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與我(下)

  「佛陀與我」(下)

  ──香港佛教聯(lián)合會「佛學導向課程」

  寬運法師開示

  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

  在諸大菩薩中,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及普賢菩薩,分別以悲、智、愿、行為行門,并稱為「四大菩薩」,應化于中國四大名山,行菩薩道,廣化眾生。譬如我們熟知的觀世音菩薩,她與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特別有緣,示現(xiàn)千手千眼,尋聲救苦,普度眾生。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內(nèi)觀自在,外觀觀世音」;觀音菩薩得名的由來,乃在于她能觀人自在、觀我自在、觀法自在。而我們之所以無法自在,就是我們沒有觀音菩薩的大慈心、大悲心,所以我們不能「照見五蘊皆空」,因此我們必須要向觀音學習。

  出家人志求無上佛道,故能舍棄一切世俗塵勞妄想,了達四大皆空:地、水、火、風,乃因緣和合而有,緣生緣滅,本無自性。而宇宙萬物,亦離不開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由于人心不善,造作諸惡,宇宙遂有大三災、小三災的出現(xiàn)。大三災即火災、水災、風災。小三災是刀兵、瘟疫和饑饉。與此同時,還有「三劫」;「三劫」是指過去、現(xiàn)在及未來三大劫。過去的住劫稱為莊嚴劫,現(xiàn)在的住劫稱為賢劫,未來的住劫稱為星宿劫;各大劫之住劫中,各有千佛出世,稱為三劫三千佛。這就是無窮無盡的「佛陀觀」與「宇宙觀」。這是我們學佛人必須知道的基本常識。

  可是,現(xiàn)今社會上許多沒有學佛的人,難以明白萬法皆空的道王,總是營營役役,忙忙碌碌;年青的時候用健康去換金錢,到了年紀大了的時候,卻用金錢去換健康。

  大部份的人都熱衷于名利、財勢,終日奔忙于投資樓宇、黃金、股票,卻甚少投資生命智慧。人們不斷累積財富,卻渾然不知財富為五家所有:官府、不孝子、盜賊、水災、火災。稍有不慎,萬貫家財就化為烏有;一生的心血,剎那盡變?yōu)?a href="/remen/xuko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虛空。有沒有想過,這樣的人生是否值得呢?

  入佛知見.成就佛道

  「生死無常,輪回過患!箤W佛的目的本為斷煩惱、去執(zhí)著,破迷開悟、超出輪回。但煩惱如何能斷、無明如何能破呢?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生佛教」,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答案:他的「人生佛教」的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人生改善,二是后世增勝,三是生死解脫,四是法界圓明。

  此即說明了「人生佛教」的價值觀所在,太虛大師認為人們通過修行五戒、十善來改善自己的人生觀和日常生活,這就是「人生改善」;人生改善成功后,進一步就是對后世的增勝,如果不能徹底解決生死問題,仍然要輪回于三界,所以「人生佛教」仍然包含有「生死解脫」的含義在內(nèi),生死解脫也就是「人生佛教」的關鍵;雖然了脫生死,但如果不能成就佛道,仍然不是最究竟的,唯有體悟諸法自性本空,才能認識到諸法實相,成就「法界圓明」。這就是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的四個步驟,而最重要的是第一步「人生改善」,只有做好了第一步,才能有機會進趣到究竟的「法界圓明」。

  我們都知道,佛具足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以佛眼看眾生,眾生都是佛;佛與眾生之別,只在迷悟之差。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苦多樂少,幸得佛陀慈悲指引眾生找到離苦得樂的方法,為眾生提供了反省、檢討,亦即改惡遷善的機會。因此,我們?nèi)粲非蠛头鹨粯拥?a href="/remen/fuhu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圓滿,就必須清楚了解因緣法則與果報輪回的觀念,具足奉獻精神,以慈悲心、謙恭心學菩薩道,履菩薩行;奉行「凈業(yè)三!,三福的第一褔是「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第二褔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褔是「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以此功德,發(fā)愿求生極樂世界

  與此同時,更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廣結(jié)善緣,廣行布施(包括財施、法施、無畏施),修十善業(yè)(包括: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癡。)只要我們借假修真,超越自我,破我見我執(zhí),去除貢高我慢,生命的質(zhì)素自然就會逐漸提升。

  「我」,在佛教中,是四大組成的。然而,構(gòu)成這四大的卻沒有一個不變永恒的原素。因此,佛教認為:「我」是無常的。由于無常,所以有苦的產(chǎn)生,而這樣的苦卻不會因為你不是佛教徒而不需面對。相反地,那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依佛教來講有八苦,而最為根本的是「五蘊熾盛苦」。佛陀指出,我們的苦是來自于我們個己的意志無法隨順變異無常的世界。雖然佛教認為本質(zhì)上的「我」是無常的,但是卻不否認現(xiàn)象上的「我」的價值。故此,佛教有「借假修真」的觀念。譬如,想求生西方極樂的,就要圓滿往生凈土的資糧,好比,前面所說的凈業(yè)三福。又如,發(fā)出離心的人,可以經(jīng)由修行十二因緣,達到四果的境界。

  但是,無論是哪種發(fā)心。如果想要成佛的話,都必須要從做好人開始。如果我們連人都沒做好,那是不可能成為菩薩的,更遑論成佛了。而這正是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最高理念:「仰止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xiàn)實!(全文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