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shù)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心經(jīng)》的大智慧(四十九)

何謂“深般若”?

  第二個,從果上來講,什么謂之深般若?(圓修“中觀”所證的“一切種智”為深般若)

  般若智慧是我們觀行所證的果。

  第一種,修“空觀”,可以證“一切智”,斷見思惑。

  什么叫一切智?讓我們明白諸法性空的智慧叫一切智,能夠親證、明白我們本性所顯現(xiàn)諸法性空的本有智慧叫做一切智。它可以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是以我知、我見為根本的煩惱,斷了就可以出離生死。

  第二種,修“假觀”,可以證“道種智”(從果上來講),斷塵沙煩惱。

  道種智是什么意思?明白、通達化導眾生之種種方便,這樣的智慧叫道種智。就是說,它不僅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還可以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可以對一切眾生隨其根機而說法,通達化導眾生的種種方便法門。這不僅是自己了(脫生死)了,還可以幫助他人。這就是修假觀的“果”:道種智。

  “空觀”是“緣起性空”。“假觀”是“性空緣起”——性空不妨礙緣起,從結(jié)果來說是通達道種智,(即)通達化導眾生的種種方便。一切智是通達一切法它們的共性。它們的共性是什么呢?一切諸法的特點和共性——是緣起性空。一切諸法都是緣起的,都是因緣條件組合,不是實在的,沒有自性,是性空的。在這個基礎(chǔ)上,再修假觀通達化導眾生的種種差別相、化導眾生的種種方便,不僅可以幫助自己,而且可以幫助一切眾生。

  第三種修的觀是“中觀”。圓修“中觀”,可證一切種智,斷無明惑。

  什么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通達化導眾生斷惑的一切種法,而且對諸法的性相、染凈、因果能夠在一念中洞徹無遺。一點遺漏都沒有。這就更高明了。一方面可以斷惑,另一方面可以通達一切法的性相、染凈、因果,而且達到什么程度?達到一念之中——根本想都不要想、不須思索的一念之中——就洞徹無遺。能夠通達一切法的性相、因果,就是成佛!佛對眾生的因緣、果報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眾生多少劫以前的事情佛也知道,你將來會什么時候成佛,佛也了如指掌。

  從果上來說,一切種智才是我們講的“深般若”。

  從因上、從果上說,什么謂之“深般若”

  因上來說:從修行內(nèi)容的角度來說,是法空般若;從修觀方法的角度來說,是一心三觀;從三種般若來說,是實相般若。

  從果上來說,是要證得“一切種智”,才算深般若。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對什么是般若、什么是波羅蜜,在解釋經(jīng)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的時候我們已經(jīng)講過了,這里就不再多講了。下面我們需要解釋一下什么是“時”。

這個“時”是指什么呢?

  第一種說法,這個“時”是指菩薩由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而證到了實相般若的這個時。

  第二種說法的“時”,是指“寂照不二”、觀聽圓明、自在無礙這個時候。寂,就是定;照,就是慧。定慧不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般若現(xiàn)前、自在無礙的時候的這個“時”。

  第三種說法,“時”是萬緣俱寂——一切萬緣都放下——無證無得之“時”。就是一切放下,一切都空,連空也放下,連能證所證、能得所得都放下的時候。一切放下。有的人認為證到了實相般若是“有所證”,有的人認為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有所得”,那就不對了。連這個果相也要放下,凡心也要放下,圣解亦要放下,這樣才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

  第四種說法,“時”,就是能所雙亡、境智不分、實相般若現(xiàn)前的這個時候,F(xiàn)在一般的人,總是認為有一個心可以見、可以明,“明心見性”嘛。什么是“能”?誰在見,這就是“能”。什么是“所”?有心可明、有性可見,就是“所”。這就有“能所”對待。有“能所”對待,還不究竟。所以,說白了“明心見性”還只是方便說,到你最后證得能所雙亡、境智不分了,實相般若自然現(xiàn)前。

  所以,如果一個人說他自己明心見性了,那他肯定沒有明心見性;一個人如果說他自己成佛了,那他肯定還沒成佛。因為還有一個“能”明心見性的人,還有一個“所”見到的心性,這個就是能所。能、所是二法,有能、有所就是二法。實相般若它是不二之法!我們的真心本性哪有能所?一切萬法都是唯心顯現(xiàn),一切萬法唯是一心。

  如《法華經(jīng)》云:“唯此一真實,余二則非真”。“唯此”是唯有這個心是真實不虛的,這個才是不二。如果有一、有二,就是兩個了,有分能、所了,那這個“一”也就(是)不真實的、有障礙的。所以最后必須能所雙亡、境智不分、實相般若現(xiàn)前的時候才是究竟的。所以,一個人有“凡見”不可以,有“圣見”也不可以。假如認為“我成佛了……”認為圣人是怎么樣的狀態(tài),凡夫是怎么樣的狀態(tài),把圣人看得很高,把凡夫看得很低……都不可以。

  我們對佛菩薩要恭敬,但是我們對眾生也要像對佛菩薩一樣恭敬。因為眾生也有佛性,而且與佛菩薩是同一個平等的佛性。所以,從形相上來說,我們要給佛菩薩頂禮——這是從形相上來說的。但是從內(nèi)心來說,我們對眾生和對佛一樣平等的恭敬。常不輕菩薩是威音如來像法時代的菩薩。那時候有很多增上慢的比丘,認為有能證所證、得到什么圣果了。常不輕菩薩就示現(xiàn)為這樣的菩薩,他對所有的四眾弟子都頂禮膜拜,說我不敢輕視你們,“汝等必當作佛”,你們將來必當成佛。這就告訴我們,必須要把能所放下、圣凡之見放下,這個才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才是究竟的。

原標題:傳承-明向法師:《心經(jīng)》的大智慧(四十九)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禪宗文化

精彩推薦