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 裸形梵志經(jīng)
(二五)裸形梵志經(jīng)(一六)
大意:
此經(jīng)敘述佛陀在委若國金盤(地名)的鹿林中時,裸形梵志迦葉(不穿衣的苦行者),曾向佛請問佛陀是否呵責(zé)苦行者之事?佛陀回答其問,而說佛陀雖說苦行有善惡二起,但并不呵責(zé)苦行,只說此行并不是出要之行耳。其次說明離服裸形之苦行的種種相,而說此苦行是不會具足戒與見。佛陀說佛道之四禪才是戒具足、見具足。又說從前曾經(jīng)對于尼俱陀梵志教說過清凈苦行之事,那位梵志即曾經(jīng)稱贊佛德。又說如來出家修道,為諸眾生作獅子吼,得證無余涅槃者。聽佛之說后,迦葉梵志即出家至于證果!
大意:此經(jīng)敘述佛陀在委若國,金盤鹿野林中時裸形迦葉問佛是否呵責(zé)苦行之事?佛陀說:苦行有善惡二趣,而不呵責(zé)。唯苦行并不是出要之法。其次乃說明離服裸形的苦行之種種相,而說此苦行乃不具足戒與見。佛道之四禪才為戒具足、見具足。又說往昔之時,為尼俱陀梵志闡述清凈的苦行,那位梵志即贊佛德。最后說如來出家修道,為諸眾生作獅子吼,而得無余涅槃。迦葉梵志聽后出家而證果。
像如是的經(jīng)教,乃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委若國的金盤地方的鹿野林中,和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
這時,有一位裸形梵志(不穿衣服而修苦行的外道),其姓為迦葉,來詣世尊之處,問訊后,退坐在一邊。裸形迦葉白佛而說:「我聽說沙門瞿曇你,乃呵責(zé)一切諸祭祀之法,也罵諸修苦行的人,說他們?yōu)楸追x。瞿曇!若有人說:『沙門瞿曇乃呵責(zé)一切諸祭祀之法,也罵修習(xí)苦行的人為弊穢。』作此言的話,是否就是你的法語(指佛的正法之語),法法成就(如法之記述完全),不誹謗沙門瞿曇你嗎?(不是在講你的是非嗎?)」
佛陀說:「迦葉!他如果說:『沙門瞿曇乃呵責(zé)一切諸祭祀之法,罵詈苦行人就是弊穢』的話,那就不是如法之言(不是佛陀所說的正法之語),不是法法成就(不是法的真理之記述之完全的),純粹是誹謗我,并不是誠實之言。為甚么呢?迦葉!因為我看見那些苦行的人,有的身壞命終之后,墮落地獄的,又看見苦行之人之身壞命終之后,往生于天上的善處的人;或者看見苦行的人之樂為苦行,在其
身壞命終后,生于地獄中的;或者看見苦行之人,樂為苦行,在其身壞命終之后,往生于天上的善處的人。迦葉!我對于此二趣(善趣、惡趣)所受的報處,都盡知盡見,我寧可(是否)呵責(zé)諸苦行的人,以為是弊穢嗎?我正說為是之時,他就說為是非,我正說為非時,他就說為是。迦葉!有的法(道理、條件等),則那些沙門、婆羅門(統(tǒng)指外道)與我的為相同,有的法,則那些沙門、婆羅門,就和我的為不同。迦葉!那些不同的,我就把它舍置(放棄不談),因為此法乃不和那些沙門、婆羅門為一致之故(如不同就不再談?wù)?如一致的,則可共論,共同論議的原則)。
迦葉!那些有智慧的人,乃作如是之觀:沙門瞿曇對于不善的法,重濁、黑冥,以及不是賢圣之法,和那些異眾師(異宗異派之師,指外道的領(lǐng)導(dǎo)者)之對于此不善之法,重濁、黑冥,以及不是賢圣之法,誰能堪任為滅此法的人呢?迦葉!那些有智慧的人作如是之觀察時,會作如是之知見:唯有沙門瞿曇能夠滅除此法!迦葉!那些有智慧的人,作如是的觀察,如是的推求,如是的論議時,我在此中間,就是有名稱的(被稱譽的人)。
又次,迦葉!那些有智慧的人,曾作如是的觀察:沙門瞿曇的弟子,對于不善之法,重濁、黑冥,以及不是賢圣之法,和那些異眾師(外道的宗師)的弟子對于不善之法,重濁、黑冥,以及不是賢圣之法,誰能堪任為滅除此法的人呢?迦葉!那些有智慧的人,曾作如是的觀察,如是的知見:唯有沙門瞿曇的弟子能滅除此法的。迦葉!那些有智慧的人,曾作如是的觀察,如是的推求,如是的論議時,我的弟子乃得名稱。
又次,迦葉!那些有智慧的人,曾作如是的觀察:沙門瞿曇對于諸善法、清白、微妙,以及賢圣之法,和那些異眾師(外道的宗師)之對于諸善法、清白、微妙,以及賢圣之法,到底是誰能堪任增廣其修行的人呢?迦葉!那些有智慧的人,乃作如是之觀察,如是的知見:唯有沙門瞿曇堪任增長修行此法的。迦葉!那些有智慧的人,曾作如是之觀察,如是之推求,如是之論議時,我在于其中間,就是有名稱(被人稱贊)。
迦葉!那些有智慧的人,曾作如是的觀察:沙門瞿曇的弟子,對于諸善法、清白、微妙,以及賢圣之法,和那些眾異師的弟子之對于諸善法、清白、微妙,以及賢圣之法,到底是誰能夠堪任增長其修行的人呢?迦葉!那些有智慧的人,乃作如是之觀,如是的知見:唯有沙門瞿曇的弟子,能夠堪任增長修行此法的人。迦葉!那些有智的人,作如是之觀,如是的推求,如是的論議時,對于我的弟子,則有名稱的。迦葉!有道,而有其?(有真理,則有達(dá)成其道的方法),比丘在于其中修行,就能自知自見:沙門瞿曇就是時說的人(適時而說),實說的人、義說的人、法說的人,律說(說規(guī)律)的人。
迦葉!甚么是道?甚么是其??而比丘在于其中修行的話,就能自知自見:沙門瞿曇其人就是時說(適時之說者),為實說者,為義說者,為法說者,為律說者呢?迦葉!于是,比丘則修念覺意(念覺支,七菩提分之一),乃依于上息,依于無欲,依于出要(道諦)而修習(xí)的。也修習(xí)法(擇法)、精進(jìn)、喜、猗(輕安)、定、舍等之覺意(連同念覺意為七菩提分),都依于止息,依于無欲,依于出要的。迦葉!這就是道,就是?。比丘在于其中修行,而自知自見沙門瞿曇為時說者,實說者,義說者,法說者,律說者!
迦葉說:「瞿曇!唯有是道,唯有是?,而比丘在于其中修行的話,就能自知自見沙門瞿曇為時說者,為實說者,為義說者,為法說者,為律說者。然而由于苦行穢污,而有人得婆羅門之名(神職人物),有的則得沙門之名(沙門譯為勤息,已通指為佛教的出家人,然而經(jīng)文中有時用為外道出家人的美稱)。甚么是苦行穢污,而有的卻由之而得婆羅門之名?有的則由之而得沙門之名呢?瞿曇!離服裸形(不穿衣服的行者),以手來自障蔽其身,不受瓨食(音洪,陶器,等于乞食用的缽),不受杅食(飲水器),不受兩壁中間之食(放在閾內(nèi)側(cè)之食,為自已而設(shè)之食),不受二人中間之食(二人正在吃食時,分給而與之食),不受兩刀中間之食(放置在兩刀杖中間之食,不是為第三者而設(shè)之食),不受兩杍中間之食(放在兩杵中間之食,同樣的不是為第三者而置之食),不受共食之家食,不受懷妊之家之食,狗在門前時,就不食其食,不受有蠅之家之食,不受請食(饑饉時向人請求而集來的食),他言先識,就不受其食,不食魚,不食肉,不飲酒,不用兩器而食,一餐一咽,乃至于七餐而止(他有一家的供養(yǎng),是一口食,或有二家的供養(yǎng),是二口食的,或者七家的供養(yǎng),是七口食的),受人的益食,不過七益(益食為乞人之食,由一家乞小量食物,最多不能超過向七家乞食),或者一日一食,或者二日,或者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而一食,或者又食果實,或者又食莠,或者食飯汁,或者食麻米,或者食穢稻,或者食牛糞,或者食鹿糞,或者食樹根、枝葉、花實,或者食自落的果實;或者披衣,或者披莎衣,或衣(穿)樹皮,或者以草襜身,或者衣(穿)鹿皮,或者留發(fā),或者被毛編,或者著冢間之衣;或者有人常舉手者,或者不坐床席,或者有人常蹲者;或者有剃發(fā)而留髭須者,或者有臥在于荊棘上者,或者有臥在于果蓏的上面者,或者有裸形而臥在于牛糞上者;或者一日三浴,或者一夜三浴,以無數(shù)的苦事去苦役此身。瞿曇!這就是苦行穢污,或者得沙門之名,或者得婆羅門之名啊!」
佛陀說:「迦葉!離服(不穿衣服)而裸形者,雖然以無數(shù)的方便去苦役其身,然而乃為戒不具足,見不具足,不能勤修,也不是廣普(自利、利他都不成)。」迦葉白佛說:「甚么為之戒具足?甚么為之見具足?而能超過于諸苦行,而為微妙第一呢?」佛陀告訴迦葉說:「你要諦聽!聽后要善思念它,當(dāng)會為你解說!瑰热~說:「唯然!瞿曇!愿樂欲聞。」
佛陀告訴迦葉說:「如果如來、至真、出現(xiàn)于世間的話,乃至?xí)谟谒?a href="/remen/chand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禪定當(dāng)中,會在于現(xiàn)法中(現(xiàn)在世當(dāng)中),得到快樂的。為甚么呢?因為這乃由于精勤,乃專念一心,樂于閑靜,而不放逸之故。迦葉!這就是戒具足,見具足,而勝于諸苦行,為微妙第一的!瑰热~說:「瞿曇!雖然這叫做戒具足,叫做見具足,乃勝過于諸苦行,為微妙第一,但是得沙門法為難,得婆羅門法也為難啊!」
佛陀說:「迦葉!這是世間不共之法(佛陀的功德乃不同于凡俗),所謂得沙門法難,得婆羅門法為難。迦葉!乃至優(yōu)婆夷(在家學(xué)佛的女眾弟子),也能知道此法。離服裸形,乃至以無數(shù)的方便去苦役此身,但是不知其心為有恚心?為無恚心?或者有恨心?無恨心?有害心?無害心?如能知道此心的話,就不名沙門、婆羅門為難,由于不知之故,就說沙門、婆羅門為難。」
那時,迦葉白佛說:「甚么是沙門、甚么是婆羅門之戒具足?見具足?為上為勝,為微妙第一呢?」佛陀告訴迦葉說:「你要諦聽!要注意的聽!聽后要善思念它,當(dāng)會為你講說!瑰热~說:「唯然!瞿曇!愿樂欲聞!」
佛陀說:「迦葉!那些比丘,由于三昧心(禪定心),乃至得三明(宿住、死生、漏盡等智證明),而滅諸癡冥,生智慧光明,所謂漏盡智的生起:為甚么呢?因為這乃由于精勤,專念而不忘,樂于獨自在于閑靜處,而不放逸之故。迦葉!這名叫做沙門、婆羅門之戒具足、見具足,為最勝最上,微妙第一!瑰热~說:「瞿曇!雖然說這是沙門、婆羅門之見具足,戒具足,為上為勝,為微妙第一,但是沙門、婆羅門之法,還是甚難!甚難的!沙門也是難知,婆羅門也是難知的!
佛陀告訴迦葉說:「優(yōu)婆塞也能修行此法的。如自言而說:『我從今天起,能夠離開衣服而為裸形,乃至以無數(shù)的方便,去苦役此身!蝗欢豢梢源诵卸猩抽T、婆羅門,假若當(dāng)以此行而名叫沙門、婆羅門的話,就不得說沙門為甚難,婆羅門為甚難。由于不以此行名叫沙門、婆羅門之故,而說沙門為甚難,婆羅門為甚難的。」
佛陀于是舉一例而告訴迦葉說:「我在往昔之時,有一個時候住在于羅閱祇(王舍城)外的高山的七葉窟中(南山的洞窟,南傳為靈鷲山),曾為了尼俱陀梵志闡述清凈的苦行之法。那個時候梵志聽后,乃生歡喜心,而得清凈之信,而供養(yǎng)于我,稱贊了我,所謂第一供養(yǎng),就是稱贊了我!瑰热~說:「瞿曇!誰對于瞿曇不會生起第一歡喜、凈信、供養(yǎng)、稱贊的
呢?我現(xiàn)在也是對于瞿曇您,生起第一歡喜,得清凈之信,而供養(yǎng)、稱贊,而皈依瞿曇您啊!」
佛陀告訴迦葉說:「在諸世間里的諸所有戒,并沒有能和此增上戒(強有力而向上之戒)相等的,更何況欲超出其上面呢?諸所有的三昧、智慧、解脫見、解脫慧,都沒有能和此增上的三昧、智慧、解脫見、解脫慧相等的,更何況欲超出其上呢?迦葉!所謂師子者(獅子為百獸之王,喻為人天中的最勝者),就是如來、至真、等正覺。如來在于大眾當(dāng)中,廣說法之時,為自在無畏,因此之故,號為師子。你的意見如何呢?迦葉!你是否會認(rèn)為如來作師子吼時,并不勇捍嗎?(師子吼喻勝者的說法)。不可以造這種觀念!如來的師子吼乃為勇捍而無畏的。迦葉!你以為如來作勇捍的師子吼時,不在于大眾當(dāng)中嗎?不可以造這種觀念!如來在大眾當(dāng)中,為勇捍而師子吼的!迦葉!你以為如來在于大眾當(dāng)中不能作師子吼,不能說法嗎?不可以造這種觀念!為甚么呢?因為如來在于大眾當(dāng)中,乃勇捍無畏,而作師子吼,而善能說法的!
你的意見如何呢?迦葉!你以為如來在于大眾當(dāng)中,勇捍無畏,作師子吼,善能說法時,在眾會當(dāng)中的聽眾,會不一心嗎?(不專心嗎?)不可以造這種觀念!為甚么呢?因為如來在于大眾當(dāng)中,勇捍無畏,而作師子吼,而善能說法時,諸位來會參加的人,都專心一意的在聽法的。你的意見如何呢?迦葉!你以為如來在于大眾當(dāng)中,勇捍無畏,作師子吼,善能說法時,諸位來會參加的人都專心一意的聽,然而并不歡喜信受而行嗎?不可以造這種觀念!為甚么呢?因為如來在大眾當(dāng)中,勇捍無畏,能作師子吼,善能說法,諸來會參加的人都專心一意的聽,都?xì)g喜信受的。迦葉!你以為如來在大眾中,勇捍無畏,作師子吼,善能說法,諸來會參加的人都?xì)g喜信受,然而并不供養(yǎng)嗎?不可以造這種觀念!因為如來在大眾中勇捍無畏,作師子吼,善能說法時,諸來會參加的人都專心一意的聽,都?xì)g喜信受,而設(shè)供養(yǎng)的。
迦葉!你以為如來在大眾當(dāng)中,勇捍無畏,作師子吼,乃至信敬供養(yǎng),然而并沒有人剃除須發(fā),穿服三種的法衣,而出家修道的嗎?不可以造這種觀念!為甚么呢?因為如來在大眾當(dāng)中勇捍無畏,乃至信敬供養(yǎng),也有人剃除須發(fā),穿服三法衣,出家去修道的。迦葉!你以為如來在大眾當(dāng)中,勇捍無畏,乃至出家學(xué)道,而不究竟梵行(完成無上的梵行),至于安隱處(趣于安樂的境地),而為無余涅槃(身心俱寂滅)嗎?不可造這種觀念!為甚么呢?因為如來在于大眾當(dāng)中勇捍無畏,乃至有人出家修道,而至于究竟梵行,至于安隱之處,而無余涅槃的!」
這時,迦葉白佛說:「你的意見如何呢?瞿曇!我得于此法中(可以在佛法中)出家受具足戒嗎?」佛陀告訴迦葉說:「如果為異學(xué)(外道)的人,欲來入于我法當(dāng)中出家修道的話,當(dāng)暫留四個月的期間,以便觀察,是否稱可眾意(能和眾與否),然后當(dāng)?shù)贸黾?a href="/remen/shoujie.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受戒。迦葉!雖然有此規(guī)定,然而也得觀看其人而已(看人而定,并不是硬性的規(guī)定)。」迦葉說:「如有異學(xué)欲來入于佛法中修梵行的話,當(dāng)暫留四個月,以便觀察,是否稱可眾意,然后當(dāng)?shù)贸黾沂芙。我現(xiàn)在能在于佛法中,四個年歲之間受觀察,而稱可眾意時,然后乃出家受戒!」佛陀告訴迦葉說:「我已經(jīng)說過,但觀察其人而已(看對方而定,就是許允他不一定要暫留幾個月,或幾年)!
那個時候,迦葉就在于佛法中出家受具足戒。這時,迦葉受戒后不久,由于以凈信之心而修無上的梵行,而在于現(xiàn)法當(dāng)中(現(xiàn)世之時),自身作證,所謂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后有,即成為阿羅漢(無生,應(yīng)供)。
那時,迦葉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 上一篇:二四 堅固經(jīng)
- 下一篇:二六 三明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