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shù)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講義親聞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ㄖv)
此節(jié)系空凡夫根塵識七八界法也。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合之為十二處。根塵相對。識生其中。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為六識。合六根六塵六識為十八界。界者。分限義。此十八種各有界限。即有障礙。無始以來。習(xí)與性成。以故見不越色。聞不超聲。其他四根。亦復(fù)如是。須知十八界當(dāng)體即是真空。如明此理而不執(zhí)著。則障礙銷除。六根自能互用。故真空之中。無十八界之相也。六根互用者。如阿那律無目能見。難陀龍王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生念。如此之類。經(jīng)有明文。聊齋志異記一盲僧。用鼻嗅氣。知文章美惡。雖小說無稽。不足憑信。亦可為六根互用之一證。(凡夫因迷執(zhí)十八界、造業(yè)受苦、故念珠有十八子、即表示佛銷除十八界之結(jié)業(yè)也、過去未來現(xiàn)在之業(yè)、各有十八、共為五十四、事造理具、各為五十四、故共成一百零八、此念珠之?dāng)?shù)、因言及十八界、故附及之)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ㄖv)
以下三節(jié)。皆空圣法。此節(jié)空中乘緣覺之十二因緣法也。因悟十二因緣而覺。故名緣覺。生無佛世。則名獨覺。梵名辟支迦羅。一曰辟支佛。十二因緣者。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以俗語解之。無明二字。就是不明白正理。俗名糊涂。因為不明白正理。于是有種種不合法的造作。此無明緣行也。因種種妄行。結(jié)成妄識。行緣識也。因識而入胎。初住胎時。受想行色四蘊。僅有其名。粗具色身。故曰名色。識緣名色也。將出胎時。六根具足。形具入塵之義。故名六入。出胎以后。五根對五塵。不生分別。僅相對觸而已。故曰觸。此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也。因觸而有領(lǐng)受。因領(lǐng)受而于順境生貪愛心。此觸緣受。受緣愛也。因貪愛而營求。因緣求而有定業(yè)。此愛緣取。取緣有也。業(yè)果不亡。隨緣受生。有生終歸老死。此有緣生。生緣老死也。此十二法。展轉(zhuǎn)感果故名因;ハ嘤山韫拭。由無明緣行以至生緣老死。名流轉(zhuǎn)門。謂流轉(zhuǎn)于三界六道也。此中具三世兩重因果。始由過去世無明及行為因。招感現(xiàn)在世識名色六入觸受為果。由現(xiàn)在果。起愛取有為因。感未來世生老死之果;檩嗈D(zhuǎn)。永無解脫之日。緣覺乘人。厭生死之苦。逆之而行。修戒定慧三學(xué)。了知因緣性空。漸求無名滅則行滅。行滅則色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識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由是還歸于涅槃。名曰還滅門。無名盡者。盡即滅也。乃至者、超略之詞。由無名緣行以至老死。由無明盡以至老死盡。因求文詞省便。故用乃至二字以概括之。大意謂菩薩以深般若觀照諸法。皆是真空實相。此空相之中。求無明體性。了不可得。既本無無明之相。又焉有所謂無明滅盡之相。如是行與行盡。識與識盡。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與名色盡、六入盡、觸盡、受盡、愛盡、取盡、有盡、生盡、老死與老死盡。均屬不可得。既無流轉(zhuǎn)門之相。更無所謂還滅門之相。所以空緣覺法者。如是如是。
無苦集滅道。
(講)
此節(jié)是空小乘聲聞之四諦法也。先中乘而后小乘。似乎次第舛錯。其實別有道理。緣覺分位。雖比聲聞為高。而其根性執(zhí)著不進。更比聲聞為難化。聲聞依佛言教為指歸。一經(jīng)點化。不難回小向大。故列中乘之后。菩薩之前。緣覺與羅漢之分。羅漢雖能除根本煩惱。而習(xí)氣未凈。緣覺已能漸除習(xí)氣。二乘圣人與菩薩之分。二乘得小為足。中止化城。菩薩不住現(xiàn)果。直趣寶所。故三乘圣人。雖同證偏真。而階級不同。及別教三賢菩薩所知障破。得證少分法身。則棄權(quán)入實。開佛知見矣。諦者、審實義。謂此理審實不虛?嗉瘻绲。為兩重因果?酁槭篱g法之果。集為其因。滅為出世間法之果。道為其因。佛在鹿野園中。說四諦法。度阿若憍陳如。告以苦者逼迫性。集者招感性。滅者可證性。道者可修性。又曰。此為苦、汝當(dāng)知。此為集、汝當(dāng)斷。此為滅、汝當(dāng)慕。此為道、汝當(dāng)修。凡夫在世。有三苦八苦之逼迫。三苦已見前。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五陰熾盛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也。其苦由于有身。而尤在執(zhí)身為我。佛告以欲離苦者。必須先破我執(zhí)。我執(zhí)一破。則三毒不起。招集苦果之因斷矣。三毒者、貪瞋癡。凡作善惡業(yè)。均以三毒為根本。而果報不同。貪心作善。享人間福報。瞋心作善。享阿修羅福報。癡心作善。享天一福報。貪心作惡。墮餓鬼道。瞋心作惡。墮地獄道。癡心作惡。墮畜生道。欲滅苦斷集。須滅除貪瞋癡。以證涅槃之果。則修道尚矣。道者。詳言之為三十七道品?偠灾t為戒定慧三學(xué)。三學(xué)可以包括一切。修行為止過防非。必須持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定者忍也。能有忍力。不為世間萬事萬物所擾動者。(方便說不拘次第)方為正定。不專在瞑目靜坐者也。見理不惑。方能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則修定又須有慧。而戒相分明。始能事理不迷。則修慧尤須持戒。三者如環(huán)之無端;ハ嘁。此戒定慧三學(xué)。能破貪瞋癡三毒。三學(xué)之體。雖不可強分。而用有偏勝。故以勝立名。戒可破貪。定可破瞋。慧可破癡。此其大略也。修定須用忍力。尤以意志堅強為主。此六識之作用也。人死而入中陰。則八識隨業(yè)遷流。不能自主。少年血氣未定。意志不固。老年氣血已衰。精神不充。均不易修定。故修行雖趁色力強健。及早為之也。佛為眾生說法。有四種悉檀。一者、世界悉檀。隨順眾生意樂而說世界之法。令聞?wù)叩?a href="/remen/huanx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歡喜益。二者、各各為人悉檀。隨機說法。令聞?wù)叩蒙拧T鲩L善根益。三者、對治悉檀。應(yīng)病與藥。令聞?wù)叩闷茞阂。四者、第一義悉檀。機緣成熟。說諸法實相。令聞?wù)叩萌肜硪。佛以四法遍施眾生。故名悉檀。檀那為梵語。譯言施也。佛說法四十九年。有立有破。有時破立同時。不知者以為自教相違。實則以四悉檀不同故。抑揚異用也。如苦集滅道。本為諦實不虛之法。而自真空實相中觀之。則不見苦集滅道之相。以四諦當(dāng)體即真空。故云無四諦也。
無智亦無得。
(講)
此節(jié)是空菩薩六度法也。凡能自利利人者。均稱菩薩。而等級約有五位。一凡夫位。初發(fā)大心十信以前均是。二三賢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位均是。三圣位。初地至十地是。四等覺位。五佛位。因菩薩悟理有淺深。戒乘有緩急。故成佛有遲速。在隋天臺智者大師以前。談佛法者;ハ鄾_突。自大師出。分佛法為五時八教。而后三藏十二部經(jīng)。教理圓通。五時已見前。八教者。一化儀四教。即頓、漸、秘密、不定。二化法四教。即藏、通、別、圓。化儀猶如藥方。雖不能專以此治病。而治病者不能離此規(guī)矩形式;íq如藥品。貴在對癥引用耳。頓教者。佛為大機說法。頓時成佛。如法華經(jīng)龍女是。漸教者。佛為小機眾生說法。久遠成佛。如阿含方等經(jīng)是。秘密教者。佛為一類之機。說特別之法。同在一會而互不相知。不定教者。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藏教、含藏法執(zhí)。吸引小乘。通教、通前徹后。猶如通途。別教、分別次第。接受鈍根菩薩。圓教、圓融無礙。接受利根菩薩。藏教系應(yīng)身佛。如釋迦在印度是也。通教系化身佛。別教系盧舍那佛。圓教系毗盧遮那佛、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對治六弊、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染污。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思癡。此六者。淺言之則名六度。行至究竟處。則名六波羅蜜。藏教所行者為事六度。通教為理六度。別教為事理六度。圓教為事理平等六度。事六度有行滿之相。如尸毗王代鴿者。布施之滿也。普明王舍國者。持戒之滿也。忍辱仙人割截?zé)o恨者。忍辱之滿也。大施太子抒海者。精進之滿也。尚阇黎鵲巢頂上者。禪定之滿也。劬嬪大臣分地息諍者。智慧之滿也。此皆釋迦佛因地所行之六度。經(jīng)有明文者也。五度如盲。般若如導(dǎo)。故般若波羅蜜。有第一波羅蜜之稱。此以智之一字。概括前五度者。蓋以智慧為六度之母也。得者。指佛果而言。凡果位皆可為所得。如四沙門果。三賢十地等。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肯中途住果。故知所謂得者。佛果菩提涅槃耳。無智亦無得者。真空實相之中。雖行六度。尚無六度之相。既無佛道可求。豈更有佛果可得。故有智有得者。藏通別菩薩地位。無智無得者。圓教無作法門也。無者。非斷滅義。謂真空之中。無此分別心執(zhí)著相耳。豈真掃除佛果哉。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彼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ㄖv)
以下明宗破三障也。三障者。報障、業(yè)障、煩惱障。三障不除。不能見般若本體。此一節(jié)、破報障也。報有依正二報。正報即身體。依報即環(huán)境。山河大地。衣食住、均是也。稱為報者。謂以往業(yè)果之報酬。身形有端正丑陋之別。六根有具足不具足之殊。此正報之差別也。衣食住之享受。有貧富豐儉之不同。環(huán)境之遭遇。有順逆苦樂之縈心。此依報之差別也。人生往往受環(huán)境支配。貧窮者奔走衣食。無心于道。固無論已。富者持籌握算。慮患防危。其勞心役形。有百千萬倍于貧寒之人者。其為性德之障礙。顧不大耶。以無所得故句。承上起下。有所即有能。有得必有失。非究竟法也。佛說一大藏教。全為破執(zhí)之具。如空拳誑小兒。黃葉止兒啼。何嘗有一實法與人。不過方便權(quán)巧。指出人之本有良心。令人自己體認。全法界唯是一真心。即般若本體。一心一切心。山河大地。有情無情。何一非唯心境界。不過有依有正。正即見分。依即相分。八識為心王。五六七識為眷屬。五十一心所為奴仆。統(tǒng)此全體?偯恍摹<纫勒且恍。何有外來鑠我之物。從何而能有所得。故知有所得者?杖N小兒也。無所得者。乃是真得也。菩薩以深般若。照見諸法真空。澈見自性般若。本來無一物。何處能有所得。既知無所得。則菩薩依此般若波羅蜜多。全本良心。一憑天理。隨緣度日。任運逍遙。無憂無慮。何罣何礙。惟盡自己力量。為世人謀利益。貨惡棄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不必為己。如此則報障空矣。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ㄖv)
此破業(yè)障也。業(yè)分善業(yè)、惡業(yè)、不動業(yè)、三種。善業(yè)者。饒益有情是。惡業(yè)者。惱害眾生是。不動業(yè)者。九次第定是。一未到地定。世間忠孝節(jié)義之人。死后可生忉利天享福。若欲生須焰摩天以上。即不能?扛。須修禪定。此名欲界禪。一名未到地定。二初禪、修離生喜樂地。三二禪、修定生喜樂地。四三禪、修離喜妙樂地。五四禪、修舍念清凈地。六空無邊處定。七識無邊處定。八無所有處定。九非想非非想處定。凡有業(yè)必有報。如影隨形。絲毫不爽。雖善惡不同。升沉各異。而其隨業(yè)受報。不得自在。障礙般若之性德則一也。凡夫行菩薩道。有五種怖畏。一生活怖畏。二死怖畏。三地獄怖畏。四惡名怖畏。五大眾威儀怖畏。即三賢菩薩說法。亦恐己眼不明。自誤誤人。不能無恐怖心。至觀自在菩薩。依深般若。澄清澈底。一切皆空。心身且無罣礙?植雷院味。無有恐怖。則業(yè)障空耳。
遠離顛倒夢想。
。ㄖv)
此破煩惱障也。根本煩惱有六。即貪瞋癡慢疑邪見是也。因為煩惱所迷。故自己家珍。不求自得者。而反不求?杖A幻果。不應(yīng)營求者。反追求不已。是名顛倒。凡夫固顛倒。諸天亦顛倒。羅漢辟支佛亦顛倒。菩薩亦顛倒。惟佛一人稱正覺。覺則不迷。迷則不覺。凡夫顛倒相有四種。一者以身為凈。因此生種種貪欲。順境則貪。逆境則瞋。世界增減劫。由此推演。貪心重則身量減。殺生多而壽命促。皆為身而起也。二者以受為樂。見色聞聲。極視聽之娛。美味珍羞。盡口腹之欲。衣必錦繡。臭貴芝蘭。及久而生厭。樂盡悲來。所謂樂者。果安在乎。三者以心為常。世人認六塵緣影為心。不知其刻刻變化。念念遷滅。計執(zhí)為常。四者以身為我。我者我能作得主。即自在義。今此身生老病死。我均不能自主。身不由己。我何所在。此凡夫之四倒也。二乘圣人。厭凡夫四倒而修遠離行。矯枉過正。又成四倒。一觀身不凈。作五不凈觀。即種子不凈、住處不凈、生前不凈、死后不凈、究竟不凈、是也。二觀受是舌。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此四觀名四念處。依以修行?傻冒⒘_漢果。然在佛眼視之。本無所謂凈非凈苦非苦常非常我非我之說。故共成八顛倒也。菩薩依般若故。遠離二邊。從容中道。故遠離顛倒夢想。而煩惱障空矣。
究竟涅槃。
。ㄖv)
此言菩薩斷德也。涅槃為梵語。華言圓寂。圓者德無不備。寂者障無不盡。亦有譯為滅度寂滅者。皆不生不滅之意。有究竟與不究竟之分。不究竟者。名有余涅槃。二乘圣人之所證也。究竟涅槃。亦名無余涅槃。等覺菩薩之所證也。菩薩至此。如大夢初醒。三障盡而性德顯矣。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講)
些言諸佛智慧也。三世、過去未來現(xiàn)在也。阿耨多羅、譯言無上。三藐、譯言正等。三菩提、譯言正覺。無上對菩薩言。正等對二乘言。正覺對外道邪見言。諸佛亦以般若而成智德。如人夢醒而起。動作自由矣。此佛極贊般若之妙。不但菩薩依之。觀空顯體。斷障證果。即從來成佛者。亦無不從無上智慧而得成就智德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ㄖv)
般若功用。不可思議。非名言數(shù)量所能宣說。乃以四種咒贊喻之。咒即真言也。大神對外道言。破堅固邪見。大明對凡夫言。破黑暗迷情。無上對菩薩言。破希上之心。無等等對小乘言。破階級果位。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ㄖv)
咒不須講。咒是密說的經(jīng)。經(jīng)是顯說的咒。佛說法有顯有密。密咒不許講解。正破無明知見。今此經(jīng)附密咒者。如能顯密圓通。固為最上。如不能顯悟。則密持此咒。亦可銷除惑障。開發(fā)無上智慧。
以上講全經(jīng)訖。須知佛說法四十九年。并無一法與人。不過以有破空。以空破有。去人執(zhí)著之心;貜(fù)般若智性。所謂眾生本來成佛也。但如上所講。層層掃蕩。步步前進。修行人或有畏難而自阻者。于是佛特開一簡易方便法門。即念佛求生凈土是也。佛說法皆弟子先問后說。惟念佛一法。是佛無問自說。因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親見眾生修行之難。往往中途退墮。歷劫不成。故發(fā)四十八愿。中有一愿云。如有志誠稱念我名。其人臨命終時。而我不往接引者。誓不成佛。今以念佛人之誠心。感引阿彌陀之宏愿。如磁石吸鐵。琥珀拾芥。往住凈土。有何疑哉。昔人有凈土詩曰。六欲天上有五衰。三禪尚難免風(fēng)災(zāi)。饒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蓋一生西方。不落輪回。得以永久修持。直至一生補處。即生在下下品亦迥非生天者所能望其項背也。但往生凈土。有上中下三三九品之不同。約略言之。信有西方。發(fā)愿往生。志誠持名。所謂信愿行具足。雖不能悟理?傻孟氯吠。倘再加以讀誦大乘。領(lǐng)悟經(jīng)理。廣修眾善?傻弥腥吠。若于信愿行之外。再加以般若妙慧。圓悟圓修。必獲上三品往生。再者往生西方。并非立時成佛。不過得所修行。可遂成佛之志愿耳。此種極簡易直捷之法。誠如佛說難信而易行。愿在座善信。切勿錯過。堅誠奉行。如無效驗。山僧甘受妄語之咎。
沉素澄、于之昌筆錄
- 倓虛法師:觀念念即住,覺妄妄皆真
- 倓虛法師:略說戒定慧三學(xué) 令眾生開佛知見
- 倓虛法師:僧寶是世界的大軸
- 慈法法師:常觀常自在——慈法法師開示《心經(jīng)》
- 倓虛法師:誦經(jīng)念佛應(yīng)該注意的五個原則
- 倓虛法師:兩次出家的心路歷程
- 凈慧法師:心經(jīng)中的智慧
- 倓虛法師:學(xué)佛不是迷信 學(xué)佛為的是破解迷信
- 倓虛法師:六道輪回存在的根源有三個
- 倓虛法師:佛法滅盡時,我們該怎么辦呢?
- 倓虛法師:佛法為何能彌補教育的不足,法律的不至?
- 倓虛法師:曬蠟的傻和尚如何成長為一代高僧?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倓虛法師:末法劫難時期人類的生存狀況揭秘
- 賢崇法師:“空”的生活——《心經(jīng)》給人之啟示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賢崇法師:《心經(jīng)》今說—以空性洞鑒人生
- 賢崇法師:活的《心經(jīng)》
- 濟群法師:《心經(jīng)》的般若正觀
- 倓虛法師:高僧層層解析六道輪回來歷以及應(yīng)對法門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