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基礎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七節(jié) 律宗
第七節(jié) 律宗
一、住流
從第一次結集,代波離尊者誦出律藏為最初律部。隨后二次三次四次的結集。自此以后,邊葉、阿難、商那和修、優(yōu)婆調(diào)多五師傳持。佛滅后一百年間,純是一味和合,一百年后產(chǎn)生異見,部派分裂,因著律儀上的爭執(zhí),旋復至優(yōu)婆窗多以后,更分為五種律部。
五部:
景無德部——四分律——法藏部
薩婆多部——十誦律——一切有部
彌沙塞部——五分律——化地部
摩河僧批部——僧抵律——大眾部
實際傳來中國只有四律,迎葉遺部僅傳戒本。
四律:十誦律、五分律、四分律、僧抵律。
還有五論:
毗尼母論、摩得勒伽論、善見論、薩姿多論、明了論。
在中國弘傳最廣的是《四分律》。早在曹魏時,縣摩迎羅于洛陽譯出《僧抵戒心》,并立揭磨法,與中國出家人正式投戒。從譯出《四分律》后,先有法聰開講,口授弟子道覆。至慧光下有道云、道洪、智首、道宣相承。
與道宣同時弘幗分律》共有三派。有南山道宣。根部法勵、東塔懷素。三者見解不同,故分三派。法勵、懷素但盛一時,道直至今弘傳不絕。
二、判教
化制二教為本宗判攝;:教化眾生,有種種隨機言教,指經(jīng)論二藏,所詮定慧法門。制教:制止過非,指律藏所制定的戒法,詮解戒學法門。通過制戒的戒,能攝住三業(yè)不犯,便生定慧,由定慧伏斷煩惱,證人道果。
此宗更于此二教內(nèi)判立三教三宗。
化教中,更判為三教,以攝如來一代說法。
(一)性空教,俱會、成實析法明空是小乘教。
(三)唯識圓教,華嚴、深密等是大乘中道實教。
制教中,更分三宗,以攝一切戒律的戒本。
(一)實法宗,以色法為戒體,立一切法為實有,小乘有部。(懷素所依)
(二)假名宗,以非色非心為戒體,一切法唯有假名,無實體,大乘空教。(法勵所依)
(三)圓教宗,以心法種子為戒體,調(diào)萬法難識,大乘唯議圓教。
三、宗義
道宣的四分律宗,是依大乘唯識圓教而立義。并主張四分律宗通大乘說,從律文中,有五種理由證明:
(一)沓婆回心:沓婆證阿羅漢后。求堅圓法,回心
(二)施生成佛:戒本本謁云:施一切眾生,告共成佛道。
(三)相召佛子:序文有諸佛如是行,佛子亦如是。
(四)會財用輕;舍墮成中,會財后僧不還,犯輕罪。
(五)識了塵境:妄語戒的見聞知覺的了別,通唯識義。
戒有四科:
戒法:圣人制教名法;
戒體:納法成業(yè)名體;
戒行:依體起護名行;
戒相:為行有儀名相。
戒有五戒、八戎、十減、具足戒。戒的內(nèi)容廣泛,以止作二持攝盡。止持是約戒條,止一切惡,不該作者不作。作持是約體道辦事,修一切善,諸如受戒、說戒、安居、自恣、懺罪等。所謂諸惡臭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大乘菩薩戒,不同小乘戒。聲聞戒唯人得受,大乘成諸趣通受;聲聞戒有受有舍,菩薩戒有受免會,是盡未來際受待。菩薩成主要體現(xiàn)在三聚凈戒上:
(一)攝律儀戒,七眾所受別解脫戒;
(二)攝善法戒,奉行—切善法;
(三)攝有情戒,廣修善法以利益眾生。前二自利,后一利他,合為二利圓滿,雖只講戒,而與定慧相連。如把心停止,不起妄念,攝意業(yè)為定,詳細觀察思惟,此應作,彼不應作為慧。如盜戒具三凈戒:自不起盜心并防護為攝威儀,見有盜機而維護為攝善法,轉告保護為饒益有情。其他戒也一樣,一戒一行圓觀解,具足一切行即為大乘妙行。
- 菩薩所行法門無量以六度為其根本
- 學佛者受三皈依后要從受持五戒開始
- 皈依和受戒是一回事嗎?
- 時刻謹記,修行中最根本的就是這四個字
- 糞掃衣和祖衣是什么?糞掃衣與祖衣的釋義
- 修行學習佛法的次第
- 為何“掃地僧”多為高僧?答案在這里!
- 有信仰,心中便有目標和尺度
- 發(fā)脾氣,對你我都沒有好處!
- 修行務必去除執(zhí)著
- 佛菩薩度眾生不是做交易 不求回報
- 心甘情愿就不會抱怨
- 這些你習以為常的事 都是佛教的悲哀
-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到底指什么?
- 短期出家須慎重,尤其是女性!
- 修行中事事不順 可能是福報不足的表現(xiàn)
- 這就是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的責任
- 看弘一大師做人10原則中的深意
- 為啥期待利益者最后往往一無所有?
- 年輕時看遠 中年時看透 老年時看淡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