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卷第八十一
宗鏡錄卷第八十一
夫真如一心。平等法界。眾生不了。妄受沉淪。今悟此宗。欲入圓覺位。于六度萬行莊嚴門中。以何法助道保任。速得成就。
答。若論莊嚴。無非福智二業(yè)。于六波羅蜜中。前五是福德業(yè)。后般若是智慧業(yè)。前五福德業(yè)中。唯禪定一門。最為樞要。前以廣明。今更再述。此宗鏡所集禪定一門。唯約宗說。于諸定中而稱第一。名王三昧?倲z諸門。囊括行原。冠戴智海。亦名無心定。與道相應故。亦名不思議定。情智絕待故。亦名真如三昧。萬行根本故。亦名一行三昧。一念法界故。亦名金剛三昧。常不傾動故。亦名法性三昧。恒無變易故。諸佛智光明海。無量觀行。皆從此生。若不體此理。非佛智故。以此佛智。證斯本理。理則不待照而自了。智則必資理而成照。若本覺性智。性自了故。以平等性智。了本性故。故知理無興廢。寂照靈知。弘之在人。覺有前后。人有照分。功由理發(fā)。失理則失照。要見此理。方成佛耳。此理即是一心?傇撊f有。頓悟頓修。更無漸次。為未了不入者。于一心法分出多門。義演恒沙乃至無盡。故法華經偈云。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是以信心是佛。罕遇其機。乃諸佛出世之本懷。祖師西來之正意。自古先德。一聞。即心是佛之言。疑根頓盡。或欲燈傳后嗣。便坐道場;驑坊蚁⒂涡。住深蘭若。其或障濃信薄。唯思向外馳求。隨他意似鸚鵡之徒。借彼眼如水母之屬。才生不信。便起謗心。今則廣引遍搜探微撮要。所冀證成后學。決定無疑。頓悟自心。成佛妙軌。若論法利。功德無邊。虛空可量。斯旨難盡。所以臺教云。若人欲得一切。佛法。相好威儀。說法音聲。十方無畏者。當行此一行三昧。勤行不懈。則能得入。如摩尼珠。隨磨隨光。證不思議功德。一行三昧者。系緣法界。一念法界。信一切法皆是佛法。無前無后。無復際畔。住佛所住。如諸佛住。安處寂滅法界。秘密藏中。則理無不圓。事無不足。故稱秘密。亦號總持。究竟指歸。自他俱利。云何俱利。以平等故。云何平等。以無相故。如入佛境界經偈云。入諸無相定。見諸法寂靜。常入平等故。敬禮無所觀。又一切諸法。有事有理。具體具用。不可偏執(zhí)。乖此圓乘。以自性定為理。用引發(fā)定為事。因事顯理。理則昭然。因理成事。事方圓足。以性實之理。相虛之事。體用交徹。隱顯同時。無礙雙行。能契宗鏡。若唯修事定。但集世禪。雖曰修行。猶生惡覺。以不制意地。未斷其原。長劫練磨。返沈苦道。所以大涅槃經云。一切凡夫雖護身心。猶故生于三種惡覺。三惡覺者。欲覺恚覺。害覺。以貪欲故。即生嗔恚。因嗔恚故。便行損害。夫修行趣道。本為出五欲之泥。翻求利養(yǎng)名聞。如踐蛇虺之地。凡修禪定護念之人。尚被外緣覺觀破壞。何況縱情放逸之人。故知日夜常為煩惱欲火焚燒。覺觀怨賊侵害。是以郁頭藍弗。以世俗智。伏下地惑。獲非想定。具五神通。時君敬重。就宮供養(yǎng)。郁頭藍弗每來與去。皆乘神通。赴宮供養(yǎng)。王因出巡。命其愛女依前舊儀。供養(yǎng)藍弗。王女珍敬。接足作禮。郁頭藍弗觸女身手。因茲起貪。便生欲覺。遂失神通。飯食已訖。矯施異計。語王女言。我頃來去。皆乘神通。國人思敬。莫由見我。我今食竟。意欲步歸。令國內人咸得見我。王女謂實。送出閣門。步游歸山。既失神通。情懷悵怏。端坐林藪。潔志安禪。林間。鳥鳴。喧噪。鬧亂。久不得定。移就池邊。安布求禪。池中魚游。驚聒禪思。又不得定。因茲起嗔。便生恚覺。遂發(fā)惡愿。愿我來生。作著翅水獺身。上樹害鳥。入水食。魚報魚鳥怨。誓不相放。因茲便。起害覺,F前。復移異。處專志習禪。久方得。定依前證。得非想三昧。命終之后。生非想天。順生受業(yè)。八萬大劫。受異熟。果八萬劫滿。順后受。業(yè)酬前惡愿。生于欲。界作水獺。身亦云飛貍身。若到所在。水陸空行一切物命。悉皆吃盡。故經云。雖斷煩惱。生非想處。猶故還墮三惡道中。即其義也。故須先入宗鏡。達一心萬行根本。然后福智莊嚴。則不枉功程。永無退轉。得其旨則大智圓明。得其事。則大。用成就。如師子奮迅。成熟法界眾生。猶象王回旋。啟發(fā)十方含識。故華嚴論云。師子奮迅三昧者。于十方世界。普同一切眾生想念。作用而成熟之。大用而無作。是奮迅義。夫入宗鏡。萬事周圓。鏡外更無一法可得。如遺教經云。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制之一處。無事不辦。若不制心。無有是處。一念才起。生死如煙。駕五陰六入之舟航。結十二種類之窟宅。如從一妄念中。結成十二類。根塵相對。發(fā)識造業(yè)。因色有情。見時生想。于此情想二法。各生四相。從情上。生一有色。二無色。三非有色。四非無色。從想上生。一有想。二無想。三非有想。四非無想。胎因情有。卵為想生。情想合為濕生。情想離為化現。情上無色。則是空散消沉。想上無想。則為土木株杌。此二雖屬無情。然皆從識變。若一念不生。則諸類皆絕。所以信心銘云。心若不異。萬法一如。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又如云。譬如動目。能搖湛水。以眼勞觀水。見水有動。眼若不瞬。池水則不搖。妄見若除。亦無草木成壞之相。若舉眼見色由有色陰。舉身受苦樂。由有受陰。舉心即亂。由有想陰。舉眼見生滅。由有行陰。精明湛不搖處。即識陰。又若以遍身針刺俱知。不帶分別。則是識陰。若次第分別。則余識陰。故知一念才起。五陰俱生。微識未亡。六塵不滅。若唯識之義燈常照。妄何由生。一心之智鏡恒明。旨終不昧。
問。四弘十度。皆可發(fā)行。云何須依一心。具足菩提之道。
答。若不依一心。求大乘之人疑情不斷。古德云。求大乘者。所疑有二。夫大乘法體。為一為多。如其是一即無異法。無異法故。無諸眾生。菩薩為誰發(fā)弘誓愿。若是多法。即非一體。非一體故。物我各別。如何得起同體大悲。由是疑惑。不能發(fā)心。今為遣此二疑。立一心法。開真如生滅體用二種門。立一心法者。遣彼初疑。明大乘法唯有一心。一心之外。更無別法。但有無明迷自一心。起諸波浪。流轉六道。雖起六道之浪。不出一心之海。良由一心動作六道。故得發(fā)弘誓之愿。六道不出一心。故能起同體大悲。如是依于一心。能遣二疑。得發(fā)大心。具足佛道。華嚴演義記。云釋如來法身觀者。先觀發(fā)起普賢菩薩微妙行愿。復應以三密加持身心。則能入文殊師利大智慧海。然修行最初。于空閑處。攝念安心。閉目端身。結加跏坐。運心普緣無邊剎海。諦觀三世一切如來。遍于一一佛菩薩前。殷勤恭敬。禮拜旋繞。又以種種供具云海。奉獻如是等一切圣眾。廣大供養(yǎng)已。復應觀自心。心本不生。自性成就。光明遍照。猶如虛空。復應深起悲念。哀愍眾生。不悟自心。輪回諸趣。我當普化。拔濟令其開悟。盡無有余。復應觀察自心。諸眾生心。及諸佛心。本無有異。平等一相。成大菩提,搹厍鍍。廓然周遍。圓明皎潔。成大月輪。量等虛空。無有邊際。是以垢凈世界。大小法門。乃至六度萬行。皆從凡圣心現。故經云。菩薩摩訶薩。以離垢心。現見無為真如法界。以自在心,F生三界。為教化彼諸眾生故。又經云。依自虛妄染心。眾生染。依自性清凈心。眾生凈。諸法無行經云。雖贊發(fā)菩提心。而知心性即是菩提。雖贊大乘經。而知一切諸法皆是大相。雖說菩薩道。而不分別阿羅漢。辟支佛。諸佛。雖贊布施。而通達布施平等相。雖贊持戒。而了知諸法同是戒性。雖贊忍辱。而知諸法無生無滅無盡相。雖贊精進。而知諸法不發(fā)不行相。雖種種贊嘆禪定。而知一切法常定相。雖種種贊于智慧。而了智慧之實性。雖說貪欲之過。而不見法有可貪者。雖說嗔恚之過。而不見法有可嗔者。雖說愚癡之過。而知諸法無癡無礙。雖示眾生墮三惡道怖畏之苦。而不得地獄餓鬼畜生之相。如是諸菩薩。雖隨眾生所能信解。以方便力而為說。而自信解一相之法。故知心外無法。于第一義而不動。為未信者。以方便力。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一乘。所以般若說。一切法皆摩訶衍。靡不運載。思益明。解諸法是菩薩遍行。華嚴入法界。不動祇園。凈名。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故知一法周備。無事不該?芍^圓滿菩提。成就佛道。乃至坐禪見境。諸魔事起。但了一心。境界自滅?芍^降魔妙術。治惑靈方。匪用心神。安然入道。起信論云。修行止者。住寂靜處。結加趺坐。端身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虛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滅。皆無相故。前心依境以舍于境。后念依心。復舍于心。以心馳外境。攝住內心。后復超心。不取心相。以離真如不可得故。乃至魔事現前。念彼一切皆是思惟。剎那即滅。遠離諸相。入真如三昧。心相既離。真相亦盡。摩訶衍論釋云。若真若偽。唯自妄心現量境界。無有其實。無所著故。又若真若偽。皆一真如。皆一法身。無有別異。不斷除故。是以但了一心。不忘正念。一切境界。自然消滅。可謂應念斷除。豈勞功行。此乃西來的旨。諸佛正宗。圓信圓修。不同權漸。直下得力。如師子就人。一槌便成。猶王之寶器。可謂等賜高廣大車。悉與如來平等滅度。豈同貧所樂法。下劣之乘者哉。若有人不信此宗鏡正義。反墮邪思。徇假執(zhí)權而迷真實。如金易鋀石。鳳換山雞。如此愚盲。過在無眼。如昔人乘馬。腰著金帶。見乘驢者。著驢絳帶。即便問之;蛑泻挝镔F。彼即答云。驢絳甚貴。其人即易之。或為色聲而棄正法。其猶如是。
問。既一心圓滿覺道。云何又發(fā)菩提等諸心。若有能發(fā)。則有所證。能所既成。唯一之義即墮。
答。夫言發(fā)者。即無所發(fā)。終不離心有菩提。離菩提有心。大寶積經云。菩提中。心不可得。心中。菩提亦不可得。離菩提。心不可得。離心。菩提亦不可得。乃至若言見有菩提而取證者。當知此輩。即是增上慢人。若能如是信解。乃為真發(fā)菩提之者。般若經云。若菩薩知心性。即是菩提。而能發(fā)起大菩提心。是名菩薩。又無所發(fā)菩薩云。知一切法皆無所發(fā)。而發(fā)菩提心。然于所證真如。如外無智。能發(fā)妙智。智外無如。雙照雙遮。不存不泯。不二而二。理智似分。二而不二。能所俱寂。則是一心菩提。萬行之本。既能通達。法爾利他。運同體之大悲。豈有能所。以無得之方便。誰立自他。止觀云。發(fā)真正菩提心者。既深識不思議境。知一苦一切苦。自悲昔苦起惑。耽湎粗弊色聲?v身口意。作不善業(yè)。輪環(huán)惡趣嬰諸熱惱。身苦心苦。而自毀傷。而今還以愛繭自纏。癡燈所害。百千萬劫。一何痛哉。設使欲舍三涂。欣。五戒十善。相心修福。如市易博換。翻更益罪。似魚入箄口。蛾赴燈中?裼嬓镑铩S饷杂膺h?矢媺A。龍須縛身。入水轉痛。牛皮系體。向日彌堅。盲入棘林。溺墮洄洑。把刃抱炬痛那可言;⑽采哳^。悚焉悼栗。自惟若此。悲他亦然。假令隘路叛出怨國。備歷辛苦。絕而復穌。往至貧里。傭賃一日。止宿草庵。不肯前進。樂為鄙事。不信不識。可悲可怪。思惟彼我。哽痛自他。即起大悲。興兩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邊誓愿斷。雖知眾生如虛空。誓度如虛空之眾生。雖知煩惱無所有。誓斷無所有之煩惱。雖知眾生數甚多。而度多多之眾生。雖知煩惱無邊底。而斷無底之煩惱。雖知眾生如。如佛如。而度如佛如之眾生。雖知煩惱如實相。而斷如實相之煩惱。何者。若但拔苦因。拔苦果。此誓雜毒。故須觀空。若偏觀空。則不見眾生可度。是名著空者。諸佛所不化。若偏見眾生可度。即墮愛見大悲。非解脫道。今則非毒非偽。故名為真。非空邊非有邊。故名為正。如鳥飛空。終不住空。雖不住空。跡不可尋。雖空而度。雖度而空。是故誓與虛空共斗。故名真正發(fā)菩提心。即此意也。又識不思議心。一樂心。一切樂心。我及眾生。昔雖求樂。不知樂因。如執(zhí)瓦礫。謂如意珠。妄指螢光。呼為日月。今方始解。故起大慈。興兩誓愿。謂法門無量誓愿知。佛道無上誓愿成。雖知法門永寂如空。誓愿修行永寂如空。雖知菩提無所有。無所有中吾故求之。雖知法門如空無所有。誓畫繢莊嚴虛空。雖知佛道非成所成。如虛空中種樹。使得華得果。雖知法門及佛果非修非不修。而修非證非得。以無所證得而證而得。是名非偽非毒名為真。非空非見愛名為正。如此慈悲誓愿。與不可思議境智。非前非后。同時俱起。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無緣無念。普覆一切。任運拔苦自然與樂。不同毒害。不同但空。不同愛見。是名真正發(fā)菩提心義。
問。華嚴經頌云。禪定持心常一緣。智慧了境同三昧。云何悟入一心。能令根境悉成三昧。
答。內外一切境界。皆從真如一心而起。真心不動。故稱為三昧王。以統(tǒng)御一切萬法萬行故。得稱為王。無有一法。不從一心真如三昧起。此是一切三昧根本。了此根本。則從本所現念念塵塵。盡成三昧。以本末無異故。寶積經偈云。如鉆木出火。要假眾緣力。若緣不和合;鸾K不得生。是不悅意聲。畢竟無所有。知聲性空故。嗔亦不復生。嗔不在于聲。亦不身中住。因緣和合起。離緣終不生。如因乳等緣。和合生酥酪。嗔自性無起。因于粗惡事。愚者不能了。熱惱自燒然。應當如是知。究竟無所有。嗔性本寂靜。但有于假名。嗔恚即實際。以依真如起。了知如法界。是名嗔三昧。又偈云。是大夜叉身。從于自心起。是中無有實。妄生于恐怖。亦無有怖心。而生于怖畏。觀法非實故。無相無所得。空無寂靜處,F此夜叉身。如是知虛妄。是夜叉三昧。且夜叉一身。于外相分甚為粗。惡令人怖畏。嗔之一門。是根本煩惱。最能煩亂。此內外二法。尚成三昧。舉一例諸。可為龜鏡。其余一切心鏡即無非三昧矣。楞伽經云。佛言。大慧。云何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謂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樂正受。故種種自心。寂靜安住。心海。起浪。識相不生。知自心現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樂正受意生身。故知了境即心。更無一物。會于本寂。即心海常安。分別不起。即是正受。是以無物可納。名為正受。無境可動。名為正定。首楞嚴三昧經云。問現意天子。菩薩當修何法。得是三昧。天子答。欲得三昧。當行凡法。若見凡法不合不散。是名修行楞嚴三昧。又問。諸佛法中。有合散耶。天子曰。凡法尚無合散。況佛法耶。云何修習。若見凡法。佛法不二。是名修習。是以了一心成現之門。則無修而修。達萬法具足之體。乃不習而習。出入無際。心境一如。即于一切差別法中。念念入。念念起故。所以華嚴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入一切眾生差別身三昧。于此三昧。內身入。外身起。外身入。內身起。同身入。異身起。異身入。同身起。乃至眼處入。耳處起。耳處入。眼處起。鼻處入。舌處起。舌處入。鼻處起。身處入。意處起。意處入。身處起。自處入。他處起。他處入。自處起。一微塵中入。無數世界微塵中起。無數世界微塵中入。一微塵中起。不唯根境盡成三昧。萬法咸作智門。承此宗鏡之光?芍^盡善盡美。何者。體含虛寂。不能贊其美。理絕見聞。不能書其過。降茲已下。皆墮形名。則難逃毀贊矣。如昔人云。夫大道混然無形。寂然無聲。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非可以影響知。不得以毀譽稱也。降此以往。則事不雙美。名不并盛矣。雖天地之大。三光之明。圣賢之智。猶未免于毀譽也。故天有坼之象。地有裂之形。日月有謫蝕之變。五星有勃彗之妖。堯有不。慈之誹。舜有誷父之謗。湯有放君之稱。武王有弒主之譏。齊桓有貪淫之目。晉文有不臣之聲。伊尹有無君之跡。管仲有僣上之名。以夫二儀七曜之靈。不能無虧沵。堯舜湯武之圣也。不能免嫌謗;肝囊凉苤t也。不能遣纖過。由此觀之。宇宙庸流。奚能自免怨謗。而無悔吝也。若以心智通靈。成無為之化。則萬累不能干矣。
問。一心旨趣。蓋是總門。法義難明。廣須開演。如何是法。如何是義。
答。法本無差。隨義有別。從法生義。差別難明。因義顯法。一心易了。禪原集。以況解釋法義二門。如真金隨工匠等緣。作镮釧等物。金性必不變?yōu)殂~鐵。金即是法。不變隨緣是義。設有人問何物不變。何物隨緣。只令答云金也。以喻一藏經論義理。只是說心。心即是法。一切是義。故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經云。無量義者。從一法生。然無量義。統(tǒng)唯二種。一不變。二隨緣。諸經只說此心隨迷悟緣。成垢凈凡圣等。亦只說此心垢凈等時。元來不變。常自寂滅。真實如如等。設有人問何法不變。何法隨緣。只答云心也。不變是性。隨緣是相。當知性相。皆是一心上義。今性相二宗互相非者。良由不識真心。每聞心字。將謂。只是八識。不知八識但是真心上隨緣之義。故馬鳴以一心為法。以真如生滅二門為義。論云。依于此心。顯示摩訶衍義。心真如是體。心生滅是相用。只說此心。不虛妄。故云真。不變易。故云如。不守自性。故隨緣。以隨緣故。成無量義。又由不變故。始能隨緣。由隨緣故。方能不變。何者謂若變自體。將何隨緣。如無水豈能成波浪。故知一心不動。義遍恒沙。雖遍恒沙。皆是一心之義。
問。欲凈其土。當凈其心。則心外有土。何成自凈。
答。至極法身。常寂光土。離身無土。離土無身。依報是心之相。正報是心之體。體相無礙。依正本同。所以攝境歸心。真空觀中。則攝相歸體。顯出法身。從心現境。妙有觀中。則依體起用。修成報身。若心境秘密圓融觀中。則心境交參。依正無礙。心謂無礙心。諸佛證之以成法身。境謂無礙境。諸佛證之以成凈土。凈名疏中。觀心釋四種境界者。一因緣境。二空境。三假境。四中道境。境是心所依住。即是上也。眾生者。佛告比丘。汝等日夜。常生無量百千眾生。今因緣心多境亦多。心少境亦少。觀心照少境。即是小國土。觀心照多境。亦是多國土。如是觀因緣境。即是化眾生;蛘{惡境而悟。即是穢土入佛智慧;蛴^善境而悟。即是凈土入佛智慧。起菩薩根者。隨所觀善惡之塵。了知此塵即是一切法。此法本來畢竟常寂。常寂之境。發(fā)于真智。真智所依佛土。即常寂光土也。復次行人觀是四境。非為貪著境界。但化伏煩惱心數眾生。用此四心而起誓愿。愿法界眾生。皆得如我化此心數。悉令清凈。即是凈土安立有為緣集眾生也。行人當知。一切菩薩凈佛國土根本。從此而起。合抱之樹。起于毫末。又凡圣共居。同一妙土。真俗所依。唯一法身。所依不二能依自殊。所既不殊。能亦何別。無始妄習。謂依正殊。若能一切皆融。豈有身土別見。如此觀心。實真凈土。是真了義。若離此者。多是執(zhí)文隨語生見。義海云。塵毛剎海是依。佛身智慧光明是正。今此塵是佛智現。舉體全是佛智。是故光明中見佛剎等。又剎海塵等。全以佛法界如如為塵體。是故塵中現一切佛事。當知依即正。正即依。乃至一事一法。一毛一塵。各各如是合佛依正也。故知萬像繁興。唯一致矣。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