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jīng)

《圓覺經(jīng)》,佛教大乘經(jīng)典,一卷,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具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又作《大方廣圓覺經(jīng)》、《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圓覺了義經(jīng)》。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臺)、禪各宗盛行講習(xí)的經(jīng)典。..[詳情]

圓覺經(jīng) 述要 第三卷

  圓覺經(jīng) 述要 第三卷

  智諭法師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盤

  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于二十五種清凈定輪中,先講三觀單修。今講單修奢摩他。

  唯取極靜,識心一念不動也。一念不動,則生智慧。其智慧喻如金剛,能破一切煩惱,不被一切煩惱所破。故曰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

  不起于座,便入涅盤。

  如此法門,勿須以幻除幻,便得究竟。故曰不起于座,便入涅盤。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凈妙行。

  于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菩薩起大悲心,憐愍如幻眾生,故曰唯觀如幻。

  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凈妙行。

  以佛力者,菩薩上求佛法也。變化世界者,菩薩下化眾生也。菩薩自不作粗業(yè),并教令眾生不作粗業(yè),名凈佛國土。變化世界者,凈佛國土也。

  菩薩凈佛國土,行四攝六度一切萬行。故曰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凈妙行。于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故陀羅尼者,圓覺也。于圓覺不失寂念及諸靜慧。圓覺者,無分別智,根本智,故曰不失寂念及諸靜慧。

  前奢摩他,唯取寂靜便得,不須起幻,不須起六度萬行。今修三摩缽提,須隨緣起幻,須修六度萬行。雖修六度萬行,卻是隨緣不失性。所以于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

  此所謂菩薩雖行空寂而不證涅盤,雖入生死而不染世間。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

  單修禪那!

  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

  諸幻化相,及與靜相,俱名障礙也,故不應(yīng)取著。不取作用者,不取幻相,不取靜相也。

  獨斷煩惱,煩惱是住著心,掛礙心。不取幻相,不取靜相,不取有相,不取無相,不取一切相則煩惱斷盡。

  煩惱斷盡,便證實相。

  實相者,無相無不相也。無相者性空,無不相者緣起。諸法緣起性空則無相,諸法性空緣起則無不相。無相無不相,是諸法實相。

  心不住有相,是實相無相;心不住無相,則實相無不相。心既無住,則不生煩惱。心不生煩惱,則不礙有相,不礙無相,不礙亦有相亦無相,不礙非有相非無相。故斷盡煩惱證實相者,便得大自在。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

  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缽提!

  先取至靜,是先修奢摩他。修奢摩他一旦靜慧發(fā)生,則以靜慧心照諸幻者。照諸幻者,是修三摩缽提。所以便于靜慧中,起菩薩行度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

  他后修禪那!

  以靜慧故,證至靜性,是修奢摩他。煩惱是生死因,生死是煩惱果。因既斷自然無果,故曰斷煩惱永出生死。此是修禪那。所以說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fù)現(xiàn)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后斷煩惱而入寂滅。此

  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后修禪那!

  寂靜慧是奢摩他。復(fù)現(xiàn)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是三摩缽提。后斷煩惱,而入寂滅,是禪那。故此菩薩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后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后起菩薩清凈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

  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后修三摩缽提!

  以至靜力,是奢摩他。斷煩惱已,是禪那。起菩薩清凈妙行,度諸眾生,是三摩缽提。故此菩薩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后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后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

  齊修三摩缽提及修禪那。】

  以至靜力,心斷煩惱,是奢摩他。后度眾生建立世界,是齊修三摩缽提及修禪那。故此菩薩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及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fā)變化后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

  后修禪那。】

  以至靜力,資發(fā)變化,是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后斷煩惱是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后起作用變化境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

  他禪那后修三摩缽提。】

  以至靜力用資寂滅,是齊修奢摩他禪那。后起作用變化境界,是修三摩缽提。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后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后修奢

  摩他!

  以變化力,種種隨順,是修三摩缽提,然后取于至靜,是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提后修禪

  那。】

  以變化力種種境界,是先修三摩缽提。而取寂滅,是后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在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

  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禪那!

  以變化力而作佛事,是先修三摩缽提。安在(應(yīng)為住字)寂靜,是中修奢摩他。而斷煩惱,是后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

  缽提中修禪那后修奢摩他!

  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是先修三摩缽提。斷煩惱故,是中修禪那。安住至靜,是后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

  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以變化力方便作用,是先修三摩缽提。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是齊修奢摩他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于至靜后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

  奢摩他后修禪那!

  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于至靜,是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后斷煩惱,是后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于寂滅后住清凈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

  禪那后修奢摩他!

  以變化力資于寂滅,是齊修三摩缽提禪那。后住清凈無作靜慮,是后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于清凈。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后修奢摩他

  !

  以寂滅力,是先修禪那。而起至靜住于清凈,是后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

  后修三摩缽提!

  以寂滅力,是先修禪那。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隨順,是后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于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

  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缽提。】

  以寂滅力,是先修禪那。種種自性者,一切法以無性為性。故種種自性,即無性也,空性也。安住于靜慮,中修奢摩他,而起變化,是后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凈境界歸于靜慮。此菩薩者。

  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缽提后修奢摩他!

  以寂滅力者,先修禪那。

  無作自性起于作用者,作有二種,作、無作。作法有起有滅。所以作法不應(yīng)常作不息,如果常作,不應(yīng)言有作。所以作法必是有起有滅,以對滅而言,故言作也。既然作法有起有滅,滅法不應(yīng)更起。是知作法起滅,必以無作力而有作。無作力即是性空,性空隨緣,方起于作。既然作由無作而起,故知作法即是無作。作法即是無作者,緣起即是性空也。故無作自性起于作用,是中修三摩缽提。清凈境界歸于靜慮者,后修奢摩他也。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凈而住靜慮起于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

  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

  以寂滅力者,先修禪那。種種清凈而作靜慮起于變化,是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

  后修三摩缽提!

  以寂滅力資于至靜,是齊修禪那奢摩他。而起變化,是后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

  那三摩缽提后修奢摩他!

  以寂滅力資于變化,是齊修禪那三摩缽提。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是后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于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

  三種自性清凈隨順。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

  前三輪是單修,最后一輪是圓修。圓修者,圓教根機也。云何圓修?所謂圓修者,于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三種法門中,一修一切修也。

  云何一修一切修?空即無量,無量即空。諸佛如來證無上覺,于空知無量,于無量知空。于無量知空曰正,于空知無量曰遍知。圓覺慧者,無上覺正遍知也,智也,一切智境也。以圓覺慧圓合一切者,境智冥合也。

  空即無量者,依他起也。法依他起則無自性,無性隨緣成就一切法,故法無自性即圓成實,圓成實者,無量即空也。圓成實者,諸法性也。依他起者,諸法相也。性者無性,無性為性。相即無相,無相而相,是為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圓覺。故曰于諸性相,無離覺性。

  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凈隨順。

  此菩薩者,圓教人也。清凈隨順,即以無住心契無相法。

  是名菩薩二十五清凈定輪,一切菩薩應(yīng)如是修行。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dāng)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jīng)三七日

  。于二十五輪。各安標(biāo)記。至心求哀。隨手結(jié)取。依結(jié)開示。便知頓漸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依此輪修者。先當(dāng)持戒修清凈梵行。寂靜思惟者,虔誠恭敬求哀懺悔。經(jīng)三七日,表至誠恭敬,非草率從事。

  于二十五輪,各以紙標(biāo),記二十五輪名字,然后將紙標(biāo)混合一起。至心求佛哀佑,不可選擇,隨手結(jié)取。依結(jié)開示,便知自己根機,是頓是漸。

  依示修行,不可疑悔。如果一念疑悔,便于圓覺不得成就。疑是取結(jié)后不信,悔是取一結(jié),復(fù)取一結(jié)以觀究竟。這樣便于圓覺,不得成就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dāng)知  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凈慧  皆依禪定

  所謂奢摩他  三摩提禪那  三法頓漸修  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  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  并法不隨順】

  無礙清凈慧,皆依禪定生。

  因為定者慧之體,慧者定之用。由定生慧,故曰無礙清凈慧,皆依禪定生。

  唯除頓覺人,并法不隨順。

  十方如來,及三世行者,無不依二十五輪修行,而證無上菩提的。但除去上智的頓覺人,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不須依二十五輪修習(xí)。及不信二十五輪,不隨順法的下愚人,亦不依二十五輪修習(xí)。

  【一切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當(dāng)持此輪  隨順勤修習(xí)

  依佛大悲力  不久證涅盤】

  文義明顯,不須解釋。

  【于是凈諸業(yè)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

  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

  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蘗見調(diào)御歷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

  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凈。因何染污。使諸眾

  生迷悶不入。唯愿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

  眼。說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fù)始!

  凈諸業(yè)障菩薩,具儀啟請。

  一切如來因地行相。

  因為上章曾有「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咕,故凈諸業(yè)障菩薩言,一切如來因地行相。

  蘗見調(diào)御歷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

  佛修此法,曾歷恒河沙劫勤苦修習(xí)。我等今者,不勞修習(xí),聞佛開示,于一念間便得。故曰猶如一念。

  若此覺心本性清凈,云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

  如果覺心本性清凈,應(yīng)無有染。若無有染,云何染污?如果本來有染,云何可說覺心本自清凈?

  【爾時世尊。告凈諸業(yè)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

  及末世眾生。諮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dāng)為汝說。時凈諸業(yè)障菩

  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佛允為說。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zhí)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

  從一念虛妄起,迷惑執(zhí)著。

  妄想執(zhí)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

  一法界中,本無有分別,一切法性皆空。猶如海起萬重波,波波皆是水,以水約波,皆無分別。而眾生一念不覺,妄執(zhí)四大為我身相,六塵緣影為我心相。于是妄執(zhí)身心為我。既執(zhí)著我相,于是分別人相眾生相壽命相。故我人眾壽者,皆幻化虛妄相也。眾生于一法界中,妄起分別。

  【認(rèn)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于虛妄體重執(zhí)虛妄。二妄相依

  生妄業(yè)道。有妄業(yè)故妄見流轉(zhuǎn)。厭流轉(zhuǎn)者妄見涅盤!

  一法界中,無有分別,眾生妄分別有我。以妄執(zhí)我故,無間而有我所。人眾生壽命者,我所也。于無分別中,乃認(rèn)四顛倒為實我體。

  由此便生憎愛二境。

  憎愛二境者,我所也,亦即人眾生壽命。于我所法,適我意者則生愛,不適我意者則生憎。

  于虛妄體,重執(zhí)虛妄。

  本來于一法界中,一切法性皆空。而迷人虛妄執(zhí)四大六塵緣影為我,已屬虛妄,復(fù)以虛妄我執(zhí)于我所。不知我與我所,皆是虛妄。故曰于虛妄體,重執(zhí)虛妄。

  二妄相依,生妄業(yè)道。

  我依我所而假立,我所依我而假立。既是假立,故我我所非為實有,所以說二妄相依。

  于一法界中,唯是一心,無諸業(yè)道。而一念不覺于我所境,妄生憎愛。于是妄造諸業(yè),妄現(xiàn)諸業(yè)道。故曰二妄相依,生妄業(yè)道。

  有妄業(yè)故,妄見流轉(zhuǎn)。

  眾生由于妄執(zhí)我我所為實有故,乃妄造諸業(yè),妄現(xiàn)諸業(yè)道。既然妄現(xiàn)諸業(yè)道,于是妄見流轉(zhuǎn)。

  厭流轉(zhuǎn)者,妄見涅盤。

  一法界中,本無生死可厭,亦無涅盤可求。而二乘人,妄見有生死可離,有涅盤可求,于是落入不了義法。二乘人厭生死流轉(zhuǎn),妄見涅盤。生死涅盤者,非法也,乃二乘知見也。若于一法界中不妄立知見,則不見有生死,亦不見無生死,不見有涅盤,亦不見無涅盤矣。

  【由此不能入清凈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

  由如是等分別見,乃不能入清凈圓覺。

  清凈圓覺者,無性隨緣圓成一切,隨緣圓成一切,還歸無性。所以清凈覺,無性而隨緣,隨緣而無性。既然無性則無分別,所以非覺違拒諸能入者。如果覺能違拒諸能入者,則此覺是自性有。若為自性有,便不能隨緣圓成一切。不能隨緣圓成一切,便非清凈覺。

  有諸能入,非覺入故。

  有諸能入,即是我相,即是分別。故有諸能入,非覺入也。

  【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

  念者妄念也,凡夫以妄念而入生死,生死者迷悶也。二乘人知生死念虛妄,于是息生死念取涅盤。不知生死虛妄則無實體,法無實體,云何可息?故動念息念皆歸迷悶。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

  無始本起無明者,一念不覺也。一念不覺,執(zhí)幻化而為真實,故曰無始本起無明。以無明故,妄執(zhí)幻化之四大及六塵緣影為我身心,故曰無始根本無明為己主宰。

  【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

  一切眾生,生無慧目。

  一切眾生者,泛指凡夫二乘。凡夫二乘,未破無明未見法性,故曰生無慧目;勰空,觀文中「身心等性,皆是無明。」意,應(yīng)是指真空慧目言。未得真空慧目,則未破無明未見法性。未破無明未見法性,始分別執(zhí)著,迷幻為真。

  生無慧目,謂從無始來,即無慧目也。例如盲者有二種,一種是后天失明。后天失明者,未盲之前,猶曾見色也。一種是生即無目,根本未曾見色。生無慧目者,言盲之甚也。

  身心等性,皆是無明。

  眾生迷四大為自身性,迷六塵緣影為自心性。而四大及六塵緣影,體皆幻化虛妄。故曰身心等性,皆是無明。

  猶如有人,不自斷命。

  凡夫二乘,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而彼等執(zhí)身心等性為我。以愛我故,不能自行舍離身心等性。謂迷人不能自斷無明,必待佛宣教而后開悟也。猶如人皆愛命,不能舍愛自斷一樣。

  【是故。當(dāng)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yǎng)無

  明故。相續(xù)求道皆不成就。】

  是故當(dāng)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

  以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而迷人執(zhí)身心為我產(chǎn)生愛者。于是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

  為憎愛心養(yǎng)無明故,相續(xù)求道,皆不成就。

  眾生執(zhí)著身心為我,而生愛憎。此愛憎者,由無明所生。無明生愛憎,而愛憎復(fù)反熏無明。無明與愛憎,相由而增長。故相續(xù)增長,如此求道,徒增生死,皆不成就。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

  于一法界中,真本具,妄本空,無有分別。眾生未成佛時本是佛,既成佛后還是佛。

  眾生以執(zhí)我故,妄起分別,分別能證所證。不知所證者,皆我心所起。故曰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diào)適忽忘我身四支弦緩攝養(yǎng)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

  我。是故證取方現(xiàn)我體!

  此說明有證有取,皆是我相。因為于一法界中,無能證取所證取之分別也。

  百骸調(diào)適,勿忘我身。

  百骸調(diào)適之時,不計有我身也。忽忘我身,忘與「亡」字同義,無也。

  四支弦緩,攝養(yǎng)乖方。

  四支者,四肢也。弦緩,如琴弦之失調(diào),故曰攝養(yǎng)乖方。

  微加針艾,則知有我。

  艾者艾草,灼艾草以治病曰灸。故針艾者,針灸也。無病時忽忘我體,有病時微加針灸,方知有我。

  是故證取,方現(xiàn)我體。

  證取時即是我相,猶針艾時,方知有我。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于如來畢竟了知清凈涅盤皆是我相!

  如來畢竟了知者,無上菩提也。清凈涅盤者,佛究竟涅盤也。若眾生心執(zhí)著證于如來無上菩提究竟涅盤,皆是我相。因為無上菩提究竟涅盤,不可得也。何以故?一切法緣起性空,即此空性,假名菩提涅盤。故菩提涅盤,即無所得也。凡有所得,皆是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fù)認(rèn)我。

  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圓

  悟涅盤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

  所謂人相者,即眾生心有所悟證之理境。有所悟證,即是分別。能分別是我相,所分別是人相。

  悟有我者,不復(fù)認(rèn)我。

  「我者」,即我所也。有所悟證,皆是我所。于我所而生憎愛,由憎愛造業(yè)受苦。受苦者,還是「我」也。但以悟有我所,憎愛心生,隨境而轉(zhuǎn),所以不復(fù)認(rèn)「我」矣。此說明人相者,即我所也。

  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

  「悟」,是取著于外境。眾生不如實知真是自己本來面目,于是分別我所,取著我所,虛妄隨我所而轉(zhuǎn)。心隨我所而轉(zhuǎn),不復(fù)認(rèn)我。故所悟之我所非我,能悟之心隨我所轉(zhuǎn),其道理亦是同樣的。因為執(zhí)著于「悟」,心隨境轉(zhuǎn),已超過一切能證者。因為能證者,隨我所轉(zhuǎn)故。這些皆為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盤,俱是我者。

  圓悟,莫作圓滿覺悟解。真正圓滿覺悟,便無分別執(zhí)著,與取著人相截然不同。此地所謂圓悟者,是迷人自以為徹悟涅盤,皆是我所也。我者即是我所。

  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最后結(jié)論說,只要心中少有取著悟的想法,只要自以為備殫證理,皆是我所,皆名人相。

  備殫證理者,自以為完全證悟其理境,皆是我所,皆名人相。

  總而言之,人相者我所也。若人執(zhí)著我,便是我相。執(zhí)著我所,便是人相。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

  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

  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

  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我們已經(jīng)知道,以上所說我相人相,是我我所執(zhí)。而我我所執(zhí),總名為人我執(zhí)。今眾生相,是法我執(zhí)。法者色受想行識五陰也,鳩摩羅什大師譯五陰為五眾。故眾生相者法執(zhí)也。

  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眾生心自證是我相,心自悟是人相。我相是我,人相是我所,我我所不能及者是法相。

  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

  我是眾生者,謂我是五眾所生也。此人有三重妄執(zhí),第一執(zhí)有五眾其法,不知五陰皆空。第二于五眾中,復(fù)執(zhí)有我。第三于我復(fù)執(zhí)有生滅。

  則知彼人說五眾生者,即說明五眾非是我相,非是人相,而是法相。

  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

  既然說我是色受想行識五眾所生,當(dāng)然我在色受想行識之外,所以則非是我。

  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

  既然說我是色受想行識五種眾多法所生,則色受想行識非是人相。所以五眾之法,既非我相,亦非人相。非彼我者,非人我也。

  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但諸「眾生」二字,是指迷惑眾生而言。「了」是了別。了別于能證者是我相,了別于所悟者是人相。故曰了證了悟,皆為我人。

  而于我相人相以外,既非我相亦非人相,但是存有「所」了別的,當(dāng)然即是我執(zhí)以外的法執(zhí)了,便名眾生相。

  故知我人眾壽四相者,不外我法執(zhí)也。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凈覺所了者。一切業(yè)智所不自見

  猶如命根!

  本來圓覺清凈,無有分別,既無能照,亦無所照。若分別能照所照,便是虛妄,便是生滅,便是壽命相。

  眾生心照清凈,覺所了者。

  清凈無相,云何可照?若眾生心照清凈,此清凈便是眾生心所法。覺所了者,覺是八識,所了者是心所。心心所法歷然,即現(xiàn)生滅,故成壽命相。

  如此看來,了證的我相,了悟的人相,了別的法相,皆不出心心所法,皆有生滅的壽命相。我相人相眾生相是橫說,壽命相是縱說。如果以現(xiàn)代語說,前三相是約空間說,壽命相是約時間說。如此便約盡一切法相。

  一切業(yè)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業(yè)智即是業(yè)識,為無明力,不覺心動也。故業(yè)智者,體即虛妄。

  一切業(yè)智所不自見,言妄不自見其妄,必待善知識教化,而后知其妄也。如果妄能自見其妄,必是妄能自斷其妄。如果妄能自斷其妄,必是眾生皆能自度。如果眾生皆能自度,必不待佛度,不待法度,不待僧度,眾生皆可自然成佛。事實并不如此,故曰一切業(yè)智所不自見。

  猶如命根者,言眾生不能自斷其命,必待佛教化,方能斷惑證真也。例如前所言「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菇窈喡云溲,謂猶如命根。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銷冰,

  無別有冰之冰銷者。存我覺我亦復(fù)如是。】

  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

  大圓滿覺,無能所分別,無能照所照。凡有能所分別,即非大圓滿覺。故曰若心照見一切覺的,皆為塵垢。塵垢者,識心妄自取相妄生分別也。

  覺所覺者,不離塵故。

  能覺與所覺,不離塵垢也。

  湯是熱水,如滾水銷冰,冰銷而為水,無別有冰。如果知冰銷原是一水,則知能覺所覺無有分別。若知能覺所覺無有分別,則知存我覺我亦無分別。

  存我者能覺也,覺我者所覺也。能覺所覺唯是一心,故曰存我覺我,亦復(fù)如是。能覺者是我相,所覺者還是我相,所以說存我覺我。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jīng)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

  切圣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末世眾生,末法時期之眾生。不了我人眾壽四相虛妄,我法二執(zhí)不斷,不出六道輪回?v經(jīng)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有為者,生滅法也。縱多劫修道,不出生滅。終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諦閑大師曾引偈曰:「六欲諸天受五衰,三禪尚是有風(fēng)災(zāi),假饒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歸去來!刮逸吥┓ū娚,應(yīng)深警惕之。

  【何以故。認(rèn)一切我為涅盤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

  末法眾生修道,確實認(rèn)一切我為涅盤也。每聞人言,我已得道,我已開悟……  蘗斯經(jīng)文,方知皆是我相。

  有所得是外道,無所得為佛道。于佛道中,有何可得?六祖言本來無一物,汝開悟甚么東西?故我輩末世眾生修學(xué)佛道,應(yīng)老實從離四相著手,庶幾不遠(yuǎn)矣。

  認(rèn)一切我,為涅盤故。有證有悟,名為成就。

  末世眾生,誤以涅盤、證、悟,為我所法,故曰認(rèn)一切我為涅盤,認(rèn)為有證有悟名為成就佛道。不知諸法緣生無性,即此無性假名涅盤。無性則不可得,證此不可得,假名曰證。悟此不可得,假名曰悟。

  【譬如有人以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盤。伏

  我愛根為涅盤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

  不解脫。】

  譬如有人以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末世眾生,認(rèn)一切我以為涅盤,猶以賊為子也。因為眾生執(zhí)我,必生愛憎,以愛憎造諸惡業(yè),惡業(yè)因緣,墮于苦道。故執(zhí)我為涅盤者,猶以賊為子也。我執(zhí)一念,偷盡功德財,故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有我愛者,亦愛涅盤。伏我愛根,為涅盤相。

  有我愛者,即欲我不生不滅。故曰有我愛者,亦愛涅盤。不知我、法二執(zhí),緣生無性,無性正是涅盤。所以說伏我愛根,為涅盤相。

  有憎我者,亦憎生死。

  有一般人,知「我」為生死根本。如果無我,則無人受生死矣。于是厭憎于我,故曰有憎我者,亦憎生死。這是暗示二乘人。

  不知我是緣生,緣生則無性。無性能隨緣,隨緣故有我。無性隨緣,故無我即是有我。隨緣無性,有我即是無我。法非有非無,何生死之有?既無生死,何愛憎之有?有愛憎者,即有所住心,有所得心,不離生死也。

  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憎由愛生,故曰境背愛心,則生憎嫉。故菩薩不厭生死,不愛涅盤。如果無愛,便亦無憎。當(dāng)知愛者真生死,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云何當(dāng)知法不解脫。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xí)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凈

  猶未能盡我相根本!

  彼末世眾生習(xí)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凈,猶未能盡我相根本。

  了達于空性,是名為菩提。學(xué)人于后得智中,知一切法依他起無自性,證我法二空,是名菩提。

  然末世眾生不然,以己微證為自清凈。以己微證,非是真證也,乃眾生自以為證也。故接著說,猶未能盡我相根本。當(dāng)知未盡我相根本,豈是證也?

  【若復(fù)有人贊嘆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fù)誹謗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則

  知我相堅固執(zhí)持潛伏藏識游戲諸根曾不間斷!

  若復(fù)有人贊嘆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者,愛也。聞贊則喜,便欲濟度,系「由有諸欲助發(fā)愛也」。若復(fù)誹謗彼所得者,便生嗔恨者,憎也。聞謗則嗔,即系「境背愛心而生憎嫉也」。愛憎二心,由我心起。故曰則知我相堅固執(zhí)持,潛伏藏識。

  藏識者,第八阿賴耶識。阿賴耶具有能藏所藏執(zhí)藏義,故名藏識。第七末那識,恒執(zhí)第八識見分為我,故曰我相堅固執(zhí)持潛伏藏識。

  游戲諸根曾不間斷者,我執(zhí)于六根起現(xiàn)行故,所以游戲諸根。第七末那識,雖有轉(zhuǎn)變而無間斷,故曰曾不間斷。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凈覺。善男子。若知我空無

  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fù)如是!

  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凈覺。

  我相是總,人眾生壽命相,皆屬我相,故略說我相。執(zhí)我有二,即人我法我。我法不空,不能入清凈覺。

  若知我空,無毀我者。

  若知我緣生無性,則知我空也。若知我緣生無性,當(dāng)知一切法亦緣生無性。若知我法二空,可入無生,入無生者,名入清凈覺。既入無生忍,則無我受謗,無人毀我。故曰若知我空,無毀我者。

  有我說法,我未斷故。

  既然我法俱空,故實無我說法。既然無我說法,故于順我者不愛,違我者不憎。如果作有我說法想,便是我相未斷。眾生壽命,亦復(fù)如是。

  【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

  是故不能入清凈覺。】

  末世眾生,說病為法者,末世眾生皆以有所得為法也。不知有所得者,皆我人眾壽四相,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然勤精進于有所得,徒益諸病,不能入清凈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

  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者,乃取相修行也。不知其所解行者,皆是四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于圓覺終不成就。

  【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茚。由彼眾生未斷我愛。

  是故不能入清凈覺!

  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是增上慢人。見勝進者,心生嫉茚,是我慢重者。這兩種人未斷我愛,故不能入清凈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dāng)精勤降

  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嗔愛慢諂曲嫉茚對境不生。彼

  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于所求別

  生憎愛則不能入清凈覺海!

  末世眾生希望成就佛道,無令求悟。因為所悟者,皆是人相,非佛道故。若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因為人相由我相所生,以我見多聞,必取著于相。多聞而取相,唯能增長我見,不入法性。

  那么菩薩怎樣化導(dǎo)眾生呢?但當(dāng)令彼眾生精而專一,勤而不懈,降伏其煩惱。起大勇猛心,未得令得,未斷令斷。煩惱者廣說無量,略說即貪嗔愛慢諂曲嫉茚彼我恩愛等。

  「得」者,智德也!笖唷拐,斷德也。諸法依他而起,其相如幻。其相如幻,則無實性。無性故能隨緣現(xiàn)一切法相,以能圓滿成就一切法故,所以無性即是圓成實。由依他起性,悟入圓成實性,假名曰得。而入圓成實者,即圓覺也。然圓成實性即是無性,故得而無得,無得而得。

  云何謂斷?法依他起,體即無性。然凡愚妄執(zhí)依他而起之幻相為實有,乃成遍計所執(zhí)性。以遍計執(zhí)故,乃生貪嗔愛慢諂曲嫉茚彼我恩愛等。然遍計執(zhí)性,純屬虛妄執(zhí)著,故應(yīng)斷除。若斷遍計執(zhí),則貪嗔愛慢諂曲嫉茚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然遍計執(zhí)性虛妄無實,故斷而非斷,非斷而斷。是之謂未得令得,未斷令斷也。

  佛說是人,漸次成就圓覺。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若于所求,不知依他無性,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凈覺海。不入清凈覺海者,不入圓覺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凈業(yè)汝當(dāng)知 一切諸眾生 皆由執(zhí)我愛 無始妄流轉(zhuǎn)

  未除四種相 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于心 諂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 不能入覺城 若能歸悟剎 先去貪嗔疑

  法愛不存心 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終不墮邪見 所求別生心 究竟非成就】

  一切諸眾生,皆由執(zhí)我愛,無始妄流轉(zhuǎn)。

  一切法無我,而眾生虛妄執(zhí)我,即無始無明也。由執(zhí)我而生四相,故不成菩提。

  若能歸悟剎,先去貪嗔疑。

  我執(zhí)是種子,其相微細(xì)。貪嗔疑是起現(xiàn)行,其相粗顯。無明生時,由細(xì)而粗。然修斷次第,須由粗至細(xì)。故一切眾生,雖然由執(zhí)我愛而妄流轉(zhuǎn)。然欲悟圓覺,須先去貪嗔疑。

  【于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煺f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

  。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yuǎn)。賢圣隱伏邪法增熾。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

  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fā)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

  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fù)始。】

  于是普覺菩薩,具儀啟請。

  心意蕩然者,心無掛礙也。

  獲大安隱,安隱者涅盤也。大寶積經(jīng),及大方廣三戒經(jīng),均曰「云何安隱?謂無分別!剐臒o分別,則無掛礙。故曰心意蕩然,獲大安隱。

  普覺菩薩先嘆得益,然后請問。請問末世眾生修佛道者,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因為修學(xué)佛道,勿令求得,有所得者,皆是外道。唯令除病,病除而后,佛性自然圓現(xiàn)。

  云何發(fā)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如是三請,終而復(fù)始。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諮問如來如是

  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令彼眾生得成圣道。汝今諦聽。當(dāng)

  為汝說。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無畏道眼者,能正見道不墮邪見,故稱無畏。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fā)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dāng)求一切正知見人。

  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xiàn)塵勞心恒清凈。示有諸過贊嘆梵行

  。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末世眾生將發(fā)無上菩提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應(yīng)求一切正知見人。云何是正知見人?正知見者,心不住相。心無所住,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也。因為正知見人,如實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不著聲聞緣覺境界。

  不落二乘境界,應(yīng)廣度一切眾生。

  雖現(xiàn)塵勞,心恒清凈。示有諸過。贊嘆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

  善知識誘導(dǎo)眾生,所施方便不同。有時示柔和而攝受之,有時現(xiàn)威嚴(yán)而折服之?傄岳姹娚鸀閼眩孰m現(xiàn)塵勞煩惱,心恒清凈。

  善知識有時示現(xiàn)有過,實系以身示教。贊嘆清凈梵行,開導(dǎo)后學(xué),不令眾生入不律儀。

  后學(xué)若知此意,勿論善知識順教逆教,均應(yīng)以師敬之。不可以我慢心,輒論善知識過。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無上菩提。此是答覆,應(yīng)求如是人。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yīng)當(dāng)供養(yǎng)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F(xiàn)清凈。乃

  至示現(xiàn)種種過患心無驕慢。況復(fù)搏財妻子眷屬!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雖處塵勞中而四威儀中,F(xiàn)清凈,乃至示現(xiàn)種種過患雖見之而心無驕慢。應(yīng)供養(yǎng)之,不惜身命。

  況復(fù)搏財,妻子眷屬。

  摶者摶食也。當(dāng)時印度人,以手摶飯而食曰摶食。摶財者,食財之略稱。供養(yǎng)善知識,不惜身命,況復(fù)摶財,妻子眷屬而不能舍呢!

  今每聞妻子眷屬,欲依佛出家,而堅持不舍者,即不能以妻子眷屬而施善知識也。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花發(fā)明照十方剎!

  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惡念。

  善友者,善知識也。不起惡念者,不生驕慢,不毀謗加害也。如是即能成就無上覺,心花發(fā)明照十方剎。起大悲心,普度一切。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yīng)離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復(fù)有人

  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yīng)離四病。

  諸法皆因緣而起,既然起屬因緣,故無自性。以無自性,方能隨緣而起。因緣而起是有,因緣起法無性故無。無性即是隨緣,故無是有之無。無是有之無,不得謂「無」,不得謂「非無」。因緣即是無性,故有是無之有。有是無之有,不得謂「有」,有不得謂「非有」。

  故一切諸法,非有而有,有而非有。無而不無,不無而無。亦有亦無,是為世諦。非有非無,是為第一義諦。而世諦者,即第一義諦隨緣也。第一義諦者,即世諦無性也。故入世諦,即入第一義諦。入第一義諦,即入涅盤。此之謂妙法也。

  善知識云何證此妙法?心無所住也。因為此法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故證此法者,須心無所住,即此「無住」亦不住。是之謂無所住而生其心也。

  由于這種道理,故欲證此法,應(yīng)離四病。四病者,以下另有別論。

  一者作病。

  作者,起心造作也。一切法緣生無性,無性之法,無生無起無作。故一切法清凈如如,一心本具,不二不別。若起心造作,皆是妄病。修道之人,只須除病,病盡真如自現(xiàn),故勿須起心造作。云何為。坎≌弑橛媹(zhí)也。

  若復(fù)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

  彼人不知,本心清凈一念不生,便是圓覺。因為圓覺性,本不動故。如果起心動念,翻成虛妄。今于本心起種種造作行,欲求圓覺,無異緣木求魚,抱冰求火。故曰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二者任病。若復(fù)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盤。涅盤生死

  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二者任病。

  任病者,任憑自然也。當(dāng)知修學(xué)佛道,不應(yīng)除法,但須除病。眾生無始時來,皆在虛妄病中,若不除病,不應(yīng)自然成佛。若眾生可自然成佛,便勿須三寶化導(dǎo)矣。

  若復(fù)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盤,涅盤生死無起滅念。

  不斷生死不求涅盤者,以為生死涅盤皆空。涅盤空則無起,生死空則無滅。

  如此說空者,是惡取空,以壞因果故。集為生死因,苦為生死果。道為出世間因,滅為出世間果。若著任病者,則不知苦,不斷集,不修道,不證滅,如是則壞佛法。

  任彼一切,隨諸法性。

  不知法性者緣起性空,性空緣成。性空隨緣成一切法,非是緣起以外另有性空。若于緣外有空,此空即是斷滅空。

  若任彼一切自然發(fā)展,即是隨諸法性者,那么眾生何以有不覺?因為任彼自然,應(yīng)無不覺。若無不覺,何以有始覺?若無始覺,何以有分證覺?若無分證覺,何以有究竟圓覺?故圓覺性,非任彼自然而有故,說名為病。

  【三者止病。若復(fù)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

  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

  止者止息也。諸法緣起性空,諸念無性,無性本空,焉可止息?若起心止念,能止念者即是妄念也。所以若謂「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此即妄念也。一切法不可得,云何能得一切性寂然平等?復(fù)次,既曰一切性寂然平等,云何可得?

  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

  彼圓覺性,非有非無,等虛空故,橫遍豎窮故,所以非止念所合,說名為病。

  【四者滅病。若復(fù)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

  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四者滅病。

  一切法緣生無性本來空寂,何須更滅?復(fù)次一切法無性緣成,緣成即是不滅。故滅是不滅之滅,不得謂定滅。若謂定滅,即是斷滅。

  一切煩惱身心既是因緣生,當(dāng)是無生,無生云何有滅?故謂定有滅者,邊見也,故說名為病。

  謂根塵虛妄境界永寂者,系偏空滯寂也。不知一切法緣起無性故空,此空是有之空,有之空不落斷邊。空無自性隨緣成有,此有是空之有,空之有不落常邊。離于二邊,契乎中道,方是諸法實相。

  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圓覺者,如實知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如實知緣起性空,是于無量知空。如實知性空緣起,是于空知無量。于無量知空,于空知無量,故圓覺性非是定寂。謂一切法永寂者,病也。

  【離四病者。則知清凈。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離四病者,則知清凈。

  法本無相,無相者實相,故一切法無非實相。實相無相,故一切法本來清凈。只怪眾生動念住著,以致有染。作任止滅四病,皆是有住生心。今離四病,以無住心契于實相,始覺合于本覺,故則知清凈。

  作是離四病觀者,名為正觀。正觀者,除病不除法也。若他觀者,名為邪觀。邪觀者住著生心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yīng)當(dāng)盡命供養(yǎng)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

  來親近應(yīng)斷驕慢。若復(fù)遠(yuǎn)離應(yīng)斷嗔恨,F(xiàn)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

  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yīng)當(dāng)盡命供養(yǎng)善友事善知識。

  末世眾生欲修圓覺者,應(yīng)當(dāng)盡形壽供養(yǎng)善友事善知識。善友即善知識。經(jīng)言云何善知識?云何惡知識?無我為善知識,有我為惡知識。因為有我者必生三毒,生三毒者必造十惡業(yè),惡業(yè)因緣必墮三涂,故為惡知識。無我者則不生三毒,不造十惡業(yè),不墮三涂,故為善知識。

  父母生我五陰身,善知識全我慧命。五陰身令我入生死,慧命使得解脫,故善知識恩德,尤在父母之上,故應(yīng)盡命供養(yǎng)承事。阿難白佛言,眾生于佛道中得成就者,善知識功德有其半。佛言,眾生于佛道中得成就者,全由善知識功德。

  善知識欲親近者,欲興度化也。莫執(zhí)我見,應(yīng)斷驕慢,敬順?biāo)獭I浦R若因他緣離去,不可妄生怨恨,應(yīng)敬順其意。近之則慢,遠(yuǎn)之則怨,非事善知識之道也。

  善知識教化,有其二道,一者順,二者逆。應(yīng)攝受者攝受之,是謂順化。應(yīng)折伏之,是謂逆化。當(dāng)知善知識現(xiàn)順現(xiàn)逆,旨在利益眾生,非是有愛有憎。其心猶如虛空,不住著不取相。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者,了知自身及眾生身,同一法性身也。

  修行者如是行,方能入圓覺。此段經(jīng)文,是回答普覺菩薩,行何等行之問。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

  復(fù)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于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fù)

  如是!

  此是回答除何等病之問。

  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

  第八識見分,妄取著第八識所變相分,起憎愛心,種入八識田中,成自種子。故第八識又名一切種。由于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所以生死輪回相續(xù)不斷,以致不得解脫。

  若復(fù)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

  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是言諸病之因。若復(fù)有人以下,是言除病之方。若人怨親平等,心無有二,則離憎愛種子,即除諸病。于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即應(yīng)時而除。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yīng)當(dāng)發(fā)心作如是言。盡于虛空一切眾生我

  皆令入究竟圓覺。于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fā)心不

  墮邪見!

  盡于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于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

  度盡無量無邊無數(shù)眾生,而不取眾生相也。因為眾生無性,即我法性身。同時離一切相,即是法性。故曰令一切眾生入于圓覺,而無取覺者。

  此答,云何發(fā)心,不墮邪見。度盡一切眾生不取眾生相者,悲導(dǎo)智也。不取一切諸相而不舍度一切眾生者,智導(dǎo)悲也。菩薩發(fā)心,應(yīng)理不礙事,事不礙理,悲智雙運,方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覺汝當(dāng)知  末世諸眾生  欲求善知識  應(yīng)當(dāng)求正覺

  心遠(yuǎn)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  親近無驕慢

  遠(yuǎn)離無嗔恨  見種種境界  心當(dāng)生希有  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  戒根永清凈  度一切眾生  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  常依止智慧  便得超邪見  證覺般涅盤】

  偈義如長行所釋,不另。

  【于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凈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

  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后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

  居修此圓覺清凈境界。此圓覺中三種凈觀以何為首。唯愿大悲為諸大眾

  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fù)始!

  圓覺菩薩請問安居修行。我等今者,已得開悟,是現(xiàn)前得益。佛滅后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凈境界,是請護益后世也。

  安居者即安置凈居,克期求證的意思。

  并請問三種凈觀,以何為首。如是三請,終而復(fù)始。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于如來如是

  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dāng)為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

  。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菩薩請問,佛允為答。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后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

  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

  如我已說!

  若佛住世,若佛滅后,若法末時。略言正法像法末法三時期也。

  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

  此等眾生,具大乘根性,且秉信欲修圓覺者。

  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

  伽藍,譯曰眾園,即僧眾所居之寺院,在僧伽藍安處徒眾,即作寺主領(lǐng)眾也。既然領(lǐng)眾,自然有緣事系身。如是之人,可依我所說三觀二十五輪,隨分思察。此是隨緣修也。

  【若復(fù)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dāng)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

  。下期八十日安置凈居。】

  若無有他事因緣者,例如不領(lǐng)徒眾,及無弘法利生等因緣所羈絆者。即應(yīng)如法啟建道場,例如佛七道場,禪七道場等等。建立道場,立定期限,克期求證。

  佛說有三期,為上根人,中根人,下根人所設(shè)。長期百二十日,為上根人所設(shè)。上根人力勝,可于百二十日勇猛精進,不生懈退。中期百日,為中根人所設(shè)。中根人力次,不堪百二十日勇猛精進,故減為百日。下期八十日,為下根人所設(shè)。下根人力再次之,百日精進猶不能堪,故再減為八十日。

  安置凈居。

  啟建道場,必應(yīng)結(jié)界凈壇,香花供養(yǎng)等,曰安置凈居。此者,凡無有他事因緣者,應(yīng)建立道場,克期求證。若有他事因緣,即應(yīng)依三觀二十五清凈定輪,隨緣修習(xí)。

  【若佛現(xiàn)在當(dāng)正思惟。若佛滅后施設(shè)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

  常住之日。懸諸幡花。經(jīng)三七日;资街T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

  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若佛現(xiàn)在,當(dāng)正思惟。

  若佛現(xiàn)住世,則不須施設(shè)形像,但正思惟不起妄念可也。

  若佛滅后,施設(shè)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

  佛滅后現(xiàn)前無佛,當(dāng)施設(shè)形像。心存者,心存如佛現(xiàn)前。目想者,見佛形像作見佛想。正憶念者,正憶念于佛也。故曰還同如來常住之日。

  懸諸幡花者,種種莊嚴(yán)道場。

  經(jīng)三七日……是向十方佛求哀懺悔。

  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遇好的境界,煩惱、所知二種負(fù)累減輕,故得心輕安。經(jīng)過三七日禮佛求懺,一向攝念,令心不散馳也。

  【若經(jīng)夏首三月安居。當(dāng)為清凈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至安居日

  即于佛前作如是言!

  佛制夏三月安居,不外出游化。如果結(jié)定三期修圓覺期間,遇到結(jié)夏安居,當(dāng)為清凈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

  聲聞人結(jié)夏安居,須結(jié)界羯磨。凡參加結(jié)界羯磨者,皆得和合安居,曰安住徒眾。今心離聲聞,為清凈菩薩止住,故不假徒眾。意思是說,不以結(jié)夏安居,廢修圓覺也。

  大疏云「建立道場,或在伽藍,或于余處,期限未滿,夏首已臨。入眾安居,則乖誓約,自終期限,又犯毗尼。道場中人,由此疑惑。如來遠(yuǎn)念,故為辯明。為俗乖律即非,因大廢小無失。故決定毗尼經(jīng)說,持聲聞戒,是破菩薩戒。持菩薩戒,是破聲聞戒。心離聲聞?wù)撸笮〔煌。次下即說不假徒眾者,不必六和!

  此段文的意思是,若于誓約修圓覺期間,遇到結(jié)夏安居時,可因清凈菩薩止住,圓滿修行圓覺。可以不必參加結(jié)夏。但應(yīng)于佛前作白,以下便是作白之文。

  【我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凈實相住持

  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盤自性無系屬故。今我敬請不

  依聲聞。當(dāng)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

  不系徒眾!

  我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二眾。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是在家二眾。作白前先自明身份。

  踞菩薩乘。是自明欲依菩薩乘法修行。

  修寂滅行,同入清凈實相住持。

  諸法無非實相,實相無相則滅「生」。實相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即不廢一切相,則滅「滅」。生、滅俱滅,謂之寂滅。故修寂滅行,便入實相。既然實相無生無滅,故曰同入「清凈」實相住持。

  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

  以大圓滿覺,為我道場,身心安居。明欲修圓覺行,不為四大及六塵緣影所局也。

  平等性智,涅盤自性,無系屬故。

  第七末那識執(zhí)我,轉(zhuǎn)依后則以無我為性。以無我無分別故,名平等性智。故平等性智者,諸法如如也。

  涅盤自性者無性也。以無性故,是以不生不滅。平等性智,及涅盤自性,均如如無有分別,故無所系屬。

  今我敬請以下,是白佛愿文。不依聲聞?wù),不系徒眾也。十方如來及大菩薩,同入清凈實相也。當(dāng)與十方佛及大菩薩,同入實相三月安居。為修無上妙圓覺大因緣故,心離聲聞不系徒眾。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xiàn)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菩薩示現(xiàn)安居者,以修大圓覺為安居也,非如聲聞乘人,系屬徒眾,故曰示現(xiàn)安居。

  過三期日者,若過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若此時夏安居尚未竟,可以不受夏安居限制,隨往無礙。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

  可取!

  此誡邪謬也。佛法是一,無有二法,二法即是魔法。故信解行證,雖階級不同,然總是一法。解則解其所信,行則行其所解,證則證其所行。如是信解行證,方能不違佛教。故誡之曰,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所聞?wù)撸匀缛^二十五輪。以下略述其境界。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

  于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

  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fù)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

  取!

  先明修奢摩他境界。既云境界,當(dāng)是論證不論解。佛言我法甚深,唯證乃知,此之謂也。

  然凡夫無知,唯有據(jù)理推之。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

  靜極則明,明之謂覺。故至靜為體,明覺為用。例如水性不動,而波起萬重。萬重之波,無非一水。若于一波會其為水,則便覺知波波皆是一水。于是于一知無量,于無量知一。此不過凡夫據(jù)理而推,非親證之現(xiàn)量境界也。

  如是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

  既然靜極便覺,所以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則覺亦從于一身至一世界。

  若覺遍滿一世界以下,是言所證之境界。法界唯心,猶萬波一水,既然于一波中可知一切波,故覺遍滿之人,能于一心中知一切眾生心。故曰于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fù)如是。

  最后叮嚀說,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dāng)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

  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fā)大愿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

  取。】

  次說修三摩缽提境界。先當(dāng)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

  觀經(jīng)云,心想佛時心即是佛,以熏能成種故。

  依種種門,漸次修行。

  三摩缽提如土長苗,非是頓得,故須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并須廣發(fā)大愿。久久熏習(xí),方能自熏成種。如土長苗,方得漸次成就。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若不如此者,終不可取。總而言之,奢摩他可不起于座頓得,而三摩缽提須是漸修,不可頓得。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于禪那先取數(shù)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shù)。

  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shù)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

  之雨。猶如目蘗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最后說修禪那。先取數(shù)門,數(shù)門者數(shù)息觀也。數(shù)息觀本是小教修習(xí)法門,今于圓覺門中提出者,取其為初首方便也。天臺六妙門數(shù)隨止觀還凈,介紹數(shù)息觀甚詳,此地不多作介紹。

  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shù)。

  分齊者,分劑也。心中了了分明,知念頭之起、住、滅,分劑頭數(shù)。心既了知,便不隨念轉(zhuǎn)。

  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shù)無不了知。

  既于數(shù)門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shù),如是于四威儀中亦分別了知。

  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蘗所受用物。

  此是修禪那所證之境界。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誡謬誤也。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xiàn)于世!

  三觀初首方便者,奢摩他初首方便先取至靜,三摩缽提初首方便先當(dāng)憶想十方如來及大菩薩,禪那初首方便先取數(shù)門。

  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者,圓修也。若人圓修三觀,即名如來出現(xiàn)于世。

  【若后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yè)障。當(dāng)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

  憎愛嫉茚諂曲求勝上心。三種凈觀隨學(xué)一事。此觀不得復(fù)習(xí)彼觀心不放

  舍漸次求證!

  此是開導(dǎo)末世鈍根眾生如何修習(xí)。末世鈍根眾生求道不得成就者,系由昔世業(yè)障所致。

  當(dāng)勤懺悔者,末世鈍根眾生,應(yīng)行事懺,應(yīng)至誠發(fā)露懺悔,求佛哀佑。

  常起希望者,起勝進心也。先斷憎愛嫉茚諂曲諸惡,求勝上善法欲心。于三種凈觀,隨學(xué)一事。若此觀不成,復(fù)學(xué)彼觀。心不放舍,必期于成,不可生疑悔心,亦不求速成。必須不放不舍,漸次求證。

  是知末世鈍根眾生,必須懺悔業(yè)障,不放不舍,漸次求證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dāng)知  一切諸眾生  欲行無上道  先當(dāng)結(jié)三期

  懺悔無始業(yè)  經(jīng)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  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  禪那明數(shù)門

  是名三凈觀  若能勤修習(xí)  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

  常當(dāng)勤心懺  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銷滅  佛境便現(xiàn)前】

  悉如長行所釋,不另。

  【于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

  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世尊

  。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xí)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jīng)

  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fù)始。】

  賢善首菩薩,請問經(jīng)教名字,以便流通。并問云何奉持,眾生修習(xí)得何功德,云何護持經(jīng)之人,流布此經(jīng)至于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fù)始。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

  末世眾生。問于如來如是經(jīng)教功德名字。汝今諦聽。當(dāng)為汝說。時賢善

  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佛仍是先贊后答。賢善首菩薩及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是經(jīng)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

  之所歸依。十二部經(jīng)清凈眼目。】

  此是頌揚此經(jīng)功德。圓覺經(jīng)為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圓覺經(jīng)能令薩遠(yuǎn)離諸幻,徹見法性,故為十二部經(jīng)清凈眼目。清凈眼目者,不為幻翳所障。

  十二部經(jīng)者,非是十二部帙,而是十二部份。一、修多羅,二、只夜,三、伽陀,四、尼陀那,五、伊帝目多,六、奢多伽,七、阿浮達磨,八、阿波陀那,九、優(yōu)婆提舍,十、優(yōu)陀那,十一、毗佛略,十二、和伽羅。

  【是經(jīng)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

  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dāng)奉持!

  宣說是經(jīng)名字,是經(jīng)有五名。圓覺陀羅尼,修多羅了義,秘密王三昧,如來決定境界,如來藏自性差別。

  【善男子。是經(jīng)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

  圓覺者,究竟覺也,究竟覺者佛境界也。故此經(jīng)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于佛地!

  既然唯顯如來境界,卻是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于佛地者,說明一切眾生依圓覺修行,皆可成佛也。

  【善男子。是經(jīng)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頓教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群品,可見此經(jīng)頓漸全收。譬如大海不讓小流,百川所歸也。蚊虻修羅,皆得充滿,言各種根機,皆能得益也。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

  經(jīng)名及一句義。】

  此下校量功德。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jīng)分

  別半偈!

  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jīng)半偈。何以故?因為此經(jīng)可令眾生至佛地故。

  【善男子。若復(fù)有人聞此經(jīng)名信心不惑。當(dāng)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種諸福

  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jīng)教!

  聞此經(jīng)名信心不惑者,為能入也。若人聞經(jīng)名字即能入教,當(dāng)知是人善根昔植。非于一佛二佛種諸;因緣,如是乃至盡恒河沙諸佛所,種諸善根,方能聞此經(jīng)教。

  【汝善男子。當(dāng)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賢善首菩薩曾問,云何護持經(jīng)之人?今世尊回答說,當(dāng)護末世是修行者,莫令惡魔及諸外道,惱亂修行者之身心,致令修行者生于退屈。退失道心,屈伏于惡魔外道也。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

  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

  定大乘。我當(dāng)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lǐng)徒眾晨夕

  守護。令不退轉(zhuǎn)。其家乃至永無災(zāi)障。疫病銷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先說金剛守護。

  金剛者,金剛寶杵也。以所執(zhí)武器彰名,故名金剛。

  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及其眷屬。皆發(fā)愿守護持經(jīng)人。若后末世一切眾生,凡能持此圓覺經(jīng)者,我等當(dāng)守護之,如護自己的眼目。不但守護其人,乃至其所居之道場修行之處,我等金剛率領(lǐng)徒眾,無分晨夕而守護之。不令魔外惱亂,不令修行人退屈。其所居之處,永無災(zāi)障,疫病銷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爾時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jīng)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zhuǎn)!

  大梵天王,初禪大梵天王也。大梵天王護持佛法,為娑婆世界主。世尊成道后,大梵天王請佛說法,世尊受請后,始往為五比丘說法。

  二十八天者,總說三界釋梵諸天。

  須彌山王者,忉利天主也。忉利天主,居須彌山頂故曰須彌山王。

  護國天王等,護世四天王也。

  釋梵諸天,皆頂禮佛足,發(fā)愿護持經(jīng)人,常令安隱者,常令安樂也。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盤茶。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

  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jīng)人。朝夕侍衛(wèi)令不退屈。其人所

  居一由旬內(nèi)。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dāng)使其碎如微塵!

  大力鬼王名吉盤茶,與十萬鬼王,亦發(fā)愿護持經(jīng)人。彼鬼王等發(fā)愿言,我等守護是持經(jīng)人,朝夕侍衛(wèi),不令修行人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nèi),一由旬四十里也。其人所居,方圓四十里內(nèi),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等當(dāng)使其碎如微塵。

  以上諸金剛,釋梵諸天,及大力鬼王等,皆發(fā)愿守護持經(jīng)人?梢娦迗A覺者,功德無量也。

  【佛說此經(jīng)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

  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此經(jīng)已,在會諸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釋梵諸天王等,一切大眾,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述要終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