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九(13)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九(13)

  申三、結(jié)

  如是已說由三種相建立緣起,謂從前際中際生,從中際后際生,又于中際若流轉(zhuǎn)、若清凈,是名緣起體性。

  在大科上說三種雜染,「煩惱雜染」,「業(yè)雜染」,二科已經(jīng)過過去了,F(xiàn)在是第三科「生雜染」,生雜染這一科,這一科里面一共有四大科:第一科「生差別」,第二科「生艱辛」,第三科「生不定」,第四科「生流轉(zhuǎn)」。現(xiàn)在是屬于「生流轉(zhuǎn)」這一科,生流轉(zhuǎn)這里面有「征」有「釋」,在釋中第一科是分成三科:第一科是「標」,第二科是「征」,現(xiàn)在就是第三科是「結(jié)」。

  這個「緣起體」,在這里面「約自身辨」里面一共是分九大科:第一科是「緣起體」,第二科「緣起門」,第三科「緣起義」,以下一共有九科,F(xiàn)在是第一科「緣起體」,緣起體里面,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釋」,現(xiàn)在是第三科是「結(jié)」。

  「如是已說」,就是前面這一大段已經(jīng)講說了,有三種相貌建立緣起的體性。就是用三種相貌,解釋緣起的體性。那三種呢?謂「從前際中際生」這是第一個相,「從中際后際生」這是第二相,「又于中際若流轉(zhuǎn)、若清凈」這是第三相,一共是用這樣的三科,來解釋十二緣起的體相,「是名緣起體性」。前面把這三大科都解釋過了,我不知道各位還能記得吧!

  未二、緣起門(分二科)  申一、征

  緣起門云何?

  申二、釋(分二科)  酉一、標

  謂依八門緣起流轉(zhuǎn):

  一共是分九科「緣起體」,就是解釋十二緣起的大義。這以下是第二科,說這個「緣起門」,緣起門實在來說呢,就是一切的緣起法分成九類,就是這樣的意思。分成九類,現(xiàn)在這是第二科「緣起門」。

  「謂依八門緣起流轉(zhuǎn)」,就是分成八類,不是分成九類,分成八類。就是八個門戶,說一個大房子有八個門;就是一個緣起法從八方面去解釋,是這樣意思。是依八門,這是「緣起門云何?」是問。第二科是解釋,解釋先是「標」。

  「謂依八門緣起流轉(zhuǎn)」,這是依據(jù),也可以說是從,從八個方面來解釋「緣起流轉(zhuǎn)」的相貌。眾生從無始劫以來,相續(xù)不斷的在生死里面「流轉(zhuǎn)」;這個流動,相續(xù)不斷的流動,就是叫做「流轉(zhuǎn)」。這些流轉(zhuǎn)的情況都是因緣生起的,沒有一樣事自然而有的。那么那八門呢?

  酉二、列

  一、內(nèi)識生門,二、外稼成熟門,三、有情世間死生門,四、器世間成壞門,五、食任持門,六、自所作業(yè),增上勢力,受用隨業(yè)所得愛非愛果門,七、威勢門,八、清凈門。

  「一、內(nèi)識生門」,「內(nèi)」就是有情,一切有情生命體里面的識,這個地水火風是沒有識的;只是有情,一切有情生命體里面才有識,所以叫做「內(nèi)識」。這個「識」是怎么樣生起的呢?它也是因緣有的。譬如說:有眼根、有色境,然后才有眼識。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而有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就是這一切「識」,要依據(jù)內(nèi)根緣外境而有識,「識」就是這樣生起的。

  「二、外稼成熟門」,就是身外的,就是我們生命賴以生存的食品,就是農(nóng)作物、莊稼、稼穡這一切的五谷。當然要有田地、要有種子、還要有水、有肥料、有陽光,然后才能有五谷的成熟,這也是緣起的。

  「三、有情世間死生門」,第三個門就是這些有情,有心、意、識的有情。有心、意、識的世間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世間,它有死也有生,有生也有死這一部份。這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乃至生緣老死,那么這就是十二緣起,就是「有情世間生死門」。

  「四、器世間成壞門」,有情他一定有一個處所,是他居住的地方,那就是這個「器世間」。這個「器」,就是一個器具,譬如一個生果放在一個器里面,不然的話這個生果怎么拿呢?那么說有器世間。有一個世界,這個眾生在這里生存,當然這個「器世間」,包括了稼穡也是在內(nèi),這就是全面的。眾生所以能生存,也就是因為有了「器世間」,這器世間也是很重要。這器世間也有成壞的事情,就是一切眾生共業(yè)所造成的器世間;這個眾生若離開了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壞了。

  譬如說:眾生在欲界這里生存,這個欲界就不會壞;若是眾生都修禪定,跑到色界天去了,不在這個世界居住了,這個世界就壞了。若是眾生要來,那么這個世界就是成就,成就好了眾生就來了。所以從這樣的說明看出來,若有一個世界,就是一定有有情的;若有世界的存在就是有有情,不能說是只有世界沒有眾生,不應(yīng)該是這樣。因為世界是以有情為根本的,所以有世界就會有有情;有有情也就一定有世界,世界的成壞以有情的來去來決定。有情若來世界就成就;這個有情走了,走了這個世界就沒有了。當然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是全部的、所有的這個世界的眾生都走了,這個世界就不存在了。

  「五、食任持門」,這個有情世間,他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一定要有飲食,不吃飯是不能生存的。那么這是什么呢?就是四種飲食:段食、悅意觸食、意思食、識食。這四種食能「任持」他,能保持他的生命,正常的生長、正常的生活,能保持住他的正常生活,所以不能夠說沒有食。當然我們欲界的眾生,這個段食也是很重要,可是也要有悅意觸食,也要有意思食,也一定要有這阿賴耶識這個識食。沒有識,沒有其余的三種食,只是段食也還是不能生存的。若是不是佛法誰能知道這件事,若不是佛說誰能知道這件事?

  「六、自所作業(yè),增上勢力,受用隨業(yè)所得愛非愛果門」,這是第六個緣起門。第六個緣起門呢,實在也就是有情世間死生門,更詳細的說明了一下。這個眾生他有果報,或者是善報、或者是惡報、或者是超越了善惡到了色無色界的禪定,這個色無色界的禪定我們先不說。為什么有這樣的果報呢?「自所作業(yè)」,是他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業(yè)力所成就的。這個業(yè)力「增上勢力」,有強大的力量,他造的這個業(yè)力有強大的力量,隨這個力量就得到了,他就「受用隨業(yè)所得愛非受果」,就是他受用、他享受,就是那個果報發(fā)出來的作用為他享受;為他享受那個果報呢,是隨業(yè)所得愛果、隨業(yè)所得非愛果;隨他所造的福業(yè),他就得到一個可愛的果報;隨他所做的罪業(yè),他就得到一個不可愛的果。這個愛非愛果呢,是他自己的罪業(yè)、福業(yè)所得,為他所享受的。這就看出來「緣起的相貌」是這樣子。是「自所作業(yè)」所成就的,不是別的人給他一個愛果,給他一個非愛果,不是,是你自己創(chuàng)造的。

  「七、威勢門」,這第七個呢,就是另外有一種人不歡喜欲,不歡喜這個欲。他歡喜離欲,他就修禪定得到了四禪八定,主要是四禪。他就會成就廣大的神通,這個禪定和神通有大威德、有大力量。那么使令他,遠離了欲界到了色界、無色界天去了,這是另一種緣起,也是緣起。

  「八、清凈門」,這個清凈門,前面那都是在三界里面,流轉(zhuǎn)生死相貌的緣起。另外有一種眾生就是觀察三界都是苦,能夠斷惑證真,得到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能夠聽到佛說法的音聲,聽聞正法能夠如理作意,能夠得到正知正見而滅除無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所以這是「清凈門」,這是清凈。

  那么前面那七種就是「流轉(zhuǎn)門」,這清凈就是「還滅門」。這個生死流轉(zhuǎn)也好,涅槃還滅也好都是緣起,加起來就是有八種,有八個相貌、八個部分來解釋「緣起」的。

  未二、緣起義(分二科)  申一、征

  緣起義云何?

  申二、釋(分二科) 酉一、顯甚深

  謂離有情義,是緣起義;于離有情復(fù)無常義,是緣起義;于無常復(fù)暫住義,是緣起義;于暫住復(fù)依他義,是緣起義;于依他離作用義,是緣起義;于離作用復(fù)因果相續(xù)不斷義,是緣起義;于因果相續(xù)不斷,復(fù)因果相似轉(zhuǎn)義,是緣起義;于因果相似轉(zhuǎn)復(fù)自業(yè)所義,是緣起義。

  前面是一共九科,前面的「緣起體」、「緣起門」都說完了,現(xiàn)在說緣起的義、緣起的道理。緣起的道理分兩科,第一科是「征」,就是問!妇壠鹆x云何?」

  「緣起門」你說完了我也聽到了,這個緣起的道理是怎么回事情?你說出來我聽聽,這是問。底下解釋,解釋分兩科,第一科「顯甚深」,第二科「明建立」,這個顯緣起是很深奧的,不是膚淺的事情,這一共是八句。那么「緣起義云何?」這是問,底下:

  「謂離有情,是緣起義」,這是第二科是解釋,解釋先解釋這個甚深義!钢^離有情義,是緣起義」,這個「有情」,就是有情識的這句話,「有情識」。這個「有情識」,梵語就是薩埵,不是菩提薩埵,那個菩提,那是圣人,F(xiàn)在不是說圣人,一般的人就是薩埵,翻到中國話就是翻個「有情」。這個舊的翻譯翻個「眾生」;新的翻譯翻個「有情」。這個「眾生」這句話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其實眾生相就是我的意思。

  我怎么叫做「眾生」?就是從無始劫以來數(shù)數(shù)的受生死,很多的生,受了很多的生、很多的死,所以叫做眾生,這么樣叫這么名字就這么意思,這是舊的翻譯,舊的翻譯這樣子講,也正好是「補特伽羅」的那個意思,「數(shù)取趣」的意思。可是新的翻譯翻個「有情」,翻個有情,那么就是在字面上說「有情識」。

  但是若從我所執(zhí)著的我,叫做眾生的話,這個「有情」應(yīng)該還有個解釋才對。還有個解釋說什么呢?我們在色受想行識里面執(zhí)著有個我,多數(shù)的人來說,執(zhí)著誰是我?就執(zhí)著「識」是我。色、受、想、行、識,執(zhí)著這個「識」是我,應(yīng)該是這個樣子比較合道理。譬如說:這個身體瘦了,身體是地水火風,這生理的組織有時候瘦了、有時候胖了。但是這個我是沒有變化,這個「識」還是沒有變化的。

  「識」有受想行,這個色是我的住處。這個識、這個想,這個地水火風的生理的組識是我的住處。我的住處,它和一切境界接觸的時候,他有受的事情,有所覺受;那么它也有想的事情,有思想,取著一切境界的分際,能夠安立種種的名言,那么這是想。它也會有種種的行動,有目地的、或者是作善、或者是作惡、或者是作不動、修禪定、或者出世間無漏的功德。

  那么就是這個「識」,色為他的住處,另外它有受想行的事情,所以「識」是主體;識是生命的主體。說若執(zhí)著我,識是我,這樣說有情呢,就是我的本身是有覺知性的,我的本身是有情識的。這樣講「有情」者即是我也,就是所執(zhí)著的我。所執(zhí)著的我,通常的這個有我論者:「我是常恒住不變易的」,因緣生法都是無常的,我是常恒住不變易,是非因緣生;所以是常恒住的非因緣生,那就是「有情」的意思。

  現(xiàn)在說是佛法中,認為一切都是「緣起法」,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都是緣起。所以就是在一切法里面,沒有這個非緣起的我可得,所以「離有情義」,那就是「緣起義」。若承認有我,那是違背緣起的,不合緣起的道理;一切緣起法里面沒有我可得叫「離有情義」,這叫做緣起,是「緣起義」,就是沒有我可得。那么,這個可以這么解釋,「離有情義是緣起義」。如果若是執(zhí)著有我,而認為真實是有我,那就不符合緣起的道理了。所以這第一句是「離有情義是緣起義」。

  「于離有情復(fù)無常義」,這「緣起」里面還有一個道理,就是「離有情」以后,「復(fù)無常義」。一切法通常說,有我執(zhí),還有法執(zhí)。沒有我了以后,還有一切法,一切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一切法還是無常,「無常義」。沒有常恒住的我,沒有這個非緣起法,其余的一切法呢?「復(fù)無!梗质莿x那剎那生滅變化的,它也不是常恒住、不變異的,「是緣起義」,這就是緣起的道理,就是有生滅的,剎那剎那變化的,這是「緣起義」。

  「于無常復(fù)暫住義」,這個無常,不是永久存在的這一切色法、一切心法,這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無常之中「復(fù)暫住義」,還有一個暫時存在的意思,就是剎那間的存在,它生起了,有剎那的存在,剎那隨轉(zhuǎn),還有這樣意思。不是說一點也不存在,一點也不存在這個有情的世間也好,無情的世間也好,很難有東西存在了,那也很難成立了。所以「于無常復(fù)暫住義是緣起義」。

  「于暫住復(fù)依他義」,這個暫時存在的,剎那間存在的一切法。得無生法忍的人,能看見一切法有剎那相、有剎那相。那么這個剎那相是「于暫住復(fù)依他義」。這個剎那相是怎么有的呢?「復(fù)依他義」,它又是依賴眾多的因緣才現(xiàn)起的,所以叫做「緣起義」。這樣表示呢,都沒有自然而有的事情,都是因緣,每一法有每一法的因緣,這樣才能現(xiàn)起剎那相,不是自然而有的。

  「于依他離作用義,是緣起義;于離作用復(fù)因果相續(xù)不斷義,是緣起義」,這二句話和中觀論的說法,和天臺智者大師的說法,有相類的地方。我讀《阿毗達磨雜集論》也有這句話,現(xiàn)在讀到這個。我最初讀《雜集論》的時候,看到這句話很久不明白,不明白「于依他離作用義」,這句話很不好懂,很不懂,F(xiàn)在呢,我這幾天常想這句話怎么講?現(xiàn)在有一個解釋,我解釋給你們聽聽。

  這個「一切」,唯識上也是說,一切法都有它的種子。種子就是因緣、因緣的種子,還有其他眾多的因緣,那么就是他。一個自、一個他;種子是自,還有種子的因緣就是他。這個種子它自己能生出來嗎?自己不能,自己不能生,自不生;說是他,還有其他的因緣能生出來一切法嗎?也不行。

  譬如說:眼識由它自己的種子生眼識,但是若有眼根,沒有所緣境的話,也沒有光明的話,沒有作意心所的話,沒有眾多的因緣。就光憑種子能生嗎?種子不能生,所以自也不能生。但是種子不生,那么其他的因緣能生嗎?沒有種子是不是能生呢?所以其他眾多的因緣也不生,自也不生,他也不生;自也不生,他也不生,共起來也是不能生,共起來也不生。說是沒有這些因緣也是不能生,所以一切法是無作用的,沒有生起的作用,沒有這件事。所以一切法沒有生起的作用,那么這個和智者大師說的有點相似。

  智者大師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一切法都不生。一切法都不生,怎么生呢?就是這么生的。那么這樣說就是下文那樣說:「于離作用復(fù)因果相續(xù)」,沒有作用。但是眼識就是這么多的因緣就生了,還是這些因緣,一個自,一個他,還一個共,還是這么生了。就是同時這個自、他、共,又說不生,又說生。

  在不生這方面就說:「于依他離作用義,是緣起義」。在其他的經(jīng)論上說有一個譬喻,《涅槃經(jīng)》上也在這里面說了好多話的,說個譬喻什么呢?譬如說是一個砂子做不出來油,這個砂,土石這個砂,二個砂子,一堆砂子也造不出來油。自不生、他不生,共起來也是不生,這么樣作譬喻。那么不生,一切法是不生,怎么生了呢?不可思議,就是這么生的。但是《中觀論》上就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生,那么怎么說是一法不生呢?就是一切法無自性;無自性、也無他性、也無共性,也無無因性,是因緣生的。那就是又是一個說法,那個解釋法不同,和這個解釋不一樣。

  「于依他離作用義,是緣起義」,就是眾多因緣生法,你去觀察它的時候,在所依的眾多的,「他」就是因緣,眾多的因緣里面每一法,每一種因緣,都是不生的。以叫做「離作用」,沒有生起果法的作用,這是一個意思,這是「緣起義」。

  「于離作用復(fù)因果相續(xù)不斷義」,在那個每一法都沒有生果的作用之中,而還是有因果相續(xù)不斷的意思。這么多的因緣和合起來還是有法生,眼識也生了、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一切法都還是各有因緣都還生起了。有因就有果,因果相續(xù),還是不斷的,那不可以說有因而無果,那就斷滅沒有這種事,所以叫做「因果相續(xù)不斷義」。所以叫做「甚深」,這個「甚深」,無我而有法可得,法又是剎那滅的,又是暫住的,又是緣起的;緣起中又無作用,無作用而又有功能能生一切法!敢蚬嗬m(xù)不斷義,是緣起義」,緣起的道理是這樣子。

  「于因果相續(xù)不斷,復(fù)因果相似轉(zhuǎn)義」,有因就有果;果又作因,又有果,這樣子從無始劫來,一直相續(xù)不斷的這樣演變下去。演變下去,這里面還有些事情的。什么呢?「復(fù)因果相似轉(zhuǎn)義」,因和果是相似的、相續(xù)下去,而不是不相似。譬如說:做善就得善報,那么就是相似;做惡得惡報是相似。如果做惡得善,做惡因得善果,就是不相似了。前面不如理作意那里說:殺羊,殺了羊供奉天神就可以生天,殺羊是惡,生天是善,以惡因得善果這是不相似,就是不相似。不相似,這件事是不對的。所以這里說「因果相似轉(zhuǎn)義,是緣起義」,一定是這樣子才是對的,合道理。

  「于因果相似轉(zhuǎn),復(fù)自業(yè)所作義,是緣起義」,是因果,因與果是相似才能相續(xù)不斷,但是這里面還是有一個事情,是什么呢?是「自業(yè)所作義」,你所受的果是你自己的業(yè)力所創(chuàng)造的,你若沒有造這個業(yè),是不得果報的。別人造業(yè),別人得果報;我造業(yè)我得果報。所以我不必說:他犯了規(guī)矩,那我也可以不守規(guī)矩,不能這么說。你這樣說,他犯了規(guī)矩他有過失,你若犯規(guī)矩你也是有過失。你若不犯規(guī)矩你沒有過失,這個道理也是一樣的。所以是「自業(yè)所作義,是緣起義」。他不努力他不得果報,我努力我可以得果報。就是你自己不會白辛苦的,總有一個果來酬勞你的,「自業(yè)所作義,是緣起義」,那么這一共是八句。

  酉二、明建立(分二科)  戌一、問

  問:為顯何義建立緣起耶?

  前面「顯甚深義」,這底下「顯建立義」,一問、一答。問:為什么要顯示,為什么道理?「為顯何」種道理而「建立緣起」的理論呢?為什么要說這件事呢?

  戌二、答

  答:為顯因緣所攝染污清凈義故。

  就是為了顯示各種不同因緣所系屬的,雖然是很多很多,但是其中有「染污、清凈」的不同的意義,不同的差別,就這個意思。那么「染污」,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乃至生緣老死;「清凈」,就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那么這樣子顯示這個道理,顯示這道理有什么意思?

  那么有智者自當知之,你就在這里可以選擇了,染污是苦惱的,清凈是安樂的嘛!那我就可以重新創(chuàng)造清凈的緣起,我不要再生死流轉(zhuǎn)了。這就是能開發(fā)、能攝受清凈的緣起;能開發(fā)出來一個菩提道,開發(fā)出來成佛之道,所以這是「為顯何義建立緣起」的理由,就是這樣意思。

  未四、緣起差別(分三科)  申一、征

  緣起差別云何?

  「緣起差別云何?謂于前際無知等,如經(jīng)廣說」。這底下是第四科,一共九科,現(xiàn)在第四科,「緣起的差別」,各式各樣的差別相,分三科。第一科是問,是「緣起的差別」,也就是十二緣起的差別是怎么情形呢?「謂于前際無知等」。

  這底下,第二個解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指經(jīng)廣說」。

  申二、釋(分二科)  酉一、指經(jīng)廣說

  謂于前際無知等,如經(jīng)廣說。

  這個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乃至到生緣老死。第一個就是無明,這個無明是什么意思?就是「前際無知」,前際、中際、后際無知。這樣「無知等」的意思、的意義。像經(jīng)中很廣博的、很詳細的解說過的。這《緣起經(jīng)》里面,有一部經(jīng)《緣起經(jīng)》那部經(jīng),那里面有說。

  酉二、別釋句義(十二科)     戌一、無明差別(分二科)

  亥一、約所知事辨(分三科)  天一、十九種無知(分二科)

  地一、釋(分十五科)       玄一、于前際無知

  于前際無知云何?謂于過去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我于過去為曾有耶,為曾無耶,曾何體性,曾何種類,所有無知。

  這底下「別釋句義」,這個十二緣起一句一句的解釋,解釋它的道理,分成十二科。第一科是「無明差別」,解釋這個十二緣起,第一個就是「無明」。無明的差別相是怎么樣的呢?這里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約所知的事」來說明,無知、「所知事辨」,這分三科,第一科「十九種無知」,分二科。

  那么下面第一科是解釋十五種、十五科。那么十五科解釋這十九種無知,十五科里面,第一科是「于前際無知」,先解釋這個。

  「于前際無知云何?」前際就是過去了,這過去了的無知!笩o知」也就是無明的意思;有明,有靈明的心你就會有所知,有靈明的智慧你就會有所知。「無知」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也就是無明對于所了知境界不明白,被這無明所覆蔽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叫做「無知」,是這樣意思。這個是分成「十九種無知」,現(xiàn)在第一種叫做「前際無知」,這個「前際無知」的意思是說什么?

  「謂于過去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于過去諸行」,就是一剎那間已經(jīng)過去了的,從無量劫來已經(jīng)過去了很多很多事情,主要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是「諸行」,都是有為法,所以叫做「行」。但是這個「行」是通于三世的,現(xiàn)在只說過去,「過去諸行,起不如理分別」,在我們這個內(nèi)心里面,生起了一個不合道理的分別,這就叫做「前際無知」。

  怎么叫做「起不如理分別?」這底下解釋:「謂我于過去為曾有耶,為曾無耶,曾何體性,曾何種類,所有無知」。這里面依我見,來形容、來表示、來說明這個無明,這句話的意義!钢^我于過去為曾有耶?」就是這個有情,這個計我論者,他內(nèi)心里面這樣想:這個「我」的體性,這個色受想行識里面有一個「我」,這是常恒住不變異的。這個「我」,這么直接這么想,在過去世的時候是曾經(jīng)有過嗎?以前就是有的嗎?如果是有,從無始劫來一直到現(xiàn)在這個「我」就是常住的了,若是這樣的話…。

  我們這個身體,一部分當然是生理的組識,一部分是精神性的,了別性的東西,那么加起來是我們這生命體。總起來說,是生理組織也好,精神性的分別心也好,都是剎那剎那生滅變化的。那么在這里面,如果執(zhí)著有一個「我」是常住的,就是在這五蘊里面有一個我,有一個常恒住的我。有一個常恒住的「我」,當然這個是有我論者,他研究過這道理,他心里面這樣子不如理作意分別。他就會執(zhí)著,他有這種執(zhí)著,執(zhí)著在生滅變化里面有一個不生滅變化的;在生老死里面有個不生老死的,有一個我的體性。這個「我」的體性,在過去世就是有的嗎?「我于過去為曾有耶?」過去世就是有嗎?如果是有,這個「我」,就從無始劫來,一直到現(xiàn)在就是常住的了。

  「為曾無耶?」說過去沒有嗎?過去世沒有一個常恒住不變異的我,那么現(xiàn)在忽然間就有了嗎?如果這樣的話,這個我不是常住的,它遲早會斷的。以前沒有,將來也可能沒有,那么就是斷的了,這是成斷見的。若是無始劫來就有,過去世有、未來也是有,那么這個「我」就是應(yīng)該是常住的。就是自己這么分別,這樣想:「謂我于過去為曾有耶?為曾無耶?」。

  「曾何體性,曾何種類,所有無知」!冈误w性」,說是若是過去世就有這個我的「體性」的話,就有「我」,那么那個我「體性」是什么樣子?是善的、是惡、是不善不惡的?也就可這么想;或者是清凈的、是染污的,自己這么想?「曾何體性」,是這樣的。那么《披尋記》它另外有個解釋。

  「曾何種類?」我的過去是有,就有我的「體性」。那么這個我,它是那一類的呢?是天、是鬼、是胎卵濕化?各式各樣是什么種類?他這么想。

  「所有無知」,那么過去是有,也不決定,怎么會知道,也不知道;過去是無,也不知道!冈误w性,曾何種類」也不知道,不決定,那么這叫做「無明」。這執(zhí)著有我,或者是常,這是無明;你執(zhí)著有我是斷,也是無明;說它是那種「種類」,那也是無明,其實呢,沒有我可得。執(zhí)著有「我」當然就是「無明」,這里面有個意思,什么叫做無明?執(zhí)著有我就是無明;執(zhí)著是斷也是無明,因為一切法生滅相就是不斷的,這樣意思。

  這個我們?nèi)绻,不讀這個《阿毗達磨雜記論》,不讀《瑜伽師地論》,不讀這些經(jīng)論的時候,說「我」。什么叫做我?執(zhí)著有我,他怎么執(zhí)著的?怎么叫做無我?多數(shù)說不清楚,你說不清楚什么叫做我!金剛經(jīng)》上:「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也不容易說的清楚。《金剛經(jīng)》注解多的很,但是你還說不清楚。其中有一樣要注意的,無我是圣人,有我就是凡夫。在這個《瑜伽師地論》上也好,在《大智度論》上也好,《般若經(jīng)》上有這個意思。你講《金剛經(jīng)》,《金剛經(jīng)》是般若的這個系統(tǒng)的經(jīng)典。你講這個「我」,能不能符合這個定義,與這個定義相合不相合、相合不相合,所以這個地方還是有事情的。

  我們?nèi)舫醪經(jīng)]有學過這些經(jīng)論的時候,別人怎么講,也不知道是對、是不對,不知道。你不知道,不知道他講的是對不對,不知道。所以這里面這一段文,就表示執(zhí)著有「我」,是常是斷都是「無明」。

  玄二、于后際無知

  于后際無知云何?謂于未來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我于未來為當有耶,為當無耶,當何體性,當何種類,所有無知。

  這是「于后際」,后際就是將來,不是現(xiàn)在,也不是過去!赣诤箅H的無知」,這也是無明,這無明是怎么情形?這是問,底下回答。

  「謂于未來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于」將來的色受想行識,也會生起來不合道理的虛妄分別。怎么樣的分別?「謂我于未來為當有耶」,心里在那里妄想,我現(xiàn)在的我,受色想行識這個我,或者是即蘊是我,或者離蘊是我。這個「我」在將來的時候是「有」呢?「為當無耶?」為是應(yīng)該沒有呢?是這樣。若是「當有」,過去是有,現(xiàn)在、未來有,能夠常恒住不變異;若是未來沒有,沒有,中斷了,這就是斷見了,自己這么猶豫不決。

  「當何體性」,我將來若是有,那個我的「體性」是什么樣子?是清凈的,是染污的?「當何種類」,是那一類?在胎卵濕化里是那一類?在五趣里面是那一趣?對于這些事情所有的「無知」,那就叫做無明。什么叫做無明?這就叫做無明。

  玄三、于前后際無知

  于前后際無知云何?謂于內(nèi)起不如理猶預(yù),謂何等是我,我為何等,今此有情從何所來,于此沒已當往何所,所有無知。

  那么這是「于前后際無知」,這個「于前后際」,這句話在《披尋記》里面解釋的很好!赣谇昂箅H」,這就是指現(xiàn)在說的,現(xiàn)在若是對未來說就是「前際」;若對過去說就是「后際」。所以合起來有這樣的差別就叫「現(xiàn)在際」。

  對現(xiàn)在這個事情,過去的事情,未來的事情我不明白,這還是情有可原。對現(xiàn)在的事情明明白白地眼睛看見了,眼耳鼻舌意可以覺知道的,我們還是不明白,那么這叫做無明,這個無明是怎么情形?

  「謂于內(nèi)起不如理猶預(yù)」,就是指內(nèi)身說的,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身體起不如理的猶豫,不決定,這樣子?那樣子?不決定。怎么樣不決定法呢?「謂何等是我,我為何等」。「何等是我」,《披尋記》解釋說是這個我,從過去際來到現(xiàn)在,究竟是什么是我?在過去來到現(xiàn)在,這我是什么樣子?「我為何等」,說這個我,在現(xiàn)在死掉了以后又到未來去了,那么這個我又是什么,什么是我?我是什么?我不明白,不明白這叫「無知」,這么意思這樣子。

  「今此有情從何所來,于此沒已當往何所,所有無知」,這個《披尋記》解釋很詳細,在五蘊里面說: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乃至是識是我。那么何等是我,我又何等,我是色、我是受、我是想、我是行、我是識,這里猶豫不決、不知道,這樣子解釋。

  「今此有情從何所來,于此沒已當往何所」,說這個有情他過去世,從什么地方來,從天上來了、從人間來的、從三惡道來的,是以處所為主的!赣诖藳]已」,是現(xiàn)在死掉了!府斖嗡,他到什么地方去,說到天上去、說到地獄去,這些事情都是不明白,「所有無知」,那么這叫作「無明」。這是于過去際」于未來際、于現(xiàn)在際不明白,不明白究竟這個「我」是怎么回事;執(zhí)著有「我」而這個我又不太明白,還是猶豫不決的,那么這叫做「無明」。

  玄四、于內(nèi)無知

  于內(nèi)無知云何?謂于各別諸行,起不如理作意謂之為我,所有無知。

  這是第四科「于內(nèi)無知」,「于內(nèi)無知」,就是指這個身體里面的事情不明白,那么就叫做「無明」!钢^于各別諸行」,就是一樣一樣的有為法。譬如說是,這個前五色根:眼、耳、鼻、舌、身,這是有五凈色根,那么生于五識去緣五種境,這是一種,「名別諸行」這是一種「行」。另外五凈色根的依止處,那么就是扶根塵。有這么多的根,當然又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的這些事情,那么這也是「諸行」。

  「謂于各別諸行,起不如作意謂之為我」,在各別的這些有為法,有生滅變化的這些五凈色根也好,扶根塵也好,心識也好,這些諸行上發(fā)起不如理的想法,是什么呢?「謂之為我」,說是色是我、或者說受是我、想是我、行是我、識是我;或者眼是我、耳是我、乃至鼻舌身意是我,就是執(zhí)著這些事情是我,「謂于各別諸行,起不如理作意謂之為我,所有無知」!钢^之為我」,這實在是「無知」,這都是不是我,那有我可得?而妄想顛倒執(zhí)之為我,這就是「無知」,就是無明。

  玄五、于外無知

  于外無知云何?謂于外非有情數(shù)諸行,起不如理作意,謂為我所,所有無知。

  就是身外之物,自己還是不知道的,那也就是無明。怎么不知道呢?「謂于外非有情數(shù)諸行」,不是「有情」之類,色、聲、香、味、觸,這一切的大地、山河、鳥語、花香這一切事情,這個外邊的「非有情數(shù)」,不是有情的這個范圍內(nèi),所有的有為法,也會發(fā)起不如理的這種作意想法。

  「謂為我所」,這是我所有,這塊土地是我的,這車子是我的,這房子是我的,種種的這些我所法!钙鸩蝗缱饕,謂為我所」,實在沒有我,那有「我所」呢?我尚不可得,那有「我所」可得呢?所以是無知,這就是「無明」,也是無明。

  這一切眾生福報有大小,智慧也有大小。在這個世界上居住,居住的時候有逐漸的演變,他就這個私心生起來,就有「我、我所」的這些事情,有這個事情。若北俱盧洲沒有這件事,他不積聚,但實在他還是有「我、我所」的,F(xiàn)在我們這個世界的情形,就是有「我、我所」的事情,在有情的色、受、想、行、識,他會執(zhí)著我、我所;在無情物上不執(zhí)著我,而執(zhí)著是我所有,執(zhí)著這件事。

  所以「于外非有情數(shù)諸行,起不如理作意,謂為我所」,實在這些事情都是無明,實在沒有我,真實在一切有為法上,沒有常恒住不變異的我。當然沒有我也就沒有「我所」;而執(zhí)著有我、我所那是無明,所以叫做「無知」。

  玄六、于內(nèi)外無知

  于內(nèi)外無知云何?謂于他相續(xù)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怨親中所有無知。

  這是第六科,「于內(nèi)外無知云何?謂于他相續(xù)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怨親中所有無知」。

  這「內(nèi)外無知」,是怎么回事情呢?這《披尋記》解釋得也是很好。這個「謂于他相續(xù)諸行」,另外一個有情的生命體上,所有的色受想行識,「諸行」!杆褂星橐彩菍儆谟星,所以也可以說是「內(nèi)」;但是他不是我的生命,所以又說是「外」。

  如果簡單習慣的用法,當然就是「他相續(xù)」。另一個眾生的生命體,「諸行」。「起不如理作意分別」,什么不如理作意分別呢?「謂怨親中」,這個人是我的怨家,這個人是我親愛的人,這個人也不親、也不怨,是個中等、中間性的人,那么這也是「無知」。

  玄七、于業(yè)無知

  于業(yè)無知云何?謂于諸業(yè),起不如理分別,謂有作者所有無知。

  「于業(yè)無知云何?」前面是「于內(nèi)無知」,「于外無知」,「于內(nèi)外無知」,現(xiàn)在是「于業(yè)無知」,是第七科「于業(yè)無知」。

  「于業(yè)無知云何?謂于諸業(yè)起不如理分別,謂有作者所有無知」。謂就是各式各樣的「業(yè)」:或者是福業(yè)、或者是非福業(yè)、或者是不動業(yè)、或者是十善業(yè)、十惡業(yè),五逆十惡的業(yè)。

  「謂于諸業(yè),起不如理分別」,什么呢?「謂有作者」,因為這個「業(yè)」,不會自己就會有業(yè),而是要個「作者」去創(chuàng)造,才會出來有「業(yè)」;那么因「業(yè)」而執(zhí)著有我,這個「作者」就是我了。實在就是「無知」,就是無明,那有我可得呢?所以叫做「所有無知」。

  玄八、于異熟無知

  于異熟無知云何?謂于異熟果所攝諸行,起不如理分別,謂有受者所有無知。

  于異熟無知云何?前面是「業(yè)」,是說因;這底下「異熟」,是屬果,這是「異熟無知」,

  「于異熟無知云何?」對于果報這件事不大明白,是怎么個情形呢?「謂于異熟果所攝諸行,起不如理分別」,屬于果報這一方面的一切有為法,這些有為法,「起不如理作意分別」,你生起不合道理的分別,什么呢?「謂有受者」,就是這樣的有為法現(xiàn)起的時候,有一個我去接受它,這我為「受者」,而實在我是不可得的,可是不知道,所以「所有無知」,所有的無明。

  玄九、于業(yè)異熟無知

  于業(yè)異熟無知云何?謂于業(yè)及果,起不如理分別所有無知。

  「于業(yè)異熟無知」,前面是一個「業(yè)」是因,「異熟」是果,現(xiàn)在「業(yè)異熟」聯(lián)合起來說。

  「于業(yè)異熟無知」,是怎么樣呢?「謂于業(yè)及果,起不如理分別」,就是對于「業(yè)」因,及業(yè)因所得「果」,生起不合道理的分別心,所有的無知,那就叫做「于業(yè)異熟無知云何?」。

  但是《披尋記》解釋呢,說這個無明,也不承認有「業(yè)」,也不承認有「果」,業(yè)與果都是沒有的。那么這也可以說是斷見外道,或者說是邪見外道,不承認有因果。那么這樣的「不如理分別所有的無知」,就叫做無明。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