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

《心經》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說第二講

  題目:《心經》解說

  講次:第二講

  日期:2007年10月01日

  初校:2007年10月01日

  主講:釋慧祥

  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祈愿“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愿令一切眾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fā)菩提心;已發(fā)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眾生無有障礙。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發(fā)愿令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業(yè)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yè)順利,生生世世不墮三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眾生,莊嚴凈土,早登正覺,廣度眾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稱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稱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稱

  稱念并回向畢者,請放掌!

  眾佛友!

  在第一講中,我簡介了《心經》的大要。

  并說明了,為什么我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經題,解釋為“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無后患的渡過生死河岸的法門的開示心要”。

  現在,還是要來跟大家介紹佛陀講經講法,有二大類別。并說明《心經》屬于哪一個類別,好讓大家深入了解,才能有效運用。

  如《增壹阿含經》載,佛說:“舍利比丘多游二處:空三昧.金剛三昧!(CBETA,T02,no.125,p.793,c5~6)

  一、問:什么是“金剛三昧”呢?

  答:《悲華經》載,佛說:“有金剛三昧。入是三昧能令一切三昧不可破壞!(CBETA,T03,no.157,p.220,c8~9)

  二、問:什么是“空三昧”呢?

  答:《增壹阿含經》載,佛說:“彼云何名為空三昧。所謂空者。觀一切諸法。皆悉空虛。是謂名為空三昧。”(CBETA,T02,no.125,p.630,b4~6)

  眾佛友!

  現在,我來加以說明這二種三昧是如何分類的。

  眾佛友!

  法界一切含靈,上自諸佛,下至一切眾生。所有的善愿,共分二類:

  一、其愿是“要”。二、其愿是“不要”。

  眾佛友!

  苦,是您要的呢?還是您不要的呢?

  我相信,一般人都會說是“我不要”。

  又眾佛友!

  無上正等正覺圓滿智慧,是您要的呢?還是您不要的呢?

  我相信,一般學佛人,都會說是“我要的”。

  因此,當知,一切愿望,共有二類,一是“不想要的”,二是“想要的”。

  又當知,“想要的”就要安全有效無后患的發(fā)展令其成就。

  因此,這時,當您修證“令一切堅固成就不可破壞!,名為“金剛三昧”。

  又當知“不想要的”,就要安全有效無后患的,發(fā)展令其不要成就,空虛其因與緣,空虛其結果,令其減少,令其消失,令其永不再出現。

  因此,這時,當您修證“令一切諸法,皆悉空虛”,名為“空三昧”。

  眾佛友!

  現在我們就來歸類歸類:

  問:苦,是我們要的呢?還是我們不要的呢?

  答:當然是不要的。所以《心經》教我們“度一切苦厄”的方法,所以《心經》是歸類于“空三昧”的修證。

  問:堅固我們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令如金剛一般不會被破壞。是我們要的呢?還是我們不要的呢?

  答:當然是我們要的。所以《金剛經》在教令發(fā)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如何安住菩提心,如何降伏菩提心的障礙,令菩提心堅固。所以《金剛經》歸類于“金剛三昧”的修證。

  問:想要學菩薩行,并能于菩薩一切萬行,都能究竟堅固成就,是我們要的呢?還是我們不要的呢?

  答:是我們要的。所以《首楞嚴經》在教菩薩一切萬行,都能究竟堅固成就。所以《首楞嚴經》歸類于“金剛三昧”的修證。

  如《首楞嚴經》載:“是諸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CBETA,T19,no.945,p.130,a4~5)

  如此種種,凡是該佛經的最終目的,是教我們成就所要的,就是屬于“金剛三昧”的修證。如是該佛經的最終目的是教我們要空虛(空去)該境界的,就是屬于“空三昧”的修證。

  眾佛友!

  為什么我要跟大家說明這個先呢?

  因為如果大家不能分清楚,則在修證時,就會修行方向不明確,則往往障礙很多,不能安全有效無后患的快速成就該經典所說的效果。

  如果大家能分清楚,則在修證時,就會修行方向明確,則能知道自己在修什么,則能安全有效無后患的快速的具足因緣成就結果,所以就能成就該經典所說的效果。

  眾佛友!

  《心經》是屬于修證“空三昧”。

  因為佛陀講《心經》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教我們如何“度一切苦厄”。

  也因此,《心經》的經文中在后面也有說到:“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因此,我們要記得在學習《心經》之時,要以“度一切苦厄”為最終目標來學習。才能深入體會《心經》的精義。

  否則,我們可以看看自己,當我們不了解《心經》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學習如何“度一切苦厄”。而將《心經》理解為別的意思了,用在別的方面了,這時,可能學了十年的《心經》而實際上自己身心的任何一個苦厄,也沒有去除。這哪能叫學《心經》呢?!

  如果我們能把握住佛陀在講《心經》時最終目的,是要教我們如何度一切苦厄,所以我們就學習如何度一切苦厄,我們也真的有效的運用《心經》的教義,來一個一個地去除我們身心上的苦厄。則我們才能算是真的在學《心經》。

  眾佛友!

  現在大家對從哪個方向來理解《心經》的教義,有概念了。 所以,我現在再用白話,來從頭到尾,解說一遍《心經》,接著我們再來一一深入說明為什么我會如此來理解《心經》的。

  【白話《心經》全文】

  題目:釋迦牟尼佛所教導“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無后患地渡過生死河岸”的法門的重點開示

  唐朝精通經律論的三藏法師玄奘奉皇帝之命而翻譯

  當觀世音自在菩薩,修行更深入運用“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無后患地渡過生死河岸”的法門時,如實觀照,并知見到對五蘊(肉身、感覺情緒、心中影音、審慮決定、認識觀念)的發(fā)展習慣皆是要朝向“令苦厄空虛”之下來發(fā)展,因此能度過這一切的苦難困厄。

  舍利的兒子(舍利弗)!有關色身(肉身)的一切發(fā)展習慣,不要異于(也就是不要忘記)是要在“令苦厄空虛”之下,才來發(fā)展。

  又在養(yǎng)成“令苦厄空虛”發(fā)展習慣時,不要異于(也就是不要害怕)發(fā)展色身(肉身)。

  又我們對色身的發(fā)展習慣,即是要在“苦厄空虛”之下,才開始發(fā)展。

  當發(fā)展習慣都能保持在“令苦厄空虛”時,即是大大發(fā)展色身的一切變化的最好時機。

  當我們想要發(fā)展“感覺情緒、心中影音、審慮決定、認識觀念”時,也是要如此注意這四個要點。

  舍利的兒子啊!

  當我們對這些現象(肉身、感覺情緒、心中影音、審慮決定、認識觀念),都能真的做到是在“令苦厄空虛”之下來發(fā)展。這時,這些現象的產生,也不會引發(fā)任何的苦厄了。這些現象的消失,也不會引發(fā)任何的苦厄了。

  又當遇到有垢穢的境界來時,也不會引發(fā)任何的苦厄了。當遇到清凈的境界來時,也不會引發(fā)任何的苦厄了。

  又當任何境界有所增加時,也不會引發(fā)任何的苦厄了。當任何境界有所減少時,也不會引發(fā)任何的苦厄了。

  因此,當我們是在“令苦厄空虛”之下來發(fā)展的習慣養(yǎng)成之后,再也沒有色身的苦厄了,再也沒有感覺情緒、心中影音、審慮決定、認識觀念的苦厄了。

  再也沒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的苦厄了。 再也沒有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的苦厄了。

  再也沒有因為眼睛所能攝受的境界所引起的苦厄了,乃至再也沒有因為意識所能攝受的境界所引起的苦厄了。

  再也沒有因為無明而引起的苦厄了。亦復再也沒有為了令無明消盡而引起的苦厄了。

  乃至再也沒有因為老死而引起的苦厄了,亦復再也沒有因為為了令老死消盡而引起的苦厄了。

  再也沒有因為為了知苦、離苦集、證苦滅、修苦滅之道而引起的苦厄了。

  再也沒有因為為了有效解決問題而引起的苦厄了,亦復再也沒有因為為了得到什么而引起的苦厄了。

  這是由于養(yǎng)成“令苦厄空虛”的發(fā)展習慣的結果,所以根本就無所謂“會得到苦厄”的緣故。

  舉凡發(fā)心覺悟有情的菩薩(菩提薩埵),也是依著「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無后患地渡過生死河岸”的法門來達到“度一切苦厄”的緣故,所以他們的心,對所遇到的任何境界再也沒有任何的掛礙了。

  因為不論遇到任何境界再也沒有掛礙的緣故,所以再也不會有任何的恐怖害怕了。

  在知見上,他們已能行空、行真實,所以能遠離顛倒的認知方式。在發(fā)展上,也能遠離夢想的發(fā)展方式。因此能究竟的將所有的苦都停止下來而成就“涅槃(苦的永遠止息)”。

  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中的一切諸佛,也都是依“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無后患地渡過生死河岸”的法門來修證的緣故,才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

  因此,可知“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無后患地渡過生死河岸”,是可以擴大運用而具有神效的訣竅。

  是可以廣大運用,并同時能顯發(fā)出智慧光明的訣竅。

  是無有任何其它的法門可以比這個法門再高妙的訣竅。

  甚至沒有任何法門跟這個“事先知道”的法門相等,具有相等的效果的訣竅。

  那是由于此法門對于去除一切苦厄,是真實有效,絕不虛妄的緣故。

  是故稱為“事先知道,因而能安全有效無后患地渡過生死河岸”的訣竅。

  即然如是,所以用句口訣來總攝這個訣竅:

  運用吧!運用吧!運用這個法門渡過生死河岸吧!帶著眾生們運用這個法門渡過生死河岸吧!請記得要回向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所教“事先知道以便安全有效無后患地渡過生死河岸”的法門的重點開示。

  完畢!

  祝大家度一切苦厄。

  作業(yè):

  一、請寫今天上課的心得。

  因為我要開會了。所以不好意思,得下了!

  886

  人多,我就不一一回禮了!

  再見

  (注:學生賴宏德整理,已經釋慧祥法師初次校閱。)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