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二節(jié) 勝義空與大空
第二章 部派──空義之開展
第二節(jié) 勝義空與大空(p.81~p.85)
一、「說一切有部」內(nèi)之二大系:持經(jīng)譬喻者及阿毗達磨論師(p.81)
說一切有部是特長于法義論究的部派。說一切有部內(nèi),有二大系:重經(jīng)的是持經(jīng)、譬喻者,重論的是阿毗達磨論師。后來,阿毗達磨論師系,成為說一切有部的正宗,于是乎持經(jīng)譬喻者演化為說經(jīng)部。
有部與經(jīng)部的法義,對大乘佛教,大乘論師的主流,中觀與瑜伽二派,思想上有密切的關聯(lián)。
(圖一 )大眾部所傳之部派分化圖1
(圖二 )印順法師考定之部派分化圖2
二、《雜阿含經(jīng)》中以空為名之二經(jīng)(《第一義空經(jīng)》、《大空法經(jīng)》)(p.81)
漢譯《雜阿含經(jīng)》,是說一切有部的誦本,與赤銅鍱部的《相應部》相當!峨s阿含經(jīng)》中,有以空為名的二經(jīng),是《相應部》所沒有的,可以說是屬于部派的(但也不只是有部的)。
(一)《第一義空經(jīng)》(《雜阿含經(jīng)》卷13〈335經(jīng)〉,大正2,92c12-26)
(二)《大空法經(jīng)》(《雜阿含經(jīng)》卷12〈297經(jīng)〉,大正2,84c11~85a10)
三、《第一義空經(jīng)》之探討(p.82~p.83)
【(一)舉契經(jīng)】
《第一義空經(jīng)》,如《雜阿含經(jīng)》卷13〈335經(jīng)〉(大正2,92c12-26)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diào)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后善,善義、善味,純一滿凈,梵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經(jīng)。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為第一義空經(jīng)?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yè)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xù),除俗數(shù)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shù)法。
俗數(shù)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jīng)!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略釋經(jīng)義】
1、第一義空,是勝義空的異譯;趙宋施護的異譯本,就名《佛說勝義空經(jīng)》3。
2、有業(yè)與報,而無作者
經(jīng)中,以眼等六處的生滅,說明生死相續(xù)流轉中,有業(yè)與報(報,新譯作「異熟」),而作者是沒有的。這是明確的「法有我無」說。
3、無作業(yè)者與受報者,而唯有俗數(shù)法
沒有作業(yè)者,也沒有受報者(作者,受者,都是自我的別名),所以不能說有舍前五陰,而續(xù)生后五陰的我。不能說有作者──我,有的只是俗數(shù)法。4
4、「俗數(shù)法」之意義
(1)《順正理論》
俗數(shù)法是什么意義?《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引經(jīng)5說:
如世尊說:「有業(yè)有異熟,作者不可得,謂能舍此蘊及能續(xù)余蘊,唯除法假!(卷25,大正29,485a)
《勝義空經(jīng)》說:「此中法假,謂無明緣行,廣說乃至生緣老死。」(卷28,大正29,498b〜c)
依玄奘所譯的《順正理論》,可知「俗數(shù)法」是「法假」的異譯。
法假即法施設(dharma-prajñapti)6,施設(prajñapti)可譯為安立或假名7。法施設──法假,就是無明緣行等十二支的起滅。
(2)《成實論》
鳩摩羅什所譯《成實論》,譯此經(jīng)文為:「諸法但假名字;假名字者,所謂無明因緣諸行……!8
(3)《瑜伽論》
《瑜伽論》解說「法假」為:「唯有諸法從眾緣生,能生諸法。」9
(4)《佛說勝義空經(jīng)》
《勝義空經(jīng)》作:「別法合集,因緣所生!10
所以經(jīng)義是:唯有法假施設,緣起的生死相續(xù),有業(yè)有異熟,而沒有作業(yè)受報的我。
5、結說(俗數(shù)法有,第一義空:二諦義之啟發(fā))
(1)緣起法假有,無我勝義空
緣起法是假有,我不可得是勝義空。《勝義空經(jīng)》的俗數(shù)法(法假)有,第一義空,雖不是明確的二諦說,而意義與二諦說相合,所以《瑜伽論》就明白的說:「但唯于彼因果法中,依世俗諦假立作用!11
(2)二諦與空假中義從《勝義空經(jīng)》中得到啟發(fā)
法假施設是假(名),勝義空是空;假與空,都依緣起法說。12
依緣起說法,《雜阿含經(jīng)》是稱之為:「離此二邊,處于中道而說法」13的。龍樹的《中論》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眾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14。
二諦與空假中義,都隱約的從這《勝義空經(jīng)》中啟發(fā)出來。
6、略標生滅義
《第一義空經(jīng)》的前分,有關生滅的經(jīng)義,留在下一節(jié)15,與其他有關的經(jīng)文一同解說。
四、《大空[法]經(jīng)》之探討(p.83~p.85)
【(一)舉契經(jīng)】
《大空經(jīng)》:如《雜阿含經(jīng)》卷12〈297經(jīng)〉(大正2,84c11~85a10)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diào)牛聚落。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后善,善義、善味,純一清凈,梵行清白,所謂大空法經(jīng)。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為大空法經(jīng)?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純大苦聚集。緣生老死者,若有問言:彼誰老死?老死屬誰?彼則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屬我,老死是我所。言命即是身,或言命異身異,此則一義,而說有種種。若見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復見言命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于此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賢圣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謂緣生老死。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緣無明故有行,若復問言;誰是行?行屬誰?彼則答言:行則是我,行是我所,彼如是命即是身;或言命異身異。彼見命即是身者,梵行者(所)無有;或言命異身異者,梵行者亦無有。離此二邊,正向中道,賢圣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所謂緣無明行。
諸比丘!若無明離欲而生明,彼誰老死,老死屬誰者,老死則斷、則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于未來世成不生法。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彼誰生,生屬誰;乃至誰是行,行屬誰者,行則斷、則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于未來世成不生法。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彼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是名大空法經(jīng)」。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釋經(jīng)義】
1、「我即老死」(命即是身)與「老死屬我」(命異身異)
《大空[法]經(jīng)》所說,是否定「老死(等)是我」,「老死屬我」的邪見,與「命即是身」,「命異身異」的二邊邪見相同,而說十二緣起的中道正見。
(1)命即是身──我即老死(以身為我)
(2)命異身異──老死屬我(以身為我所)
命(jIva):是一般信仰的生命自體,也就是我(Atman)的別名。
身:是身體(肉體),這里引申為生死流轉(十二支,也可約五陰,六處說)的身心綜合體。
假如說:我即老死(生、有等),那是以身為自我──「命即是身」了。
假如說:老死屬于我,那是以身為不是我──「命異身異」了。身是屬于我的,我所有的,所以命是我而身是我所。
這一則經(jīng)文,《相應部》「因緣相應」中,也是有的,但沒有《大空[法]經(jīng)》的名稱16。
2、「大空」之意義
(1)《瑜伽論》之解釋
有部所誦的《雜阿含經(jīng)》,特地稱之為《大空[法]經(jīng)》,到底意義何在?
《瑜伽論》解說為:
「一切無我,無有差別,總名為空,謂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
補特伽羅無我者,謂離一切緣生行外,別有實我不可得故。
法無我者,謂即一切緣生諸行,性非實我,是無常故。
如是二種略攝為一,彼處說此名為大空!17
依《瑜伽論》說:補特伽羅無我與法無我,總名為大空。
◎補特伽羅無我,是「命異身異」的,身外的實我不可得。
◎法無我是「命即是身」的,即身的實我不可得。
這二種無我,也可說是二種空,所以空總名為大空。
所說的法無我,與「一切法空」說不同,只是法不是實我,還是「法有我無」說。
(2)有說「大空」為我法皆空
不過,有的就解說「大空」為我法皆空了。18
注解
^1參見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337〜p.338。
^2參見《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347。
^3趙宋施護譯《佛說勝義空經(jīng)》,參見:大正15,806c~807a。
^4
「除俗數(shù)法」,《雜阿含經(jīng)》卷13〈335經(jīng)〉:「有業(yè)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xù),除俗數(shù)法!(大正2,92c12-26)。
玄奘譯《俱舍論》卷9:「世尊亦言:有業(yè),有異熟,作者不可得,謂能舍此蘊及能續(xù)余蘊,唯除法假!(大正29,47c4〜5)
真諦譯《阿毗達磨俱舍釋論》:「佛世尊亦說:有業(yè),有果報,作者不可得。由無故,故不可說:此我能舍此陰,受彼陰,若離法假名!(大正29,204b15-17)
《俱舍論》梵文本:「evaṃ tūktaṃ bhagavatā asti karmāsti vipākaH kārakas tu nopalabhyate ya imāṃś ca skandhānnikṣipati anyāṃś ca skandhān pratisaṃdadhāty anyatra dharmasaṃketāt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ed. P. Pradhan, p.129)(世尊說:有業(yè),有異熟,除了法之名言施設以外,能舍此蘊及能續(xù)余蘊之作者不可得。)作者不可得,有的只是法之名言施設而已。
^5《俱舍論》(卷9,大正29,47c4〜5;卷20,大正29,105b;卷30,大正29,155b)中亦引用到此經(jīng)。
^6
印順法師此處將「法假」(法施設、俗數(shù)法)之梵文解作dharma-prajñapti,但依梵本《俱舍論》所引契經(jīng),此「法假」梵文作dharma-saṃketa。(參見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ed. P. Pradhan, p.129, p.299, p.468;山口益.舟橋一哉譯,《俱舍論原典解明─世間品─》,京都,法蔵館,昭和30年11月1日第1刷;昭和62年5月10日第2刷,p.145。)
此中,saṃketa是世俗之約定俗成的意思,漢譯有「假名」、「假說」、「俗數(shù)」、「名字」、「安立」、「建立」、「施設」、「世流布語」、「隨俗假言說」等譯語。(參見荻原云來《漢譯對照梵和大辭典》p.1381)《成實論》卷12譯作「諸法但假名字」(大正32,333a),似與「諸法只是隨俗假言說」意義相近。
^7 prajñapti漢譯為「施設」或「假名」,《大品般若經(jīng)》及《大智度論》中提到三種假:法假(dharma-prajñapti)、受假(upādāya-prajñapti)、名假(nāma-prajñapti),詳見《空之探究》第四章第五節(jié)〈假名——受假〉,p.233~p.242。
^8《成實論》卷12云:
問曰:「經(jīng)中不說:『有業(yè)有果報,但作者不可得』耶?」
答曰:「此因諸法說作者不可得,是說假名空。如經(jīng)中說:『諸法但假名字;假名字者,所謂無明因緣諸行,…乃至老死諸苦集滅!灰源苏Z故知:『五陰亦第一義故無!弧(大正32,333a16〜21)。
^9《瑜伽師地論》卷92云:
以無我故,果性諸行空無受者,因性業(yè)行空無作者,如是名為受者、作者二種皆空。作者、受者無所有故,唯有諸行于前生滅,唯有諸行于后生生,于中都無舍前生者取后生者,是故說言唯有諸法從眾緣生,能生諸法。又一切法都無作用,無有少法能生少法,是故說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但唯于彼因果法中,依世俗諦假立作用,宣說此法能生彼法。(大正30,826b26〜c6)。
^10《佛說勝義空經(jīng)》云:
諸苾芻!此中云何名勝義空?謂眼生時而無少法有所從來,又眼滅時亦無少法離散可去。諸苾芻!其眼無實,離于實法。以要而言,有業(yè)有報,作者不可得:此蘊既終,復他蘊攝,別法合集,因緣所生。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瓌e法合集,此合集法無實可得,因緣所生。此緣生者,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即一大苦蘊生。此所生法無實可得,生已即滅。由是,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處滅,六處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即一大苦蘊滅。如是等所說,是為勝義空!(大正15,807a1〜18)
^11《瑜伽師地論》卷92(大正30,826c)。
^12《空之探究》p.123:
在『雜阿含經(jīng)』中,是緣起生死相續(xù)中,有業(yè)報而沒有作者(我的異名)。緣起因果是俗數(shù)法──法假,無我是勝義。依諸行無我而說勝義空(性),是說一切有部系所說。
^13《雜阿含經(jīng)》卷12〈301經(jīng)〉(大正2,85c)。
^14《中論》卷4〈觀四諦品第24〉(大正30,32c、33b)。
^15參見《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三節(jié) 〈無來無去之生滅如幻〉,p.86。
^16《相應部》(12)「因緣相應」,《日譯南傳》13,p.88-95;《漢譯南傳》14,p.71〜p.77。
^17《瑜伽師地論》卷93(大正30,833b15-20)。
^18《空之探究》p.92 ~ p.93:
漢譯《雜阿含經(jīng)》說:「若有問言:彼誰老死?老死屬誰?彼則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屬我,老死是我所」;并與「命即是身」,「命異身異」相配合(《雜阿含經(jīng)》卷12(大正2,84c)。依「空門」的見解,這是說法空的,如《大智度論》說:
「大空者,聲聞法中,法空為大空。如《雜阿含》〈大空經(jīng)〉說:生因緣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是人老死』二俱邪見。是人老死,(人不可得),則眾生空。是老死,(老死不可得),是法空」。(卷31,大正25,288a11〜15)
「若說誰老死,當知是虛妄,是名生空。若說是老死,當知是虛妄,是名法空。」(卷18,大正25,193a4-5)
生空──眾生空,法空,「空門」是成立二空的。經(jīng)說「今老死屬我,老死是我所」,是邪見虛妄的,因而說「是老死,是法空」。這是以無我為我空,無我所是法空的。與《成實論》(卷12,大正32,333a)所說:「若遮某老死,則破假名;遮此老死,則破五陰」 (破五陰即法空)的意見相合。
- 《大智度論》之禪波羅蜜(上)
- 《大智度論》之禪波羅蜜(下)
- 自利 利他
- 心念與業(yè)報
- 成佛之道 2 歸敬三寶
- 成佛之道 3 聞法趣入
- 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
- 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
-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說
- 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薩行
- 成佛之道 8 大乘不共法 禪波羅蜜
- 成佛之道 9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
-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
- 成佛之道 15 大乘不共法 四攝法
- 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
- 成佛之道 17 大乘不共法 佛果功德
- 空之探究 序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節(jié) 引言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節(jié) 泛說解脫道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三節(jié) 空與心解脫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