須知妙語出天然。就怎么一首詩,學(xué)詩猶如學(xué)參禪,寫詩就象參禪一樣要開悟,學(xué)詩猶如學(xué)參禪,不悟真誠妄百年,你不悟當(dāng)中的真諦,不開悟的話,一百年也寫不出來好的詞句,無須嘔心并提肺,不要寫到死去活來的地步,不要把心都挖出來了,肺都挖出來了寫到這種程度,好像語不驚人,死不休一樣,非要寫出讓人家驚恐萬狀那種詞句,才叫好詩。不是須知妙語出天然,天然的才是美妙的。美妙的一定來自天然的,接下了,六祖大師說:善知識!總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這個是六祖大師最后的總結(jié),希望依照他所說的偈語修行,總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佛法就是活在當(dāng)下。沒有等待,做功德不要等待,做善事不要等待,要修行也不要等待。如果要等待,我現(xiàn)在沒有錢,等到我有錢的時候再做功德吧。我現(xiàn)在沒有空,等到我有空的時候在做功德,我現(xiàn)在沒有方方面面的條件。你到是講等,可是很多時候客觀上沒有機會等。古時候有這么兩個師父,兩個人商量好了說:我們要去朝普陀山。然后一個說:我們計劃一下,過一段時間去朝普陀山,另外一個說:好啊,好啊。兩個人就商量好了,過了一年多,過去是走路嘛,差不多一年多以后,兩個人就見面了,那個師父說:我已經(jīng)朝普陀山都回來了。這個師父說:嗨你什么時候去的?我剛剛跟你商量好,沒有多久我就走了。你呢?我還在攢這個路費呢。你要攢多少錢才夠啊?他說:這個住賓館多少錢,請人抬轎多少錢,坐滑竿多少錢,喝水多少錢,什么什么多少錢,他算了一大筆帳。另外這個人說:我沒有帶錢,我身上一分錢沒有就出門了。你怎么出門的?看到有人家的時候我就討一碗齋飯吃。沒有人家的時候,我就摘兩個野果子吃,路邊有泉水我就捧一捧泉水喝了,我就走了。所以這個人朝普陀山去回來完成了,這個人還沒有動身呢。做功德也是這樣子啊。你說我等到我有時間了,有時間了閻王野通知你報道了。你說我等到我有錢了,你這輩子都沒有錢怎么辦呢?做功德一定要有錢嗎?不是。你看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里面,第五愿:隨喜就是功德。可是這句話最高的境界落到一個最低的境界上來了,很多很多人,恐怕一些師父都沒有搞清楚,這句話什么意思。什么叫隨喜功德?出錢,拿錢了。這叫隨喜功德。隨喜不是讓人家出錢,喜悅就是功德,贊嘆贊美就是功德,一份心情就是功德。不是說隨喜功德,拿錢了,拿錢了。你叫人家拿錢來更好笑的是,嘴上說隨喜功德隨喜功德,比方說出十塊錢,你才出十塊呀!(眾笑)你前一句話不是說了隨喜功德嘛,所以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這個第五愿告訴我們什么是功德?出一份氣力,出一份贊嘆,給一份包容,給一份諒解,給一份關(guān)照,這就是功德。功德從身邊一些小事情體現(xiàn),我去把這些家伙騙了,騙了十萬塊錢,拿來自己捐八萬,自己留兩萬,這個叫功德嗎?這不叫功德。所以,你們要是在菩薩面前發(fā)愿說菩薩要是讓我中獎,中了大獎以后我就來做功德,那么我告訴你一個秘訣,你一定會中大獎,要怎么發(fā)這個愿?怎么兌現(xiàn)呢?菩薩保佑我中五百萬,我捐四百九十萬,你就絕對中。如果說菩薩保佑你中五百萬,你捐一萬,你一萬年你都中不了。憑什么就讓你中五百萬?除非你把百分之九十捐來了,那菩薩保佑你中,這就是秘訣。所以,見取自性,直成佛道。佛法是不相待的,沒有等待,沒有對待,沒有對執(zhí),佛法就是當(dāng)下,當(dāng)下就契入,當(dāng)下就見道。當(dāng)下就兌現(xiàn),這就是佛法。眾人且散,吾歸曹溪。六祖大師這句話很有意思的,看上去是說了一句很生活的話。散了吧,我回曹溪去了。為什么要把這句話記入《壇經(jīng)》里面,如果他僅僅是一句平常用語,沒有必要把他記載在這個經(jīng)文里面。經(jīng)文里面記載的話,都是有他特別用意的。言下之意是什么?言下之意是說了沒有用,那就散了吧。大家都回家吧,我野回曹溪了,曹溪就是南華寺。六祖大師回廟里去了。眾人且散了。如果有疑問就來請教,來問。眾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信受奉行。當(dāng)時在場的人聽到六祖大師的開示,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領(lǐng)悟。信受奉行。這個是第二品經(jīng)文。接下了我們就講第三品。第三品經(jīng)文定慧一體第三。師: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家勿迷信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xué)。諸學(xué)道人!莫言先定發(fā)慧,先慧發(fā)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這一品經(jīng)文著重就談一個問題。修定和法慧的問題,我們平常當(dāng)中,經(jīng)常提到的是因戒得定,因定法慧,我們經(jīng)常聽到的,在六祖大師的嘴里說出了,定慧是一不是二,所以,從六祖大師的眼里看萬法都是一,沒有二更沒有三四五六七八,所以,當(dāng)有定的時候一定要有慧,當(dāng)有慧的時候一定要有定,不能割裂,有定沒慧,這個定不可取,有慧沒定,這個慧也不可取,所以他的宗旨是定慧一體。我的這個法門學(xué)禪宗就是要,從這個地方深深的悟進(jìn)去,我這個法門是以定慧為本,根本立場,根本問題在這個地方。如果迷了就把定慧分割開來了,如果迷了,那么不用修行都有定,所以壟統(tǒng)的講定講慧,不是修行的人才有定,才有慧,任何一個眾生都有定,如果壟統(tǒng)的講定,我們?nèi)说亩不如那個畜生呢,如果壟統(tǒng)的講慧,人也不如那個畜生,怎么會連畜生都不如呢?如果壟統(tǒng)的講定,人定的過烏龜嗎?誰能定的過烏龜,抓一個烏龜來定在那里不吃不喝一個月不會死,半年都不會死,你抓一個人來放在那里,不給他吃也不給他喝他能定多久?沒有多久就死定了。定之前加一個字,死定。如果壟統(tǒng)的講慧,人還不如狗了,狗的聽覺,我在哪一本資料上看到,這個狗他的耳朵趴在地上,他可以聽到一百公里以外的聲音,那么我們?nèi)嗽囋嚳,你趴在地上你能聽到一百公里以外的聲音嗎?而且狗的鼻子就比我們的鼻子靈敏,不能夠這樣壟統(tǒng)的講,而且不光是把這個區(qū)別開,還要把修行和不修行區(qū)別開。打一個比方,比方說吃素,修行的吃素和不修行的吃素他是兩碼事,如果你壟統(tǒng)的混淆的在一起,說吃素就是修行這個話就錯了,從古到今這個話不能成立,有些人吃素,吃到已經(jīng)太好了,吃得生病了,吃到醫(yī)生給他判死刑了,醫(yī)生告訴他,你不能在吃肉了,我也遇到這樣的人啊,他因為家庭非常富貴,吃得太好,可以說叫做吃盡穿絕最后得了很可怕的病,最后醫(yī)生給他動手術(shù),開刀全身上下,全身撥開,象清洗下水道一樣的清洗,清洗好了,醫(yī)生告訴他說,從今以后你連菜油都要少吃了,再吃你就堵住了,堵住了你就得死,他一聽哦,就不吃了,他吃那個素比我還素。你說他在修行嗎?他是怕死才吃素的。還有吃素就一定是修行嗎?不是。要是你說牛羊,我們這個吃素比得過牛羊嗎?那個牛吃草它連醋都不吃,它連菜油也不吃,它也不烹調(diào),你說它有功德嗎?它沒有功德,因為它是那個本能的,它就那樣吃它才能夠存活,如果你把牛羊吃的蔬菜放在油鍋里炒,拿給它吃,它吃完以后就會拉肚子,那他它和不了,所以吃素不是修行,修行不等于吃素,那么怎么吃呢?這里面就有問題了,所以佛法要講的概念是這個事情為什么要這么做?如果不搞清楚糊里糊涂的修行,釋迦牟尼佛當(dāng)年這個住世的時候,古印度有些旁門左道他修行,他怎么修?他就是吃草,吃草還算是不錯的,講起來會把你們大家嚇一大跳,還有吃屎的了,還有一些外道他連草都不吃,他吃屎,他為什么要吃屎呢?他的祖師爺爺給他定的就是吃屎才是修行,告訴他要吃屎,狗屎牛屎人屎什么屎都吃,你就升天堂了,能不能夠升天堂呢?不知道。所以釋迦牟尼佛才把這些外道給他糾正了,他們這種修行是不對的,他們怎么來的呢?他們?yōu)槭裁匆允撼圆?而且有些吃泥土,有些喝臟水,有些跑到樹上面去不下來,有些也不穿衣服,有些像犀牛一樣在一個臟水里面滾來滾去的,他認(rèn)為這樣就是修行。所以,釋迦牟尼佛給他們都糾正過來,所以壟統(tǒng)的說任何一個動作,不光是佛門會這樣做,可能佛門以外的人也會這樣做。但是做的目的不一樣,他的追求不一樣,剛才說到這個外道吃草,為什么吃草?他有來源啊,他有他的祖師爺爺,他這個祖師爺爺,通過修行通過怎么他有神通,他就看到這個狗死了升天堂了,然后他就說這個狗為什么要升天堂呢?這個狗有什么功德?人死了都沒有升天堂,這個狗死了會升天堂,他冥思苦想沒有答案,最后想來想去終于有一天他明白了。哦!原來這個狗啊為什么要升天堂?因為它吃屎,這個人死了為什么沒有升天堂呢?因為他吃飯,吃飯沒有功德。吃屎才有功德,從今天開始,大家都吃屎。(眾笑)他交代他的徒弟,他的徒孫都吃屎了。所以說吃屎就這么來了。這就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這個狗升天堂了,不知道這個狗為什么升天堂,他斷章取義自己去編了一個答案,而這個狗真正升天堂的原因并不是它要吃屎,它這個升天堂的原因是它多生多世以前,它種的善根功德成熟了,而不是這輩子它墮到狗道里面有什么功德,所以這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什么是定慧?定是什么?慧是什么?佛法里面講的定,他也有他的前提,有他的這個準(zhǔn)則,就是佛法的定和非佛法的定他有區(qū)別,那么佛法的定是什么?第一他具備戒,第二他具備慧。所以這個戒和戒定,戒慧加起來三者合一,這樣才是佛法的定。那個外道里面也有定,你看那個八仙過海神仙當(dāng)中就有一個鐵拐李,鐵拐李他怎么成鐵拐李的?鐵拐李他本人并不是腳有殘疾,不是一個拿拐杖的形象,原因是他是一個道士,修行修行他打坐入定了,入定以后神識就出竅了,神識出竅跑出求了,軀體還定在這個地方,有醫(yī)學(xué)上的話說腦電圖也沒有了,心電波也沒了,都拉直了。直了一般不懂的人就以為死了。所以他在一個破廟里面修行入定了,神識出去了,肉體定在那里,定了很長很長時間,起碼是幾十天嘛,就長蜘蛛網(wǎng)了,門也關(guān)著,外面一個人沒有來,地上都長草了,好,他的運氣不好,突然有一天誰都認(rèn)為這個破廟不會有人來,他自己也以為沒有人來的,可是恰恰就來了一個人,不是知道是一個云游的一個道士他鬼使神差的走進(jìn)這個破廟;里面來了。他走進(jìn)一看哎呀!這個師兄好可憐嘍。都死在這里都僵硬了,都沒有人管他,他以為他死了,唉呀太可憐了,他一摸鼻子沒有呼吸了,然后各方面都已經(jīng)完了,完了是完了,這個道士是一個昏頭昏腦的道士,他自己沒有鑒別能力,你這個死的人和那個入定的人是兩碼事,死了三天以后就發(fā)脹了嘛,就臭了嘛,肯定很難聞嘛,很難堪了嘛,他能夠定在那里活鮮鮮的,方方面面也挺好的,起碼從這一點上他不是死了嘛,可是他就簡單的沒一下哦,沒氣了,全身上下都不行了,太可憐了,究竟誰可憐都不知道。他自己還覺得自己挺慈悲,算了我今天有緣,碰到這位師兄在這里死了這么多天,都沒有人管他,算了,我放把火給他燒了,噢!他還來幫他,放把火就給他燒了,他把他這個肉體拿去燒了,燒了以后,鐵拐李入定的這個神識回來了,回來沒有了(眾笑)找不到了,找不到了,怎么回事我的這個肉體在哪里去了?找不到怎么辦呢?所以東找西找找來找去沒有辦法,這個時間不等人,不能老是拖延下去,他這個入定時間是有限定的嘛,所以他就慌不擇路的剛剛死沒有多久的,剛剛可能咽氣沒有多久,身體還是軟和的還可以,這么一個叫化子的軀體,而且還形象還不怎么樣,腿也是跛的,趕緊一下子回到那個身體里面去,哦!醒過來就成了鐵拐李的樣子了。所以說定外道也會定,很多旁門左道他也會定。佛法里面講的定他是非常非常有智慧的定,那么六祖大師這個地方講的定,那是境界非常高了,那么我們修行學(xué)佛的人先不要談那個打坐入定入多少天,呢先不要去空談這樣的高境界,我建議大家先學(xué)會打坐就不錯了,你能夠把這個身體四肢百駭坐柔軟了,而且坐的很舒服,能夠調(diào)理氣血,能夠調(diào)整身心能夠解除疲勞,能夠消除一些身體上的一些小毛病,那就已經(jīng)不錯了。當(dāng)定的時候產(chǎn)生作用,定是慧的體,慧是定的用,所以大定不在靜動當(dāng)中,有定的功夫的人他不在一定要動或者要靜,或者某一個狀態(tài)。不是說坐在那里才叫定,站在那里才叫定,有定力的人是分分秒秒都是定。所以有禪功夫的人分分秒秒都在禪當(dāng)中,當(dāng)然我們大家都在饞當(dāng)中,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十點過了,在過一個小時都集體饞了,到吃中午飯的時候,那還不饞。真正有禪,永嘉大師的正道歌里面有這么一句話說:行亦禪坐亦禪,語莫動靜體安然,所以行住坐臥都是禪。走路的時候也是禪,不走路的時候也是禪,睡覺的時候也是禪。以前臥在蘇州靈巖山的時候,我認(rèn)識一位師父,他自己那個單房里面,沒有床的,他不睡覺,就是一張禪凳,方方正正的這樣一張禪凳,他晚上就這樣,盤著腿坐在那里,每天晚上都這樣,不倒單,用佛門的話說叫不倒單。單雙的單,掛單,溜單,簽單不倒單,他不睡覺,就這樣坐著,精神非常好,打坐的功夫非常的深,隨時隨地在累,在操勞,每天給人的感覺就是精神飽滿,一身祥光,好有一天有一個居士他來到靈巖山,和幾個師父聊天不知道怎么搞的,無意中就說到這個話題了,其中有一個師父就告訴他說我們這個維樂師父不倒單,晚上打坐不睡覺,嘿這么厲害!我要向這個師父學(xué),學(xué)你也得滿滿來呀,他不行急性子啊,他聽說這個師父不倒單,我回去今天晚上我就不倒單,他當(dāng)天晚上就把這個腿扳上來,生拉活拽的扳上去,第二天就打電話上山來了,師父快點下山到我家里來,怎么辦呢?腿都腫了,取不下來了。倒是不倒單可是痛苦了一個晚上。血液都不流暢了,還有呢也有不倒單的,我看倒我們打禪七的時候,打念佛七,打坐嘛,大家坐在那里,就有這么一個人他不倒單,他怎么不倒單呢?他左邊一個枕頭,右邊一個枕頭,然后背靠著墻,這個當(dāng)然不倒單了,倒不下去嘛,(眾笑)你想倒也倒不下去,這邊撐著,這邊撐著,這邊靠著,這肯定倒不下去啊,倒到是倒不下去,他這樣歪著,哎喲這個睡相啊,又痛苦又好笑,但是他又難過。睡又睡不下去,但是磕睡又拚命來,睡的那個口水呀趟的呀,哎呀!棉襖都濕透了,不是汗透了,是被那個口水把棉襖的侵透了,所以,修行的功夫要一步一步的來,不要一蹴而就,聽人家一說我馬上就來。所以定慧,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有慧的時候就一定有定,有定的時候就一定有慧,智慧分分明明,隨時隨地都能夠產(chǎn)生作用,隨時隨地不迷惑,不迷惑你就都能夠顯現(xiàn)出來,諸學(xué)道人,所有學(xué)道的人啊,不要這樣講說先定后慧,先慧后定,沒有先后是同時出現(xiàn)的,同時產(chǎn)生作用,如果不懂這個道理,要分一個先后,先有定然后有慧的見解,你就把佛法分割了。所以,法悟定法,法是不二,法是沒有二的,所以,佛法的門叫不二法門。不二法門,什么叫不二呢?不能割裂,不能割裂開,割裂了就不是佛法。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口上說善,心里面又不善,這樣的定慧是不能夠兌現(xiàn)的,若心口俱善,內(nèi)外一如,定慧即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釋迦牟尼佛最初制定的戒律就是著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釋迦牟尼佛最當(dāng)初制定的戒律,到后來才逐條逐條叫多起來的,當(dāng)初沒有戒,那里又戒。克晕覀冊趺纯催@個社會進(jìn)步了呢?就是規(guī)矩越來越多了,規(guī)矩越來越多了也越來越繁瑣了,越來越繁瑣了,就越來越看不懂了,就越來越麻煩了,人又怕麻煩可是又不自覺,這個是一個矛盾啊,又不愿意麻煩說搞這么多規(guī)矩,搞這么多條款干什么?一千條不夠,增加,兩千條不夠還增加,一萬條不夠還增加,人們一方面討厭麻煩,這么多條款非常非常煩他,可是另外一方面一條不夠他就不自覺,只要又一條不夠他就不自覺,這不是矛盾嗎?那么這個矛盾怎么解決呢?從佛法上看就解決了,心口俱善,內(nèi)外一如,這樣就解決了,所以自悟修行,不在于諍,修行不在于靜,不在于諍,爭論都不用爭論了,討論都不用討論了,從自己心里面自盡其義,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盡其義,是諸佛教。這四句話可以說是司空見慣,老生常談的話,什么老生常談,老生常談這句話也是變成一個成語了,老生常談就是老和尚經(jīng)常講的,這個老和尚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話,叫老生常談嘛,后來這個話就傳道社會上去,老生常談,老和尚一天嘮叨的不得了,嘮叨來嘮叨去就是那幾句話煩死了。為什么要嘮叨呢?因為不自悟修行,把那個不字去掉。自悟修行,若諍先后,即同迷人,不斷勝負(fù),卻增我法,不離四相。佛法不用爭勝負(fù),爭人我,佛法的修為是在于放棄人我是非的爭論,佛法的利益也是放棄這些爭論,才能夠增長,一個能夠聽懂這個話的人他就能夠心悅成佛,心平氣和的來討論,然后雙方都謙恭,雙方都在注意聽對方的長處,雙方都在注意聽這十句話里面有那句話我還沒有達(dá)到這個境界,他這樣子去討論,他注意傾聽對方的,然后完了,產(chǎn)生鑒別,產(chǎn)生吸收,那么雙方都是這個條件,雙方都是這個狀態(tài),佛法就能夠交流了。如果雙方都是不接受對方的,不論青紅皂白反正你我之間是抵觸的,你說一句我就拿三句來辯論,那么這個雙方都永遠(yuǎn)都說不到一塊,拿這樣就永遠(yuǎn)不是佛法。所以用這樣的方法去卻諍我法,增加我的貢高我慢之心,而且執(zhí)著在四相,金剛經(jīng)里面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從哪里產(chǎn)生的,從我相產(chǎn)生,沒有我相后面三相就逐漸就淡化了,因為有我相,所以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比方說有我相,我認(rèn)為是對的就是對的,然后有人相嘛,我看誰順眼,我看誰不順眼,我前一分鐘因為他怎么樣,我看他順眼。都是因為滿足了我的這個私欲,我的是非維標(biāo)準(zhǔn),這叫人相。眾生相就遙遠(yuǎn)了,度眾生我憑什么要度眾生?眾生跟我是什么關(guān)系?我認(rèn)都不認(rèn)識他,我干嘛要度眾生?如果我刨根問底來問,你為什么要度眾生?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度眾生,這個問題是不是顯得很空洞?然后壽者相,什么叫壽者?這四相一旦成了四堵墻,就把你關(guān)起來了嘛。前后左右剛好四堵墻,你就在中間。所以佛法在什么地方得到收獲呢?要破掉四相,破掉我法,隨時隨地。善知識!一行三昧者,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在行、住、坐、臥當(dāng)中交流佛法。今天時間不夠了,就到這里《六祖壇經(jīng)》第十二講
--------------------------------------------------------------------------------
說法臺 發(fā)布時間:2008-2-15 17:28:42 點擊:1726
六祖大師講了這么一首無相頌,我們在壇經(jīng)里面看到,所有的頌都叫著無相頌。為什么叫無相頌?zāi)?上上根!無相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相,是無法可說,是無話可說而不得不說,所以,叫無相頌。那么這一首無相頌我們已經(jīng)講了兩句了,我們在完整的讀一遍這首無相頌,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澤親養(yǎng)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鉆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嗫诙ㄊ橇妓,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hù)短心內(nèi)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次修行,天堂只在目前。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我們上次講到這個地方。學(xué)佛法是活勃勃的。所以,六祖大師的話是非常生機活現(xiàn)的,生機昂燃。讓和忍體現(xiàn)在怎么處理是非?怎么處理煩惱?尊卑這個是社會分工不同,在不同場合在不同的地點,在這個地點可能是甲是尊,乙是卑,在另外一個場合可能是乙是尊,甲是卑。那么尊卑并不是有一個固定的身份,那么能夠忍讓才好過日子,不忍讓這日子沒法過。忍讓就是包容,就是謙退,有謙退這個日子好過。眾惡無喧。就是知道有壞的,知道有一些弊端,但不是每時每刻都拿在嘴里來說,尤其是學(xué)佛,學(xué)佛的人心里知道是非,但是口里不說是非。口里說是非,最少都是自添煩惱,心中知道是非,嘴里不說,這就是有水平的人。接下來是若能鉆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這是一個比方,鉆木取火,比喻修行的人,比喻學(xué)佛的人在很多地方要下功夫,說到鉆木取火,有兩位祖師,有兩首詩,從兩個角度來講這個修行,第一首詩,他說:學(xué)道如鉆火,逢煙未肯修,至待金星顯,歸家始到頭。這首詩說的是什么?他說:學(xué)道就象鉆火一樣,拚命使勁鉆,看到冒煙了。學(xué)道如鉆火,逢煙未肯修,看到冒煙了還不要停止,還使勁鉆,至待金星顯,一直看到火苗冒出來,歸家始到頭,看到家門了,有收獲了,這是一位祖師寫的一首詩。這位祖師寫完以后,過了不久另外一位祖師聽說這首詩以后,另外寫了一首,他說:學(xué)道如鉆火,逢煙即便休,莫待金星顯,燒腳又燒頭。你看這首詩,學(xué)道還是象鉆火一樣,看到煙了趕快停止,逢煙即便休,不要還一直往下鉆,莫待金星顯,不要一直鉆到那個火星飛濺出來,火星飛濺出來是什么結(jié)果呢?燒腳又燒頭。頭發(fā)胡子全身上下燒的烏焦。這兩位祖師從兩個角度,來講修行,你說哪位祖師講的是正確的?兩個角度都非常高明,兩個角度兩種方法,闡釋不同的根器,不同的悟性,然后看問題的觀點,所以,生活當(dāng)中怎么去開悟?這兩首詩就給我們從兩個角度說出了。不管是逢煙即便休也好,逢煙即肯修也好,都是正確的。只看在于這個當(dāng)事者這個當(dāng)局者,他有沒有很高的智慧來處理這個問題,鉆木取火,鉆木取火怎么鉆?火出到什么程度?這個逢煙未肯修,那你必須得有駕馭火的能力,還是一直往下鉆,一直鉆到火苗飛出來,你有這個駕馭火得能力,你就一直往下鉆;蛘哒f是一直要等到火出來以后,才達(dá)到一個目的。你得目的是什么?莫待金星顯,逢煙即便休?吹綗煶鰜砹,就不要往下鉆了。這也是一個高明的方法,淤泥定生紅蓮,只要你有鉆木取火的這個精神,就一定會有從淤泥里生出蓮花的收獲。另外有一位祖師也曾經(jīng)打過一個比喻,修行學(xué)道象挖井一樣,挖井水,如果你這里挖一個洞,挖兩下沒水。又找一個地方又挖,挖了一米多深,看來還沒有水,又找一個地方,你挖了一萬多個洞,全地球都被你挖得到處都是洞,一口水都沒有挖出來。有水平的人,首先勘定這個地方有水,然后他一直有精神挖下去,挖到水出來了,得到水喝了。淤泥,什么是淤泥呢?什么是紅蓮呢?淤泥我們這個世界到處都是淤泥,所有的境界都是淤泥,順境也是淤泥,逆境也是淤泥,有人誹謗你是淤泥,有人贊美你還是淤泥,在誹謗當(dāng)中能夠生出紅蓮的人固然高明,在贊美之下不會迷失方向,照樣生出紅蓮的這更加高明。所以,淤泥定生紅蓮。而且佛法里面講,不但從淤泥中生出紅蓮,還要從火里面生出紅蓮。火中生蓮花,用火來比喻也好,用淤泥來比喻也好,這都強調(diào)一個來之不易,強調(diào)一個不染污,或者說不落俗套。那么,世間有這么一句話叫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但讓這個話,在某些時候顯得自高自大了,大家都喝醉了,就我一個人清醒,大家都染污了,就我一個人是干凈的,這個話有些時候顯得有些孤芳自賞,這到?jīng)]有必要往那個角度去過分的發(fā)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這兩句話一定要強調(diào)的問題是,這兩句話是針對自己的,不是針對別人的?嗫诘牡拇_確是良藥,逆耳的一定是忠言,是講的別人講給我聽的時候,我自己不生煩惱,我自己說這個苦口的一定是良藥,逆耳的是忠言,這個話一定不能拿來對外,不能說我說話很難聽,然后要求你一定要接受,我說的逆耳一定是忠言,我說的話雖然說的很難聽、很尖刻,但你一定要接受,你這不成了豈有此理了。你去要求人家強迫人家說你這個人怎么沒有度量?怎么沒有涵養(yǎng)?我說話雖然尖刻,雖然難聽,但是你一定要接受,這個就說不過去了。這個話要站好角度,不能聽師父講完經(jīng),回家你看嘛師父說的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我怎么說話尖酸刻薄你都要接受,這個就歪曲了。改過必生智慧,護(hù)短心內(nèi)非賢,有錯就該就是了不起,護(hù)短心內(nèi)非賢,一個人真正能夠讓人家稱贊很賢,修行的人有一個秘方,怎么樣的人叫賢呢?知賢,讓賢,尊賢,而不在自賢。知道什么叫賢,知道人家比我賢在哪里,這個賢是圣賢的賢,是賢達(dá)的賢,又這么一幅對聯(lián)說:盜心不進(jìn)道心盡,賢人勿來賢人來。這副對聯(lián)盜心不盡,前一個盜是偷盜的盜,強盜的盜,有盜心的人不要進(jìn)來,盜心不進(jìn)道心盡,下一個道是道德的道,所以,有偷盜心腸的人不要進(jìn)來,有道德心腸的人進(jìn)來。盜心不進(jìn)道心進(jìn),下一個對聯(lián)是:閑人免來,賢人來。第一個閑是閑散無事,沒有事情做的那個閑,所以,閑人免進(jìn),要圣賢的人要進(jìn)了。這個地方講這個閑也是這個意思。護(hù)短心內(nèi)非賢,這個賢就是自己明明錯了或者是自己親戚朋友有關(guān)系的人,自己的學(xué)生徒弟錯了,偏偏不認(rèn)錯,強詞奪理,這個就不賢了。所以一個人賢不賢不在于自己賢,而在于他能不能知道賢,能不能讓賢,能不能尊賢,尊重別人比我高明的,尊重人家比我強的,這個是佛門鑒別賢和不賢的標(biāo)準(zhǔn),所以,才有這么一個佛門笑話說,有一個人眼睛是青光眼,他打官司,古時候上那個衙門里面去,那個縣官看到這個人,明明是一雙好眼睛嘛,怎么說看不見呢?這個當(dāng)官的氣壞了,他說:我看你一雙清清白白的眼睛,你為什么說你自己看不見呢?這個眼睛有毛病的人說,老爺啊!老爺看我是清清白白的!可是我看老爺是糊里糊涂的啊。所以,心內(nèi)賢不賢就知道了。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思賢。饒益就是利益眾生,幫助他人,就是做很多很多功德的事情,這個做功德在什么地方做呢?在日用生活當(dāng)中做,所以,日用常行饒益,你看這個包括那些看電影看文學(xué)劇本,里面不是說出家人掃地不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小說里面都寫了,這兩句話,什么意思呢?慈悲心的體現(xiàn),掃地都舍不得把螞蟻啦,蟲子啦一掃帚把它掃死,就是不忍心嘛。愛惜飛蛾,愛惜飛蛾的性命,那個飛蛾撲火,看到有火的時候它就撲過了,容易被燒死,出家人就找一個紗罩,把那個燈罩起來。所以免得那個小飛蛾撞上去,燒死了。這個是小說里面講出家人,是不是這樣呢?是這樣。那么慈悲心的體現(xiàn)體現(xiàn)在生活當(dāng)中,饒漪就是慈悲心的體現(xiàn)。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那怕說一句話,這個就很具體。不是說要做那個天大地大的大事情,這個掛些口號在嘴上,安得廣廈千萬間,與天下寒士聚歡言。我發(fā)了財,我買一萬套房子,沒錢的人都送他一套。這不是吹牛嗎。誰信這個話?等到你有一千萬的錢的時候,等到十倍子以后嘍。都不一定能夠?qū)崿F(xiàn),這些不現(xiàn)實的話,根本沒有辦法兌現(xiàn)的口號的話,佛門是不提倡說的。怎么饒漪眾生怎么利益眾生,就從眼前,就從當(dāng)下說話做事,你說一句話都讓人家聽到都象萬劍穿心一樣,你還怎么去利益眾生呢?一言一行都給人家?guī)韨Γ家宰约旱睦孀鰹樽谥,這個就談不上饒漪眾生了。所以佛法講日用常行饒漪,太虛大師有這么一句偈語說:佛法如如萬法融,僧僧俗俗本緣通。若人會得此中意,盡在尋常日用中。這就是佛法。什么是佛法?佛法如如萬法融洽,都融會貫通的。真真俗俗本緣通,出世間也好,世間也好是圓融無礙的。若人會得此中意,如果有誰懂得這個意思,盡在尋常日用中。就在生活當(dāng)中點點滴滴,透露出來了。所以,說話能不能夠利益眾生?能不能夠培養(yǎng)功德?培植福報方方面面,就看這個人善不善于處事為人?他專門找一個地方去培養(yǎng)功德,專門找一個地方去斷煩惱,專門找一個地方去開智慧,是,凡夫是要有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可是當(dāng)我們有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的時候,就不珍惜了。所以,過去有時候我看到到廟里面去是培養(yǎng)功德的地方了吧,是斷煩惱斷是非的地方了吧,嘿!不是。他吵架還專門選黃道吉日呢。(眾笑)他不是黃道吉日他還不吵架,為什么他會選黃道吉日呢?佛菩薩圣誕的時候啊,初一十五的時候啊,他吵的罪兇。所以,有一天我看到兩個人在吵架,那天正好是十五,越吵越兇,誰都勸不住,后來我從我地房間里面走出來,你們兩個吵架還挺會選日子的,平常不吵,半夜不吵,沒有人地時候不吵,你悄悄地不吵,你偏要選到早上,很多人來圍觀,你們覺得很過癮是吧?這個是連吵架都都是選了時候的,專門請算命先生給他看了一下,所以,斷煩惱在什么地方斷呢?這個地方就很現(xiàn)實了。然后敲門,這個是很小一個動作,你看那個電視劇稍微帶一點古裝的發(fā)現(xiàn),里面一個細(xì)節(jié),去拜訪人家的時候,古時候的大門上有一個環(huán),那個環(huán)干什么的?咣咣咣,就是拿那個環(huán)敲門的。他既是用來拉門的拉手,也是用來敲門扣三下。里面如果沒有回答扣三下,實在沒有回答,在扣三下。沒有回答就走了。開始輕一點,后來加重就可以了?墒俏矣龅降娜瞬皇沁@樣的,有人敲我的門,不管是居士也好,不是居士也好,敲三下,有時候我在打坐,有時我在看書,在誦經(jīng)。他不管,咣咣咣敲三下,師父沒有聽見,再敲三下,沒聽見,然后拳打腳踢,恨不得拿一根杠子來撞門了,有些還要翻到窗戶上,師父在干什么呢?師父不是坐在那里嗎?為什么不開門呢?他不管你是誦經(jīng)也好,打坐也好,非要把你打出來不可。你今天不出來的話,他是不饒你的。所以有一次吵得不行,我出來了。我說我欠了你幾百塊錢嗎?師父你沒有欠我錢啊,我沒有欠你的錢,你為什么打那么兇。磕憧催@個小細(xì)節(jié),這么小一個細(xì)節(jié),都能分出是上根中根下根,日用常行饒漪,多替人家想。多替人家諒解,多考慮仔細(xì)一點,這樣做是否合適?這不就功德就增長了嘛。所以。人家才有一個笑話嘛,說一個不會講話的人,到處講話結(jié)仇,到處惹人家生氣,這樣他得朋友就很討厭他,但是沒有辦法,這個朋友就經(jīng)常提醒他,有一天去赴宴,參加一個宴會,也是另外一個好朋友家里面喜得貴子,添了一個兒子,做喜酒了,提醒他這個朋友在路上就千叮嚀,萬囑咐的說不要說話,去了一句話都不要說,拿酒來你酒喝酒,拿飯來你就吃飯,拿東西來你就吃,吃完了你就走。一句話都不要說,說話就得罪人,囑咐很多遍,記住了?記住了。去了以后,他一句話都不說,人家怎么說,他都不說,招呼他也是點一個頭,飯也吃完了,酒也喝完了,宴會也結(jié)束了。最后臨走得時候,人家一個主人送他出來的時候,他這個時候開口說話了。他說:今天我可是一句話也沒有說!那個改天那個小孩生病死了,不管我的事。(眾笑)這叫什么話。不會說話鬧笑話。成道非由。要修行要成道,不是靠施多少錢這個話。關(guān)于錢的這個問題,另外有一首詩。是一個居士,名字忘記了,所以,后人都把他得名字把他寫了五首詩總共有五首,這個時候我念一首,叫做五未必,未必怎么樣未必怎么樣。人得名字忘記了,他這個詩太有名了。第一首就是:未必錢多樂便多,才多累己反招魔,軟脊何須貪羞澀,恒沙施佛陀。第一首就是未必錢多樂便多,未必錢多快樂就多!錢多就是快樂的話,那天地下這些有錢人應(yīng)該快樂啊。快樂不是用錢換來的,快樂的人跟有錢的人不劃等號。所以,第一句話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反招魔,財富多了,物資財富多了,你不會打理反而是一種累罪,是一種負(fù)擔(dān)累罪,招來身心上得磨難。對你得身心都是一種折磨。所以,財多累己反招魔,還招來一些魔子魔孫,還招來一些怨恨啊,嫉妒啊,打你的注意啊,想方設(shè)法的害你呀,都招魔了,把魔都招了了嘛。軟囊何是堪羞澀,囊中羞澀這個話從哪里來的?囊中羞澀就是從歷史上阮及東西晉時期一個很有名的人。從他的身上來的,一個很有才華的人,才華高的不可開交了,阮及這個人,但是就是才華太高,曲高和寡沒有人和他談的上話了,反而就瘋了,神經(jīng)病了。所以,他的囊中就羞澀,經(jīng)常沒有錢,這首詩就借用他的名字來說。阮囊何是堪羞澀。有什么事情值得羞澀的,荷包里面沒有錢就是值得羞澀的事情嗎?不是。富有恒沙是佛陀,天地下最富有的人是誰?是佛陀。釋迦牟尼佛最富有,為什么他最富有?一切眾生頂禮他、尊敬他、欽佩他、無限仰望他。一切眾生都敬仰佛陀,都在佛陀面前折腰,你看這個富有。過去講帝王富甲四海,四海之內(nèi)莫非王土,都屬于皇帝的,皇帝就富有了;实垡膊桓挥小S绕涫强吹侥莻皇宮里面腥風(fēng)血雨那種爭斗,這個彈指一揮間多少人的生命都蕩然無存了,那個就一點都不富有,反而是痛苦。所以,六祖大師告訴我們成道非由施錢,一方面知道錢不富有,一方面知道施錢要用很好的狀態(tài)來施。布施是一種培福報的方法,富貴從哪里來呢?世間上講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那么富貴從哪里來呢?從布施而來。所以,成道不從布施而來,成道跟布施沒有因果關(guān)系,而富貴跟布施有因果關(guān)系。布施就得富貴,你不布施你就得不到富貴,你一個人想把天地下的黃金白銀都全部占有,第一是不可能,第二是你不富貴,而且是很貧賤。那個不叫富貴,那個叫貧賤。這個我不知道貴州這邊有沒有這句話,四川有一句民諺,老百姓有這么一句話叫做,只聽說夸自己的朋友多,沒聽說夸自己的錢多。當(dāng)一個一人比較驕傲的時候,都說我的朋友遍天下,沒聽說我的錢遍天下,如果有這么一個人見人就夸他自己錢多,這個人一定不怎么樣。因為他已經(jīng)找不到,實在找不到自豪的東西了,實在找不到自豪的內(nèi)容了,唯一就用這個錢來說自己多,這個就很慘了。到這個地步就已經(jīng)很慘了,所以,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向外求玄妙,求神奇鬼怪,這個不是佛法也不是道。佛法在哪里?道在哪里?在平常當(dāng)中。道在通俗易懂當(dāng)中。所以,好幾年前的時候,我所遇到那個人,他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f:師父我遇到一個高人了,我說:有多高?他說:這個高人好了不起!給我講了一個下午,從中午十二點過講到六點過,我一句沒有聽懂,講六個多小時,我一句沒有聽懂。那簡直高的沒有辦法了。這就叫高嗎?我一聽如果這樣就叫高的話,現(xiàn)在我教大家一個秘方,你們馬上就成為高人了。怎么高?你見了外國人說中國話,見了中國人說外國話,見了漢人說苗語,見了苗人說漢語你不就高起來了嘛,如果實在是找不到說的了,你自己就編一套你自己都聽不懂的話,這不就高了嘛,高在那里啊,高不在玄,高在人家聽懂了,非常深奧的被你用很淺的道理講出來,非常非常淺的道理,說出了很深很深的話,非常淺的話說出了很深的道理,這就是高。如果一個科學(xué)家他能夠把他研究幾十年的研究成果,將給一個大字都不認(rèn)識的老百姓聽懂,那這個科學(xué)家非常的高明。如果你全說一些名詞術(shù)語,聽得人家一頭霧水,聽到人家討厭了。反正聽不懂,走了聽了有什么意思。這個不叫高明,佛法更是如此。所以,不要向外去求玄,向外去求玄的祖師大德,都要呵斥這種現(xiàn)象。有一個人他聽我說印光大師文,印光大師非常了不起,他老人家的文朝也非常的了不起,他聽我說多了以后呢,他就去找了一部印光大師文抄,他來讀,大概讀了很長一段時間以后,有一天他說:搞了半天印光大師文抄沒有什么奇怪的嘛,這個句句都能讀懂,這有什么好奇怪的?如果是這樣理解的話,那么我告訴呢禪宗里面有一個很有名的典故,禪宗里面很有名的典故,今天早上有一個居士發(fā)一個短信給我說他找到一本著作叫《宗門五庫》。我很高興,這本書會對你會受益無窮的。我們這個文化水平搞的人,我建議你們也去找這本書來讀!蹲陂T武庫》。宗門就是禪宗了,武器庫,禪宗里面的一個武器庫。全是尖端武器,全是殺傷力很強的武器,對什么殺傷力很強?對煩惱,對這個方方面面不好的這些殺傷力特別強的武器,這本書名字叫《宗門武庫》。這個居士說他找到這本書了,你好好讀,絕對會有很大的收獲。禪宗里面有一個典故是怎么說的呢?有一個人去拜訪一位禪師,他說:請教禪師,大藏經(jīng)當(dāng)中有奇特的事沒有?大藏經(jīng)就是佛法的大藏經(jīng)。里面有奇特的事情沒有?禪師回答說:有,只恐你不信,只恐你不信,勿就是你啊,不信,什么是大藏經(jīng)當(dāng)中的奇特事?黃的是紙,黑的是墨。你相不相信?大藏經(jīng)當(dāng)中有什么奇特事情沒有?有啊。什么東西是奇特的事情呢?黃的是紙,黑的是墨水。那個過去印刷這個書,這個紙是黃顏色的,黃顏色的是紙,黑顏色的是墨。呢看懂了這句話嗎?聽懂了這句話嗎?很平常很平常,有什么奇特事,趙州祖師也有一個很有名的典故,有一個人專門學(xué)這個玄學(xué),說到玄學(xué)我們中國歷史上,也就是魏晉時期也就是南北朝那一段時間,在中國歷史上稱之為玄學(xué)時期,那個時候管僚士大夫世間上陽春白雪的人都在研究一門玄學(xué),越玄越好,玄的不可開交,你說出來我不懂,我說出來你不懂,我們大家都不懂最好,玄學(xué)。當(dāng)然那個玄有它的博大精深的內(nèi)容了。趙州祖師就遇到這么一個人,專門研究玄學(xué)的。越玄越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這個人就去拜訪趙州禪師,道教后來也把這個思想接受過來了,道家思想老子莊子里面有這么一句話,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了。妙到極點了,玄之又玄啊,眾妙之門。這個人他就去問趙州禪師他說:玄之又玄是何道理?趙州祖師沒有回答他,這個人一看老和尚耳朵背,走近了,他又再問一次,請問老和尚啊,這個玄之又玄是什么意思?趙州祖師冷不丁的回頭說:你玄了多久了?他說:我玄了三年多了。玄了三年多了,老和尚說:你今天很幸運,你碰到我這個老和尚了,要不然這輩子就玄死你了。這個典故也很有名。所以,向外求玄,不是佛法,佛法不在外面。而且理解佛法要非常非常圓融,非常生動,你是死板的去理解,那全是笑話。有一個秀才走路,走到一個河邊,那個河大概就一個人把手升直了就這么寬,就這么一米多寬,一條小河。這個秀才穿著長衫,拿著扇子,搖搖晃晃的走到那個河邊了,哎!這個河怎么過去呢?他不知道怎么過這個河,他左看右看這個河該怎么過呢?沒有橋,他就去問旁邊放牛的那個小孩,小朋友這個河要怎么才過的去?這個小孩一笑,你跳一下不就過去了嘛。小孩說你跳一下不就過去了嘛,這個秀才哦,跳一下就過去了,他把雙腳并攏,咚一跳,咣就掉河里了。一下就掉到河里了,他很生氣他說:你看你怎么講話的,你叫我跳就跳到河里了嘛,我沒有跳過去嘛。這個小孩哈哈大笑,我不是叫你這樣跳,這個小孩走過來說:這個腳一騰空,腳一邁不就過去了嘛。這個小孩說我叫你這樣跳,這個秀才很生氣,你這哪里叫跳過去啊,你這叫垮過去。(眾笑)你跳就是雙腳并攏這樣跳,你看是秀才錯了?還是小孩錯了?所以這個理解問題怎么理解?如果死板理解的話,所有死板理解的人,都要跳在河里面站在里面。所以,菩提只向心覓面活活勃勃的,這個活活勃勃不是無邊無際不是沒有分寸,不是不知進(jìn)退,這個要千萬注意,我們不要認(rèn)為佛法強調(diào)活勃這一活勃就泛濫成災(zāi)了,就亂套了,亂了方寸了,這個不行。聽說依次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天堂地獄在哪里?在每個人的心里。心在哪里?在每個人的生活當(dāng)中。光講心里就成了一個遙遠(yuǎn)的概念,不現(xiàn)實,天堂地獄在哪里?在心里。天堂只在目前,地獄它也只在目前,所以一點也不玄。一點也不遙遠(yuǎn)。所以六祖大師說了這首無相頌,這首無相頌千古流芳,沒有什么奇特深奧字眼,也沒有什么讓大家晦澀難懂的話,每一句都非常實在,他是最好的詩最好的詞又是最好的境界,六祖大師不會寫詩,但他寫出了最好的詩,六祖大師沒有學(xué)過詞,怎么寫偏題文,但是他寫出了最好的,說出了最好的。所以我們研究詩詞的人要讀好詩嗎?去讀一讀從古到今高僧大德德開示,高僧大德開悟以后寫出來的詩句,那是世界上最好的詩句,他不光詩給你文學(xué)上面的享受,他還給你人格上面,思想上面,智慧方面很多很多享受。所以后人通過佛法的熏陶以后就總結(jié)從來了,寫詩怎么寫啊?學(xué)詩猶如學(xué)參禪,不悟真誠妄百年,不用嘔心并提肺,須知妙語出天然。就怎么一首詩,學(xué)詩猶如學(xué)參禪,寫詩就象參禪一樣要開悟,學(xué)詩猶如學(xué)參禪,不悟真誠妄百年,你不悟當(dāng)中的真諦,不開悟的話,一百年也寫不出來好的詞句,無須嘔心并提肺,不要寫到死去活來的地步,不要把心都挖出來了,肺都挖出來了寫到這種程度,好像語不驚人,死不休一樣,非要寫出讓人家驚恐萬狀那種詞句,才叫好詩。不是須知妙語出天然,天然的才是美妙的。美妙的一定來自天然的,接下了,六祖大師說:善知識!總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這個是六祖大師最后的總結(jié),希望依照他所說的偈語修行,總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佛法就是活在當(dāng)下。沒有等待,做功德不要等待,做善事不要等待,要修行也不要等待。如果要等待,我現(xiàn)在沒有錢,等到我有錢的時候再做功德吧。我現(xiàn)在沒有空,等到我有空的時候在做功德,我現(xiàn)在沒有方方面面的條件。你到是講等,可是很多時候客觀上沒有機會等。古時候有這么兩個師父,兩個人商量好了說:我們要去朝普陀山。然后一個說:我們計劃一下,過一段時間去朝普陀山,另外一個說:好啊,好啊。兩個人就商量好了,過了一年多,過去是走路嘛,差不多一年多以后,兩個人就見面了,那個師父說:我已經(jīng)朝普陀山都回來了。這個師父說:嗨你什么時候去的?我剛剛跟你商量好,沒有多久我就走了。你呢?我還在攢這個路費呢。你要攢多少錢才夠?他說:這個住賓館多少錢,請人抬轎多少錢,坐滑竿多少錢,喝水多少錢,什么什么多少錢,他算了一大筆帳。另外這個人說:我沒有帶錢,我身上一分錢沒有就出門了。你怎么出門的?看到有人家的時候我就討一碗齋飯吃。沒有人家的時候,我就摘兩個野果子吃,路邊有泉水我就捧一捧泉水喝了,我就走了。所以這個人朝普陀山去回來完成了,這個人還沒有動身呢。做功德也是這樣子啊。你說我等到我有時間了,有時間了閻王野通知你報道了。你說我等到我有錢了,你這輩子都沒有錢怎么辦呢?做功德一定要有錢嗎?不是。你看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里面,第五愿:隨喜就是功德?墒沁@句話最高的境界落到一個最低的境界上來了,很多很多人,恐怕一些師父都沒有搞清楚,這句話什么意思。什么叫隨喜功德?出錢,拿錢了。這叫隨喜功德。隨喜不是讓人家出錢,喜悅就是功德,贊嘆贊美就是功德,一份心情就是功德。不是說隨喜功德,拿錢了,拿錢了。你叫人家拿錢來更好笑的是,嘴上說隨喜功德隨喜功德,比方說出十塊錢,你才出十塊呀!(眾笑)你前一句話不是說了隨喜功德嘛,所以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這個第五愿告訴我們什么是功德?出一份氣力,出一份贊嘆,給一份包容,給一份諒解,給一份關(guān)照,這就是功德。功德從身邊一些小事情體現(xiàn),我去把這些家伙騙了,騙了十萬塊錢,拿來自己捐八萬,自己留兩萬,這個叫功德嗎?這不叫功德。所以,你們要是在菩薩面前發(fā)愿說菩薩要是讓我中獎,中了大獎以后我就來做功德,那么我告訴你一個秘訣,你一定會中大獎,要怎么發(fā)這個愿?怎么兌現(xiàn)呢?菩薩保佑我中五百萬,我捐四百九十萬,你就絕對中。如果說菩薩保佑你中五百萬,你捐一萬,你一萬年你都中不了。憑什么就讓你中五百萬?除非你把百分之九十捐來了,那菩薩保佑你中,這就是秘訣。所以,見取自性,直成佛道。佛法是不相待的,沒有等待,沒有對待,沒有對執(zhí),佛法就是當(dāng)下,當(dāng)下就契入,當(dāng)下就見道。當(dāng)下就兌現(xiàn),這就是佛法。眾人且散,吾歸曹溪。六祖大師這句話很有意思的,看上去是說了一句很生活的話。散了吧,我回曹溪去了。為什么要把這句話記入《壇經(jīng)》里面,如果他僅僅是一句平常用語,沒有必要把他記載在這個經(jīng)文里面。經(jīng)文里面記載的話,都是有他特別用意的。言下之意是什么?言下之意是說了沒有用,那就散了吧。大家都回家吧,我野回曹溪了,曹溪就是南華寺。六祖大師回廟里去了。眾人且散了。如果有疑問就來請教,來問。眾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信受奉行。當(dāng)時在場的人聽到六祖大師的開示,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領(lǐng)悟。信受奉行。這個是第二品經(jīng)文。接下了我們就講第三品。第三品經(jīng)文定慧一體第三。師: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家勿迷信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xué)。諸學(xué)道人!莫言先定發(fā)慧,先慧發(fā)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這一品經(jīng)文著重就談一個問題。修定和法慧的問題,我們平常當(dāng)中,經(jīng)常提到的是因戒得定,因定法慧,我們經(jīng)常聽到的,在六祖大師的嘴里說出了,定慧是一不是二,所以,從六祖大師的眼里看萬法都是一,沒有二更沒有三四五六七八,所以,當(dāng)有定的時候一定要有慧,當(dāng)有慧的時候一定要有定,不能割裂,有定沒慧,這個定不可取,有慧沒定,這個慧也不可取,所以他的宗旨是定慧一體。我的這個法門學(xué)禪宗就是要,從這個地方深深的悟進(jìn)去,我這個法門是以定慧為本,根本立場,根本問題在這個地方。如果迷了就把定慧分割開來了,如果迷了,那么不用修行都有定,所以壟統(tǒng)的講定講慧,不是修行的人才有定,才有慧,任何一個眾生都有定,如果壟統(tǒng)的講定,我們?nèi)说亩不如那個畜生呢,如果壟統(tǒng)的講慧,人也不如那個畜生,怎么會連畜生都不如呢?如果壟統(tǒng)的講定,人定的過烏龜嗎?誰能定的過烏龜,抓一個烏龜來定在那里不吃不喝一個月不會死,半年都不會死,你抓一個人來放在那里,不給他吃也不給他喝他能定多久?沒有多久就死定了。定之前加一個字,死定。如果壟統(tǒng)的講慧,人還不如狗了,狗的聽覺,我在哪一本資料上看到,這個狗他的耳朵趴在地上,他可以聽到一百公里以外的聲音,那么我們?nèi)嗽囋嚳,你趴在地上你能聽到一百公里以外的聲音嗎?而且狗的鼻子就比我們的鼻子靈敏,不能夠這樣壟統(tǒng)的講,而且不光是把這個區(qū)別開,還要把修行和不修行區(qū)別開。打一個比方,比方說吃素,修行的吃素和不修行的吃素他是兩碼事,如果你壟統(tǒng)的混淆的在一起,說吃素就是修行這個話就錯了,從古到今這個話不能成立,有些人吃素,吃到已經(jīng)太好了,吃得生病了,吃到醫(yī)生給他判死刑了,醫(yī)生告訴他,你不能在吃肉了,我也遇到這樣的人啊,他因為家庭非常富貴,吃得太好,可以說叫做吃盡穿絕最后得了很可怕的病,最后醫(yī)生給他動手術(shù),開刀全身上下,全身撥開,象清洗下水道一樣的清洗,清洗好了,醫(yī)生告訴他說,從今以后你連菜油都要少吃了,再吃你就堵住了,堵住了你就得死,他一聽哦,就不吃了,他吃那個素比我還素。你說他在修行嗎?他是怕死才吃素的。還有吃素就一定是修行嗎?不是。要是你說牛羊,我們這個吃素比得過牛羊嗎?那個牛吃草它連醋都不吃,它連菜油也不吃,它也不烹調(diào),你說它有功德嗎?它沒有功德,因為它是那個本能的,它就那樣吃它才能夠存活,如果你把牛羊吃的蔬菜放在油鍋里炒,拿給它吃,它吃完以后就會拉肚子,那他它和不了,所以吃素不是修行,修行不等于吃素,那么怎么吃呢?這里面就有問題了,所以佛法要講的概念是這個事情為什么要這么做?如果不搞清楚糊里糊涂的修行,釋迦牟尼佛當(dāng)年這個住世的時候,古印度有些旁門左道他修行,他怎么修。克褪浅圆,吃草還算是不錯的,講起來會把你們大家嚇一大跳,還有吃屎的了,還有一些外道他連草都不吃,他吃屎,他為什么要吃屎呢?他的祖師爺爺給他定的就是吃屎才是修行,告訴他要吃屎,狗屎牛屎人屎什么屎都吃,你就升天堂了,能不能夠升天堂呢?不知道。所以釋迦牟尼佛才把這些外道給他糾正了,他們這種修行是不對的,他們怎么來的呢?他們?yōu)槭裁匆允撼圆?而且有些吃泥土,有些喝臟水,有些跑到樹上面去不下來,有些也不穿衣服,有些像犀牛一樣在一個臟水里面滾來滾去的,他認(rèn)為這樣就是修行。所以,釋迦牟尼佛給他們都糾正過來,所以壟統(tǒng)的說任何一個動作,不光是佛門會這樣做,可能佛門以外的人也會這樣做。但是做的目的不一樣,他的追求不一樣,剛才說到這個外道吃草,為什么吃草?他有來源啊,他有他的祖師爺爺,他這個祖師爺爺,通過修行通過怎么他有神通,他就看到這個狗死了升天堂了,然后他就說這個狗為什么要升天堂呢?這個狗有什么功德?人死了都沒有升天堂,這個狗死了會升天堂,他冥思苦想沒有答案,最后想來想去終于有一天他明白了。哦!原來這個狗啊為什么要升天堂?因為它吃屎,這個人死了為什么沒有升天堂呢?因為他吃飯,吃飯沒有功德。吃屎才有功德,從今天開始,大家都吃屎。(眾笑)他交代他的徒弟,他的徒孫都吃屎了。所以說吃屎就這么來了。這就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這個狗升天堂了,不知道這個狗為什么升天堂,他斷章取義自己去編了一個答案,而這個狗真正升天堂的原因并不是它要吃屎,它這個升天堂的原因是它多生多世以前,它種的善根功德成熟了,而不是這輩子它墮到狗道里面有什么功德,所以這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什么是定慧?定是什么?慧是什么?佛法里面講的定,他也有他的前提,有他的這個準(zhǔn)則,就是佛法的定和非佛法的定他有區(qū)別,那么佛法的定是什么?第一他具備戒,第二他具備慧。所以這個戒和戒定,戒慧加起來三者合一,這樣才是佛法的定。那個外道里面也有定,你看那個八仙過海神仙當(dāng)中就有一個鐵拐李,鐵拐李他怎么成鐵拐李的?鐵拐李他本人并不是腳有殘疾,不是一個拿拐杖的形象,原因是他是一個道士,修行修行他打坐入定了,入定以后神識就出竅了,神識出竅跑出求了,軀體還定在這個地方,有醫(yī)學(xué)上的話說腦電圖也沒有了,心電波也沒了,都拉直了。直了一般不懂的人就以為死了。所以他在一個破廟里面修行入定了,神識出去了,肉體定在那里,定了很長很長時間,起碼是幾十天嘛,就長蜘蛛網(wǎng)了,門也關(guān)著,外面一個人沒有來,地上都長草了,好,他的運氣不好,突然有一天誰都認(rèn)為這個破廟不會有人來,他自己也以為沒有人來的,可是恰恰就來了一個人,不是知道是一個云游的一個道士他鬼使神差的走進(jìn)這個破廟;里面來了。他走進(jìn)一看哎呀!這個師兄好可憐嘍。都死在這里都僵硬了,都沒有人管他,他以為他死了,唉呀太可憐了,他一摸鼻子沒有呼吸了,然后各方面都已經(jīng)完了,完了是完了,這個道士是一個昏頭昏腦的道士,他自己沒有鑒別能力,你這個死的人和那個入定的人是兩碼事,死了三天以后就發(fā)脹了嘛,就臭了嘛,肯定很難聞嘛,很難堪了嘛,他能夠定在那里活鮮鮮的,方方面面也挺好的,起碼從這一點上他不是死了嘛,可是他就簡單的沒一下哦,沒氣了,全身上下都不行了,太可憐了,究竟誰可憐都不知道。他自己還覺得自己挺慈悲,算了我今天有緣,碰到這位師兄在這里死了這么多天,都沒有人管他,算了,我放把火給他燒了,噢!他還來幫他,放把火就給他燒了,他把他這個肉體拿去燒了,燒了以后,鐵拐李入定的這個神識回來了,回來沒有了(眾笑)找不到了,找不到了,怎么回事我的這個肉體在哪里去了?找不到怎么辦呢?所以東找西找找來找去沒有辦法,這個時間不等人,不能老是拖延下去,他這個入定時間是有限定的嘛,所以他就慌不擇路的剛剛死沒有多久的,剛剛可能咽氣沒有多久,身體還是軟和的還可以,這么一個叫化子的軀體,而且還形象還不怎么樣,腿也是跛的,趕緊一下子回到那個身體里面去,哦!醒過來就成了鐵拐李的樣子了。所以說定外道也會定,很多旁門左道他也會定。佛法里面講的定他是非常非常有智慧的定,那么六祖大師這個地方講的定,那是境界非常高了,那么我們修行學(xué)佛的人先不要談那個打坐入定入多少天,呢先不要去空談這樣的高境界,我建議大家先學(xué)會打坐就不錯了,你能夠把這個身體四肢百駭坐柔軟了,而且坐的很舒服,能夠調(diào)理氣血,能夠調(diào)整身心能夠解除疲勞,能夠消除一些身體上的一些小毛病,那就已經(jīng)不錯了。當(dāng)定的時候產(chǎn)生作用,定是慧的體,慧是定的用,所以大定不在靜動當(dāng)中,有定的功夫的人他不在一定要動或者要靜,或者某一個狀態(tài)。不是說坐在那里才叫定,站在那里才叫定,有定力的人是分分秒秒都是定。所以有禪功夫的人分分秒秒都在禪當(dāng)中,當(dāng)然我們大家都在饞當(dāng)中,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十點過了,在過一個小時都集體饞了,到吃中午飯的時候,那還不饞。真正有禪,永嘉大師的正道歌里面有這么一句話說:行亦禪坐亦禪,語莫動靜體安然,所以行住坐臥都是禪。走路的時候也是禪,不走路的時候也是禪,睡覺的時候也是禪。以前臥在蘇州靈巖山的時候,我認(rèn)識一位師父,他自己那個單房里面,沒有床的,他不睡覺,就是一張禪凳,方方正正的這樣一張禪凳,他晚上就這樣,盤著腿坐在那里,每天晚上都這樣,不倒單,用佛門的話說叫不倒單。單雙的單,掛單,溜單,簽單不倒單,他不睡覺,就這樣坐著,精神非常好,打坐的功夫非常的深,隨時隨地在累,在操勞,每天給人的感覺就是精神飽滿,一身祥光,好有一天有一個居士他來到靈巖山,和幾個師父聊天不知道怎么搞的,無意中就說到這個話題了,其中有一個師父就告訴他說我們這個維樂師父不倒單,晚上打坐不睡覺,嘿這么厲害。∥乙蜻@個師父學(xué),學(xué)你也得滿滿來呀,他不行急性子啊,他聽說這個師父不倒單,我回去今天晚上我就不倒單,他當(dāng)天晚上就把這個腿扳上來,生拉活拽的扳上去,第二天就打電話上山來了,師父快點下山到我家里來,怎么辦呢?腿都腫了,取不下來了。倒是不倒單可是痛苦了一個晚上。血液都不流暢了,還有呢也有不倒單的,我看倒我們打禪七的時候,打念佛七,打坐嘛,大家坐在那里,就有這么一個人他不倒單,他怎么不倒單呢?他左邊一個枕頭,右邊一個枕頭,然后背靠著墻,這個當(dāng)然不倒單了,倒不下去嘛,(眾笑)你想倒也倒不下去,這邊撐著,這邊撐著,這邊靠著,這肯定倒不下去啊,倒到是倒不下去,他這樣歪著,哎喲這個睡相啊,又痛苦又好笑,但是他又難過。睡又睡不下去,但是磕睡又拚命來,睡的那個口水呀趟的呀,哎呀!棉襖都濕透了,不是汗透了,是被那個口水把棉襖的侵透了,所以,修行的功夫要一步一步的來,不要一蹴而就,聽人家一說我馬上就來。所以定慧,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有慧的時候就一定有定,有定的時候就一定有慧,智慧分分明明,隨時隨地都能夠產(chǎn)生作用,隨時隨地不迷惑,不迷惑你就都能夠顯現(xiàn)出來,諸學(xué)道人,所有學(xué)道的人啊,不要這樣講說先定后慧,先慧后定,沒有先后是同時出現(xiàn)的,同時產(chǎn)生作用,如果不懂這個道理,要分一個先后,先有定然后有慧的見解,你就把佛法分割了。所以,法悟定法,法是不二,法是沒有二的,所以,佛法的門叫不二法門。不二法門,什么叫不二呢?不能割裂,不能割裂開,割裂了就不是佛法?谡f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口上說善,心里面又不善,這樣的定慧是不能夠兌現(xiàn)的,若心口俱善,內(nèi)外一如,定慧即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釋迦牟尼佛最初制定的戒律就是著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釋迦牟尼佛最當(dāng)初制定的戒律,到后來才逐條逐條叫多起來的,當(dāng)初沒有戒,那里又戒?所以我們怎么看這個社會進(jìn)步了呢?就是規(guī)矩越來越多了,規(guī)矩越來越多了也越來越繁瑣了,越來越繁瑣了,就越來越看不懂了,就越來越麻煩了,人又怕麻煩可是又不自覺,這個是一個矛盾啊,又不愿意麻煩說搞這么多規(guī)矩,搞這么多條款干什么?一千條不夠,增加,兩千條不夠還增加,一萬條不夠還增加,人們一方面討厭麻煩,這么多條款非常非常煩他,可是另外一方面一條不夠他就不自覺,只要又一條不夠他就不自覺,這不是矛盾嗎?那么這個矛盾怎么解決呢?從佛法上看就解決了,心口俱善,內(nèi)外一如,這樣就解決了,所以自悟修行,不在于諍,修行不在于靜,不在于諍,爭論都不用爭論了,討論都不用討論了,從自己心里面自盡其義,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盡其義,是諸佛教。這四句話可以說是司空見慣,老生常談的話,什么老生常談,老生常談這句話也是變成一個成語了,老生常談就是老和尚經(jīng)常講的,這個老和尚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話,叫老生常談嘛,后來這個話就傳道社會上去,老生常談,老和尚一天嘮叨的不得了,嘮叨來嘮叨去就是那幾句話煩死了。為什么要嘮叨呢?因為不自悟修行,把那個不字去掉。自悟修行,若諍先后,即同迷人,不斷勝負(fù),卻增我法,不離四相。佛法不用爭勝負(fù),爭人我,佛法的修為是在于放棄人我是非的爭論,佛法的利益也是放棄這些爭論,才能夠增長,一個能夠聽懂這個話的人他就能夠心悅成佛,心平氣和的來討論,然后雙方都謙恭,雙方都在注意聽對方的長處,雙方都在注意聽這十句話里面有那句話我還沒有達(dá)到這個境界,他這樣子去討論,他注意傾聽對方的,然后完了,產(chǎn)生鑒別,產(chǎn)生吸收,那么雙方都是這個條件,雙方都是這個狀態(tài),佛法就能夠交流了。如果雙方都是不接受對方的,不論青紅皂白反正你我之間是抵觸的,你說一句我就拿三句來辯論,那么這個雙方都永遠(yuǎn)都說不到一塊,拿這樣就永遠(yuǎn)不是佛法。所以用這樣的方法去卻諍我法,增加我的貢高我慢之心,而且執(zhí)著在四相,金剛經(jīng)里面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從哪里產(chǎn)生的,從我相產(chǎn)生,沒有我相后面三相就逐漸就淡化了,因為有我相,所以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比方說有我相,我認(rèn)為是對的就是對的,然后有人相嘛,我看誰順眼,我看誰不順眼,我前一分鐘因為他怎么樣,我看他順眼。都是因為滿足了我的這個私欲,我的是非維標(biāo)準(zhǔn),這叫人相。眾生相就遙遠(yuǎn)了,度眾生我憑什么要度眾生?眾生跟我是什么關(guān)系。课艺J(rèn)都不認(rèn)識他,我干嘛要度眾生啊?如果我刨根問底來問,你為什么要度眾生?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度眾生,這個問題是不是顯得很空洞。咳缓髩壅呦,什么叫壽者?這四相一旦成了四堵墻,就把你關(guān)起來了嘛。前后左右剛好四堵墻,你就在中間。所以佛法在什么地方得到收獲呢?要破掉四相,破掉我法,隨時隨地。善知識!一行三昧者,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在行、住、坐、臥當(dāng)中交流佛法。今天時間不夠了,就到這里。
- 上一篇:《六祖壇經(jīng)》第十一講
- 下一篇:《六祖壇經(jīng)》第十三講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六祖壇經(jīng)是誰寫的?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
- 透過《六祖壇經(jīng)》來看頓悟與漸悟的區(qū)別
-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意思
- 從《六祖壇經(jīng)》中總結(jié)出的人生三境界
- 《六祖壇經(jīng)》二十四精論
- 《六祖壇經(jīng)》中“不立文字”的含義是什么?
- 依《壇經(jīng)》《地藏十輪經(jīng)》等談如何安頓身心?
- 依《六祖壇經(jīng)》等談如何安頓身心
- 佛教禪定是什么?
- 佛法究竟是出世還是入世?
- 造寺度僧、布施設(shè)齋是福報不是功德
- 向善向惡決定了你通往西方的路程
- 《六祖壇經(jīng)》是一部什么樣的書?壇經(jīng)內(nèi)容
- 修習(xí)菩薩道就要有這樣的大誓愿
- 你知道愚癡與智慧的真正差別嗎?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hù)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yán)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yán)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yán)、六十華嚴(yán)、八十華嚴(yán)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講解
- 楞嚴(yán)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yán)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