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xué)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jīng)》錄要 一 般若
《六祖壇經(jīng)》錄要
一 般若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升座告大眾曰:
總凈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復(fù)云:
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dǎo)見性。當(dāng)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yīng)。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fù)如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可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fù)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yīng)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我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谀K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dāng)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dāng)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nèi)緸?a href="/remen/jiedinghu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戒定慧。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F(xiàn),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jīng)》,即得見性。當(dāng)知此經(jīng)功德無量無邊,經(jīng)中分明贊歡,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wù)f《金剛經(jīng)》,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fù)如是。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fù)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云覆蓋於日,不得風(fēng)吹,日光不現(xiàn)。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zhí)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善知識!內(nèi)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zhí)心,通達(dá)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jīng)本無差別。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jīng),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jīng)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jīng)》云:“我本元自性清凈,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凈名經(jīng)》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xué)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逢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dǎo),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fā)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jīng),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才,不假外求;若一向執(zhí)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nèi)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nèi)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徧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凈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常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識!后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fā)愿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須傅授,從上以來,默傅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傅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傅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凈至無馀。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凈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已過,與道即相當(dāng)。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逢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guān)心,長伸兩腳臥。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xiàn)。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此頌是頓教,亦中大法般;迷聞經(jīng)累劫,悟則剎那間。師復(fù)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愿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
- 上一篇:《六祖壇經(jīng)》錄要 二 定慧
- 下一篇:《修心要論》節(jié)錄
- 禪定是達(dá)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種過程
- 生兒不為防老,積榖不為防饑
- 佛法是從有分別的執(zhí)著心達(dá)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 因為不和諧,所以需要彼此關(guān)懷
- 我們的生命跟宇宙是結(jié)合為一的
- 不論是否已經(jīng)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下這四句話
- 佛經(jīng)難懂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jīng)?
- 何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凈?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盡全力完成
- 對于家庭暴力需謹(jǐn)慎處理
- 不要帶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積極而不緊張,工作要趕不要急
- 沉緬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覺,該怎么醒悟呢?
-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應(yīng)以怎樣的態(tài)度與人相處?
- 如何在工作中與人相互體諒?
- 如何離苦?遠(yuǎn)離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會”與“愛別離”?人際關(guān)系的痛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