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佛法 下篇知恩圖報.《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報恩品》第二講

  第二講依法修行,開發(fā)佛性

  今天講本經(jīng)的法會因緣。佛每講一部經(jīng),都有一個因緣,佛每一次講經(jīng),都是演說無上甚深妙法的法會。本經(jīng)的《序品》就是敘說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講說《心地觀經(jīng)》一期一會的殊勝因緣。

  1

  佛陀每講一部經(jīng),一定是六個方面的條件都具備了,法會才能成就。有這樣一個可信的事實、有記錄者、有時間、有說法主、有聽眾、有處所,整個加起來叫做六種成就。除了像《心經(jīng)》這樣省略這部分內(nèi)容的經(jīng)典以外,絕大部分的經(jīng)典都具備六種成就。

  第一是信成就。所謂“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沒有信成就,就不知這部經(jīng)是否是佛說的,不能引起大家的信奉。所以第一就是信成就,信成就就是每一部經(jīng)開頭的“如是”兩個字。意思是像這樣的一部妙法,我們大家都要深信不疑。

  第二是聞成就。“我聞”叫做聞成就。“我”就代表結(jié)集這部經(jīng)的人,就是阿難尊者。這樣一部無上甚深的經(jīng)典是我阿難尊者親自從佛那里聽聞而來,這叫聞成就。

  第三是時成就。就是說法的時間。佛經(jīng)里面不是像現(xiàn)在這樣把某年某月某日記得清清楚楚,只是籠統(tǒng)地記載為“一時”。

  第四是主成就。主就是說法者,就是釋迦牟尼佛;蛘呤窃诜鸬挠∽C、加持下,也有菩薩說法,也有羅漢說法,也有變化人說法,也有長者居士說法。比如說《維摩詰經(jīng)》就是居士說法。所謂“經(jīng)通五人說”,有五種人說經(jīng)。以佛說為主,或者在佛的加持、印證下,所說的法都可以叫做經(jīng)。“法王印證,演說妙法”,所以叫主成就。

  第五是處成就。指佛陀說法的地方。比如“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舍衛(wèi)國就是處。這部經(jīng)是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說的。當然,處成就可以在天上,也可以在人間,應緣而住,無有定處。但是每一部經(jīng)都有自己的說法處。一些小的經(jīng)典,在一處就說完了。像《華嚴經(jīng)》這樣大部頭的經(jīng)典,就有“七處、九會”,佛在七個地方,說了九次,才說完整。

  第六是眾成就。眾就是聽法者。如果沒有聽眾,向誰說法呢?所以有眾成就。所謂眾成就,就是圣凡聚會。每說一經(jīng),有聲聞弟子,有菩薩弟子,有天龍八部,有一切善男信女,所以是圣凡聚會,這叫眾成就。

  這六種成就也叫六種證信。有這六種成就,證明這部經(jīng)是可信賴的,不是偽經(jīng),不是非佛說,不是非阿難所結(jié)集。從這六種成就,也可以來辨別是不是真正的佛經(jīng)。

  2

  從本經(jīng)的特殊因緣來看,在序品當中,反映了五種殊勝,這是本經(jīng)與其他經(jīng)典的不同之處。

  (一)主殊勝。釋迦牟尼佛入定、放光、動地,然后才說這部經(jīng)。說此經(jīng)時,聽眾極其多,法會極其殊勝,供養(yǎng)極其豐厚,這是促成主殊勝的因緣。

  (二)法殊勝。本經(jīng)宣說的是心地法門這一殊勝之法。要悟入心地法門,一定要修種種加行,具備種種資糧。第二品《報恩品》,就是講的為了修心地法門而修的一種加行。一般而言,有兩種加行最為重要,一是供養(yǎng),二是懺悔。由供養(yǎng)而去除現(xiàn)前的貪心,由懺悔來消除過去的罪業(yè)。在懺悔的同時也要修供養(yǎng)。以什么來供養(yǎng)呢?有內(nèi)供養(yǎng)和外供養(yǎng)。內(nèi)供養(yǎng)就是以清凈的身口意三業(yè)來供養(yǎng)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谠诔佛號,身在禮拜,心在觀想,身口意三業(yè)相應,叫三業(yè)清凈。這種供養(yǎng)是最重要的供養(yǎng),叫內(nèi)供養(yǎng),又叫內(nèi)施。外供養(yǎng)就是用香、花、涂、燭、果、樂,來供養(yǎng)十方三世一切三寶。有懺悔、有供養(yǎng),修行最容易進步。這是為正修而作的準備工作,所以叫做加行。

  (三)眾殊勝。聽聞《本生心地觀經(jīng)》的三界圣凡,一共有十九類。從聲聞、菩薩,一直到天龍八部、國王、王后、長者、居士、人非人等。這部經(jīng)典在聽眾方面作了這樣一個記錄,說明大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十九類眾生都要以心為主,修心地法門,才能最后圓滿菩提,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三昧殊勝。佛陀在說這部經(jīng)時入兩種三昧。首先是入有頂天極喜三昧。有頂天是色界第九天。所謂“有頂”,意思就是有形世界的最高一層。到了無色界,那就沒有形態(tài)。因為色界有形,所以還有喜;到無色界,就無所謂喜了。佛陀看到十九類眾生都來聞法,有這么多人都向往心地法門,向往無上菩提,所以很高興,為眾生根熟而喜悅,為說法當機而喜悅。眾當機、法當機,所以佛陀入極喜三昧,在極喜三昧中放大光明,現(xiàn)種種瑞相。

  首先是在光明中顯現(xiàn)十方諸佛從出生、成道、說法、度眾一直到涅槃,然后又有八大靈塔在光明中顯現(xiàn)出來。八大靈塔就是為紀念佛陀的一生,從出生、成道,一直到入涅槃之間,有八件特別具有紀念意義的事情,在八大圣跡處所修的寶塔。除了這八大圣跡處,有很多寺院也修此八塔作為紀念。根據(jù)本經(jīng)的說法,這八大靈塔分別叫做降生寶塔、成佛寶塔、度人寶塔、聲名寶塔、神異寶塔、大乘寶塔、現(xiàn)疾寶塔、圓寂寶塔。

  在佛陀出生的地方,拘娑羅國凈飯王宮的生處寶塔,是“降生寶塔”。在摩伽陀國伽耶城邊菩提樹下,有“成佛寶塔”,現(xiàn)在那個塔還在,就叫菩提伽耶。佛在波羅奈國鹿野苑中初轉(zhuǎn)*輪,度五比丘,所以有“度人寶塔”。在舍衛(wèi)國中祇樹給孤獨園,佛陀與諸外道反復辯論六個月,降伏了六師外道,獲得一切智者的稱號,聲名遠揚,所以有“聲名寶塔”。在安達羅國曲女城邊,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然后與梵天王及天帝釋十二萬眾,從三十三天現(xiàn)三道寶階下閻浮提,所修紀念塔叫做“神異寶塔”。在摩竭陀國王舍城邊耆阇崛山,佛說大般若、法華一乘、心地觀經(jīng)等大乘經(jīng)典,所修寶塔名為“大乘寶塔”。在毗舍離國庵羅衛(wèi)林,維摩長者示現(xiàn)疾病,宣說大乘不可思議境界,所以有“現(xiàn)疾寶塔”。在拘尸那國跋提河邊娑羅樹林中,佛入滅的地方,有“圓寂寶塔”。

  如果根據(jù)《八大靈塔名號經(jīng)》,所記八大圣跡分別為:迦毗羅衛(wèi)城藍毗尼園佛陀降生處;摩伽陀國尼連禪河邊菩提樹下佛陀成道處;迦尸國波羅奈城鹿野苑佛陀初轉(zhuǎn)*輪處;舍衛(wèi)國祇陀園佛陀現(xiàn)大神通處;桑伽尸國曲女城佛陀于忉利天安居畢,自七寶寶階降下處;王舍城提婆達多破僧,僧眾分離二處,佛陀化之使歸一味處;廣嚴城佛陀思念壽量,將入涅槃處;拘尸那城娑羅林內(nèi)佛陀入涅槃處。所說八大圣跡地點與本經(jīng)完全一樣,而所紀念的事件則稍有不同。

  這八座寶塔是釋迦牟尼佛一生化跡所現(xiàn),是人天有情皈依、供養(yǎng)之處,供養(yǎng)八大靈塔是我們成佛的遠因。如果我們在某個地方看到中間有一座大塔,周圍有八個小塔,那就很可能是八大靈塔。佛陀在入極喜三昧之時放大光明,在光明中顯現(xiàn)了這八大靈塔。

  第二種是獅子奮迅三昧。獅子是比喻,奮迅表示動作迅速。因為獅子是獸中之王,它一旦有所動作,一定會像驚雷閃電一般迅速,所以叫奮迅。奮迅三昧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入獅子奮迅三昧時,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迅出微細之火,出火迅速。微細之火象征佛陀的微妙智慧,能夠迅速斷除微細的煩惱。入定叫三昧,也叫等持。入定的目的就是要開發(fā)智慧,開發(fā)智慧的目的就是要斷除煩惱。能入獅子奮迅三昧,產(chǎn)生智慧快,斷除煩惱快。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是進出三昧迅疾無間。進入禪定很快,從欲界未到地定,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再到無色界的四空定,加在一起就是四禪八定。修獅子奮迅三昧可以無間斷地進入四禪八定。入三昧迅疾,出三昧也是如此,可以從非想非非想定迅速退到四禪、三禪、二禪、初禪,乃至欲界未到地定。佛要說法之前,往往先要入定,入了定才能夠觀察與會圣凡各種各樣的因緣根機,觀機逗教,應病與藥。所以佛陀在說《本生心地觀經(jīng)》的時候,入了有頂天極喜三昧之后,又入獅子奮迅三昧。

  (五)現(xiàn)瑞殊勝。進入獅子奮迅三昧之后,佛就放光、動地,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六種震動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大地在搖晃。發(fā)生地震時,大地的搖晃會造成破壞,佛說法時大地震動,是由于佛的定力加持、護法神的衛(wèi)護,不會造成破壞。六種震動是動、涌、震、擊、吼、爆,這六種震動和地震的情形極為相似,但是,佛陀說法引起六種震動時,所有的土地都柔軟了,就像一床棉被一樣柔軟了,不會造成破壞性。如果要造成破壞性,佛陀就不會讓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了。佛陀顯現(xiàn)這種瑞相的目的,也是為了教化眾生。六種震動每一種又分為三種,所謂:動、極動、遍極動;涌、極涌、遍極涌;震、極震、遍極震;擊、極擊、遍極擊;吼、極吼、遍極吼;爆、極爆、遍極爆。極的意思是大,動得很厲害;遍的意思就是普遍。佛陀入獅子奮迅三昧而現(xiàn)的祥瑞之相,不是一種災難,F(xiàn)了這種祥瑞之后,據(jù)佛經(jīng)記載,“其地嚴凈,悉皆柔軟,滋長卉木,利益群生。”大地起了變化以后,土地更加肥沃,草木花卉生長茂盛,大地眾生會直接獲得種種利益。

  大地六種震動,光中涌出八大靈塔,都是在說本經(jīng)顯現(xiàn)的種種瑞相。

  3

  現(xiàn)在正式解釋《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報恩品》。《報恩品》在本經(jīng)的第二卷和第三卷,共上下兩品。上一品主要是長行,下一品主要是偈頌。這次只能講《報恩品》上品長行部分,頌文就不講了。

  佛陀在說法之前先入定觀察眾生的根基,然后放光現(xiàn)瑞。前面講到諸佛有二法,不會常住在三昧中不出定。這二法,一是大慈,二是大悲。諸佛由于大慈悲心而不會久住禪定,而是心懷眾生,出定以后拔眾生苦、與眾生樂。“以是二法,于無數(shù)劫熏修其心,而成正覺。世間眾生多諸苦惱,以是因緣,如來不久,從三昧起,當為演說心地觀門大乘妙法。”

  《報恩品》第一句就說:“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然后佛陀就對彌勒菩薩說:“善哉善哉!汝等大士、諸善男子,為欲親近世間之父,為欲聽聞出世之法,為欲思惟如如之理,為欲修習如如之智,來詣佛所,供養(yǎng)恭敬。我今演說心地妙法,引導眾生令入佛智。”佛說今天圣凡云集,就是為了要親近世間慈父,聽聞出世之法,要思惟如如之理,修習如如之智,所以我現(xiàn)在要為你們說心地妙法,引導眾生令入佛智。

  接下來佛又說:“如是妙法,諸佛如來過無量劫,時乃說之。如來世尊出興于世,甚難值遇,如優(yōu)曇華。假使如來出現(xiàn)于世,說此妙法,亦復為難。”佛陀出世,千生罕遇,萬劫難逢,所以生值佛世難。佛出世以后要來宣說心地法門,也是一件稀有難得的事。

  “所以者何?一切眾生遠離大乘菩薩行愿,趣向聲聞緣覺菩提,厭離生死,永入涅槃,不樂大乘常樂妙果。”佛陀所要宣說心地法門,是究竟大乘之法,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如果聽到這樣的妙法,那些小根小器的眾生,往往會心生怯弱,有畏懼心。

  “然諸如來轉(zhuǎn)于*輪,遠離四失,說相應法。”諸佛出世觀機逗教,總是根據(jù)眾生的根機和時節(jié)因緣,而說相應的法。要使所說的法與眾生的根機相應,必須遠離四種過失。“一、無非處,二、無非時,三、無非器,四、無非法。”非處不說,非時不說,不是那樣根機的眾生不說,暫時不能接受的法不說。說法當機,“應病與藥,令得復除”。遠離四失,就是無非處、無非時、無非器、無非法,應病與藥,令眾生聞法得解,遠離煩惱。“即是如來不共之德。”這樣應病與藥,遠離四失,只有佛陀才能做到,這是佛不同于聲聞、緣覺以及未得自在之菩薩的不共功德。“以是因緣,難見難聞菩提正道心地法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妙法,一經(jīng)于耳,須臾之頃,攝念觀心,熏成無上大菩提種,不久當坐菩提樹王金剛寶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什么問題都容易解決,就是攝念觀心最難。聽了心地法門觀心妙法,如果不能夠攝念觀心,還是辜負了如來一會說法。以什么來攝念?就是以三昧來攝念。只有在禪定中,我們的心念才能收攝得了。進入三昧得定之后,能夠產(chǎn)生智慧,所以又能觀心。“攝念觀心”這四個字,實際上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定慧等持”。攝念是定,觀心是慧,兩者統(tǒng)一起來,達到相應的地步,才能熏成無上大菩提種。

  諸佛出世,千生萬劫難遭遇;聽聞正法,也是千生萬劫難遭遇;聽聞正法之后,如說修行,攝念觀心,更是難上加難。我們學佛的人,時時刻刻要以法為重。重法就是重佛,重佛就是重自己。為什么?因為佛教導我們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們依法修行,開發(fā)本有的佛性,成就自己本有的無上功德。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