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不二法門品 第五講 上
入不二法門品
靜波法師講于新加坡
(第五講 上)
本文根據(jù)錄音整理 未經(jīng)校稿 錯漏之處 敬請指正
整理人 慧雪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炒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愿解如來真實意
《維摩經(jīng)》入不二法門品經(jīng)文“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即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jīng)文是第二十五位菩薩站起來發(fā)表自己對不二法門的感悟。這樣一位菩薩他常觀第一義空,這個空和我們所說的空有相對的空是不一樣的。我們一旦認(rèn)識到空就是空有相對的那個空。他不著罪福二相,超越相對,超越空有,他因為能夠不執(zhí)著罪福二相,所以他才教化眾生不執(zhí)著、自在,大智慧。堪作眾生福田,所以皈依三寶覺、正、凈,凈是凈心,不執(zhí)著不掛礙,如果你自己執(zhí)著掛礙那你就沒有辦法做為眾生的福田,所以稱福田菩薩。所以能夠為眾生做福田,眾生能夠受益,能夠真正的法喜充滿。
他站起來發(fā)表對不二法門的感悟,說對于福行、罪行、不動性,凡夫與二乘人以為是二法。凡夫是誰呀,就是我們,我們執(zhí)著有,我們執(zhí)著是實在的,所以我們特別在意要種福田,我們要結(jié)緣,要發(fā)心,做好事,認(rèn)為實實在在。但是二乘人以為是空,他說那個是沒有用的,相對的那個是沒有用的,沒有主宰性的,沒有實在性的,這兩者之間都是極端的。所以要中道,就是中觀,中觀就是并觀,照應(yīng)有要照應(yīng)空,照應(yīng)空要照應(yīng)有。因為照應(yīng)有我要有下手處,照應(yīng)空我心里沒有掛礙,為了回報我來做福田的,我是感恩的,因為這樣的法才使我真正的走出生命的局限,才能提升我生命的質(zhì)量,真正的解脫。
所以說這樣一位菩薩了不起,凡夫和二乘以為是二法,那么就實際而言,就他的本質(zhì),你不要去著相,你要去著相去看外表的相那你就會執(zhí)著有。今天你要看本質(zhì),既不要執(zhí)著凡夫的也不要執(zhí)著二乘的。所以就實際而言,就從空性、諸法實相、如來藏、佛性、真如法性這樣的角度,這樣超越的角度去看,罪福不動都是緣起而性空,罪是緣起,你有貪嗔癡,于是你起心動念,于是你有行為。福也是一樣,那么你去修福也有一種誘惑,于是你去供養(yǎng),做福田,這個也是有相的,但是相對而言的是沒有。所以他罪福不動性,都是緣起性空,不動是相對動而言的,比如罪福本身就是動的,就是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對而言的,不動性也是緣起的,所以說空則沒有福行,沒有罪行,沒有不動行。沒有罪行,沒有福行,沒有不動行,你不要誤會,我要回過頭來我還要照應(yīng)一下,我要把他壓下去,但是我還要提直來。壓下來是你的執(zhí)著,提起來是你的下手處,你還要在有上去下手,你要有罪有福有不動,壓下去的是你執(zhí)著實在相,提起來的是你要有個下手處。否則你就斷滅,滅斷就不可以,只是你要超越不再執(zhí)著有,不再執(zhí)著空,但是你還要有一個下手處,我要回避眾生不如意、眾生不喜歡的事情我不去做,喜歡的我做,但是心里不留痕跡,這叫恒順眾生。普賢菩薩十大愿王,第九,要恒順眾生,你要做,他喜歡你要做,他不喜歡你不要做,但是我心里沒有這樣的執(zhí)著,這個福報是圓滿的,福慧雙修,就是菩薩的兩足尊、佛的兩足尊。;垭p修,在福上感悟到空性,在空性上,要面對當(dāng)下要去實踐要去承當(dāng),這樣才是圓滿的。
所以說沒有福行沒有罪行沒有不動行,如是三行你能夠感悟就是實行。佛母就是空行,只有空行才是自在的,佛母就是般若,只有般若才能生佛子,我們受了菩薩戒的人說“汝是菩薩否?”是,那就是菩薩的兒子了,是是有內(nèi)容的,你要去感悟不二法門的。如是在此三行中而不生起,不生起就是不執(zhí)著了,你沒有掛礙,但是你還要面對,要去承當(dāng)。如此就是入于不二法門,你就能證入不二法門,別著急,慢慢來,如果你能認(rèn)識到這一點,就是非常之不易。我們一直以來都著相,看到都是外表沒有看到本質(zhì),如果你看到本質(zhì)你就自在了,生死的問題就了了,不然的話了不了。阿彌陀佛因地的時候五劫身為空性,就是入不二法門了,那么入不二法站之后就真空妙有愿力。所以說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一個殊勝的緣起,但是緣起又性空,性空又緣起,生者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在世俗諦上肯定上西方極樂世界,在真諦上只是轉(zhuǎn)變觀念已而,轉(zhuǎn)變觀念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就相應(yīng)了。當(dāng)然你上東方也可以,都是可以的。
下面的經(jīng)文“華嚴(yán)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jīng)文的意思是第二十六位菩薩站起來談他自己感悟不二法門的經(jīng)歷。這樣的一位菩薩他是以萬行為因來莊嚴(yán)佛果。什么是華呢,華是文殊的智慧,文殊的智慧是空。嚴(yán)是普賢的行為,就是你要承當(dāng)你要去實踐要去感悟,你要把握當(dāng)下。華嚴(yán)經(jīng)就是文殊智普賢行,這樣的歷程。華嚴(yán)經(jīng),經(jīng)是路,所以說這位菩薩很不了起,稱為華嚴(yán)菩薩。
他站起來說,從我相而起人相乃至眾生相,你站在你的角度有我,你不知道四大五蘊原來是沒有主宰性和實在性的,但是你一直以我的角度來觀照別人,于是人相,然后壽者相,我相人相還有眾生相,不知道蕓蕓眾生原來不過是眾元所生,眾元所生也會眾元所散,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如此看來,凡夫二乘就以為二法,實際卻是緣起性空,如幻如畫,沒有實在相的,包括你包括我包括我們的佛像,都是緣起如幻,剛開始你要執(zhí)著,有能有所,訓(xùn)練、鍛煉,最后沒有能沒有所了,因為都如幻如畫,如幻如畫就平等了,因為表相上是不平等的,所以你要訓(xùn)練自己去平等,必須要看到他的不實在性、緣起性,如此你就打破了這種局限這種觀念,這樣的結(jié)果就如同徹見我相、人相、眾生、壽者相的本質(zhì),他到底是什么,原來你外表的相誘惑不了我,我知道你是什么,你怎么萬變都不離其中,你怎么樣粉墨登場,你怎么樣把自己打扮的如何如何,你都是假的你都不是真的。我心里如如不動,我心里有抵抗力,否則我的眼睛不夠用,我的心里也是打鼓或者貪欲,這都出來了。但是現(xiàn)在不這樣了,我一下看明白了,我非常冷靜,因為你看透了。
即如器相見金,器相萬千,我一再說金的耳環(huán)、金的項鏈、金的戒指、金的手鐲,無量無邊的各種相,我看到的本質(zhì)是金子,不是耳環(huán)、項鏈、鐲子、戒指呀,我沒有看到這些,我看到是本質(zhì)。這個你就開悟了,你要訓(xùn)練自己去面對他,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無量劫以來我們就一直著相,通過相去感悟本質(zhì)是不容易的,今天我們終于知道原來佛經(jīng)給我們指明了方向,讓我們走出輪回,因為你著相必然是輪回的,哪個不執(zhí)著我相呀?都是這樣的,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不執(zhí)著你不正常,你是木頭。但是你一直執(zhí)著下去,你在這圈里就轉(zhuǎn)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生不死,不死不生,你一下就明白了,不生才不死,不死才不生,不二才能走出來。即不起二法見,于是你看不到不兩個了,看到是本質(zhì)是一個。如果不住二法,就沒有了分別心,所以你看到本質(zhì),你沒有分別心了。如此既無能識,也無所識,什么叫識,分別呀,你一分別馬上苦惱就來了,你不分別就沒有苦惱,沒有掛礙,可是你分別,但是現(xiàn)在也需要你分別,你有分別智,智慧一旦現(xiàn)前,你就一下自在了。所以你要完成這個分別智就必須要進(jìn)入于不二法門,所以這個就是證入不二法門。所以華嚴(yán)菩薩很不了起,我們應(yīng)該向華嚴(yán)菩薩去學(xué)。
下面的經(jīng)文“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即無取舍,無取舍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jīng)文的意思是第二十七位菩薩站起來他談對于不二法門的感悟。這樣一位菩薩他能夠含藏三德秘藏,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般若即解脫,解脫即法身,否則這種解脫是不大可能的,所以稱為德藏菩薩。而且我們來分析一下,我們眾生而言,有取有舍,這個舍往往是為了得。在我的寺院里經(jīng)常會有人告訴別人,說舍一得萬報,所以這種誘惑對于很多人來講特別高興,后來我告訴他趕緊把他拿下來,他愿意舍就舍,不愿意舍隨緣好了,否則他舍完了沒有得不就苦惱嗎,有所追求有所奢望,無所奢望那當(dāng)然他就自在,所以菩薩無希望。我不要求回報,這樣才是最圓滿的。我們曾經(jīng)有一位居士,不是很明了佛法的一位佛教徒,那上面寫著舍一得萬報,舍得舍得。他一想比銀行的利息要高多了,于是他拿了二十萬塊錢往那一放,回家就等著得了,等了一段時間沒有得了,他急了跑到廟里來算賬,你們不說得嗎,別人也說不清楚,最后怎么辦,好,你拿回去,因為因緣還沒有成熟,你拿回去好了,不然的話你一直消化不良的,你一直會認(rèn)為我們在說慌,我們不會說慌。你要算大賬要高得一點,通過這個錢把我執(zhí)給出來,把取舍也給出來,這是真正的佛法,因為你要練。剛開始你肯定是不習(xí)慣的,輪回習(xí)慣了,不輪回才不習(xí)慣呢,所以訓(xùn)練自己非常艱難。
他站起來說,對能證得和所證得的法相,凡夫、二乘以為是二法。能得、所得,能和所都是來源于我執(zhí)的。如就器相徹見金性,你看到了那種外表的耳環(huán)、項鏈、戒指、鐲子,你看到的是金子,沒有看到外表那個相,于是就沒有外表的相可得。即無所得處,無所得,當(dāng)然你也就無所舍了,所以舍和得都超越了,要不在當(dāng)你舍的時候你要有一個回報,當(dāng)你回報的時候你又失去了,所以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必有所得,這個從來都是緣起的。如果你心里沒有牽掛才是一種超越,你心里有牽掛你超越不了,當(dāng)你超越不了的時候你還沒有脫離生死的局限,這是真正的佛法,不是我們杜撰出來的,佛說維摩詰經(jīng),這不是法師的,法師沒有辦法,佛法才有辦法。則無取舍,而無取無舍,即是入于不二法門。平等了,原來不平等,心里不平衡,看見人家發(fā)財了不平衡,為什么不平衡,人家播種了人家就收獲,你沒有播種那為什么要攀緣呢貪求呢,非常公平,那你播種你也收獲,一樣。但是都是無常,得了也會失,都會是一個過程,沒有主宰性,因為你都在這這里繞,耕耘了必將收獲。但是這是世間法,佛法中說“來時歡喜去時悲”來的時候很高興,一個孩子生到這家尤其是男孩,大家很高興。去時悲,一旦離開這個世界,六親眷屬,又哭、又痛心、又煩惱,是很傷心,生離死別,為什么是苦呀,刻骨銘心呀.空在人間走一回。你看哪一個人臨走的時候帶走什么呀,存款單沒有帶走,美元沒有帶走,什么東西也沒有帶走。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什么是業(yè),是你阿賴耶識的種子,就是你那個記憶,就是你的基因他跟著你,你沒有辦法,你將來投生就靠這個,當(dāng)然你有智慧你不投生?諄砣碎g走一回,不如不來也不去,也無歡喜也無悲,沒有來沒有去就不二法門了。所以不二法門何等重要,真正的你看不破,你放不下,心里又執(zhí)著,還是不行的,你念阿彌陀佛,能念所念融為一體,不念而念,念而不念,融為一體。風(fēng)聲雨聲什么聲音你念到什么程度都是在念佛,那個時候你才不二了。否則你一直分別,老琢磨,這阿彌陀佛怎么就看不見呢,他怎么不來接我呢。你有這種能所,有這種距離感,那又怎么可能呢。往生我們心里的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心可以做佛,心可以做魔。唯識宗講“一心應(yīng)四境”。這杯水呀地,獄惡鬼看到他是濃血是火焰,魚看到說這是我的宮殿,人看到他是生命的源泉,天人看到他是珠寶、琉璃,都是一樣的水,為什么感覺不一樣呢,業(yè)力不一樣所以就不一樣。同樣在這個世界,鬼就很痛苦,都是這個世界,但是感覺不一樣,因為種子不一樣,所以說我們要去改變我們的種子,所以無取我舍即是證入不二法門。
下面經(jīng)文“月上菩薩曰:暗與明為二,無暗無明,即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暗無明,一切法相,亦復(fù)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jīng)文的意思是第二十八位菩薩他站起來談自己對不二法門的感悟。這位菩薩智慧之光如皓月當(dāng)空,沒有一絲的云,沒有一絲的障礙,皓月當(dāng)空,所以稱為月上菩薩。他站起來說,暗與明,什么是暗呀,就是諸惑就是煩惱就是障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貪嗔癡,想不開看不開,煩惱、痛苦還抱怨是別人事,都是我們自己的事,都是我們自己的事。因為你有了諸惑有了障礙需要有有智慧去通達(dá)這個障礙是真的嗎?不是的所以有人就以為這個迷惑、你的障礙和你的智慧、功名是兩個東西。凡夫、二乘以為二法,凡夫人認(rèn)為是有,有煩惱有解脫,有煩惱,煩惱是實在的,我沒有辦法。二乘人認(rèn)識是空的、假的,一個偏空一個偏有,偏空不對偏有不行,都是錯誤的,所以這是一個二元對立的,哪有空哪有有呢,沒有有就沒有空,沒有空就沒有有,沒有錯,但是如果我再執(zhí)著空那又錯了,所以既沒有空也沒有有,才是真的入不二法門。
即暗時無明,明時無暗,你有煩惱的時候你就沒有智慧,有智慧的時候你就沒有煩惱,就是背道而馳,只是你一念之差沒有的,你總比那些沒有學(xué)佛的人強吧,你雖然也有煩惱,可能你的修行不夠,但是你也知道他是假的,可能你當(dāng)時沒有看開,背后慢慢想一想釋然了,這不都過去了,那我為什么來糾纏呢,為什么為過去的事情煩惱呢,說明你還掛礙還執(zhí)著,既然那個事情已經(jīng)過去了,我已不是那個人了,那為什么我還在掛礙呢,所以你的問題不就解決了嗎,所以慢慢來,訓(xùn)練這個過程,沒有這個過程人是不會長大的。凡夫、二乘以為二法,暗時無明,明時無暗。實際而言,就本質(zhì)而言,如沒有黑暗就沒有光明,沒有煩惱你哪里有菩提,沒有生死哪里有涅槃,所以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里面說沒有黑暗即沒有光明,沒有光明也沒有黑暗,可見明暗互為因緣,相對而說的。你說人有生死,我們要解脫,解脫就是涅槃,就是你要不執(zhí)著生不執(zhí)著死,才是涅槃,因為生和死就是局限就是輪回。但是今天你不執(zhí)著生死是不可能的,生死是緣起法,生死沒有實在性沒有主宰性,那我們?yōu)槭裁催要執(zhí)著呢。所以你要逐步訓(xùn)練自己不執(zhí)著,所以互為因緣,沒有明就沒有暗,沒有暗就沒有明,原來是相對的,相對的東西可靠嗎,你要去超越這個極限。所以且明暗遷流變化,你的煩惱你的智慧,相對的智慧相對的煩惱也會變化,不會停留下來,你昨天的感覺和今天的感覺都不一樣。于是光明與黑暗是沒有自性沒有主宰性,如是則沒有明沒有暗,但是你必須要感謝明感謝暗,因為只有明暗你才會入手,才會真正的進(jìn)入不二法門。所以說對于二而言你要突破他,否則的話一心不可二用。什么叫一心沒有二用呢,一心本來是平等,你怎么能再去分別,再去分別你不就又輪回了嗎。為什么呢?如證得滅受想定中,受想定也是沒有實在性的,于是不再見有明暗二相。明暗是相對的,一切法相也是同樣的道理,都是沒有主宰性的,不僅僅是光明與黑暗,不僅僅是煩惱痛苦解脫涅槃,一切法都是沒有二相的,所以能夠在一切法上遠(yuǎn)離明暗二邊,也就是在一切法上沒有障礙沒有解脫,就是入于不二法門。
下面的經(jīng)文“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喜歡解脫,不喜歡世間法,那么有人自以為是,好像自己多有境界,其實自己還不究竟,因為你分別著),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jīng)文的意思是第二十九位菩薩發(fā)言談他對不二法門的感悟。這位菩薩以諸法實相印為手,寶印手表相表法的。就像孔雀表法的,表示佛母能消化,寶印手就是用手表表諸法實相,這個手是什么意思呢,諸法實相印,所以叫寶印手,而且他來自于一切法皆是佛法。《無量義經(jīng)》說無量義者從一法從,寶印手就代表諸法實相,就代表空,所以代表實相印。常以方便智來提攜眾生,而不是我們揮來揮去,我們自己是沒有感悟的,是一種習(xí)慣的動作,他是教化眾生的一種方便,他一揮眾生就配合,一揮手他馬上就知道這是實相,這就是相應(yīng)。當(dāng)然我們兩揮也不知道,今天可能就知道了,舉手投足,都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你說能不是嗎,重要的問題是需要你在相上去感悟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寶印手菩薩用方便智來教化眾生來改變眾生原來固有的價值觀念,所以稱寶印手菩薩。
他站起來說,對于樂于涅槃和不樂世間。兩邊的執(zhí)著,樂于涅槃就解脫,世間也就是世間法,一個是解脫的一個是沒有解脫的,凡夫和二乘以為是二法,凡夫執(zhí)著有的,這是兩個,二乘人以為就是空的,那個有這個空,那個空這個有,所以佛法活,為執(zhí)空者說有,為執(zhí)空者有,事實上沒有空也沒有有,空和有只是教化眾生的一種方便。如果你執(zhí)著有錯了,如果你執(zhí)著空錯了。但是你必須通過空有來完成空有,超越二元,打破中間的界限,這個就需要我們明白沒有主宰性的有也沒有主宰性的空。所以這樣的話我們就釋然了,不然的話你不甘心,你得到了高興失去了煩惱,過程都在變化。
那么就實際而言,就真實而言,佛法真諦說的,真理上去講、去探討,諸法實相去探討,如果不樂涅槃,涅槃是解脫,你對解脫都不貪,都不高興了,如果不是這樣,不厭世間,我也不厭離世間了,對世間法我認(rèn)為那是機(jī)遇那是挑戰(zhàn)那是鍛煉,我不厭惡他了,因為我現(xiàn)在觀念轉(zhuǎn)變了。就像我們說的垃圾、糞便,你收藏一下,你把他轉(zhuǎn)化一下可能發(fā)電,可能廢物利用,可能更好。那個糞便你作肥料,去發(fā)酵一下你說是好還是壞呢,沒有好沒有壞。你善于轉(zhuǎn)化就沒有好沒有壞。即心行平等。這杯水放在圓的杯是圓的,放在方的杯子里是方的,你非得說方的是有棱角的,圓的是圓融無礙的,二乘人執(zhí)著那個空的,都是錯誤的,因為本來都是水,就是因為他在的環(huán)境不一樣。你到圓的里他又變了,他本身就沒有二樣,本身是平等,所以這里面說心行平等則無有二法,沒有兩個,都是一樣的。為什么呢?如果有束縛,則有解脫,你被束縛得解脫,如果本來就沒有什么束縛,那么是誰在尋求解脫呢?據(jù)說禪師,有個人找禪師說我要解脫,我要解脫。禪師說誰縛汝,誰把你捆上了呢,他想了想沒有人縛我呀,那你已經(jīng)解脫了,確實解脫了,你心里沒有解脫和束縛的觀念你說是不是解脫了,那你為什么束縛了呢,是因為你希望說我應(yīng)該賺一萬塊錢,你現(xiàn)在就賺五千塊錢就痛苦不平衡,本來就五千塊錢的緣分嗎,所以你就沒有束縛,你明白這個道理,緣分是不固定的。如果我想賺一萬,努力,努力就好了,你現(xiàn)在在那痛苦解決不好,可能你情緒不好,運氣也 好,可能連五千你也保證不了,事實上是這樣的,再說發(fā)牢騷,得病了,可能癌癥了,連五千也沒了。事實上是這樣的,如果你多活一些年,五千塊錢還是能保證的,所以很多事情是變化的。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當(dāng)然你別誤會,佛教怎么頹廢消極,讓你去努力,沒有人不讓你去努力,但是因為你的因緣你不能傷害自己,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說沒有束縛,那當(dāng)然就不需要解脫了。所以又問了,誰在求解脫呢,張三是假的,李四是緣起,沒有這么一個實在的人,所以就沒有解脫也沒有涅槃,所以真正的就入不二法門了。這個是很微妙的,說起來是容易的,生活中你得練,自己歷練,歷事練心,機(jī)會來了,反醒自己我動沒動心,動心沒關(guān)系,沒關(guān)系下次來,機(jī)會很多,所以你慢慢練,練來練去百煉成鋼,如如不動,這不挺好嗎。
即沒有束縛自然也就沒有解脫,如是也就沒有了“樂涅槃”、“不樂世間”的觀念。你不逃避了,所以佛法為什么說乘愿再來,來干什么,這世間很苦。為什么來呢,他心里不牽掛也不執(zhí)著,他沒有煩惱也沒有痛苦也沒有快樂,所以他來,來為誰為我們,我們現(xiàn)在還苦呀,還樂,還局限,鉆牛角尖,他還幫誰,幫我們,當(dāng)然也幫他自己,他要完成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在利他中完成自利,利已了才能利益別人。否則你自己還在那水里掙扎,你說我要度人,你度誰呀,你自己都要死了,你要有能力,你才會幫別人,當(dāng)然你幫別人才會幫了自己,這就是入于不二法門了。所以證入不二法門,寶印手菩薩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我們應(yīng)該向他學(xué)。
下面經(jīng)文“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經(jīng)文的意思是第三十位菩薩站起來談他自己對不二法門的感悟。這位菩薩頂戴實相,如同珠髻。自己腦袋上有咎,所以他代表實相,其實這個咎是不是實相呢,沒有主宰相他就是實相,表法的。但你不知道,他是這個東西,這個很美,那個不美,其實我告訴你無論美不美他都是表法的,他都是讓你轉(zhuǎn)變觀念不要去著相的,否則的話諸佛菩薩來到世間干什么,他以眾生心為心,然后去改變你的執(zhí)著心,你看到很高興很法喜充滿,然后他就跟你有緣,然后你慢慢走進(jìn)來,然后你的觀念就改了,原來我是誤會,他跟我的想法是不一樣的,他是智慧我是分別,他是解脫我是輪回。當(dāng)然你可能有這種相對的觀念,但是到了最后你發(fā)現(xiàn)也沒有解脫也沒有輪回,于是你才會真正的感恩佛陀,感恩菩薩。這個是入不二法門了,所以稱為珠頂菩薩。
他站起來說,對于正道和邪道,一般人以為是二法,正邪,正法,佛法講大正道,胡說八道,你別誤解胡說八道是正的,胡是外國的相對于天圓地方的中國而言,他屬于非正統(tǒng)的,胡說,外國的講佛法八正道,胡說八道。第一個是正見,如果你的破戒不可破見,如果你的見破了,那你的輪回非?膳。所以在修行在學(xué)佛法的過程之中,正見是何等重要,不可不注意,不可不嚴(yán)肅對待。所以正見對于我們每一個佛教徒來講,今天我覺得是最好的正見,不二法門中正觀、中觀。那么對于這樣一位菩薩,他說對于正道和邪道一般人以為是二法,兩個是對立的,所謂“住正道者不分別是邪是正”,即是明心見空性。不分別不是不面對,有游戲規(guī)則,大家念經(jīng),念《心經(jīng)》,觀自在菩薩,你在那摻和,你非得瞎念,那不行,那有規(guī)則,不是沒有規(guī)則,只是你面對而不執(zhí)著,練心,是心法,你不練心你怎么能成就呢。所以說這位菩薩他住正道者不執(zhí)著邪不執(zhí)著正,不執(zhí)著邪不執(zhí)著正。隨緣說法,哪有固定的法呢,沒有定法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沒有固定的法才是無上正等正覺!法華經(jīng)》說“法無定法”,法沒有固定的法,本身他就不固定,本身他就沒有實在性,哪有定法呢。人應(yīng)該活得很自在,但是我們活的不自在,所以從誤區(qū)里要走出來,佛法教給我辦法了,如果你不會用那你也沒有辦法,所以我們大家工作周探討佛法,尋找適合我們自己的方法。
- 上一篇:入不二法門品 第四講 下
- 下一篇:采訪極樂寺靜波大和尚(采訪于南華禪寺)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