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八(4)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八(4)

  洪二、別配(分二科) 荒一、總配二因

  當(dāng)知此中,若能生因,是名因緣;若方便因,是增上緣。

  在「廣顯內(nèi)明」里面分兩大科,第一科「顯示正因果相」,第二科「顯示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在第一科里面分兩科,第一科是「總征」,第二科是「別顯」!竸e顯」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因相」!敢蛳唷估锩娴慕忉尷锩娣謨煽疲谝豢啤甘蚪ⅰ!甘蚪ⅰ估锩娣謨煽疲谝豢剖恰自性」,這一科是講完了,第二科就是「相攝」!赶鄶z」里面分兩科,第一科是「二因攝」。

  宇二、別顯(分二科) 宙一、二因攝

  此一切因,二因所攝,一、能生因,二、方便因。當(dāng)知此中,牽引種子,生起種子,名能生因。所余諸因,名方便因。

  這個「牽引種子,生起種子」,就是牽引因和生起因,是「能生因」。這個是屬于種子,屬于因緣,他們的關(guān)系密切了一點,所以都叫做「能生因」,其余的都是增上緣一類的,疏遠了一點,所以叫做「方便因」。這是第一科「二因攝」。第二科「四緣攝」,「四緣攝」里面分兩科,第一科是「標列」。

  宙二、四攝(分二科) 洪一、標列

  復(fù)有四緣,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

  這是「標列」。下面「別配」,分兩科,第一科「總配二因」。

  洪二、別配(分二科) 荒一、總配二因

  當(dāng)知此中,若能生因,是名因緣;若方便因,是增上緣。

  「當(dāng)知此中,若能生因,是名因緣」,在這個十個因里面,這「能生因,是名因緣」,在四緣里面是屬于因緣,就是種子了。

  「若方便因,是增上緣」,「二因攝」里面「方便因」,在四緣里面就是屬于「增上緣」。這是「總配二因」。下面第二科「別顯攝受」。

  荒二、別顯攝受

  等無間緣,及所緣緣,唯望一切心、心法說。

  因緣和增上緣,這樣子配合了,剩下來的就是「等無間緣」和「所緣緣」,這怎么樣配法呢?就是配這個十個因里面的「攝受因」說的,但是先解釋一下,什么叫做「等無間緣」和「所緣緣」。

  「唯望一切心、心法說」,這個因緣和增上緣,通于色法、通于心法。色法、心法,都有因緣和增上緣的。這個等無間緣和所緣緣,唯獨是指心法說的,不通于色法,色法里面沒有等無間緣和所緣緣!肝ㄍ磺行模乃ā,唯獨是對望一切的心和心所法說的。心所法才有等無間緣,才有所緣緣的。這個「一切心、心所法」,「心」就是心王,「心法」就是心所法,就是依心而起,系屬于心的這些差別的作用,這些心所法。

  由彼一切心及心法前生開導(dǎo)所攝受故

  為什么這個等無間緣它是屬于「攝受因」呢?這上面說個理由!赣杀艘磺行募靶姆ā梗@里面說這個等無間緣,是約心法的剎那、剎那生滅的前后說的,不是約同時說的。因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乃至阿賴耶識,有可能會同時生起的。同時生起,這里面沒有等無間緣,F(xiàn)在說「等無間緣」是「前生開導(dǎo)」,就是在前面,在時間上說,在前面生起的這個心、心所法,它有一種作用,就有「開導(dǎo)」的作用。這個「開」有個避的意思,躲避開!笇(dǎo)」是引導(dǎo),在前面假設(shè)是前一剎那,前一剎那生起的這個心和心所法,它要開避。它若剎那間就滅了,就是讓出來一個位置,后一剎那的心,心所法,就可以生起;如果它不滅,它占有這個位置,后一剎那的心、心所法,生不起來。就像一個很狹窄的道路,那個人站在那里,后面的人就過不來,就是有類似這樣情形。這個「導(dǎo)」有引導(dǎo)的意思,它有引導(dǎo)后一剎那心及心法生起的作用,因為它是一個有明了性的心。比如說是去緣念一件事,去思惟、去觀察一件事的時候,在時間上說,不可能一剎那就完全明了,不可能是這樣子,它須要經(jīng)過很多剎那,才能明白這件事,所以它這個心、心所法要繼續(xù)的再動。繼續(xù)再動,但時間上是剎那剎那的滅掉了、剎那剎那的生起,所以前能夠引后,能引導(dǎo)后面的這個心所法繼續(xù)生起,所以有這個導(dǎo)引的作用。

  「所攝受故」,這個「所攝受」、這個「攝受」,也就是個開導(dǎo)的意思。這個「攝」,有個引的意思,也就是有引導(dǎo)這個意思。就是前一剎那的心、心所法,能引起后一剎那心、心所法,生起的作用,這個色法沒有這種作用,所以只是心法才有。就是前一剎那生起的心所法,讓出來一個位置,就可以容受后一剎那的心所法起來。這個攝受也就是引受,引導(dǎo)的「引」,引受。所以它就屬于「攝受因」、在十因里面屬于「攝受因」所攝。

  所緣境界所攝受故,方生方轉(zhuǎn)。

  這是這個「等無間緣」說完了,現(xiàn)在說「所緣緣」。這個所緣境界,這個心、心所法的現(xiàn)起,一定要有一個所緣境。有所緣境的時候,這個心、心所法才能現(xiàn)起。所以這個所緣境,有引導(dǎo)這個心、心所法活動的作用,所以叫做「攝受」,有這個作用。

  「方生方轉(zhuǎn)」,這句話是通于前面兩句,就是「一切心及心法前生開導(dǎo)所攝受故,方生方轉(zhuǎn)」、「所緣境界所攝受故,方生方轉(zhuǎn)」,是這樣意思。這個「生」,就是第一剎那叫做「生」,第二剎那以后叫做「轉(zhuǎn)」。其實這個「轉(zhuǎn)」,也是「生」的意思,就是剎那、剎那的,繼續(xù)不斷的生起。要有這個開導(dǎo)的作用,要有所緣境的攝受,這個心、心所法才能生起,才能活動。

  是故當(dāng)知等無間緣及所緣緣,攝受因攝。

  這是結(jié)束這一段,所以應(yīng)該知道在四緣里面的等無間緣和所緣緣,是在十因里面是攝屬于「攝受因」,屬于這個。

  黃二、十因隨轉(zhuǎn)(分二科) 宇一、總征

  如是十因。云何能令一切世間種種事轉(zhuǎn)?云何能令雜染事轉(zhuǎn)?云何能令清凈事轉(zhuǎn)?

  前面這一大段總合起來就是十因的建立說完了,下面是第二科「十因隨轉(zhuǎn)」,分兩科,第一科「總征」。

  「如是十因」,前面這一大段所說的十因!冈坪文芰钜磺惺篱g種種事轉(zhuǎn)?」它是什么樣情況,能令一切世間很多、很多的事情現(xiàn)起。這個「轉(zhuǎn)」就是現(xiàn)起活動,叫做「轉(zhuǎn)」。

  「云何能令雜染事轉(zhuǎn)」?能令這些染污的事情活動起來!冈坪文芰钋鍍舻氖虑榛顒悠饋怼?這個「雜染」,就指流轉(zhuǎn)生死說。「能令清凈事轉(zhuǎn)」,就是一切佛教徒修學(xué)圣道的情形,也是要有因緣的,也是要有這十種因。流轉(zhuǎn)生死也要這十種因;能夠成就圣道也要這十種因。

  前面第一種能令一切世間種種事轉(zhuǎn),這是通于一般性的,這樣就分成三類,這叫做「隨轉(zhuǎn)」,隨著不同的因緣,但是也還是有十種因的差別的,這是「總征」。

  下面是「別顯」,分成兩科,第一科「于世間種種物」,分兩科,第一科「舉谷數(shù)」,分十科,第一科「隨說因」,又分兩科,第一科是「標名」。

  宇二、別顯(分二科) 宙一、于世間種種物(分二科)

  洪一、舉谷數(shù)(分十科) 荒一、隨因說(分二科) 日一、標名

  謂于世間種種稼穡,墮諸谷數(shù),世資生物,所有種種名想言說,謂大麥、小麥、稻谷、胡麻、大小豆等。即此望彼種種稼穡,為隨說因。

  「謂于世間種種稼穡,墮諸谷數(shù),世資生物,所有種種名想言說,謂大麥、小麥、稻谷、胡麻、大小豆等」!钢^于世間種種」的「稼穡」,就是各式各樣的農(nóng)村里面,這個農(nóng)夫所種的田,有所收獲!笁欀T谷數(shù)」,「墮」者,入也,入于一切谷的這個范圍內(nèi)的。

  「世資生物」,就是世間人賴以生存的這些物資!杆蟹N種名想言說」,屬于這個范圍內(nèi)的資生物,各式各樣的名,當(dāng)然就有各式各樣的想。名字,有各式各樣的名,所以內(nèi)心里面就會加以思想;因為思想而就會有言說,說「名想言說」。什么樣的名呢?「謂大麥、小麥、稻谷、胡麻」、或者大豆、「小豆等」,這些名。

  「即此望彼種種稼穡,為隨說因」,因為有種種的名,來詮顯這種種的稼穡、種種的谷,就是大麥、小麥,乃至大小豆等,有能詮的名,也有所顯示的物。這能詮、所詮也就引起內(nèi)心的思想,這樣子呢?我們就可以說話了、就可以寫文章了,所以是「為隨說因」。這個名想,就是能隨順你的言說的一個條件。沒有名就不能有想,沒有名想就不能說話了,那么這是「隨說因」。

  日二、舉說(分二科) 月一、舉大麥

  如言大麥持去持來,若磨若置,如是等類種種隨說。

  這是第二科「舉說」,分兩科,第一科「舉大麥」。這底下,例如說到這個大麥,這樣怎么叫做「隨說」呢?

  「大麥持來持去」,這個種這個田收割大麥,把它拿過去、拿過來,這樣子搬動,把它運到什么地方去!溉裟ト糁谩,或者把它經(jīng)過這個磨,把它磨成面粉,把它弄碎了,或者是把它放在儲存在什么地方,就是有這些事情須要有言說!溉缡堑确N種隨說」,就是這樣這一類的各式各樣的言說,那么這就叫做「隨說因」。

  月二、例余谷

  如說大麥,余小麥等,當(dāng)知亦爾。

  「如說大麥,余小麥等」,這第二科「例余谷」。如說大麥是這樣子,其余的小麥等,「當(dāng)知亦爾」,也是各式各樣的情形。這個第一個這個「隨說因」解釋完了,F(xiàn)在下面解釋「觀待因」。

  荒二、觀待因

  觀待饑渴羸劣身住,觀待段食所有愛味,于彼追求執(zhí)取受用,即說彼法為觀待因。

  這個「觀待饑渴」,這個觀待,這個「待」字,當(dāng)做須要的意思。須要,這種情形觀察這樣的情況,內(nèi)心的感覺,有這種須要。什么須要呢?比如說是「饑渴」的時候,饑渴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就羸劣沒有力量。我們的身體在這樣的情況的時候,這個「身住」,身住在這樣的情況的時候,那就須要飲食。所以若有饑渴羸劣呢?那么就須要飲食了。

  「觀待段食所有愛味」,「觀待段食」,「段」,就是一段落、一段落的。就是我們的飲食的形相,都是一段落、一段落的。要須要段食,這個段食的須要,它也有所觀待,「所有愛味」,就是你歡喜。我現(xiàn)在我不歡喜吃米飯、我歡喜吃面條,就是你對于那個食物有愛味,這時候你才能夠去吃這樣?xùn)|西;如果完全沒有愛味的時候,你也不想吃,就不能吃了,說「觀待段食所有愛味」!赣诒俗非髨(zhí)取受用」,因為你對于你歡喜吃的東西,你就去追求這個東西,那么求到了的時候,就「受用」、就享受他了,這就是叫做「觀待段食所有愛味」。你若有這「愛味」的時候呢?你才去追求,是這樣意思。

  「即說彼法為觀待因」,這個觀待就是…,這個饑渴,有饑渴,所以須要有段食,這是觀待;段食的時候,還須要有愛味、要有愛味,才能去追求,這樣子這就是觀待,「為觀待因」。這是「觀待因」說完了,下面說這「牽引因」。

  荒三、牽引因

  由彼各別自種子故,種種稼穡差別而生,即說彼種子為此牽引因。

  這說這「牽引因」!赣杀烁鲃e自種子故」,比如是麥、有麥的種子;谷,有谷的種子,大豆、小豆、高梁,各有各的種子,所以種種的稼穡,這不同的情況就出現(xiàn)了!讣凑f彼種子為此牽引因」,由那個種子會引起來各式各樣的谷類的東西會出現(xiàn),為牽引因。這是「牽引因」說的。

  荒四、攝受因

  地雨等緣能生于芽,名攝受因。

  這個「攝受因」怎么講呢?說是由種子,當(dāng)然是一個重要的條件,但是要有一塊土地、還要下雨、還要有陽光、還要有風(fēng)、還要有肥料,是各式各樣的因緣!改苌谘俊梗莻種子才能生芽。那么這樣子呢?這「地雨等緣」,對于那個芽來說,叫做「攝受因」,就能引出來這個芽了。這樣說呢?這個種子為牽引因,是各別的、是各別的一種因;這「攝受因」是通的,你種高梁,你也須要地、雨、肥料等緣,還加上可能還要有人工。你種包米也是、你種這個土豆也是,所以這個「攝受因」,通于一切生產(chǎn)的這些物質(zhì);這個種子是各別的。他們有通、別的不同。

  荒五、生起因

  即彼種子望所生芽,名生起因。

  這是第五科「生起因」!讣幢朔N子望所生芽」來說呢?種子對于芽來說,就是「生起因」,就是它們是最接近的,這樣子。

  荒六、引發(fā)因

  芽莖葉等展轉(zhuǎn)相續(xù),望彼稼穡,若成若熟,為引發(fā)因。

  這是第六科。這個芽…,芽繼續(xù)的生長,就有莖,莖又會生出來葉,又可能開花結(jié)果這些情形!刚罐D(zhuǎn)相續(xù),望彼稼穡,若成若熟」,就是最后有收獲了,這個時候,是「若成若熟」,就是成熟了!笧橐l(fā)因」,那這個芽梗等,就是最后成熟的,對于最后成熟來說,芽梗等為「引發(fā)因」。

  這樣這個「引發(fā)因」和「生起因」的不同呢?「發(fā)起因」(注:應(yīng)是口誤,應(yīng)為生起因。)是約近說,「引發(fā)因」對遠說,有近、有遠的不同。前面有通、有別的不同,這是有近、有遠的不同。這是「引發(fā)因」,其次「定別因」。

  荒七、定別因

  從大麥種,生大麥芽,大麥苗稼;不生余類,如是所余,當(dāng)知亦爾,即說彼為此定別因。

  這是第七科說這個「定別因」,從大麥的種,得到地、谷等緣的時候,就生出大麥的芽,由大麥芽就是慢慢又生出大麥的苗稼,他不會生出個蘋果來,不會生別的東西。「如是所余,當(dāng)知亦爾」,就這樣子,其他的東西也都是自類種生自類芽、苗稼等!讣凑f彼為此定別因」,這就決定是有差別的。

  這個「定別因」對「牽引因」有點相似。有點相似,但是牽引因是約通、別說;定別因是總說一切谷物的。

  荒八、同事因(分二科) 日一、標名

  即彼一切從觀待因至定別因,同為稼穡,而得成熟,名同事因。

  這是第八科「同事因」,分二科,第一科「標名」。

  「即彼一切從觀待因至定別因」,這么多的因,前面這一段!竿瑸榧诜w,而得成熟」,都是這一件事,所以叫做「同事因」,同做一事。

  日二、釋義

  非彼稼穡隨闕一因,而得成熟,是故一切,和合說為此同事因。

  「彼稼穡隨闕一因,而得成熟」,不是那個稼穡,缺一樣也不行。你缺這個觀待因也不可以、缺同事因也不可以、缺牽引因、缺生起因,缺一樣也不可以!甘枪室磺泻秃险f為此同事因」,這是「同事因」。

  荒九、相違因

  霜雹災(zāi)等諸障礙法,望彼滋稼,為相違因。

  這是第九科「相違因」,下霜的時候、下雹的時候,這些都屬于災(zāi)難了!钢T障礙法,望彼滋稼」,「滋稼」,就是這些稼穡的諸物,須要有順的因緣,它才能增長。現(xiàn)在忽然在不是那個時候,下雹而不是下雨的話,下霜的時候,為相違因,你的稼穡就可能受到影響了,受到傷害了,所以叫做「相違因」。下面第十科是「不相違因」。

  荒十、不相違因

  彼闕無障,是諸滋稼,不相違因。

  如果沒有下霜、也沒有下雹,沒有這些障礙,是「諸滋稼,不相違因」。

  洪二、例余事

  如是十因,于余世間,種種事物,隨其所應(yīng),當(dāng)知廣如《攝谷論》說。

  這是第二科「例余事」。這十種因,對于其余的世間種種的事物,隨著那個事物所合適的,當(dāng)知廣如《攝谷論》上說,也都是有這十種因的!稊z谷論》是另外一種書,它是廣論農(nóng)業(yè)的事情的。

  宙二、于染凈事(分二科) 洪一、別釋(分二科) 荒一、于雜染事(分二科) 日一、釋(分十科) 月一、隨說因(分二科) 盈一、標名

  又于一切雜染緣起,所有種種名想言說,謂無明、行、識、名色、廣說乃至老死愁悲憂苦擾惱,即此望彼諸雜染法,為隨說因。

  前面是第一科「于世間種種物」來說明十因的差別;現(xiàn)在第二科「于染凈事」。分二科,第一科是「別釋」,又分二科,第一科「于雜染事」,又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釋,解釋這個十因。第一科先解釋「隨說因」,先「標名」。

  「又于一切雜染緣起」,就是這個眾生在流轉(zhuǎn)的時候,有煩惱的污染,這樣子就會為因緣,而生起生死大苦。

  「所有種種的名想言說」,這里面也一樣,也有名、也有想、也有言說的。而這個名、想、言說,指什么說的呢?「謂無明、行、識、名色、廣說乃至老死愁悲憂苦擾惱」,指這個十二因緣說的。十二因緣也是各式各樣的名、也有各式各樣的想、有各式各樣的言說。

  「即此望彼諸雜染法,為隨說因」,即此種種的名想,望彼的無明、行、識等雜染法,就是「隨說因」了。

  就是有能詮的名,也有所詮的事,有能詮、所詮,也就有了想,因此也就有了種種的言論、種種的文句、種種的書了。

  盈二、舉說

  如言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如是等類,種種隨說。

  第二科是「舉說」。「如言」,就是舉一個例子,我們說這是無明。無明有各式各樣的不同,或者起了貪心了,與貪心相應(yīng)的無明、與瞋心相應(yīng)的無明,各式各樣的煩惱。去「緣行」,為行做因緣,或者做有罪的行、或者是做福德的行、或者是不動行!改酥辽壚纤馈惯@些事情,那么這就是「隨說因」。

  《披尋記》一二六九頁:

  即此望彼諸雜染法者:此謂無明等種種名、想、言說。彼:謂無明等諸緣起支。即緣起支,名雜染法。

  「即此望彼諸雜染法者:此謂無明等種種名、想、言說」!副恕怪甘裁凑f的呢?「謂無明等諸緣起支」,叫做「彼」,就是那一件事。「即緣起支,名雜染法」。

  如是等類,種種隨說。

  「如是等類,種種隨說」,就是把這一小節(jié)結(jié)束了。這是「如是等類」,就是這無明緣行等類,種種的都是隨說因。下面第二科是「觀待因」。

  月二、觀待因

  觀待境界所有愛味,于諸有支相續(xù)流轉(zhuǎn),即彼望此諸雜染法,為觀待因。

  現(xiàn)在說這個「觀待因」。在雜染法里面,怎么樣解釋呢?是「觀待境界所有愛味」,就是我們遇見各式各樣的境界的時候,心里面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愛,你有了愛味的時候,「于諸有支相續(xù)流轉(zhuǎn)」,你才能夠采取行動,有了愛味的時候,才采取行動。采取行動的時候,就是各式「于諸有支」,這個十二緣起中的每一支都叫做「有支」,就相續(xù)的就都現(xiàn)起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些染污的事情完全都活動起來了。若有所愛的境界出現(xiàn)的時候,內(nèi)心的愛就現(xiàn)起,-現(xiàn)起就有種種活動,所以這個愛是一個「觀待因」,「即彼望此諸雜染法,為觀待因」。

  《披尋記》一二六九頁:

  即彼望此諸雜染法者:彼,謂境界所有愛味;此,謂有支相續(xù)流轉(zhuǎn)。此諸有支名雜染法。

  「即彼望此諸雜染法者:彼,謂境界所有愛味」,就是對所有的境界有愛染心的時候,這叫做「彼」!复耍^有支相續(xù)流轉(zhuǎn)」,這些雜染的活動的現(xiàn)起,叫做「此」。「此諸有支,名雜染法」,此雜染法于彼愛染心,為觀待因,如果不愛的時候,沒有這件事,這就是觀待因。

  月三、牽引因

  于現(xiàn)法中,無明等法,所有已生、已長種子,令此種子,望于余生生老死等,為牽引因。

  下面說這個「牽引因」!赣诂F(xiàn)法中」,現(xiàn)在的生命體里面,這個大環(huán)境都包括在內(nèi)。「無明等法」,就是這些煩惱和煩惱的活動,這些「法」,「所有已生、已長」,「所有」的,就是已經(jīng)現(xiàn)起了,那么這叫做「生」。「已長種子」,就是以前已經(jīng)現(xiàn)起,而現(xiàn)在又加以增長。比如昨天起的貪心、今天又起貪心,今天的貪心就比昨天的貪心又增長,叫做「長」。所以「已生」是指新生的來說的;「已長」就指舊,以前已經(jīng)栽培過,而現(xiàn)在又增長,這樣的情形。

  「令此種子,望于余生老死等」,這里面就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這一共是七法!竿谟嗌纤赖取梗皇沁@一生的生老死,是「后」,以后的生老死等,「為牽引因」,他牽引將來的生老死。

  我們今生生命的生老死,是我們現(xiàn)在這些「識、名色、六入、觸、受」所引生的。我們現(xiàn)在這個色受想行識里面、天天的活動里面、思想上的活動里面,又有無明、行、識…,一共是七支,它在里面活動,能牽引后一生的老病死的,是這樣子,所以說是這叫做「牽引因」。

  《披尋記》一二六九頁:

  望于余生生老死等者:謂順生受或順后受。諸業(yè)所感異熟,是名余生生老死等。

  「望于余生生老死等者:謂順生受或順后受,「順生受」,就是我們這個生命結(jié)束了,又會生起一個生命,那叫做「生受」;蛘吣莻「生受」以后的生命,叫做「順后受」。

  「諸業(yè)所感異熟」,不管是來生、又來生、又來生…,所有的生命的果報,都是由業(yè)力所創(chuàng)造的,「諸業(yè)所感異熟」,「是名余生生老死等」。這是說到這個「牽引因」。牽引因,也可以名之為引因,把那個「牽」字略去,就是「引因」了。

  月四、攝受因

  近不善士,聞不正法,非理作意,及先串習(xí)所引勢力,生無明等,名攝受因。

  這是第四科「攝受因」。這個「攝受因」是怎么講呢?「近不善士」,就是我們這個眾生在這個大環(huán)境里面生存的時候,你常常的接近不善的人,那個人的思想有問題,你常同他接近!嘎劜徽ā,他說了一些不合道理的道理,你去跟他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了以后,「非理作意」,你內(nèi)心的思想,就由你所見聞的不正法,在內(nèi)心里面思惟觀察,叫「非理作意」。

  「及先串習(xí)」,就是以前,以前你這樣子「近不善士,聞不正法,非理作意」、你現(xiàn)在「近不善士,聞不正法,非理作意」,所以叫「及先串習(xí)」。你常常這樣子熏習(xí),常常這樣子思惟的時候,在你心里面造成了一種力量,就是過去這樣子造成的力量,現(xiàn)在若繼續(xù)造,這個力量就增長了!干鸁o明等」,這個,親「近不善士」是指人說; 「聞不正法」,是指法說,人和法。由于你這樣做的時候,你就有無明的這些煩惱,就是障礙智慧的這些事情,那么這叫做「攝受因」。

  這樣子這個「攝受因」就是指這個通說的;前面這個「牽引因」就是別說的,也還是有通、別的不同。這是「攝受因」,下面「生起因」。

  月五、生起因

  無明等法,各別種子,名生起因。

  前面那個「牽引因」就是引因,這里面說是生因。

  「無明等法,各別種子」,這若是用十二緣起來說,那就是「愛取有」了。前面說那個無明,就是「無明、行、識乃至觸緣受」,屬于這一個。這下面這個「生起因」,這個「無明等法,各別種子」就是「愛緣取,取緣有」這一部份,「名生起因」。因為這樣子,前面由「牽引因」造成的種子,又經(jīng)過「愛緣取」的熏習(xí),這個力量大了,所以能生起果報,就叫做「生起因」。這樣這個「牽引因」和「生起因」是有差別的。

  月六、引發(fā)因

  從無明支乃至有支,展轉(zhuǎn)引發(fā)后后相續(xù),望于余生生老死等,為引發(fā)因。

  這個「引發(fā)因」就把前面總合起來說了!笍臒o明支」,從十二緣起第一個,從無明那里開始,乃至到后面的愛取有、這個「有支」,那這加起來那是多少個支了?就是一共十個支了,無明…等是七個支,愛、取、有,這是三個支,加起來就是十支,后面又生、老死,就是兩支,就是十二緣起了,「乃至有支」!刚罐D(zhuǎn)引發(fā)」,也就是從開始這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到愛緣取、取緣有,是展轉(zhuǎn)的引發(fā)。「后后相望,望于余生」,「后后相望」,就是無明望行、就是行望于無明,識望于行,名色望于識。

  我曾經(jīng)講過,但是現(xiàn)在想要重復(fù)說一下,這個業(yè)力真是很厲害的,一個最明顯的一個事情,比如說一個人,他是一個男人,他不睡覺的時候,他內(nèi)心就是個男人的想法;睡覺作夢,也可能還是男人的想法。生存了幾十年、或者是幾百年,他都是男人的想法,但是若死掉了以后呢?這個中陰身一現(xiàn)前的時候,如果他這個業(yè)力轉(zhuǎn)變了,若變成個女人的時候,他就是個女人的想法,在中陰身的時候思想就變了。在做人的時候,做了幾十年的男人,可是業(yè)力改變的時候,他中陰身一剎那間,就有女人的想法。這看出這業(yè)力是這么厲害,能改變你的思想。

  這個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完全是業(yè)力的力量。當(dāng)然業(yè)力,它不是孤獨的,一定同煩惱在一起,這是「后后相望,望于余生生老死等」。這個十二緣起里面,后面那個生老死,不是指現(xiàn)在的生老死說的,是指這個生老死結(jié)束了,以后的生命體的生老死說的,所以是「望于余生」的「生老死等」。「為引發(fā)因」,這就是前面的牽引因,也是包括了攝受因,生起因,總合起來名之為「引發(fā)因」。

  月七、定別因

  余無明支,及自種子,乃至有支,能生那落迦;余無明支,及自種子,乃至有支,能生傍生、餓鬼、人、天,當(dāng)知亦爾。

  這第七科「定別因」,「余無明支,及自種子,乃至有支,能生那落迦」,就是把其它的無明支都除去,剩下的無明支。剩下的「無明支」是什么無明支?就是那落迦的無明。就是你這樣的無明,所造的業(yè)力,一定到了地獄去的。這個「無明支及自種子」就是這無明,指活動的無明!缸苑N子」,無明的活動,就造成了一種功能在心里面,這個種子再動出來,就是現(xiàn)行,現(xiàn)行又熏種子!改酥劣兄А,就是一共是十支!改苌锹溴取,就是「有緣生」的那個「生」,就跑到地獄去了,這是「能生那落迦」。

  「余無明支,及自種子,乃至有支,能生傍生」,這樣的無明,一共是十支,這個力量能叫你生到畜生的世界去,「能生傍生」。乃至「余無明支,及自種子,乃至有支」,能生鬼,能生人,能生天,「當(dāng)知亦爾」,就是各有各的十支。人的十支和鬼的十支不同;鬼的十支和天的十支不同,六道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叫做「定別因」,「當(dāng)知亦爾」也是不同的。

  《披尋記》一二七○頁:

  余無明支,及自種子等者:謂若無明支,及自種子,乃至有支,能生那落迦,當(dāng)知此無明等不生余趣。若無明支,及自種子,乃至有支,能生傍生、餓鬼、人、天,此無明等不生余處,當(dāng)知亦爾。如是無明支,及自種子,乃至有支,與彼五趣各別為因,故于此中相望說余。

  「余無明支,及自種子等者:謂若無明支,及自種子,乃至有支,能生那落迦,當(dāng)知此無明等,不生余趣」,這個無明、無明行使令你生到人,他就不會生到別的地方去;這個無明行等使令你生天,他也就不會生到別的地方去,是各有各的邊際的,所以叫做「此無明等不生余趣,當(dāng)知亦爾」。

  「如是無明支,及自種子,乃至有支,與彼五趣各別為因」,它不是通著的,不是通的,各別的!腹视诖酥邢嗤f余」,彼此對望,以此為主,其它的就是余,是這個意思。

  即此望彼諸雜染法,名定別因。

  就是這樣意思,「即此望彼」,此法望彼法,各有各的雜染法,而不是互相混亂的,所以叫做「定別因」。

  《披尋記》一二七○頁:

  即此望彼諸雜染法者:此,謂無明支,及自種子,乃至有支。彼,謂那落迦等五趣差別。即彼五趣,名雜染法。

  月八、同事因

  即彼一切,從觀待因至定別因,名同事因。

  這是第八科「同事因」。「即彼一切」,就是這一段、這里面說的!敢磺小沟,從什么地方算呢?從「觀待因」開始,那個「隨說因」沒有,不算在內(nèi)。從「觀待因」到「定別因」,一共是六個因,總合起來名之為「同事因」。

  月九、相違因

  此雜染法相違因者:謂出世間種性具足,值佛出世演說正法,親近善士,聽聞?wù)。,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及與一切菩提分法。

  這是第九科「相違因」!复穗s染法相違因者:謂出世間種性具足,值佛出世,演說正法,親近善士,聽聞?wù)ā埂?/p>

  「此雜染法相違」,就是違反雜染法的事情,是指什么說的呢?「謂出世間」,超越世間的「種性具足」,就是這位眾生,他有無漏的種性。「值佛出世」,又遇見佛出現(xiàn)世間了,佛又演說這個苦集滅道、十二緣起的正法。「親近善士」,而這個眾生肯親近佛、親近阿羅漢、親近菩薩。

  「聽聞?wù),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又能夠修學(xué)圣道!讣芭c一切菩提分法」,一切四念處,乃至八正道。這個呢?這就是「相違因」。這個眾生在生死里流轉(zhuǎn)、這個惑業(yè)苦的流轉(zhuǎn),一直是這樣,忽然間遇見佛法,遇見三寶以后,思想改變了,那就不順于世間法了。

  月十、不相違因

  即如所說種種善法,若闕、若離,是雜染法不相違因。

  「即如所說種種善法,若闕、若離,是雜染法不相違因」,這是第十科「不相違因」。

  「即如所說」的「種種」的「善法」,就是前面說的這個種性具足,遇見佛出世間,演說正法這些事情!溉絷I」,就是有一點但是不完全具足,有所缺少!溉綦x」,若完全都沒有,叫做「離」!甘请s染法,不相違因」,那么你沒有遇見三寶呢?那是雜染法不相違的境界。

  日二、結(jié)

  如是十因,應(yīng)知能起一切有情一切雜染。

  「如是十因,應(yīng)知能起一切有情一切雜染」,這是結(jié)束這一段。下面第二科是「于清凈事」;前面「于雜染事」說完了。分九科,第一科是「隨說因」,先「標名」。

  荒二、于清凈事(分九科) 日一、隨說因(分二科) 月一、標名

  又于一切清凈品法及滅涅槃,所有種種名、想、言說,即此望彼諸清凈法,為隨說因。

  現(xiàn)在說到清凈的事情!敢磺星鍍羝贩ā,就是出世間的戒定慧,「清凈品法」。「及滅涅槃」,就是滅除了一切染污,而出現(xiàn)的這個大般涅槃、這個有余涅槃、無余涅槃,這些清凈法。「所有種種名、想、言說」,也是一樣,也有種種的名句、也有種種的思想、也有種種的言論!讣创送酥T清凈法」,這些名、想、言說呢?對比清凈法,就是名、想、言說所闡釋的、所顯示的清凈法。也有能詮、也有所詮。這個就叫做「隨說因」。

  《披尋記》一二七○頁:

  又于一切清凈品法及滅涅槃?wù)撸褐^三十七菩提分法,是名一切清凈品法。緣起還滅,名滅涅槃。如下自釋。

  月二、舉說

  如言念住,正斷,乃至八圣道支。無明滅故行滅,廣說乃至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等類種種隨說。

  「如言念住,正斷,乃至八圣道支」,這是第二科「舉說」。這是舉一個例子。例如:說到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四正斷,乃至到七覺支,八圣道支,那么這是三十七道品。

  「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這是「故老死滅」,「如是等類種種隨說」,這都是「隨說因」。

  日二、觀待因

  觀待諸行多過患故,樂求清凈,攝受清凈,成滿清凈,彼望于此為觀待因。

  「觀待諸行多過患故,樂求清凈,攝受清凈,成滿清凈」,前面這個「隨說因」說完了,這下面是「觀待因」。這個「隨說因」其實主要就是言論,這個染污法也是由言論開始的,清凈法也是由言論開始的,可見這個言論的重要。這下面第二科是「觀待因」。

  「觀待諸行多過患故」,這個「諸行」,就是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一切有為法。你觀察這一切的有為法呢?你若不觀察倒沒有事,你的思想就是這樣子;你若深入地去觀察呢,就有問題了。什么問題呢?「多過患故」,就有很多的過患,很多的生老病死的這些問題。

  「樂求清凈」,這樣說,你心一思想,你這個意愿就改變了,就不歡喜世間上的榮華富貴了,就歡喜出世間的清凈,那么這是「樂求清凈」。由于世間的有為法,生老病死的過患,乃至到三惡道的苦惱,那么你就發(fā)心,發(fā)「樂求清凈」,就要發(fā)出離心了。出世間的涅槃是我所歡喜的,叫做「樂求」,也就是發(fā)了愿,發(fā)愿愿得圣道,有這樣的愿!笜非笄鍍簟,當(dāng)然是以涅槃為上首,是愿得涅槃的清凈。

  「攝受清凈」,你有了愿呢?你就會要準備修學(xué)圣道,準備修行。前面是愿;這一句話是行。修行這個清凈的戒定慧了。

  「成滿清凈」,這是果。愿、行、果,成滿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法身的果了,清凈的果。

  「彼望于此為觀待因」,前面是「觀待諸行多過患故」,以這個、以此為因,而才能發(fā)心修學(xué)圣道,所以是「多諸過患」,是修學(xué)圣道的「觀待因」。所以若不感覺到生死是苦,是不能修學(xué)圣道的。

  《披尋記》一二七○頁:

  彼望于此為觀待因者:彼,謂諸行過患;此,謂諸清凈法。

  這個清凈的愿行果,它是須要以「諸行過患」為因緣,才能現(xiàn)起的,這是「觀待因」。下面是「牽引因」。

  日三、牽引因

  安住種性補特伽羅,種性具足,能為上首,證有余依及無余依二涅槃界,彼望清凈,為牽引因。

  前面第二「觀待因」,是現(xiàn)實的生活中感覺到苦,感覺到很多的過患,才能發(fā)心學(xué)習(xí)佛法,這是「觀待因」。下面「牽引因」又不同了。

  「安住種性」,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里面,有無漏的因緣,有無漏的種子。這樣的補特伽羅呢?安住種性的人,他種性具足,他里面有聲聞種性,乃至有佛種性,具足了這樣的種性。

  「為上首」,這個為上首怎么講呢?就是最初的,最原始的,能為圣道作因緣的,叫做「上首」,應(yīng)該這么解釋才對。

  「證有余依及無余依二涅槃界」,最初你具足了出世間無漏的種性,展轉(zhuǎn)地引發(fā)種種功德,你就能證得有余依涅槃及無余依兩種涅槃的。

  「彼望清凈為牽引因」,就是這個,你那個具足的無漏種性,來望這個清凈的有余依涅槃、無余依涅槃來說呢?那個種性是「牽引因」,是這樣意思。

  這個前面「觀待諸行多諸過患」,叫做觀待因;「具足種性」叫做牽引因。

  《披尋記》一二七一頁:

  能為上首等者:謂從最初聽聞?wù)ㄎň壞鶚,如是乃至最后能證圓滿解脫,名以涅槃為其上首。〈修所成地〉說:又緣涅槃而聽法者,有十法轉(zhuǎn),涅槃為首,謂依止有余依涅槃界,及無余依涅槃界。乃至廣說。(陵本二十卷四頁)此應(yīng)準知。

  「能為上首等者:謂從最初聽聞?wù)ㄎň壞鶚,如是乃至最后能證圓滿解脫」,叫做「名以涅槃為其上首。」

  「〈修所成地〉說:又緣涅槃而聽法者,有十法轉(zhuǎn),涅槃為首」,一共有十法,十法里面涅槃為首。

  「謂依止有余依涅槃界,及無余依涅槃界。乃至廣說。(陵本二十卷四頁)此應(yīng)準知。」,那么這個《披尋記》的作者認為以涅槃為上首,這叫做「牽引因」。但是我看不是這個意思,是「具足種性」為「牽引因」,具足種性叫做上首,應(yīng)該這么說。

  下面是第四科「攝受因」。

  日四、攝受因

  親近善士,聽聞?wù),如理作意,及先所作諸根成熟,名攝受因。

  「親近善士,聽聞?wù),如理作意」,前面呢?要感覺到諸行是苦,才能修學(xué)佛法。第二個呢?你要有種性,你才能成就圣道,F(xiàn)在第三個呢?還要有不同的條件,要「親近善士」才可以,還要「聽聞?wù)ā共趴梢,還要「如理作意」才可以。你親近善士,聽聞?wù),你心里面不愿如理作意,也不行,也是不可以?/p>

  「及先所作諸根成熟」,「及先所作」,就是你過去世親近善士,聽聞?wù),如理作意,你就這樣栽培自己,使令你現(xiàn)在的善根成熟了。那就是不斷的要親近善士,聽聞?wù)ǎ缋碜饕,最后善根成熟了,「名攝受因」,你就能成就圣道了。所以這「親近善士,聽聞?wù)ǎ缋碜饕狻,那叫做「攝受因」。

  這可見這個圣道的成就,又要到「觀待諸行多諸過患」也是一因、要「具足種性」也是個因,還要有「攝受因」才可以。下面第五科是「生起因」。

  日五、生起因

  種性所攝一切無漏菩提分法所有種子,望彼一切菩提分法,為生起因。

  「種性所攝」,就是你原來沒有經(jīng)過努力的修行,你本來就有的無漏種子,屬于這一類的,這一類的無漏的菩提分法的所有的種子。這個「菩提」就是出世間的圣道叫做「菩提」。這個「分」就是因。有圣道之因,這一類的種子,當(dāng)然這是本來有的種子。

  「望彼一切菩提分法,為生起因」,來對望你遇見佛法以后,你修學(xué)圣道,你得圣道了,你這時候得…小乘佛法來說,你得初果了;或大乘佛法,你得無生法忍了,這個時候,你的身口意里面,有無漏的圣道的現(xiàn)行了。

  這個時候這個無漏圣道的現(xiàn)行的菩提分法,誰為「生起因」?是你原來內(nèi)心里面,具足的種性為「生起因」,這是為因緣了,為生起因。

  日六、引發(fā)因

  即自種子所生一切菩提分法,漸次能證,若有余依,若無余依二涅槃界,名引發(fā)因。

  「即自種子所生一切菩提分法,漸次能證」,這下面第六科「引發(fā)因」。

  「即自種子,所生一切菩提分法」,就是你內(nèi)心里面本來有的這個無漏的種子,本來這個種子,他沒有動,他沒有生現(xiàn)行,你若能夠觀察「諸行多諸過患」,你又能「親近善士,聽聞?wù),如理作意」了,那么那個本來的無漏種子,就生出來清凈的現(xiàn)行了,這是這個意思。

  「即自種子,所生一切菩提分法,漸次能證」,這地方不是說一下就成佛了,不是這么說,這「漸次」的,由外凡位入內(nèi)凡位,內(nèi)凡位而入圣道,由見道、修道乃至無學(xué)道,是「漸次能證,若有余依、若無余依二涅槃界」,先得有余依,后得無余依的二涅槃界,名字叫做「引發(fā)因」,這個引發(fā)因是這樣意思。這也和前面也是相合,這就是總合起來說。

  日七、定別因

  聲聞種性,以聲聞乘能般涅槃;獨覺種性,以獨覺乘能般涅槃;大乘種性,以無上乘能般涅槃,彼望清凈,為定別因。

  這上面說第七說「定別因」,定別因說了三乘,三乘圣人。就是原來你有聲聞人的無漏種子,你有獨覺乘的種子,你有一佛乘、佛的種子,就是佛性,那么你遇見佛法的時候,你就是隨順你的種性而得涅槃,所以原來那個種性就是固定了你是屬于這一類的,而不能夠有改變的。你原來的,你有佛性的話,你一定是成佛了,而不會做阿羅漢、做辟支佛的,就是使令你固定是這樣子了,叫做「定別因」。

  日八、同事因

  若清凈品觀待因,乃至定別因,彼望清凈,為同事因。

  第八是「同事因」。「若清凈品觀待因,乃至定別因」,這是從前面那個「隨說因」不算,「若清凈品觀待因,乃至定別因,彼望清凈,為同事因」,這幾種因你不可以缺少,你就成就了同一樣事情,就是得涅槃了。

  日九、相違不相違因(分二科) 月一、辨差別(分二科) 盈一、相違因

  種性不具足,不值佛出世,生諸無暇處,不親近善士,不聽聞?wù),不如理作意,?shù)習(xí)諸邪行,彼望清凈,為相違因。

  「種性不具足,不值佛出世,生諸無暇處,不親近善士,不聽聞?wù)ǎ蝗缋碜饕狻,這底下第九是「相違因、不相違因」,分兩科,第一科「辨差別」,先說「相違因」。

  「種性不具足」,這個種性不具足,那就是沒有牽引因了,沒有這牽引因!覆恢捣鸪鍪溃鸁o暇處」,親近善士也等于是遇見佛了,那么你「不親近善士」,「生諸無暇處」就是生到八難里面去,生到三惡道去,或者生到長壽天去,或生到人間有邪知邪見這些事情。

  「不親近善士,也不聽聞?wù)ǎ蝗缋碜饕狻,這就是沒有攝受因。沒有牽引因也沒有攝受因的時候呢?「數(shù)習(xí)諸邪行」,數(shù)數(shù)的去熏習(xí)這些有罪過的事情。

  「彼望清凈為相違因」,若望涅槃來說,那就是相違因,你不能得涅槃了,這是「相違因」。下面第二科是「不相違因」。

  盈二、不相違因

  此相違因,若闕、若離,是名清凈不相違因。

  「此相違因,若闕」,不具,「若闕」少;蛘咄耆珱]有,是名叫「清凈不相違因」。下面第二科是「例當(dāng)知」。

  月二、例當(dāng)知

  若雜染品諸相違因,當(dāng)知即是清凈法因,若清凈品諸相違因,當(dāng)知即是雜染法因。

  清凈和雜染,雜染和清凈,是互相沖突的。

  洪二、總結(jié)

  如是現(xiàn)有雜染十因,清凈十因,過去、未來,曾當(dāng)染凈,皆亦如是,一切唯有如是十因,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這是第二科「總結(jié)」這一段文。「如是現(xiàn)有雜染十因」,前面說的這些,有的眾生現(xiàn)有雜染十因;前面所說的,有的眾生學(xué)習(xí)的清凈的十因,這兩種不同的十因,「過去、未來曾當(dāng)清凈」,有的眾生呢?過去是有雜染的十因,未來有清凈的十因;或者有的眾生,過去有雜染、也有清凈的十因,那么未來又有清凈、又有雜染的十因。就是「過去、未來曾當(dāng)染凈」,這個「曾」就是過去,過去有十染、有十凈;「當(dāng)」就是指未來,未來或者是有十染、有十種清凈。這個在沒有得不退轉(zhuǎn)的時候,就是有染、也可能有凈;有凈也可能有染!附砸嗳缡恰梗偠灾,你不能超過這個境界!敢磺形ㄓ腥缡鞘颉梗械谋娚,就是有這么多的十因!赋藷o有若過若增」,不能再超過這個,你也不能夠有增有減,這是說因相,這下面說「果相」。

  地二、果相(分四科) 玄一、征

  于此相中,云何為果?

  「于此相中,云何為果?」「果相」分四科,第一科「征」。就是在這個內(nèi)明,廣明佛法中,諸相中,已經(jīng)說了「因相」,那么云何名為果相中?這是「征」,下面是「標」。

  玄二、標

  謂略有五。

  「謂略有五」,簡要的說呢?就是有五種果,這是標數(shù)目,下面列出來名字。

  玄三、列

  一者、異熟果,二者、等流果,三者、離系果,四者、士用果,五者、增上果。

  列出來五果的名字。下面第四科加以解釋,分五科,先解釋「異熟果」。

  玄四、釋(分五科) 黃一、異熟果

  諸不善法,于諸惡趣受異熟果;善有漏法,于諸善趣受異熟果,是名異熟果。

  「諸不善法,于諸惡趣受異熟果」,這先解釋這個異熟果。什么叫做「異熟果」呢?「諸不善法」,說一個眾生他做了很多的惡事,做這些沒有功德的事情,「于諸惡趣,受異熟果」,將來他就會生到三惡道去,叫做「惡趣」。「受異熟果」,受了果報,這個「異熟」,這個「異」,異是變異。這個變異,就是現(xiàn)在你做善、或者是做惡,那么將來得果報的時候呢?得的果報也不是善、也不是惡,所以就有點不同、不一樣。

  這個不是善、也不是惡,這話怎么講法呢?不管你是生天也好、做人也好、你到地獄里頭也好,你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他也不是善,也不是惡。你受苦的時候,這個第八識也沒有苦的感覺;你享受樂的時候,第八識也沒有樂的感覺,他也不苦、也不樂,這個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果報的主體,所以叫做異熟果。這個「熟」就是果的意思,但是做因的時候,或者是做善,或者是做惡,但是將來得果報的時候,主要是得個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也不是善也不是惡,所以叫做異熟。當(dāng)然這是說是這個性質(zhì),是善是惡,這個性質(zhì),他有點不同,所以叫做異熟果。

  但是時間也是不同,你做善的時候、做惡的時候,不會、不是立刻得果報,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所以叫做異熟果。這個熟、異熟這個事情呢?由因至果,他也逐漸的、逐漸的變異,最后才得果,不是忽然間就得果報,不是、不是這樣子,所以叫做異熟果。

  這個「異」這個字呢?是通于因果;這個「熟」指果說的,這個熟這個字是果說。這個「異」是通于「因果」,就是如「果」是異,就指果說呢?異就是熟;如果這個異指「因」說的呢?這因之果,是異之果,因之果,這里面有這樣的差別,所以叫做異熟果。

  「諸不善法,于諸惡趣,受異熟果」,剛才說到阿賴耶識是這樣子。但是到地獄的人呢?他是受苦的,受很多苦;若是生到天上去,是受樂。有苦樂的感覺,不是阿賴耶識,是前六識。說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前六識,前六識呢?就是有苦了,有苦、樂的差別。

  這上面說到這異熟果,若是這樣講呢?因中有善惡的差別,到得果報的時候沒有善惡,那指阿賴耶識說的。所以我們說是因有善惡,果報也有善惡,那指前六識說的,這有差別的。所以「諸不善法,于諸惡趣,受異熟果」。

  「善有漏法,于諸善趣,受異熟果」,說我們不做惡事,我們做種種的善事,做種種善事的時候呢?有漏法還是有煩惱。你做善事是做善,你做的事對于他人有利益,對于自己也有利益,但是你內(nèi)心還是有煩惱的,內(nèi)心里面有貪瞋癡的煩惱的,這樣子你做的這個善法呢?還是會得善報,是「于諸善趣,受異熟果」,或者在人間、或者在天上,那么你去受果報了,受果報,那么這就叫做異熟果,這是解釋這個異熟果,解釋完了。下面解釋這個「等流果」。

  黃二、等流果

  習(xí)不善故,樂住不善,不善法增。修習(xí)善故,樂住善法,善法增長。

  「習(xí)不善故,樂住不善,不善法增」,我們在因地的時候,我們數(shù)數(shù)的做這些不善的事情,做了不善的時候,成了習(xí)慣了,心里就歡喜做不善的事情。做這些不善的事情,心情感覺到快樂,「樂住不善」!覆簧品ㄔ觥,這罪過的事情,就是愈來愈多了,這個力量愈來愈大了,「不善法增」。

  「修習(xí)善故,樂住善法」,說是「習(xí)不善故,樂住不善」,這句話對不對,實在是對的。我們…比如說是你的好朋友是你的善知識,感覺到你做這件事不對的,就告訴你:你不應(yīng)該做這件事,應(yīng)該…。你立刻就煩惱,不高興了。若有人贊嘆你,贊嘆你這個惡事做得好,你就心情歡…你心情快樂,這就表示「習(xí)不善故,樂住不善」,是這樣意思。

  「修習(xí)善故,樂住善法」,這個人常常的來做這些善事,有功德的事情,對于他人有利益的事情,當(dāng)然這里面,佛法是重視動機,你做這件事,你的動機是利益人的,不是損害人,這是一個條件;然后你做出這件事,對于他人有利益,那就是善法了!笜纷∩品ā,歡喜在善的境界上生存,歡喜在善的境界里面活動,那這就是他的心性是這樣子。常常做,若是一個眾生本來是放逸的,現(xiàn)在忽然間若是做好事,他還可能有點勉強,但是時時做、時時做,久了成習(xí)慣了呢?也就歡喜善,「樂住善法」!干品ㄔ鲩L」,這善法多了呢?它就是有力量了,那么這就是「等流果」。

  這個「習(xí)不善故,樂住不善」,這話應(yīng)該怎么講呢?就是你今生你歡喜做惡事,那么你來生也是歡喜做惡事,所以叫做「等流果」。這個「等」,性質(zhì)是相通的,叫做等!噶鳌拐,類也,就是同類的,所以叫做等流果,這個今生「習(xí)不善故,樂住不善」,將來呢?你也是歡喜不善,這個事情也是很明顯的事情。

  比如說有人他對于這個做醫(yī)生的事情有興趣,歡喜做醫(yī)生,當(dāng)然也歡喜讀這個書,也歡喜為人看病,這個事情,為什么他對這個有歡喜呢?他前生也做過醫(yī)生,所以就是等流果,就是這樣。

  說這個人出了家以后,或者是大學(xué)畢業(yè)以后,就歡喜要出家,要當(dāng)和尚,為什么呢?就是前生也做過出家人,是等流果,是這么回事。

  所以這個是「習(xí)不善故,樂住不善」,這個是有前生、有后生的差別!感蘖(xí)善故,樂住不善法」,念樂ㄧㄠˋ也可以,念好樂ㄧㄠˋ;念樂ㄌㄜˋ也可以,樂ㄌㄜˋ住善法,前生、后生的差別。

  或似先業(yè),后果隨轉(zhuǎn),是名等流果。

  「或似先業(yè),后果隨轉(zhuǎn)」,這個前面這句話還可以從…也還可以變一個方法,改變一下!噶(xí)不善故,樂住不善」,你歡喜做惡事呢?就在內(nèi)心里面熏成了種子,熏成了種子。熏成種子,將來呢?那個就是「樂住不善」,那個種子現(xiàn)行,那個不善的種子一活動出來了的時候,你還是歡喜做惡事,這「樂住不善」這么講。下面這個是「修習(xí)善故,樂住善故」也這么講。

  「或似先業(yè),后果隨轉(zhuǎn)」,這個呢?指現(xiàn)行說。「或似先業(yè)」,今生的行為和前生的業(yè)力相似,「或似先業(yè)」,相似。「后果隨轉(zhuǎn)」,你將來的那個得的果報,也隨順前生的情形,那樣子出現(xiàn)的、出現(xiàn)的活動,是名叫做等流果。

  比如說是做善事一樣,做惡事、做善事道理是一樣。譬如說這個人有點慈悲心,不歡喜殺害生命,救護人,人有困難的時候,他能多救護,用慈悲心救護人的,那么這個人將來就會能得長壽,我們通常說你要放生,救護一個鳥、救護一個龜、一個魚,放生呢?你將來得長壽,是的。但是若救護人呢?比救護畜生的功德是更大,我們要知道這件事。我看那個雜志上還都是大法師,很有名的大法師,常常放生,因為放生的功德很大,實在救護人的功德是高過救護畜生的,是有差別的。對于人有災(zāi)難的時候,我不知道!我歡喜放生!對于畜牲的苦歡喜救護,也是有功德的,但是為什么?你的心情怎么回事情?人與人是同類嘛!我們對于同類的人,我沒看見。這是有問題嘛!明白的說是有問題,當(dāng)然這是思想的問題。

  「或似先業(yè),后果隨轉(zhuǎn)」,就是你有慈悲救護眾生,你就得長壽報,就是相似。你歡喜眾生長壽,將來得果報的時候,你也得長壽,相似的。「或似先業(yè),后果隨轉(zhuǎn)」,歡喜殺生的人,你叫眾生短命,你將來自己也短命,相似的!富蛩葡葮I(yè)后果隨轉(zhuǎn),是名等流果」。

  《披尋記》一二七一頁:

  或似先業(yè)后果隨轉(zhuǎn)者:〈有尋有伺地〉說:謂若從彼出,來生此間人同分中,壽量短促,資財匱乏,妻不貞良,多遭誹謗,親友乖離,聞違意聲,言不威肅,增猛利貪,增猛利瞋,增猛利癡,是名與等流果。(陵本九卷一頁)此約十種不善業(yè)道為論。十善業(yè)道,與此相違,其相應(yīng)知。

  「或似先業(yè)后果隨轉(zhuǎn)者:〈有尋有伺〉地說」,我們已經(jīng)學(xué)過了!钢^若從彼出,來生此間人同分中,壽量短促,資財匱乏」!钢^若從彼出」,假設(shè)你從那個境界里面出來,來到這人間,來到此間的人同分中。就是做了很多的惡事,殺害了很多的生命。殺害了很多的生命,那應(yīng)該是到地獄去吧?但是沒有。臨命終的時候遇見善知識了,遇見善知識,勸他念佛,他一念佛呢?就不到地獄去了,就來到人間,就是有這個事情,「來生此間人同分中」,人與人是相同的,所以叫做「人同分中」。

  「壽量短促」,你以前殺生太多,你殺人了,做了很多惡事,今生壽命短,那么就是有「或似先業(yè),后果隨轉(zhuǎn)」是這樣意思。

  「資財匱乏」,前生你做了一些…在錢財上做了一些不合道理的事情,那你今生呢?你這個財就有問題,就匱乏。「妻不貞良」,也有這個問題!付嘣庹u謗」,你說謊話,誹謗別人呢?你今生也就被人家誹謗,誹謗。「親友乖離」,你前生說了一些離間語,破壞人家的感情,今生也就有這種事情,「親友乖離」。「聞違意聲」,聽見一些不歡喜的話,就是你前生曾罵人過,所以今生也有人罵你,「聞違意聲」!秆圆煌C」,你前一生,你常說一些懈怠放逸的話,今生你說話也是不威肅,不威嚴,不嚴肅!冈雒屠潯梗闱吧呢澬暮艽螅裆彩窃雒屠,「增猛利瞋,增猛利癡」,是這樣!甘敲c等流果」,這就叫做等流果。「(陵本九卷一頁)此約十種不善業(yè)道為論。十善業(yè)道,與此相違,其相應(yīng)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