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日出
日日日出
圣印法師著
《菜根譚》共分前、后三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則,后集有一百三十五則,共計三百六十則;正適合一日一則,天天直見生命。體裁是隨筆,也有人視作‘語錄’,其根本思想是中國的思想、儒教的現(xiàn)實主義、老莊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謂三教合一,集結(jié)儒、釋、道各派的精華,冶于一爐,誠為曠古稀世之奇箴寶訓。···
日日日出
—菜根譚的智慧(1)
圣印法師著
前言:一日一則,一期一會
弄權(quán)一時,凄涼萬古
抱樸守拙,涉世之道
心事宜明,才華須韞
出污泥而不染,明機巧而不用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和氣致祥,喜神多端
淡中知真味,常里識英奇
閑時吃緊,忙里悠閑
靜中觀心,真妄畢見
得意須早回頭,拂心莫便放手
澹泊明志,肥甘喪節(jié)
眼前做得寬大,死后恩澤悠久
路要讓一步,味須減三分
脫俗成名,超凡入圣
義俠交友,純心做人
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退即是進,與即是得
驕矜無功,懺悔滅罪
完名讓人全身遠害,歸咎于己韜光養(yǎng)德
天道忌盈,卦終未濟
人能誠心和氣,勝于調(diào)息觀心
動靜合宜,道之真體
攻人毋太嚴,教人毋過高
凈從穢生,明從闇出
客氣伏而正氣神,妄心殺而真心現(xiàn)
事悟而癡除,性定而動正
軒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懷廊廟
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做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原諒失敗者之初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富者應(yīng)多施舍,智者宜不炫耀
居安思危,處亂思治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圣超凡
我見害于心,聰明障于道
知返一步之法,加讓三分之功
對小人不惡,待君子有禮
留正氣給天地,遺清名于乾坤
伏魔先伏自心,馭橫先平此氣
種田地須除草艾,教弟子嚴謹交游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不流于濃艷,不陷于枯寂
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立身要高一步,處世須退一步
修德須忘功名,讀書定要深心
真?zhèn)沃溃辉谝荒?br /> 道者應(yīng)有木石心,名相須具云水趣
善人和氣一團,惡人殺氣騰騰
欲無禍于昭昭,勿得罪于冥冥
多心招禍,少事為福
處世要方圓自在,待人要寬嚴得宜
忘功不忘過,忘恕不忘恩
無求之施一粒萬鐘,有求之施萬金無功
推己及人,方便法門
惡人讀書,適以濟惡
崇儉養(yǎng)廉,守拙全真
讀書希圣講學躬行,居官愛民立業(yè)種德
讀心中之名文,聽本真之妙曲
苦中有樂,樂中有苦
無勝于有德行之行為,無劣于有權(quán)力之名譽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寬嚴得宜,勿偏一方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謙受益,滿招損
名利總墮庸俗,意氣終歸剩技
心地需要光明,念頭不可暗昧
勿羨貴顯,勿憂饑餓
陰惡之惡大,顯善之善小
君子居安思危,天亦無用其技
中和為福,偏激為災(zāi)
多喜養(yǎng)福,去殺遠禍
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殺氣寒薄,和氣福厚
正氣路廣,欲情道狹
磨練之福久,參勘之知真
虛心明義理,實心卻物欲
厚德載物,雅量容人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
一念貪私,萬劫不復(fù)
心公不昧,六賊無蹤
勉勵現(xiàn)前之業(yè),圖謀未來之功
養(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不著色相,不留聲影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君子窮當益工,勿失風雅氣度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臨崖勒馬,起死回生
寧靜淡泊,觀心之道
動中靜是真靜,苦中樂見真樂
舍己毋處疑,施恩毋望報
厚德以積福,修道以解阨
天福無欲之貞士,而禍避禍之憸人
人生重結(jié)果,種田看收成
多種功德,勿貪權(quán)位
當念積累之難,常恩傾覆之易
只畏偽君子,不怕真小人
春風解凍,和氣消冰
能徹見心性,則天下平穩(wěn)
操履不可少變,鋒芒不可太露
順境不足喜,逆境不足憂
富貴而恣勢弄權(quán),乃自取滅亡之道
精誠所感,金石為開
文章極處無奇巧,人品極處只本然
明世相之本體,負天下之重任
凡事當留余地,五分便無殃悔
忠恕待人,養(yǎng)德遠害
持身不可輕,用心不可重
人生無常,不可虛度
德怨兩忘,恩仇俱泯
持盈履滿,君子兢兢
卻私扶公,修身種種
勿犯公論,勿諂權(quán)門
直躬不畏人忌,無惡不懼人毀
從容處家族之變,凱切規(guī)朋友之失
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愛重反為仇,薄極反成喜
藏巧于拙,寓清于濁
盛極必衰,剝極必復(fù)
奇異無遠識,獨行無恒操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毋偏信自任,毋自滿嫉人
毋以短攻短,毋以頑濟頑
前言:一日一則,一期一會
《菜根譚》一般人看作是圣典,但一提到‘圣典’兩個字,就以為是二千年前的釋迦牟尼、耶穌、孔子、老子或莊子等的經(jīng)典,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師寫成的宗派圣典,其實《菜根譚》并不是那樣古老的書籍,而是大約三百年前的著作,作者并非大宗一派的祖師,而是一個涉獵過道教、儒教,尤其是對佛教特別通達的人,所以他能引用各教的教義詞句,可說是一部徹研三教真理的結(jié)晶。
作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闡述出來,使人讀了咀嚼玩味,體會其中困苦艱辛的經(jīng)驗、清冷淡泊的趣味,對于人的正心、修身、養(yǎng)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力量。它是一部萬古不易、教人化世的圣典。作者的一言一語都含義深遠,字句雖是片斷的,卻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書籍。
《菜根譚》共分前、后三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則,后集有一百三十五則,共計三百六十則;正適合一日一則,天天直見生命。體裁是隨筆,也有人視作‘語錄’,其根本思想是中國的思想、儒教的現(xiàn)實主義、老莊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謂三教合一,集結(jié)儒、釋、道各派的精華,冶于一爐,誠為曠古稀世之奇箴寶訓。
作者隱君子‘洪自誠’,明代人,號‘還初道人’。關(guān)于他的事跡,沒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難斷定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當時社會局勢十分混亂,他對于功名吉田貴看得很淡泊,專心埋首于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聯(lián)瑾》、《樵談》、《筆疇》、《傳家寶》等書,都是當時的警世教言,雖然后世無傳,但這本《菜根譚》卻散放不朽的光明,歡喜讀它的人不少。從《菜根譚》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辭、性格等,絕不是一般學者如膠柱鼓瑟或侈言清談?wù)吡魉杀葦M。
書名為何叫《菜根譚》?宋儒汪民曾說:‘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胡康侯聽了這話,擊節(jié)嘆賞。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如蘿卜、番薯、芋頭等粗食,咬得菜根,即表示能夠受艱難困苦,才會做成偉大事業(yè)。洪先生取斯語以為書名,其寓意是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著無限真味存在,故本書是修身處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如果把東方與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較,西洋的文章是較為客觀寫實的,描寫生動而有力,但蘊藉的意味并不深遠。東方的文章用字雖然不多,含義卻特別雋永豐富。因此,西洋的文章如油畫一樣,東方的文章則如文人的墨寶,不著華麗而韻致無窮。東方文章解釋方面不大注重,要讀者自己去省悟、去自覺,這可說是民族性的自然趨向。因此,《菜根譚》充分代表了東方文藝的特色,這大概沒有人能夠否認吧!
推究‘菜根’的意義,‘菜’就是所謂青菜的菜葉,‘菜根’如蘿卜、大根、牛蒡等,是一種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鶴林玉露》一書中說:‘士大夫不可一日離菜根,百姓不可一日無色水。’這是當時貼在寺廟的門框上,教人去咬菜根味的警語,其意義是老百姓如無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療饑渴,那么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即知當時執(zhí)政者的成績?nèi)绾。因?lsquo;菜根’二字,當時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堅忍、清苦磨練身心,栽培灌溉,充實自我。這是作者洪自誠親身體驗孕育出來的結(jié)晶。故本書頗通人情世態(tài),里面包蘊甜、酸、苦、澀等人間味道。
《菜根譚》也有同名異類者,如乾隆五十九年,以還初堂主人的識語為冠的洪應(yīng)明之著作便是,這與本講話所用的底本,雖然有人說是同人異名,其實不管是內(nèi)容、編纂等都有懸殊的差異。
洪自誠的《菜根譚》分為二集,洪應(yīng)明的《菜根譚》不但分為修省、應(yīng)酬、評議、閑適、概論五項,尤其里面散見清朝石惺齊之《續(xù)菜根譚》的語句,故我們可以斷定洪應(yīng)明的《菜根譚》是后人的合纂,唯洪自誠的著作才是正宗。
本書問世后。博得許多人的贊賞,學者間爭先恐后寫了很多續(xù)篇,或類似的書籍,其中只有清石惺齊的《續(xù)菜根譚》二卷、劉子載的《吾家菜根譚》二卷比較出色,而這更突顯原典的可貴價值。
1月1日
弄權(quán)一時,凄涼萬古
人類生存世間,要了解最美與最尊貴的人生意義,并不是在外表的衣、食、住、行等等的物質(zhì)享受。住的是高樓大廈,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終日花天酒地,醉生夢死,如果以為這種人生才是美滿的、尊貴的,那就太可憐了。
我們?nèi)绻蜒酃庀蜻h處觀察一下,便能體會到古今歷史上的偉人,他們之所以為人景仰,是因為人格與學識的偉大,并不是因為地位和富貴的關(guān)系;要看其人格德行之美,并不是外表形態(tài)之美。只是看一個人是否遵守人倫、道德,肯為大眾服務(wù),犧牲個人的享受,而有益于人群。古人說:‘世上最尊貴的莫過于道,最美善的莫過于德。’由此可知,一個人能遵守道德,人格高尚,一定是為人所尊重、景仰,還有人對他輕視、毀謗嗎?反過來說,個人不講道德。不修品行,趨炎附勢,諂媚奸佞,他雖然官高祿厚,衣食豪華,這還能叫做美善嗎?我相信這樣的人一定被當世人咒罵,遺臭名于后世。所以說不肯修持德行的人,任你是萬乘的公侯宰相,甚或是帝王,也還不如一個有道德、有人格的平民。
現(xiàn)在拿古人來做證明。古時有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叫做伯夷、叔齊。都是很有道德的人。以之比人,人人都歡喜,是喜歡他們的道德。桀、射、幽、厲,乃無道的人君,以之比人,人人忿怒,乃怒他們的無德。所以,我們想在世間做個好人,必須要有道德。所謂:‘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勢位之不在乎己。’我們最憂心的是道德不足,不必因為聲勢不集于我身而懷憂憤。須知道充德備,每個人都欽佩他,‘德高望重’名存千古。這樣看起來,是聲威與富貴重要呢?還是自身的道德重要呢?便不難明白了。
印度釋迦牟尼舍了父母妻兒,悄悄離開了迦毗羅城去到跋伽婆仙人住的山林中,剃了須發(fā),服僧伽梨,是為了求真理。他看見當時印度四種姓—婆羅門,即負責宗教之祭師;剎帝利,為獨占軍政的武士;吠舍,是業(yè)農(nóng)工商的平民;首陀羅,是被奴役的奴隸—之間的不平等。
繼而有一日,悉達多太子跟父親凈飯王郊游,看到農(nóng)人耕田的情況。農(nóng)夫光著身體辛苦勤勞的在田里工作,那枯瘦的形體被太陽曬得流汗,困乏疲倦、又餓又渴而不得休息。耕地的牛也疲困了,受鞭子打擊和繩索的羈勒之苦。在用犁撥土的時候有許多蟲子被掘出來,鳥雀飛來爭著吃了它。太子感傷那農(nóng)奴的貧賤疾病和眾生互相殘害的苦惱,慈悲心不禁油然而發(fā),使到閻浮樹下坐著靜思,悟求改革不平等種姓制度和擺脫生死痛苦以求解脫,兼求凈化世間人生的妙法。這就是釋迦佛放棄王位出家的動機,他出家以后教化凡四十九年,足跡遍及恒河流域兩岸一帶,被渡眾生不知有多少。
富貴榮華是誰都愛的,釋迦佛的父王在他十五歲給他舉行灌頂大典立為太子,并為娶善覺女耶輸陀羅為妃,辟寒暑溫三時之殿,給他種種五欲之樂。但佛仍無動于衷,他是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蓮花,這是寧受一時寂寞不愿萬古凄涼的佳例。
【前集00一】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quán)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親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
1月2日
抱樸守拙,涉世之道
站在社會崗位上,處世經(jīng)驗淺,被社會感染的惡習也一定比較淺,這種人自然也比較天真。反過來說,經(jīng)過了世間種種的驚濤駭浪,閱盡了種種的艱難險阻,經(jīng)驗比較多,世故也比較深,就很可能種種壞事都敢去做。
故此作為一個君子,不要一味的只求事情的熟練通達,而忘記了抱樸守拙的忠誠作風。例如禮儀是必要的,但如太無禮儀或超越了禮儀,都有失做人之道。太講求練達,反而變成老奸巨滑。
所以,做一個君子,與其太練達,不如不必裝飾虛假或太客氣,而以清醒、坦白、誠摯、樸實為佳。
【前集00二】
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1月3日
心事宜明,才華須韞
君子的內(nèi)心像青天白日一般明朗,光明正大,沒有一絲一毫的陰影與黑暗。君子上不欺天,外不欺人,內(nèi)不欺己;就是一個人在私室或暗處也不欺自己。普通人在獨居隱密之處,最容易做欺心的事。而君子不欺心,人家一看便能明了。
其次,君子的才華如玉蘊藏于璞石之中,不可以隨便給人知道。‘君子’兩字的意思常是男子的尊稱,即是道德學問超越一般人之上的叫做君子。君子有超人的智慧,能辨別是非善惡,做事不隨便,是把他的才能智慧保藏起來,等需要時才施展出來。他深謀遠慮,志節(jié)高超無比,瀟灑逸脫。在平時,如果見到鄰里人家困苦,就拿出錢來布施,有不懂詩書、不明事理、不識字者,便要在精神上予以教化。所以,君子的才華是高于一切的,君子的人格是非常偉大的,君子所想所做的如天那樣青,日那樣白,沒有一絲烏云,沒有凹面,沒有內(nèi)底,可謂光明透徹,全無瑕疵。小人
則不然,小人平日閑居,專做壞事,等到看見君子,就遮遮蓋蓋,隱藏他的壞處,顯揚他的假善;豈知別人看他,清楚得知見俯肺,他那樣做法又有何益
也就是說,里面的誠實,沒有不表現(xiàn)到外面來的。曾子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雖是一人獨處,也要像有十只眼睛注視著自家,十只手指點著自家那樣,這樣嚴密監(jiān)督,自然不會作惡了。君子就是那樣,嚴密的注意自己的缺點,有則改正,此心如日之光,如月之明。山川之水,越淺越起波浪,但水底深處反而越為澄清。這表示小才小智的人比較容易輕佻浮薄,君子則處處保藏,大智若愚。這就是君子與人的區(qū)別。
【前集00三】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輟珠藏,不可使人易如。
1月4日
出污泥而不染,明機巧而不用
人間非分利益之事,人人都像螞蟻一樣想貪一點甜頭,這原因就在有權(quán)勢的人家,天天集滿了趨炎附勢的人,好像市場一樣的熱鬧,大家都懷著貪心而來,不是求名,就是求利。等到權(quán)勢喪失,生活貧苦的時候,大家一糞而散;這就是所謂的‘人情冷暖’。過去有一個瞿公在做官時,賓客盈門,退官時,門前只剩很多麻雀跳躍,可以用網(wǎng)去網(wǎng)它們,所謂‘門可羅雀’的慘淡情況,就是這樣。
人都好權(quán)勢,有了權(quán)勢而能不受它束縛,自然是人格高尚。至于對勢利榮華的誘惑不去接近的,或是接近了它而能不為它所染污,就更加清潔高尚了。
我們住在權(quán)勢豪華的環(huán)境里,為了自己正心修身,最好是不與它接近。接近了它而能不被它所染,就可以看出這個人是有高尚人格的。比如農(nóng)村的青年,一向品行方正;等一到了都市中,耳濡目染都令人動心亂性,嗅到的是白粉香氣,聽到的是淫蕩歌聲,這種種聲色貨利的引誘,使原本品行端正、志向高潔的青年,也會失志墮落。又比方說,石頭都有棱角,但在流水的沖激之下,石的棱角久而久之就變成圓的。人又何嘗不是那樣?原本棱角方正的人,經(jīng)浮世的折磨,也就完全失掉了他的棱角,成為又圓轉(zhuǎn)又滑脫的輕薄之人。
所以,說不接近勢利紛華的人,心志是高尚清潔的。然而更進一步,如果接近了而不被它染活的,就更是高尚清潔無有比并了。從前有一位修道者經(jīng)過花街柳巷,有人指著他說:此非修道人應(yīng)來之所在,修道者回答得很妙:‘太陽不是也照到塵芥嗎?’倘若持太陽的清心來修行,則絕不被勢利紛華所誘惑。即使處于紛華的誘惑場合,也能夠不破這種環(huán)境染著。因此說接近了以后不為所染的,才是真正的超塵脫俗。
‘智械機巧’是從智慧或才能鍛煉而來,但如果為了自私自利而使用智械機巧,還不如那此不知道智械機巧的人氣節(jié)高尚。然而。過分的正直與清高,又容易變成頑固,反而不能救人渡世。今天世上的人,玩弄智械機巧,密算奸謀的大多了。
我們不反對以正直行事,然而,陷入過度傻瓜般的正直也是不好的,做人應(yīng)該不是愚昧無知,而是正大光明;不是惡,而是善,不是不知道智械機巧,是知道而不去使用。我們該做的,就是一點也不用智械機巧的去做,不必顧慮個人利害得失。古人稱為仁人志士的人,只要他認為對人們有益的事便舍身去做,更不顧慮個人。他是以真誠的心,表現(xiàn)他高潔的行為。
【前集00四】
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為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
1月5日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的格言,證實它是真實不虛。
我們聽到忠告諫言,往往心懷不平;殊不知由于人家的勸告,我如能反省自己,所思所為,是否有過失,因而能注意改進,那樣,就無形中可以修養(yǎng)一己的道德,走到正路上去了。因此,聽逆耳的話不要不平,處逆境也不必埋怨,因為逆境可以鼓勵我們向上的精神。俗言:‘天無絕人之路。’我們自以為已走到末路,但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切靠我們?nèi)?chuàng)造,就沒有行不通的事。‘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前人經(jīng)驗之談,我們應(yīng)深信不疑。
相反的,假如人家拼命奉承我,一味夸獎我,耳里聽的是爽快的話,生活也過得放逸恣縱,自己以為滿足,認為一切享受我都有了,于是洋洋得意,不可一世。在君子的眼中看來,這樣的人已經(jīng)沈墮于不拔的深淵中了。這等于自己投入了毒藥,要毀掉自己的生命,就算活著,也失去了生存的價值。
【前集00五】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1月6日
和氣致祥,喜神多瑞
狂風暴雨的日子,天氣陰霾,鳥類都顯得可憐而悲傷,但天氣平和而澄清的日子,和風習習,草木也欣欣向榮。故天地間的確不能一日無和藹的氣氛,猶如人間社會,不能一日缺少歡喜快樂。
人世間喜、怒、哀、樂,全是反映自己心緒的一面鏡子;以不平的心觀看事物,一切呈現(xiàn)出憂怒懊惱;反之以喜歡的心情接待事物,不講不平之語,不發(fā)脾氣,那就不會被社會其他人嫌忌排斥,一切就呈現(xiàn)快樂歡喜。
俗語說:‘知足常樂,和氣得福。’這話實在不假,不可以整天愁眉苦臉混日子,要滿懷喜心,生活才有意義。
【前集00六】
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日光風,草木欣欣?梢娞斓夭豢梢蝗諢o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1月7日
淡中知真味,常里識英奇
濃的酒,肥的肉,辛辣的辣椒或是甜口的糖,這些使人垂涎嗜好的東西,是何種濃厚美味!這些美味反不及一味清淡的食品,像蔬菜一味適宜我們的胃腸,才是真正的口味。要知道‘少吃多滋味,多吃少滋味’,吃了過飽的濃酒肥肉,不及吃少數(shù)的菜根來得清香可口。
人也是一樣,有的人往往以為自己有神變幻術(shù)或高超的才藝而與眾不同,這些人不算是理想的人物,也不值得人家的崇拜與尊敬。一個有著圓滿的人格和究竟品德的人,自然沉默地守著自己的本分,和平常人沒有兩樣的去行他自己的道理;這樣悄悄且耐心修道,不驕不亢,他的行為有一天達到理想的境界,那才是理想中的人物,是我們做人應(yīng)該引以為模范的一種人。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成道以來對眾生說法,絕不以深遠理論或苦行奇事惑眾,唯以簡明切實的方法,教人易行的中道,務(wù)使聞法的人,都能隨分隨力,去惡進德,以日凈其心,便是學佛修善的法門了。
【前集00七】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1月8日
閑時吃緊,忙里悠閑
東方與西洋的思想有種種不同的地方,尤其對天地自然活動的看法。西洋人說神是造天地萬物人類的,有說利用自然的潛力,以科技去征服自然。東方人認為天地是養(yǎng)育我們的父母,天地的道理往往與人的道理相吻合。如蘇東坡詩云:‘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對溪聲、山色,以為是釋迦牟尼的現(xiàn)身,此微妙的自然真理深印人心!吨杏埂氛f得好:‘誠是天上道,亦為人之道。’可見天道與人道一脈相通。
現(xiàn)在,我再來講‘靜中之動’。所謂天地,是寂然肅靜,天長而高,地寬而廣,一點沒有活動,而實在的乾坤氣象是在不停運行著,隨著光陰的隙行,如同白駒似的奔馳,今天是夏的氣象,不多時已挑起秋風。這些是不變世的變化,不動中的動,可是日月的光明永久存在著,這又是‘動中的靜’了。
有這動中靜、靜中動,反應(yīng)于人心之上,人感到靜中的動,如同感到動中的靜一樣。空暇的時候,應(yīng)于靜時持有常動的心念,即‘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吃緊是任何場所時間都能應(yīng)付,日常不得不有這樣的準備,這是君子的行為。所以,這平常吃緊的心是要時時存著的。譬如一家人平日沒有一點小心火燭的心思,一旦火燒房子,才急忙說:‘那是火災(zāi)!’才趕著去買滅火器,已經(jīng)太遲了。應(yīng)該早就買回來,一到危難時可以拿出來應(yīng)用,人禍就免了。無事常存有事心,還要加上平常心,‘未雨綢繆’,可以應(yīng)付非常的事而綽然有余裕。
石天基說:‘獅子捕兔子,不用九牛二虎之力便可成功。但要捕大象,就須在平常注意,臨時對象那樣的大敵,就不存一絲一毫害怕的心,而能順利捕到。’由此可知平時的準備,非常時才有用處。
至于人的非常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這講的是死的事。死是人的非常時,所以應(yīng)在平常有死的覺悟,等無常來到,就不會有所恐懼。關(guān)山國師曾說:‘我這里無生死。’應(yīng)這樣看破,生與死是沒有區(qū)別的。盤圭禪師將要死時,弟子們皆請遺偈以辭世:‘老僧住世七十三、度化四十四年,前后半生每天教你們的道理,悉為遺偈,此外不必別的遺偈了。’這是禪僧的話。其他圣僧臨終對人辭世也是一樣,所謂:‘昨日發(fā)句,今日辭世,今日發(fā)句,明日辭世。’即是平生發(fā)句悉是辭世。
綜合上述來看,暇時過暇時生活,忙時沒有悠閑的習性,全賴平時的修養(yǎng)與覺悟。在非常時不可光講非常時,這非常時的覺悟即由于平常時的準備。天地自然的成謝,是靜中有動,也是動中有靜:而我等應(yīng)在悠閑時有著吃緊的覺悟。于此可見,這是教人在忙處應(yīng)有悠閑的趣味,便能體會到人生的真諦了。
【前集00八】
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少停;日月晝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故君子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閑的趣味。
1月9日
靜中觀心,真妄畢見
晝間不停活動,靜不下來。到了夜晚,四鄰無人,萬籟俱寂,沒有半點聲音的時候,獨坐孤燈下,把自己的心深深按下來看。這時,時常在騷動的心一下子靜下來,就可發(fā)掘那心靈之泉。恰如濁污的桶水,如把它攪動,那水是絕不會澄清的,但如把它放靜,過些時候,濁污自然就漸漸沉底。孟子說:‘夜氣存養(yǎng)。’夜氣是深夜的氣,彼時外界接觸少,本心亦即真心就慢慢顯露,這是一種修養(yǎng)的工夫,夜深人靜,獨坐觀心!
既消除了外物妄心,就現(xiàn)出真來。真與妄是相對的。
《大乘起信論》詳細說明真是真如,所謂‘真如’是我心的本體,這真實如常的心的本體,叫做‘本覺’。本覺是說,本來自性清凈,從本來就覺,無一點曇心的本體。我們?nèi)绯直莆倚牡谋倔w,就得到了寂樂。反之,心忽然現(xiàn)出曇來,動起了你我的差別,那就是你不好我好、你可愛他可憎的迷妄、煩惱,把真如的我心拋棄了。此一失真便現(xiàn)出妄,而妄到極就現(xiàn)出真,是循環(huán)的人生!《大乘起信論》把順序分明記得十分詳細,其中比喻:真如本覺,光明如鏡,澄清似水,因被無明煩惱的風吹動,才起了微波,這波又被吹成大波,大波再經(jīng)一再約吹襲波波相逐,而成狂瀾怒濤。這是說我們的心向迷的順序而行,無明動真如,然后生妄心,妄心無明相應(yīng)而生妄境界。
又如夜行的人,因趕夜路跑得很快,也就不覺得什么。如果心中起了一點寂寞凄涼,這氣氛就會引起恐怖?植酪黄,鬼怪精靈隨之而至,就嚇得逃無可逃了,以后再一看,才知那根本不是什么幽靈,而是枯尾花。這樣知道了以后就能表露出真來,這叫做‘始覺’。這始覺中最初是凡夫覺得‘這不是幽靈而是枯尾花’。想是這樣想,還擔心會跳出其他的幽靈來,其實幽靈是不會出現(xiàn)的,心里這樣想,就覺得又進了一段了,這叫做‘相似覺’。殘留恐怖的心,變而為無,就開了另一種的覺,叫‘隨分覺’。但是還有殘留‘凄涼’恐怖的心,說不知幽靈會否出來,從此說不定又成了迷。直到無這凄涼的心如同開始夜行時什么也不覺得一樣,這叫‘始覺’,與‘本覺’成為一體這叫做‘究竟覺’,即始本不二。這樣,妄盡歸于始,一點也無翳(曇)。如對明鏡,花映出花,鳥映出鳥,心的反映亦復(fù)如是不被曇遮,就能大開境地運用自在,這是說得到大機趣,但要行到這地步是很難的事。
本心雖已現(xiàn)出,但妄想難去,這就是‘既覺真現(xiàn)而妄難逃’。佛教說的妄想分做兩種,叫做‘見惑’、‘思惑’。見惑是知識上的惑,即是理。飲酒是惡事,誰都知道,但偏有些醉鬼不知,或?qū)嵲陬^腦愚拙的人也不知,這是見惑。譬如知道了喝酒不好,要‘停止’或‘不停止’?感情上難以決斷,這叫做思惑。人生如夢,思惑難斷。佛言:‘見惑頓斷如破石’,‘思惑如同斬斷藕絲’。藕絲極細,不易切斷。真現(xiàn)而覺妄難逃,有大慚忸是知恥,就是感到很大的恥辱。
為什么要露出本心?是要現(xiàn)出自己本心而有恥的氣氛,這知恥才是人間向上的第一步。世上人雖為惡不知是惡,雖知罪還要犯罪,沒有想到自己‘!做惡了!’那未免太可憐。能自知罪惡而警醒的,才是非常。《遺教經(jīng)》中說:‘慚愧是服放諸莊嚴最為第一。’恥是諸飾中最好的飾物。在此不能不想到的是,此恥心從何而起?應(yīng)知心是真知本體,悟的當體,心應(yīng)當如同鏡的光明。但光明的東西常被陰翳遮上,這是要留心的事。‘水若無波則自定,鏡未被翳則自明。’故心不可不清,去其混污自必現(xiàn)出清來。外界的誘惑是翳,內(nèi)心的妄想是錆,去其翳、除其錆,就現(xiàn)出本心了。‘啊!作惡啦!不該如此做的!’這樣的慚恥人,實是晶瑩綺麗的本
心,大機趣的自在境涯。以種種來直指其本心,終得大慚忸,得此大慚,如夢醒覺真,悟何者為是,何者不是,欲望不能束縛,煩惱袪除,心情自然就喜悅不勝了。
【前集00九】
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妄窮而真獨露,每于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xiàn)而妄難逃,又于此中得大慚忸。
1月10日
得意須早回頭,拂心莫便放手
由主官上級蒙受了種種恩寵,洋洋得意自我陶醉,大都不顧慮有什么可能發(fā)生的災(zāi)難,等到遭遇了災(zāi)難就一蹶不振,失敗倒臺了。所以人們生于這個社會中,早回頭自省不為禍殃所侵。要事先預(yù)防,不要等到事后追悔。
其次是更不可因事情稍有失敗,就灰心泄氣。語云:‘失敗為成功之母。’人們必須具備百折不撓的精神向前勇猛邁進,然后才能到達真正成功之域。所以不要因為挫折就中止努力,這樣的話任何事也不會成就。應(yīng)當鼓足勇氣,對于所做的事,不論怎樣不遂心也不放松、不罷手,抱定了恒心毅力去做,必定能收非常美滿的效果。也就是說,能夠在艱難困苦中奮斗,才能得到偉大的成功!
總而言之,得意時自己能夸張就會生災(zāi)害;失意時要有魄力,向目的地加倍努力。這樣,總有成功的時候,而未來的勝利與輝煌的前途方可以實現(xiàn)!
【前集0一0】
恩里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首;敗后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
1月11日
澹泊明志,肥甘喪節(jié)
對于這種藜莧粗食生活而能滿足的,就絕不抱一點野心,其心如冰之清,如玉之潔。和這相反的,以美食來充腹的富豪人家,就甘愿以奴顏卑膝,來博取其所求的榮華名利。這樣可看出做人若沒有名利的心,就沒有向人低頭的必要,其志操是澹泊潔清不著一塵,堅志而不渝的。
相反的,求華衣美食欲念旺盛的人,就會使弄手段來獲得他的要求,而不自覺其態(tài)度卑鄙。心一卑鄙就失去了丈夫的氣節(jié),皆因‘肥美甘食’而喪失!
所以說,粗食者志堅,華美者心卑。
【前集0一一】
藜口覓腸者,多冰清玉潔。袞衣玉食者,甘卑膝奴顏。蓋志以澹泊明,而節(jié)從肥甘喪也。
1月12日
眼前放得寬大,死后恩澤悠久
佛教把人生分為過去、現(xiàn)在、未來。因此,面前就是講‘現(xiàn)在’的事,田地也就是佛書里所說的‘心地’,意思是說人的心實在是能作出種種煩惱的土地。
人生于世,如幻如夢,如白駒過隙,如過眼煙云。那么,為人應(yīng)該怎樣?應(yīng)該放開心田,持心寬大!無論善人、惡人、賢者、患者,或長幼,或內(nèi)外,都得無差別心,悉是包容,這種胸襟寬大、一視同仁之心,就不會引起他人的不平之鳴了。
又對于死后遺留的恩澤,總希望永久流傳,這在生前就盡量汲汲施惠于人,牢記服務(wù)人生的宗旨—‘乃役于人’,永久永久!使人家不覺有缺乏,使人家不會不平反而滿意;就是你死了,你的芳名萬世永垂不朽,你的精神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前集0一二】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寬,使人無不平之嘆;身后的惠澤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匱之思。
1月13日
路要讓一步,味須減三分
走山邊的小路,不能二人同時通過,如果爭強搶先,就有墜落深谷的危險。處于這樣的場所,自己要停留一步,先讓他人過去,這才合乎禮儀,而又是最安樂的辦法。還有,對于有滋養(yǎng)成分的美味食物,你不可一個人獨食,要分三分給人家吃。這樣的做法,就是謙讓之德,對于做人處世,不但一點沒有危險,反而是得到安樂的無上法門。
《易經(jīng)》云:‘天道之盈也虧,乃視益謙之有無。’故此,假設(shè)把他人壓倒而自己先登,橫取他人之物以滿足自己,這種一時的利益,實是變?yōu)橥纯嗟母,也可以說是違背天道。天是抑惡揚善的,邪到底不能與正匹敵。
日本的古人武田正信說:‘誰也見到圓滿的月,但是十六夜就虧了。人生在世,亦復(fù)如是。’這含有哲學的意味,可給我們警惕。正直的事才是‘天道’,而‘邪惡’(邪僻、偏狹、妄佞)的行為,絕不能得到安全。
【前集0一三】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1月14日
脫俗成名,超凡入圣
人有超群的手腕及聰敏的見識,固然能成就一代偉大的事業(yè)。但也有平凡至極的人,縱然沒有完成轟轟烈烈的大事業(yè),但因能專心致力于一己的事業(yè),不被功名利欲所左右,而終于成為社會的聞人。
人在治學或修養(yǎng)上,應(yīng)該抱著遠大的理想,站穩(wěn)了腳根,積極的去改造社會,這社會事業(yè)固然有賴非常人去做,但是普通人也好,假如真能修心養(yǎng)性,其心不為外物所奪,全副精神于修學積德上努力,他雖然沒有能如偉大人物那樣轟轟烈烈的事功,但久了也是能夠達到圣人賢者的地位。
【前集0一四】
作人無甚高遠事業(yè),擺脫得俗情,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工夫,減除得物累,便超圣境。
1月15日
義俠交友,純心做人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指真正的良友比骨肉還要親近得多,而真朋友是不易得到的。
泛泛酒肉之交,不能算是真正的交誼。真誠為朋友的人,要互相勸善規(guī)過,互切互磋,互琢互磨,遇到了禍患則共同去擔負,喜樂幸福也共同去享受。同悲共喜,難兄難弟一般。這樣才能算得上有俠義心,交際的原則也才合宜。如果只為一己利益去交際,不能叫真誠的交誼。
其次,做人是要有積極修養(yǎng)的工夫,磨練自己的人格,不為外物玷染了純潔的心。
在惡俗的社會里行善渡世,對于惡俗就不得不忍受到一個程度。如果只為一己的超然,不問世道的興衰,這樣的人最多也不過獨善其身,絕不能得到普遍的敬仰。所以,一個人如果入世交往俗人,自己也必須變俗,與社會的步調(diào)一致。然而,其心也被染成了世俗情態(tài),就沒有用了。在俗中而不失一點純真的素心,不因外物而污穢了本心,這樣才是一個覺者。
總而言之,與友人交際,遇到患難要去拯救,這是與人交往必須要帶三分的義俠心。一個非常人物的活動,任憑遇到什么變故,也要抱定堅固的意志,勿失其本然的心。
【前集0一五】
交友須帶三一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
1月16日
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從他人愛得榮譽或得到利益,切不可爭搶到人的前頭,應(yīng)該先讓他人而后自己再領(lǐng)受,不這樣做就會引起人家的怨尤。反過來說,對于社會國家有利益的事,或有關(guān)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則不要落在他人的后面,要自己爭著前進去做。
從君上受了爵祿的恩寵,或是從他人處受到物品的享受,即便是應(yīng)當?shù)玫降模约阂惨獟行淖詥,反省自己的身分和勞力,?yīng)不應(yīng)當?shù)玫竭@一分享受,一定不要超過分限的程度。不論什么事都要保留余地,就是這個意思。
對于自己的修養(yǎng)或?qū)嵺`道德的事,必須要盡自己所有能力去刻苦努力。
宋人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是同樣的教訓。主要就是要:‘樂讓人、苦己取。’如此才是修養(yǎng)道德的本旨,修養(yǎng)心性的根本?鄻吩抢嚨睦K;樂的結(jié)果是苦,苦的結(jié)果是樂。苦樂相循是自然的法則,與日月星辰之運行原理相同。所以現(xiàn)在的苦是為將來的樂放撒種子。古人有云:‘吃得苦中苦,乃為人上人。’不能吃苦的人,恐怕事事都不會成功,‘苦盡甘來’也是不移的道理。
但是,君子不是為求將來的樂而現(xiàn)在甘心受苦的,他只是為社會、國家、民眾有利,而自己吃苦取苦,把樂讓他人。這樣他才心安理得。君子生活如同食淡菜,一切講淡而不講濃。既然淡了,便能看破實相真如,也自然能達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所以說,有德行和善根的人,能夠處處留心做善事,謀眾人的福利,連一分一秒的時間都不輕易放過。
【前集0一六】
寵利毋居人前,德業(yè)毋落人后;受享毋踰分外,修為毋減分中。
1月17日
退即是進,與即是得
待人處世有兩種方法—一是把人壓倒自己占先,還有一種是與人為善互讓互諒;前者是競爭的行為,后者是謙讓的行為。這兩種態(tài)度完全不同。中國學者辜鴻銘認為,西洋人的生活乃是建立在物質(zhì)上面,談不上什么文明,他們是憑著相互競爭的思想而發(fā)展進步。我們再看看東方,以中國而論,是在物產(chǎn)特別豐富的黃河、長江流域一帶,文化發(fā)展即以互相忍讓的精神而發(fā)。
今天的世間許多人都以為別人的頭痛可以忍耐,而自己的腹餓就不能忍耐。以這種作風,獨行其是的個人主義,排斥他人什么都不行而以為自己什么都行。這種利己而不平等的主張,不能互助互讓的行為,人類的和平哪有保障?為了社會共同生活,就應(yīng)當有不落人后的覺悟。例如研究學問或改良社會,必須站得穩(wěn)、立得定,大踏步向前邁進,但我們?nèi)粲谌粘9餐钌匣ハ嗯懦狻⒒ハ酄帄Z,而不能互相協(xié)和,就不能共同生存下去。
其次,說到:‘處世讓一步為高。’渡世讓一步,就表現(xiàn)氣節(jié)崇高,道德高尚,即符合老子所說的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誰持有這三樣就如同持有三寶。慈是慈悲,就是同情心,也就是為別人著想的心,是處世待人的根本思想。儉是儉約,亦即是節(jié)儉省用的意思,對物不要用之過度,八分就夠了,這便是‘恭儉持己’了,F(xiàn)在的人不論什么事情都是十分中之十分的以暢行其志,從這里就生出了煩惱。因此在世間。人若自滿的話就會生出缺乏,希望十分必招致失望。如能在人間努力十分而有八分的生活,才是安定生活的良方,F(xiàn)在的人在生活方面是努力八分就當作已做完十分,那就發(fā)生了兩分的缺陷。所以老子說的儉,豈不是渡世三寶?再說到不敢為天下先,這意思是說‘讓’與‘儉’兩字,對人要讓,持己要儉,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讓的意思。以上是老子思想,指明讓一步是高明的。
‘退步即進步的張本’,也就為進步的根基。這句話乍看像矛盾,實際上退步的事包括深奧的意味,就是精進自身的道路,也是救渡眾生的真理。佛家說:‘上求菩提,下化眾生。’就是向上求得菩提之道,向下要成濟渡眾生的菩薩道,更進而成為偉大的如觀音、地藏等菩薩?梢娨验_悟到佛的境界,更要退步下來為一切眾生服務(wù),去濟渡眾生,行菩薩道,這就成為進一步成佛證道而具備了基礎(chǔ)。
人類皆以腳跑步,跑時一定一足向前,一足繼之于后,一腳停止。如果兩足齊出,就違反了跑步的方法,會顛仆倒下,所以為了安全跑步就不可不注意。而退一步正可免除七顛八倒的痛苦,如同安分守己是進步的基礎(chǔ)。
待人不要過分苛酷,責備人太過分了不大好,因為會引起他人反抗而招自己惹禍的根源,這一點是不可不注意的。俗語云:‘窮鼠咬貓。’故對人實應(yīng)寬大,待人寬一分即是福田。古人說得好:‘自蕭如秋霜,接人如春風。’意思是說對待自己如同秋天的寒涼,對待人如同春風的溫和,這就是在交際上要寬一分,結(jié)果就會得到自己的幸福。
再說:‘利人實利己的根基。’從表面看,世間哪有這樣的傻瓜,利益給了別人卻使自己喪失利益?人只為自己的利益打算,結(jié)果反而下能為利自己,而為利他計劃的人反而是和利己一樣。舉一個例子來說,做商人的只是為自己的利益打算,把壞的物品高價賣出,如果存這不良的心理,雖一時賺錢,時間久了誰也不來買他的貨。相反的,好的東西要賣得便宜的話,自己固然得到的利益較少,漸漸的,買的人增多,生意就繁盛而永久了,利益不就越來越大了嗎?所以,買賣生意要使買的人喜歡而賣的人也喜歡,皆大歡喜。這是道德的標準,也是利益的根基,人又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不難了解,利人實實在在便是利己。
【前集0一七】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1月18日
驕矜無功,懺悔滅罪
對國家樹立大功,并且是天下萬民崇敬的英雄人物們,若是夸耀自己的功勛,當這念頭一起,他的功勞就完全從人們心中失掉了。古人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就是說要死去多少的兵士,才能成就一名大將的功勛。能時時有這個念頭,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切切不可自己內(nèi)心持有一個‘矜’字,使聲名受到惡劣的影響。
再說到天與人都憎恨,宇宙間不容的大惡人,如果能心底發(fā)出最真誠的懺悔,改過自新,洗心革面,那么一正其心,惡念便消,所有罪過也就免除凈盡了。
佛經(jīng)說:‘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意思是要我們自內(nèi)心改造、凈化、建設(shè)才有辦法。
故從善惡完全系于一心,由一念的動機而成。一念會變?yōu)樯,一念也能為惡,所謂一念之差,可以上天堂,可以入地獄,真?zhèn)可懼可戒。雖然善惡在表面不同。但都是心在作祟而左右搖動,犯罪與作惡的人。設(shè)若一旦幡然醒悟,痛定思痛,改過自新,同時也可把罪孽消去,而遺留下來的便仍是本來的善心。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就是復(fù)見了他的本性。
所以,過去有一句話說:‘憎恨罪,不憎恨人。’因為犯罪的人也具有善根,如果能發(fā)動善心,改過向善,就變成無罪的人了。最不好的莫過于存罪而不知悔過自新,不能重新做一個正大光明、行為磊落的人,這才是莫大的恥辱。
總之,不驕慢、不邀功是很重要的事,而做人最重要的是時常檢討一己的行為功過,不論何時,要虔誠懺悔罪過,日新又新,做一個新生的人、善良的人和安貧樂道的人。
【前集0一八】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
1月19日
完名讓人全身遠害,歸咎于己韜光養(yǎng)德
偉大的聲名或功勛偉業(yè),總是容易受到他人的嫉妒、猜疑、怨嗔。故此,作為一個君子,便要明哲保身。不能一人獨占,使人生怨恨誹謗。在十分里能分一兩分給別人,自己雖留下七八分也就不至于使別人怨恨,并且可以保住自己的安全,離開重大的危害。
完名美節(jié)的反面便是敗德亂行,任何人都喜歡有榮譽而怕被污名。受污染損害名譽固然可恨,但也不能完全都推給別人承擔,自己的清凈潔白之身,固然不愿有一點污名,但為了犧牲成仁的偉大道德,最好給人以美譽,自己負起罪辱。那么,表面上雖然不太光彩,內(nèi)心卻光明。能夠這樣涵養(yǎng)德性成為更完善的清高脫俗的人。
【前集0一九】
完名美節(jié),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yǎng)德。
1月20日
天道忌盈,卦終未濟
人人對于事情都想求得美滿的結(jié)果,于是人人都用盡十分的力量以求成功。若能夠不用盡全力,留下幾分的余地,則造物的神也不會加害。
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圓滿無虧,那就為天地鬼神所忌憎,內(nèi)憂或外患必定紛至沓來。
古人說:‘滿即虧。’又說:‘滿招損。’意思是指無論何事達到絕頂?shù)臅r候,很快就會向下坡走,所以做事不能十全十美,不如預(yù)備幾分余裕比較安全。這種圣賢教誡我們的名言,是不可不注意的。
【前集0二0】
事事留個有余不盡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yè)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nèi)變,必召外憂。
1月21日
人能誠心和氣,勝于調(diào)息觀心
說學佛是有何妙法或修道要向深遠之處去求,那是莫大的錯誤。佛家所說的真正的道并不一定向遠處求,而是在家庭或是日常生活上做人做事皆可以具有的。因家庭中就有一個真正的佛。而日常遭遇的種種事相中,就存有一種真正的道。那是什么?就是我們一家相處要互以誠實的心、和藹的氣氛,表露出優(yōu)雅的話語,臉上是愉快的神采。一家同居,一點沒有隔閡,宛如形骸合在一起,心氣融成一片,這樣下去,一定能過異常快樂豐富的生活。這等于直取真正的佛,也就是真正的道,不一定要持坐禪調(diào)息觀心的工夫,而且勝過坐禪等千倍的實用功效。
佛家常說成佛或得道,非要坐禪、調(diào)息、觀心等積此種種工夫不可,但是舍此而重要一籌的是:注意在日常生活上有真佛與真道的存在,即教我們將佛法實現(xiàn)于日常生活中。禪宗說‘回顧腳下’,就是這個道理。說得更淺白些,即拿笑顏象征佛的道,因和藹的笑就顯出慈祥的心;相反的,怒時的心就形成了地獄、惡鬼之道了。故道是近者,只在本身周圍,不必求之于遠。時人多不知此理,誠可哀嘆!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由上所觀,可知此言不虛。我們?yōu)槿龑毜茏樱斡浳覀円笠粋真理,就是我們生存于世的目的?鬃右舱f過:‘朝聞道,夕死可矣!’大家要揚棄迷妄的思想,直趨真理生命之道。
【前集0二一】
家庭有個真佛,日用有種真道。人能誠心和氣,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間,形骸兩釋,意氣交流,勝于調(diào)息觀心萬倍矣!
1月22日
動靜合宜,道之真體
好活動的人,如云間閃出來的電光或風前搖搖擺擺的燈火,始終動而沒有片刻的停止。與這相反的,好靜寂的人像火燒后沒有一點暖氣的冷灰或像干枯的樹木,毫無生氣。這等人都是偏在一方,無中正可言。然而,人是需要靜止如一朵不動的云,或一灣靜止的水,在靜的境界中也如云鳶飛在天空,游魚在水中活躍一樣,真存著活動氣象。
‘靜如處女,動如脫兔。’那就是說人生于世,必須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積此動靜二方面的修養(yǎng),才可說是有道者堅忍不撓的心體,和具有高尚理智的人。
【前集0二二】
好動者,云電風燈;嗜寂者,死灰槁木。須定云止水中,有鳶飛魚躍氣象,才是有道的心體。
1月23日
攻入毋太嚴,教人毋過高
處世須注意的,是和朋友交,能常見到他的不當行為,然后忠告他,使他改過,不過,不可過分的嚴格或使人難堪。要事先考慮一下。我的忠告,我的責難,其人到底能否接受而去改正。
所以。當場的胡亂攻擊、過于為難的責備,都是不適宜的,而適度的諫言卻足以使人去惡為善。
至于教導他人向善,不要論調(diào)過高,必須考慮他的能力,以及他能否遵從、能否服膺為原則。這樣能使人因其不同的才智而達于至善,就他的性格給予適當?shù)膯⑹荆啬馨l(fā)生很大的效果。
【前集0二三】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1月24日
凈從穢生,明從闇出
生于糞土中的蟬的幼蟲比任何東西來得污穢,但久之卻能蛻化為蟬,飛停于樹梢上,被秋天涼爽的風蕩拂著,去吸飲那清凈的露水而生活著。那枯朽而腐敗的草,如同塵土一般的無光無色,但一旦孕育出螢火蟲,在初夏之夜的空中飛翔,自由自在,一閃一爍放出燦爛美麗的光芒。關(guān)于‘腐草化為螢’,有《禮記》‘季夏之用,腐草化為螢’的傳說,是否事實不得而知,但常常被人引用作譬喻。
由前面說法,便可知宇宙間存在的東西由大至小,由貴至賤,甚至糞蟲與腐草一類的東西都各有其價值;也就是指天地間沒有一件東西是沒有用的,‘暴殄天物’最要不得。更主要的是說明了潔凈的東西乃自污穢中生,光彩的物品從晦暗中出,我們由以上的例子思考一下就可以了解其中的真理。例如,糞尿是極穢的東西,但把它當作肥料施于田園時,就成為五谷或青菜等潔凈有用供人的食品,這時候絕不再是污穢東西,而成為美味的食品了。但五谷或青菜通過我們的身體,又成為排泄的穢物了。
如此看來。在清凈與污穢中,簡直沒有區(qū)別,故清凈即污穢,污穢即清凈。事相如此,萬物在循環(huán)變化,表面與里底亦不致相差太甚。推演下去,善、惡,明、暗,上、下,高、低,貴、賤,天國與地獄,神佛與邪魔,一切的一切,萬物的差別本來是沒有的,但是立場不同,看法就不一樣了。這從一方看來為善;他方看來是惡;同樣的,一方看來是惡,他方看來則善,兩個即一個,一個是兩個,本來無有差別。即使有差別,也不是事相,而是心境的變化罷了。
但這樣說,又會被無差別的觀念所困,陷于‘平等觀’,這就又錯一下。如說殺人及救人無差別的話,那么殺人豈不也好?絕沒這種道理。這點倒是要認識清楚。因為我們是萬物之靈的人類,應(yīng)時時刻刻記取以理智來辨別是非,認識真理,去惡行善。
【前集0二四】
糞蟲至穢,變?yōu)橄s而飲露于秋風;腐草無光,化為螢而翻采于夏月。固知潔常自污出,明每從晦生也。
1月25日
客氣伏而正氣伸,妄心殺而真心現(xiàn)
凡是自以為崇高得‘了不起’的人,其傲心充斥于心靈之上,總感到自己是智者、是英明、是偉大,就無論做什么事都會引起這樣的高傲,對人都是那般的驕傲不遜,那即使他有很大的勇氣,也只是假的、無用的、無價值的,絕不是真勇的顯露。一切的一切,無非是客氣?蜌馐遣缓玫,如能以一本真的元氣,來降服此一附在元氣里可卑的客氣,就可以伸張正氣了。故我們應(yīng)以真如的元氣來抵制邪惡的客氣。身體是一個小宇宙,一個小天地,能支配光明正大的心,就是正氣,就是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浩氣長存,百邪自然避去,這是真理。
又說到我們心中存在的憎惡、愛好、憐惜等等的情欲、執(zhí)著、判斷人間是非善惡的意識,通通都是妄心作祟,當然也就顯不出真心來,故此吾人若把虛妄心去掉、滅掉;始能顯現(xiàn)出潛在而真實不虛的本心來。這真實的本心,我們可以名之為真摯純明的道心。
總而言之,人被客氣所驅(qū),被妄心所動,在無明的暗道徘徊,在執(zhí)著的偏徑傍徨,于是失去了大勇的心。我們要絕對把它消殺降服,自然而然便能伸張浩然的正氣,顯現(xiàn)真實的道心,以達于菩提的境界。
【前集0二五】
矜高倨傲,無非客氣,降服得客氣下,而后正氣伸;情欲意識,盡屬妄心,消殺得妄心盡,而后真心現(xiàn)。
1月26日
事悟而癡除,性定而動正
通常在饑餓的時候,食物吃起來可口甘甜。若是大吃大喝,美味濃淡就一點都分別不出來了。同樣的,房事以后筋疲力盡,那時絕對不會再想男女性欲之事,因為暫時的快樂已經(jīng)滿足了。
上面固然指的是食欲與色欲二種,其實無論做什么事都不可過貪,過分貪圖享樂。所得往往適得其反,所謂‘樂極生悲’,這道理一點也不暇。因此,人們通常在做某件事后產(chǎn)生后悔的念頭。我們要做到‘八風搬不動’的境界,進而修學菩薩道,必先正其心去其癡。‘正心’不是易事,必先打破愚癡與迷妄的執(zhí)著。唯有這樣才能鞏固天然的本性,本性是善良心,善良的心能端正沉著,那一舉一動也就不會不正了。
【前集0二六】
飽后思味,則濃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則男女之見盡絕。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臨事之癡迷,則性定而動無不正。
1月27日
軒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懷廊廟
高位的政治大員擔當國家重要的責任,每當面臨國家利害的關(guān)頭,應(yīng)當以國事為己任,非行滿腹的大經(jīng)綸不可。但就人情上來說,人類的劣根性好貪,私心很重。有了私心的執(zhí)著,便沉淪歧途而不自知,這是十分令人慨嘆的。因此,身為達官貴人,必須擺脫自以為‘了不起’或‘超人’的心理,要知道人類或禽獸都‘強中自有強中手’,金錢本是‘生不帶來’之物,名譽在我們死后也就‘煙消云散’。
在惡濁的世界上,什么是可留戀的呢?因此,必要舍去名利,學習山林隱士們的高潔風流與雅量。‘富貴于我如浮云’,那就能領(lǐng)悟無上哲理,知道人生的真價值了。
相反的,從宦途退居于山莊野嶺,過著閑云野鶴自由自在生活的人,不可以完全忘記國家,要時時刻刻關(guān)心國事,在政治上有卓越的識見,愛國救國的抱負十分真切,才顯出自己是個高風亮節(jié)、明禮知義的人。
【前集0二七】
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的經(jīng)綸。
1月28日
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我們生在世間,尤其是大丈夫本應(yīng)立功建業(yè),但不要過度被功名心所驅(qū)使,或以齷齪低下的手段去做不可告人之事,增加自己的光榮與威嚴,這樣是會引起種種禍端的。不如腳踏實地,老老實實的去為一生事業(yè)努力,才是偉大的功業(yè)。
對他人施恩惠也是很好的善行,但我們施舍的時候應(yīng)以仁心施舍,并且了解‘舍’的真義。真正的舍,絕不是舍一點小惠于人,心中抱一種希望報酬的心理,如有一絲一毫這樣的心理,就是貪不是舍了。真正的舍,要像蠟燭般犧牲自己給人以光,又如太陽的光熱照著大地,都是沒有任何條件的。不望代價,不望酬勞,如此才符合施舍的真義。否則施恩求報反而招怨,要無怨心才是恩德。
佛教所說六度,第一度是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在行菩薩道時,左手施人,右手沒有想受報。佛經(jīng)上說:‘但愿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此是不朽的名言,我們要好好遵守去做,發(fā)揚我們的德澤。
【前集0二八】
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威德,無怨便是德。
1月29日
做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注意更注意,用心更用心,這樣勤于自己的事業(yè),原是很好的事。但也有其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限度,如過于憂愁,就不能保養(yǎng)自己的身和性,不能愉快、健康了。
對于事物不可過分執(zhí)著,所謂執(zhí)一己的偏見或過于熱情都是不當,要以淡泊的態(tài)度減免私欲。所謂:‘明月清風不要錢。’人心像這般淡泊,富貴公侯非我所愿,心境自清涼,會無憂無慮,何等高逸。
但什么事都不可走向極端,假如太淡泊了,沒有一點熱中,冷面冷心,這樣就不能廣救世人,有利社會,豈不枉生一世。一個人必須為國家、為人民謀福利,不然就喪失生活的意義了。
總之,采取中庸的態(tài)度處世做人最可稱頌,最值得效法。
【前集0三九】
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通性怡情;澹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
1月30日
原諒失敗者之初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在社會上籌謀大事業(yè)時,沒有人開始就預(yù)期失敗,但實際上看起來,成功的人很少,失敗的人反而太多。失敗的人,遂窮勢蹙,雖有手足,雖有才華,亦徒增悲觀,徒嘆奈何了。這時候,最妥當?shù)霓k法要一心清靜,想想原來謀事的居心是否善良正直,是否合乎天理人意,有無缺點落后之處?如最初的出發(fā)點錯了,其事失敗是一定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有當初出發(fā)的正心,必定成就光輝燦爛的事業(yè)。一失敗就陷于悲觀、自暴自棄的人是沒有前途,沒有希望的,這種人無論如何總歸失敗。
人在成功之時,絕想不到日后會否有遭失敗之處,那顧首不顧尾、思一而忘十的人,其后果不堪想像。‘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生在世,最要緊的是在功成時急流勇退。在得意的時侯,當思末路的來臨,最好是退讓給更賢明的人繼其事業(yè),自己則善治其身,靜心修養(yǎng)。
如能知返靜修,他日明心見性,直證菩提,實是極佳良策。
【前集0三0】
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親其末路。
1月31日
富者應(yīng)多施舍,智者宜不炫耀
有很多財產(chǎn)、身分很高者,對人應(yīng)該寬大,而實際上世間不少富貴之人重疑多忌,對人苛刻冷酷,屬毫無慈悲者居多。也就是說:‘其身雖然富貴,其心地行為則貧賤。’像這種人哪能常久保持富貴,又哪能享受一生的福祿?倒是舍棄自己當享受的福祿,而與貧賤者為伍,反而好些。
再說,賢明聰穎有才華的人士對事物的道理本很通達,應(yīng)當把自己的才華藏而不露,以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一般所謂聰明的人,大都把才能顯示給他人看,很少有自己隱蔽才華而善自保其身的,這雖說是聰明,卻與愚笨的人行為沒有兩樣。要知‘聰明反被聰明誤’,如是下去,豈有不失敗
脾明的毛病在于自以為‘太了不起’,我們處世,應(yīng)以虛懷若谷的態(tài)度,才可以明哲保身。
【前集0三一】
富貴家立寬厚,而反忌刻,是富貴而貧賤具行矣!如何能享?聰明人宜斂藏,而反炫耀,是聰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敗
2月1日
居安思危,處亂思治
站在相反的側(cè)面的任何一方觀察,感覺人生不過如是,就能體會到高卑、晦明、靜動、默躁的對比目的何在了。
居高位的人,在高位上得意,被物欲眩惑而不自覺,自然不知處境的危險。一旦去其地位,改立在低下的地面時看見原來的高位,就明白高處的危難,無異是一陷阱,就不由自主的感到驚心動魄了。
居暗處成了習慣,光明世界的事只能由想像得知,想像卻非事實。但由暗處所看到的光明,比由光明處所看到的光明更加清楚。
因此人在社會上活動,熱中時什么時侯都忘得一干二凈,一旦脫離社會,閑居隱世,謝絕交際,不愿應(yīng)酬,就知道當時的活動原屬辛苦徒勞,擾攘一世,能得些什么,有何益處
與人談話時不感其牢騷可厭,等到獨自沉默反省,便知道牢騷多言無益。這就是‘云中不見云’、‘臭處不知臭’。我們有善、惡,有真、愚,有清、暗,但不自知;知能撇開主見,置身客觀立場,立即可以看到自己所做的是什么。因而我們要想成功偉大事業(yè),應(yīng)時時離開主觀的立場,客觀而審慎地反省,并深思熟慮才好。
【前集0三二】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為危,處晦而后知向明之太藹,守靜而后知好動之過勞,養(yǎng)默而后知多言之為躁。
2月2日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圣超凡
功成名遂,富貴榮達,是人人希汞的。具此向上心,便要奮斗,不斷增進自己的學識,不但有益自己,也有益別人,更有益于國家。故求功名富貴本是善事。無奈因為有人不擇手段,企圖以種種不道德的行為以求達到目的,這樣便成了功名富貴的奴隸,豈不可悲可嘆!故為人不要在功名富貴上用死心,要一心存善念,一身行善事,一切不可因小而失大,眼光要遠,不要坐井觀天,成為野心的奴隸。
仁義道德是非常重要的,如置仁義道德于不顧,就如同禽獸了。但滿口仁義道德,心卻被仁義道德所囚系,想成一個人人贊美的道德君子,事實上自己卻無此修養(yǎng),于是不惜戴上假面具,偽為君子人物,脫了面具就是男盜女娼。這樣的‘偽君子’,最壞不過了。
真正有道德的人絕不空口說謊話,凡事都以實際行為去表現(xiàn),永不掛羊頭賣狗肉的自欺欺人。我們必須努力放下虛假之心,做真正‘仁心’之事,然后才能達到圣人的境界。
【前集0三三】
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脫凡;放得道德仁義之心下,才可入圣。
2月3日
我見害于心,聰明障于道
人類誰都愛利好欲,這利欲在惡的方面活動,即成為圖私利私欲的貪婪者。在善的方面活動,就能奮發(fā)致力于社會利益的事。所以利欲不能盡說是壞的,也有好的一面。
最可怕的是人的我見邪解。所謂‘我見’,便是不正的意識,這是最害人的心。以我見待人接物,不僅害自己的心,做出不道德的行為,更足以惑亂社會人心。
女性的聲音美,容貌好,世上為女色溺身的男子太多了,從這一點說,女色是很可怕的。然而仔細思考一下,男性需要女性,有時為女性所溺,應(yīng)該說是男性追求女性的不對,不能盡怪女色害人。而‘食色性也’,誰也不能說是完全不對。何況在誘惑方面說,只要有節(jié)操而堅固的話,就不至于沉迷聲色了。
這樣看來,最可怕的是自以為聰明實則糊涂的人,被聰明的我見塞滿了頭腦,什么事都不往上求進步,不努力,所持的見解也都不正確,故不能入道。
因此,人道的障礙物無他,可說完全害在‘聰明’二字,有如吃樹的蠹蟲一樣。
【前集0三四】
利欲未盡害心,意見乃害心之蟊賊;聲色未必障道,聰明乃障道之藩屏。
2月4日
知返一步之法,加讓三分之功
人的心不是簡單的,而是復(fù)雜無比的。
所以,人心變化也奧妙無窮;今日所看見美的物品,明天就覺其丑,今日認為可愛的,明日也許認為可恨,故實在不可依賴。
王維詩云:‘人情翻覆似波瀾。’故人情世故不可不知。俗話有云:‘紙薄,人情更薄。’依賴別人,看人家的臉色過活,那就太難了。
世上的道路險阻不平,走的時候必須小心,一步之差便將墮落,那么怎樣做才能安然度世呢?說起來很簡單,便是謙讓之德。見通不過,便退一步讓人。就是行得通的地方,也該十分讓三分。如是謙讓,不但是美德,也是唯一不招人怨的度世上策。
【前集0三五】
人情反覆,世路崎嶇。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處,務(wù)加讓三分之功。
2月5日
對小人不惡,待君子有禮
精神的修養(yǎng)欠缺,不能達到有圣德的境域。一般人總是過失很多,故對人責備他的過失,嚴辭訓誡,誰也知道,誰也會做,并不是困難的事。但對人應(yīng)該持有憎其罪而不憎其人的態(tài)度,以正道去教化,才是合理。
其次,對于有道德的君子來講,誰都會恭之敬之,但太謙遜或太恭敬的出乎范圍之外,就容易成為諂媚。對人敬重過度,自賤自卑,那不是應(yīng)有的禮儀,所謂:‘過猶不及。’但超越禮儀之外,對人疏忽冷淡,也是不應(yīng)該的。最好采取中庸之道,禮貌風度要用得適當。所以說,接待君子是一件困難的事。
總而言之,對小人憎惡,對君子尊敬,是人之常情,但做事務(wù)要適中,對人要不越禮,以孔子‘中庸之道’去問世,不論對小人也好,對君子也好,一定不會招致什么怨尤或失禮。
【前集0三六】
待小人,不難于嚴,而難于不惡;不難于恭,而難于有禮。
2月6日
留正氣給天地,遺清名于乾坤
天地間的正氣存在于每人的心中,而自作聰明的人往往抹殺了這股正氣。聰明人喜好掩飾罪行,巧詐、浮夸不實,于是正氣在墮落的人格中表現(xiàn)不出來。故此,說聰明誤人。我們要伸張正義、普照人心,必須從每個人做起;那就是要人渾渾噩噩,樸質(zhì)訥實。太古時候的人,渾渾噩噩,不知欺瞞。這便是真、美與善了。
同樣的,我們應(yīng)該抱著澹泊的心情去處世,因為澹泊自有崇高的真理存在,而紛華奢侈只能使人墮落。人做了不名譽以及各種壞事,以圖換取不該得的享受,都是這紛華奢侈的欲念所促成的。我們寧可澹泊一生,最后留下一個清廉高潔的名譽,紛華奢侈,不過是眼前一時的云煙而已。
【前集0三七】
寧守渾噩而而澹聰明,寧謝紛華而甘澹泊,遺個清名在乾坤。
2月7日
伏魔先伏自心,馭橫先平此氣
惡魔是可怕的,但實際上心魔才真可怕。
魔有兩種,此處不是指外來之魔,而是指心中之魔,即先須降伏自己的心魔,群來之外魔自然而然退散。俗語說:‘除山中賊易,除心中賊難。’心中的魔,障礙了我們的修道,使我們見不到真,摸不到善,觸不到美。使我們失卻了光明,見到的是黑暗,昏然一片,不能清醒。
凡夫臨事即迷,非事物迷人也,自己作祟。不能降伏內(nèi)心;一旦除去內(nèi)在可懼的‘惡魔’,其余外魔不論有多少,皆能退后,聽本心命令,就無害于自身了。故當初釋迦佛的得道,是袪除魔障證向涅槃的。我們要效法佛陀降魔的精神才能得道。
其次,想制馭驕橫的心,必先制馭自身的客氣,外界事物便不能影響。但是我們的心猿意馬跳躍不已,做出迷惑狂妄的行為而不自覺,這就難免有不測之禍。所謂‘制平客氣’。就是降伏這跳躍不已的心猿意馬,以免一失是而著迷受惑。這樣心既平了,百邪不入,寒暑不侵,外魔外橫,對我就沒有絲毫的辦法,何愁不能修道證果呢
【前集0三八】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則群魔退聽;馭橫者,先馭此氣,氣平則外橫不侵。
2月8日
種田地須除草艾,教弟子嚴謹交游
教育子弟如同教養(yǎng)深閨的處女,不能稍微放松,因為偶一放松,青年便易入于歧途。更須密切注意他的出入,謹慎他所交的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次與惡人交,感染了惡習,就有墮落的危險。因青年大都血氣方剛,意志易于動搖,古語云:‘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這關(guān)系是何等的重大。
譬如一次交了惡友,如同已耕好了潔田中,應(yīng)當放下清凈的谷物種子,才有好的收獲。如果誤播下雜草的種子,就會使雜草蔓延,無法植出好的禾苗。一染惡習,定結(jié)惡果,同時訓誡子弟如不顧及教育的方向,其后果也容易發(fā)生缺憾。所以,要以悲天憫人的心情,磊落光明的心地,密切注意教養(yǎng)的有效辦法,才能造就出好的子弟來。
【前集0三九】
教弟子,如養(yǎng)閨女,最要嚴出入,謹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凈田中下一不凈的種子,便終身難植嘉禾矣。
2月9日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情欲的事,都是人人想求得的,但無論何事都要有個分寸,不可一味貪圖快樂,被誘惑成了它的奴隸,恰如跌到山谷里面,不能自拔了。
例如酒之一物,只要一點代價即可入手,使用的地方也非常普遍,如婚喪嫁娶等儀式都要用酒,醫(yī)藥上亦需采用,如用得適度就興奮情緒,增進情感,醫(yī)治疲勞,促進健康,俗語說:‘一醉解千愁。’或:‘酒是百藥長。’利用之過度,即被誘惑陷入深淵,俗語說:‘酒后無德。’又說:‘酒為萬病之基。’不但有害,且致夭壽,結(jié)局是害人不淺。
其次是,我們走著義理的坦途,無論有多少困難也應(yīng)當去克服它。佛家說,‘一寸道,九十魔。’又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可見修養(yǎng)練道之難。但我們不能怕麻煩,不能顧忌任何困難。在個人物質(zhì)精神方面也應(yīng)以精神為主,物質(zhì)為從,如以物質(zhì)為主便是本末顛倒。本著精神良知走向前面的大道,就能得到了。
修道如登山,不可退后一步,不然就如隔了萬重高山,無法達到。而學道、修道最要緊的便是要把握時間,所謂:‘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很多人往往要到明天才肯努力,這很可悲。
西諺說得好:‘一個今天,勝過兩個明天。’我們要把握今天,求無上的大道。
【前集0四0】
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姑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理路上事,毋憚其難而稍為退步,一退步便遠隔千山。
2月10日
不流于濃艷,不陷于枯寂
每個人都有思維,這個思維也就是心念。心念有寬厚也有淡泊,殊不一致 寬厚是心念濃艷所致,淡泊則未免近于刻薄。那么,應(yīng)該采寬厚還是采淡泊?何去何從,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人的心念總不離衣、食、住、行,那我們采濃厚一些的方針,充實衣、食 住、行,使其豐裕。推及萬事,使什么事都因之充盈,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心志過于濃厚的人,盡情講求嗜好,忽略了正道的發(fā)展,則容易被人厭棄。所以濃艷太過,也不是應(yīng)該采取的態(tài)度。
至于淡泊呢?由于一己的居處飲食以至于一切,都淡而無味,生活自然也就陷于枯寂,興趣低落,又如何能達到成功的境域呢?君子是不應(yīng)枯寂的。
因此,應(yīng)以佛家中道的真理作為南針,不要太過也不應(yīng)不及。‘過猶不及’是一般人應(yīng)當遵守的原則,不流于濃艷的一面,也不偏向淡泊的一方。
【前集0四一】
念頭浪者,自待厚,待人亦厚,處處皆濃;念頭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濃艷,亦不宜太枯寂。
2月11日
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人以物質(zhì)為榮,走向富貴高官,我則依然故我。毫不為達官貴人的職位感到一點羨慕,或動搖了本來的志趣。也就是說,我們要做君子,走向仁的一途,以仁愛待人,以道德為尺度。君王啦!宰相啦!高高在上的地位不過是樊籠一樣,寧為自由人,不為富貴榮華所囚縛。做個高風亮節(jié)的君子,勝于爭名奪利的小人,人到了最終不免兩腳一伸,黃泉路引,那時名利皆空,只有君子的盛德才永遠為后人懷念。
《史記》中伍子胥言:‘人眾能多勝天,天定亦被人破。’并非虛語。人的志氣是最厲害的,成功失敗系于此志氣一動之間,志氣一旦集中,攻無不克,至于人的氣質(zhì)變化也全賴這志氣的一動與一定。
造物者鑄定了人的模型,唯君子超乎其外。人既能勝天,君子的意志,常不被任何事物所左右,即造物者亦無法來支配它。所以,佛家說:一切唯心造,自力創(chuàng)造非他力。
【前集0四二】
彼富我仁,被爵我義,君子固不為君相所牢籠;人定勝天,志一動氣,君子亦不受造物之陶鑄。
2月12日
立身要高一步,處世須退一步
人生在世,自己本身要立得穩(wěn),站得牢;心地要放寬,要高超,不可與世人一般俗見雷同。也就是說,要認識真理,修身養(yǎng)性,如果不然,同凡夫俗子一樣,時時刻刻在泥淖里打轉(zhuǎn),一似塵中振衣、泥中濯足,又怎能成為一個不凡的人呢
同樣的,處世待人,謙讓為高,退后一步可進十步,若是如一般魯莽滅烈之徒,恃一己無謀之勇,一味盲目,必如飛蛾投火,被火燒死。又如羚羊的勇猛,只知直沖向前,頭角觸著了藩籬,倒掛在頭上,拔都拔不出來,前進不能,退也不得,后悔就遲了。
因此,我們?yōu)檫_成目的,絕不能盲目努力,一方面要具有高超無比的赤子之心,另一方面要加上謙虛求進的修養(yǎng)之道,然后成功可期,光明在望。
【前集0四三】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
2月13日
修德須忘功名,讀書定要深心
大凡求學問的讀書人,是為了深明事理。那就應(yīng)把散亂的精神收拾起來、統(tǒng)一起來,用于研究事理一方面,這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說,求學最大的目的還是為了更高尚的道德,發(fā)揮道德與加強學識是應(yīng)齊頭并進的,F(xiàn)代人多藉修德之名,為了他個人的名利、事業(yè)的前途而努力,這樣便失去為學的本意,沒有深入的學問可求了。
讀書人往往只知道吟詩弄賦,但求風雅不求實學,這種人哪里是真正的求學呢?沒有深入的學問,只求一些膚淺的皮毛,那是何等可憫!明乎此,要修養(yǎng)一心,求最真實的學問,不是風雅一番就可以了事的,為了真正的得益,我們便應(yīng)該發(fā)菩提心,修無上道,去做度世人的大事業(yè)。
【前集0四四】
學者要收拾精神,并歸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舉,必無實詣;讀書而寄興于吟詠風雅,定不深心。
2月14日
真?zhèn)沃溃辉谝荒?br /> 任何人都有一個本性的善心,推面廣之即成為大菩薩心,維摩是印度的佛門大德,其實他的心與屠夫和創(chuàng)子手并無差別,因放下屠刀,醒悟前非,則真知性現(xiàn),仍可成佛。
真、善、美充滿了宇宙,這天然的趣味雖在貧寒破舊的低矮茅屋中,一樣可以得到與富人高樓大廈各有不同的情調(diào)與趣味,然則,金屋同茅屋沒有太大的差別。
人類的心本是善良的,可惜為情欲所縛,蒙蔽了真如之心,混沌污濁不知自救。有此欲心,一切善良已被七情六欲的惡賊據(jù)守,一轉(zhuǎn)眼間錯失了修養(yǎng)的道心,如咫尺之差就隔去十萬千里之遙,有道的人卻因欲情而成帛非道的人,好像光明的人忽然盲目,不是人可悲了嗎
所以,欲心不可使其高張,看清原始以來的欲心,堅持不退的道心,則菩薩之道不遠矣!
【前集0四五】
人人有個大慈悲,維摩屠劊無二心也;處處有種真趣味,金屋茅檐非兩地也。只是欲閉情封,當面錯過。便咫尺千里矣!
2月15日
道者應(yīng)有木石心,名相須具云水趣
一個有志修道的人,應(yīng)該有木石那樣不能移動他的恒志,既不會一味貪圖世俗富貴名利,更不致趨炎附勢,如果稍有一點貪戀富貴的人,一心求權(quán)勢功名,這人便成了欲望的奴隸,進入了迷惑可憐可哀的欲境。
政治家們統(tǒng)治天下,亦必須具有一片清淡如云水僧的趣味。所謂‘云水僧’,即托缽云游四海的僧人,他們身穿染墨的法衣,戴著三度笠,手中托著缽,那種無憂懼無掛礙的風度,和恬淡超逸脫批出塵的清高志趣,是平凡人所不及的;政治家能具有那種心,政事一定可辦得有條不紊,政風清廉,舉世推崇。
不然,貪執(zhí)富貴榮華,那就等于一個不想向上的人,忽失足跌落無底深淵,不僅不能治好國事,恐怕一己的身命都保不住了。
【前集0四六】
進德修道,要個木石的念頭,若一有欣羨,便趨欲境;濟世經(jīng)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貪著,便墮危機。
2月16日
善人和氣一團,惡人殺氣騰騰
君子善人,因福德甚足,故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言語,都顯得和氣,顯得容易親近。就是睡眠時,他的事魂似乎也是那樣和氣。
‘吉人天相’,善良的人,修養(yǎng)好、道德高,天也庇佑。惡人便大不相同。惡人兇狠暴躁,狂虐放肆的言行不知不覺就露出來了。他的笑聲言話,也使人不寒而栗,因為里面充滿了殺機,殺氣騰騰!其實,這樣的人又怎能有好的結(jié)果呢
【前集0四七】
吉人無論作用安祥,即夢寐神魂,無非和氣;兇人無論行事狼戾,即聲音笑語,單是殺機。
2月17日
欲無禍于昭昭,勿得罪于冥冥
人的內(nèi)臟以‘肝’最為重要,肝臟有一點毛病,視力便受影響,如再嚴重可能變成盲人。腎臟病了,耳朵漸漸失靈,最后會什么都聽不到。這是何等的可怕!
可是,病源發(fā)于內(nèi),我們不知多半種因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等到發(fā)作起來,病情嚴重,救治也來不及了。為什么我們早不留意,徹底防治,等到病重時才后悔莫及呢
要想做一個君子,一個循著真理正義去做人的人,必以不犯罪為原則。明哲保身,不能犯一絲的過錯,留下一點瑕疵。要不犯罪,不但在白日之下有人見到的時候不犯,即使在夜晚或晦暗之處,一切人們看不到的地方都不能把,千萬不要以為人見不到我便起犯罪的念頭。
曾子說得好:‘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冥冥中有神靈監(jiān)視著我們,有良知譴責著我們,如一念之差,就墮入萬劫不復(fù)的深淵了。為什么以一時的錯失換來永久的沉淪?那不是世上最傻的人嗎?要做一個君子,豈可不謹慎、不小心!只有堂堂正正的做人,胸懷光明,少向黑暗的方面去想,才不至于失足。
【前集0四八】
肝受病,則目不能視,腎受病,則耳不能聽。病受于人所不見,必發(fā)于人所共見。故君子欲無得罪于昭昭,先無得罪于冥冥。
2月18日
多心招禍,少事為福
人的一生最大幸福在哪里?富嗎?貴嗎?功名嗎?福壽嗎?這很容易找到一個答案,那就是少惹無謂的禍端,以避無妄之災(zāi)難,災(zāi)難原是由多事招來的。
人生的禍患與不幸,大都由多心而起,心猿意馬,易放難收。便易走入邪念之途,殊不知作惡者有災(zāi)殃乃是天理,天理是不假的。
多心是招禍的最大根源,聰明人就應(yīng)該從此抑制心的散亂,千萬不要多疑猜,不要打妄想,不要有任何不正的念頭或不當?shù)钠髨D。
誠然,唯有經(jīng)歷過千辛萬苦的人,越知道減少是非的發(fā)生,也就越平靜安寧,越有幸福。一般苦于事做不通的人,認為少一點事就少一點麻煩,不愿多去爭逐、計較是非。
只有心平氣和的人,心如止水,再也不會引起什么災(zāi)禍。反過來說,心多氣浮,則一切善惡之象都由此而生。這明顯的告訴我們,世間種種煩惱,無非由于我心所造。知足少欲、去私心、存天理,以道義公正的心去待人處世,災(zāi)禍自然就不會臨身了。
【前集0四九】
福莫福于少事,禍莫禍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為禍。
2月19日
處世要方圓自在,待人要寬嚴得宜
太平之世,有明君賢相采納善言,表彰善行,政治方面是非常公平的;所以,只要是公正的行為舉止,用不到任何躊躇,什么事都可以順利進行。
相反的,在混亂不安的世上,善言不會被采用,善行無從得表彰,許多地方恐怕都是違反民意而不公平的,只好圓通一些,才能避免小人的嫉妒與陷害。
尤其處末世,必須不露棱角,不顯才華才能安全,方圓并用最好。也就是說,有的地方必須以正氣正行表現(xiàn)你的人格,另一方面以圓通之至的手段去應(yīng)付艱難的局勢,這樣做沒有不成功的。
其次談到‘世道’,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社會,道德不被尊重,正義也必不受人歡迎。因此,在做事方面回不能偏袒于任何一方面,而有時以方正、有時以圓通。至于待人也要有套常識,那就是有時緊迫,有時松弛。對于善良誠篤的人應(yīng)該采取寬厚,因為他們的言行無可責備。反之,惡人所犯過失太多,如果太寬待了,就造成他的放縱,助長他的罪惡,所以應(yīng)當以嚴厲來匡正他的惡德惡行。
又有一種人不曾達到善人程度,又沒有像惡人那樣壞法,這樣的人就要看在什么場合、什么時間,隨時寬嚴并用,以巧妙中和的方法指引他正確的路向。
【前集0五0】
處治世立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并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眾之人,當寬嚴互存。
2月20日
忘功不忘過,忘恕不忘恩
人免不了對人施恩惠或受人恩惠。如果對人施了點恩惠,不要念念在心,因為君子是不計名利只求實是的,做了對得起良知的事。心里應(yīng)該安慰?墒,對人家有了一絲一毫的過失,就要捫心自問:為什么會造成此一錯誤呢?痛切反省,然后對自己才有真正進步,理智才能趨向更善的境界。
總之,人施恩于我,我不能一刻忘記,古人一飯之恩尚且圖報,可為榜樣。反過來說,人家留下的怨仇,要忘得一干二凈,以培養(yǎng)我們坦蕩恢宏的心胸
一個胸中不能容物的人,又怎能成就偉大的事業(yè)呢
【前集0五一】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2月21日
無求之施一粒萬鐘,有求之施萬金無功
對于施舍恩惠給人家,斷不能有一點點虛榮作祟的心理,要完全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同情心,切不可存有已經(jīng)施舍了的念頭。對外說,也不能有他人已受了我的好處的想法存在。只要以這種虔誠布施的人,縱令是一小斗米,也勝過施萬鐘米的功德!
還有,以東西救濟他人的,自己如果計算好所施的物品有好少、代價怎樣,希望將來得到別人同樣價值或超此價值的回報,這樣有求報念頭的施舍,雖然你是以百鎰的巨金施惠于人,實際上卻達一文的功德也不會有。
【前集0五二】
施恩者,內(nèi)不見己,外不見人,則斗粟可當萬鐘之報;利物者,計己之施,責人之報,雖百鎰難成一文之功。
2月22日
推己及人,方便法門
人的境遇真是千差萬別、形形色色,正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富貴、健康、地位,都是人所要求的,但這些愿望畢竟很少能齊全,而能齊全的又未必是我。因此,這種欲求難逢的妄想心最好放下。
其次,反省一下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有時合理、有時不合理,而不合理的時候居多。自己有很多很難做得好的事情,自然就不應(yīng)該苛求人家,怎能怪人家做事不合理呢
好好的思考上面的道理,把人與我作一比較,就可以發(fā)覺真理原來就在其中,這就是修養(yǎng)的方便法門。
【前集0五三】
人之際遇,有齊有不齊,而能使已獨齊乎?己之情理,有順有不順,而能使化皆順乎?以此相觀對治,亦是一方便法門。
2月23日
惡人讀書,適以濟惡
‘學問’在一個心地清正、德性純潔的人來研究,如加以善用,可以修身治國,獲益無窮?墒且粋心術(shù)不正的人得到了學問,反而會利用學問去做出種種壞事。所以,必須心地正當、心性清白的人方可讀書求學。
那些心懷不測的人讀了書,如同得到了武器,他可以利用這武器去做不好的勾當,盜取他人的名譽,逞私人的欲念。他們又以學問掩飾短處,口里說的是善行,所做的卻全是壞事,真是:‘好話說盡,壞事做絕。’故此,給惡人以知識學問,無異供強盜以糧食,那將增長他的罪行。
【前集0五四】
心地干凈,方可議書學古。不然,見一善行,竊以濟私,聞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赍盜糧矣。
2月24日
崇儉養(yǎng)廉,守拙全真
生活奢侈的人,無論他有多少家產(chǎn),總是無益的浪費掉;表面看來好像他很快樂,實際上內(nèi)心是常常不滿足的。因為他的欲念,跟著富貴無止境的貪求妄想。
節(jié)儉的人,量入為出,物質(zhì)上并不感到不足,欲念上也不敢有非分之想,所以,平平安安的過著快樂無憂的生活。這樣看來,富貴而又奢侈的人,生活永久不能滿足,反不如節(jié)儉、貧窮而能過安穩(wěn)的生活。
頭腦發(fā)達、知識能力超人一等的人,固能擔當種種事業(yè),但他往往犯了目空一切的毛病。行為太過,便侵害了別人的利益。結(jié)果不但工作勞苦,而且結(jié)怨于一身。這樣看來,不如那些悠哉悠哉不失其天真本性的笨拙的人,雖然腦筋簡單、能力差些,卻不致與人結(jié)怨,可以安然無事的生活。
【前集0五五】
奢者富而不足,何如儉者貧而有余;能者勞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2月25日
讀書希圣講學躬行,居官愛民立業(yè)種德
讀書不僅僅為了認識幾個字,記住幾篇文章,就算達到目的了。讀書的真正目的在于體會出古代圣賢的一言一行,把他們的精神變成自己的精神,進而做好修身齊家的工夫,然后去為國家社會盡力服務(wù)。
讀書如果偏向鉆研文字章句的末節(jié),而不能體會古圣先賢的真精神,結(jié)果不過是一個‘鉛板的傭者’而已。
鉛是用夾在木板上寫字的鉛丹(紅色)。中國在后漢以前,還沒有發(fā)明紙,用綢絹和木板來代替紙,以鉛丹寫字在綢或板的上面。傭是雇用的人,所以‘鉛傭’就是寫字匠的意思,說他一生一世都沒有什么價值了。
做官不是為一身一家的名利,而是為謀國家富強和社會幸福。有些做官的人,天天在想怎樣升官、怎樣發(fā)財,凡事都為他個人的利益打算,沒有替國家和人民的公利著想,這樣做官的人,簡直就是穿著官吏衣服的盜賊。
既然具有盜賊的心腸,為了遂其私欲,自然就不惜使用傷天害理的手段,來達成他的目的了。國家如何不亂?社會如何不亂?民心如何不壞呢
古人治學,并不僅僅以懂得文字為目的,而注重躬行實踐,所謂‘學以致用’,總以能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為念。假如學與行不能相輔相成,那就成了口頭禪了。修禪的人天天只在絞盡腦汁,去作理論上的努力,而不去實行參禪悟道的工夫,結(jié)果是一點用處、一點成就也沒有。
人生在世,建立起一件事業(yè),并不單是為了自己的名利,必須是為社會謀利益,為人群造幸福,把功業(yè)傳之后世,才能名垂千古?上б话愦笕讼壬,往往只圖自己的榮華富貴,不思施恩德于天下,則他的一生,只是過眼云煙。死后什么也沒遺留下來。
【前集0五六】
讀書不見圣賢,如鉛槧傭;居官不愛子民,如衣冠盜;講學不尚躬行,為口頭禪;立業(yè)不思種德,為眼前花。
2月26日
讀心中之名文,聽本真之妙曲
任何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部上天闡述真理的文章,只要讀這部真文章,就沒有再講其他文章的必要(也就是發(fā)現(xiàn)這一個真實,心應(yīng)該隨從他的指導,再沒有另求他道的必要了)。要是只去讀古人如糟粕一般的書,并且收藏到心底的深處,被這些書籍的思想給牢牢束縛封閉著,對于自己心里原有的真文章反而不知道注意,這是非?上У(就是把可貴的真實心為古人之言所迷惑,而妨礙了心靈的作用與發(fā)展)。
人的心中都有一曲本真的音樂,只要聽了這音樂而體會到其中三昧的話,就再也沒有聽取其他音樂的必要了?上У氖,人們被外來的聲色所迷,埋沒了本真,便聽不見了。世人只知念‘觀世音菩薩’的圣號,而不知觀世音的意思是什么?所謂觀世音,就是要人們修得觀見世人本真之音,而去實行救苦救難的菩薩道(這個比喻是說:人心都懷有本真的真理,如果能夠靜靜體會這一真理的微妙旋律,就再沒有聽聞其他各種言詞的必要)。最可惜的是,受了外界種種言詞的掩蔽而生出了迷惑,這樣一來,本真之音就聽不見了。
對于修學之道,如果能不為殘篇斷簡的言詞所蔽,不受邪說異端所侵擾,能夠明心見性直向心中本有的真理去探求,不受外界的誘惑,那他將會發(fā)現(xiàn)自己本有的真文章與真音的妙旨。所以,只有能夠體會到本來的真理,才有真正的受用。
由上可知,真理無待他求,應(yīng)當直指自己的心中,因為自己的心中有一個本來的真理。本篇的旨趣即是為求本來的真理,必須把外來的誘惑物全然掃去。
【前集0五七】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殘編斷簡封錮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艷舞湮沒了。學者須掃除外物,直覓本來,才有個真受用。
2月27日
苦中有樂,樂中有苦
這一個世界可以叫做‘憂世’,也就是佛說的‘娑婆世界’,譯為‘堪忍世界’。在這一世界里,本是苦惱不能斷絕的人生。任何事都不能合乎理想的去做,當你以為很合適的時候,節(jié)外生枝的事情出來了;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活在這世界上,遇到任何的惡劣環(huán)境與打擊時,要能夠堪忍才活得下去。我們常常聽人說:‘天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苦惱的上面還有苦惱,當苦惱到了極致,一切身世都不存在的時候,精神上反而得到衷心安慰,不免有置身事外的快樂感覺。
人世是悲苦是無情,用這樣的心來看人生,則入于耳、映于眼者都是苦痛和悲哀。其結(jié)果就陷于悲觀的深淵了,于是,造成了厭世自殺、憤世嫉俗的人生觀,而葬送了一生,這樣的人一生是沒有什么趣味的。結(jié)果,一顆脆弱的心靈,不得不回返自然。人們必須抱著勇氣,以這個有限的身力去嘗試那無限的憂愁。
本來人生是多苦的,但我們必須征服這些苦惱,不可以抱著失敗的心情。如果我們以悲哀的心情去看天上的月亮,就成了以淚眼觀月,而月亮也就帶著憂愁了。如果以歡悅的心情去看,月亮也就帶著微笑了。人生尋求幸福的唯一道路,就是把時間的苦放下來,由苦的里面找出樂趣來,所以說‘苦中有樂’。
人生是苦痛的業(yè)力現(xiàn)場,而其中又被命運的力量奇妙的支配著,有時自己走到奇妙的環(huán)境,在一般人的眼光看來非常幸福,在這得意的舞臺上,任何人都很容易忽略過去的苦痛,這時候就撒下了失意的種子,所謂:‘苦是樂的種子,樂是苦的根苗。’如果不能及時割去苦惱的根苗,得意之時一過,失意之悲哀便馬上跟蹤而來。
【前集0五八】
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
2月28日
無勝于有德行之行為,無劣于有權(quán)力之名譽
富貴名譽,有由道德而來,有由功業(yè)而得來,更有由權(quán)力而得來。因其原因不同,所以有悠久與短暫的區(qū)別。
先說有道德的人,自己不敢乞求富貴名譽,而富貴與名譽自然集于他的身上,有德的人比之為山林中生長的花草,受自然栽培,根深柢固,枝葉茂盛,壽命也長久。
建立戰(zhàn)功成就大事業(yè)的人們,享受人間的富貴榮華,雖然不如有德之人悠久,仿佛是山林的花草受到天然培養(yǎng)的力量深厚,也能媲美于田畦之花草茂盛于一時,可是因為移植的環(huán)境、氣候不同,而有盛衰久暫的差別。這完全是根基不如天然豐厚的緣故。
最后談到由權(quán)力而得來的功富貴,多半是從他人手中用強力奪取的,這樣的人不但不受他人的敬仰,反而要受萬人的唾罵。因為這種功名富貴是不悠久的,好像曇花一現(xiàn),沒多久就消失了。
瓶子里面插的花、水上的浮萍,不過茂盛于當時,很難希望其長久。
【前集0五九】
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業(yè)來者,如盆檻中花,便有遷從廢興;若以權(quán)力得者,如瓶缽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2月29日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寒冬過去了,溫暖的春天又來了。大地現(xiàn)出了活潑生氣,花朵現(xiàn)出美麗的顏色,鳥也叫出清脆的聲音。人們對此景色,更覺得春色增加了許多情趣。無心的花草和天真的雀鳥,都不斷的給自然增加了許多美感。何況人是萬物的靈長,生在這一個世界,我們便不該沒有作為。
人如果生來既不覺得自己是為何而生,更不想為社會盡點力量,就是所謂的醉生夢死之徒,把自己可尊可貴的一生當作破蔽的鞋履一般扔掉,這可以說人不如草木與雀鳥了。
君子生于此世,不但是處身于社會的上等行列,而且衣食溫飽無缺,如果
只過著安逸的生活,就有虧于做人之道。必須發(fā)奮修學,進德修業(yè),一切所言所行都能為人們的師法,受人們的尊敬,所做的事業(yè)都必須是頂天立地、繼往開來的。如果只圖物質(zhì)上的享受,無聲無嗅的終此一生,雖然保得了百年歲月,也等于一天都沒有存在過,這真是和行尸走肉、土像木偶一樣了。
【前集0六0】
春至時和,花尚鋪一段好色,鳥且囀幾句好音。士君子幸列頭角,復(fù)遇溫飽,不思立好言,行好事,雖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3月1日
寬嚴得宜,勿偏一方
研究學問的人,為了要成就他的事業(yè),應(yīng)當要謹言慎行與刻苦自勵,如果沒有這種發(fā)奮努力的精神和奮斗的意志,要想在社會上成就偉大的事業(yè)是不可能的,所以,做人與做事之道常不能夠四時日夜相同而不變,必須分清楚事物的輕重緩急和先后,所謂因人事時地物的不同,而使之咸得其宜。比方說尺蠖之蟲,想伸展身體之前必先把身體蜷曲起來,這就是說做事要緩急合宜然后才能穩(wěn)操勝算。平時的休息,并非為了休息而休息,實在是為了活動而休息,這樣才能體會休息的真正意義。
學者為了修業(yè),日夜戰(zhàn)戰(zhàn)兢兢、戒慎恐懼而不怠惰,這當然很好,但不是這樣就夠了,必須在另一方面展現(xiàn)不拘小節(jié)的風度,凡事要寬嚴得宜,剛?cè)嵯酀,如果對事嚴格過度毫無溫情,則無論他的行為如何純正,生活如何清苦,總是如秋天的氣候一樣,一味的寒冷肅殺,使萬物凋零枯死。
所以,天造四時必須有春有秋,春氣溫潤滋長萬物,有發(fā)育成長的生機,而我們的修養(yǎng)學問也和春天的氣候一樣,使它發(fā)榮滋長蒸蒸日上,然后學問有了成就,才能夠談到救世益民啊!
【前集0六一】
學者有段競業(yè)的心思,又要有段瀟灑的趣味;若一味斂束清苦,是有秋殺無春生,何以發(fā)育萬物。
3月2日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從道德的立場來看,行為清廉、心地潔白的人,在名義上超越了尋常所謂的清廉潔白之上,一般的世人反而看不出他是一個清廉潔白之人。而一般世所稱道的清廉潔白者,他的真正所言所行未必都是清廉潔白。在表面上掩蓋一層清廉的名譽,實際說來卻是貪求名譽,這與盜名欺世者并沒有什么兩樣。比方有些慈善家名義上負著慈善的美名,其實是在圖私行不正當?shù)睦妫?br /> 同樣的道理,有真正巧術(shù)的人,并非他的手段方法有什么巧妙,而是他的心和行為自然巧妙,并對于他的巧妙不加注意,而別人也未特別認識出他的巧妙。還有一種人自已想出種種手法,自以為巧妙得不得了,這不是真正的巧妙,反而表現(xiàn)他的拙笨。
真正的巧妙,是不玩弄手段與方法而妙趣天成的。
【前集0六二】
真廉無廉名,立名者正所以為貪;大巧無巧術(shù),用術(shù)者乃所以為拙。
3月3日
謙受益,滿招損
基督教的《圣經(jīng)》上說:‘心里貧窮的人是幸福的。’這是教人心中常懷著空虛,如果被妄想和邪念充滿心中的話,便馬上有了障礙,而不接受他人的金玉良言了。
‘滿心’與‘慢心’的音差不多,雜念充滿了心頭,便失去真心,代之而起傲慢心,就是心滿了以后的狀態(tài)。
就物質(zhì)方面來說,處于無有的環(huán)境是無害無礙的。因為無害與無礙,就有向上發(fā)展的生氣。反之,有的境界是有害有礙的,因為有物之處必定生出種種的障礙與爭奪,結(jié)果悲慘不幸的事就發(fā)生了。何況滿足正是缺欠的開始,世間小人以無為苦,因而多行不善與不義的事,唯有君子能夠安道樂道,以為其進德修業(yè)的基礎(chǔ)。
【前集0六三】
欹器以滿覆,撲滿以空全。故君子寧居無不居有,寧處缺不處完。
3月4日
名利總墮庸俗,意氣終歸剩技
無論一個人磨練了多大的智慧,修養(yǎng)了多大的學問,如果好名譽和求利益的心沒有完全除掉,雖然他不把王公伯候的富貴放在眼里,甘心于簞食瓢飲的清苦生活,終究不免墮于世俗的名利中。
無論一個人成就了多少的偉大事業(yè),如果他不是真正的勇者,而只是假借勇,所謂‘客氣未除’,縱使他的恩德普施于天下,傳留萬世利益他人,因為這種事業(yè)是因人意氣而成事、時勢所造成的,他的事業(yè)終究白白的費了力氣,而沒有什么價值可言。
【前集0六四】
名根未拔者,縱輕千乘甘一瓢,總墮塵情;客氣未融者,雖澤四海利萬世,終為剩技。
3月5日
心地需要光明,念頭不可暗昧
一切的善惡正邪美丑等外界現(xiàn)象,不過是自己的心理反映,心善的人把惡也看作是善,心美的人把丑也解釋成美。心中惡丑的人卻恰恰相反,看見人家的善行也以為是惡,而人家的正言,他也以為是邪。就像心中快樂的看見落花仍然欣賞以為美觀,心中憂慮的看見落花就感覺無情。常言說:‘布袋戲箱里的傀儡人面,有佛祖也有惡鬼。’所以,萬事都是由自己的心象所生。
【前集0六五】
心體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頭暗昧,白日下有厲鬼。
3月6日
勿羨貴顯,勿憂饑餓
人們都以為得到名譽和地位是快樂的事,但這名譽和地位并非是人生的至樂,因為伴隨著名譽和地位而有困難和危險存在,有時候為了得著這名譽和地位,而持權(quán)任勢多做不善的事情,于人道和天理就有所虧損了。
由此看來,沒有虛名、沒有地位的平凡境遇反而是安全幸福。由進德修業(yè)的立場來看,可以說是最快樂的境地,大多數(shù)的人都不知道這一種樂土,可以說是遺憾的事。
還有,在實際上無食無衣的貧賤境遇,實在非常痛苦,人人都討厭貧窮而尋求富貴,但是得到了富貴又怎樣呢?依舊是不快樂。富貴的人雖在物質(zhì)上有所享受,但精神上卻是貧窮,有別人想像不到的憂愁和痛苦,一般人是不會了解的。可以肯定地說,富人的憂心和勞苦,往往遠比窮人感覺衣食不足的痛苦還來得大些。
【前集0六六】
人知名位為樂,不知無名無位之樂為最具;不知饑寒為憂,不知不饑不寒之憂為更甚。
3月7日
陰惡之惡大,顯善之善小
人做了惡事之后,心里面怕人家知道他的過錯,這樣的人還有良心存在,雖然做了一次惡事,如果給他悔過的機會,他仍然可以歸到善的道路上來。
至于良心泯滅的人,他做了惡事自己還不知道,這樣的人已經(jīng)到了不堪救藥的地步。
行善是好的事情,任何人都應(yīng)該努力為善,但是如果做了善事后,卻希望快快把這種行為讓人家知道,這就不是真心為善,不過是為了虛榮和野心而為善,這種人的善行之中掩藏著惡心的種子。
【前集0六七】
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3月8日
君子居安思危,天亦無用其技
天機的發(fā)用實在巧妙,不用說,將來的事情難以測知,就是目前的事情也一樣不得而知。最初有的人是遭遇艱難辛苦的境遇,這是造化的力量先對他抑制;到了后來得到功名富貴,也是上天對他的栽培。另有最初使一個人的命運達到了幸福的頂端,收場卻是落入不幸的深淵,即使那英雄豪杰是多么偉大的人物,也迷不掉上天的安排,所謂三起三落、七顛八倒的生活歲月,他們都要經(jīng)過一番。
生于尾張國中村貧賤之家的豐臣秀吉,日后作了天下的大主宰,抱著吞天奪地的大志愿,其實,當初他沒有想到能夠有如此的大事業(yè),幼年家境非常貧寒,受盡了許多困苦,使他受磨煉增長了志氣,離開了他的家鄉(xiāng),投到松下嘉兵衛(wèi)的麾下,沒有經(jīng)過幾年,受了迫害使他不得不脫離松下嘉兵衛(wèi)而逃走了;他到織田信長那里當了一名小吏,也是受盡折磨,在幾次的出生入死境遇中,才智終于被織田信長所賞識,提升于武士的行列,后來成為掌握天下大權(quán),享受十萬石俸祿的大諸侯。在山崎的一役,扶搖直上,功名無人能與倫比,最后代替了主君信長而成為諸侯的首領(lǐng)。這是上天的機緘先抑而后伸的一個最好例子。
其次是由科西嘉這一個孤島出身的拿破侖,趁著法國大革命的機會,不數(shù)年的工夫便直上青云,終于坐上了法蘭西的大皇帝寶座,征服了歐洲各國,但誰能逆料得到在滑鐵盧的敗績,被英軍逮捕遠送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孤島之上,度那悲慘的厄運,終生遺恨而死,這是上天的機緘先伸而后抑一個最好例子。
如果能夠辨明這個道理,天運逆來之時去順以愛之。在遇到悲運厄境,絕不失望喪膽,反而要勇于迎接這一悲運,努力不懈的準備扭轉(zhuǎn)厄運為幸運,所謂轉(zhuǎn)禍為福;在平安的時候,應(yīng)當考慮到危難困厄的到來,所謂居安而不忘危;如此則能窺破天機,不為愚弄與顛倒;雖然天有靈妙的手法,但對君子亦無所用其技了。
【前集0六八】
天之機緘不測。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顛倒豪杰處。君子是逆來順受,居安思危,天亦無所用其伎倆矣。
3月9日
中和為福,偏激為災(zāi)
世間有三種不能和他同心合力的人,第一種是性急而不沉著的人,第二種是對人無情無義的人,第三種是固執(zhí)成性的人。性急的人對于任何一件事都沒有準備,一任自己的浮躁之氣去做事,毫無沉著穩(wěn)重的精神,這種人好像一團烈火燒東西,即使事業(yè)上稍稍有一點成就,不久也會塌下來。
其次是無情無義的人,他對事非常冷淡,心是冰冷而寒酷的,一切物質(zhì)遇到了他,全都被凍結(jié)了。最后是固執(zhí)的人,凡事沒有商量的余地,一點也不能讓人;這種人的心性好像死水朽木,毫無生氣,一切事業(yè)只有退步而無進展。
如果和以上的三種人去協(xié)力同心建功立業(yè),可以斷定不會有什么成就,恐怕本身的幸福也得犧牲在里面,而不會有什么悠久綿長的希望。
【前集0六九】
燥牲者火熾,遇物則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殺。凝滯固執(zhí)著,如死水腐木,生機已絕。俱難建功業(yè)而延福祉。
3月10日
多喜養(yǎng)福,去殺遠禍
幸福不是勉強可以求得的,應(yīng)當做的事而不去做,妄想求得幸福,上天也絕不能把幸福給這樣無所作為的人。世人想要求得幸福,首先要勤勉工作,以愉快的心情、興奮的精神去做事,先問耕耘再問收獲,這樣幸福慢慢的就會培養(yǎng)出來了。所謂‘養(yǎng)喜神以為召福之本’,其意義也就在此。
世人有了災(zāi)禍,就想要逃避,殊不知這福是與禍都是上天賜給的,不是人力所能為,一切災(zāi)禍橫逆之來,當然不能說沒有原因,如果平日不起害人之心,以平穩(wěn)安靜的態(tài)度去待人處世,就是遠禍消災(zāi)的好方法,災(zāi)禍就是來了也可以避重就輕,化大為小,甚至化小為無了。
【前集0七0】
福不可徼,養(yǎng)喜神,以為召福之本而已;禍不可避,去殺機,以為遠禍之方而已。
3月11日
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大凡預(yù)言推斷一件事,十句話里有九句都推測對了,可以說是巧合吧?但是,世間一般人對于十句話言中九句的功績,并不加以稱贊,反而對其中有一句話沒有說對,便向四面八方宣傳出去,對他加以非難。
十件事有九件都成功了,依通常的想法,可算是成功了。但許多人對于成功的事實不去注意,反而對于他十件事里失敗的一件常常加以惡意攻擊。人多半是愛說人家的壞話,批評人家的短處,正所謂:‘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君子如果了解了這一層道理,就要多看少說,寧守拙而不取巧,使他人無隙可乘,無法向你進攻,這是做人做事的要道!
【前集0七一】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君子所以寧默毋躁,寧拙毋巧。
3月12日
殺氣受薄,和氣福厚
天地自然的道理,實在是奇妙得不可思議,以氣候的變化來說吧,極寒和極熱是兩個極端,對于人生都不算是有益的,唯有春天的溫暖和秋日的涼爽,氣候?qū)θ擞幸,萬物都受到恩惠,所謂春種而秋收,一切事物都有始終有因果。
所以說,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亡,似乎是一定的道理;以人的性情比之于天道也是一樣的道理,性情過于清冷的人好像是寒冬的氣候,一切萬物都不能生長,人的性情如此,他的福祉怎能夠悠久厚重呢
反過來說,和氣熱情的人像是春天,萬物滋長,欣欣向榮,他所享的福澤也必然是長久而深厚的!
【前集0七二】
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故性氣清冷者,受享亦涼薄。唯和氣熱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澤亦長。
3月13日
正義路廣,欲情道狹
合乎天理的大道,無論什么時候都毫無障礙的在人的面前擺著。人能循著這一條路走去,胸襟開朗,志向恢宏,無處不顯示著光明,而前途自然就日見遠大。
反之,人世間充滿了欲望,這欲望的道路充滿了窮屈和狹隘。人心一到這個地方就被利欲蒙蔽,處處都受利欲的驅(qū)使,不用說前途不廣,一旦不能自拔,便是遍地的荊棘和滿路的泥涂,向前一行全身都受了惡濁污穢的薰染,久而久之愈陷愈深,使人墮入到無底的深淵。
因此,為善或是作惡,在最初的一步都不能不格外謹慎。最初要是走錯了道路,踏入邪途,再想回到原來的正路就非常困難了。做壞事的人最初偷了一文錢,認為是開玩笑,人見著也沒有關(guān)系,按著又偷了一塊錢,認為這也不會構(gòu)成多大的犯罪。最后犯了搶劫殺人的大罪,那時追悔就來不及了。因此,作惡正是由淺入深,一步步的走上了惡路。
日本古代有一個著名的強盜石川五史衛(wèi)門,是一個富豪之家養(yǎng)大的公子哥兒,有一天他家來了客人,石川以開玩笑的態(tài)度偷了客人的錢物。他的乳母不但不責備他,反而稱贊他的機敏。五史衛(wèi)門漸漸養(yǎng)成了偷盜的惡習,最后受了他人指使,行刺豐臣秀吉大關(guān)白被捉住而正法了。
作惡是由漸而來,上面是一個例子。作惡并不限于所謂犯罪的行為,由道德的立場而言,連拒絕布施、心性吝嗇的人,所行都不是正常之道。作惡雖然與先天的性格有關(guān)系,但是人生最初出發(fā)點的善惡關(guān)系極為重要。多數(shù)的人初入人欲的道路,第一步走錯了,便鑄成終生的大錯。因此,一旦做錯了,便要勇于回頭。
【前集0七三】
天理路上甚寬,稍游心,胸中便覺廣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跡,眼前俱是荊棘泥涂。
3月14日
磨練之福久,參勘之知真
人生有時是苦、有時是樂,在這苦樂相尋的環(huán)境當中,我們應(yīng)鍛煉自己的身體,修養(yǎng)自己的精神,而由不斷的努力和體驗所得到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這樣的幸福,一時也不會泯滅。如果能夠體念來之不易,善為保持,必定能夠永久。
研究一事物的道理,必須以誠摯的態(tài)度向上不斷追求,發(fā)生疑問的時候,就要質(zhì)詢這個疑問,解決這個疑問,由互相參考發(fā)明的結(jié)果而得來的知識,是經(jīng)過苦心努力的結(jié)晶,其所種的根基必定很深,這樣的知識才算是真正的知識。
知識是由讀書得來的,有時聽到旁人的言論,有時親察周圍的事態(tài),也可以得到知識。但僅僅由讀書或見聞得來的知識仍然不免發(fā)生錯誤,必須廣求博覽,彼此對照,這其中一定會發(fā)生許多疑問,然后再進一步去質(zhì)詢這些疑問,研究這些疑問,解決這些疑問,才能得到正確的知識。
一般說來,學問淺,疑問的地方也少,學問越向深處研究,疑問也就越來越多。這就是所謂‘學無止境,博學等于無學’的道理。自己認為很了不起,其實正是證明他沒有學識;真正的學者常常抱著沒有學識的感覺。
如果身為學生,對自己學業(yè)不起疑問,證明他對于學問的不熱心、不研究。反之,對于學問熱心研究的人,必定有很多的問題發(fā)生,而進一步去求得解決,這樣才能夠得到真正的知識。
【前集0七四】
一苦一樂相磨練,練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3月15日
虛心明義理,實心卻物欲
心如果能夠向于道,就能常常保持空虛,物欲和邪念就侵不進心里來,物欲和邪念既然不能侵入,代之而入的當然是正義和真理的觀念,而心就成了有德的器皿。
同時,心又不可以不充實,‘充實’是充滿了正義和真理,整個心既然充滿了正義和真理,當然物欲和邪念就無隙可乘了。于是,所說出來的是善言,所做出來的就是德行。
【前集0七五】
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欲不入。
3月16日
厚德載物,雅量容人
在肥料多的土地上面,草木容易生長;反之,在貧瘠沒有肥料的新土地上面,草木反而不容易生育。同樣的道理,在泥水的里面,有水草有山巖石,污穢的水也流到里面,魚生長在這里面,既有藏身的場所,也有產(chǎn)卵的地方。對于他們的食物也不感覺缺乏,有的是草子蟲蝦;反之,一股透明見底的美麗的河流里面,既無有巖石泥土,也沒有水藻蟲蝦,魚在這里面當然就難以生存了。所謂:‘水之清者常無魚。’這句話源于漢代東方朔《答客難文》里面的話:‘水至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君子只是清凈潔白、索然獨居,便不能成就大業(yè)。世間本來就是正邪善惡交錯的社會,人們立身處世在這社會,必須有清濁并包的雅量;如果只是選擇潔白而排斥污濁,就形成了孤立獨守,在小的范圍之內(nèi),與世不能相容,當然也就不能成就大的事業(yè)了。
【前集0七六】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符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3月17日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
孟子說過:‘憂勞足以興國,逸豫足以亡身。’又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困乏其身,惡具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是說人要建大功、立大業(yè),必定先經(jīng)過艱難險阻的環(huán)境,磨練他的身心,看他是否經(jīng)得起困難的考驗,然后才能賦予他重責大任。好比說頑劣不馴的野馬在你叫他馴服駕車之前,必須請良師調(diào)教來操縱它,然后它才能馳騁千里。又比方說頑金不純粹,遇到了爐火鍛煉的時候,噴出爐外向四下濺躍,經(jīng)過冶金工人把它巧妙納入爐中一再鍛煉,終于使它入于鑄造的模型之中,成了有用的器皿。
人要想成為偉大的人物,建立豐功偉績,必須經(jīng)過一番磨練才能有事業(yè)上的成就,所謂:‘百煉千磨真鐵漢。’我們不怕生來有任何毛病,只要能夠奮發(fā)修養(yǎng),去掉了本身的缺點,沒有不能成功的。最怕的是一個人生來就悠游歲月無所事事,這樣荒廢一生實在是可悲可憐。
明朝的學者白沙先生說:‘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無病是吾憂。’這誠然是至理名言,是比喻人有過能改不算是羞恥,怕的是無病悠游的人,孔子所說的鄉(xiāng)愿也就是這一流的人,一個國家這樣的人多了,便沒有進步,那不亡國又將何待呢
【前集0七七】
泛駕之馬可就馳驅(qū),躍治之金終歸型范。又一優(yōu)游不振,便終身無個進步。白沙云:‘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無病是吾憂。’真確論也。
3月18日
一念貪私,萬劫不復(fù)
明朝王陽明先生主張致良知,他說:‘良知無待他末盡人皆有,只是被物欲汨沒了它。’可見人不能動心,要是貪心一動,良知就泯滅,良知一泯滅,就失去了是非與邪正的觀念,剛毅之氣化為烏有,光明的智慧也變成昏暗了。對人施行恩惠的仁愛之心,也變作殘酷刻薄的念頭,清清潔潔的品德也染上了污點,如此一念之差,使一生的人格破產(chǎn)。
古來的圣賢教人不起貪心,提倡天下為公的大道理,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圣賢能過超人的生活,居于常人之上,受到后世的無比尊崇。
【前集0七八】
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污,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
3月19日
心公不昧,六賊無蹤
一切外界的誘惑,多半是由耳、目的接觸而來。所謂耳之于聲,目之于色,耳所聞的是種種悅耳的聲音,眼所見的是種種美麗的形色,在這耳習目染不知不覺中,人的本身就受了誘惑,這耳與目兩者對人的修養(yǎng)來說,是外在的最強大敵人。不僅有這外在的敵人,還有內(nèi)在的敵人,那就是為了貪得利欲的念頭而起的一種意識,因為有貪的念頭,心的修養(yǎng)就失去了真宰,走入了迷途。
這內(nèi)、外兩種敵人,實在是可怕的兩個賊。一旦遇見了機會,他就乘人的缺點向人進攻,人處在這種危險的環(huán)境,一點都不能松懈,必須加以注意和防范,這就得出人體的主角—心靈—也就是人的精神,本著嚴肅的態(tài)度,不眠不休的警覺,使內(nèi)外的賊不敢任意侵犯,進而可以降服他們,使他們聽命于心,為心來工作,化惡行為善行,變惡念為善念。
【前集0七九】
耳目見聞為外賊,情欲意識為內(nèi)賊。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獨坐中堂,賊便化為家人矣。
3月20日
勉勵現(xiàn)前之業(yè),圖謀未來之功
古人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話的意思是把以往的得失當作將來的借鏡。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勵將來的意思;至于說到為了將來事業(yè)上有所成就,那就更不能不從現(xiàn)在的事業(yè)上著手;如果目前事業(yè)毫無基礎(chǔ)和成就,未來的前途也絕對不會出現(xiàn)什么奇跡。即使有好的機會給我們,也因為我們對于這機會在過去沒有基礎(chǔ)而把握不住它,難免會發(fā)生錯誤,遭受失敗。所以,想要, 開展新的環(huán)境,計劃新的事業(yè),不如先把已成的事業(yè)好好的經(jīng)營,使它有相當?shù)幕A(chǔ)后,再去發(fā)展新的事業(yè)。
有些人追悔過去的過失,有些人宣揚過去的得意,但如果僅止于追悔與宣揚過去,而不覺悟到將來過失的重演或是得意的時候已不能再來,那就無補于將來事業(yè)的成就。我們必須以已往的成敗為人生之借鑒,防止將來錯誤再發(fā)生,不再蹈過去的覆轍,那才是有益之舉。
【前集0八0】
圖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業(yè);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將來之非。
3月21日
養(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人應(yīng)當保持這樣的一顆心:第一,人必定要高潔廣大,氣質(zhì)卑鄙的人絕不會受尊敬,也不足以擔當起大的事業(yè);然而,眼睛只知道向上面看,和世間的事物脫了節(jié),這種行動就超出了常軌;心思考慮一件事情當然需要精密審慎,但也不能只注意到小的問題而忽略大的方面,對于某種事物發(fā)生經(jīng)過應(yīng)當從多方面去了解它,而后才能獨樂其樂。
反過來說,對于任何事物都不感覺興趣的人,所謂過于清冷凄涼的思想,就好像是槁木死灰沒有一點生氣,對于人生更不相宜。其次,心要有固定見解,把持一個主義,嚴肅固執(zhí)的做,否則就容易動搖。但是,如果太固執(zhí)了,也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同樣是不合中庸之道。
【前集0八一】
氣象要高曠,而不可敕 狂;心思要縝密,而不可瑣屑;趣味要沖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嚴明,而不可激烈。
3月22日
不著色相,不留聲影
佛家說:‘象由心生,象隨心滅。’
當風來的時候,這是竹子與風有因緣而遇合,風過之后綠盡了而一切皆空,所以說:‘風周而竹不留聲。’如果聲音永久不停息,那萬事的因緣就永久不散,一切諸法之象不空,天地宇宙將來也容納不下這一切。
所以,一切諸法是空象,都是過而不留的。雁過寒潭而潭不留影,也與竹不留聲的意義相同。這兩件事使人看過之后,有一個大覺和穎悟,那就是:萬事萬物無論是常是短是苦是樂,到頭來都有個散場的時候;所以,君子應(yīng)隨緣而住,事情來了就現(xiàn)出心象去服務(wù),事情去了立刻寂靜下來,以保攝自己的本性,不便本性失掉。
【前集0八二】
風來敕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xiàn),事去而心隨空。
3月23日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清廉潔白是禮讓尊敬的行為,有清廉潔白行為的人,固然可以把自己的人格很有規(guī)律的提高,但往往他們嫉惡如仇、器量狹小,沒有容人的雅量。反之,有度量而又寬仁的人很受人愛戴,但多半缺乏決斷力;聰明的人如果沒有智慧來指導他,那么,聰明有時反被聰明所誤。
正直的人多有和一般人不同的作法,這作法有時也可以是正直人的短處。
從上看來,清廉的人必須兼有容人之量,寬仁大度的人必須富有決斷力,聰明的人必須不要有害于他的聰明,正直人不要有奇怪矯情的行為,能夠如此,就好像是食物里加蜜而不過甜,海產(chǎn)鮮味里如鹽而不過堿,人能如此就沒有過而不及的弊病了。
【前集0八三】
清能有容,仁能善斷,明不傷察,直不過矯。是謂蜜餞不甜,海味不堿,才是懿德。
3月24日
君子窮當益工,勿失風雅氣度
貧窮的人家雖然住在茅屋草舍里,衣食困苦,但如果能夠講求清潔,整頓好屋里屋外,那么,在貧苦環(huán)境中不失清雅的風格。貧寒的婦女雖然衣服穿得襤褸,但頭發(fā)梳得干凈,衣服穿得整潔,雖然看不出華麗美觀的形象,也自然有一番雅致的風度氣質(zhì)。
君子生在天地間,其心的潔白清明,氣質(zhì)品格的高尚,即使流落到困窮失意的境遇,也千萬不可頹靡懈怠自暴自棄,如果妄自菲薄墮落了品格,那就等于明珠埋于糞土,美玉出了瑕疵,是多么可惜的事啊!
【前集0八四】
貧家凈掃地,貧女凈梳頭,景色雖不艷麗,氣度自是風雅。士君子一當窮愁寥落,奈何輒自廢弛哉。
3月25日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受用’兩個字,就是在閑暇無事的時候,不要自白的空過光陰,如果能夠事事預(yù)先準備,到了繁忙的時候,便有余裕的工夫,這就是‘受用’兩個字的意義。至于談到‘落空’兩個字,本來說是人當居處在寧靜的環(huán)境里,不要如死灰一般心中無所事事,這樣就是不落空。然后,每當有了活動的轉(zhuǎn)機,或者遭逢了動亂,在動的中間能自在的活動,這就是靜中不落空,動處才有受用。
古來的名將馳聘于千軍萬馬之中而泰然自若,運用他的神籌妙策來作戰(zhàn),雖然出入于九死一生中,尚且能悠游自得毫不急迫,這就是‘閑中不放過’、‘靜中不落空’的結(jié)果。如果平時全不注意和毫無準備,如諺語所說的‘臨陣磨槍,臨渴掘井’,那就來不及了。古人所謂:‘太平原是將軍致,不許將軍看太平。’也就是同一道理。
至于‘暗中’兩個字的意思,乃是說人所不見之處。一個人當深夜寂寞,此時認為人不能見、人不能知而做不正當?shù)氖虑,像那些偷盜邪淫、作奸犯科等等行為,在他認為可以瞞過他人的耳目,其實是欺人自欺,一旦事情敗露,在人前丟人現(xiàn)眼。所以,作一個君子應(yīng)當如青天白日之光明,俯仰無愧于天地。雖置身于千萬人面前,也堂堂正正自在自如的言行動作。
【前集0八五】
閑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暗中不欺隱,明處有受用。
3月26日
臨崖勒馬,起死回生
‘窮理于事物始生之際,研機于心意初動之時。’這兩句話的意義,是教人要去私欲存天理,當臨事動心的時候,如果感覺到心傾向私利私欲方向,就要趕快扭轉(zhuǎn)方向,改往真理的方面前進。
當這個心意初起而能夠覺悟不對,立刻向善的方向轉(zhuǎn)念,就是轉(zhuǎn)禍為福之道,也就是起死回生的關(guān)頭。所以,生死禍福在乎自己,一念之差萬劫不復(fù),這一個為善去惡的念頭,千萬不要輕易的放過。
人有物欲是人的本能,無論是誰,看見了眼前的利益都想伸手取得,在這一剎那之間,不起善惡的判斷,貿(mào)然去取得后,覺得是不正當?shù)男袨椋@時候如果能夠靜靜的考慮一下,就發(fā)現(xiàn)了這事是私利私欲,不合乎真理,趕快放手仍不算太晚。如果執(zhí)迷不悟繼續(xù)的做去,那就愈陷愈深,終至不能自拔了。
所以,無論對于什么事,總要注意到心意初動的時候,切莫因私欲而種下禍根,更不可不加思考而貿(mào)然從事,就不至于做錯事壞了人品。
【前集0八六】
念頭起處,才覺向欲路上去,便挽從理路上來。一起便覺,一覺便轉(zhuǎn),此是轉(zhuǎn)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guān)頭,切莫輕易放過。
3月27日
寧靜淡泊,觀心之道
心靜的時候,就不起一點污穢的灰塵,這時候的心像是一面光明平滑的鏡子,無所不照,而自身的本體也就呈現(xiàn)出來。心在安閑的時候,非常的從容沉著,這時候去考慮一件事情,就能夠沉思默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妙道理,這時候也就看出心的真機。心處于淡泊的狀態(tài),趣味是平淡廣闊,心趣總是平穩(wěn)自得,這時候就看出心的真趣,沒有什么掩飾的地方。
觀心悟道的方法,也就在于‘靜中念慮’,‘閑中從容’,‘淡中心平氣定’。三國時,諸葛亮寫‘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兩句話為座右銘,也就是觀心的道理。
【前集0八七】
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閑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淡中意趣沖夷,得心之真味。觀心證道,為如此三者。
3月28日
動中靜是其靜,苦中樂見真樂
一個人不聽見車的噪音,以及人的喧嘩,居處在深山幽谷中,保持安靜的心情,這樣還不能算作是真的靜。必須要在槍林彈雨、殺聲震天的戰(zhàn)爭動亂中,仍能夠保持住靜肅鎮(zhèn)定,心不為它所動,才算是達到了心性成真的靜的境界。
一個人在飽食暖衣成大功、立大業(yè)的時候,心中十分快樂,這還不算是真正的樂,必須在饑寒交迫危害在旦夕的苦境中,卻還能夠悠然自樂的人,才算是得了‘心體成真’樂的妙用。
晉朝的時候,竹林七賢之中的嵇康得罪了權(quán)門下獄論死,臨刑的時候卻高歌一曲,這也可以說是苦中作樂,足證他的心體是全真,所以能悠然自樂。
【前集0八八】
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境;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
3月29日
舍己毋處疑,施恩毋望報
一個人為社會為國家,抱定了犧牲自己的決心去從事工作,絕不思想對自己有利無利。如果對于利害觀念一有躊躇,就處于疑慮的環(huán)境中,被這一疑惑觀念所束縛,對于任何事的努力,都與自己最初的志愿相違背,不能貫徹到底,這實在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其次是對人施舍恩惠,不可存希望報酬心;希望報酬而施舍的恩惠,無異商業(yè)買賣的行為;即或最初的施舍是由于同情心發(fā)生,結(jié)果也就成了悖情滅理的行為了。
【前集0八九】
舍己毋處其疑,處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責其報,責其報,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3月30日
厚德以積福,修道以解扼
天對我太偏私,給我的福分太少,我就應(yīng)當積厚我的德行,不可以抱怨天,如果我能夠持久的自強不息,幸福自然而然會到來。
我們再來比較幸福分量的深淺,如果我的身體勞動得太多,我就更有養(yǎng)心的工夫來補救這體力的不足而不可輕易放棄,徒然傷損精神,影響身體的健康。
如果天給我的際遇太壞,使我痛苦,我就應(yīng)當以守正道的精神開拓自己的命運,以最大的決心度過眼前難關(guān),使我脫離這命運魔掌的支配,反而可以自由左右運命,那就是天對我也沒有法子,自然而然也就賜福于我了。
西哲說:‘天助自助。’天運只給予自強不息的人。天雖然能夠生出很多福運,但絕不給與怠惰的人,幸福的命運要我們用鐵鍬去把它挖掘出來。但是,我們的努力必須站在道德的立場上,由自己純正的真心而發(fā)出來。
天對于利欲之念太深的人也是非常憎惡嫌恨的,天福善人而打擊壞人,這差不多成了千古不滅的定律。有時候也有所行非道的人用不正當?shù)氖侄螉Z取福運,但這種違反天意的假造福運,不但不能繼續(xù)永久,最后必定遭遇悲慘的結(jié)果
【前集0九0】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逆之;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阨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適之。天且奈我何哉
3月31日
天福無欲之貞士,而禍避禍之憸人
忠貞的人士,節(jié)烈的婦女,只知道守著忠義節(jié)操,不求有什么幸福奇遇,上天卻體恤他們的苦衷,在他們無心求福時,反而給予了很大的幸福,使他們心中充滿快樂。雖然他們在一生中前半段受盡了折磨,晚年卻多半是亨福無窮的。即或是中途發(fā)生不幸遭遇、大的變故,或是為國盡忠而死,或是孤苦守節(jié)而亡,也必傳留于千古,為后世所敬仰。
心地陰險的小人,只圖獲得利益,多方面做壞事、想方法躲避災(zāi)禍,也天天祈求上天保佑他,上天對于這種人不但不會給他幸福,反而要降下災(zāi)禍,教他們受了報應(yīng),這就是所謂‘天機莫測’。
世間有些謀害人命的人,事情經(jīng)過了幾十年,終究還是被人發(fā)現(xiàn),受到刑法的制裁,上天的智慧實在不是人力所能及的。
【前集0九一】
貞士無心徼福,天即就無心處牖其衷;憸人著意避禍,天即就著意中奪其魄?梢娞熘畽C權(quán)最神,人之智巧何益。
4月1日
人生重結(jié)果,種田看收成
在年輕的時候作歌妓舞女的人,晚年嫁人從良之后,如果能夠過著清苦的生活,守著婦道,那么她前半生的放蕩淫亂,對它是沒有什么妨礙的。反過來說,妙齡守節(jié)的婦女,到了老年失貞操,有了越軌的行為,那前半世所受的清寒辛苦都成了泡影。
不僅婦人、女子是如此,男人又何嘗不是如此?人在年輕時生活放蕩不羈,到了晚年覺悟錯誤,一變而成為廉謹正直的人,正是:‘浪子回頭金不換。’社會的輿論,對他的下半生作為必大加以贊揚;反之,正直廉明的人到最后失了忠貞的節(jié)操,從前一切的辛苦都化為烏有。
古語說:‘看人只看后半截。’真是至理名言。這就是人生重結(jié)果,種田看收成的道理;不然的話,人生在世間就沒有是非與公理了,那人和禽獸還有什么分別呢
【前集0九二】
聲妓晚景從良,一世之胭花無礙;貞婦白頭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語云:‘看人只看后半截。’真名言也。
4月2日
多種功德,勿貪權(quán)位
人的尊卑與高下,不在于地位和爵祿的大小,而在于他的德行如何,雖然是一位沒有地位、沒有爵祿的平民,如果能夠行仁修德,施恩于人,在名義上雖沒有地位官階,在精神上卻是一位有品的大臣。
反之,位在庶民上面的官吏們,濫用權(quán)勢與地位,貪圖高官與厚祿,對上爭寵邀功,對下頤指氣使,甚至貪污受賄,利己自肥,這樣的人實在是有爵位的乞丐;他天天在那里所叫的無非是‘錢’與‘權(quán)’兩個字,不過是貪得無厭的小人行徑。
【前集0九三】
平民肯種德施惠,便是無位的公相;士夫徒貪權(quán)市寵,竟成有爵的乞人。
4月3日
當念積累之難,常思傾覆之易
佛家嘗說:‘若問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問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的報應(yīng),毫厘不爽,現(xiàn)世我身所受的幸福果報,可以說是前生所作所為的結(jié)果。
有時候本身的功德不足,必須問一問祖先是不是給我遺留了恩澤。如果我祖先德行深厚,本身沒有什么功德,也可以享受祖先的德澤,蒙受生活的幸福,所以,我們應(yīng)當感念祖先積德累業(yè)之難,同時加緊自己的修身積德,以為后世子孫遺留余慶。俗語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子孫所蒙受幸福的深淺多少,不但要看我們的修積與遺留多少,也要看我們于現(xiàn)世本身的幸福吉祥跟危險災(zāi)難,以及自己進德修業(yè)的工夫大小而定。
所以,人必須時時思想子孫守業(yè)維艱,對子孫要善為教導,總要以戒慎敬懼的態(tài)度從事,方可上昭祖業(yè)的光大,下及子孫的榮耀。
【前集0九四】
問祖宗之德澤,吾身所享者是,當念其積累之難;問子孫之福祉,吾身所貽者是,要思其傾覆之易。
4月4日
只畏偽君子,不怕真小人
君子能夠修學問、求知識、明是非、辨善惡,可以作民眾的表率,如果靠自己的學問去做那些外面良善但內(nèi)里奸詐的事情,就是假善人、偽君子。這和沒有學問缺乏知識的小人公然作惡沒有什么兩樣;再說君子明白事物的道理,竟然作惡,這不能不說他比小人犯罪的行為要深些。
君子常被人尊敬,是因為君子能守節(jié)義。如果舍棄了節(jié)操而貪圖利益,還不如小人悔過自新改邪歸正可貴。
況且,君子棄舍了節(jié)操就不稱其為君子,只稱得上是假貌為善的人。小人能夠改過,就不再是小人,而是君子了。人能明白這個道理,對君子、小人的分別,便可以清楚的分辨了。
【前集0九五】
君子而詐善,無異小人之肆惡;君子而改節(jié),不及小人之自新。
4月5日
春風解凍,和氣消沐
住一個家族里面,家里的人有了過失,就立刻冷言厲色的加以譴責,不但不能使對方改過,反而引起反感,不能收到改過遷善的效果。但是,家里的人有了過失也不能夠輕輕的放過不問,因為姑息過錯,就是養(yǎng)奸為惡,等到一錯再錯,到了不堪收拾的地步,要改正挽救都來不及了。
所以,家里人有了過錯,必須加以糾正。如果對于他的過錯,認為是屬于不便明白說出來的,就必須假藉別的事情,打個比喻說使他了解,希望他將來不要再犯錯誤;如果他仍不了解,只好暫時放下不談,以后有機會再說給他聽,一直等到他漸漸的了解為止。這就像春風解凍的情形一樣,以春天的和暖氣候,逐漸的把嚴寒凍結(jié)的堅冰,次第的消化掉。如果人能夠有這樣的氣度,家里的人過失就能改正了。
家庭中既沒有爭吵的氣氛,又不發(fā)生極大的過失,所謂春風化雨一團和氣,這樣的家庭,能說不是家庭的模范嗎
【前集0九六】
家人有過,不宜暴怒,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隱謹之;今日不悟,俟來日再警之;如春風解凍、如和氣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4月6日
能徹見心性,則天下平穩(wěn)
人能明白的觀察自己的心,安心立命,就不會有什么不平和不滿了,于是,眼所見的、心所感的都是很和平、很圓滿的世界,紛亂不堪的世界也就不出來了。因此,可說象由心生,心感覺和平圓滿的話,世界也就成了圓滿的世界。
人對于外界的事物能往安穩(wěn)寬大的地方去想,無論你走到什么地方,對任何人都一樣寬大平穩(wěn),而感覺不出有什么險惡的人情存在。因為你能對人寬平,人家也能以寬平的態(tài)度對待你,常言說得好:‘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所以說,旁人對于我的態(tài)度不管好壞都應(yīng)該把它看作平常的事。對人抱著不平的態(tài)度,人家就對于外界的事物能往安穩(wěn)寬大的地方去想,無論你走到什么地方,對任還以顏色,還要招致人家的不信用。
世上有的人喜歡背后批評人、說壞話,或是用的惡言惡聲,那么人家也會反轉(zhuǎn)過來以同樣的言行來對付他。
至于觀心的方法,在于要時時注意周圍的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人對我很友善,表示我對人也很友善。把我的本身和人認為是個別的存在,是一種錯誤的觀念,人能夠達觀,我就成了相系不分離的整體。
【前集0九七】
此心?吹脠A滿,天下自無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寬平,天下自無險側(cè)之人情。
4月7日
操履不可少變,鋒芒不可太露
秉性淡泊、行為檢束的人,本來是會被尊重的,然而,世間有嫉妒、有嫌怨他人的小人,因此對于設(shè)身處世的方法,便不能不作進一步的研究了。
君子處世固然不可以改變自己的操守,去諂媚別人,或是改變正當?shù)男袨,與人同流合污;但因為受正義觀念的驅(qū)使,為了保持正義固守操行,就難免和別人產(chǎn)生沖突,所以,處世的方法在某些情況之下,不得不走曲線作出偽裝來與世俗相交。如此就可以安全的生活,人與人也可以和睦相處,慢慢的,再用道德去感化小人,自然而然就可以達到完滿的效果。
如果只顧超然境地脫離了社會,就如同魚離了水,要與社會隔絕了。
【前集0九八】
澹泊之士,必為濃艷者研疑;檢飾之人,多為放肆者者研忌。君子處此,因不可少變其操履,亦不可露其鋒芒。
4月8日
順境不足喜,逆境不足憂
喜好順境而討厭逆境是人之常情。但從精神修養(yǎng)上來看,順境不一定是喜事,逆境也不一定是壞事。
人當處于逆境中掙扎,就像患病的人周圍充滿了藥腥味,所謂:‘良藥苦口利于病。’針刺石砭是消毒化膿最好的方法。所以,人在逆境中生活雖然痛苦,可由痛苦中培養(yǎng)節(jié)操,鍛煉行為,這正是有利于精神修養(yǎng)的地方。
反之,人在順境,一切事情都合乎理想,久而久之,驕傲、奢侈、放縱不羈等種種行為就都發(fā)生了。這由精神修養(yǎng)上來說,就像一個人在刀槍林立兵戈滿前的環(huán)境中,一不注意就被這些殺人利器穿透了胸膛而肝腦涂地,因此越安全就越不可大意。
從前有父子兩人砍樹,父親老了不能上樹頂去折枝,于是兒子上去,兒子在樹的高頭折斷樹枝,樹干搖晃的拽動著兒子的身體,看來危險萬分,但是老人一聲不響的看著兒子工作,等到兒子工作完了下來的時候,到了樹干的最低丫杈處,老人卻頻頻呼喊小心,兒子下來后對老人說,為什么在最高的時候不說注意,快到了平坦地上卻說要注意呢
老人說,危險的時候,誰都會小心注意自己的生命安全,而不致大意。等到自己認為安全的場所,反倒粗心大意起來,這時候就容易發(fā)生意外了。
【前集0九九】
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砥節(jié)礪行而不覺;處順境內(nèi),滿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
4月9日
富貴而恣勢弄權(quán),乃自取滅亡之道
欲利好比是人,理智好比是水;火如果沒有水來制服,火勢熾烈,必定會燒人焚物。
《易經(jīng)》‘水火既濟’卦,就是水在火上,水能夠制住火,達到水火既濟的地步。反過來說,火在上、水在下不能制火,火勢炎熱萬物枯焦,形成火水不濟的狀態(tài)。
生長在高貴之家的人,他的偏好就像熾熱的人,其勢焰逼人。如果再缺乏理智,沒有一點克己工夫,不帶些清涼的定靜氣息,任性的去為非作歹,為了聲色貨利縱情肆欲,這不一是為害別人,最后也必定害了自己。
所以,做人總要持有超世俗的情操,來調(diào)劑熾熱猛烈的嗜欲,不然,縱情肆欲,任意的胡作非為,即或不能燒人也必定會自焚。
【前集一00】
生長富貴叢中的,嗜欲知猛火,權(quán)勢似烈焰。若不帶些清冷氣味,其火焰不至焚人,必將自爍矣。
4月10日
精誠所感,金石為開
出真心而產(chǎn)生的念頭,實有強大無比的力量。在他力量所支持的地方,真是驚天動地,可以使夏日飛霜,可以使城池陷落,也可以貫通金石。
人一真心起來,什么事都做得到。一般世俗的虛偽妄人,對人沒有一點誠意,這種人只不過具有五官四肢,他的內(nèi)心、本體已經(jīng)遺忘掉了。所以沒有能使人感動的力量,所作所為不但使人討厭,自己一個人離群索居的時候,也自慚形穢、心有余咎!
【前集一0一】
人心一真,便霜可飛,城可隔,金石可鏤。若偽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對人面目可憎,獨居則形影自愧。
4月11日
文章極處無奇巧,人品極處只本然
古語說的好:‘學問通時意氣平。’
好文章做好了,雖看不出什么地方奇特,只是能夠作得恰到好處,文章能夠切合題目,詞句運用得當,不用費解的難典,也不說無用的廢話。
當人的品格修養(yǎng)達到了完滿的境地時,他的言行也沒有什么被人注意的地方,只不過是和常人一樣平凡,對一切事物都能夠順其自然而不失其本來的面目。
【前集一0一】
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
4月12日
明世相之本體,負天下之重任
世間的事,假如說是假的,不但一切的功名富貴,即使是你本身的肢體,也不過是借托你的身體而成形罷了。假如說是真的,則無論是我的父母兄弟,即使是世間的萬物也都和我是一體。
所謂‘幻跡’就像夢幻泡影,如鏡花水月都是假借而來。所謂‘真境’就是純真,實體真實而不虛。舉例來說罷,雨、雪、水、霜、露都是因溫差的作用而假借現(xiàn)出各種不同的形態(tài)。這也可說是一種虛幻痕跡。其實,真實的境界不過是水的一體而已。上至日月星辰,下至人畜草木,也都是萬象同根,天地一體,森羅萬象莫不是由同一個真體假借各種形態(tài)而顯示出來的種種幻跡。
因此,由幻跡而言,世間其實可以說是無物無我,身是由土里來的,仍然要回到土里面去。由另一面真境來說,則父母兄弟固然不用說,天地間的萬物都與我是一體,并非是別物,因此,天地萬物應(yīng)該是平等的。由這一個真體顯化出來千差萬別的假相,到了最后并沒有什么親疏優(yōu)劣和取舍憎愛的分別,人如果能夠真正透視這一個道理,才能夠擔負起平天下的重大責任,達到了功成名就的博大境地,而后更能夠由這名利的韁繩與鎖縛之中解脫,達到自由自在的真知境界。
【前集一0三】
以幻跡言,無論功名富貴,即肢體亦屬委形;以真境言,無論父母兄弟,即萬物皆吾一體。人能看得破,認得真,才可以任天下之負擔,亦可脫世間之韁鎖。
4月13日
凡事當留余地,五分便無殃悔
常言說得好:‘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可見爽口好吃的東西應(yīng)當少吃,如果不加節(jié)制吃多了,就容易招致疾。豢煨娜缫獾脑拺(yīng)當少說,如果不加謹慎的說多了,就容易得來禍患。
所以說,美味不可多貪,多貪就成了奪人生命的毒藥了。如果能夠用到五分就罷手,便對身體沒有害處。快意稱心的事情人人喜好,但做得過多就會敗德亂行,因此一般人凡事講求盡興是很危險的,樂此于五分,就不會遭到困難而后悔。
【前集一0四】
爽口之味,皆爛腸腐骨之藥,五分便無殃;快心之事,悉敗身喪德之媒,五分便無悔。
4月14日
忠恕待人,養(yǎng)德遠害
人家有了過失,不當面就責備他;人家有了秘密和缺點,不當眾就立即抖露出來;人家從前和你有過節(jié),一定不要記恨,也不打算對他報復(fù)。
古語說得好:‘君子隱惡而揚善。’
所以,不要責備人家的小過錯,也不要挖掘人家的隱私,更不要念念不忘人家和你從前發(fā)生的過節(jié),這樣方可以修養(yǎng)個人的道德,也方可以避免災(zāi)禍的侵害。
【前集一0五】
不責人小過,不發(fā)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yǎng)德,亦可以遠害。
4月15日
持身不可輕,用心不可重
士君子無論對自己或?qū)λ,都不可以馬虎忽略,否則便被事物所控制,便受環(huán)境所阻撓,事事處于被動的地位,得不到悠閑安定,常常招出是非與煩惱。
至于處世或做事方面,用意不可過于嚴重,凡事看得太嚴重,自己的身體被事物拘泥,便失掉自在的靈活運用,陷于呆板與冷酷了。這樣的話又使事情執(zhí)拗不通,在此輕重緩急之間,應(yīng)當切實注意其中分量的加減,才不至于有過猶不及之慮。
【前集一0六】
士君子持身不可輕,輕則物能撓我,而無悠閑鎮(zhèn)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則我為物泥而無瀟灑活潑之機。
4月16日
人生無常,不可虛度
天地的時間悠遠,不知有幾百萬萬年代,人在此期間得成了一個人身,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人生在世不過百年,百年的光陰卻非常容易過去;況且活到一百年上壽的人,千萬人中不一定有一個。俗語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人平均的壽命,也不過是五十上下,在一轉(zhuǎn)眼之間,很快的也就過去了。
古語說:‘百年三萬六千日,蝴蝶夢中度一春。’人身非常不易得,幸而得生到世上,就應(yīng)知道這有生之年的樂趣,真正能得享受其中的樂趣者當然不用說,然而,在一生當中什么事都不去做,只白白的虛度光陰,過著那醉生夢死的生活,和草木禽獸又有什么兩樣呢?所以,人不可不知道有生這一世之樂,更不可不懷有虛度了這一生的憂慮。
【前集一0七】
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幸生其間者,不可不知有生之樂,亦不可不懷虛生之憂。
4月17日
德怨兩忘,恩仇俱泯
怨與德是相對的,有德就不能沒有怨,有怨就不能沒有德;有道德對于一方面有德,對于另一方面就有怨,所以說,怨因德彰。如果不使他人怨恨,只有不要叫人家感念我的德。所以說,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兩忘。
怨與德是相對的,同時,恩與仇也是對立的,對于一方面施恩,對于另一方面就樹仇;所以說,仇是由恩的方面成立的,沒有恩就沒有仇,沒有仇就不得有恩,如果不想叫人仇我,那只有不要叫人家向我感恩。
總之,立德和施恩是人所應(yīng)當做的,可是做的時候,必要平心靜氣,對于人所立的德、所施的恩,都不要向人矜夸,更不要使人家感激,如此施恩不望報,立德不圖名,一方面受恩受德者也就對我無仇無怨了。
【前集一0八】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兩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4月18日
持盈履滿,君子兢兢
大凡一種事物,必定有原因才有結(jié)果,絕對不會沒有原因的結(jié)果。有時候原因表現(xiàn)得不太明顯,不過是尚未得到發(fā)現(xiàn),一旦發(fā)現(xiàn)之后,其原因自然會表現(xiàn)了出來。所以說,有結(jié)果就必有原因。因果報應(yīng)的道理,就是如此。
人到了老年生了疾病,這種種的病不是一般固有的衰老病,就是特有的一種疾病,這些病大都是在年輕的時候種下病根,到了老年,身體抵抗不住就要發(fā)作了。
其次,在一個家庭生活興旺的時候,一定是沒有什么不幸的事件發(fā)生。一旦運勢衰落,不幸的災(zāi)難與禍患就都接踵而來了。然而,這些災(zāi)難與禍患并不是突然而來的,多半是家運興盛時種下了衰敗的原因。
君子明白了這一道理,就要在事物滿足時,常能時時自身反省,謹慎言行,防患于未然,然后才能安穩(wěn)人生,消災(zāi)避患。
【前集一0九】
老來疾病,都是壯時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時作的。故持盈覆滿,君子尤兢兢焉。
4月19日
卻私扶公,修身程德
對人施予恩惠,心中并沒有施恩夸功的心理,可以得到人家尊敬,但這不如守正義不偏移,喚起社會公意的贊許有意義些。結(jié)交一個新的朋友,還不如對于舊日的相交好好的培養(yǎng)友情,溫厚友情。建立優(yōu)美的名,固然是很好,但不如廣植陰德來得悠久,本來想獲得名譽,有時候卻反招來相反的結(jié)果。
崇本尚義固然是應(yīng)當作的,但不必做出受人注目的奇特節(jié)行,只要能夠注意日常的行動,做到無過的行為,忠實的守住現(xiàn)在的崗位,謹慎平常的言行,就可以加深進德修業(yè)的基礎(chǔ)了。
【前集一一0】
市私恩,不如扶公議;結(jié)新知,不如敦舊好:立榮名,不如種隱德;尚奇節(jié),不如謹庸行。
4月20日
勿犯公論,勿諂權(quán)門
公平的議論和適合道理的見解,人必須加以尊重,私情私見必須加以反對。世間的人只知道逞一己之私見,殊不知道貽留千秋萬世之邪惡罪名。想來實在是萬分不值得。
有權(quán)勢以及唯利是圖的人,我們最好遠離他們。如果常常出入這等人家,自己不知不覺就受了他們的行為傳染,造成終生的恥辱與不可磨滅的污點,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
【前集一一一】
公平正論,不可犯手,一犯,則貽羞萬世;權(quán)門私竇,不可著腳,一著,則玷污終身。
4月21日
直躬不畏人忌,無惡不懼人毀
大多數(shù)人都愿意討人喜歡,受人歡迎,如果失去自己的立場,拋棄自己的主張,處處向人家獻媚逢迎去討人家的喜歡,那就喪失了人格,未免太不值得。往往正直的人易招人家的嫉妒,與其曲意討人喜歡,不如正直受人嫉妒。久而久之,是非曲直自然明白。
人人都希望有名譽和榮耀,但是無功而受祿,無善卻受譽,那不但人家心中不服,就連自己的心中,恐怕也受之有愧吧!自己如果沒有過惡,受到了人家的毀謗和嘲笑,心中并不覺得難過,卻認為是問心無愧,所以說,無善受人譽不如無惡受人毀。
【前集一一二】
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無善而致人譽,不若無惡而致人毀。
4月22日
從容處家族之變,剴切規(guī)朋友之失
父母兄弟乃是骨肉血緣之親,當著親人們有了大病或是遇到意外的變故,自己當然感覺有切身之痛,但在這時候應(yīng)當注意的是態(tài)度要從容,心情要冷靜,考慮怎樣處理的方法,絕不可感情激烈沖動,或是悲哀傷病得過度了。如果任著感情用事,不能抑制自己,反而于事有損。
其次是對于交往朋友,看見他有過失就要懇切的忠告,務(wù)必使他不致重蹈錯誤的覆轍,這才是有信譽的益友,反之,平時和朋友在一起喧嘩漫游,不但見著朋友有錯誤不加以勸告改正,反而幫著朋友一同作惡,那就有失交友之道了。
【前集一一三】
處父兄骨肉之變,宜從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剴切,不宜優(yōu)游。
4月23日
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真正的英雄有三點必須做到:第一,對于小事也不要置之度外,應(yīng)當面面周到用心處理。第二,在人所不見之處,不要認為人家不知道便去做壞事,暗室欺人等于自殺。第三,在失意的時候不可自暴自棄,尋找逸樂的刺激,這只有害了自己。
以上三點是英雄豪杰最容易犯的地方,英雄豪杰多顧大節(jié)而不注意細行,但是古語說:‘千丈之提,壞于一蟻之穴。’小事不加注意,往往是招致失敗的根源;因此在小的地方必須注意到,所謂‘防微杜漸’,就是這個意思。
其次,英雄的行為是光明正大的,絕不在人所不見之處有隱諱,虛偽欺騙、自欺欺人的行為,是亡身的根本。還有一種在事物開始的時候,是頗為盡力的做,等到功成名就的時候,他就開始荒淫逸樂怠惰起來,這樣的人我們可以斷定它的末路是悲慘的,不能算是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大英雄必須小處能注意,暗處不欺瞞,在成功之路不怠荒。能具備這三個條件,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英雄。
【前集一一四】
小處不滲漏,暗處不欺隱,末路不怠荒,才是個真正英雄。
4月24日
愛重反為仇,薄極反成喜
有的人贈給人家千萬兩黃金,但是所與和所贈不合時宜,或者別有居心而施舍,結(jié)果都不能得到對方的歡心。
話又說回來,雖然僅施舍了一飯之恩,使受惠的人認為這是應(yīng)該的,一點也不會去感激;如果稍微將施舍減少一些,反而招怨結(jié)仇了。
所以,如果是在時機適當?shù)臅r候?qū)θ擞兴┡c,一定會使對方非常感激和喜悅。
【前集一一五】
千金難結(jié)一時之歡,一飯竟致終身之感。蓋愛重反為仇,薄極翻成喜也。
4月25日
藏乃于拙,寓清于濁
人處在世間,正如:‘中流失船一壺千金。’并且和‘狡兔三窟’一樣,必須有渡世的安全方法。
第一是應(yīng)當如何巧妙的‘藏巧于拙’,不露鋒铓。第二應(yīng)如何隱晦自己的才能,不使人知道。而其才能一旦明顯,反可為世間所重用。如果將自己的才能都做了瑣碎的零工,則其才能絕不會有多大的用處。第三自己雖有清廉的節(jié)操,不可超然卓立于社會,應(yīng)當置身于塵世中而不被其所染。第四不要擺出賢者的姿態(tài),所謂‘大智若愚’,屈居于多數(shù)人之后,而可以依著自己的才能發(fā)展在眾人之前。能夠按著以上四點去做,可謂渡世之一壺,藏身的三窟了。
【前集一一六】
藏乃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4月26日
盛極必衰,剝極必復(fù)
《易經(jīng)》主張‘日中則昃,月盈則虧’的道理。也就是說,天地間的事物都是盛極必衰,在旺盛圓滿的景象當中就預(yù)示著衰敗凋謝的征兆。所謂:‘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當著花開滿園、芬芳香艷之際,就已經(jīng)預(yù)示著落花滿地蕭颯寂寞的景況快到了。人在富貴榮耀到高峰的時候,就已經(jīng)潛藏著衰敗式微的遠因在內(nèi)了。
《易經(jīng)》里面‘剝極必復(fù)’和‘否極泰來’的道理,就是講發(fā)生的機運,常是潛存在零落衰微之極里面;ú轂樗┑孽遘k而葉落枝枯,但等春天一到,又開始發(fā)芽生葉欣欣向榮了。人當貧困潦倒不堪,內(nèi)中就要有時來運轉(zhuǎn)的氣象孕育發(fā)展,《易經(jīng)》說‘貞下起元,時窮則變’,也是這個道理 因此,君子應(yīng)居安思危,在安樂的時候絕不可放逸怠惰。應(yīng)當時時存心戒惕,以防災(zāi)禍的發(fā)生。更要有處變不驚的勇氣與臨大節(jié)遇大難而不屈的精神,堅苦忍耐以圖奮斗的成功。
唐高宗時,他聽說有一名叫張公藝的人,他家九世同居而不分散,高宗下詔征問張所以能九世同堂的道理,張公寫了一幅‘百忍之圖’進獻給高宗說:‘予家之所以不破散者,端賴此也。’
【前集一一七】
衰颯的景象,就在盛滿中;發(fā)生的機緘,即在零落內(nèi)。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慮患,處變,當堅百忍以圖成。
4月27日
奇異無遠識,獨行無恒操
世間最可貴和最可尊重的并非奇妙的事,而是平凡的生活、正當?shù)氖聵I(yè)。所以,君子應(yīng)當注意平素的言行,不要受奇奇怪怪的事情動搖心念。如果動搖了心念,絕不會有高深的識見,只不過是平凡庸碌的小人。世間有許多人都是為了求珍奇而亂其行,尋怪異而損害到自己。
在非常困難的環(huán)境而能守住節(jié)義,與憤世嫉俗、獨立獨行的人當然有差別。
但是,這種行為常常改變,并非是永久恒定的操行。這是處非常時應(yīng)有的覺悟,不是在平常時可以培養(yǎng)出來的。
【前集一一八】
驚奇喜異者,無遠大之識;苦節(jié)獨行者,非恒久之操。
4月28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忿怒之心如猛烈的火焰,邪欲之念如滾燙的沸水,這時候就得要有抵制怒氣和欲念的決心。明白的覺悟反省,到底這怒氣和欲念是怎樣發(fā)生的?進一步還要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夠抵制這忿怒和欲念。
于是怒氣平息,覺悟到制服這怒氣欲心的東西并非他物,而是自己的心。心之為物能夠發(fā)生怒氣欲念,也可以覺悟錯誤,并可以抑制錯誤。同樣是一個心,多數(shù)人不知道反省,為了這怒氣欲念而身敗名裂貽羞萬世。
如果能在此時回頭猛醒,反省一下,不但可以保身全家,這怒氣欲念諸種邪魔一變而為自己的護法者,成了心的有力之本體,走向光明的道路。
古歌說:‘鋤地須鋤草,煩惱即菩提。’如果能夠拔除心中的怒氣和欲念,則心的修養(yǎng)反而可以利用那些怒氣欲念作為鍛煉鋤草的工夫。
【前集一一九】
當怒火欲水正騰沸處,明明知得,又明明犯著。知的又是誰,此處能猛然轉(zhuǎn)念,邪魔便為真君矣。
4月29日
毋偏信自任,毋自滿嫉人
不考慮一件事物的真假虛實,只輕信一方的話而行動,就容易被人所騙,做出愚蠢的行為。所以,人不可以偏信一面之詞。
還有,不忖度自己的力量,認為什么事情都能夠勝任的人,把國家的大事草率的集于自身的浮氣上來任意處理,結(jié)果不但身敗名裂,國家大事也就敗在他的手中了。
有些為了使人認為他的能力比別人強,因而嫉妒別人的能力,這種人的人格當然是非常下流卑鄙。假如自己的能力不如人,就應(yīng)當努力奮發(fā),使自己的能力強于他人,而能受到世人的尊重。如果只為了抬高自己而貶低他人,其結(jié)果必定招來人家的反對,這是不可不加以審慎考慮的。
【前集一二0】
毋偏信而為奸所使,毋以己之長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
4月30日
毋以短攻短,毋以頑濟頑
說人家的壞話,自己以為自己是世間的善者,這種人大錯特錯。大凡人類都不歡喜別人說他的壞話。如果有了這樣的人,我們絕不把他以善人來看待,因為對甲談乙的壞話,同樣的,對乙也可以說甲的壞話。世人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對于說人家壞話的人要把他當成壞人看待,并且需要對他提高警覺。世人如不明白這種道理,只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而怒及他人,講他人的壞話。這種人就無可救藥了。
人家如果向我詢問別人的短處,我就應(yīng)當留意避免暴露人家的短處。凡是說他人短處的人,我們也應(yīng)當把這個人看成是一個有短處的人。要知道說人家的短處,正是表示自己有短處,是以找的短處去攻擊人家的短處。孟子所說的‘以五十步笑百步’,是一樣的。
其次,對于性情頑固的人要善加勸導使他改過,不可對他加以憎恨與厭惡。否則自己也是性情頑固的人,以頑固去助長頑固,就更加頑固了,結(jié)果是一敗涂地。
【前集一二一】
人之短處,要曲為彌縫;如暴而揚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頑固,要善為化誨;如忿而疾之,是以頑濟頑。
圣印法師著
《菜根譚》共分前、后三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則,后集有一百三十五則,共計三百六十則;正適合一日一則,天天直見生命。體裁是隨筆,也有人視作‘語錄’,其根本思想是中國的思想、儒教的現(xiàn)實主義、老莊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謂三教合一,集結(jié)儒、釋、道各派的精華,冶于一爐,誠為曠古稀世之奇箴寶訓。···
日日日出
—菜根譚的智慧(1)
圣印法師著
前言:一日一則,一期一會
弄權(quán)一時,凄涼萬古
抱樸守拙,涉世之道
心事宜明,才華須韞
出污泥而不染,明機巧而不用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和氣致祥,喜神多端
淡中知真味,常里識英奇
閑時吃緊,忙里悠閑
靜中觀心,真妄畢見
得意須早回頭,拂心莫便放手
澹泊明志,肥甘喪節(jié)
眼前做得寬大,死后恩澤悠久
路要讓一步,味須減三分
脫俗成名,超凡入圣
義俠交友,純心做人
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退即是進,與即是得
驕矜無功,懺悔滅罪
完名讓人全身遠害,歸咎于己韜光養(yǎng)德
天道忌盈,卦終未濟
人能誠心和氣,勝于調(diào)息觀心
動靜合宜,道之真體
攻人毋太嚴,教人毋過高
凈從穢生,明從闇出
客氣伏而正氣神,妄心殺而真心現(xiàn)
事悟而癡除,性定而動正
軒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懷廊廟
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做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原諒失敗者之初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富者應(yīng)多施舍,智者宜不炫耀
居安思危,處亂思治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圣超凡
我見害于心,聰明障于道
知返一步之法,加讓三分之功
對小人不惡,待君子有禮
留正氣給天地,遺清名于乾坤
伏魔先伏自心,馭橫先平此氣
種田地須除草艾,教弟子嚴謹交游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不流于濃艷,不陷于枯寂
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立身要高一步,處世須退一步
修德須忘功名,讀書定要深心
真?zhèn)沃溃辉谝荒?br /> 道者應(yīng)有木石心,名相須具云水趣
善人和氣一團,惡人殺氣騰騰
欲無禍于昭昭,勿得罪于冥冥
多心招禍,少事為福
處世要方圓自在,待人要寬嚴得宜
忘功不忘過,忘恕不忘恩
無求之施一粒萬鐘,有求之施萬金無功
推己及人,方便法門
惡人讀書,適以濟惡
崇儉養(yǎng)廉,守拙全真
讀書希圣講學躬行,居官愛民立業(yè)種德
讀心中之名文,聽本真之妙曲
苦中有樂,樂中有苦
無勝于有德行之行為,無劣于有權(quán)力之名譽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寬嚴得宜,勿偏一方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謙受益,滿招損
名利總墮庸俗,意氣終歸剩技
心地需要光明,念頭不可暗昧
勿羨貴顯,勿憂饑餓
陰惡之惡大,顯善之善小
君子居安思危,天亦無用其技
中和為福,偏激為災(zāi)
多喜養(yǎng)福,去殺遠禍
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殺氣寒薄,和氣福厚
正氣路廣,欲情道狹
磨練之福久,參勘之知真
虛心明義理,實心卻物欲
厚德載物,雅量容人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
一念貪私,萬劫不復(fù)
心公不昧,六賊無蹤
勉勵現(xiàn)前之業(yè),圖謀未來之功
養(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不著色相,不留聲影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君子窮當益工,勿失風雅氣度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臨崖勒馬,起死回生
寧靜淡泊,觀心之道
動中靜是真靜,苦中樂見真樂
舍己毋處疑,施恩毋望報
厚德以積福,修道以解阨
天福無欲之貞士,而禍避禍之憸人
人生重結(jié)果,種田看收成
多種功德,勿貪權(quán)位
當念積累之難,常恩傾覆之易
只畏偽君子,不怕真小人
春風解凍,和氣消冰
能徹見心性,則天下平穩(wěn)
操履不可少變,鋒芒不可太露
順境不足喜,逆境不足憂
富貴而恣勢弄權(quán),乃自取滅亡之道
精誠所感,金石為開
文章極處無奇巧,人品極處只本然
明世相之本體,負天下之重任
凡事當留余地,五分便無殃悔
忠恕待人,養(yǎng)德遠害
持身不可輕,用心不可重
人生無常,不可虛度
德怨兩忘,恩仇俱泯
持盈履滿,君子兢兢
卻私扶公,修身種種
勿犯公論,勿諂權(quán)門
直躬不畏人忌,無惡不懼人毀
從容處家族之變,凱切規(guī)朋友之失
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愛重反為仇,薄極反成喜
藏巧于拙,寓清于濁
盛極必衰,剝極必復(fù)
奇異無遠識,獨行無恒操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毋偏信自任,毋自滿嫉人
毋以短攻短,毋以頑濟頑
前言:一日一則,一期一會
《菜根譚》一般人看作是圣典,但一提到‘圣典’兩個字,就以為是二千年前的釋迦牟尼、耶穌、孔子、老子或莊子等的經(jīng)典,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師寫成的宗派圣典,其實《菜根譚》并不是那樣古老的書籍,而是大約三百年前的著作,作者并非大宗一派的祖師,而是一個涉獵過道教、儒教,尤其是對佛教特別通達的人,所以他能引用各教的教義詞句,可說是一部徹研三教真理的結(jié)晶。
作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闡述出來,使人讀了咀嚼玩味,體會其中困苦艱辛的經(jīng)驗、清冷淡泊的趣味,對于人的正心、修身、養(yǎng)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力量。它是一部萬古不易、教人化世的圣典。作者的一言一語都含義深遠,字句雖是片斷的,卻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書籍。
《菜根譚》共分前、后三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則,后集有一百三十五則,共計三百六十則;正適合一日一則,天天直見生命。體裁是隨筆,也有人視作‘語錄’,其根本思想是中國的思想、儒教的現(xiàn)實主義、老莊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謂三教合一,集結(jié)儒、釋、道各派的精華,冶于一爐,誠為曠古稀世之奇箴寶訓。
作者隱君子‘洪自誠’,明代人,號‘還初道人’。關(guān)于他的事跡,沒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難斷定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當時社會局勢十分混亂,他對于功名吉田貴看得很淡泊,專心埋首于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聯(lián)瑾》、《樵談》、《筆疇》、《傳家寶》等書,都是當時的警世教言,雖然后世無傳,但這本《菜根譚》卻散放不朽的光明,歡喜讀它的人不少。從《菜根譚》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辭、性格等,絕不是一般學者如膠柱鼓瑟或侈言清談?wù)吡魉杀葦M。
書名為何叫《菜根譚》?宋儒汪民曾說:‘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胡康侯聽了這話,擊節(jié)嘆賞。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如蘿卜、番薯、芋頭等粗食,咬得菜根,即表示能夠受艱難困苦,才會做成偉大事業(yè)。洪先生取斯語以為書名,其寓意是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著無限真味存在,故本書是修身處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如果把東方與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較,西洋的文章是較為客觀寫實的,描寫生動而有力,但蘊藉的意味并不深遠。東方的文章用字雖然不多,含義卻特別雋永豐富。因此,西洋的文章如油畫一樣,東方的文章則如文人的墨寶,不著華麗而韻致無窮。東方文章解釋方面不大注重,要讀者自己去省悟、去自覺,這可說是民族性的自然趨向。因此,《菜根譚》充分代表了東方文藝的特色,這大概沒有人能夠否認吧!
推究‘菜根’的意義,‘菜’就是所謂青菜的菜葉,‘菜根’如蘿卜、大根、牛蒡等,是一種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鶴林玉露》一書中說:‘士大夫不可一日離菜根,百姓不可一日無色水。’這是當時貼在寺廟的門框上,教人去咬菜根味的警語,其意義是老百姓如無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療饑渴,那么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即知當時執(zhí)政者的成績?nèi)绾。因?lsquo;菜根’二字,當時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堅忍、清苦磨練身心,栽培灌溉,充實自我。這是作者洪自誠親身體驗孕育出來的結(jié)晶。故本書頗通人情世態(tài),里面包蘊甜、酸、苦、澀等人間味道。
《菜根譚》也有同名異類者,如乾隆五十九年,以還初堂主人的識語為冠的洪應(yīng)明之著作便是,這與本講話所用的底本,雖然有人說是同人異名,其實不管是內(nèi)容、編纂等都有懸殊的差異。
洪自誠的《菜根譚》分為二集,洪應(yīng)明的《菜根譚》不但分為修省、應(yīng)酬、評議、閑適、概論五項,尤其里面散見清朝石惺齊之《續(xù)菜根譚》的語句,故我們可以斷定洪應(yīng)明的《菜根譚》是后人的合纂,唯洪自誠的著作才是正宗。
本書問世后。博得許多人的贊賞,學者間爭先恐后寫了很多續(xù)篇,或類似的書籍,其中只有清石惺齊的《續(xù)菜根譚》二卷、劉子載的《吾家菜根譚》二卷比較出色,而這更突顯原典的可貴價值。
1月1日
弄權(quán)一時,凄涼萬古
人類生存世間,要了解最美與最尊貴的人生意義,并不是在外表的衣、食、住、行等等的物質(zhì)享受。住的是高樓大廈,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終日花天酒地,醉生夢死,如果以為這種人生才是美滿的、尊貴的,那就太可憐了。
我們?nèi)绻蜒酃庀蜻h處觀察一下,便能體會到古今歷史上的偉人,他們之所以為人景仰,是因為人格與學識的偉大,并不是因為地位和富貴的關(guān)系;要看其人格德行之美,并不是外表形態(tài)之美。只是看一個人是否遵守人倫、道德,肯為大眾服務(wù),犧牲個人的享受,而有益于人群。古人說:‘世上最尊貴的莫過于道,最美善的莫過于德。’由此可知,一個人能遵守道德,人格高尚,一定是為人所尊重、景仰,還有人對他輕視、毀謗嗎?反過來說,個人不講道德。不修品行,趨炎附勢,諂媚奸佞,他雖然官高祿厚,衣食豪華,這還能叫做美善嗎?我相信這樣的人一定被當世人咒罵,遺臭名于后世。所以說不肯修持德行的人,任你是萬乘的公侯宰相,甚或是帝王,也還不如一個有道德、有人格的平民。
現(xiàn)在拿古人來做證明。古時有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叫做伯夷、叔齊。都是很有道德的人。以之比人,人人都歡喜,是喜歡他們的道德。桀、射、幽、厲,乃無道的人君,以之比人,人人忿怒,乃怒他們的無德。所以,我們想在世間做個好人,必須要有道德。所謂:‘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勢位之不在乎己。’我們最憂心的是道德不足,不必因為聲勢不集于我身而懷憂憤。須知道充德備,每個人都欽佩他,‘德高望重’名存千古。這樣看起來,是聲威與富貴重要呢?還是自身的道德重要呢?便不難明白了。
印度釋迦牟尼舍了父母妻兒,悄悄離開了迦毗羅城去到跋伽婆仙人住的山林中,剃了須發(fā),服僧伽梨,是為了求真理。他看見當時印度四種姓—婆羅門,即負責宗教之祭師;剎帝利,為獨占軍政的武士;吠舍,是業(yè)農(nóng)工商的平民;首陀羅,是被奴役的奴隸—之間的不平等。
繼而有一日,悉達多太子跟父親凈飯王郊游,看到農(nóng)人耕田的情況。農(nóng)夫光著身體辛苦勤勞的在田里工作,那枯瘦的形體被太陽曬得流汗,困乏疲倦、又餓又渴而不得休息。耕地的牛也疲困了,受鞭子打擊和繩索的羈勒之苦。在用犁撥土的時候有許多蟲子被掘出來,鳥雀飛來爭著吃了它。太子感傷那農(nóng)奴的貧賤疾病和眾生互相殘害的苦惱,慈悲心不禁油然而發(fā),使到閻浮樹下坐著靜思,悟求改革不平等種姓制度和擺脫生死痛苦以求解脫,兼求凈化世間人生的妙法。這就是釋迦佛放棄王位出家的動機,他出家以后教化凡四十九年,足跡遍及恒河流域兩岸一帶,被渡眾生不知有多少。
富貴榮華是誰都愛的,釋迦佛的父王在他十五歲給他舉行灌頂大典立為太子,并為娶善覺女耶輸陀羅為妃,辟寒暑溫三時之殿,給他種種五欲之樂。但佛仍無動于衷,他是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蓮花,這是寧受一時寂寞不愿萬古凄涼的佳例。
【前集00一】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quán)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親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
1月2日
抱樸守拙,涉世之道
站在社會崗位上,處世經(jīng)驗淺,被社會感染的惡習也一定比較淺,這種人自然也比較天真。反過來說,經(jīng)過了世間種種的驚濤駭浪,閱盡了種種的艱難險阻,經(jīng)驗比較多,世故也比較深,就很可能種種壞事都敢去做。
故此作為一個君子,不要一味的只求事情的熟練通達,而忘記了抱樸守拙的忠誠作風。例如禮儀是必要的,但如太無禮儀或超越了禮儀,都有失做人之道。太講求練達,反而變成老奸巨滑。
所以,做一個君子,與其太練達,不如不必裝飾虛假或太客氣,而以清醒、坦白、誠摯、樸實為佳。
【前集00二】
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1月3日
心事宜明,才華須韞
君子的內(nèi)心像青天白日一般明朗,光明正大,沒有一絲一毫的陰影與黑暗。君子上不欺天,外不欺人,內(nèi)不欺己;就是一個人在私室或暗處也不欺自己。普通人在獨居隱密之處,最容易做欺心的事。而君子不欺心,人家一看便能明了。
其次,君子的才華如玉蘊藏于璞石之中,不可以隨便給人知道。‘君子’兩字的意思常是男子的尊稱,即是道德學問超越一般人之上的叫做君子。君子有超人的智慧,能辨別是非善惡,做事不隨便,是把他的才能智慧保藏起來,等需要時才施展出來。他深謀遠慮,志節(jié)高超無比,瀟灑逸脫。在平時,如果見到鄰里人家困苦,就拿出錢來布施,有不懂詩書、不明事理、不識字者,便要在精神上予以教化。所以,君子的才華是高于一切的,君子的人格是非常偉大的,君子所想所做的如天那樣青,日那樣白,沒有一絲烏云,沒有凹面,沒有內(nèi)底,可謂光明透徹,全無瑕疵。小人
則不然,小人平日閑居,專做壞事,等到看見君子,就遮遮蓋蓋,隱藏他的壞處,顯揚他的假善;豈知別人看他,清楚得知見俯肺,他那樣做法又有何益
也就是說,里面的誠實,沒有不表現(xiàn)到外面來的。曾子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雖是一人獨處,也要像有十只眼睛注視著自家,十只手指點著自家那樣,這樣嚴密監(jiān)督,自然不會作惡了。君子就是那樣,嚴密的注意自己的缺點,有則改正,此心如日之光,如月之明。山川之水,越淺越起波浪,但水底深處反而越為澄清。這表示小才小智的人比較容易輕佻浮薄,君子則處處保藏,大智若愚。這就是君子與人的區(qū)別。
【前集00三】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輟珠藏,不可使人易如。
1月4日
出污泥而不染,明機巧而不用
人間非分利益之事,人人都像螞蟻一樣想貪一點甜頭,這原因就在有權(quán)勢的人家,天天集滿了趨炎附勢的人,好像市場一樣的熱鬧,大家都懷著貪心而來,不是求名,就是求利。等到權(quán)勢喪失,生活貧苦的時候,大家一糞而散;這就是所謂的‘人情冷暖’。過去有一個瞿公在做官時,賓客盈門,退官時,門前只剩很多麻雀跳躍,可以用網(wǎng)去網(wǎng)它們,所謂‘門可羅雀’的慘淡情況,就是這樣。
人都好權(quán)勢,有了權(quán)勢而能不受它束縛,自然是人格高尚。至于對勢利榮華的誘惑不去接近的,或是接近了它而能不為它所染污,就更加清潔高尚了。
我們住在權(quán)勢豪華的環(huán)境里,為了自己正心修身,最好是不與它接近。接近了它而能不被它所染,就可以看出這個人是有高尚人格的。比如農(nóng)村的青年,一向品行方正;等一到了都市中,耳濡目染都令人動心亂性,嗅到的是白粉香氣,聽到的是淫蕩歌聲,這種種聲色貨利的引誘,使原本品行端正、志向高潔的青年,也會失志墮落。又比方說,石頭都有棱角,但在流水的沖激之下,石的棱角久而久之就變成圓的。人又何嘗不是那樣?原本棱角方正的人,經(jīng)浮世的折磨,也就完全失掉了他的棱角,成為又圓轉(zhuǎn)又滑脫的輕薄之人。
所以,說不接近勢利紛華的人,心志是高尚清潔的。然而更進一步,如果接近了而不被它染活的,就更是高尚清潔無有比并了。從前有一位修道者經(jīng)過花街柳巷,有人指著他說:此非修道人應(yīng)來之所在,修道者回答得很妙:‘太陽不是也照到塵芥嗎?’倘若持太陽的清心來修行,則絕不被勢利紛華所誘惑。即使處于紛華的誘惑場合,也能夠不破這種環(huán)境染著。因此說接近了以后不為所染的,才是真正的超塵脫俗。
‘智械機巧’是從智慧或才能鍛煉而來,但如果為了自私自利而使用智械機巧,還不如那此不知道智械機巧的人氣節(jié)高尚。然而。過分的正直與清高,又容易變成頑固,反而不能救人渡世。今天世上的人,玩弄智械機巧,密算奸謀的大多了。
我們不反對以正直行事,然而,陷入過度傻瓜般的正直也是不好的,做人應(yīng)該不是愚昧無知,而是正大光明;不是惡,而是善,不是不知道智械機巧,是知道而不去使用。我們該做的,就是一點也不用智械機巧的去做,不必顧慮個人利害得失。古人稱為仁人志士的人,只要他認為對人們有益的事便舍身去做,更不顧慮個人。他是以真誠的心,表現(xiàn)他高潔的行為。
【前集00四】
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為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
1月5日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的格言,證實它是真實不虛。
我們聽到忠告諫言,往往心懷不平;殊不知由于人家的勸告,我如能反省自己,所思所為,是否有過失,因而能注意改進,那樣,就無形中可以修養(yǎng)一己的道德,走到正路上去了。因此,聽逆耳的話不要不平,處逆境也不必埋怨,因為逆境可以鼓勵我們向上的精神。俗言:‘天無絕人之路。’我們自以為已走到末路,但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切靠我們?nèi)?chuàng)造,就沒有行不通的事。‘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前人經(jīng)驗之談,我們應(yīng)深信不疑。
相反的,假如人家拼命奉承我,一味夸獎我,耳里聽的是爽快的話,生活也過得放逸恣縱,自己以為滿足,認為一切享受我都有了,于是洋洋得意,不可一世。在君子的眼中看來,這樣的人已經(jīng)沈墮于不拔的深淵中了。這等于自己投入了毒藥,要毀掉自己的生命,就算活著,也失去了生存的價值。
【前集00五】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1月6日
和氣致祥,喜神多瑞
狂風暴雨的日子,天氣陰霾,鳥類都顯得可憐而悲傷,但天氣平和而澄清的日子,和風習習,草木也欣欣向榮。故天地間的確不能一日無和藹的氣氛,猶如人間社會,不能一日缺少歡喜快樂。
人世間喜、怒、哀、樂,全是反映自己心緒的一面鏡子;以不平的心觀看事物,一切呈現(xiàn)出憂怒懊惱;反之以喜歡的心情接待事物,不講不平之語,不發(fā)脾氣,那就不會被社會其他人嫌忌排斥,一切就呈現(xiàn)快樂歡喜。
俗語說:‘知足常樂,和氣得福。’這話實在不假,不可以整天愁眉苦臉混日子,要滿懷喜心,生活才有意義。
【前集00六】
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日光風,草木欣欣?梢娞斓夭豢梢蝗諢o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1月7日
淡中知真味,常里識英奇
濃的酒,肥的肉,辛辣的辣椒或是甜口的糖,這些使人垂涎嗜好的東西,是何種濃厚美味!這些美味反不及一味清淡的食品,像蔬菜一味適宜我們的胃腸,才是真正的口味。要知道‘少吃多滋味,多吃少滋味’,吃了過飽的濃酒肥肉,不及吃少數(shù)的菜根來得清香可口。
人也是一樣,有的人往往以為自己有神變幻術(shù)或高超的才藝而與眾不同,這些人不算是理想的人物,也不值得人家的崇拜與尊敬。一個有著圓滿的人格和究竟品德的人,自然沉默地守著自己的本分,和平常人沒有兩樣的去行他自己的道理;這樣悄悄且耐心修道,不驕不亢,他的行為有一天達到理想的境界,那才是理想中的人物,是我們做人應(yīng)該引以為模范的一種人。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成道以來對眾生說法,絕不以深遠理論或苦行奇事惑眾,唯以簡明切實的方法,教人易行的中道,務(wù)使聞法的人,都能隨分隨力,去惡進德,以日凈其心,便是學佛修善的法門了。
【前集00七】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1月8日
閑時吃緊,忙里悠閑
東方與西洋的思想有種種不同的地方,尤其對天地自然活動的看法。西洋人說神是造天地萬物人類的,有說利用自然的潛力,以科技去征服自然。東方人認為天地是養(yǎng)育我們的父母,天地的道理往往與人的道理相吻合。如蘇東坡詩云:‘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對溪聲、山色,以為是釋迦牟尼的現(xiàn)身,此微妙的自然真理深印人心!吨杏埂氛f得好:‘誠是天上道,亦為人之道。’可見天道與人道一脈相通。
現(xiàn)在,我再來講‘靜中之動’。所謂天地,是寂然肅靜,天長而高,地寬而廣,一點沒有活動,而實在的乾坤氣象是在不停運行著,隨著光陰的隙行,如同白駒似的奔馳,今天是夏的氣象,不多時已挑起秋風。這些是不變世的變化,不動中的動,可是日月的光明永久存在著,這又是‘動中的靜’了。
有這動中靜、靜中動,反應(yīng)于人心之上,人感到靜中的動,如同感到動中的靜一樣。空暇的時候,應(yīng)于靜時持有常動的心念,即‘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吃緊是任何場所時間都能應(yīng)付,日常不得不有這樣的準備,這是君子的行為。所以,這平常吃緊的心是要時時存著的。譬如一家人平日沒有一點小心火燭的心思,一旦火燒房子,才急忙說:‘那是火災(zāi)!’才趕著去買滅火器,已經(jīng)太遲了。應(yīng)該早就買回來,一到危難時可以拿出來應(yīng)用,人禍就免了。無事常存有事心,還要加上平常心,‘未雨綢繆’,可以應(yīng)付非常的事而綽然有余裕。
石天基說:‘獅子捕兔子,不用九牛二虎之力便可成功。但要捕大象,就須在平常注意,臨時對象那樣的大敵,就不存一絲一毫害怕的心,而能順利捕到。’由此可知平時的準備,非常時才有用處。
至于人的非常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這講的是死的事。死是人的非常時,所以應(yīng)在平常有死的覺悟,等無常來到,就不會有所恐懼。關(guān)山國師曾說:‘我這里無生死。’應(yīng)這樣看破,生與死是沒有區(qū)別的。盤圭禪師將要死時,弟子們皆請遺偈以辭世:‘老僧住世七十三、度化四十四年,前后半生每天教你們的道理,悉為遺偈,此外不必別的遺偈了。’這是禪僧的話。其他圣僧臨終對人辭世也是一樣,所謂:‘昨日發(fā)句,今日辭世,今日發(fā)句,明日辭世。’即是平生發(fā)句悉是辭世。
綜合上述來看,暇時過暇時生活,忙時沒有悠閑的習性,全賴平時的修養(yǎng)與覺悟。在非常時不可光講非常時,這非常時的覺悟即由于平常時的準備。天地自然的成謝,是靜中有動,也是動中有靜:而我等應(yīng)在悠閑時有著吃緊的覺悟。于此可見,這是教人在忙處應(yīng)有悠閑的趣味,便能體會到人生的真諦了。
【前集00八】
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少停;日月晝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故君子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閑的趣味。
1月9日
靜中觀心,真妄畢見
晝間不停活動,靜不下來。到了夜晚,四鄰無人,萬籟俱寂,沒有半點聲音的時候,獨坐孤燈下,把自己的心深深按下來看。這時,時常在騷動的心一下子靜下來,就可發(fā)掘那心靈之泉。恰如濁污的桶水,如把它攪動,那水是絕不會澄清的,但如把它放靜,過些時候,濁污自然就漸漸沉底。孟子說:‘夜氣存養(yǎng)。’夜氣是深夜的氣,彼時外界接觸少,本心亦即真心就慢慢顯露,這是一種修養(yǎng)的工夫,夜深人靜,獨坐觀心!
既消除了外物妄心,就現(xiàn)出真來。真與妄是相對的。
《大乘起信論》詳細說明真是真如,所謂‘真如’是我心的本體,這真實如常的心的本體,叫做‘本覺’。本覺是說,本來自性清凈,從本來就覺,無一點曇心的本體。我們?nèi)绯直莆倚牡谋倔w,就得到了寂樂。反之,心忽然現(xiàn)出曇來,動起了你我的差別,那就是你不好我好、你可愛他可憎的迷妄、煩惱,把真如的我心拋棄了。此一失真便現(xiàn)出妄,而妄到極就現(xiàn)出真,是循環(huán)的人生!《大乘起信論》把順序分明記得十分詳細,其中比喻:真如本覺,光明如鏡,澄清似水,因被無明煩惱的風吹動,才起了微波,這波又被吹成大波,大波再經(jīng)一再約吹襲波波相逐,而成狂瀾怒濤。這是說我們的心向迷的順序而行,無明動真如,然后生妄心,妄心無明相應(yīng)而生妄境界。
又如夜行的人,因趕夜路跑得很快,也就不覺得什么。如果心中起了一點寂寞凄涼,這氣氛就會引起恐怖?植酪黄,鬼怪精靈隨之而至,就嚇得逃無可逃了,以后再一看,才知那根本不是什么幽靈,而是枯尾花。這樣知道了以后就能表露出真來,這叫做‘始覺’。這始覺中最初是凡夫覺得‘這不是幽靈而是枯尾花’。想是這樣想,還擔心會跳出其他的幽靈來,其實幽靈是不會出現(xiàn)的,心里這樣想,就覺得又進了一段了,這叫做‘相似覺’。殘留恐怖的心,變而為無,就開了另一種的覺,叫‘隨分覺’。但是還有殘留‘凄涼’恐怖的心,說不知幽靈會否出來,從此說不定又成了迷。直到無這凄涼的心如同開始夜行時什么也不覺得一樣,這叫‘始覺’,與‘本覺’成為一體這叫做‘究竟覺’,即始本不二。這樣,妄盡歸于始,一點也無翳(曇)。如對明鏡,花映出花,鳥映出鳥,心的反映亦復(fù)如是不被曇遮,就能大開境地運用自在,這是說得到大機趣,但要行到這地步是很難的事。
本心雖已現(xiàn)出,但妄想難去,這就是‘既覺真現(xiàn)而妄難逃’。佛教說的妄想分做兩種,叫做‘見惑’、‘思惑’。見惑是知識上的惑,即是理。飲酒是惡事,誰都知道,但偏有些醉鬼不知,或?qū)嵲陬^腦愚拙的人也不知,這是見惑。譬如知道了喝酒不好,要‘停止’或‘不停止’?感情上難以決斷,這叫做思惑。人生如夢,思惑難斷。佛言:‘見惑頓斷如破石’,‘思惑如同斬斷藕絲’。藕絲極細,不易切斷。真現(xiàn)而覺妄難逃,有大慚忸是知恥,就是感到很大的恥辱。
為什么要露出本心?是要現(xiàn)出自己本心而有恥的氣氛,這知恥才是人間向上的第一步。世上人雖為惡不知是惡,雖知罪還要犯罪,沒有想到自己‘!做惡了!’那未免太可憐。能自知罪惡而警醒的,才是非常。《遺教經(jīng)》中說:‘慚愧是服放諸莊嚴最為第一。’恥是諸飾中最好的飾物。在此不能不想到的是,此恥心從何而起?應(yīng)知心是真知本體,悟的當體,心應(yīng)當如同鏡的光明。但光明的東西常被陰翳遮上,這是要留心的事。‘水若無波則自定,鏡未被翳則自明。’故心不可不清,去其混污自必現(xiàn)出清來。外界的誘惑是翳,內(nèi)心的妄想是錆,去其翳、除其錆,就現(xiàn)出本心了。‘啊!作惡啦!不該如此做的!’這樣的慚恥人,實是晶瑩綺麗的本
心,大機趣的自在境涯。以種種來直指其本心,終得大慚忸,得此大慚,如夢醒覺真,悟何者為是,何者不是,欲望不能束縛,煩惱袪除,心情自然就喜悅不勝了。
【前集00九】
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妄窮而真獨露,每于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xiàn)而妄難逃,又于此中得大慚忸。
1月10日
得意須早回頭,拂心莫便放手
由主官上級蒙受了種種恩寵,洋洋得意自我陶醉,大都不顧慮有什么可能發(fā)生的災(zāi)難,等到遭遇了災(zāi)難就一蹶不振,失敗倒臺了。所以人們生于這個社會中,早回頭自省不為禍殃所侵。要事先預(yù)防,不要等到事后追悔。
其次是更不可因事情稍有失敗,就灰心泄氣。語云:‘失敗為成功之母。’人們必須具備百折不撓的精神向前勇猛邁進,然后才能到達真正成功之域。所以不要因為挫折就中止努力,這樣的話任何事也不會成就。應(yīng)當鼓足勇氣,對于所做的事,不論怎樣不遂心也不放松、不罷手,抱定了恒心毅力去做,必定能收非常美滿的效果。也就是說,能夠在艱難困苦中奮斗,才能得到偉大的成功!
總而言之,得意時自己能夸張就會生災(zāi)害;失意時要有魄力,向目的地加倍努力。這樣,總有成功的時候,而未來的勝利與輝煌的前途方可以實現(xiàn)!
【前集0一0】
恩里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首;敗后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
1月11日
澹泊明志,肥甘喪節(jié)
對于這種藜莧粗食生活而能滿足的,就絕不抱一點野心,其心如冰之清,如玉之潔。和這相反的,以美食來充腹的富豪人家,就甘愿以奴顏卑膝,來博取其所求的榮華名利。這樣可看出做人若沒有名利的心,就沒有向人低頭的必要,其志操是澹泊潔清不著一塵,堅志而不渝的。
相反的,求華衣美食欲念旺盛的人,就會使弄手段來獲得他的要求,而不自覺其態(tài)度卑鄙。心一卑鄙就失去了丈夫的氣節(jié),皆因‘肥美甘食’而喪失!
所以說,粗食者志堅,華美者心卑。
【前集0一一】
藜口覓腸者,多冰清玉潔。袞衣玉食者,甘卑膝奴顏。蓋志以澹泊明,而節(jié)從肥甘喪也。
1月12日
眼前放得寬大,死后恩澤悠久
佛教把人生分為過去、現(xiàn)在、未來。因此,面前就是講‘現(xiàn)在’的事,田地也就是佛書里所說的‘心地’,意思是說人的心實在是能作出種種煩惱的土地。
人生于世,如幻如夢,如白駒過隙,如過眼煙云。那么,為人應(yīng)該怎樣?應(yīng)該放開心田,持心寬大!無論善人、惡人、賢者、患者,或長幼,或內(nèi)外,都得無差別心,悉是包容,這種胸襟寬大、一視同仁之心,就不會引起他人的不平之鳴了。
又對于死后遺留的恩澤,總希望永久流傳,這在生前就盡量汲汲施惠于人,牢記服務(wù)人生的宗旨—‘乃役于人’,永久永久!使人家不覺有缺乏,使人家不會不平反而滿意;就是你死了,你的芳名萬世永垂不朽,你的精神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前集0一二】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寬,使人無不平之嘆;身后的惠澤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匱之思。
1月13日
路要讓一步,味須減三分
走山邊的小路,不能二人同時通過,如果爭強搶先,就有墜落深谷的危險。處于這樣的場所,自己要停留一步,先讓他人過去,這才合乎禮儀,而又是最安樂的辦法。還有,對于有滋養(yǎng)成分的美味食物,你不可一個人獨食,要分三分給人家吃。這樣的做法,就是謙讓之德,對于做人處世,不但一點沒有危險,反而是得到安樂的無上法門。
《易經(jīng)》云:‘天道之盈也虧,乃視益謙之有無。’故此,假設(shè)把他人壓倒而自己先登,橫取他人之物以滿足自己,這種一時的利益,實是變?yōu)橥纯嗟母,也可以說是違背天道。天是抑惡揚善的,邪到底不能與正匹敵。
日本的古人武田正信說:‘誰也見到圓滿的月,但是十六夜就虧了。人生在世,亦復(fù)如是。’這含有哲學的意味,可給我們警惕。正直的事才是‘天道’,而‘邪惡’(邪僻、偏狹、妄佞)的行為,絕不能得到安全。
【前集0一三】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1月14日
脫俗成名,超凡入圣
人有超群的手腕及聰敏的見識,固然能成就一代偉大的事業(yè)。但也有平凡至極的人,縱然沒有完成轟轟烈烈的大事業(yè),但因能專心致力于一己的事業(yè),不被功名利欲所左右,而終于成為社會的聞人。
人在治學或修養(yǎng)上,應(yīng)該抱著遠大的理想,站穩(wěn)了腳根,積極的去改造社會,這社會事業(yè)固然有賴非常人去做,但是普通人也好,假如真能修心養(yǎng)性,其心不為外物所奪,全副精神于修學積德上努力,他雖然沒有能如偉大人物那樣轟轟烈烈的事功,但久了也是能夠達到圣人賢者的地位。
【前集0一四】
作人無甚高遠事業(yè),擺脫得俗情,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工夫,減除得物累,便超圣境。
1月15日
義俠交友,純心做人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指真正的良友比骨肉還要親近得多,而真朋友是不易得到的。
泛泛酒肉之交,不能算是真正的交誼。真誠為朋友的人,要互相勸善規(guī)過,互切互磋,互琢互磨,遇到了禍患則共同去擔負,喜樂幸福也共同去享受。同悲共喜,難兄難弟一般。這樣才能算得上有俠義心,交際的原則也才合宜。如果只為一己利益去交際,不能叫真誠的交誼。
其次,做人是要有積極修養(yǎng)的工夫,磨練自己的人格,不為外物玷染了純潔的心。
在惡俗的社會里行善渡世,對于惡俗就不得不忍受到一個程度。如果只為一己的超然,不問世道的興衰,這樣的人最多也不過獨善其身,絕不能得到普遍的敬仰。所以,一個人如果入世交往俗人,自己也必須變俗,與社會的步調(diào)一致。然而,其心也被染成了世俗情態(tài),就沒有用了。在俗中而不失一點純真的素心,不因外物而污穢了本心,這樣才是一個覺者。
總而言之,與友人交際,遇到患難要去拯救,這是與人交往必須要帶三分的義俠心。一個非常人物的活動,任憑遇到什么變故,也要抱定堅固的意志,勿失其本然的心。
【前集0一五】
交友須帶三一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
1月16日
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從他人愛得榮譽或得到利益,切不可爭搶到人的前頭,應(yīng)該先讓他人而后自己再領(lǐng)受,不這樣做就會引起人家的怨尤。反過來說,對于社會國家有利益的事,或有關(guān)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則不要落在他人的后面,要自己爭著前進去做。
從君上受了爵祿的恩寵,或是從他人處受到物品的享受,即便是應(yīng)當?shù)玫降模约阂惨獟行淖詥,反省自己的身分和勞力,?yīng)不應(yīng)當?shù)玫竭@一分享受,一定不要超過分限的程度。不論什么事都要保留余地,就是這個意思。
對于自己的修養(yǎng)或?qū)嵺`道德的事,必須要盡自己所有能力去刻苦努力。
宋人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是同樣的教訓。主要就是要:‘樂讓人、苦己取。’如此才是修養(yǎng)道德的本旨,修養(yǎng)心性的根本?鄻吩抢嚨睦K;樂的結(jié)果是苦,苦的結(jié)果是樂。苦樂相循是自然的法則,與日月星辰之運行原理相同。所以現(xiàn)在的苦是為將來的樂放撒種子。古人有云:‘吃得苦中苦,乃為人上人。’不能吃苦的人,恐怕事事都不會成功,‘苦盡甘來’也是不移的道理。
但是,君子不是為求將來的樂而現(xiàn)在甘心受苦的,他只是為社會、國家、民眾有利,而自己吃苦取苦,把樂讓他人。這樣他才心安理得。君子生活如同食淡菜,一切講淡而不講濃。既然淡了,便能看破實相真如,也自然能達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所以說,有德行和善根的人,能夠處處留心做善事,謀眾人的福利,連一分一秒的時間都不輕易放過。
【前集0一六】
寵利毋居人前,德業(yè)毋落人后;受享毋踰分外,修為毋減分中。
1月17日
退即是進,與即是得
待人處世有兩種方法—一是把人壓倒自己占先,還有一種是與人為善互讓互諒;前者是競爭的行為,后者是謙讓的行為。這兩種態(tài)度完全不同。中國學者辜鴻銘認為,西洋人的生活乃是建立在物質(zhì)上面,談不上什么文明,他們是憑著相互競爭的思想而發(fā)展進步。我們再看看東方,以中國而論,是在物產(chǎn)特別豐富的黃河、長江流域一帶,文化發(fā)展即以互相忍讓的精神而發(fā)。
今天的世間許多人都以為別人的頭痛可以忍耐,而自己的腹餓就不能忍耐。以這種作風,獨行其是的個人主義,排斥他人什么都不行而以為自己什么都行。這種利己而不平等的主張,不能互助互讓的行為,人類的和平哪有保障?為了社會共同生活,就應(yīng)當有不落人后的覺悟。例如研究學問或改良社會,必須站得穩(wěn)、立得定,大踏步向前邁進,但我們?nèi)粲谌粘9餐钌匣ハ嗯懦狻⒒ハ酄帄Z,而不能互相協(xié)和,就不能共同生存下去。
其次,說到:‘處世讓一步為高。’渡世讓一步,就表現(xiàn)氣節(jié)崇高,道德高尚,即符合老子所說的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誰持有這三樣就如同持有三寶。慈是慈悲,就是同情心,也就是為別人著想的心,是處世待人的根本思想。儉是儉約,亦即是節(jié)儉省用的意思,對物不要用之過度,八分就夠了,這便是‘恭儉持己’了,F(xiàn)在的人不論什么事情都是十分中之十分的以暢行其志,從這里就生出了煩惱。因此在世間。人若自滿的話就會生出缺乏,希望十分必招致失望。如能在人間努力十分而有八分的生活,才是安定生活的良方,F(xiàn)在的人在生活方面是努力八分就當作已做完十分,那就發(fā)生了兩分的缺陷。所以老子說的儉,豈不是渡世三寶?再說到不敢為天下先,這意思是說‘讓’與‘儉’兩字,對人要讓,持己要儉,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讓的意思。以上是老子思想,指明讓一步是高明的。
‘退步即進步的張本’,也就為進步的根基。這句話乍看像矛盾,實際上退步的事包括深奧的意味,就是精進自身的道路,也是救渡眾生的真理。佛家說:‘上求菩提,下化眾生。’就是向上求得菩提之道,向下要成濟渡眾生的菩薩道,更進而成為偉大的如觀音、地藏等菩薩?梢娨验_悟到佛的境界,更要退步下來為一切眾生服務(wù),去濟渡眾生,行菩薩道,這就成為進一步成佛證道而具備了基礎(chǔ)。
人類皆以腳跑步,跑時一定一足向前,一足繼之于后,一腳停止。如果兩足齊出,就違反了跑步的方法,會顛仆倒下,所以為了安全跑步就不可不注意。而退一步正可免除七顛八倒的痛苦,如同安分守己是進步的基礎(chǔ)。
待人不要過分苛酷,責備人太過分了不大好,因為會引起他人反抗而招自己惹禍的根源,這一點是不可不注意的。俗語云:‘窮鼠咬貓。’故對人實應(yīng)寬大,待人寬一分即是福田。古人說得好:‘自蕭如秋霜,接人如春風。’意思是說對待自己如同秋天的寒涼,對待人如同春風的溫和,這就是在交際上要寬一分,結(jié)果就會得到自己的幸福。
再說:‘利人實利己的根基。’從表面看,世間哪有這樣的傻瓜,利益給了別人卻使自己喪失利益?人只為自己的利益打算,結(jié)果反而下能為利自己,而為利他計劃的人反而是和利己一樣。舉一個例子來說,做商人的只是為自己的利益打算,把壞的物品高價賣出,如果存這不良的心理,雖一時賺錢,時間久了誰也不來買他的貨。相反的,好的東西要賣得便宜的話,自己固然得到的利益較少,漸漸的,買的人增多,生意就繁盛而永久了,利益不就越來越大了嗎?所以,買賣生意要使買的人喜歡而賣的人也喜歡,皆大歡喜。這是道德的標準,也是利益的根基,人又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不難了解,利人實實在在便是利己。
【前集0一七】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1月18日
驕矜無功,懺悔滅罪
對國家樹立大功,并且是天下萬民崇敬的英雄人物們,若是夸耀自己的功勛,當這念頭一起,他的功勞就完全從人們心中失掉了。古人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就是說要死去多少的兵士,才能成就一名大將的功勛。能時時有這個念頭,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切切不可自己內(nèi)心持有一個‘矜’字,使聲名受到惡劣的影響。
再說到天與人都憎恨,宇宙間不容的大惡人,如果能心底發(fā)出最真誠的懺悔,改過自新,洗心革面,那么一正其心,惡念便消,所有罪過也就免除凈盡了。
佛經(jīng)說:‘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意思是要我們自內(nèi)心改造、凈化、建設(shè)才有辦法。
故從善惡完全系于一心,由一念的動機而成。一念會變?yōu)樯,一念也能為惡,所謂一念之差,可以上天堂,可以入地獄,真?zhèn)可懼可戒。雖然善惡在表面不同。但都是心在作祟而左右搖動,犯罪與作惡的人。設(shè)若一旦幡然醒悟,痛定思痛,改過自新,同時也可把罪孽消去,而遺留下來的便仍是本來的善心。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就是復(fù)見了他的本性。
所以,過去有一句話說:‘憎恨罪,不憎恨人。’因為犯罪的人也具有善根,如果能發(fā)動善心,改過向善,就變成無罪的人了。最不好的莫過于存罪而不知悔過自新,不能重新做一個正大光明、行為磊落的人,這才是莫大的恥辱。
總之,不驕慢、不邀功是很重要的事,而做人最重要的是時常檢討一己的行為功過,不論何時,要虔誠懺悔罪過,日新又新,做一個新生的人、善良的人和安貧樂道的人。
【前集0一八】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
1月19日
完名讓人全身遠害,歸咎于己韜光養(yǎng)德
偉大的聲名或功勛偉業(yè),總是容易受到他人的嫉妒、猜疑、怨嗔。故此,作為一個君子,便要明哲保身。不能一人獨占,使人生怨恨誹謗。在十分里能分一兩分給別人,自己雖留下七八分也就不至于使別人怨恨,并且可以保住自己的安全,離開重大的危害。
完名美節(jié)的反面便是敗德亂行,任何人都喜歡有榮譽而怕被污名。受污染損害名譽固然可恨,但也不能完全都推給別人承擔,自己的清凈潔白之身,固然不愿有一點污名,但為了犧牲成仁的偉大道德,最好給人以美譽,自己負起罪辱。那么,表面上雖然不太光彩,內(nèi)心卻光明。能夠這樣涵養(yǎng)德性成為更完善的清高脫俗的人。
【前集0一九】
完名美節(jié),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yǎng)德。
1月20日
天道忌盈,卦終未濟
人人對于事情都想求得美滿的結(jié)果,于是人人都用盡十分的力量以求成功。若能夠不用盡全力,留下幾分的余地,則造物的神也不會加害。
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圓滿無虧,那就為天地鬼神所忌憎,內(nèi)憂或外患必定紛至沓來。
古人說:‘滿即虧。’又說:‘滿招損。’意思是指無論何事達到絕頂?shù)臅r候,很快就會向下坡走,所以做事不能十全十美,不如預(yù)備幾分余裕比較安全。這種圣賢教誡我們的名言,是不可不注意的。
【前集0二0】
事事留個有余不盡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yè)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nèi)變,必召外憂。
1月21日
人能誠心和氣,勝于調(diào)息觀心
說學佛是有何妙法或修道要向深遠之處去求,那是莫大的錯誤。佛家所說的真正的道并不一定向遠處求,而是在家庭或是日常生活上做人做事皆可以具有的。因家庭中就有一個真正的佛。而日常遭遇的種種事相中,就存有一種真正的道。那是什么?就是我們一家相處要互以誠實的心、和藹的氣氛,表露出優(yōu)雅的話語,臉上是愉快的神采。一家同居,一點沒有隔閡,宛如形骸合在一起,心氣融成一片,這樣下去,一定能過異常快樂豐富的生活。這等于直取真正的佛,也就是真正的道,不一定要持坐禪調(diào)息觀心的工夫,而且勝過坐禪等千倍的實用功效。
佛家常說成佛或得道,非要坐禪、調(diào)息、觀心等積此種種工夫不可,但是舍此而重要一籌的是:注意在日常生活上有真佛與真道的存在,即教我們將佛法實現(xiàn)于日常生活中。禪宗說‘回顧腳下’,就是這個道理。說得更淺白些,即拿笑顏象征佛的道,因和藹的笑就顯出慈祥的心;相反的,怒時的心就形成了地獄、惡鬼之道了。故道是近者,只在本身周圍,不必求之于遠。時人多不知此理,誠可哀嘆!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由上所觀,可知此言不虛。我們?yōu)槿龑毜茏樱斡浳覀円笠粋真理,就是我們生存于世的目的?鬃右舱f過:‘朝聞道,夕死可矣!’大家要揚棄迷妄的思想,直趨真理生命之道。
【前集0二一】
家庭有個真佛,日用有種真道。人能誠心和氣,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間,形骸兩釋,意氣交流,勝于調(diào)息觀心萬倍矣!
1月22日
動靜合宜,道之真體
好活動的人,如云間閃出來的電光或風前搖搖擺擺的燈火,始終動而沒有片刻的停止。與這相反的,好靜寂的人像火燒后沒有一點暖氣的冷灰或像干枯的樹木,毫無生氣。這等人都是偏在一方,無中正可言。然而,人是需要靜止如一朵不動的云,或一灣靜止的水,在靜的境界中也如云鳶飛在天空,游魚在水中活躍一樣,真存著活動氣象。
‘靜如處女,動如脫兔。’那就是說人生于世,必須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積此動靜二方面的修養(yǎng),才可說是有道者堅忍不撓的心體,和具有高尚理智的人。
【前集0二二】
好動者,云電風燈;嗜寂者,死灰槁木。須定云止水中,有鳶飛魚躍氣象,才是有道的心體。
1月23日
攻入毋太嚴,教人毋過高
處世須注意的,是和朋友交,能常見到他的不當行為,然后忠告他,使他改過,不過,不可過分的嚴格或使人難堪。要事先考慮一下。我的忠告,我的責難,其人到底能否接受而去改正。
所以。當場的胡亂攻擊、過于為難的責備,都是不適宜的,而適度的諫言卻足以使人去惡為善。
至于教導他人向善,不要論調(diào)過高,必須考慮他的能力,以及他能否遵從、能否服膺為原則。這樣能使人因其不同的才智而達于至善,就他的性格給予適當?shù)膯⑹荆啬馨l(fā)生很大的效果。
【前集0二三】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1月24日
凈從穢生,明從闇出
生于糞土中的蟬的幼蟲比任何東西來得污穢,但久之卻能蛻化為蟬,飛停于樹梢上,被秋天涼爽的風蕩拂著,去吸飲那清凈的露水而生活著。那枯朽而腐敗的草,如同塵土一般的無光無色,但一旦孕育出螢火蟲,在初夏之夜的空中飛翔,自由自在,一閃一爍放出燦爛美麗的光芒。關(guān)于‘腐草化為螢’,有《禮記》‘季夏之用,腐草化為螢’的傳說,是否事實不得而知,但常常被人引用作譬喻。
由前面說法,便可知宇宙間存在的東西由大至小,由貴至賤,甚至糞蟲與腐草一類的東西都各有其價值;也就是指天地間沒有一件東西是沒有用的,‘暴殄天物’最要不得。更主要的是說明了潔凈的東西乃自污穢中生,光彩的物品從晦暗中出,我們由以上的例子思考一下就可以了解其中的真理。例如,糞尿是極穢的東西,但把它當作肥料施于田園時,就成為五谷或青菜等潔凈有用供人的食品,這時候絕不再是污穢東西,而成為美味的食品了。但五谷或青菜通過我們的身體,又成為排泄的穢物了。
如此看來。在清凈與污穢中,簡直沒有區(qū)別,故清凈即污穢,污穢即清凈。事相如此,萬物在循環(huán)變化,表面與里底亦不致相差太甚。推演下去,善、惡,明、暗,上、下,高、低,貴、賤,天國與地獄,神佛與邪魔,一切的一切,萬物的差別本來是沒有的,但是立場不同,看法就不一樣了。這從一方看來為善;他方看來是惡;同樣的,一方看來是惡,他方看來則善,兩個即一個,一個是兩個,本來無有差別。即使有差別,也不是事相,而是心境的變化罷了。
但這樣說,又會被無差別的觀念所困,陷于‘平等觀’,這就又錯一下。如說殺人及救人無差別的話,那么殺人豈不也好?絕沒這種道理。這點倒是要認識清楚。因為我們是萬物之靈的人類,應(yīng)時時刻刻記取以理智來辨別是非,認識真理,去惡行善。
【前集0二四】
糞蟲至穢,變?yōu)橄s而飲露于秋風;腐草無光,化為螢而翻采于夏月。固知潔常自污出,明每從晦生也。
1月25日
客氣伏而正氣伸,妄心殺而真心現(xiàn)
凡是自以為崇高得‘了不起’的人,其傲心充斥于心靈之上,總感到自己是智者、是英明、是偉大,就無論做什么事都會引起這樣的高傲,對人都是那般的驕傲不遜,那即使他有很大的勇氣,也只是假的、無用的、無價值的,絕不是真勇的顯露。一切的一切,無非是客氣?蜌馐遣缓玫,如能以一本真的元氣,來降服此一附在元氣里可卑的客氣,就可以伸張正氣了。故我們應(yīng)以真如的元氣來抵制邪惡的客氣。身體是一個小宇宙,一個小天地,能支配光明正大的心,就是正氣,就是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浩氣長存,百邪自然避去,這是真理。
又說到我們心中存在的憎惡、愛好、憐惜等等的情欲、執(zhí)著、判斷人間是非善惡的意識,通通都是妄心作祟,當然也就顯不出真心來,故此吾人若把虛妄心去掉、滅掉;始能顯現(xiàn)出潛在而真實不虛的本心來。這真實的本心,我們可以名之為真摯純明的道心。
總而言之,人被客氣所驅(qū),被妄心所動,在無明的暗道徘徊,在執(zhí)著的偏徑傍徨,于是失去了大勇的心。我們要絕對把它消殺降服,自然而然便能伸張浩然的正氣,顯現(xiàn)真實的道心,以達于菩提的境界。
【前集0二五】
矜高倨傲,無非客氣,降服得客氣下,而后正氣伸;情欲意識,盡屬妄心,消殺得妄心盡,而后真心現(xiàn)。
1月26日
事悟而癡除,性定而動正
通常在饑餓的時候,食物吃起來可口甘甜。若是大吃大喝,美味濃淡就一點都分別不出來了。同樣的,房事以后筋疲力盡,那時絕對不會再想男女性欲之事,因為暫時的快樂已經(jīng)滿足了。
上面固然指的是食欲與色欲二種,其實無論做什么事都不可過貪,過分貪圖享樂。所得往往適得其反,所謂‘樂極生悲’,這道理一點也不暇。因此,人們通常在做某件事后產(chǎn)生后悔的念頭。我們要做到‘八風搬不動’的境界,進而修學菩薩道,必先正其心去其癡。‘正心’不是易事,必先打破愚癡與迷妄的執(zhí)著。唯有這樣才能鞏固天然的本性,本性是善良心,善良的心能端正沉著,那一舉一動也就不會不正了。
【前集0二六】
飽后思味,則濃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則男女之見盡絕。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臨事之癡迷,則性定而動無不正。
1月27日
軒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懷廊廟
高位的政治大員擔當國家重要的責任,每當面臨國家利害的關(guān)頭,應(yīng)當以國事為己任,非行滿腹的大經(jīng)綸不可。但就人情上來說,人類的劣根性好貪,私心很重。有了私心的執(zhí)著,便沉淪歧途而不自知,這是十分令人慨嘆的。因此,身為達官貴人,必須擺脫自以為‘了不起’或‘超人’的心理,要知道人類或禽獸都‘強中自有強中手’,金錢本是‘生不帶來’之物,名譽在我們死后也就‘煙消云散’。
在惡濁的世界上,什么是可留戀的呢?因此,必要舍去名利,學習山林隱士們的高潔風流與雅量。‘富貴于我如浮云’,那就能領(lǐng)悟無上哲理,知道人生的真價值了。
相反的,從宦途退居于山莊野嶺,過著閑云野鶴自由自在生活的人,不可以完全忘記國家,要時時刻刻關(guān)心國事,在政治上有卓越的識見,愛國救國的抱負十分真切,才顯出自己是個高風亮節(jié)、明禮知義的人。
【前集0二七】
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的經(jīng)綸。
1月28日
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我們生在世間,尤其是大丈夫本應(yīng)立功建業(yè),但不要過度被功名心所驅(qū)使,或以齷齪低下的手段去做不可告人之事,增加自己的光榮與威嚴,這樣是會引起種種禍端的。不如腳踏實地,老老實實的去為一生事業(yè)努力,才是偉大的功業(yè)。
對他人施恩惠也是很好的善行,但我們施舍的時候應(yīng)以仁心施舍,并且了解‘舍’的真義。真正的舍,絕不是舍一點小惠于人,心中抱一種希望報酬的心理,如有一絲一毫這樣的心理,就是貪不是舍了。真正的舍,要像蠟燭般犧牲自己給人以光,又如太陽的光熱照著大地,都是沒有任何條件的。不望代價,不望酬勞,如此才符合施舍的真義。否則施恩求報反而招怨,要無怨心才是恩德。
佛教所說六度,第一度是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在行菩薩道時,左手施人,右手沒有想受報。佛經(jīng)上說:‘但愿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此是不朽的名言,我們要好好遵守去做,發(fā)揚我們的德澤。
【前集0二八】
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威德,無怨便是德。
1月29日
做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注意更注意,用心更用心,這樣勤于自己的事業(yè),原是很好的事。但也有其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限度,如過于憂愁,就不能保養(yǎng)自己的身和性,不能愉快、健康了。
對于事物不可過分執(zhí)著,所謂執(zhí)一己的偏見或過于熱情都是不當,要以淡泊的態(tài)度減免私欲。所謂:‘明月清風不要錢。’人心像這般淡泊,富貴公侯非我所愿,心境自清涼,會無憂無慮,何等高逸。
但什么事都不可走向極端,假如太淡泊了,沒有一點熱中,冷面冷心,這樣就不能廣救世人,有利社會,豈不枉生一世。一個人必須為國家、為人民謀福利,不然就喪失生活的意義了。
總之,采取中庸的態(tài)度處世做人最可稱頌,最值得效法。
【前集0三九】
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通性怡情;澹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
1月30日
原諒失敗者之初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在社會上籌謀大事業(yè)時,沒有人開始就預(yù)期失敗,但實際上看起來,成功的人很少,失敗的人反而太多。失敗的人,遂窮勢蹙,雖有手足,雖有才華,亦徒增悲觀,徒嘆奈何了。這時候,最妥當?shù)霓k法要一心清靜,想想原來謀事的居心是否善良正直,是否合乎天理人意,有無缺點落后之處?如最初的出發(fā)點錯了,其事失敗是一定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有當初出發(fā)的正心,必定成就光輝燦爛的事業(yè)。一失敗就陷于悲觀、自暴自棄的人是沒有前途,沒有希望的,這種人無論如何總歸失敗。
人在成功之時,絕想不到日后會否有遭失敗之處,那顧首不顧尾、思一而忘十的人,其后果不堪想像。‘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生在世,最要緊的是在功成時急流勇退。在得意的時侯,當思末路的來臨,最好是退讓給更賢明的人繼其事業(yè),自己則善治其身,靜心修養(yǎng)。
如能知返靜修,他日明心見性,直證菩提,實是極佳良策。
【前集0三0】
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親其末路。
1月31日
富者應(yīng)多施舍,智者宜不炫耀
有很多財產(chǎn)、身分很高者,對人應(yīng)該寬大,而實際上世間不少富貴之人重疑多忌,對人苛刻冷酷,屬毫無慈悲者居多。也就是說:‘其身雖然富貴,其心地行為則貧賤。’像這種人哪能常久保持富貴,又哪能享受一生的福祿?倒是舍棄自己當享受的福祿,而與貧賤者為伍,反而好些。
再說,賢明聰穎有才華的人士對事物的道理本很通達,應(yīng)當把自己的才華藏而不露,以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一般所謂聰明的人,大都把才能顯示給他人看,很少有自己隱蔽才華而善自保其身的,這雖說是聰明,卻與愚笨的人行為沒有兩樣。要知‘聰明反被聰明誤’,如是下去,豈有不失敗
脾明的毛病在于自以為‘太了不起’,我們處世,應(yīng)以虛懷若谷的態(tài)度,才可以明哲保身。
【前集0三一】
富貴家立寬厚,而反忌刻,是富貴而貧賤具行矣!如何能享?聰明人宜斂藏,而反炫耀,是聰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敗
2月1日
居安思危,處亂思治
站在相反的側(cè)面的任何一方觀察,感覺人生不過如是,就能體會到高卑、晦明、靜動、默躁的對比目的何在了。
居高位的人,在高位上得意,被物欲眩惑而不自覺,自然不知處境的危險。一旦去其地位,改立在低下的地面時看見原來的高位,就明白高處的危難,無異是一陷阱,就不由自主的感到驚心動魄了。
居暗處成了習慣,光明世界的事只能由想像得知,想像卻非事實。但由暗處所看到的光明,比由光明處所看到的光明更加清楚。
因此人在社會上活動,熱中時什么時侯都忘得一干二凈,一旦脫離社會,閑居隱世,謝絕交際,不愿應(yīng)酬,就知道當時的活動原屬辛苦徒勞,擾攘一世,能得些什么,有何益處
與人談話時不感其牢騷可厭,等到獨自沉默反省,便知道牢騷多言無益。這就是‘云中不見云’、‘臭處不知臭’。我們有善、惡,有真、愚,有清、暗,但不自知;知能撇開主見,置身客觀立場,立即可以看到自己所做的是什么。因而我們要想成功偉大事業(yè),應(yīng)時時離開主觀的立場,客觀而審慎地反省,并深思熟慮才好。
【前集0三二】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為危,處晦而后知向明之太藹,守靜而后知好動之過勞,養(yǎng)默而后知多言之為躁。
2月2日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圣超凡
功成名遂,富貴榮達,是人人希汞的。具此向上心,便要奮斗,不斷增進自己的學識,不但有益自己,也有益別人,更有益于國家。故求功名富貴本是善事。無奈因為有人不擇手段,企圖以種種不道德的行為以求達到目的,這樣便成了功名富貴的奴隸,豈不可悲可嘆!故為人不要在功名富貴上用死心,要一心存善念,一身行善事,一切不可因小而失大,眼光要遠,不要坐井觀天,成為野心的奴隸。
仁義道德是非常重要的,如置仁義道德于不顧,就如同禽獸了。但滿口仁義道德,心卻被仁義道德所囚系,想成一個人人贊美的道德君子,事實上自己卻無此修養(yǎng),于是不惜戴上假面具,偽為君子人物,脫了面具就是男盜女娼。這樣的‘偽君子’,最壞不過了。
真正有道德的人絕不空口說謊話,凡事都以實際行為去表現(xiàn),永不掛羊頭賣狗肉的自欺欺人。我們必須努力放下虛假之心,做真正‘仁心’之事,然后才能達到圣人的境界。
【前集0三三】
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脫凡;放得道德仁義之心下,才可入圣。
2月3日
我見害于心,聰明障于道
人類誰都愛利好欲,這利欲在惡的方面活動,即成為圖私利私欲的貪婪者。在善的方面活動,就能奮發(fā)致力于社會利益的事。所以利欲不能盡說是壞的,也有好的一面。
最可怕的是人的我見邪解。所謂‘我見’,便是不正的意識,這是最害人的心。以我見待人接物,不僅害自己的心,做出不道德的行為,更足以惑亂社會人心。
女性的聲音美,容貌好,世上為女色溺身的男子太多了,從這一點說,女色是很可怕的。然而仔細思考一下,男性需要女性,有時為女性所溺,應(yīng)該說是男性追求女性的不對,不能盡怪女色害人。而‘食色性也’,誰也不能說是完全不對。何況在誘惑方面說,只要有節(jié)操而堅固的話,就不至于沉迷聲色了。
這樣看來,最可怕的是自以為聰明實則糊涂的人,被聰明的我見塞滿了頭腦,什么事都不往上求進步,不努力,所持的見解也都不正確,故不能入道。
因此,人道的障礙物無他,可說完全害在‘聰明’二字,有如吃樹的蠹蟲一樣。
【前集0三四】
利欲未盡害心,意見乃害心之蟊賊;聲色未必障道,聰明乃障道之藩屏。
2月4日
知返一步之法,加讓三分之功
人的心不是簡單的,而是復(fù)雜無比的。
所以,人心變化也奧妙無窮;今日所看見美的物品,明天就覺其丑,今日認為可愛的,明日也許認為可恨,故實在不可依賴。
王維詩云:‘人情翻覆似波瀾。’故人情世故不可不知。俗話有云:‘紙薄,人情更薄。’依賴別人,看人家的臉色過活,那就太難了。
世上的道路險阻不平,走的時候必須小心,一步之差便將墮落,那么怎樣做才能安然度世呢?說起來很簡單,便是謙讓之德。見通不過,便退一步讓人。就是行得通的地方,也該十分讓三分。如是謙讓,不但是美德,也是唯一不招人怨的度世上策。
【前集0三五】
人情反覆,世路崎嶇。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處,務(wù)加讓三分之功。
2月5日
對小人不惡,待君子有禮
精神的修養(yǎng)欠缺,不能達到有圣德的境域。一般人總是過失很多,故對人責備他的過失,嚴辭訓誡,誰也知道,誰也會做,并不是困難的事。但對人應(yīng)該持有憎其罪而不憎其人的態(tài)度,以正道去教化,才是合理。
其次,對于有道德的君子來講,誰都會恭之敬之,但太謙遜或太恭敬的出乎范圍之外,就容易成為諂媚。對人敬重過度,自賤自卑,那不是應(yīng)有的禮儀,所謂:‘過猶不及。’但超越禮儀之外,對人疏忽冷淡,也是不應(yīng)該的。最好采取中庸之道,禮貌風度要用得適當。所以說,接待君子是一件困難的事。
總而言之,對小人憎惡,對君子尊敬,是人之常情,但做事務(wù)要適中,對人要不越禮,以孔子‘中庸之道’去問世,不論對小人也好,對君子也好,一定不會招致什么怨尤或失禮。
【前集0三六】
待小人,不難于嚴,而難于不惡;不難于恭,而難于有禮。
2月6日
留正氣給天地,遺清名于乾坤
天地間的正氣存在于每人的心中,而自作聰明的人往往抹殺了這股正氣。聰明人喜好掩飾罪行,巧詐、浮夸不實,于是正氣在墮落的人格中表現(xiàn)不出來。故此,說聰明誤人。我們要伸張正義、普照人心,必須從每個人做起;那就是要人渾渾噩噩,樸質(zhì)訥實。太古時候的人,渾渾噩噩,不知欺瞞。這便是真、美與善了。
同樣的,我們應(yīng)該抱著澹泊的心情去處世,因為澹泊自有崇高的真理存在,而紛華奢侈只能使人墮落。人做了不名譽以及各種壞事,以圖換取不該得的享受,都是這紛華奢侈的欲念所促成的。我們寧可澹泊一生,最后留下一個清廉高潔的名譽,紛華奢侈,不過是眼前一時的云煙而已。
【前集0三七】
寧守渾噩而而澹聰明,寧謝紛華而甘澹泊,遺個清名在乾坤。
2月7日
伏魔先伏自心,馭橫先平此氣
惡魔是可怕的,但實際上心魔才真可怕。
魔有兩種,此處不是指外來之魔,而是指心中之魔,即先須降伏自己的心魔,群來之外魔自然而然退散。俗語說:‘除山中賊易,除心中賊難。’心中的魔,障礙了我們的修道,使我們見不到真,摸不到善,觸不到美。使我們失卻了光明,見到的是黑暗,昏然一片,不能清醒。
凡夫臨事即迷,非事物迷人也,自己作祟。不能降伏內(nèi)心;一旦除去內(nèi)在可懼的‘惡魔’,其余外魔不論有多少,皆能退后,聽本心命令,就無害于自身了。故當初釋迦佛的得道,是袪除魔障證向涅槃的。我們要效法佛陀降魔的精神才能得道。
其次,想制馭驕橫的心,必先制馭自身的客氣,外界事物便不能影響。但是我們的心猿意馬跳躍不已,做出迷惑狂妄的行為而不自覺,這就難免有不測之禍。所謂‘制平客氣’。就是降伏這跳躍不已的心猿意馬,以免一失是而著迷受惑。這樣心既平了,百邪不入,寒暑不侵,外魔外橫,對我就沒有絲毫的辦法,何愁不能修道證果呢
【前集0三八】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則群魔退聽;馭橫者,先馭此氣,氣平則外橫不侵。
2月8日
種田地須除草艾,教弟子嚴謹交游
教育子弟如同教養(yǎng)深閨的處女,不能稍微放松,因為偶一放松,青年便易入于歧途。更須密切注意他的出入,謹慎他所交的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次與惡人交,感染了惡習,就有墮落的危險。因青年大都血氣方剛,意志易于動搖,古語云:‘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這關(guān)系是何等的重大。
譬如一次交了惡友,如同已耕好了潔田中,應(yīng)當放下清凈的谷物種子,才有好的收獲。如果誤播下雜草的種子,就會使雜草蔓延,無法植出好的禾苗。一染惡習,定結(jié)惡果,同時訓誡子弟如不顧及教育的方向,其后果也容易發(fā)生缺憾。所以,要以悲天憫人的心情,磊落光明的心地,密切注意教養(yǎng)的有效辦法,才能造就出好的子弟來。
【前集0三九】
教弟子,如養(yǎng)閨女,最要嚴出入,謹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凈田中下一不凈的種子,便終身難植嘉禾矣。
2月9日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情欲的事,都是人人想求得的,但無論何事都要有個分寸,不可一味貪圖快樂,被誘惑成了它的奴隸,恰如跌到山谷里面,不能自拔了。
例如酒之一物,只要一點代價即可入手,使用的地方也非常普遍,如婚喪嫁娶等儀式都要用酒,醫(yī)藥上亦需采用,如用得適度就興奮情緒,增進情感,醫(yī)治疲勞,促進健康,俗語說:‘一醉解千愁。’或:‘酒是百藥長。’利用之過度,即被誘惑陷入深淵,俗語說:‘酒后無德。’又說:‘酒為萬病之基。’不但有害,且致夭壽,結(jié)局是害人不淺。
其次是,我們走著義理的坦途,無論有多少困難也應(yīng)當去克服它。佛家說,‘一寸道,九十魔。’又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可見修養(yǎng)練道之難。但我們不能怕麻煩,不能顧忌任何困難。在個人物質(zhì)精神方面也應(yīng)以精神為主,物質(zhì)為從,如以物質(zhì)為主便是本末顛倒。本著精神良知走向前面的大道,就能得到了。
修道如登山,不可退后一步,不然就如隔了萬重高山,無法達到。而學道、修道最要緊的便是要把握時間,所謂:‘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很多人往往要到明天才肯努力,這很可悲。
西諺說得好:‘一個今天,勝過兩個明天。’我們要把握今天,求無上的大道。
【前集0四0】
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姑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理路上事,毋憚其難而稍為退步,一退步便遠隔千山。
2月10日
不流于濃艷,不陷于枯寂
每個人都有思維,這個思維也就是心念。心念有寬厚也有淡泊,殊不一致 寬厚是心念濃艷所致,淡泊則未免近于刻薄。那么,應(yīng)該采寬厚還是采淡泊?何去何從,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人的心念總不離衣、食、住、行,那我們采濃厚一些的方針,充實衣、食 住、行,使其豐裕。推及萬事,使什么事都因之充盈,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心志過于濃厚的人,盡情講求嗜好,忽略了正道的發(fā)展,則容易被人厭棄。所以濃艷太過,也不是應(yīng)該采取的態(tài)度。
至于淡泊呢?由于一己的居處飲食以至于一切,都淡而無味,生活自然也就陷于枯寂,興趣低落,又如何能達到成功的境域呢?君子是不應(yīng)枯寂的。
因此,應(yīng)以佛家中道的真理作為南針,不要太過也不應(yīng)不及。‘過猶不及’是一般人應(yīng)當遵守的原則,不流于濃艷的一面,也不偏向淡泊的一方。
【前集0四一】
念頭浪者,自待厚,待人亦厚,處處皆濃;念頭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濃艷,亦不宜太枯寂。
2月11日
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人以物質(zhì)為榮,走向富貴高官,我則依然故我。毫不為達官貴人的職位感到一點羨慕,或動搖了本來的志趣。也就是說,我們要做君子,走向仁的一途,以仁愛待人,以道德為尺度。君王啦!宰相啦!高高在上的地位不過是樊籠一樣,寧為自由人,不為富貴榮華所囚縛。做個高風亮節(jié)的君子,勝于爭名奪利的小人,人到了最終不免兩腳一伸,黃泉路引,那時名利皆空,只有君子的盛德才永遠為后人懷念。
《史記》中伍子胥言:‘人眾能多勝天,天定亦被人破。’并非虛語。人的志氣是最厲害的,成功失敗系于此志氣一動之間,志氣一旦集中,攻無不克,至于人的氣質(zhì)變化也全賴這志氣的一動與一定。
造物者鑄定了人的模型,唯君子超乎其外。人既能勝天,君子的意志,常不被任何事物所左右,即造物者亦無法來支配它。所以,佛家說:一切唯心造,自力創(chuàng)造非他力。
【前集0四二】
彼富我仁,被爵我義,君子固不為君相所牢籠;人定勝天,志一動氣,君子亦不受造物之陶鑄。
2月12日
立身要高一步,處世須退一步
人生在世,自己本身要立得穩(wěn),站得牢;心地要放寬,要高超,不可與世人一般俗見雷同。也就是說,要認識真理,修身養(yǎng)性,如果不然,同凡夫俗子一樣,時時刻刻在泥淖里打轉(zhuǎn),一似塵中振衣、泥中濯足,又怎能成為一個不凡的人呢
同樣的,處世待人,謙讓為高,退后一步可進十步,若是如一般魯莽滅烈之徒,恃一己無謀之勇,一味盲目,必如飛蛾投火,被火燒死。又如羚羊的勇猛,只知直沖向前,頭角觸著了藩籬,倒掛在頭上,拔都拔不出來,前進不能,退也不得,后悔就遲了。
因此,我們?yōu)檫_成目的,絕不能盲目努力,一方面要具有高超無比的赤子之心,另一方面要加上謙虛求進的修養(yǎng)之道,然后成功可期,光明在望。
【前集0四三】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
2月13日
修德須忘功名,讀書定要深心
大凡求學問的讀書人,是為了深明事理。那就應(yīng)把散亂的精神收拾起來、統(tǒng)一起來,用于研究事理一方面,這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說,求學最大的目的還是為了更高尚的道德,發(fā)揮道德與加強學識是應(yīng)齊頭并進的,F(xiàn)代人多藉修德之名,為了他個人的名利、事業(yè)的前途而努力,這樣便失去為學的本意,沒有深入的學問可求了。
讀書人往往只知道吟詩弄賦,但求風雅不求實學,這種人哪里是真正的求學呢?沒有深入的學問,只求一些膚淺的皮毛,那是何等可憫!明乎此,要修養(yǎng)一心,求最真實的學問,不是風雅一番就可以了事的,為了真正的得益,我們便應(yīng)該發(fā)菩提心,修無上道,去做度世人的大事業(yè)。
【前集0四四】
學者要收拾精神,并歸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舉,必無實詣;讀書而寄興于吟詠風雅,定不深心。
2月14日
真?zhèn)沃溃辉谝荒?br /> 任何人都有一個本性的善心,推面廣之即成為大菩薩心,維摩是印度的佛門大德,其實他的心與屠夫和創(chuàng)子手并無差別,因放下屠刀,醒悟前非,則真知性現(xiàn),仍可成佛。
真、善、美充滿了宇宙,這天然的趣味雖在貧寒破舊的低矮茅屋中,一樣可以得到與富人高樓大廈各有不同的情調(diào)與趣味,然則,金屋同茅屋沒有太大的差別。
人類的心本是善良的,可惜為情欲所縛,蒙蔽了真如之心,混沌污濁不知自救。有此欲心,一切善良已被七情六欲的惡賊據(jù)守,一轉(zhuǎn)眼間錯失了修養(yǎng)的道心,如咫尺之差就隔去十萬千里之遙,有道的人卻因欲情而成帛非道的人,好像光明的人忽然盲目,不是人可悲了嗎
所以,欲心不可使其高張,看清原始以來的欲心,堅持不退的道心,則菩薩之道不遠矣!
【前集0四五】
人人有個大慈悲,維摩屠劊無二心也;處處有種真趣味,金屋茅檐非兩地也。只是欲閉情封,當面錯過。便咫尺千里矣!
2月15日
道者應(yīng)有木石心,名相須具云水趣
一個有志修道的人,應(yīng)該有木石那樣不能移動他的恒志,既不會一味貪圖世俗富貴名利,更不致趨炎附勢,如果稍有一點貪戀富貴的人,一心求權(quán)勢功名,這人便成了欲望的奴隸,進入了迷惑可憐可哀的欲境。
政治家們統(tǒng)治天下,亦必須具有一片清淡如云水僧的趣味。所謂‘云水僧’,即托缽云游四海的僧人,他們身穿染墨的法衣,戴著三度笠,手中托著缽,那種無憂懼無掛礙的風度,和恬淡超逸脫批出塵的清高志趣,是平凡人所不及的;政治家能具有那種心,政事一定可辦得有條不紊,政風清廉,舉世推崇。
不然,貪執(zhí)富貴榮華,那就等于一個不想向上的人,忽失足跌落無底深淵,不僅不能治好國事,恐怕一己的身命都保不住了。
【前集0四六】
進德修道,要個木石的念頭,若一有欣羨,便趨欲境;濟世經(jīng)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貪著,便墮危機。
2月16日
善人和氣一團,惡人殺氣騰騰
君子善人,因福德甚足,故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言語,都顯得和氣,顯得容易親近。就是睡眠時,他的事魂似乎也是那樣和氣。
‘吉人天相’,善良的人,修養(yǎng)好、道德高,天也庇佑。惡人便大不相同。惡人兇狠暴躁,狂虐放肆的言行不知不覺就露出來了。他的笑聲言話,也使人不寒而栗,因為里面充滿了殺機,殺氣騰騰!其實,這樣的人又怎能有好的結(jié)果呢
【前集0四七】
吉人無論作用安祥,即夢寐神魂,無非和氣;兇人無論行事狼戾,即聲音笑語,單是殺機。
2月17日
欲無禍于昭昭,勿得罪于冥冥
人的內(nèi)臟以‘肝’最為重要,肝臟有一點毛病,視力便受影響,如再嚴重可能變成盲人。腎臟病了,耳朵漸漸失靈,最后會什么都聽不到。這是何等的可怕!
可是,病源發(fā)于內(nèi),我們不知多半種因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等到發(fā)作起來,病情嚴重,救治也來不及了。為什么我們早不留意,徹底防治,等到病重時才后悔莫及呢
要想做一個君子,一個循著真理正義去做人的人,必以不犯罪為原則。明哲保身,不能犯一絲的過錯,留下一點瑕疵。要不犯罪,不但在白日之下有人見到的時候不犯,即使在夜晚或晦暗之處,一切人們看不到的地方都不能把,千萬不要以為人見不到我便起犯罪的念頭。
曾子說得好:‘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冥冥中有神靈監(jiān)視著我們,有良知譴責著我們,如一念之差,就墮入萬劫不復(fù)的深淵了。為什么以一時的錯失換來永久的沉淪?那不是世上最傻的人嗎?要做一個君子,豈可不謹慎、不小心!只有堂堂正正的做人,胸懷光明,少向黑暗的方面去想,才不至于失足。
【前集0四八】
肝受病,則目不能視,腎受病,則耳不能聽。病受于人所不見,必發(fā)于人所共見。故君子欲無得罪于昭昭,先無得罪于冥冥。
2月18日
多心招禍,少事為福
人的一生最大幸福在哪里?富嗎?貴嗎?功名嗎?福壽嗎?這很容易找到一個答案,那就是少惹無謂的禍端,以避無妄之災(zāi)難,災(zāi)難原是由多事招來的。
人生的禍患與不幸,大都由多心而起,心猿意馬,易放難收。便易走入邪念之途,殊不知作惡者有災(zāi)殃乃是天理,天理是不假的。
多心是招禍的最大根源,聰明人就應(yīng)該從此抑制心的散亂,千萬不要多疑猜,不要打妄想,不要有任何不正的念頭或不當?shù)钠髨D。
誠然,唯有經(jīng)歷過千辛萬苦的人,越知道減少是非的發(fā)生,也就越平靜安寧,越有幸福。一般苦于事做不通的人,認為少一點事就少一點麻煩,不愿多去爭逐、計較是非。
只有心平氣和的人,心如止水,再也不會引起什么災(zāi)禍。反過來說,心多氣浮,則一切善惡之象都由此而生。這明顯的告訴我們,世間種種煩惱,無非由于我心所造。知足少欲、去私心、存天理,以道義公正的心去待人處世,災(zāi)禍自然就不會臨身了。
【前集0四九】
福莫福于少事,禍莫禍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為禍。
2月19日
處世要方圓自在,待人要寬嚴得宜
太平之世,有明君賢相采納善言,表彰善行,政治方面是非常公平的;所以,只要是公正的行為舉止,用不到任何躊躇,什么事都可以順利進行。
相反的,在混亂不安的世上,善言不會被采用,善行無從得表彰,許多地方恐怕都是違反民意而不公平的,只好圓通一些,才能避免小人的嫉妒與陷害。
尤其處末世,必須不露棱角,不顯才華才能安全,方圓并用最好。也就是說,有的地方必須以正氣正行表現(xiàn)你的人格,另一方面以圓通之至的手段去應(yīng)付艱難的局勢,這樣做沒有不成功的。
其次談到‘世道’,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社會,道德不被尊重,正義也必不受人歡迎。因此,在做事方面回不能偏袒于任何一方面,而有時以方正、有時以圓通。至于待人也要有套常識,那就是有時緊迫,有時松弛。對于善良誠篤的人應(yīng)該采取寬厚,因為他們的言行無可責備。反之,惡人所犯過失太多,如果太寬待了,就造成他的放縱,助長他的罪惡,所以應(yīng)當以嚴厲來匡正他的惡德惡行。
又有一種人不曾達到善人程度,又沒有像惡人那樣壞法,這樣的人就要看在什么場合、什么時間,隨時寬嚴并用,以巧妙中和的方法指引他正確的路向。
【前集0五0】
處治世立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并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眾之人,當寬嚴互存。
2月20日
忘功不忘過,忘恕不忘恩
人免不了對人施恩惠或受人恩惠。如果對人施了點恩惠,不要念念在心,因為君子是不計名利只求實是的,做了對得起良知的事。心里應(yīng)該安慰?墒,對人家有了一絲一毫的過失,就要捫心自問:為什么會造成此一錯誤呢?痛切反省,然后對自己才有真正進步,理智才能趨向更善的境界。
總之,人施恩于我,我不能一刻忘記,古人一飯之恩尚且圖報,可為榜樣。反過來說,人家留下的怨仇,要忘得一干二凈,以培養(yǎng)我們坦蕩恢宏的心胸
一個胸中不能容物的人,又怎能成就偉大的事業(yè)呢
【前集0五一】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2月21日
無求之施一粒萬鐘,有求之施萬金無功
對于施舍恩惠給人家,斷不能有一點點虛榮作祟的心理,要完全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同情心,切不可存有已經(jīng)施舍了的念頭。對外說,也不能有他人已受了我的好處的想法存在。只要以這種虔誠布施的人,縱令是一小斗米,也勝過施萬鐘米的功德!
還有,以東西救濟他人的,自己如果計算好所施的物品有好少、代價怎樣,希望將來得到別人同樣價值或超此價值的回報,這樣有求報念頭的施舍,雖然你是以百鎰的巨金施惠于人,實際上卻達一文的功德也不會有。
【前集0五二】
施恩者,內(nèi)不見己,外不見人,則斗粟可當萬鐘之報;利物者,計己之施,責人之報,雖百鎰難成一文之功。
2月22日
推己及人,方便法門
人的境遇真是千差萬別、形形色色,正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富貴、健康、地位,都是人所要求的,但這些愿望畢竟很少能齊全,而能齊全的又未必是我。因此,這種欲求難逢的妄想心最好放下。
其次,反省一下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有時合理、有時不合理,而不合理的時候居多。自己有很多很難做得好的事情,自然就不應(yīng)該苛求人家,怎能怪人家做事不合理呢
好好的思考上面的道理,把人與我作一比較,就可以發(fā)覺真理原來就在其中,這就是修養(yǎng)的方便法門。
【前集0五三】
人之際遇,有齊有不齊,而能使已獨齊乎?己之情理,有順有不順,而能使化皆順乎?以此相觀對治,亦是一方便法門。
2月23日
惡人讀書,適以濟惡
‘學問’在一個心地清正、德性純潔的人來研究,如加以善用,可以修身治國,獲益無窮?墒且粋心術(shù)不正的人得到了學問,反而會利用學問去做出種種壞事。所以,必須心地正當、心性清白的人方可讀書求學。
那些心懷不測的人讀了書,如同得到了武器,他可以利用這武器去做不好的勾當,盜取他人的名譽,逞私人的欲念。他們又以學問掩飾短處,口里說的是善行,所做的卻全是壞事,真是:‘好話說盡,壞事做絕。’故此,給惡人以知識學問,無異供強盜以糧食,那將增長他的罪行。
【前集0五四】
心地干凈,方可議書學古。不然,見一善行,竊以濟私,聞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赍盜糧矣。
2月24日
崇儉養(yǎng)廉,守拙全真
生活奢侈的人,無論他有多少家產(chǎn),總是無益的浪費掉;表面看來好像他很快樂,實際上內(nèi)心是常常不滿足的。因為他的欲念,跟著富貴無止境的貪求妄想。
節(jié)儉的人,量入為出,物質(zhì)上并不感到不足,欲念上也不敢有非分之想,所以,平平安安的過著快樂無憂的生活。這樣看來,富貴而又奢侈的人,生活永久不能滿足,反不如節(jié)儉、貧窮而能過安穩(wěn)的生活。
頭腦發(fā)達、知識能力超人一等的人,固能擔當種種事業(yè),但他往往犯了目空一切的毛病。行為太過,便侵害了別人的利益。結(jié)果不但工作勞苦,而且結(jié)怨于一身。這樣看來,不如那些悠哉悠哉不失其天真本性的笨拙的人,雖然腦筋簡單、能力差些,卻不致與人結(jié)怨,可以安然無事的生活。
【前集0五五】
奢者富而不足,何如儉者貧而有余;能者勞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2月25日
讀書希圣講學躬行,居官愛民立業(yè)種德
讀書不僅僅為了認識幾個字,記住幾篇文章,就算達到目的了。讀書的真正目的在于體會出古代圣賢的一言一行,把他們的精神變成自己的精神,進而做好修身齊家的工夫,然后去為國家社會盡力服務(wù)。
讀書如果偏向鉆研文字章句的末節(jié),而不能體會古圣先賢的真精神,結(jié)果不過是一個‘鉛板的傭者’而已。
鉛是用夾在木板上寫字的鉛丹(紅色)。中國在后漢以前,還沒有發(fā)明紙,用綢絹和木板來代替紙,以鉛丹寫字在綢或板的上面。傭是雇用的人,所以‘鉛傭’就是寫字匠的意思,說他一生一世都沒有什么價值了。
做官不是為一身一家的名利,而是為謀國家富強和社會幸福。有些做官的人,天天在想怎樣升官、怎樣發(fā)財,凡事都為他個人的利益打算,沒有替國家和人民的公利著想,這樣做官的人,簡直就是穿著官吏衣服的盜賊。
既然具有盜賊的心腸,為了遂其私欲,自然就不惜使用傷天害理的手段,來達成他的目的了。國家如何不亂?社會如何不亂?民心如何不壞呢
古人治學,并不僅僅以懂得文字為目的,而注重躬行實踐,所謂‘學以致用’,總以能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為念。假如學與行不能相輔相成,那就成了口頭禪了。修禪的人天天只在絞盡腦汁,去作理論上的努力,而不去實行參禪悟道的工夫,結(jié)果是一點用處、一點成就也沒有。
人生在世,建立起一件事業(yè),并不單是為了自己的名利,必須是為社會謀利益,為人群造幸福,把功業(yè)傳之后世,才能名垂千古?上б话愦笕讼壬,往往只圖自己的榮華富貴,不思施恩德于天下,則他的一生,只是過眼云煙。死后什么也沒遺留下來。
【前集0五六】
讀書不見圣賢,如鉛槧傭;居官不愛子民,如衣冠盜;講學不尚躬行,為口頭禪;立業(yè)不思種德,為眼前花。
2月26日
讀心中之名文,聽本真之妙曲
任何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部上天闡述真理的文章,只要讀這部真文章,就沒有再講其他文章的必要(也就是發(fā)現(xiàn)這一個真實,心應(yīng)該隨從他的指導,再沒有另求他道的必要了)。要是只去讀古人如糟粕一般的書,并且收藏到心底的深處,被這些書籍的思想給牢牢束縛封閉著,對于自己心里原有的真文章反而不知道注意,這是非?上У(就是把可貴的真實心為古人之言所迷惑,而妨礙了心靈的作用與發(fā)展)。
人的心中都有一曲本真的音樂,只要聽了這音樂而體會到其中三昧的話,就再也沒有聽取其他音樂的必要了?上У氖,人們被外來的聲色所迷,埋沒了本真,便聽不見了。世人只知念‘觀世音菩薩’的圣號,而不知觀世音的意思是什么?所謂觀世音,就是要人們修得觀見世人本真之音,而去實行救苦救難的菩薩道(這個比喻是說:人心都懷有本真的真理,如果能夠靜靜體會這一真理的微妙旋律,就再沒有聽聞其他各種言詞的必要)。最可惜的是,受了外界種種言詞的掩蔽而生出了迷惑,這樣一來,本真之音就聽不見了。
對于修學之道,如果能不為殘篇斷簡的言詞所蔽,不受邪說異端所侵擾,能夠明心見性直向心中本有的真理去探求,不受外界的誘惑,那他將會發(fā)現(xiàn)自己本有的真文章與真音的妙旨。所以,只有能夠體會到本來的真理,才有真正的受用。
由上可知,真理無待他求,應(yīng)當直指自己的心中,因為自己的心中有一個本來的真理。本篇的旨趣即是為求本來的真理,必須把外來的誘惑物全然掃去。
【前集0五七】
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殘編斷簡封錮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艷舞湮沒了。學者須掃除外物,直覓本來,才有個真受用。
2月27日
苦中有樂,樂中有苦
這一個世界可以叫做‘憂世’,也就是佛說的‘娑婆世界’,譯為‘堪忍世界’。在這一世界里,本是苦惱不能斷絕的人生。任何事都不能合乎理想的去做,當你以為很合適的時候,節(jié)外生枝的事情出來了;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活在這世界上,遇到任何的惡劣環(huán)境與打擊時,要能夠堪忍才活得下去。我們常常聽人說:‘天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苦惱的上面還有苦惱,當苦惱到了極致,一切身世都不存在的時候,精神上反而得到衷心安慰,不免有置身事外的快樂感覺。
人世是悲苦是無情,用這樣的心來看人生,則入于耳、映于眼者都是苦痛和悲哀。其結(jié)果就陷于悲觀的深淵了,于是,造成了厭世自殺、憤世嫉俗的人生觀,而葬送了一生,這樣的人一生是沒有什么趣味的。結(jié)果,一顆脆弱的心靈,不得不回返自然。人們必須抱著勇氣,以這個有限的身力去嘗試那無限的憂愁。
本來人生是多苦的,但我們必須征服這些苦惱,不可以抱著失敗的心情。如果我們以悲哀的心情去看天上的月亮,就成了以淚眼觀月,而月亮也就帶著憂愁了。如果以歡悅的心情去看,月亮也就帶著微笑了。人生尋求幸福的唯一道路,就是把時間的苦放下來,由苦的里面找出樂趣來,所以說‘苦中有樂’。
人生是苦痛的業(yè)力現(xiàn)場,而其中又被命運的力量奇妙的支配著,有時自己走到奇妙的環(huán)境,在一般人的眼光看來非常幸福,在這得意的舞臺上,任何人都很容易忽略過去的苦痛,這時候就撒下了失意的種子,所謂:‘苦是樂的種子,樂是苦的根苗。’如果不能及時割去苦惱的根苗,得意之時一過,失意之悲哀便馬上跟蹤而來。
【前集0五八】
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
2月28日
無勝于有德行之行為,無劣于有權(quán)力之名譽
富貴名譽,有由道德而來,有由功業(yè)而得來,更有由權(quán)力而得來。因其原因不同,所以有悠久與短暫的區(qū)別。
先說有道德的人,自己不敢乞求富貴名譽,而富貴與名譽自然集于他的身上,有德的人比之為山林中生長的花草,受自然栽培,根深柢固,枝葉茂盛,壽命也長久。
建立戰(zhàn)功成就大事業(yè)的人們,享受人間的富貴榮華,雖然不如有德之人悠久,仿佛是山林的花草受到天然培養(yǎng)的力量深厚,也能媲美于田畦之花草茂盛于一時,可是因為移植的環(huán)境、氣候不同,而有盛衰久暫的差別。這完全是根基不如天然豐厚的緣故。
最后談到由權(quán)力而得來的功富貴,多半是從他人手中用強力奪取的,這樣的人不但不受他人的敬仰,反而要受萬人的唾罵。因為這種功名富貴是不悠久的,好像曇花一現(xiàn),沒多久就消失了。
瓶子里面插的花、水上的浮萍,不過茂盛于當時,很難希望其長久。
【前集0五九】
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業(yè)來者,如盆檻中花,便有遷從廢興;若以權(quán)力得者,如瓶缽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2月29日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寒冬過去了,溫暖的春天又來了。大地現(xiàn)出了活潑生氣,花朵現(xiàn)出美麗的顏色,鳥也叫出清脆的聲音。人們對此景色,更覺得春色增加了許多情趣。無心的花草和天真的雀鳥,都不斷的給自然增加了許多美感。何況人是萬物的靈長,生在這一個世界,我們便不該沒有作為。
人如果生來既不覺得自己是為何而生,更不想為社會盡點力量,就是所謂的醉生夢死之徒,把自己可尊可貴的一生當作破蔽的鞋履一般扔掉,這可以說人不如草木與雀鳥了。
君子生于此世,不但是處身于社會的上等行列,而且衣食溫飽無缺,如果
只過著安逸的生活,就有虧于做人之道。必須發(fā)奮修學,進德修業(yè),一切所言所行都能為人們的師法,受人們的尊敬,所做的事業(yè)都必須是頂天立地、繼往開來的。如果只圖物質(zhì)上的享受,無聲無嗅的終此一生,雖然保得了百年歲月,也等于一天都沒有存在過,這真是和行尸走肉、土像木偶一樣了。
【前集0六0】
春至時和,花尚鋪一段好色,鳥且囀幾句好音。士君子幸列頭角,復(fù)遇溫飽,不思立好言,行好事,雖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3月1日
寬嚴得宜,勿偏一方
研究學問的人,為了要成就他的事業(yè),應(yīng)當要謹言慎行與刻苦自勵,如果沒有這種發(fā)奮努力的精神和奮斗的意志,要想在社會上成就偉大的事業(yè)是不可能的,所以,做人與做事之道常不能夠四時日夜相同而不變,必須分清楚事物的輕重緩急和先后,所謂因人事時地物的不同,而使之咸得其宜。比方說尺蠖之蟲,想伸展身體之前必先把身體蜷曲起來,這就是說做事要緩急合宜然后才能穩(wěn)操勝算。平時的休息,并非為了休息而休息,實在是為了活動而休息,這樣才能體會休息的真正意義。
學者為了修業(yè),日夜戰(zhàn)戰(zhàn)兢兢、戒慎恐懼而不怠惰,這當然很好,但不是這樣就夠了,必須在另一方面展現(xiàn)不拘小節(jié)的風度,凡事要寬嚴得宜,剛?cè)嵯酀,如果對事嚴格過度毫無溫情,則無論他的行為如何純正,生活如何清苦,總是如秋天的氣候一樣,一味的寒冷肅殺,使萬物凋零枯死。
所以,天造四時必須有春有秋,春氣溫潤滋長萬物,有發(fā)育成長的生機,而我們的修養(yǎng)學問也和春天的氣候一樣,使它發(fā)榮滋長蒸蒸日上,然后學問有了成就,才能夠談到救世益民啊!
【前集0六一】
學者有段競業(yè)的心思,又要有段瀟灑的趣味;若一味斂束清苦,是有秋殺無春生,何以發(fā)育萬物。
3月2日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從道德的立場來看,行為清廉、心地潔白的人,在名義上超越了尋常所謂的清廉潔白之上,一般的世人反而看不出他是一個清廉潔白之人。而一般世所稱道的清廉潔白者,他的真正所言所行未必都是清廉潔白。在表面上掩蓋一層清廉的名譽,實際說來卻是貪求名譽,這與盜名欺世者并沒有什么兩樣。比方有些慈善家名義上負著慈善的美名,其實是在圖私行不正當?shù)睦妫?br /> 同樣的道理,有真正巧術(shù)的人,并非他的手段方法有什么巧妙,而是他的心和行為自然巧妙,并對于他的巧妙不加注意,而別人也未特別認識出他的巧妙。還有一種人自已想出種種手法,自以為巧妙得不得了,這不是真正的巧妙,反而表現(xiàn)他的拙笨。
真正的巧妙,是不玩弄手段與方法而妙趣天成的。
【前集0六二】
真廉無廉名,立名者正所以為貪;大巧無巧術(shù),用術(shù)者乃所以為拙。
3月3日
謙受益,滿招損
基督教的《圣經(jīng)》上說:‘心里貧窮的人是幸福的。’這是教人心中常懷著空虛,如果被妄想和邪念充滿心中的話,便馬上有了障礙,而不接受他人的金玉良言了。
‘滿心’與‘慢心’的音差不多,雜念充滿了心頭,便失去真心,代之而起傲慢心,就是心滿了以后的狀態(tài)。
就物質(zhì)方面來說,處于無有的環(huán)境是無害無礙的。因為無害與無礙,就有向上發(fā)展的生氣。反之,有的境界是有害有礙的,因為有物之處必定生出種種的障礙與爭奪,結(jié)果悲慘不幸的事就發(fā)生了。何況滿足正是缺欠的開始,世間小人以無為苦,因而多行不善與不義的事,唯有君子能夠安道樂道,以為其進德修業(yè)的基礎(chǔ)。
【前集0六三】
欹器以滿覆,撲滿以空全。故君子寧居無不居有,寧處缺不處完。
3月4日
名利總墮庸俗,意氣終歸剩技
無論一個人磨練了多大的智慧,修養(yǎng)了多大的學問,如果好名譽和求利益的心沒有完全除掉,雖然他不把王公伯候的富貴放在眼里,甘心于簞食瓢飲的清苦生活,終究不免墮于世俗的名利中。
無論一個人成就了多少的偉大事業(yè),如果他不是真正的勇者,而只是假借勇,所謂‘客氣未除’,縱使他的恩德普施于天下,傳留萬世利益他人,因為這種事業(yè)是因人意氣而成事、時勢所造成的,他的事業(yè)終究白白的費了力氣,而沒有什么價值可言。
【前集0六四】
名根未拔者,縱輕千乘甘一瓢,總墮塵情;客氣未融者,雖澤四海利萬世,終為剩技。
3月5日
心地需要光明,念頭不可暗昧
一切的善惡正邪美丑等外界現(xiàn)象,不過是自己的心理反映,心善的人把惡也看作是善,心美的人把丑也解釋成美。心中惡丑的人卻恰恰相反,看見人家的善行也以為是惡,而人家的正言,他也以為是邪。就像心中快樂的看見落花仍然欣賞以為美觀,心中憂慮的看見落花就感覺無情。常言說:‘布袋戲箱里的傀儡人面,有佛祖也有惡鬼。’所以,萬事都是由自己的心象所生。
【前集0六五】
心體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頭暗昧,白日下有厲鬼。
3月6日
勿羨貴顯,勿憂饑餓
人們都以為得到名譽和地位是快樂的事,但這名譽和地位并非是人生的至樂,因為伴隨著名譽和地位而有困難和危險存在,有時候為了得著這名譽和地位,而持權(quán)任勢多做不善的事情,于人道和天理就有所虧損了。
由此看來,沒有虛名、沒有地位的平凡境遇反而是安全幸福。由進德修業(yè)的立場來看,可以說是最快樂的境地,大多數(shù)的人都不知道這一種樂土,可以說是遺憾的事。
還有,在實際上無食無衣的貧賤境遇,實在非常痛苦,人人都討厭貧窮而尋求富貴,但是得到了富貴又怎樣呢?依舊是不快樂。富貴的人雖在物質(zhì)上有所享受,但精神上卻是貧窮,有別人想像不到的憂愁和痛苦,一般人是不會了解的。可以肯定地說,富人的憂心和勞苦,往往遠比窮人感覺衣食不足的痛苦還來得大些。
【前集0六六】
人知名位為樂,不知無名無位之樂為最具;不知饑寒為憂,不知不饑不寒之憂為更甚。
3月7日
陰惡之惡大,顯善之善小
人做了惡事之后,心里面怕人家知道他的過錯,這樣的人還有良心存在,雖然做了一次惡事,如果給他悔過的機會,他仍然可以歸到善的道路上來。
至于良心泯滅的人,他做了惡事自己還不知道,這樣的人已經(jīng)到了不堪救藥的地步。
行善是好的事情,任何人都應(yīng)該努力為善,但是如果做了善事后,卻希望快快把這種行為讓人家知道,這就不是真心為善,不過是為了虛榮和野心而為善,這種人的善行之中掩藏著惡心的種子。
【前集0六七】
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3月8日
君子居安思危,天亦無用其技
天機的發(fā)用實在巧妙,不用說,將來的事情難以測知,就是目前的事情也一樣不得而知。最初有的人是遭遇艱難辛苦的境遇,這是造化的力量先對他抑制;到了后來得到功名富貴,也是上天對他的栽培。另有最初使一個人的命運達到了幸福的頂端,收場卻是落入不幸的深淵,即使那英雄豪杰是多么偉大的人物,也迷不掉上天的安排,所謂三起三落、七顛八倒的生活歲月,他們都要經(jīng)過一番。
生于尾張國中村貧賤之家的豐臣秀吉,日后作了天下的大主宰,抱著吞天奪地的大志愿,其實,當初他沒有想到能夠有如此的大事業(yè),幼年家境非常貧寒,受盡了許多困苦,使他受磨煉增長了志氣,離開了他的家鄉(xiāng),投到松下嘉兵衛(wèi)的麾下,沒有經(jīng)過幾年,受了迫害使他不得不脫離松下嘉兵衛(wèi)而逃走了;他到織田信長那里當了一名小吏,也是受盡折磨,在幾次的出生入死境遇中,才智終于被織田信長所賞識,提升于武士的行列,后來成為掌握天下大權(quán),享受十萬石俸祿的大諸侯。在山崎的一役,扶搖直上,功名無人能與倫比,最后代替了主君信長而成為諸侯的首領(lǐng)。這是上天的機緘先抑而后伸的一個最好例子。
其次是由科西嘉這一個孤島出身的拿破侖,趁著法國大革命的機會,不數(shù)年的工夫便直上青云,終于坐上了法蘭西的大皇帝寶座,征服了歐洲各國,但誰能逆料得到在滑鐵盧的敗績,被英軍逮捕遠送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孤島之上,度那悲慘的厄運,終生遺恨而死,這是上天的機緘先伸而后抑一個最好例子。
如果能夠辨明這個道理,天運逆來之時去順以愛之。在遇到悲運厄境,絕不失望喪膽,反而要勇于迎接這一悲運,努力不懈的準備扭轉(zhuǎn)厄運為幸運,所謂轉(zhuǎn)禍為福;在平安的時候,應(yīng)當考慮到危難困厄的到來,所謂居安而不忘危;如此則能窺破天機,不為愚弄與顛倒;雖然天有靈妙的手法,但對君子亦無所用其技了。
【前集0六八】
天之機緘不測。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顛倒豪杰處。君子是逆來順受,居安思危,天亦無所用其伎倆矣。
3月9日
中和為福,偏激為災(zāi)
世間有三種不能和他同心合力的人,第一種是性急而不沉著的人,第二種是對人無情無義的人,第三種是固執(zhí)成性的人。性急的人對于任何一件事都沒有準備,一任自己的浮躁之氣去做事,毫無沉著穩(wěn)重的精神,這種人好像一團烈火燒東西,即使事業(yè)上稍稍有一點成就,不久也會塌下來。
其次是無情無義的人,他對事非常冷淡,心是冰冷而寒酷的,一切物質(zhì)遇到了他,全都被凍結(jié)了。最后是固執(zhí)的人,凡事沒有商量的余地,一點也不能讓人;這種人的心性好像死水朽木,毫無生氣,一切事業(yè)只有退步而無進展。
如果和以上的三種人去協(xié)力同心建功立業(yè),可以斷定不會有什么成就,恐怕本身的幸福也得犧牲在里面,而不會有什么悠久綿長的希望。
【前集0六九】
燥牲者火熾,遇物則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殺。凝滯固執(zhí)著,如死水腐木,生機已絕。俱難建功業(yè)而延福祉。
3月10日
多喜養(yǎng)福,去殺遠禍
幸福不是勉強可以求得的,應(yīng)當做的事而不去做,妄想求得幸福,上天也絕不能把幸福給這樣無所作為的人。世人想要求得幸福,首先要勤勉工作,以愉快的心情、興奮的精神去做事,先問耕耘再問收獲,這樣幸福慢慢的就會培養(yǎng)出來了。所謂‘養(yǎng)喜神以為召福之本’,其意義也就在此。
世人有了災(zāi)禍,就想要逃避,殊不知這福是與禍都是上天賜給的,不是人力所能為,一切災(zāi)禍橫逆之來,當然不能說沒有原因,如果平日不起害人之心,以平穩(wěn)安靜的態(tài)度去待人處世,就是遠禍消災(zāi)的好方法,災(zāi)禍就是來了也可以避重就輕,化大為小,甚至化小為無了。
【前集0七0】
福不可徼,養(yǎng)喜神,以為召福之本而已;禍不可避,去殺機,以為遠禍之方而已。
3月11日
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大凡預(yù)言推斷一件事,十句話里有九句都推測對了,可以說是巧合吧?但是,世間一般人對于十句話言中九句的功績,并不加以稱贊,反而對其中有一句話沒有說對,便向四面八方宣傳出去,對他加以非難。
十件事有九件都成功了,依通常的想法,可算是成功了。但許多人對于成功的事實不去注意,反而對于他十件事里失敗的一件常常加以惡意攻擊。人多半是愛說人家的壞話,批評人家的短處,正所謂:‘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君子如果了解了這一層道理,就要多看少說,寧守拙而不取巧,使他人無隙可乘,無法向你進攻,這是做人做事的要道!
【前集0七一】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君子所以寧默毋躁,寧拙毋巧。
3月12日
殺氣受薄,和氣福厚
天地自然的道理,實在是奇妙得不可思議,以氣候的變化來說吧,極寒和極熱是兩個極端,對于人生都不算是有益的,唯有春天的溫暖和秋日的涼爽,氣候?qū)θ擞幸,萬物都受到恩惠,所謂春種而秋收,一切事物都有始終有因果。
所以說,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亡,似乎是一定的道理;以人的性情比之于天道也是一樣的道理,性情過于清冷的人好像是寒冬的氣候,一切萬物都不能生長,人的性情如此,他的福祉怎能夠悠久厚重呢
反過來說,和氣熱情的人像是春天,萬物滋長,欣欣向榮,他所享的福澤也必然是長久而深厚的!
【前集0七二】
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故性氣清冷者,受享亦涼薄。唯和氣熱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澤亦長。
3月13日
正義路廣,欲情道狹
合乎天理的大道,無論什么時候都毫無障礙的在人的面前擺著。人能循著這一條路走去,胸襟開朗,志向恢宏,無處不顯示著光明,而前途自然就日見遠大。
反之,人世間充滿了欲望,這欲望的道路充滿了窮屈和狹隘。人心一到這個地方就被利欲蒙蔽,處處都受利欲的驅(qū)使,不用說前途不廣,一旦不能自拔,便是遍地的荊棘和滿路的泥涂,向前一行全身都受了惡濁污穢的薰染,久而久之愈陷愈深,使人墮入到無底的深淵。
因此,為善或是作惡,在最初的一步都不能不格外謹慎。最初要是走錯了道路,踏入邪途,再想回到原來的正路就非常困難了。做壞事的人最初偷了一文錢,認為是開玩笑,人見著也沒有關(guān)系,按著又偷了一塊錢,認為這也不會構(gòu)成多大的犯罪。最后犯了搶劫殺人的大罪,那時追悔就來不及了。因此,作惡正是由淺入深,一步步的走上了惡路。
日本古代有一個著名的強盜石川五史衛(wèi)門,是一個富豪之家養(yǎng)大的公子哥兒,有一天他家來了客人,石川以開玩笑的態(tài)度偷了客人的錢物。他的乳母不但不責備他,反而稱贊他的機敏。五史衛(wèi)門漸漸養(yǎng)成了偷盜的惡習,最后受了他人指使,行刺豐臣秀吉大關(guān)白被捉住而正法了。
作惡是由漸而來,上面是一個例子。作惡并不限于所謂犯罪的行為,由道德的立場而言,連拒絕布施、心性吝嗇的人,所行都不是正常之道。作惡雖然與先天的性格有關(guān)系,但是人生最初出發(fā)點的善惡關(guān)系極為重要。多數(shù)的人初入人欲的道路,第一步走錯了,便鑄成終生的大錯。因此,一旦做錯了,便要勇于回頭。
【前集0七三】
天理路上甚寬,稍游心,胸中便覺廣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跡,眼前俱是荊棘泥涂。
3月14日
磨練之福久,參勘之知真
人生有時是苦、有時是樂,在這苦樂相尋的環(huán)境當中,我們應(yīng)鍛煉自己的身體,修養(yǎng)自己的精神,而由不斷的努力和體驗所得到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這樣的幸福,一時也不會泯滅。如果能夠體念來之不易,善為保持,必定能夠永久。
研究一事物的道理,必須以誠摯的態(tài)度向上不斷追求,發(fā)生疑問的時候,就要質(zhì)詢這個疑問,解決這個疑問,由互相參考發(fā)明的結(jié)果而得來的知識,是經(jīng)過苦心努力的結(jié)晶,其所種的根基必定很深,這樣的知識才算是真正的知識。
知識是由讀書得來的,有時聽到旁人的言論,有時親察周圍的事態(tài),也可以得到知識。但僅僅由讀書或見聞得來的知識仍然不免發(fā)生錯誤,必須廣求博覽,彼此對照,這其中一定會發(fā)生許多疑問,然后再進一步去質(zhì)詢這些疑問,研究這些疑問,解決這些疑問,才能得到正確的知識。
一般說來,學問淺,疑問的地方也少,學問越向深處研究,疑問也就越來越多。這就是所謂‘學無止境,博學等于無學’的道理。自己認為很了不起,其實正是證明他沒有學識;真正的學者常常抱著沒有學識的感覺。
如果身為學生,對自己學業(yè)不起疑問,證明他對于學問的不熱心、不研究。反之,對于學問熱心研究的人,必定有很多的問題發(fā)生,而進一步去求得解決,這樣才能夠得到真正的知識。
【前集0七四】
一苦一樂相磨練,練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3月15日
虛心明義理,實心卻物欲
心如果能夠向于道,就能常常保持空虛,物欲和邪念就侵不進心里來,物欲和邪念既然不能侵入,代之而入的當然是正義和真理的觀念,而心就成了有德的器皿。
同時,心又不可以不充實,‘充實’是充滿了正義和真理,整個心既然充滿了正義和真理,當然物欲和邪念就無隙可乘了。于是,所說出來的是善言,所做出來的就是德行。
【前集0七五】
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欲不入。
3月16日
厚德載物,雅量容人
在肥料多的土地上面,草木容易生長;反之,在貧瘠沒有肥料的新土地上面,草木反而不容易生育。同樣的道理,在泥水的里面,有水草有山巖石,污穢的水也流到里面,魚生長在這里面,既有藏身的場所,也有產(chǎn)卵的地方。對于他們的食物也不感覺缺乏,有的是草子蟲蝦;反之,一股透明見底的美麗的河流里面,既無有巖石泥土,也沒有水藻蟲蝦,魚在這里面當然就難以生存了。所謂:‘水之清者常無魚。’這句話源于漢代東方朔《答客難文》里面的話:‘水至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君子只是清凈潔白、索然獨居,便不能成就大業(yè)。世間本來就是正邪善惡交錯的社會,人們立身處世在這社會,必須有清濁并包的雅量;如果只是選擇潔白而排斥污濁,就形成了孤立獨守,在小的范圍之內(nèi),與世不能相容,當然也就不能成就大的事業(yè)了。
【前集0七六】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符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3月17日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
孟子說過:‘憂勞足以興國,逸豫足以亡身。’又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困乏其身,惡具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是說人要建大功、立大業(yè),必定先經(jīng)過艱難險阻的環(huán)境,磨練他的身心,看他是否經(jīng)得起困難的考驗,然后才能賦予他重責大任。好比說頑劣不馴的野馬在你叫他馴服駕車之前,必須請良師調(diào)教來操縱它,然后它才能馳騁千里。又比方說頑金不純粹,遇到了爐火鍛煉的時候,噴出爐外向四下濺躍,經(jīng)過冶金工人把它巧妙納入爐中一再鍛煉,終于使它入于鑄造的模型之中,成了有用的器皿。
人要想成為偉大的人物,建立豐功偉績,必須經(jīng)過一番磨練才能有事業(yè)上的成就,所謂:‘百煉千磨真鐵漢。’我們不怕生來有任何毛病,只要能夠奮發(fā)修養(yǎng),去掉了本身的缺點,沒有不能成功的。最怕的是一個人生來就悠游歲月無所事事,這樣荒廢一生實在是可悲可憐。
明朝的學者白沙先生說:‘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無病是吾憂。’這誠然是至理名言,是比喻人有過能改不算是羞恥,怕的是無病悠游的人,孔子所說的鄉(xiāng)愿也就是這一流的人,一個國家這樣的人多了,便沒有進步,那不亡國又將何待呢
【前集0七七】
泛駕之馬可就馳驅(qū),躍治之金終歸型范。又一優(yōu)游不振,便終身無個進步。白沙云:‘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無病是吾憂。’真確論也。
3月18日
一念貪私,萬劫不復(fù)
明朝王陽明先生主張致良知,他說:‘良知無待他末盡人皆有,只是被物欲汨沒了它。’可見人不能動心,要是貪心一動,良知就泯滅,良知一泯滅,就失去了是非與邪正的觀念,剛毅之氣化為烏有,光明的智慧也變成昏暗了。對人施行恩惠的仁愛之心,也變作殘酷刻薄的念頭,清清潔潔的品德也染上了污點,如此一念之差,使一生的人格破產(chǎn)。
古來的圣賢教人不起貪心,提倡天下為公的大道理,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圣賢能過超人的生活,居于常人之上,受到后世的無比尊崇。
【前集0七八】
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污,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
3月19日
心公不昧,六賊無蹤
一切外界的誘惑,多半是由耳、目的接觸而來。所謂耳之于聲,目之于色,耳所聞的是種種悅耳的聲音,眼所見的是種種美麗的形色,在這耳習目染不知不覺中,人的本身就受了誘惑,這耳與目兩者對人的修養(yǎng)來說,是外在的最強大敵人。不僅有這外在的敵人,還有內(nèi)在的敵人,那就是為了貪得利欲的念頭而起的一種意識,因為有貪的念頭,心的修養(yǎng)就失去了真宰,走入了迷途。
這內(nèi)、外兩種敵人,實在是可怕的兩個賊。一旦遇見了機會,他就乘人的缺點向人進攻,人處在這種危險的環(huán)境,一點都不能松懈,必須加以注意和防范,這就得出人體的主角—心靈—也就是人的精神,本著嚴肅的態(tài)度,不眠不休的警覺,使內(nèi)外的賊不敢任意侵犯,進而可以降服他們,使他們聽命于心,為心來工作,化惡行為善行,變惡念為善念。
【前集0七九】
耳目見聞為外賊,情欲意識為內(nèi)賊。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獨坐中堂,賊便化為家人矣。
3月20日
勉勵現(xiàn)前之業(yè),圖謀未來之功
古人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話的意思是把以往的得失當作將來的借鏡。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勵將來的意思;至于說到為了將來事業(yè)上有所成就,那就更不能不從現(xiàn)在的事業(yè)上著手;如果目前事業(yè)毫無基礎(chǔ)和成就,未來的前途也絕對不會出現(xiàn)什么奇跡。即使有好的機會給我們,也因為我們對于這機會在過去沒有基礎(chǔ)而把握不住它,難免會發(fā)生錯誤,遭受失敗。所以,想要, 開展新的環(huán)境,計劃新的事業(yè),不如先把已成的事業(yè)好好的經(jīng)營,使它有相當?shù)幕A(chǔ)后,再去發(fā)展新的事業(yè)。
有些人追悔過去的過失,有些人宣揚過去的得意,但如果僅止于追悔與宣揚過去,而不覺悟到將來過失的重演或是得意的時候已不能再來,那就無補于將來事業(yè)的成就。我們必須以已往的成敗為人生之借鑒,防止將來錯誤再發(fā)生,不再蹈過去的覆轍,那才是有益之舉。
【前集0八0】
圖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業(yè);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將來之非。
3月21日
養(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人應(yīng)當保持這樣的一顆心:第一,人必定要高潔廣大,氣質(zhì)卑鄙的人絕不會受尊敬,也不足以擔當起大的事業(yè);然而,眼睛只知道向上面看,和世間的事物脫了節(jié),這種行動就超出了常軌;心思考慮一件事情當然需要精密審慎,但也不能只注意到小的問題而忽略大的方面,對于某種事物發(fā)生經(jīng)過應(yīng)當從多方面去了解它,而后才能獨樂其樂。
反過來說,對于任何事物都不感覺興趣的人,所謂過于清冷凄涼的思想,就好像是槁木死灰沒有一點生氣,對于人生更不相宜。其次,心要有固定見解,把持一個主義,嚴肅固執(zhí)的做,否則就容易動搖。但是,如果太固執(zhí)了,也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同樣是不合中庸之道。
【前集0八一】
氣象要高曠,而不可敕 狂;心思要縝密,而不可瑣屑;趣味要沖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嚴明,而不可激烈。
3月22日
不著色相,不留聲影
佛家說:‘象由心生,象隨心滅。’
當風來的時候,這是竹子與風有因緣而遇合,風過之后綠盡了而一切皆空,所以說:‘風周而竹不留聲。’如果聲音永久不停息,那萬事的因緣就永久不散,一切諸法之象不空,天地宇宙將來也容納不下這一切。
所以,一切諸法是空象,都是過而不留的。雁過寒潭而潭不留影,也與竹不留聲的意義相同。這兩件事使人看過之后,有一個大覺和穎悟,那就是:萬事萬物無論是常是短是苦是樂,到頭來都有個散場的時候;所以,君子應(yīng)隨緣而住,事情來了就現(xiàn)出心象去服務(wù),事情去了立刻寂靜下來,以保攝自己的本性,不便本性失掉。
【前集0八二】
風來敕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xiàn),事去而心隨空。
3月23日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清廉潔白是禮讓尊敬的行為,有清廉潔白行為的人,固然可以把自己的人格很有規(guī)律的提高,但往往他們嫉惡如仇、器量狹小,沒有容人的雅量。反之,有度量而又寬仁的人很受人愛戴,但多半缺乏決斷力;聰明的人如果沒有智慧來指導他,那么,聰明有時反被聰明所誤。
正直的人多有和一般人不同的作法,這作法有時也可以是正直人的短處。
從上看來,清廉的人必須兼有容人之量,寬仁大度的人必須富有決斷力,聰明的人必須不要有害于他的聰明,正直人不要有奇怪矯情的行為,能夠如此,就好像是食物里加蜜而不過甜,海產(chǎn)鮮味里如鹽而不過堿,人能如此就沒有過而不及的弊病了。
【前集0八三】
清能有容,仁能善斷,明不傷察,直不過矯。是謂蜜餞不甜,海味不堿,才是懿德。
3月24日
君子窮當益工,勿失風雅氣度
貧窮的人家雖然住在茅屋草舍里,衣食困苦,但如果能夠講求清潔,整頓好屋里屋外,那么,在貧苦環(huán)境中不失清雅的風格。貧寒的婦女雖然衣服穿得襤褸,但頭發(fā)梳得干凈,衣服穿得整潔,雖然看不出華麗美觀的形象,也自然有一番雅致的風度氣質(zhì)。
君子生在天地間,其心的潔白清明,氣質(zhì)品格的高尚,即使流落到困窮失意的境遇,也千萬不可頹靡懈怠自暴自棄,如果妄自菲薄墮落了品格,那就等于明珠埋于糞土,美玉出了瑕疵,是多么可惜的事啊!
【前集0八四】
貧家凈掃地,貧女凈梳頭,景色雖不艷麗,氣度自是風雅。士君子一當窮愁寥落,奈何輒自廢弛哉。
3月25日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受用’兩個字,就是在閑暇無事的時候,不要自白的空過光陰,如果能夠事事預(yù)先準備,到了繁忙的時候,便有余裕的工夫,這就是‘受用’兩個字的意義。至于談到‘落空’兩個字,本來說是人當居處在寧靜的環(huán)境里,不要如死灰一般心中無所事事,這樣就是不落空。然后,每當有了活動的轉(zhuǎn)機,或者遭逢了動亂,在動的中間能自在的活動,這就是靜中不落空,動處才有受用。
古來的名將馳聘于千軍萬馬之中而泰然自若,運用他的神籌妙策來作戰(zhàn),雖然出入于九死一生中,尚且能悠游自得毫不急迫,這就是‘閑中不放過’、‘靜中不落空’的結(jié)果。如果平時全不注意和毫無準備,如諺語所說的‘臨陣磨槍,臨渴掘井’,那就來不及了。古人所謂:‘太平原是將軍致,不許將軍看太平。’也就是同一道理。
至于‘暗中’兩個字的意思,乃是說人所不見之處。一個人當深夜寂寞,此時認為人不能見、人不能知而做不正當?shù)氖虑,像那些偷盜邪淫、作奸犯科等等行為,在他認為可以瞞過他人的耳目,其實是欺人自欺,一旦事情敗露,在人前丟人現(xiàn)眼。所以,作一個君子應(yīng)當如青天白日之光明,俯仰無愧于天地。雖置身于千萬人面前,也堂堂正正自在自如的言行動作。
【前集0八五】
閑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暗中不欺隱,明處有受用。
3月26日
臨崖勒馬,起死回生
‘窮理于事物始生之際,研機于心意初動之時。’這兩句話的意義,是教人要去私欲存天理,當臨事動心的時候,如果感覺到心傾向私利私欲方向,就要趕快扭轉(zhuǎn)方向,改往真理的方面前進。
當這個心意初起而能夠覺悟不對,立刻向善的方向轉(zhuǎn)念,就是轉(zhuǎn)禍為福之道,也就是起死回生的關(guān)頭。所以,生死禍福在乎自己,一念之差萬劫不復(fù),這一個為善去惡的念頭,千萬不要輕易的放過。
人有物欲是人的本能,無論是誰,看見了眼前的利益都想伸手取得,在這一剎那之間,不起善惡的判斷,貿(mào)然去取得后,覺得是不正當?shù)男袨椋@時候如果能夠靜靜的考慮一下,就發(fā)現(xiàn)了這事是私利私欲,不合乎真理,趕快放手仍不算太晚。如果執(zhí)迷不悟繼續(xù)的做去,那就愈陷愈深,終至不能自拔了。
所以,無論對于什么事,總要注意到心意初動的時候,切莫因私欲而種下禍根,更不可不加思考而貿(mào)然從事,就不至于做錯事壞了人品。
【前集0八六】
念頭起處,才覺向欲路上去,便挽從理路上來。一起便覺,一覺便轉(zhuǎn),此是轉(zhuǎn)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guān)頭,切莫輕易放過。
3月27日
寧靜淡泊,觀心之道
心靜的時候,就不起一點污穢的灰塵,這時候的心像是一面光明平滑的鏡子,無所不照,而自身的本體也就呈現(xiàn)出來。心在安閑的時候,非常的從容沉著,這時候去考慮一件事情,就能夠沉思默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妙道理,這時候也就看出心的真機。心處于淡泊的狀態(tài),趣味是平淡廣闊,心趣總是平穩(wěn)自得,這時候就看出心的真趣,沒有什么掩飾的地方。
觀心悟道的方法,也就在于‘靜中念慮’,‘閑中從容’,‘淡中心平氣定’。三國時,諸葛亮寫‘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兩句話為座右銘,也就是觀心的道理。
【前集0八七】
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閑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淡中意趣沖夷,得心之真味。觀心證道,為如此三者。
3月28日
動中靜是其靜,苦中樂見真樂
一個人不聽見車的噪音,以及人的喧嘩,居處在深山幽谷中,保持安靜的心情,這樣還不能算作是真的靜。必須要在槍林彈雨、殺聲震天的戰(zhàn)爭動亂中,仍能夠保持住靜肅鎮(zhèn)定,心不為它所動,才算是達到了心性成真的靜的境界。
一個人在飽食暖衣成大功、立大業(yè)的時候,心中十分快樂,這還不算是真正的樂,必須在饑寒交迫危害在旦夕的苦境中,卻還能夠悠然自樂的人,才算是得了‘心體成真’樂的妙用。
晉朝的時候,竹林七賢之中的嵇康得罪了權(quán)門下獄論死,臨刑的時候卻高歌一曲,這也可以說是苦中作樂,足證他的心體是全真,所以能悠然自樂。
【前集0八八】
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境;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
3月29日
舍己毋處疑,施恩毋望報
一個人為社會為國家,抱定了犧牲自己的決心去從事工作,絕不思想對自己有利無利。如果對于利害觀念一有躊躇,就處于疑慮的環(huán)境中,被這一疑惑觀念所束縛,對于任何事的努力,都與自己最初的志愿相違背,不能貫徹到底,這實在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其次是對人施舍恩惠,不可存希望報酬心;希望報酬而施舍的恩惠,無異商業(yè)買賣的行為;即或最初的施舍是由于同情心發(fā)生,結(jié)果也就成了悖情滅理的行為了。
【前集0八九】
舍己毋處其疑,處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責其報,責其報,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3月30日
厚德以積福,修道以解扼
天對我太偏私,給我的福分太少,我就應(yīng)當積厚我的德行,不可以抱怨天,如果我能夠持久的自強不息,幸福自然而然會到來。
我們再來比較幸福分量的深淺,如果我的身體勞動得太多,我就更有養(yǎng)心的工夫來補救這體力的不足而不可輕易放棄,徒然傷損精神,影響身體的健康。
如果天給我的際遇太壞,使我痛苦,我就應(yīng)當以守正道的精神開拓自己的命運,以最大的決心度過眼前難關(guān),使我脫離這命運魔掌的支配,反而可以自由左右運命,那就是天對我也沒有法子,自然而然也就賜福于我了。
西哲說:‘天助自助。’天運只給予自強不息的人。天雖然能夠生出很多福運,但絕不給與怠惰的人,幸福的命運要我們用鐵鍬去把它挖掘出來。但是,我們的努力必須站在道德的立場上,由自己純正的真心而發(fā)出來。
天對于利欲之念太深的人也是非常憎惡嫌恨的,天福善人而打擊壞人,這差不多成了千古不滅的定律。有時候也有所行非道的人用不正當?shù)氖侄螉Z取福運,但這種違反天意的假造福運,不但不能繼續(xù)永久,最后必定遭遇悲慘的結(jié)果
【前集0九0】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逆之;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阨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適之。天且奈我何哉
3月31日
天福無欲之貞士,而禍避禍之憸人
忠貞的人士,節(jié)烈的婦女,只知道守著忠義節(jié)操,不求有什么幸福奇遇,上天卻體恤他們的苦衷,在他們無心求福時,反而給予了很大的幸福,使他們心中充滿快樂。雖然他們在一生中前半段受盡了折磨,晚年卻多半是亨福無窮的。即或是中途發(fā)生不幸遭遇、大的變故,或是為國盡忠而死,或是孤苦守節(jié)而亡,也必傳留于千古,為后世所敬仰。
心地陰險的小人,只圖獲得利益,多方面做壞事、想方法躲避災(zāi)禍,也天天祈求上天保佑他,上天對于這種人不但不會給他幸福,反而要降下災(zāi)禍,教他們受了報應(yīng),這就是所謂‘天機莫測’。
世間有些謀害人命的人,事情經(jīng)過了幾十年,終究還是被人發(fā)現(xiàn),受到刑法的制裁,上天的智慧實在不是人力所能及的。
【前集0九一】
貞士無心徼福,天即就無心處牖其衷;憸人著意避禍,天即就著意中奪其魄?梢娞熘畽C權(quán)最神,人之智巧何益。
4月1日
人生重結(jié)果,種田看收成
在年輕的時候作歌妓舞女的人,晚年嫁人從良之后,如果能夠過著清苦的生活,守著婦道,那么她前半生的放蕩淫亂,對它是沒有什么妨礙的。反過來說,妙齡守節(jié)的婦女,到了老年失貞操,有了越軌的行為,那前半世所受的清寒辛苦都成了泡影。
不僅婦人、女子是如此,男人又何嘗不是如此?人在年輕時生活放蕩不羈,到了晚年覺悟錯誤,一變而成為廉謹正直的人,正是:‘浪子回頭金不換。’社會的輿論,對他的下半生作為必大加以贊揚;反之,正直廉明的人到最后失了忠貞的節(jié)操,從前一切的辛苦都化為烏有。
古語說:‘看人只看后半截。’真是至理名言。這就是人生重結(jié)果,種田看收成的道理;不然的話,人生在世間就沒有是非與公理了,那人和禽獸還有什么分別呢
【前集0九二】
聲妓晚景從良,一世之胭花無礙;貞婦白頭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語云:‘看人只看后半截。’真名言也。
4月2日
多種功德,勿貪權(quán)位
人的尊卑與高下,不在于地位和爵祿的大小,而在于他的德行如何,雖然是一位沒有地位、沒有爵祿的平民,如果能夠行仁修德,施恩于人,在名義上雖沒有地位官階,在精神上卻是一位有品的大臣。
反之,位在庶民上面的官吏們,濫用權(quán)勢與地位,貪圖高官與厚祿,對上爭寵邀功,對下頤指氣使,甚至貪污受賄,利己自肥,這樣的人實在是有爵位的乞丐;他天天在那里所叫的無非是‘錢’與‘權(quán)’兩個字,不過是貪得無厭的小人行徑。
【前集0九三】
平民肯種德施惠,便是無位的公相;士夫徒貪權(quán)市寵,竟成有爵的乞人。
4月3日
當念積累之難,常思傾覆之易
佛家嘗說:‘若問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問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的報應(yīng),毫厘不爽,現(xiàn)世我身所受的幸福果報,可以說是前生所作所為的結(jié)果。
有時候本身的功德不足,必須問一問祖先是不是給我遺留了恩澤。如果我祖先德行深厚,本身沒有什么功德,也可以享受祖先的德澤,蒙受生活的幸福,所以,我們應(yīng)當感念祖先積德累業(yè)之難,同時加緊自己的修身積德,以為后世子孫遺留余慶。俗語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子孫所蒙受幸福的深淺多少,不但要看我們的修積與遺留多少,也要看我們于現(xiàn)世本身的幸福吉祥跟危險災(zāi)難,以及自己進德修業(yè)的工夫大小而定。
所以,人必須時時思想子孫守業(yè)維艱,對子孫要善為教導,總要以戒慎敬懼的態(tài)度從事,方可上昭祖業(yè)的光大,下及子孫的榮耀。
【前集0九四】
問祖宗之德澤,吾身所享者是,當念其積累之難;問子孫之福祉,吾身所貽者是,要思其傾覆之易。
4月4日
只畏偽君子,不怕真小人
君子能夠修學問、求知識、明是非、辨善惡,可以作民眾的表率,如果靠自己的學問去做那些外面良善但內(nèi)里奸詐的事情,就是假善人、偽君子。這和沒有學問缺乏知識的小人公然作惡沒有什么兩樣;再說君子明白事物的道理,竟然作惡,這不能不說他比小人犯罪的行為要深些。
君子常被人尊敬,是因為君子能守節(jié)義。如果舍棄了節(jié)操而貪圖利益,還不如小人悔過自新改邪歸正可貴。
況且,君子棄舍了節(jié)操就不稱其為君子,只稱得上是假貌為善的人。小人能夠改過,就不再是小人,而是君子了。人能明白這個道理,對君子、小人的分別,便可以清楚的分辨了。
【前集0九五】
君子而詐善,無異小人之肆惡;君子而改節(jié),不及小人之自新。
4月5日
春風解凍,和氣消沐
住一個家族里面,家里的人有了過失,就立刻冷言厲色的加以譴責,不但不能使對方改過,反而引起反感,不能收到改過遷善的效果。但是,家里的人有了過失也不能夠輕輕的放過不問,因為姑息過錯,就是養(yǎng)奸為惡,等到一錯再錯,到了不堪收拾的地步,要改正挽救都來不及了。
所以,家里人有了過錯,必須加以糾正。如果對于他的過錯,認為是屬于不便明白說出來的,就必須假藉別的事情,打個比喻說使他了解,希望他將來不要再犯錯誤;如果他仍不了解,只好暫時放下不談,以后有機會再說給他聽,一直等到他漸漸的了解為止。這就像春風解凍的情形一樣,以春天的和暖氣候,逐漸的把嚴寒凍結(jié)的堅冰,次第的消化掉。如果人能夠有這樣的氣度,家里的人過失就能改正了。
家庭中既沒有爭吵的氣氛,又不發(fā)生極大的過失,所謂春風化雨一團和氣,這樣的家庭,能說不是家庭的模范嗎
【前集0九六】
家人有過,不宜暴怒,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隱謹之;今日不悟,俟來日再警之;如春風解凍、如和氣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4月6日
能徹見心性,則天下平穩(wěn)
人能明白的觀察自己的心,安心立命,就不會有什么不平和不滿了,于是,眼所見的、心所感的都是很和平、很圓滿的世界,紛亂不堪的世界也就不出來了。因此,可說象由心生,心感覺和平圓滿的話,世界也就成了圓滿的世界。
人對于外界的事物能往安穩(wěn)寬大的地方去想,無論你走到什么地方,對任何人都一樣寬大平穩(wěn),而感覺不出有什么險惡的人情存在。因為你能對人寬平,人家也能以寬平的態(tài)度對待你,常言說得好:‘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所以說,旁人對于我的態(tài)度不管好壞都應(yīng)該把它看作平常的事。對人抱著不平的態(tài)度,人家就對于外界的事物能往安穩(wěn)寬大的地方去想,無論你走到什么地方,對任還以顏色,還要招致人家的不信用。
世上有的人喜歡背后批評人、說壞話,或是用的惡言惡聲,那么人家也會反轉(zhuǎn)過來以同樣的言行來對付他。
至于觀心的方法,在于要時時注意周圍的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人對我很友善,表示我對人也很友善。把我的本身和人認為是個別的存在,是一種錯誤的觀念,人能夠達觀,我就成了相系不分離的整體。
【前集0九七】
此心?吹脠A滿,天下自無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寬平,天下自無險側(cè)之人情。
4月7日
操履不可少變,鋒芒不可太露
秉性淡泊、行為檢束的人,本來是會被尊重的,然而,世間有嫉妒、有嫌怨他人的小人,因此對于設(shè)身處世的方法,便不能不作進一步的研究了。
君子處世固然不可以改變自己的操守,去諂媚別人,或是改變正當?shù)男袨,與人同流合污;但因為受正義觀念的驅(qū)使,為了保持正義固守操行,就難免和別人產(chǎn)生沖突,所以,處世的方法在某些情況之下,不得不走曲線作出偽裝來與世俗相交。如此就可以安全的生活,人與人也可以和睦相處,慢慢的,再用道德去感化小人,自然而然就可以達到完滿的效果。
如果只顧超然境地脫離了社會,就如同魚離了水,要與社會隔絕了。
【前集0九八】
澹泊之士,必為濃艷者研疑;檢飾之人,多為放肆者者研忌。君子處此,因不可少變其操履,亦不可露其鋒芒。
4月8日
順境不足喜,逆境不足憂
喜好順境而討厭逆境是人之常情。但從精神修養(yǎng)上來看,順境不一定是喜事,逆境也不一定是壞事。
人當處于逆境中掙扎,就像患病的人周圍充滿了藥腥味,所謂:‘良藥苦口利于病。’針刺石砭是消毒化膿最好的方法。所以,人在逆境中生活雖然痛苦,可由痛苦中培養(yǎng)節(jié)操,鍛煉行為,這正是有利于精神修養(yǎng)的地方。
反之,人在順境,一切事情都合乎理想,久而久之,驕傲、奢侈、放縱不羈等種種行為就都發(fā)生了。這由精神修養(yǎng)上來說,就像一個人在刀槍林立兵戈滿前的環(huán)境中,一不注意就被這些殺人利器穿透了胸膛而肝腦涂地,因此越安全就越不可大意。
從前有父子兩人砍樹,父親老了不能上樹頂去折枝,于是兒子上去,兒子在樹的高頭折斷樹枝,樹干搖晃的拽動著兒子的身體,看來危險萬分,但是老人一聲不響的看著兒子工作,等到兒子工作完了下來的時候,到了樹干的最低丫杈處,老人卻頻頻呼喊小心,兒子下來后對老人說,為什么在最高的時候不說注意,快到了平坦地上卻說要注意呢
老人說,危險的時候,誰都會小心注意自己的生命安全,而不致大意。等到自己認為安全的場所,反倒粗心大意起來,這時候就容易發(fā)生意外了。
【前集0九九】
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砥節(jié)礪行而不覺;處順境內(nèi),滿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
4月9日
富貴而恣勢弄權(quán),乃自取滅亡之道
欲利好比是人,理智好比是水;火如果沒有水來制服,火勢熾烈,必定會燒人焚物。
《易經(jīng)》‘水火既濟’卦,就是水在火上,水能夠制住火,達到水火既濟的地步。反過來說,火在上、水在下不能制火,火勢炎熱萬物枯焦,形成火水不濟的狀態(tài)。
生長在高貴之家的人,他的偏好就像熾熱的人,其勢焰逼人。如果再缺乏理智,沒有一點克己工夫,不帶些清涼的定靜氣息,任性的去為非作歹,為了聲色貨利縱情肆欲,這不一是為害別人,最后也必定害了自己。
所以,做人總要持有超世俗的情操,來調(diào)劑熾熱猛烈的嗜欲,不然,縱情肆欲,任意的胡作非為,即或不能燒人也必定會自焚。
【前集一00】
生長富貴叢中的,嗜欲知猛火,權(quán)勢似烈焰。若不帶些清冷氣味,其火焰不至焚人,必將自爍矣。
4月10日
精誠所感,金石為開
出真心而產(chǎn)生的念頭,實有強大無比的力量。在他力量所支持的地方,真是驚天動地,可以使夏日飛霜,可以使城池陷落,也可以貫通金石。
人一真心起來,什么事都做得到。一般世俗的虛偽妄人,對人沒有一點誠意,這種人只不過具有五官四肢,他的內(nèi)心、本體已經(jīng)遺忘掉了。所以沒有能使人感動的力量,所作所為不但使人討厭,自己一個人離群索居的時候,也自慚形穢、心有余咎!
【前集一0一】
人心一真,便霜可飛,城可隔,金石可鏤。若偽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對人面目可憎,獨居則形影自愧。
4月11日
文章極處無奇巧,人品極處只本然
古語說的好:‘學問通時意氣平。’
好文章做好了,雖看不出什么地方奇特,只是能夠作得恰到好處,文章能夠切合題目,詞句運用得當,不用費解的難典,也不說無用的廢話。
當人的品格修養(yǎng)達到了完滿的境地時,他的言行也沒有什么被人注意的地方,只不過是和常人一樣平凡,對一切事物都能夠順其自然而不失其本來的面目。
【前集一0一】
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
4月12日
明世相之本體,負天下之重任
世間的事,假如說是假的,不但一切的功名富貴,即使是你本身的肢體,也不過是借托你的身體而成形罷了。假如說是真的,則無論是我的父母兄弟,即使是世間的萬物也都和我是一體。
所謂‘幻跡’就像夢幻泡影,如鏡花水月都是假借而來。所謂‘真境’就是純真,實體真實而不虛。舉例來說罷,雨、雪、水、霜、露都是因溫差的作用而假借現(xiàn)出各種不同的形態(tài)。這也可說是一種虛幻痕跡。其實,真實的境界不過是水的一體而已。上至日月星辰,下至人畜草木,也都是萬象同根,天地一體,森羅萬象莫不是由同一個真體假借各種形態(tài)而顯示出來的種種幻跡。
因此,由幻跡而言,世間其實可以說是無物無我,身是由土里來的,仍然要回到土里面去。由另一面真境來說,則父母兄弟固然不用說,天地間的萬物都與我是一體,并非是別物,因此,天地萬物應(yīng)該是平等的。由這一個真體顯化出來千差萬別的假相,到了最后并沒有什么親疏優(yōu)劣和取舍憎愛的分別,人如果能夠真正透視這一個道理,才能夠擔負起平天下的重大責任,達到了功成名就的博大境地,而后更能夠由這名利的韁繩與鎖縛之中解脫,達到自由自在的真知境界。
【前集一0三】
以幻跡言,無論功名富貴,即肢體亦屬委形;以真境言,無論父母兄弟,即萬物皆吾一體。人能看得破,認得真,才可以任天下之負擔,亦可脫世間之韁鎖。
4月13日
凡事當留余地,五分便無殃悔
常言說得好:‘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可見爽口好吃的東西應(yīng)當少吃,如果不加節(jié)制吃多了,就容易招致疾。豢煨娜缫獾脑拺(yīng)當少說,如果不加謹慎的說多了,就容易得來禍患。
所以說,美味不可多貪,多貪就成了奪人生命的毒藥了。如果能夠用到五分就罷手,便對身體沒有害處。快意稱心的事情人人喜好,但做得過多就會敗德亂行,因此一般人凡事講求盡興是很危險的,樂此于五分,就不會遭到困難而后悔。
【前集一0四】
爽口之味,皆爛腸腐骨之藥,五分便無殃;快心之事,悉敗身喪德之媒,五分便無悔。
4月14日
忠恕待人,養(yǎng)德遠害
人家有了過失,不當面就責備他;人家有了秘密和缺點,不當眾就立即抖露出來;人家從前和你有過節(jié),一定不要記恨,也不打算對他報復(fù)。
古語說得好:‘君子隱惡而揚善。’
所以,不要責備人家的小過錯,也不要挖掘人家的隱私,更不要念念不忘人家和你從前發(fā)生的過節(jié),這樣方可以修養(yǎng)個人的道德,也方可以避免災(zāi)禍的侵害。
【前集一0五】
不責人小過,不發(fā)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yǎng)德,亦可以遠害。
4月15日
持身不可輕,用心不可重
士君子無論對自己或?qū)λ,都不可以馬虎忽略,否則便被事物所控制,便受環(huán)境所阻撓,事事處于被動的地位,得不到悠閑安定,常常招出是非與煩惱。
至于處世或做事方面,用意不可過于嚴重,凡事看得太嚴重,自己的身體被事物拘泥,便失掉自在的靈活運用,陷于呆板與冷酷了。這樣的話又使事情執(zhí)拗不通,在此輕重緩急之間,應(yīng)當切實注意其中分量的加減,才不至于有過猶不及之慮。
【前集一0六】
士君子持身不可輕,輕則物能撓我,而無悠閑鎮(zhèn)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則我為物泥而無瀟灑活潑之機。
4月16日
人生無常,不可虛度
天地的時間悠遠,不知有幾百萬萬年代,人在此期間得成了一個人身,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人生在世不過百年,百年的光陰卻非常容易過去;況且活到一百年上壽的人,千萬人中不一定有一個。俗語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人平均的壽命,也不過是五十上下,在一轉(zhuǎn)眼之間,很快的也就過去了。
古語說:‘百年三萬六千日,蝴蝶夢中度一春。’人身非常不易得,幸而得生到世上,就應(yīng)知道這有生之年的樂趣,真正能得享受其中的樂趣者當然不用說,然而,在一生當中什么事都不去做,只白白的虛度光陰,過著那醉生夢死的生活,和草木禽獸又有什么兩樣呢?所以,人不可不知道有生這一世之樂,更不可不懷有虛度了這一生的憂慮。
【前集一0七】
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幸生其間者,不可不知有生之樂,亦不可不懷虛生之憂。
4月17日
德怨兩忘,恩仇俱泯
怨與德是相對的,有德就不能沒有怨,有怨就不能沒有德;有道德對于一方面有德,對于另一方面就有怨,所以說,怨因德彰。如果不使他人怨恨,只有不要叫人家感念我的德。所以說,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兩忘。
怨與德是相對的,同時,恩與仇也是對立的,對于一方面施恩,對于另一方面就樹仇;所以說,仇是由恩的方面成立的,沒有恩就沒有仇,沒有仇就不得有恩,如果不想叫人仇我,那只有不要叫人家向我感恩。
總之,立德和施恩是人所應(yīng)當做的,可是做的時候,必要平心靜氣,對于人所立的德、所施的恩,都不要向人矜夸,更不要使人家感激,如此施恩不望報,立德不圖名,一方面受恩受德者也就對我無仇無怨了。
【前集一0八】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兩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4月18日
持盈履滿,君子兢兢
大凡一種事物,必定有原因才有結(jié)果,絕對不會沒有原因的結(jié)果。有時候原因表現(xiàn)得不太明顯,不過是尚未得到發(fā)現(xiàn),一旦發(fā)現(xiàn)之后,其原因自然會表現(xiàn)了出來。所以說,有結(jié)果就必有原因。因果報應(yīng)的道理,就是如此。
人到了老年生了疾病,這種種的病不是一般固有的衰老病,就是特有的一種疾病,這些病大都是在年輕的時候種下病根,到了老年,身體抵抗不住就要發(fā)作了。
其次,在一個家庭生活興旺的時候,一定是沒有什么不幸的事件發(fā)生。一旦運勢衰落,不幸的災(zāi)難與禍患就都接踵而來了。然而,這些災(zāi)難與禍患并不是突然而來的,多半是家運興盛時種下了衰敗的原因。
君子明白了這一道理,就要在事物滿足時,常能時時自身反省,謹慎言行,防患于未然,然后才能安穩(wěn)人生,消災(zāi)避患。
【前集一0九】
老來疾病,都是壯時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時作的。故持盈覆滿,君子尤兢兢焉。
4月19日
卻私扶公,修身程德
對人施予恩惠,心中并沒有施恩夸功的心理,可以得到人家尊敬,但這不如守正義不偏移,喚起社會公意的贊許有意義些。結(jié)交一個新的朋友,還不如對于舊日的相交好好的培養(yǎng)友情,溫厚友情。建立優(yōu)美的名,固然是很好,但不如廣植陰德來得悠久,本來想獲得名譽,有時候卻反招來相反的結(jié)果。
崇本尚義固然是應(yīng)當作的,但不必做出受人注目的奇特節(jié)行,只要能夠注意日常的行動,做到無過的行為,忠實的守住現(xiàn)在的崗位,謹慎平常的言行,就可以加深進德修業(yè)的基礎(chǔ)了。
【前集一一0】
市私恩,不如扶公議;結(jié)新知,不如敦舊好:立榮名,不如種隱德;尚奇節(jié),不如謹庸行。
4月20日
勿犯公論,勿諂權(quán)門
公平的議論和適合道理的見解,人必須加以尊重,私情私見必須加以反對。世間的人只知道逞一己之私見,殊不知道貽留千秋萬世之邪惡罪名。想來實在是萬分不值得。
有權(quán)勢以及唯利是圖的人,我們最好遠離他們。如果常常出入這等人家,自己不知不覺就受了他們的行為傳染,造成終生的恥辱與不可磨滅的污點,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
【前集一一一】
公平正論,不可犯手,一犯,則貽羞萬世;權(quán)門私竇,不可著腳,一著,則玷污終身。
4月21日
直躬不畏人忌,無惡不懼人毀
大多數(shù)人都愿意討人喜歡,受人歡迎,如果失去自己的立場,拋棄自己的主張,處處向人家獻媚逢迎去討人家的喜歡,那就喪失了人格,未免太不值得。往往正直的人易招人家的嫉妒,與其曲意討人喜歡,不如正直受人嫉妒。久而久之,是非曲直自然明白。
人人都希望有名譽和榮耀,但是無功而受祿,無善卻受譽,那不但人家心中不服,就連自己的心中,恐怕也受之有愧吧!自己如果沒有過惡,受到了人家的毀謗和嘲笑,心中并不覺得難過,卻認為是問心無愧,所以說,無善受人譽不如無惡受人毀。
【前集一一二】
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無善而致人譽,不若無惡而致人毀。
4月22日
從容處家族之變,剴切規(guī)朋友之失
父母兄弟乃是骨肉血緣之親,當著親人們有了大病或是遇到意外的變故,自己當然感覺有切身之痛,但在這時候應(yīng)當注意的是態(tài)度要從容,心情要冷靜,考慮怎樣處理的方法,絕不可感情激烈沖動,或是悲哀傷病得過度了。如果任著感情用事,不能抑制自己,反而于事有損。
其次是對于交往朋友,看見他有過失就要懇切的忠告,務(wù)必使他不致重蹈錯誤的覆轍,這才是有信譽的益友,反之,平時和朋友在一起喧嘩漫游,不但見著朋友有錯誤不加以勸告改正,反而幫著朋友一同作惡,那就有失交友之道了。
【前集一一三】
處父兄骨肉之變,宜從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剴切,不宜優(yōu)游。
4月23日
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真正的英雄有三點必須做到:第一,對于小事也不要置之度外,應(yīng)當面面周到用心處理。第二,在人所不見之處,不要認為人家不知道便去做壞事,暗室欺人等于自殺。第三,在失意的時候不可自暴自棄,尋找逸樂的刺激,這只有害了自己。
以上三點是英雄豪杰最容易犯的地方,英雄豪杰多顧大節(jié)而不注意細行,但是古語說:‘千丈之提,壞于一蟻之穴。’小事不加注意,往往是招致失敗的根源;因此在小的地方必須注意到,所謂‘防微杜漸’,就是這個意思。
其次,英雄的行為是光明正大的,絕不在人所不見之處有隱諱,虛偽欺騙、自欺欺人的行為,是亡身的根本。還有一種在事物開始的時候,是頗為盡力的做,等到功成名就的時候,他就開始荒淫逸樂怠惰起來,這樣的人我們可以斷定它的末路是悲慘的,不能算是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大英雄必須小處能注意,暗處不欺瞞,在成功之路不怠荒。能具備這三個條件,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英雄。
【前集一一四】
小處不滲漏,暗處不欺隱,末路不怠荒,才是個真正英雄。
4月24日
愛重反為仇,薄極反成喜
有的人贈給人家千萬兩黃金,但是所與和所贈不合時宜,或者別有居心而施舍,結(jié)果都不能得到對方的歡心。
話又說回來,雖然僅施舍了一飯之恩,使受惠的人認為這是應(yīng)該的,一點也不會去感激;如果稍微將施舍減少一些,反而招怨結(jié)仇了。
所以,如果是在時機適當?shù)臅r候?qū)θ擞兴┡c,一定會使對方非常感激和喜悅。
【前集一一五】
千金難結(jié)一時之歡,一飯竟致終身之感。蓋愛重反為仇,薄極翻成喜也。
4月25日
藏乃于拙,寓清于濁
人處在世間,正如:‘中流失船一壺千金。’并且和‘狡兔三窟’一樣,必須有渡世的安全方法。
第一是應(yīng)當如何巧妙的‘藏巧于拙’,不露鋒铓。第二應(yīng)如何隱晦自己的才能,不使人知道。而其才能一旦明顯,反可為世間所重用。如果將自己的才能都做了瑣碎的零工,則其才能絕不會有多大的用處。第三自己雖有清廉的節(jié)操,不可超然卓立于社會,應(yīng)當置身于塵世中而不被其所染。第四不要擺出賢者的姿態(tài),所謂‘大智若愚’,屈居于多數(shù)人之后,而可以依著自己的才能發(fā)展在眾人之前。能夠按著以上四點去做,可謂渡世之一壺,藏身的三窟了。
【前集一一六】
藏乃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4月26日
盛極必衰,剝極必復(fù)
《易經(jīng)》主張‘日中則昃,月盈則虧’的道理。也就是說,天地間的事物都是盛極必衰,在旺盛圓滿的景象當中就預(yù)示著衰敗凋謝的征兆。所謂:‘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當著花開滿園、芬芳香艷之際,就已經(jīng)預(yù)示著落花滿地蕭颯寂寞的景況快到了。人在富貴榮耀到高峰的時候,就已經(jīng)潛藏著衰敗式微的遠因在內(nèi)了。
《易經(jīng)》里面‘剝極必復(fù)’和‘否極泰來’的道理,就是講發(fā)生的機運,常是潛存在零落衰微之極里面;ú轂樗┑孽遘k而葉落枝枯,但等春天一到,又開始發(fā)芽生葉欣欣向榮了。人當貧困潦倒不堪,內(nèi)中就要有時來運轉(zhuǎn)的氣象孕育發(fā)展,《易經(jīng)》說‘貞下起元,時窮則變’,也是這個道理 因此,君子應(yīng)居安思危,在安樂的時候絕不可放逸怠惰。應(yīng)當時時存心戒惕,以防災(zāi)禍的發(fā)生。更要有處變不驚的勇氣與臨大節(jié)遇大難而不屈的精神,堅苦忍耐以圖奮斗的成功。
唐高宗時,他聽說有一名叫張公藝的人,他家九世同居而不分散,高宗下詔征問張所以能九世同堂的道理,張公寫了一幅‘百忍之圖’進獻給高宗說:‘予家之所以不破散者,端賴此也。’
【前集一一七】
衰颯的景象,就在盛滿中;發(fā)生的機緘,即在零落內(nèi)。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慮患,處變,當堅百忍以圖成。
4月27日
奇異無遠識,獨行無恒操
世間最可貴和最可尊重的并非奇妙的事,而是平凡的生活、正當?shù)氖聵I(yè)。所以,君子應(yīng)當注意平素的言行,不要受奇奇怪怪的事情動搖心念。如果動搖了心念,絕不會有高深的識見,只不過是平凡庸碌的小人。世間有許多人都是為了求珍奇而亂其行,尋怪異而損害到自己。
在非常困難的環(huán)境而能守住節(jié)義,與憤世嫉俗、獨立獨行的人當然有差別。
但是,這種行為常常改變,并非是永久恒定的操行。這是處非常時應(yīng)有的覺悟,不是在平常時可以培養(yǎng)出來的。
【前集一一八】
驚奇喜異者,無遠大之識;苦節(jié)獨行者,非恒久之操。
4月28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忿怒之心如猛烈的火焰,邪欲之念如滾燙的沸水,這時候就得要有抵制怒氣和欲念的決心。明白的覺悟反省,到底這怒氣和欲念是怎樣發(fā)生的?進一步還要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夠抵制這忿怒和欲念。
于是怒氣平息,覺悟到制服這怒氣欲心的東西并非他物,而是自己的心。心之為物能夠發(fā)生怒氣欲念,也可以覺悟錯誤,并可以抑制錯誤。同樣是一個心,多數(shù)人不知道反省,為了這怒氣欲念而身敗名裂貽羞萬世。
如果能在此時回頭猛醒,反省一下,不但可以保身全家,這怒氣欲念諸種邪魔一變而為自己的護法者,成了心的有力之本體,走向光明的道路。
古歌說:‘鋤地須鋤草,煩惱即菩提。’如果能夠拔除心中的怒氣和欲念,則心的修養(yǎng)反而可以利用那些怒氣欲念作為鍛煉鋤草的工夫。
【前集一一九】
當怒火欲水正騰沸處,明明知得,又明明犯著。知的又是誰,此處能猛然轉(zhuǎn)念,邪魔便為真君矣。
4月29日
毋偏信自任,毋自滿嫉人
不考慮一件事物的真假虛實,只輕信一方的話而行動,就容易被人所騙,做出愚蠢的行為。所以,人不可以偏信一面之詞。
還有,不忖度自己的力量,認為什么事情都能夠勝任的人,把國家的大事草率的集于自身的浮氣上來任意處理,結(jié)果不但身敗名裂,國家大事也就敗在他的手中了。
有些為了使人認為他的能力比別人強,因而嫉妒別人的能力,這種人的人格當然是非常下流卑鄙。假如自己的能力不如人,就應(yīng)當努力奮發(fā),使自己的能力強于他人,而能受到世人的尊重。如果只為了抬高自己而貶低他人,其結(jié)果必定招來人家的反對,這是不可不加以審慎考慮的。
【前集一二0】
毋偏信而為奸所使,毋以己之長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
4月30日
毋以短攻短,毋以頑濟頑
說人家的壞話,自己以為自己是世間的善者,這種人大錯特錯。大凡人類都不歡喜別人說他的壞話。如果有了這樣的人,我們絕不把他以善人來看待,因為對甲談乙的壞話,同樣的,對乙也可以說甲的壞話。世人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對于說人家壞話的人要把他當成壞人看待,并且需要對他提高警覺。世人如不明白這種道理,只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而怒及他人,講他人的壞話。這種人就無可救藥了。
人家如果向我詢問別人的短處,我就應(yīng)當留意避免暴露人家的短處。凡是說他人短處的人,我們也應(yīng)當把這個人看成是一個有短處的人。要知道說人家的短處,正是表示自己有短處,是以找的短處去攻擊人家的短處。孟子所說的‘以五十步笑百步’,是一樣的。
其次,對于性情頑固的人要善加勸導使他改過,不可對他加以憎恨與厭惡。否則自己也是性情頑固的人,以頑固去助長頑固,就更加頑固了,結(jié)果是一敗涂地。
【前集一二一】
人之短處,要曲為彌縫;如暴而揚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頑固,要善為化誨;如忿而疾之,是以頑濟頑。
猜你喜歡
精彩推薦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相關(guān)名詞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
最新更新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的秘訣就是早發(fā)現(xiàn)并除掉自己的習氣毛病
- [紅茶]紅茶有哪些?紅茶的種類
- [禪宗公案]只履歸西的故事
- [生活故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 [哲理故事]生命只在呼吸之間
- [佛與人生]遠離顛倒夢想
- [佛學常識]過去七佛都有誰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的問題就是由于粗心大意而犯下的缺點錯誤
- [華嚴經(jīng)]整衣束帶,當愿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 [綠茶]六安瓜片產(chǎn)地在哪里?功效有哪些?
- [禪宗五家]臨濟宗楊歧派創(chuàng)始人方會大師簡介
- [生活故事]明心見性,緣起性空
- [哲理故事]心體澄澈,意氣和平
- [哲理故事]享受人生,珍惜活著的光陰
- [佛與人生]生滅無常
- [佛學常識]佛有哪三身
- [其他漢傳法師]把了了常知比喻成第一人格那“我”就是第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