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20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20

  2006年4月5日講于戒幢佛學(xué)研究所

  昨天講到八種大隨煩惱。大隨煩惱在心理的活動中,主要是遍于一切染污心;中隨煩惱是遍于一切不善心;小隨煩惱是個別而起。

  大隨煩惱一共有八種。今天講到第二種:懈怠。

  “言懈怠者。于善惡品修斷事中。懶惰為性。能障精進增染為業(yè)!

  懈怠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是什么呢?“于善惡品修斷事中!奔丛谛奚茢鄲褐,或曰在轉(zhuǎn)染成凈中產(chǎn)生的一種懶惰的心理。

  世間上比如說你不努力地去賺錢,算不算懈怠?你不努力地學(xué)一種技術(shù),算不算懈怠?當(dāng)然從世間上的角度來說,也算是懈怠,但不是百法中所說的懈怠。如果從佛法的角度來說,很多時候世間上的努力,也是懈怠的表現(xiàn)。我們世間上人的努力,比如我們很精進賺錢,很精進地去和別人競爭,很努力地做這些事情,其實這也是一種懈怠。為什么說這也是一種懈怠呢?因為我們在世間上做得很多的努力,事實上是在你生命的某一種不良習(xí)性的驅(qū)使下,仍然是屬于貪嗔癡的表現(xiàn)。是屬于一種惰性,所以,懈怠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理解,它不只是一種懶惰。如表現(xiàn)出來的不想干活,不想干活,但想動。不想動是想懶的表現(xiàn),但是想動,也是一種懶。因為我們說的想動,是在一種不良的慣性里面。比如社會上的人,他打麻將很精進,可以打得不吃不喝的,從他的這種行為上來說,是一種很精進的表現(xiàn)。但事實上從心理來說,是一種惰性,是惰(墮)在打麻將這樣的慣性里面。比如看電視、看電影,也會形成一種惰性,很精進地看。這種惰性事實上因為在張揚貪嗔癡,對于轉(zhuǎn)染成凈、止惡修善,其實是相違背的。所以,仍然是屬于懈怠,懈怠的另外一個表現(xiàn)形式就是惰性。

  所以在《阿毗達磨界身足論•本事品第一》里講到懈怠:“懈怠云何。謂不精進性。劣精進性。昧精進性。障礙精進。止息精進!绷泳M就是世間上的這些精進,在貪嗔癡的推動下,也是屬于一種懈怠的表現(xiàn)。修行最難的問題,不能精進的原因其實有二個:一個原因是懶惰;還有一個原因,我們在世俗的慣性、惰性里面走不出來。比如說我們在世俗里有很多應(yīng)酬、人際關(guān)系,很多對世俗的貪著,在貪著的慣性里走不出來。這是精進的一個很大障礙,因為如果你不能從世俗的慣性里走出來,你就不能把心安住在法上,我們的心就會安住在五欲六塵上。如搞藝術(shù)的人,就會把心安住在搞藝術(shù)上,或者書法,或者繪畫;搞電腦的人,就會把心安住在電腦;小孩子玩游戲,就會把心安住在游戲上;喜歡玩麻將的人,就會把心安住在搓麻將的慣性里。沒有辦法從這里走出來。如果沒有辦法走出來的話,他的心就沒有辦法建立正念。所謂正念,就是把安住在正的所緣上。所以,我們對懈怠的定義要有一個正確的了解,而不只是懶惰,還包括惰性,世間上的勤奮,帶有染污心的勤奮。

  懈怠的過患,“能障精進”。一個人如果精進就不會懈怠,懈怠就不會精進,這二個東西是相反的。第二,“增染為業(yè)”,會增長貪嗔癡。一個人如果在以惰性里,這種惰性將會使我們的不良習(xí)性得到更大的張揚。那怎么樣來對治懈怠呢?那就要精進,念死無常、念三惡道苦,每天想人命無常、暇滿難得,這些思考都能夠幫助我們產(chǎn)生精進的心理。

  接下來講的是:放逸。

  “言放逸者。于染凈品不能防修?v蕩為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為業(yè)。”

  放逸,就是一種放縱的心理,放蕩的心理。放縱什么呢?就是放縱你的不良習(xí)性,放縱你的無明、煩惱、貪嗔癡。當(dāng)我們這些無明、煩惱、貪嗔癡生起的時候,你放縱它,你不能夠通過戒律去限制它,也不能通過智慧的觀照去化解,也不能通過正念去阻止它,而是放縱、順著它。放縱它的時候,你會覺得很滿足。因為你放縱哪一種心理,哪一種心理暫時就會得到滿足。比如拼命地吃、拼命地喝、拼命地睡覺、拼命貪嗔癡。發(fā)火也有快感,是不是?沒有快感生什么氣啊?即使沒有快感,生氣的時候還是有一種力量的。有一些煩惱生起的時候會有快感,有一些煩惱生起的時候是有痛苦的?偟膩碚f都說痛苦,凡是染污的心,只要你放縱了之后,結(jié)果都是不妙的。所以,放逸就是針對修行中的不放逸而言。不放逸就是要攝心,要保持正知正念。

  反過來,放逸是“于染凈品不能防修?v蕩為性!笔裁唇小叭緝羝贰,就是防止染的現(xiàn)行而要修凈。這是我們修行所要做的。我們的心是一個染的境,有漏和無漏、善和不善。在修行的過程中,要防止染的心所的活動,同時,要修善的心所。所謂修習(xí)善的心所,就是要不斷地張揚善的心所,防止不善的心所。這是我們修行的過程要做的事情。但是,我們世俗上沒有修行的人,恰恰相反,我們放縱,從來都沒有想過:我們要防止我們的心,F(xiàn)在有一句話叫:越墮落越快樂。所以,現(xiàn)在的人很放蕩、很放縱,是放逸的時代,所以是物欲橫流的時代。放縱,放縱這些欲望,放縱煩惱。

  這種放逸的心理本身也是屬于懈怠和貪嗔癡的表現(xiàn)。我們放逸什么呢?無非就是放逸貪嗔癡,放縱自己的貪,或者放縱自己的嗔,或者放縱自己的癡。就像把動物園里的老虎、獅子、狼等放出來一樣,放逸就是這樣子。放出來之后,就會干出很多不善的事情,會造成很大的干擾和破壞。同樣,我們一個人把我們的不善的心如果放縱,隨便現(xiàn)行,就會造不很多不善業(yè)。

  所以,《遺教經(jīng)》里講比喻放逸為“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就像狂象沒有鉤,猴子見到樹一樣,你只要放縱,那些煩惱就很高興了,歡天喜地就生起活動了。所以,要深刻地意識到放逸的過患。我們每一次帶大家出去的時候,都告訴大家:放松。放松不是放逸,放松和放逸是不一樣的。社會上的人,放松就是放逸,休息就是拼命地放逸。放逸的結(jié)果,累得要命。真的放松,是把妄心平息下來,這是一種放松。而放逸是拼命地放縱自己的煩惱。

  要認識到放逸的過患,要修不放逸。反過來說,放逸就會“增惡損善”,增長惡法,損害善法。所以,我們要修習(xí)不放逸,也就是深刻地認識到放逸的過患和不放逸的功德,在整個修中,不放逸很重要。這是關(guān)鍵。你要持戒,首先要從放逸開始,這樣才能持好戒,放逸是持不好戒。修定也要不放逸,不放逸才會把心安住在善的所緣境上。如果放逸,就別想禪修了。所以,蠻重要啊!

  接下來講:昏沉。

  “言惛沈者。令心于境無堪任為性。能障輕安毗缽舍那為業(yè)!

  惛沈,一種糊涂、不清楚的心理。心本來是有覺察的作用的,最基本的是有觀照、了別的作用的。可是,當(dāng)你的心進入惛沈的時候,這些作用就沒有掉了!傲钚挠诰碂o堪任為性”,就沒有力量,不能夠發(fā)揮它本身原的境界,不能夠發(fā)揮他本身原有的這些作用,不能夠觀照境界,不能夠明了地觀察境界。

  惛沈是禪修的障礙。禪修是要突破二種不平等的心理,禪定就是等持,等持即是平等慈心,即要擺脫二種不平等的狀態(tài):一種是高舉,搖擺不定,像掉舉、散亂;一種是沉默的,這就是惛沈。所以,惛沈能夠障礙輕安的生起,同時能夠障礙觀照力。所以,“障輕安毗缽舍那為業(yè)! 毗缽舍那,是觀;奢摩他,止。也就是障礙止觀。其實很多人禪修要不就是惛沈,要不就是掉舉。不是在那里打瞌睡,就是坐在那里打妄想。所以,禪修要有一個很好的用心方法,這是蠻重要的。

  接下來講:掉舉。

  “言掉舉者。令心于境不寂靜為性。能障行舍奢么他為業(yè)!

  掉,搖擺不定;舉,心是興奮的,不能安住的,像飄浮在空中一樣。比如說一個人坐在那里身體動個不停,嘴巴嘮叨個不停,這就是種很典型的掉舉的表現(xiàn)。他的心不能安住,一會說這一會說那,一會想這一會想那,坐立不安的。

  掉舉,一般來說,你追憶過去的事情,回憶起過去的一些你覺得比較得意的事情,你做過的、經(jīng)歷的比較得意的事情,你想起起來的時候,你想起來會很執(zhí)著的、很得意的,然后在那里浮想聯(lián)翩的。當(dāng)然,也可能想到未來的事情,想著未來你給自己一個非常好的構(gòu)想,然后越想越得意,越想越開心,越想越得意,想得晚上都睡不著覺了。所以,掉舉的特點是心“不寂靜”,心不能很安靜地止息下來,不能夠止息下來安住在一個所緣境上,是一種躁動的表現(xiàn)。所以,掉舉是你的內(nèi)心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躁動的形態(tài)。

  這種掉舉的心理能夠障礙止觀的生起。掉舉就不能安住,就不能止心一境。當(dāng)你的在掉舉的狀態(tài)下,你的心就沒有辦法觀,就像在風(fēng)中一樣。依風(fēng)中的燈看東西,你是看不清楚的。所以,在掉舉的狀態(tài),你也是沒有辦法作觀的。所以,掉舉能夠障礙行舍,能夠障礙止,也能夠障礙觀。

  怎么樣來對治掉舉呢?也還是要觀一切法如夢如幻,不要太執(zhí)著的。對發(fā)生的事情,有一切有為法,對一切現(xiàn)象,你都不要太執(zhí)著,你不會太放在心上。你做過的事情,你覺得很平常,做過了就做放下了,時時保持無所得的心去做事,做完就完了。你想起來,你也覺得就是一個影像,覺得很平常。不管發(fā)生過什么事情,不管你有什么想法,未來你要做什么,對未來也不會興奮。你覺得:這個事,有因緣就做。做,也不是你自己能夠真正能做起來的,這是因緣,但是你會去努力。那沒有什么好興奮的。因為做事情本身也是如夢如幻的,你有什么好興奮的。所以,一方面要通過觀的力量,一方面還要通過止的訓(xùn)練,讓自己的心能夠安住在善的所緣中。經(jīng)常修這種止,使自己的心很有定力。你聽到什么,或者想到什么,你都不會興奮。如果你的心很有定力、很穩(wěn)定的話,你就不容易掉舉。所以,修習(xí)止觀,可以幫助我們擺脫掉舉的狀態(tài)。

  接下來是:失念。

  “失念者。于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為業(yè)!

  念,憶念,是一種記憶的心理。這里所講的失念是有前提的,主要還是從修習(xí)止觀的角度來說。其實我們這里所講的這些大的隨煩心,基本上都是從修習(xí)止觀的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一系列的障礙的心理。

  所以,我把百法的五十一種心所,我把它分為幾種類型:

  第一種:普通心理。

  第一種:倫理心理,善和不善產(chǎn)生的心理。

  第一種:止觀修習(xí)的心理。

  在止觀修習(xí)的心理中又分為二種,一種是你在止觀修習(xí)實踐中你所經(jīng)歷的心理;還有一類,在你修習(xí)止觀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障礙的心理。

  這八種隨煩惱都是在修習(xí)止觀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障礙的心理。如失念,失什么念?失的是正念。因為我們禪修,禪修我們首先須要有一個正念,有了正念之后,就須要不斷把心安住在善的所緣境上,也就是要不斷地憶念這個善的所緣境。比如,我們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或者我們念三皈依,我們每天要念:南無布達耶,南無達瑪耶,南無僧伽耶……我們每天要不斷地念。你要修數(shù)息觀,那么你就要不斷地憶念,不要忘記觀照呼吸。當(dāng)我們的心安住在這樣的一種善有善報中所緣境的時候,它就是代表著在我們在禪修中是一種正念的表現(xiàn)。反過來說,如果說我們在禪修中忘記了呼吸,或者說我們平常忘記了正念,那就是失念。所以,失念也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在我們修行中“于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對善的所緣境,不能銘記。

  失念的這樣一種心理狀態(tài)的產(chǎn)生,多半有幾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我們對正念的功德還是認識不足。一個人如何把心安住在所緣境上,對我們的生命有多大的利益,你認識不足,所以沒有太放在心上。

  第二個原因,因為你對正念修得不夠,缺乏這種數(shù)數(shù)的修習(xí),在你的心靈里面還沒有形成強烈的串習(xí),所以,它很容易丟掉。如果你經(jīng)常修、經(jīng)常修,一旦形成了巨大的串習(xí)之后,你就不容易丟掉。比如說念佛念到二六時中都不間斷,這就是數(shù)數(shù)地串習(xí)、修習(xí)的結(jié)果。所以,古德在念佛時給自己規(guī)定,每天念十萬聲。你想每天念十萬聲,你要這樣做一段時間,那已經(jīng)很厲害了。因為你每天做十萬聲,剛開始的時候固然像做一件工作一樣,但是你不斷地訓(xùn)練,你每天吃飯或者做其它的事情,你根本就沒有時間打妄想了。因為你要完成這十萬聲佛號,所以,這種密集性的訓(xùn)練,對我們某一個心念的強化,應(yīng)該還是蠻有用的。

  我們有一個居士,在學(xué)習(xí)了我們傳授的皈依的法門之后,他每天就給自己規(guī)定一萬聲或幾萬聲,他念了幾個月之后,他感覺就不一樣了,馬上心行就大為改觀。所以,每一種心行的訓(xùn)練就像每一種能力、技術(shù)的培養(yǎng)一樣,你只有認真地去做。當(dāng)然,認真去做,一旦我們能夠正確掌握這一門訓(xùn)練的技術(shù)之后,你只有認真去做。誰認真去做,誰就受益;誰不認真去做,誰就不會受益。就像任何一門技術(shù)都是修起來,都是培養(yǎng)起來的,都是訓(xùn)練起來的。你若不訓(xùn)練,不是說一說就可以的。所以,任何一種心行都是一個緣起法,所謂緣起法,就是可塑性很強的,你只要去做,就會有結(jié)果。所以,須要數(shù)數(shù)地修習(xí)。

  第三個失念生起的因緣,比如說你的妄想、煩惱的念頭力量太大,也會導(dǎo)致失念。或者事情太多,或者妄想太多,或者外界對你的誘惑、干擾太大,也會導(dǎo)致失念。

  在作用上來說,失念可以:一,障礙正念的生起。二,引發(fā)散念。

  散亂了之后,進一步就會導(dǎo)致顛倒妄想,尤其是失念會影響到止觀的修習(xí)。因為止的修習(xí)完全是建立在正念和正知的基礎(chǔ)上,正念和正知是止觀修習(xí)的二個拐杖。止的成就,就是正念的成就,正念要有正知為基礎(chǔ)。

  所以,我們要認識到失念的過患,要認識到這樣的心理在我們禪修中的過患,那么,就要不斷地修習(xí)正念。如何修習(xí)正念呢?就是要認識到修習(xí)正念的功德,觀察失念的過患,這是幫助我們建立正念的必要的認知。

  接下來講的是:不正知。

  “不正知者。于所觀境謬解為性。能障正知毀犯為業(yè)!

  不正知,對所緣不能夠正確認識,所以叫“于所觀境謬解為性。”就是錯誤的認識,這是屬于知的問題,如,有無知、有妄知,還有正知、真知。知是蠻重要!爸蛔,眾妙之門!佛教里也講“知之一字,眾惑之根!本褪强茨銚碛惺裁礃拥摹爸,這很重要。也就是你擁有什么樣的認識。正確的認識就是正知,如實的智慧,空性的智慧,就是直知。那錯誤的認識就是妄知。我們凡夫缺乏這種無明,缺乏空性的認識、真理的智慧,就是無明,無明其實就是無知。

  不正知是一種癡的表現(xiàn),也屬于惡見、邪慧,或者是屬于愚癡的表現(xiàn)。所以,佛法的修行是要以正知為基礎(chǔ),如果沒有正知的前提,一切修行都會有問題的。

  這種不正知生起的因緣,一個是無明,一個是邪知邪見。

  不正知在作用上來說,主要是能夠障礙正知。同時,能夠毀犯律儀,也就是“毀犯為業(yè)”,破戒。如果我們沒有正知,我們就不知道“此應(yīng)作,此不應(yīng)作”,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那么,我們就會犯戒。表現(xiàn)在戒律上,我們沒有正知,就會犯戒。表現(xiàn)在知見上,如果我們沒有正知,就會導(dǎo)致邪知邪見,乃至破見、邪見。邪知邪見,如否定三寶、否定四諦、定因果,這是蠻可怕。破見比破戒還可怕,破戒會導(dǎo)致斷善根。如果是破戒,僅僅是造了不善的業(yè),即使要墮地獄,但是你的善根還在。可是你要破見的話,你會拒絕佛法。如果一個人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佛法,就會拒絕佛法。

  所以,正念事實上也是建立在正知的基礎(chǔ)上,有了正知,才有可能產(chǎn)生正念。反過來,正念又可以幫助我們防護正知。這是二者相互的關(guān)系。

  如果沒有正知,就很容易失念。怎么樣對治不正知,一個是要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樹立正見,如理思惟,乃至修習(xí)止觀,都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正知。

  接下來講:散亂。

  “散亂者。令心流蕩為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yè)!

  散亂,“令心流蕩”,即在這些境界里面東一下,西一下,從這一件事情想到那一件事情,從那一件事情想到另外一件事情,這叫“流蕩”,流蕩是它的特征。

  散亂的心理也是屬于貪嗔癡的表現(xiàn)。我們前面講到掉舉,現(xiàn)在講到散亂,這二種心理有點像。但是,在《百法解》中有解釋,是有些不一樣的!吧y令心易緣掉舉令心易解。”散亂,會讓我們的心流蕩,“易緣”,會不斷地在各個境界之間跳躍,這是散亂的表現(xiàn)。掉舉,在同樣一個境界里,浮想聯(lián)翩的,會想出很多東西出來。散亂,是東想西想,不是定在一個境界上。一個是易緣,一個是易解。

  散亂的心理在作用上來說,能夠障礙定,同時也能夠引發(fā)惡慧。所以,散亂的狀態(tài)下很容易引發(fā)顛倒妄想的心理。

  怎么樣對治散亂?還是修習(xí)止觀,要培養(yǎng)正念,把心安住在善的所緣境里,不斷地憶念善的所緣境,時間長了,心就獲得了安住的能力,這樣心就不容易散亂了。

  前面講了八種隨煩惱。是屬于第五類煩惱心所中的隨煩惱。

  這八種隨煩惱是修習(xí)止觀比較有關(guān)系的。

  第六類,不定心所。

  不定心所在性質(zhì)上和前面五類心所都不一樣,不同于遍行心所,可以遍一切心行;也不同善的心所,它的性質(zhì)純粹就是善的;也不同于煩惱心所,它的性質(zhì)純粹就是煩惱的。也就是前面五類都沒有辦法歸類,這四種就被稱為不定。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惡作。三尋四伺”

  第一種:睡眠。

  睡眠也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

  “睡眠者。令身不自在昧略為性。障觀為業(yè)!

  睡眠,即你的進入很黑暗的狀態(tài),不能識別境界的時候所產(chǎn)生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

  睡眠的心理特征:令身不自在,同時你的心很昧略,就是很黑暗的一種狀態(tài)。首先是令身不自在。睡眠的力氣很大,每天都把我們打倒在床上,起不來了。同時,令你的心也失去了這種覺察的、清醒的、以及去緣外塵境界的作用。所以叫“昧略為性”。

  睡眠的修行“障觀為業(yè)”,當(dāng)我們進入睡眠,你的心就去了這種觀照的能力,所以睡眠會障礙觀行。睡眠心所其實也通三性:善、不善、無記。我們帶著什么樣的心去睡眠,其實也是蠻重要的,睡眠也可以是一個修行的機會。如小乘的禪觀,藏傳佛教也有專門的睡夢瑜伽。比較正常的情況下,我們帶著一份善心,要帶著一種光明想進入睡眠,這樣,這個睡眠的過程也是一個修行的過程。反過來說,你帶著不善的心,或者帶著顛倒妄想,那你的睡眠就是不善心的睡眠。

  當(dāng)然睡眠對一個人來說,其實也是蠻重要的。正當(dāng)?shù)乃呖梢詭椭覀冃扌。有的人說到修行,就說不要睡,有一些禪和子喜歡不倒單。不倒單干什么呢?坐著睡覺,坐著睡覺肯定睡不好,結(jié)果白天就站著睡覺。所以,修行要講質(zhì)量,哪怕是十分鐘,你的用心用得好,你這十分鐘肯定會超過很長很長時間。而不是坐得時間越長越好。還坐著打呼嚕呢。一方面要保持好的睡眠,睡的時候好好處,打坐的時候就要精神十足一樣。打坐其實就像上戰(zhàn)場一樣,你要想,修行是一人與萬人戰(zhàn)。你想想:當(dāng)你要一人與萬人戰(zhàn)的時候,你應(yīng)該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是不是無精打采地坐在那里做出修行的樣子,就是修行了?如果我們用心用得對,有一個好的方法,而且你很用力的時候,其實當(dāng)下就可以擺脫昏沉和掉舉。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當(dāng)然,這要非常用力,不是不用力。

  我們講到適當(dāng)?shù)乃?適當(dāng)?shù)乃哌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要貪睡。

  還要把睡眠變成是修行,即帶著善心、帶著光明想去想,還要有正確的姿勢。吉祥臥多少也能夠起到禪修的效果。但是,躺著和坐著還是不一樣哦,躺著容易睡著。你說:我不要打坐,我就吉祥臥修行好了,那就修到夢里去了。

  不定的心所的第二個:惡作。

  “言惡作者。惡所作業(yè)追悔為性。障止為業(yè)”

  什么叫惡作?惡,厭惡、討厭,討厭自己所做過的事情。我們做過的事情,有善有惡。有的時候你做過了一件善事,之后很后悔,很討厭,覺得自己不喜歡。如果你干了一件善事,你產(chǎn)生這種惡作的心理,惡作接下來是什么?就是后悔,惡作和后悔是有因果的關(guān)系,首先是惡作,然后是后悔。所以,惡作的心理也叫悔的心理。所以,悔的心理是通三性的。如果你做的是善行,你產(chǎn)生惡作的心理,產(chǎn)生一種后悔的心理,那么這種后悔的心理就是不善的。如果你做的是不善的事情,干的是壞事,然后你產(chǎn)生這種惡作,就是后悔的心理,那么,這種后悔的心理就是善行,即我們所講的懺悔。所以,懺悔是懺的我們所作的不善業(yè)。所以,惡作的心理,有可能是善,有可能是惡。那么,它的特征就是一種追悔的心理。

  這種悔的心理“障止為業(yè)”,當(dāng)然,人在后悔的過程中,正在悔的狀態(tài)里邊的時候,它的心往往是很不安定的,會影響到止。惡作是通三性的。

  但是我們要運用這個惡作的心理來修行,即對不善的行為生起惡作的心理,通過惡作來幫助我們修習(xí)懺悔的心。

  下面還有二種:尋和伺。

  “言尋伺者。尋謂尋求。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粗轉(zhuǎn)為性。伺謂伺察。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細轉(zhuǎn)為性!

  尋,尋求,事實上也就是代表著心的一種粗的分別、粗的造作的作用。伺,伺察,是代表著心的一種細的分別、細的造作的作用。

  “尋謂尋求。令心匆遽!,匆遽,很快的!坝谝庋跃场,意識的境界,也即名言、概念,對一些名言、概念進行分別、造作,“粗轉(zhuǎn)為性”,粗的分別、粗的造作。同樣,伺,伺察,同樣也是“令心匆遽!钡,“于意言境細轉(zhuǎn)為性!笔谴碇牡囊环N細的分別、細的造作的作用。

  心的分別、造作在我們的禪修中也是蠻重要的。在我們的禪修過程中,從加行位到見道位,我們須要對境界進行重新的審察。我們要改變認識,要開智慧,就要改變自己的認識,要改變自己的認識,靠的是薰、造作和重新的分辨。對境界進行重新思考、重新認識。只有對世界進行重裝思考、重新認識之后,你才有可能改變你的見。

  另外一方面從修止的角度來說,你要讓你的心著意地安住在一個所緣境上,那么,這也是要心造作,要用心,你不用心是不行的。但是,要在修止的成就的過程中,你要讓你的心在用心的過程中,逐漸地從粗轉(zhuǎn)向細,甚至要轉(zhuǎn)向不用心。從用心到不用心,這是禪修的止觀的成就的過程。最后,要讓這個心越用越細,甚至到不用心。所以,在初禪、二禪中,就有從有尋有伺地,到?jīng)]有尋、只有伺,然后到?jīng)]有尋也沒有伺,經(jīng)歷這樣的過程,來說明禪定境界的深淺。

  尋和伺,是代表著我們用心粗細的狀態(tài)。

  關(guān)于心所先講到這里,大家先休息一下。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