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課、佛經(jīng)的傳譯(二)
第二十三課 佛經(jīng)的傳譯(二)
北涼 (1) 曇無讖 (2),傳譯經(jīng)典十九部,一百三十一卷,其中以大般涅槃經(jīng)四十卷,為最有名。以前雖有人譯過此經(jīng) (3),但都不全,讖譯亦缺后二卷,至唐時始行補全,成為完整的經(jīng)典。至此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闡提 (4) 人,亦當成佛的要旨,始大明于世。
南朝 (5) 一百七十年間,有名的譯師則有劉宋時 (6) 求那跋陀羅 (7),傳譯經(jīng)論五十二部,百三十四卷,中以雜阿含經(jīng)五十卷,最為重要,至是四阿含始告具足。此時又有佛陀什 (8),譯出五分律 (9) 三十卷,中國自此始有四律 (10) 廣本矣。
蕭梁時 (11) 真諦三藏 (12) 由印來華,譯出金光明經(jīng)等,十一部經(jīng)論,共二十四卷,以起信論最著名,陳初又續(xù)譯經(jīng)綸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此時在北魏的菩提留支 (13),于永寧寺?lián)巫g經(jīng)工作,至東魏初 (14),三十年間,譯出三十部一百零一卷,其中有世親著作多種,以十地經(jīng)論十二卷最有名。又般若流支 (15),亦在東魏譯出經(jīng)論十八部,九十二卷,以正法念處經(jīng)七十卷最鉅,為小乘要藉。
隋文帝時,那連提黎耶舍 (16),及那崛多 (17),皆有譯績。大唐自太宗至玄宗,為顯教極盛時代,譯師數(shù)人,皆杰出人物:釋玄奘 (18) 于貞觀三年,出關(guān)西行,遍歷諸國至印度,廣習瑜伽法門 (19),精唯識學,至貞觀十九年歸國,載回經(jīng)律論五百二十卷,六百五十七部。太宗敕于弘福寺主譯,二十年間,譯經(jīng)律論七十五部,千三百三十五卷。以大般若經(jīng)六百卷,大毗婆娑論二百卷,至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卷數(shù)最多,余如順正理論八十卷,俱舍論三十卷,顯揚論二十卷,以及法相宗 (20) 經(jīng)論多種,皆稱重要。
實叉難陀 (21) 于武后時,譯成八十華嚴 (22),又重譯入楞伽經(jīng)及起信論,共十九部,百零七卷。又義凈 (23) 繼玄奘后游印,歷三十余國,經(jīng)二十余年,赍回梵本三藏五十萬頌,初為實叉難陀助譯,后乃自譯,得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顯密俱有,以一切有部毗奈耶 (24) 五十卷為最鉅。
菩提流志 (25) 于武后長籌二年,開始譯事。歷十七載,出五十三部,百十一卷,以圓成大寶積經(jīng)百二十卷,為最重要。自初唐至此,卷帙最多的契經(jīng),皆已譯成:一為玄奘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六百卷,二為實叉難陀的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八十卷,三為菩提流志的大寶積經(jīng)百二十卷,是為顯教 (26) 三大部。
【注釋】
(1) 為晉時十六國之一,胡人沮渠蒙遜,起兵背后涼,推段業(yè)為涼王,嗣殺業(yè)自立,史稱北涼,后為后魏所滅。
(2) 義為法豐,中印沙門,幼喜誦咒,習五明,善辯難,后乃專究大乘。
(3) 竺法護譯出二卷,釋法顯譯出六卷。
(4) 系極難成佛之義,有二一、不信因果,造十惡五逆,斷諸善根,墜入阿鼻地獄的人,此種人極難成佛,名斷善闡提。二、大悲菩薩,發(fā)一切眾生成佛,然后成佛之愿,因眾生至多,時間至久,故此種菩薩,亦極難成佛,名大悲闡提。通常所稱一闡提人,多指斷善闡提而言,此處亦是。
(5) 東晉后,宋齊梁陳四朝,皆據(jù)南方之地,都建康,稱為南朝。
(6) 劉裕篡東晉稱帝,國號宋,史稱劉宋。
(7) 義為功德賢,系中印沙門,精大小乘,由錫蘭浮海來中國。
(8) 義為覺壽,系罽賓國沙門,專精律藏,兼達禪要。東晉時,法顯于錫蘭島,得梵本彌沙塞律還國,未譯而寂,諸僧聞佛陀什于律學大有心得,特請譯出之。
(9) 即彌沙塞部的律本。
(10) 一、十誦律六十一卷,是薩婆多部的律本,后秦弗若多羅譯。二、四分律六十卷,是曇無德部的律本,姚秦佛陀耶舍譯。三、摩訶僧祗律四十卷,是窟內(nèi)上座部的律本,東晉佛陀跋陀羅等譯。四、五分律卅卷,是彌沙塞部的律本。劉宋佛陀什譯。
(11) 六朝時,蕭衍篡齊,國號梁,是為蕭梁。
(12) 梵名波羅未陀,譯為真諦,西印優(yōu)禪尼國沙門,博通內(nèi)外學,梁武帝迎至中國。所譯有金光明經(jīng),起信論,攝大乘論三卷,及世親釋十五卷等,其余瑜伽法門之籍,亦有譯。
(13) 為北印度沙門,遍通三藏,顯密兼長,宣武帝永平元年至北魏,帝請傳譯經(jīng)論,字明帝時,胡太后建永寧寺,莊嚴麗都,內(nèi)供梵僧七百人,留支即居此寺,為譯經(jīng)領(lǐng)袖。
(14) 北魏末,孝武帝西奔,高歡別立孝靜帝,史稱東魏。
(15) 義譯為智希,系中印婆羅門,精于佛法,于胡太后稱制初來洛陽,后隨東魏孝靖帝遷鄴,從事譯經(jīng)。
(16) 義為尊稱,北印烏萇國沙門,北齊天保七年至鄴都,傳譯十載,得經(jīng)論七部五十一卷,大悲經(jīng),月藏經(jīng)等,皆其杰作,齊亡,輾轉(zhuǎn)至隋,文帝請其到京,續(xù)譯經(jīng)典八部二十三卷。
(17) 義為志愿,北印犍達國沙門,于北周武帝時抵長安,后居益州,皆略有譯事。武帝破除佛教,敕其入京,誘以爵祿,逼從儒教,誓不死依,被逐出國。至突厥,逢齊僧寶暹等十人,采經(jīng)西域,歷七載,得梵本二百六十部東還,聞周武滅齊,毀佛法,遂留突厥,與崛多相遇,不久周武帝死,隋文帝受禪,佛法重興,寶暹等送梵本先返,奏聞文帝,帝遣使請崛多到京主譯,計譯經(jīng)三十九部一百九十二卷,顯密皆備,中以佛本行經(jīng)六十卷最巨。
(18) 俗姓陳名祎,陳留人,十三歲入凈土寺出家,唐太宗貞觀三年,出關(guān)西行,萬里孤蹤,歷盡險阻,至印度,學于戒賢論師,勝軍居士等處,赍回國后,翻譯其所回的經(jīng),于高宗麟德元年二月五日入寂,世壽六十五。
(19) 瑜伽是相應(yīng)之義,言此法門,與五義相應(yīng),即與境相應(yīng),與行相應(yīng),與理相應(yīng),與果相應(yīng),與機相應(yīng)。唯識的瑜伽是與理相應(yīng),密教的瑜伽,是與行相應(yīng),此處所稱的瑜伽,是指唯識學。
(20) 是大乘八宗之一 ,為窮明萬法性相,故和法相。又依唯識論,明萬法唯識之理,故亦名唯識宗,在我國,開端于唐玄奘,而大成于其徒窺基,因窺基住慈恩寺 ,又名慈恩宗。
(21) 義為喜學,是于闐國沙門,喜研一乘經(jīng)教,唐武后以舊譯華嚴未全,聞難陀長于此經(jīng),特請赍經(jīng)入唐,從新翻譯,歷四年,成八十卷,因別于佛陀跋陀羅所譯的六十華嚴,別名八十華嚴,年五十九寂,荼毗時其舌不壞,與鳩摩羅什同,可知其所譯經(jīng)論,皆符合法理也。
(22) 義為喜學,是于闐國沙門,喜研一乘經(jīng)教,唐武后以舊譯華嚴未全,聞難陀長于此經(jīng),特請赍經(jīng)入唐,從新翻譯,歷四年,成八十卷,因別于佛陀跋陀羅所譯的六十華嚴,別名八十華嚴,年五十九寂,荼毗時其舌不壞,與鳩摩羅什同,可知其所譯經(jīng)論,皆符合法理也。
(23) 唐齊州人,京兆大薦福寺,咸亨二年,年三十七,由海道至印度,經(jīng)二十五年,還洛陽,初助實叉難陀譯陀譯華嚴,后乃自譯,壽七十九寂。
(24) 又名毗尼,即佛所說的戒律,舊譯為滅,謂滅諸過惡也。又譯為律,謂如世間法律,斷決輕重之罪也。新譯為調(diào)伏,謂調(diào)和三業(yè),伏滅諸惡也。
(25) 義為覺愛,南印度沙門,極聰明,初習外道,無所不通,以為究竟,年六十,與大乘善知識對辯,理屈辭窮,乃皈依佛教,五載之間,洞達三藏,武后聞其名,請赍梵本來唐,譯諸經(jīng)論,至百余歲,方不再譯,開元十五年十一月五日寂,世壽百五十六歲。
(26) 真言宗判一切的佛教,為顯教與密教二部,釋尊所說的大小乘契經(jīng),其意義明顯可曉,屬顯教,大日如來所說的金胎兩部,其意義秘密而不可曉,屬密教。
【習題】
(一) 曇無讖所譯的經(jīng),以那一部為最有名?其中的要旨是什么?
(二) 「一闡提」作何解釋?何謂斷善闡提?大悲闡提?
(三) 四律何名?各有幾卷?是小乘那一部的律本?為何人所譯?希分別說出之。
(四) 玄奘于何時西行?何時歸國?所請回的經(jīng)律論,有若干夾?若干部?他在二十年間,譯的大小乘經(jīng)律論有,若干部?若干卷?后來寂于那年月日?世壽若干?
(五) 何謂顯教三大部?各屬何人所譯?每部各若干卷?
- 第三十二課、俱舍宗(一)
- 第三十三課、俱舍宗(二)
- 第三十四課、成實宗(一)
- 第十八課、大眾部的一再分派
- 第六課、十八界
- 第卅七、卅八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八課、讀經(jīng)錄要(三)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jīng)(1)
- 第三十七課、讀經(jīng)錄要(二)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jīng)(1)
- 第卅四、卅五、卅六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六課、讀經(jīng)錄要(一)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jīng)(1)
- 第三十五課、成實宗(二)
- 第卅一、卅二、卅三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一課、佛門分宗的理由
- 第廿八、廿九、卅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課、三武一宗的滅佛(二)
- 第二十九課、三武一宗的滅佛(一)
- 第二十八課、諸家的判教(二)
- 第廿五、廿六、廿七課、綜合指要
- 第二十七課、諸家的判教(一)
- 第二十六課、讀經(jīng)錄要(二)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yīng)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gòu)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zhì)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zhuǎn)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